神奇的老字号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内详

导演:程工

 剧照

更新时间:2023-12-16 05:28

详细剧情

纪录片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以7省市(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天津、北京)为载体,覆盖30个老字号品牌,从人文故事、品牌工艺、地域文化等不同角度阐释老字号生生不息的“神奇”传承和创新,通过这份厚重的历史挖掘中华商业文化的根本,引发年轻人对于当代生活的思考。

 长篇影评

 1 ) 《神奇的老字号》-百炼成钢,淬火成金

看到名字——《神奇的老字号》,就让我想要揭开这些老字号的神秘面纱,瞧瞧蕴藏在老字号之下的人和事。老字号仿佛带给我一种文化的探索,穿越百年的历程。片中讲述各种古时的技能,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如今展示在我们面前,别有一番风味。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说,现在社会其实已经不需要这些了。底下评论很多不乐意,有的说:你自己不用就不要说大家都不用嘛。也有的说:这是中国人的灵魂。还有的人说:我们的东西不是一样卖到外国去。还有很多,我看到了每个人心里都有对这些老物件老技术,有着怀念和认可。

《徽韵成规》的“徽”指的是安徽还是徽州?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在《神秘的老字号》中,我了解到:徽州呀,是古时的称呼,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的名人。比如,胡开文,是徽州绩溪上村人。吴鲁衡,是徽州休宁县万安镇人。而红星宣纸是由徽州一带的纸棚艺人集中起来开始的。

徽韵,究竟是什么样的韵呢?通过《神秘的老字号》,我发现徽州人理性务实,有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他们追求仕途,追求财富,却以信接物,义利兼顾。片首,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个韵是什么韵:徽州,徽商的发源地,徽商品质,唯有一个儒字,无论是崇儒行商的贾儒,还是商路授儒的儒贾,都是在行使着“规矩”“诚信”的中华商贾独有的风骨。

徽商文化,在《神奇的老子号》中留下了绚丽的色彩,给我们呈现了文化的碰撞。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微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纪录片里,90后折纸艺术家秦坤带我们拜访的胡开文墨,由胡开文创立。胡开文也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真挚,自己的信仰,在《神奇的老字号》中都有迹可循,也让我颇为感慨。而后人,亦是秉承其精神,一丝不苟,诚实守信,百练不识辛苦。如吴靖师傅、汪聚云师傅,在制墨过程中,都秉持着自己的态度,做到对得起字号之下,规矩之中,百页留香。

而在胡开文墨中又有一件代销品,你们猜是什么呢?通过代销,这也应证了,徽商友好,互相扶持的理念。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以这样的理念在行商,不失为义利兼顾了。所以啊,抱团共同成就,也是一种大道吧。中华民族讲究的是“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神奇的老字号》中的各家老字号,也都是有着一个有一个的感人故事。

《神奇的老字号》中介绍的纸中之王,制做时间有时候居然要三年之久。自然价格也就比较贵。它为什么要制作那么久?又为什么是舞文弄墨者竞相喜爱的呢?在片中都给出了答案。你难以想象,这宣纸还能比北上广的厕所还要大的。随着科技发展,宣纸也不断开发,丰富精品,如今已经有很多个品类,足以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了。

纪录片是看完了,心中情绪去久久不能平静了。所谓“百炼成钢,淬火成金”。哪一件事,哪一个人,哪一样技艺,是一朝一夕成就的,或者是天生就会的?当然不是,都是通过不懈努力,浸入精神,汇土成金的。为我们的“百年匠人”叫一声好,这种精神也值得大家学习一番。

 2 ) 那些情怀和浪漫是热血文艺青年一辈子逃不过的真香定律。

文艺青年是最容易坚持也最容易放弃的群体。

坚持是因为那些是他们心中所认定的东西,所挚爱的东西,是刻在他们血液中,一辈子追求和守护的东西。

放弃是因为那些是别人看起来很好的东西,但偏偏是他们看不上,不喜欢的东西。

他们的坚持不是固执,是一种信仰。他们的放弃不是妥协,只是一种选择。

这部纪录片中的文艺青年纷纷都选择了特别的职业。有的一腔热血,用铠甲设计重铸英雄旧梦,有的浪漫而又充满情怀,用古建修复重现孤鹜与落霞齐飞的最美一瞬,有的天生被赋予使命与责任,用掌握神秘罗盘的核心技术笑傲寻龙江湖。

