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星球

记录片美国,英国2019

主演:大卫·爱登堡

导演: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剧照

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2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3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4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5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6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3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4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5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6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7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8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9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0:20

详细剧情

由大卫·艾登堡负责解说   这部八部分的剧集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

 长篇影评

 1 ) 突破性的作品才叫奇迹,copy奇迹的作品只能是垃圾

炒冷饭炒冷饭炒冷饭!!!和《地球脉动》的内容大范围重叠,许多取景地、出境物种换都不带换的,甚至有《地球脉动》高清修复版的错觉。做研究、写论文尚且要问前人已经做了什么,当前的工作有何空前意义,本片制作团队却罔顾制片的出发点,仗着经典之作的成功经验,一味复制粘贴。摄影技术好又怎样,如果仅仅是为了欣赏画面,我不如去看摄影展!作为纪录片,却缺乏对于摄影材料的统合和组织,没有对中心主旨做更深的挖掘和思考。企图用高大上的拍摄设备掩盖懒惰和敷衍的制作态度,企图用拍摄的“艰辛”来自我感动,却不在核心卖点上动脑子、下功夫,纯属消费观众的情怀。

环保的口号更是空洞无力,全片仿佛把人类归为地球的原罪,给出的“解决之道”竟落脚于切尔诺贝利?!行行行,把人类杀完地球自然就美好了。真不知道这种极端的环保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2 ) annihilation

Paris' Notre Dame is on fire. People seem to rattle over the righteousness of each other's opinion. With the holy sword granted by civilization in hand, the majority is flaunting an ostentatious superiority: you petty partisan, barbarian, philistine rats are all unlettered riffraffs!

These comments have ironically depicted our peasant ravishment to nature.

Nothing was heard or saw here, not a damn ripple when Greta Thunberg struck in her scowl last month. Is it because news were blocked or because we the people are simply strike paralyzed. No, there is no excuse for our weakness.

Amidst this energetic online flak, I am once again stupified by the sapient riot, surprised by the power of collective publicity, and above all, saddened or even irritated by their ignorance over the true fire around us all.

We take it all for granted when amends could be made, but mourn like cowards for her lost beauty when doom comes.

This weakness applies to every single one of us living on this land. Not to mention the feeble stance on political disempowerment.

We shall all fear.

 3 ) 自然科学得哲学性——我们的星球雨林篇观后

总结:赤子之心映照之下,真理反而更应熠熠生辉。

从内容结构上,整部雨林篇有一条暗线,即映射的方式,让观者迅速代入并找到乐趣:1,刚果雨林中犹如城市一般的巨树,森林象从社区道路一般的通路中穿过,各色动物们集会在莫比里拜亚沼泽,就像在纽约中央公园休闲的都市人。2,新几内亚雨林天堂鸟的强迫症与舞步,与现代人群熟悉的日常别无二致。3,婆罗洲林立的石灰岩尖顶,几乎是哥特式建筑的翻版,树鼩在马桶一样的猪笼草上如厕,4,菲律宾依赖父母又渐渐练习飞翔并最终独立生活的食猿鹰,5,亚马逊雨林,依赖盐渍地共有资源生存的动物们映射着金钱社会,切叶蚁扛着树叶的整齐拥挤的队列,像极了提着公文包挤地铁的上班族,而被虫草菌腐蚀并注定夺去生命的昆虫们,则让人想起绝症、死亡和毒品。6,印尼红猩猩的生活,则让我们想起日常的亲友之间的生活形态。

相比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BBC名作,网飞这一系列纪录片的亮点也在这里,立意同样在于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反思,但表现方式非常有创新。

我们自诩万物的灵长,却发现,我们自认为文明社会的高级形态正在文明从未踏足的领域,在我们认为远远渺小于我们的飞禽走兽间,自然而然地上演——这是一种文明的自嘲,把我们从傲慢的王座上拉下来。

