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岩

记录片美国2018

主演:亚历克斯·霍诺德,汤米·考德威尔,金国威,米奇·谢弗,萨妮·麦坎德斯,迪尔德丽·沃尼克,彼得·克罗夫特,丹·奥斯曼

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金国威

 剧照

徒手攀岩 剧照 NO.1徒手攀岩 剧照 NO.2徒手攀岩 剧照 NO.3徒手攀岩 剧照 NO.4徒手攀岩 剧照 NO.5徒手攀岩 剧照 NO.6徒手攀岩 剧照 NO.13徒手攀岩 剧照 NO.14徒手攀岩 剧照 NO.15徒手攀岩 剧照 NO.16徒手攀岩 剧照 NO.17徒手攀岩 剧照 NO.18徒手攀岩 剧照 NO.19徒手攀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7

详细剧情

  亚历克斯·霍诺德从2009年就梦想着徒手攀登酋长岩,此后尝试了1000多次,而徒手攀登酋长岩是自己的 “终极目标”。为此,他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借助绳索攀爬过近60次酋长岩。他表示,自己这样做并非为了进行预演,而是反复尝试不同的岩点,研究攻克最难的区域。纪录片拍下了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及酋长岩的壮丽景色及霍诺德登顶的历史时刻。除此之外,片中还回顾了他怎样处理极限目标带来的生命风险,以及他如何追求卓越完美,从而在无绳索保护的情况下保证万无一失。

 长篇影评

 1 ) 不是导演没深挖吧,这部纪录片走的就是“极简风”

这部片子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问题,也就是这部纪录片最有特色的地方,就在于它引入了拍摄团队的在场,以及在场与这一事件的关系。一位攀岩老手告诉Alex“初心是攀岩本身,但有了拍摄团队一切都会不一样”。因此团队在反复确认是否拍摄会干扰,确认拍摄位置,充分尊重攀岩者本人的意见以后,才让我们有机会能看到这一部使人热血沸腾的作品。

关于感情线也深有感触(作为一个小鸡本人),美国人喜欢强调家庭关系(拍个《好声音》也一定要表现家属相拥而泣),但是男主人公显然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

就像片中一个大哥说的“徒手攀岩这种高级别的运动,必须要一副精神上的盔甲(极度理性+冷静),而显然恋情是让人卸下盔甲的。”当女友说“你在攀岩的时候会想起我吗”,差点就感觉她要把他毁了,在某种程度上,女人的眼泪和关怀,都有可能在某个节点改变他的命运。当然还好结局Alex成功了,也好在女友非常坚定也很坚强做好了一个supportive的角色,太不容易了。

这部纪录片相比其他同类题材,角度特别、风格也相对极简(但还是不能跟东亚的极简相提并论),不刻意煽情和歌颂(因为显然整个团队里没有特别sentimental的人)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纪录片能就事论事,真的很可贵。如果导演把时间花在采访他的前几任女友啊、小学同学啊,大家根据美化后的记忆说一些半斤八两的话,强行归因于Alex的成长背景,哇,纪录片一定要这样吗?

最后恭喜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啦。

 2 ) 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究竟牛在哪里

极限运动是对动作难度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程度危险性的非主流运动项目的统称。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上存在的差异,在中国,极限运动的知识普及和受众参与度仍然很有限。但在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极限运动在青年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能用“狂热”来形容。

以极限运动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同样不在少数,比如票房节节攀升的《速度与激情》系列、《暴力街区》系列、《极盗者》等都是关于极限运动的重要商业电影。尤其在《极盗者》一片中,主角们在大银幕上遁天入地无所不能,将极限运动蕴含的“酷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要讲的则是一部同样关于极限运动的,比商业剧情片更为精彩刺激的纪录片《徒手攀岩》(Free Solo),这部电影于近日斩获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也是继十年前的《走钢丝的人》以来,极限运动挑战题材的纪录片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殊荣。