成为一个铠甲设计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一集就让我大开眼界,零零后热血青年周佳伟是一个不走寻常的有趣人,每天一大早从一碗扎扎实实的牛肉面开始,养猫吹笛饮酒的爱好一个不落,自称寺工,整天钟情于锻打雕花,醉心于铜胄铁甲,在38度的天,穿上原型宋代铁浮屠的自制铠甲,俨然成为一个雄伟的人形铁塔,豪迈的英雄气概绝不因汗如雨下而打一点折扣,只因他自身有温度更高的沸腾铁血。穿上铠甲后,宋辽的金戈铁马,战场呼啸一秒入魂。

然后有意思的是,这部《神奇的老字号》纪录片画风一转,从这个铠甲设计师对与雕刻铸造的热爱与心血的付出引入同样有着千年古迹篆刻学问的老字号品牌——西泠印社。

英雄抚甲胄刻名,与前世叙旧,文人以墨宝留印,和后世攀谈,西泠印社也用同样的热血印下了百年风雨。两者的匠人精神与文化守护的责任一脉相承。

去过杭州几次,对于西泠印社久仰大名,但每次都匆匆路过,没有进去细看,颇为遗憾。

就像铠甲设计师周佳伟那样年轻一样,西泠印社成立于1904年,也源于四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弘扬国粹的梦想。

所以守护文化传承的英雄梦想是不分时代的。

回到我们生活的当下,如今的网络生活对于老字号来说既是冲击也是机遇。

虽然西泠印社是一座无法逾越的篆刻技艺的高山,但如何让老字号焕发新的时代魅力是每一个老字号的难题。

西泠印社这个老字号就完美的做到了号老人不老,人老心不老。2018年成立的西泠文创就一直在拥抱着新的潮流,把不断创新的少年精神融入到品牌的血液中,将传统文化技艺中的历史厚重感与当今文艺青年所追求的情怀浪漫有机融合,设计了许多雅俗共赏的文创新品,包括帆布包,茶盏,雅致的婚典办公手工定制刻章等等,让人爱不释手,马上种草想放入购物车。

另一个让我印象颇深的故事是第三集中老字号罗盘品牌吴鲁衡以及他的“新当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着实让我涨了一下知识。

原来罗盘不只是存在于盗墓吹灯,寻龙探秘的小说中,现实生活中罗盘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罗盘的当下作用是风水,风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一种状态。

罗盘的核心技术在于它的指针,而这个拥有300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吴鲁衡的指针之所以指南那么精准,磁性那么强,是因为它的原材料居然来源一颗陨石!

真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品牌先祖为了守护这块天降奇石甚至不惜丢了自己的性命来保全它。

吴鲁衡的新传人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37岁青年吴兆光,他明白守护这项传统独门工艺的重要性。

曾几何时,吴兆光也是一个玩心很大的少年,三十多岁的他要一下子继承这个300年的品牌,这谁顶得住,所以他一开始是拒绝的,但这个老字号品牌的传承赋予了他使命感,使得吴兆光接触罗盘后立刻真香了,这些家族情怀和责任感让这个罗盘制造这个特别的职业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变成值得他去一辈子热爱与守护,专研与精进。

所以不管是修复破损倒塌的雷峰塔,让雷峰夕照的绝美景色完整呈现的浪漫期盼,不管是设计铠甲护身,让每一个盛世少年重温战马呼啸的英雄故梦,还是守护罗盘神技,让传统文化工艺传承下去的责任与情怀,都让这些热血文艺青年的形象变得高大伟岸起来,也让这些被赋予了少年气的老字号品牌有了新的真香的魅力。

推荐对传统技艺和国粹文化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这部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

 3 ) 神奇

这部片跟我想的不太一样,因为不仅画面很美,对中国传统老字号的理解也很深刻,让我看的有点感动。因为自己的孩子就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对“老字号”没有概念,不知道老字号传承的是中国的文化与情感。时代发展的太快了,我也会给家人看一下,让大家“慢下来”,慢慢品味这中华悠长的历史文化。推荐大家都来细品神奇的老字号,涨知识啦~