为什么文明需要谦卑与克制呢,因为需要以更宏观的眼光和尺度看待地球史:

丁仲礼院士曾在访谈中提到,人类如今一系列对环境的破坏行为,放在地球漫长的时间坐标之中依然微茫,我们并不能毁灭地球,我们只能毁灭自己。

如今人类这一支物种,以百十亿的体量,凭借绝对的智力与资源攫取能力,以人定胜天的统治者姿态站在地球之巅。但如果放眼整个生命之树,人类所占的却只是一个极小的枝桠。文明出现的5000年,之于整个地球的历史的时间尺度,则相当于一口呼吸之于人的一生。

当人类离开农耕与畜牧渔猎的时代,我们对于自然的攫取开始指数级上升。工业时代的到来,让人类得以强大地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自然。自然的破坏速度、物种灭绝的速度同步在指数级上升着。塑料、工业废水、核污染,地球的自我代谢能力并不能跟上这几百年间世界爆炸式的巨变所带来的破坏。这期间,我们挤占了生命之树大部分的养分。这与医学上的肿瘤细胞的特性是何其相似的。

列夫托尔斯泰曾有一篇短篇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在如今生产关系之下,也会有关于人口与土地承载力的量化指标。倘若忽略贪婪与傲慢,沉静下来的人类,反而会显露出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独到之处:人类具备道德意识、艺术创造力、生命情感、思考与探寻事物本质的能力。

一个人获得维持生命所需的热量,与自然造物健康运行规律之间,存在极大的可持续的互惠空间。人类的活动一定会在地球留下痕迹,河狸一生都在修筑水坝,并会永久改变地貌,但必须有一个良性的边界。即为了维持必要生存所需而产生的攫取和杀戮,让能量以负熵的形式进行交互,则是自然存在的动物性法则的一部分,而能从中体验到“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恻隐之心,并能够指导思想和行为的自我约束的,只有人能做到。而这正是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仁”的重要体现,从动物性与人性之间的映射关系,思辨道德的建设,这部纪录片做着与先贤们同样的事。尽管社会体制,知识,科技,生产力的背景已然大不相同。

这是一部西方人拍的纪录片,但在面对残酷的生态破坏问题上,这部纪录片展现出了难得的与中国思想观念的共识。

清末西学东渐的时期,农业国的我们,面对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强势的殖民入侵之下,思考中国的出路。中国翻译家严复翻译了一部生物学著作《天演论》,却在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震动,物竞天择的生物学观点,带来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中国人终于放下了天朝上国文化上的傲慢,并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斗争图强的历程。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并不脱离人类生活,人类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重新确立人类应该在的位置,应该有的表现。如今的全球碳中和政策,对新能源的注重,一系列重要的环保共识,放在哪怕50年前,也是难以想象的,抛开权利和政治的因素,人类终于对于命运共同体这个事实加深了认识。

东西方哲学的基底分别是知识与人生问题的思辨。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即知识,这句话得以呈现。所以中国人会从,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些自然现象中思辨人生。并得到“仁”这一中国化思想成果。

纪录片中那一系列映射的故事,尽管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天差地别,但因为展现出表面的相似性,让更多的人得以更好地思考天道。

对天道的思考,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干根基,我们说天人合一,五行学说,温凉寒热的中医药理,耕读传家,节气历法,天理人心等等。中国人对天道的体认和实践,与西方对于自然的改造与资源开采形成对应。片尾那整齐划一的油棕树,与边缘处岌岌可危的原生雨林形成对应。

对于天道的思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探索。这种探索是跨学科的,生物学,文学,哲学,伦理学,均在其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并理解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人类智慧的最高产物有两个:知识与人生的至善。当这两者能共同发挥作用,人类本身也将得到更好的进步。那些飞禽走兽,不再是理念意义上的某个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而是与人同样与自然交互着的生命。当我们不再忍心因随手丢弃的一个塑料瓶盖,导致一只飞鸟,一个海龟整个生命旅程都饱受痛苦,或者因为口腹或者娱乐,而虐杀一只野兽,我们生命情感的良知便得到了擦拭。我们将唤起对于广阔世界的思考与渴望,又为知识的收获创造了空间。