攀岩是极限运动挑战中危险性最高的项目之一,上世纪70年代之初,攀岩被正式视为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发展起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的攀岩爱好者居于世界首位,攀岩自然成为了美国极限运动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影片《徒手攀岩》所记录的便是美国攀岩史上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个事件:世界顶级攀岩运动员亚历克斯·汉诺尔德(Alex Honnold)以徒手攀岩(freesoloing 又称无保护独自攀岩)的方式,成功登顶美国最大的花岗岩巨石酋长岩(El Capitan)。

1987年出生的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汉诺尔德的父母皆在大学教育机构中教授非母语英语的相关课程,在带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汉诺尔德却并没有追随父母的教育事业,他从小就展露出了对攀爬高处的兴趣和天赋。从10岁起,得到父母支持的汉诺尔德开始在攀岩馆中进行训练,父亲甚至时常会陪同汉诺尔德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其他地区参加攀岩比赛。

对攀岩的痴迷使得19岁的汉诺尔德毅然从大学辍学,正式开启了陡峰峭壁和房车为伴的流浪生涯。自2008年月华拱壁(Moonlight Buttress)一战成名以来,霍诺尔德屡屡打破已有的徒手攀岩记录,是现代极限运动爱好者们顶礼膜拜的传奇人物。

影片《徒手攀岩》记录了2017年汉诺尔德徒手攀岩美国著名的攀岩圣地酋长岩的全过程。整部电影梳理了汉诺尔德为攀登酋长岩进行的长达多年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他曾几次因为身体状况和心理压力而不得不放弃。

直到2017年6月3日当天,汉诺尔德以3小时56分钟的记录登顶酋长岩,成为徒手攀岩酋长岩的历史第一人,最终完成了几代攀岩爱好者从未实现过的目标。

如今,攀岩已然是霍诺尔德谋求生计的职业,他多次参与相关的纪录片拍摄,并将自己的攀岩经验写成了书,成立帮扶非洲贫困地区的公益基金会,也交往了支持自己攀岩事业的贴心女友。

极限运动所存在的高危性,让无数对此感兴趣的人望而却步,对于徒手攀岩项目来讲更是如此。这项死亡率超过50%的极限运动不仅要参与者有足够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足够准确的判断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即便是拥有丰富的攀登经验和身体锻炼的霍诺尔德本人,也曾在试攀过程中因为判断失误和注意不集中导致失败和受伤。

1993年著名攀岩运动员德里克·荷西(Derek Hersey)的尸体在约塞米蒂谷被发现,2009年徒手攀岩的先驱人物约翰·巴卡尔(John Bachar)坠落悬崖身亡。还有丹·奥斯曼(Dan Osman)、肖恩·凯瑞(Sean Leary)、迪恩·波特(Dean Potter)、乌里·斯特克(Ueli Steck)……因攀岩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坠崖身亡的攀岩名人数不胜数。

对于徒手攀岩爱好者来说,攀岩意味着死亡时刻随时都在等待着他们,攀岩者只有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即做好视死如归的觉悟,他们才会开始新的征途。徒手攀岩不仅是一项极为危险的极限运动项目,它同时也是一场关于身体的艺术和死亡的美学。

影片《徒手攀岩》由著名的华裔极限运动爱好者兼资深摄影师金国威,以及他同为华裔的妻子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担任导演工作,此次是他们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一次成功合作。

在此以前,金国威与其妻子还曾拍摄过著名的户外纪录长片《攀登梅鲁峰》(Meru),该片曾获得过美国本土的独立纪录片奖,是登山纪录片的典范之作。可以说,《徒手攀岩》拿下奥斯卡很大程度上与金国威主导的专业拍摄团队不无关系。

在今年奥斯卡提名的五部最佳纪录长片里,最具竞争力的作品有三部,除了已拿下最佳纪录长片的《徒手攀岩》以外,还有同为华裔的新人导演刘冰的《滑板少年》和聚焦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女法官金斯伯格的《RBG》。竞争甚至比奥斯卡的剧情片类奖项更具悬念。