 4 ) 从前慢,用尽一生饮一壶酒

如果一家老字号的传承能够超过两代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种串联时光的感情,偶然点开这部纪录片,曾经驻足过的小店全部回忆起来,画面中热气腾腾的包子,绿如新芽的黄酒,颤颤巍巍的食客,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呈现在画面中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木心先生写下这首诗的时间是具体不可考的,据说是在一堆的手稿中被翻了出来,也许这就是木心先生一点小小的故意,把时间隐去,忘记自己说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忘记那是什么尘封的记忆在脑海中翻涌出来,只是记得有那么一个场景,那是民国,那是在乌镇,那是少年时的江南水乡,邻居街坊都是一脸木木的诚诚恳恳,说什么便是什么,孩子早上去上学,青石板路上,远远的看见一盏灯,冒着热气,是味觉在视觉里的延伸,是浩瀚生命长度中不灭的底色,温暖一个人的一生。过去的时光回不去了,但是看着熟悉的镜头,仿佛重温旧日,些许感动从心中涌起。

小学的上时候,在上学的路上有一家馅饼店,老板五十出头,一台大煎锅,在鼓鼓囊囊的馅饼上几把油,十几分钟出锅后,软硬甜咸适中,有点零钱的时候,总想买一两个解解馋,很多年后老板换了店面,再遇到时看老板已经是头发全白,一个姑娘带着约莫五六岁的女儿来,一边等一边和老板聊天,姑娘说自己上小学就开始吃老板的馅饼,现如今自己的女儿马上也要上小学了,一晃这么多年过了,老板笑着说是啊,很多人到他这里来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我在旁边看着,心想也许再过几年,我也会带着自己的孩子过来品尝吧。看着《神奇的老字号》中展示的知味观的包子,不禁想起这些过往的小细节,这就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带给人 的抚慰,正如片中的老人家,晃晃悠悠的走进店里,掷地有声的说:“我要喝黄酒----”

大约在六、七年前的时候,和姐姐在杭州城里闲逛,彼时的她离婚不久,我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小男孩,不懂她的心情,看她浓妆艳抹中有神色清冷,她是欲说还休,我是言不知从哪里起,陪她走着但是全身手足无措,她看在眼里亦是微微不答,在风景秀丽的西湖边看满眼的游人如织,看的心情如施了粉黛的天空,薄薄的。走的累了,看见一面招牌,上面写着——知味停车,闻香下马 。欲知我味,观料便知。走进去,点了几个包子,姐姐看见“幸福双”、“猫耳朵”、“西施舌”这些名字,脸上露出些许微笑,依稀记得我们还一起品尝了“鸡汁银雪鱼”、“干菜鸭子”、“武林熬鸭”,我能感觉到很多难过在她的脸上暂时消失了。第二天我们继续闲逛,去了灵隐寺、西溪,累了就找个小店进去,再看这部叫《神奇的老字号》的纪录片,想起了酒店的名字,依稀记得那天我们找个清净的地方坐下,要了一壶黄酒,几碟茴香豆,姐弟二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零零碎碎的话,彼时的我不知婚姻为何物,更没有谈过恋爱,她是都懂得,懂我什么都不懂,也不埋怨我。看这个片子里的一件件物事,看到杭帮菜的镜头,看到观味知春的黄酒,绿油油的往杯子里倒,往昔画面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有时,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有时,波德莱尔真不如一碗馄饨------这是木心在题为《小上的艺术家》里的留下的句子,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种感觉,漫长的人生是没有光亮的黑洞,不如一行短诗能给人带来慰藉,可是再多的慰藉,又不如一碗热气腾腾的混沌来的实在,由口入胃,木心的从前慢怀念的是记忆中的江南,文革结束后,老先生流浪至大洋彼岸,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一定是他分外想家的时候,一定是他分外孤独的时候,干瘪的生活会榨干一个人所有的激情,心力交瘁的颠簸流离让人产生绝望,一行诗、一碗馄炖,一壶老酒便可以抚摸所有悲伤,抬起头来,见对面再坐着一个体己的人,就是完满了,这人间至味,只独享与经历沧桑的中年心境,少年人的心火太旺,品不出淡淡的明亮和哀伤。画面中的江南杭帮菜,恬恬淡淡,不激不越,也就是这样的品性,成就了一个个老字号的岁月历练,多少年来延续至今,曾经的遗憾不能弥补,看着《神奇的老字号》中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平淡朴素,多少有些释怀。