儒学大师马一孚著名的诗句: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不正是我们对于生命的体验、认知、思考、共鸣,该有的一种情感吗。李白在短歌行里写: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陶渊明写:纵浪大化间 曹操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都是在带着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之下,去看待天地自然,这种思考,就是人类真正独有和不朽的成就。因此欣赏诗歌的层次性非常丰富,从修辞学,到哲学,到自然科学,史学和美学。

所以,让我们带着发自本心的真挚情感,以读诗的眼光,去看纪录片,与广阔世界共鸣吧。

 4 ) 敬畏自然 爱护环境

断断续续,今天终于把《我们的星球》这部纪录片看完了,如果要说观后感,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敬畏自然,爱护环境“八个字。

从小到大,我经常听到或看到的一句口号是“人定胜天“。这些年来看到的种种环境变化,却让我从小时候豪迈地喊出这四个字转变成疑惑和不安。看完这部纪录片,甚至是在看完每一集的时候,我都反复问自己,我能为地球做些什么?我不想探讨里面美丽的镜头,因为那些美景是实实在在存在我们这个星球的,只需要技术手段去拍摄,而难点在于如何让他们持续存在于这个星球上。

纪录片首先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做了整体介绍,然后分集介绍了冰雪世界、雨林、沿海地区、沙漠到草原、公海、淡水和森林等,几乎涵盖了地球的所有生境。当然,由于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于工具的纯熟使用,这些生境几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地球是一个整体且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某些方面受到了伤害,如果是具有免疫功能的个体,那自然会产生炎症反应,极端天气或许就是这样产生的。在最后一集介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地区的时候,为我们展现了自然强大的自愈能力。没有人类的干预,即使在核辐射如此强大的地区,生物都能蓬勃发展,可见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之强。人类只是也只是地球这一整体的极小部分,或许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敬畏自然,与邻居们和谐共处,而不是肆意攫取地球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如果说人类是地球的毒瘤,那么迟早会被地球的免疫系统清除,或者跟地球一起走向灭亡。

纪录片里地球的美景无需赘言,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在看到纪录片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家园曾经如此美丽。

 5 ) “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首先,这个纪录片拍的太美了!自然的变化,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让人惊心动魄的自然的美,果然是人类无法见到和想象的。然而,人类却在无节制的破坏这些美丽。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 人类生产活动飞速进步,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大多人都获得了比以前更多更丰富的资源,远远超出仅满足生存需要的程度。然而,回头看一下我们生存的地球,却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留下了满目疮痍。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对调节地球气候有重要作用的冰川加速融化,海洋、草原、热带雨林、森林的面积不断退化,栖息于上的动物在人类偷猎和栖息地减少的情况下,很多已经灭绝或者在灭绝的边缘,同时对气候和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而如果人类再不采取行动, 那么最终,也会将人类本身带入绝境。

在过去的100年中,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0%,自然平衡不再是理所当然。了解自然的运作,帮助自然恢复,不光是拯救地球,更是拯救人类自己。依靠冰层生存的北极熊、南极企鹅、鲸类等所有海洋生物,以及陆地上栖息的各种动物,因为气候的变化,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环境而面临困境。

用这部纪录片开头所说: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6 ) 生而为人的那些不幸,跟它比实在太渺小

纪录片哪家拍的好?