刘冰的《滑板少年》纪录了在不幸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三位肤色迥异的年轻人(三位主人公分别为白人、亚裔和非裔)的生活,是一部对美国基层社会文化进行反思的作品。该片自圣丹斯展映以来一路获奖无数,无疑是去年最值得一看的纪录片之一。

作为美国女权主义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美国赫赫有名的自由派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毫无疑问是女权主义者们心目中的偶像。《RBG》追溯了这位耄耋老人一生对平权事业做出的贡献,是非美观众了解美国女权主义历史的窗口。在韦恩斯坦丑闻引发的me too女权运动热度不见褪减的当下,奥斯卡似乎更有可能爆发给这样一部具有社会时效性的纪录片。

相比《滑板少年》和《RBG》传递出来的社会意义,纯粹着眼于体育事件的《徒手攀岩》并不具备拿下奥斯卡的优势。但《徒手攀岩》拿下奥斯卡似乎也侧面说明了学院对这部作品传递出来的美国硬汉精神的认同感,同时也是对汉诺尔德所取得的璀璨成就以及人类意志的赞美。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兴奋,才有活着的感觉

王小波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说: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欢这个答案,因为里面包含着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说是山在那里使他心里痒痒。

用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反熵的现象,所发趋害避利肯定反熵。

很久以前我很认可王小波这个说法,我自己做了不少类似的事后,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热力学的角度,这确实是反熵现象。但从人性的角度,却未必是趋害避利。

对一个独立的人来说,什么是害,什么是利。是由这个人自己的内心去衡量的,不是旁人说了算的。

比如王小波,写小说,不挣钱,在别人眼里觉得他发神经,但他自己兴奋。这种兴奋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种写作产生的兴奋对他来说,就不是趋害,而是趋利。

同理,亚历克斯并不是看淡了生死,我一看他的眼神就知道,这是个疯子。影片中有他去做核磁共振研究他脑子有没有问题的片段,结果一出来,我就更明白他了。正常人有的反应,包括惊吓,兴奋,难过的事情,对他来说,他的大脑都没反应。说白了就是兴奋点,难过点都很高。

所以他说会说出让很多直男想打人的话,他觉得为了攀岩,他可以不要女朋友——因为那占他时间。我也完全明白他的内心世界,性的快感,恋爱的快感等等,都无法让他兴奋,只有去挑战面前那个峭壁,能让他有活着的感觉,有嗨的感觉。除此外,大多事情都让他感觉不到活着。

所以他住在车里,吃的——在我看来跟吃猪食好不了多少,常年都穿一样的衣服——因为没人帮他挑衣服,这些他都不在意。他只关心能不能攀岩。

对于我自己,我每隔几年都会去寻些没做过的事去做,上班几年再去考大学是一件,30岁后才开始做艺术是其中一件,过了很多年又进棚录专辑也是一件...在我的概念里,剔除掉体力因素,其他跟年龄没关系,60岁后再读哲学也是有可能的,无他,这让我兴奋,循环的平淡无奇的生活让我感觉不到活着,遑论兴奋。

拉斯.冯.提尔《此房是我造》里的连环杀手,其实就是亚历克斯这样的人,《沉默的羔羊》里的汉拔尼也是。不是说鼓励杀人,吃人哈。

《徒手攀岩》里。另一个攀岩高手汤米——亚历克斯的偶像,如此说道:真正喜欢攀岩的人,大多已经不在了(摔死了)。这些人,包括亚历克斯,并非是看淡生死,而是,不攀岩对他们来说就等于没有活着的感觉,慢慢老死还是死在某天的攀岩中,他们选择后者。

除了让我们感觉到活着的事,其他的都不叫事。

此文首发于“陈哈闲话”公众号:因为只有这样,我才兴奋,才有活着的感觉

 4 ) 你想把我吓死,然后继承我的花呗?