六七年前的懵懵懂懂被这部《神奇的老字号》引出了记忆,这些年过去了,姐姐的生活依旧没有归宿,我也渐渐明白了何为没有归宿,前尘往事被《神奇的老字号》翻涌出来,看着镜头中若干小菜,听着几句吴乡软语,想起她了,想跟她坐在一起,两把竹椅,在西湖周边的田埂上,冲一杯龙井,几粒茴香豆,一盘臭豆腐,一碗红烧肉,饮一点黄酒,或是在小桥流水的乌镇,坐在靠窗的旁边,看一叶一叶的乌篷船驶过,说一说这些年的喜悦和颠簸-----

最后再说回来这部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吧,最让我感动的是里面的每一位素人出镜,无论中药制作还是面点师傅一脸质朴的说自己对工作的热爱,甚至超过了另一半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抑或是红星造纸厂的夫妻二人在回家后依旧讨论怎么样把工作改进,这其中呈现的都是日日一日的劳作与艰辛,没有豪言壮语,说不完道不尽的都是平凡,这也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滋有味。

 5 ) 不故步自封的老字号们,这次可真香

说起老字号,你会想起什么。

张小泉剪刀,同仁堂药房,全聚德烤鸭,北冰洋汽水... ...这些民族品牌既是历史的厚重积淀,也是产品的无形价值... ...

但对更多人而言,老字号其实承载着时代的辉煌与个体记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对我们的父辈而言,那些老字号都曾是他们美好的回忆和追求,涵盖吃床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

70年代,结婚四大件:上海牌的手表、永久牌的自行车、蝴蝶牌的缝纫机和红灯牌的收音机;80年代的结婚四大件包括韶峰的电视机、艳舞的录音机、威力的洗衣机以及雪花牌的电冰箱。

绿皮火车上,德州扒鸡的美味;北京小馆里,北冰洋的酣畅;

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共8集,每集时长30分钟,聚焦于历史上那些辉煌的民族品牌,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以7个省市作为载体,30个老字号品牌轮番登场。

虽然讲的是“老”字号,但内容却十分“新潮”。

玩梗也是手到擒来,就拿旁白简单举几个例子您听听,“真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小杜不易,老李更难”... ...

时不时再整个单押,看明白了,年轻人喜欢的那一套主创全都懂,而且玩的比你还溜。不得不让人对这些主创来一句,“你咋不上天呢”?

让人意外的是,虽然讲述的是中华老字号品牌,但纪录片不倚老卖老,而是依老塑新,赋予老字号新形象、激活老传承新力量用影像视觉吸引人群,以故事为载体,展示老字号的前世今生。

这感觉就像,私塾里穿着长褂的老师突然课堂上给你唱RAP,混搭跨界,体验很棒,让人瑞思拜。

《神奇的老字号》用光影记录时代,忆往昔峥嵘岁月,也展望未来发展。

这里提到的老字号,那说起来都曾是行业翘楚,也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回忆,简单拎出来几个听听看,定让你打开眼界。

比如,曾制造出中国第一只国产手表的海鸥手表;中国第一滴墨水的产房的鸵鸟牌墨水;以及,出生于1902年的天津人国民饮料——山海关汽水... ...

毋庸置疑,这些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品牌,多少跟您的家人或者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读书时候没用过鸵鸟牌墨水,再或者去您爸妈的百宝箱里瞅瞅,说不定就藏着一块作为定情信物的海鸥牌手表呢。

但话说回来,你肯定也疑惑,怎么似乎感觉这些品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年代记忆呢。这还真不是错觉,人生有起起伏伏,这些曾经辉煌的民族品牌其实也都面临着难题与困境。

就拿鸵鸟牌墨水来说,因为计算机无纸化的办公方式,让鸵鸟牌墨水几乎没啥用武之地;何况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化,中国市场逐渐放开,越来越多的洋品牌进入,对本土老字号品牌形成了巨大冲击。从根本上来说,老字号无法跟上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在信息爆炸、消费者的选择无比丰富的时代,光靠过去金字招牌的名气,确实无法笼络更多的消费者,这些对每个中华老字号来说都是困境挑战。