行家都说就是BBC。

由BBC纪录片小组在2006年打造的《地球脉动 第一季》,豆瓣最终评分9.7

时隔十年之后,全新打造的《地球脉动 第二季》豆瓣评分,更是拿下前所未有的9.9

其他BBC旗下的纪录片,像《蓝色星球》、《冰冻星球》、《王朝》……评分无一不在9.5之上的

BBC纪录片的名号凭借着稳定高质量的输出,成为全球纪录片的领军者。

同时,BBC纪录片御用配音戴维·阿滕伯勒也被全球观众所熟知。

而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戴维·阿滕伯勒再度出山,与BBC、网飞(NETFLIX)合作带来系列完结篇——《我们的星球》

它将和《地球脉动 第二季》以及《蓝色星球 第二季》组成BBC自然纪录片蓝光4K复刻计划

4月5日更新之后,豆瓣开画9.7。每一帧都美的不像话!

50年前,人类首次登陆月球。从而可以回望自己的星球……

这一次在感叹自然奇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告诉人类,什么是我们必须保护的

每一集都会带我们来到一个生态系统

有天空▼

有深海▼

有极地▼

有雨林▼

有草原▼

也有沙漠▼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着自己的生存规则。

有的残忍冷酷,有的充满智慧;有的团结协作,有的满满温情。

北极冰面消失的速度已经是以往时候的两倍,这也导致很多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地方。

海象每年夏季都会在海冰上栖息,但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他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小。

于是他们来到了临捕食区最近的海滩,十万头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成为奇观。

而同族的争斗也因为栖息地原因愈发的激烈,战败的海象不得不爬上悬崖寻求安生之地。

等到饥饿冲昏头脑,绝望之下的海象就会纷纷从80米的悬崖跳下……

海边一头头的尸体又成了这一生态系统的“奇观”。

在相隔几千公里的亚马孙雨林,动物们同样面临着挑战。

成千上万的切叶蚁,可以在24小时内将一棵树扒光,和一头大象没有差别。

然而在复杂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之中,没有一个生物是占上风的。

切叶蚁就被别的生物利用,做了“别人的嫁衣”。

一种生物的数量越多,就越容易找到致命真菌冬虫夏草的侵袭。

但正因为这样的制衡,才保证了雨林难以置信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的介入,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疯狂的缩减之中。

只种植对人类有力的油棕,导致了多数生物失去家园,生物多样性正在锐减之中。

和人类祖先最为接近的红猩猩,是唯一被发现会用工具捕食的灵长类动物。

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极近濒危。

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年1500万顷的速度消失。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片片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更是这个星球上多样性珍贵的宝库。

随着人类探索步伐的开展,对于地球以外的世界也越发的熟悉。

然而,其实地球存在着未知还有很多,等待着人类去发现。

海洋面积占到了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但这只是表面积。

在深不见底的海洋底部,那是一块等待被发现的未知空间。

这一次BBC团队采用最新技术,拍摄到了海底将近十公里的珍贵画面。

深海生物占全球生物总数的95%,然而大部分我们还叫不上来名字。

十米长、自己会发光的皇带鱼;完全透明、可以隐形的异形虾;长着恶齿的巨口鱼;无数条须的深海安鱼……

在没有光的深海,这是一个充满奇形异物的世界。

而当摄像机到达底部的时候,所拍到的画面所有人还是被震惊了。

深海的珊瑚叫做欧兰薇娅,有着将近四万年的历史

虽然长在深海,但却同样遭到了人类的破坏。

深海渔网会拖过海底,将脆弱的珊瑚礁变成瓦砾。

一半的深海珊瑚已经被摧毁,而恢复却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作为海底生物赖以生存的居所,对于海底生态平衡的影响可想而知。

就像每一集开头,戴维·阿滕伯勒老爷子都会问大家的一样。

介绍完了生态系统里的奇观现状,更重要的是想告诉人类应该做什么。

以往的纪录片中,常常反映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很多动物濒危绝种。

《我们的星球》中当然也会提及这一部分,毕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新鲜的地方,就是把人类意识到问题后的补救措施同样拍摄放出

很多地方都设立的保护区,禁止猎杀捕捞濒危珍稀动物。

慢慢的印度虎的数量、美洲豹的数量、蓝鲸的数量……都在趋于缓慢增长中。

这说明,我们这么做确实是有用的。而且我们也必须这么做,不是吗?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乐观的看待这一切。

《我们的星球》中提到的每一种生态系统面积基本上都在减少。

这不仅让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离我们还去,同时也在改变着全球的气候。

从深海到陆地,从草原到沙漠,从冰川到沼泽……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不夸张的说,每一个生态系统中最不起眼的生物,可能将是影响人类生存最直接的原因。

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到底有多么的渺小?

1986年,切尔若贝利核电站爆炸。让这座城市瞬间变成了“鬼城”。

超过十万人撤离,将近两万年不宜人类居住。

然而仅仅十年,这座城市已经恢复成一片茂密的森林,有虫鸣鸟叫有猎食繁衍……

所以,人类还要以“地球主人”的身份自居吗?

多一分了解,少一分伤害,这是《我们的星球》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

一个永远在消失,却同时永远再重生的星球。

 7 ) 《我们的星球》里有哪些让你难忘的情节?

今天看了Our Planet第二集,真的是难受死了。尤其那段Walruses爬上去摔下来死掉,看到哭却无能为力。我不觉得我们应该"skip". 引用网友的话 "Everyone should watch every scene, including the difficult footage, as it highlights what's really happening in the natural world." 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买takeaway,就算要买也要带自己的container. 尽量不浪费,尽量回收。 救救地球吧!

 8 ) 不一样的视角

在B站看完了第一集,画面美的依旧感人。

《我们的星球》从画面到BGM再到剧情,完全不输给在我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地球脉动》,只是这次打动我们的不是BBC,而是网飞,但不变的还是我最爱的老爵爷为独白和《地球脉动》同一制作组。果然没让我失望。

我一直担心自然纪录片已经很多,好多新出的纪录片都有重复的镜头出现在其他纪录片内,并且讲的故事也大同小异,这次网飞还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新鲜感?事实证明绝对有九成以上,强硬的制作团队果然厉害。

自然纪录片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内容上大家也应该有共鸣,保护地球,真的刻不容缓,每次看到北极熊出场我都想跳过……

 短评

补充一句!有花絮!单独一集63分钟的花絮,被奈飞放到了“预告及更多咨询”里,b站up主可能是没找到,忘了搬运了。花絮比正片好看!拍摄品质不输bbc,姥爷解说听着还是如此舒适。the things parents go through to deliver a meal, if only they knew,这么诗意的词恐怕只有爱登堡能写出来。还提供了很多全新视角,包括沙尘暴如何影响海洋生态。都是奈飞拍的新素材,不像bbc,用老素材凑数。爱登堡老爷在预告里说希望新平台能带来更宽阔的传播,我怀疑还是原班摄制组,不过确实带来了更宽阔的视野。配乐简直太美了,改掉了bbc浮夸的臭毛病。

6分钟前
  • Macavity
  • 力荐

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人均排碳量全球第一和不承认温室效应的美国人拍出来的纪录片。技术和画面上实际比地球动脉更强,跟地球动脉相比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完全全对全球变暖森林覆盖率锐减的负能量警示片。70%以上的解说都是负能量的报数字,什么时候北极冰川消失,什么时候野生红毛猩猩灭绝。这不是一部展示地球之美的纪录片,这是一部告诉你再不做点什么大家马上就全部玩完儿了的警告片!!

7分钟前
  • 螺蛳粉兔
  • 力荐

看到第四集,五星没问题,随便一集挑个10分钟出来凭摄影就够了。评论里面有个人说故事性不够,想说声大自然故事你m,planet earth 小蜥蜴逃生的不是官方承认摆拍了么,要故事你看个JB纪录片。你只要知道现在人类做的事情千回百转之后能够让一帮海象被逼跳楼就够了,which might be the least concern among all the consequences. we are not losing the planet, it's losing us.