难道真的如那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别忘了,还有这么一句老话:悲观者从机遇中看到困难,乐观者从困难中看到机遇。面对新时代与舶来品的冲击,这些老字号也没有躺平,而是开始创新,跟紧时代的潮流。

海鸥手表方寸之间也大有乾坤,设计款式更新,用色更大胆;鸵鸟牌墨水面向年轻人市场,搞好研发和创新、营销和宣发,老品牌开发新东西;山海关复苏,历史点滴汇聚,丰富品类和口味。

看见没,这些“神奇的老字号”没有固守老字号的传承故事,而是讲述经典基础上的创新与传承,不满足于讲述国王,更着眼于开创未来,探索老品牌与年轻人之间的巧妙化学反应。

除了海鸥牌手表、鸵鸟墨水和山海关汽水,在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里你还能看到青岛啤酒、知味观糕点、德州扒鸡等等很多优秀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也能从中窥见老字号与年轻人之间的相辅相成。

大浪淘沙留存到现在的国货品牌,很多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IP,传承下来的历史资产还包括了工艺、严谨的态度和做事守则。

在纪录片中你不仅能看到老字号的涅槃重生,也能看到技艺传承和工匠精神,此外还能品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形的品牌与无形文化相互交融便是《神奇老字号》的最大魅力。闲暇时间刷刷这部纪录片,你一定也会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折服。

 6 ) 小时候的味道

北冰洋的汽水瓶盖”嘭“的一下打开了,同仁堂的饮品被”呲“的一下冰镇浇灌,北京烤鸭的肉皮被薄薄的面饼裹成一口一口,卤味斋的猪蹄被炸的红彤彤的端到面前,轻轻一撕就是香味扑鼻,海派的旗袍挟着黄浦江的浪潮给男孩子心中留下关于中国女性的靓丽符号,氤氲成一团散不开的芬芳。

都是老物件,似成相识又好像从来都不认识,本来是随手点开的纪录片,但是这部《神奇的老字号》一点点超出了我原本的期待,这里面既有起死回生的老朋友,也有原本不甚留意却巧夺天工的历史传承。

天津的山海关和北京的北冰洋,不仅仅是地域记忆的代表,更是八零后心中的标志符号。有它似乎没什么特别,但是少了它就觉得缺了点什么。这两家国民汽水在九十年代都遭遇了外资的强烈冲击,又在最近十几年内重回大众视野。这种力量既是国民品牌自信的本来面目,也是大众的情感依托。

味觉的触感是最深的柔软,小学的时候,体育课后的一瓶橘子水直冲心扉,对着周围的小伙伴赶紧“哈’上一口气,然后哈哈大笑,这是儿时最无忧无虑的心情,那时候只要足球、汽水、小伙伴,好像就没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即使老师把耳朵拧的龇牙咧嘴,也可以瞬间抛之脑后,即使还有做不完的暑假作业,也可以烟消云散。所以当我看到片中的被采访者说看到北冰洋2011年重新上市以后,就赶紧在路边开了一瓶的时候,一下子感觉说到自己心里了。

现在都记得大约是自己小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某一天学听到校门口小卖部的老板说蓝瓶白标的汽水要停产了,心里咯噔一下,一种莫名的感觉在回荡,那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后来知道了那是童年逝去的宣告。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到来与逝去都带着特别的符号,但是这种感觉总要时过境迁之后才会明白。就像春天的到来,经常伴随着窗外树枝的一点绿,它在你的眼中留下一抹,心中也是一宽,说不来是什么感觉,但那就是一种味道。

国货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力量,它凝聚了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情世故、你来我往、亲疏别离,这是外来的洋品牌无论如何都无法代替的。

路过北京回民区的朋友都是先被各种伊斯兰文的字体抓住视线,那不一定是月盛斋,但那种酱牛羊肉的芬芳,只要吃过一次,就一定忘不了。通过这部纪录片,终于知道那是宫廷御膳房的传承。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在生活中可以落地的所见所闻,那是洋快餐怎么都无法代替的浓缩。记得自己第一次出国,在欧洲待了十天就把西餐吃腻了,路过一家韩国人开的餐厅,看到有豆腐汤,明明知道那不是祖国的味道,但还是忍不住把一天的饭钱换来一碗似是而非的自我疗愈------片中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月盛斋的师傅说吃完他们的食物,会忍不住打一个饱嗝,那是加了中药的原因,让你全身通泰------试问天下美食,还有哪一种烹饪能够给你留下这种丰盛的体会?