10分钟前
  • Jasonovski
  • 力荐

除了纪录片应有的美感外,这次配乐又到了新的高度

12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力荐

“未来20年我们的行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

15分钟前
  • DING
  • 力荐

虽说原班人马 但是仍有不同剪辑更凌厉节奏更快 不浪费每一秒钟每集开头引子即惊艳Steve Price配乐一流 动作配乐和海洋主题最佳没有幕后花絮老爷子没露脸每集足够明确拍摄意图: 不仅记录 更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必须深入人心 更要落实到位

19分钟前
  • mills
  • 力荐

有一句政治不正确:越看到这星球的美丽,看到那么多生灵的可爱,看到大自然几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年造就的鬼斧神工般的和谐与共存共荣,一想到她因为我们不加遏制的欲望而加速褪色乃至幻灭,我就特别想说,人类都原地爆炸吧。

2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看后,我理解了灭霸的响指…

27分钟前
  • 每天一颗白煮蛋
  • 力荐

大卫出品………金字招牌

32分钟前
  • 见片鬼。
  • 力荐

最后一集切诺贝利点题:要是人类灭绝了的话,自然很快就会重新蓬勃起来。

33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给你看什么是美。告诉你美将不存。

34分钟前
  • 拔刀诀
  • 力荐

担任解说的戴维·阿滕伯勒是BBC御用,今年已经93岁了。他一生与自然世界为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向戴维致敬,也羡慕他过了一个无数人羡慕,但又无力尝试的人生。

38分钟前
  • 阿怪
  • 力荐

甚至比《Planet Earth II》好看!一口气看完。有趣的小细节特别多,会让人拍着大腿叫好大开眼戒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那种。比如天堂鸟的求爱舞,猪笼草借雨捕食蚂蚁,泰国斗鱼的拥抱和泡泡巢,蝾螈抢老婆等等,甚至还去了切尔诺贝利。而且全程画面特别清亮透彻,Netflix 原生 app 支持的 Dolby Vision 4K 片源在 OLED 电视上放出来真是视觉享受,强过身临其境。美国戏份比较多,甚至还有加州大火,还挺有亲切感。保留节目幕后花絮从每集变成最后合集,不同喜好都一次看过瘾。花絮还发现 DJI 实力软广(标志性开机音)。再次表白一下 Netflix,把纪录片系列也扩展到老厂们擅长的动物领域,一出手就水平不凡,还大手笔把 BBC 大卫老爷挖来了,真是有钱有心任性,越来越有大厂风范了。

39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力荐

不看此片 = 白在地球上活一回

42分钟前
  • Lucy
  • 力荐

看到海象坠地那里流泪了,听到2040年北极夏天将不会结冰,我想自己大概可以看到人类的末日吧。

46分钟前
  • 苏娃
  • 力荐

比之前的planet earth还好看,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些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尤其是海洋那两集。有一种为了这部纪录片换掉电视机的冲动。Netflix真愿意砸钱啊。

49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如今的纪录片已经出神入化到像是所有动物都拿了剧本一样,精彩刺激得很

51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切爾諾貝利的野生動物森林世界真是太魔幻了。

54分钟前
  • 力荐

当我们躺在沙发吃着薯片看着电视的时候,和我们同一个世界的蔚蓝海洋里正上演着一场场的饕餮盛宴,广袤荒漠中缓慢移动着一个个孤独只为生存的背影,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原上呈现着一次次的致命追逐,茫茫冰川正宛若庞然巨兽死亡般破裂消融…

55分钟前
  • CUBY
  • 力荐

其实也就还行吧,高清版Planet Earth 1,在拍摄技法和内容质量上讲跟近几年的BBC作品比其实差距挺大的,在干货上可能还不如PE1,看自然类纪录片多的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58分钟前
  • 小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