抓住这些别致的细节,就抓住了国货的灵魂,纪录片不是流水账,能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元素一定是你我他都有过的共同经验。

匠人是最可爱的人,每一个与自己手中物件打交道的人一定是单纯的,细致的,就像影片中专注于木刻的苏青吾,只要看到自己中意的传统文化符号,都是一个字“做”。直接、坦率,这让人不仅喜欢她做的东西,也喜欢上了这样的匠人。类似的还有专注于罗盘制作的吴兆光,带着老花镜给旗袍走线的上海老师傅,无一不是细水流殇的真性情,好的纪录片,记录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物件,还有细腻真实的师傅们,他们更是一个个灵动的个体。 味道不仅仅是舌尖的感触,更是一种心理的记忆,感情的承担需要物质的实体,一件件国货携带者我们每个人从童年到成年以后的温暖与感动,物件虽小,但一直常伴左右,所用俱是家常,却温暖人心。小时候的味道,你我都还记着,因为它是老朋友,镜头纪录的是人与物链接的纽带,片段成锦,值得回味。神奇的老字号,说的都是平常人、平常事,却也是细水长流触手可及的点点滴滴,真好。

 7 ) 传承的文化,神奇的老字号YYDS!

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每个中国人对其都是心生敬畏的,最近看了《神奇的老字号》才发现原来基本所有的老字号品牌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是由心发出来的敬佩。手艺世代相传,直至今日,这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整个纪录片都是在展示着各家老字号,有的已经曾经失去过,在如今的扶持和怀念中,又逐渐回归视野的。正如其中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就是为了捍卫老字号的核心技术,失去了生命,差点也使这项技术不能再传承下来。我想,在没有实行非遗的年代,这些老字号,老项目,老技术,应该都在新的工业化时代里,被替代掉了。就仿佛是一块美玉,放在石头堆里,无人欣赏,也就失去了价值。机器的运作是不辞辛劳的,是千篇一律的,也是不需要手工技术的。有时候觉得还挺好,又快又便宜。但是,再来看看,这千篇一律的东西,似乎就是少了点灵魂。

慢慢我们都开始怀念,就要去把她找回来。就好像看言情的时候,每当大男主瞎折腾,失去了美丽可爱的女主。我们都喜欢说,傲娇一时爽,追妻火葬场。这也一样,原来不当宝,现在满地跑。这不,万幸的是,有这么些老师傅,还都是锲而不舍的坚持下来了。不然,我们还真是见不到这样的瑰宝了。

这部纪录片的风格,我也是特别的喜欢的。我去搜了程工导演的其他作品,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美丽”的 特点。画面感清晰,而且有些景取的特别美丽。作为年轻人嘛,我觉得太古板、一尘不变的风格,好像不是太喜欢,我一般很少看纪录片,除了《舌尖上的中国》,《神奇的老字号》大概是我看的最仔细的一部纪录片了。因为我自身也是学习艺术的,所以,对于色彩的变化我是很喜欢的,就像是注入了新生代的力量一样。不仅让《神奇的老字号》面对怀旧的年长一些的人,也让年轻人驻足,去看一看这些神奇的老字号。

其中,《徽韵成规》中,我觉得这折纸艺术,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那种强大的创造力以及艺术家深厚的功底,纯手工的制作,也似乎带着一种老字号的投射。一般,我们所认识的折纸艺术,都是比较线条生硬的,能做到这种类似于手办的,只能说是出神入化了。这两者,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其实还是那种技能感、归属感吧,都有着东方神韵,所以无论是老字号还是新生代,都找到了相通之处。

除了以上这些,片中还讲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比厕所间还大的纸,你见过吗?纸中之王,文人墨客,都喜欢的。它的神奇之处,我也是通过《神奇的老字号》有了一些认识。片子诉说的故事,传递的精神,文化的延续点太多,大家可以自己进入神奇的老字号的世界一探究竟,不论是哪一样,每一份传承每一个人都值得敬佩!

 短评

比广告拍的强一点。

4分钟前
  • 思想废物。
  • 还行

看了第一集热血杭帮,大概是浙江的甲胄、龙井、丝绸、铜艺。古中国大多有行业而少品牌意识,这里的“老字号”待斟酌。片子立意就是要用年轻世代的意志去改造老字号,这种精神本身虽然好像没错,但或许真的就错了。生生不息绝不是与时俱进。

8分钟前
  • 丛二
  • 还行

如果没有造纸术,世界文明怎么传承。还是中国人最牛逼。顺便说一句,折纸是和数学和几何有很大的关系。还是中国人牛逼

13分钟前
  • 冴木
  • 推荐

天猫你赢了,还没看完就买了西泠印社和鲁味斋的东西!

17分钟前
  • 好吃卤面不好找
  • 推荐

已经知道以后去各个城市打卡应该去哪里了

21分钟前
  • 顾墨
  • 推荐

介绍了很多之前并不了解的老字号,可惜野心太大啦,如果每个老字号的介绍能更加深入详细,就更加可以勾起年轻人探究的欲望了。一掠而过,能让我记住可能仅仅是个名号,画面以及文案都很不错,希望能再增加点深度吧

24分钟前
  • 寄存的 透明
  • 还行

这是……天猫旗舰店的宣传片?浅浅掠过,杂烩文案和浑厚的配音有点搭不上,当听到buff,OG的时候我就在想,打游戏的人会看这片吗?还是我太孤陋寡闻了呢?!需要通过老字号来认识这些与时俱进的表达?

25分钟前
  •  ̄へ ̄
  • 还行

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老手艺要代代传

26分钟前
  • 因扎吉在看片
  • 推荐

对于文化的理解细致入微但又不失宏观,有学习到。

30分钟前
  • 蛋神.
  • 力荐

解说词很接地气,但有点太接地气,有些地方可以不夹杂英文可以更好的表达。有点像更高端的广告,但内容看着还是挺有意思。

35分钟前
  • 殊聿
  • 推荐

对老字号自己来说是传承和创新,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初次或再次认识的新鲜。老字号需要用容易亲近的方式让别人更了解自己,他们自己也需要去更了解别人

39分钟前
  • 零零发
  • 推荐

现如今,正如韩少功说,文化差不多变成了经济。一方面是品牌经济,是物质的文化异态;另一方面是明星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异态。

44分钟前
  • 就叫我铿爷吧
  • 还行

其实可以不用这种网红标题不明所以海报点到即止过场,深入细说的!有几集新老冲撞,老一辈有情怀有干实事的态度,年轻一代注重包装和营销,在吐槽老法师较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再过百年会是啥样,反正不该是现在这样的,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啊!有几集不错,比较喜欢徽州那集,实在;上海部分讲了龙凤旗袍、老庙黄金和古今内衣,配合同集的扬州谢馥春香粉,嗲……老字号能流传至今自有门道韵味,拍成这样还是可惜了,但一想是天猫出品其实就是大型软广也就不错了……文案感觉是写人生一串的作者,这种比较潮的文风用在老字号上有点过于俏皮但当广告至少给年轻人推广了,但还是噱头成分更高一些【早餐纪录片】

49分钟前
  • loveless fancy
  • 还行

真业余

53分钟前
  • 一只野生叮当猫
  • 很差

怎么说呢?有些老品牌的消失是你拦不住的。

54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有些产品注定要消失,想要活下去不过是资本的挣扎

57分钟前
  • 荷風
  • 推荐

老字号生生不息的“神奇”传承和创新,通过这份厚重的历史挖掘中华商业文化的根本,引发年轻人对于当代生活的思考。

60分钟前
  • torakentai
  • 推荐

跟广告一样,很多东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1小时前
  • 输入昵称
  • 还行

解说词太“中西合璧”了,有点不伦不类。不过考虑到是天猫出品的,也就释然了。软广味道的纪录片,也还是不错的,毕竟承载了些许情怀在里面。可以坚持下去多出一些,是个回忆。

1小时前
  • MiyaYu
  • 推荐

雷神那儿过来的。果然整活有点多,呈现有点散。

1小时前
  • 被诅咒的守夜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