我们尊敬但不要模仿

刚想起来,还有这么一篇稿子没发,看了爬山片才想起来,写完有一段时间了,约稿作品,自己忘记发出来。

《徒手攀岩》,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获得者。估计当时众多奥斯卡老炮评委们,在评审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都会说:得了得了,奖颁给你好吧,我们不看了,太特么吓人了。

开个玩笑,这部顶着评分9.0光环的纪录电影,君临内地大银幕,题材也非常吸引人,片名即全部。而更重要的是,一部记录极限运动的自然地理类纪录电影,能够打破奥斯卡同类奖项对人文和历史的偏爱,从而夺魁,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

每个徒手攀岩的人都死于攀岩,却没能阻止一个又一个后来者,这就是极限运动的极限精神。

这部《徒手攀岩》就是记录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以及深入他们的生活,从侧面反映,以主角亚历克斯·霍诺德为首的攀岩爱好者,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运动。


“爬”什么来什么

记得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报道,是曾经与成龙合作过的《英伦对决》的导演马丁·坎贝尔,当年在拍罢《垂直极限》之后接受采访时,声称搞不懂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如此危险的爬山运动,大概他在新西兰(该片选择与故事中K2峰相似的库克山脉作为实景拍摄地)对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和险象环生心有余悸。

但我们的大导演当时还不知道这位叫做亚历克斯·霍诺德的事迹,爬珠峰算什么?仅有两只手爬大石头才是“真理”。

这部电影攀岩高手亚历克斯·霍诺德征服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酋长岩的故事。

酋长岩,又名酋长巨石,是全球最大的花岗岩巨型独石,耸立于美国加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内,高914米,几乎垂直。自从这里被开发以来,有无数攀岩爱好者前仆后继的选择这里作为攀岩圣地,成功者寥寥无几。其中这块岩石的“黎明之墙”(Dawn Wall)因其陡峭和凶险著称,号称全球最难攀爬的路线。

在众多攀岩方式中,有一种无保护攀岩方式叫做“徒手攀岩”,Free Solo,是攀岩运动中最危险、最极限的一种。

用攀岩运动中最危险的方式,去挑战世界上最难攀爬的岩壁。这就是好比我们玩《王者荣耀》,我方就剩一个青铜VS对方五枚王者。。。最后竟然还特么胜利了。

2017年6月3日,无辅助徒手攻克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3000英尺高的酋长岩的全过程,共用时3小时56分钟!

WTF!!徒手无保护攀岩??没错,这种攀岩方式,没有保护绳,没有任何护具,只用一双沾满镁粉的手,俩肩膀扛一个脑袋就上了。这是一项将身家性命压在一根手指、一个脚尖上的运动,走错一步,就是粉身碎骨,零容错。

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都知道攀岩爱好者们就够变态了,没想还有这种攀岩方式。现实情况是,哪怕是在攀岩爱好者中,敢于尝试徒手攀岩的人也少之又少。因为但凡有过攀岩经验的朋友,都会了解,在学习攀岩的第一课都会被反复强调:绝不要松开保护绳。

而徒手攀岩的选手们没有保护绳。

这项运动的死亡率有50%之高,在电影中,主角的朋友,汤米·考德威尔先生表示,自己的徒手攀岩片朋友们,大概有20位已经在这项运动中先自己而去了。本来这个圈子就非常小,没想到光朋友圈就已经已失去了20位哥们。电影中也用“照片回忆录”的方式,在中段和结尾,缅怀这些英雄们。

为什么??这是俺了解这项运动之后,第一时间的蹦出的疑问。

其实可以理解,这是很多极限运动爱好者,不满于现实的平庸,而投身于刺激的运动。但徒手攀岩,这。。。也太刺激了。。。何止玩命,这帮人简直是把生命中的每一天当最后一天活。


“爬”不怕

其实就连拍摄这部电影的工作者们,也不太明白亚历克斯·霍诺德为什么如此偏爱这项运动,所以电影中出现一场很“中二”的戏份,就是带亚历克斯去医院检查身体,顺便检测一下这位大脑是不是有问题。

结果一查,还真的有问题。我们脑中有一处部位叫杏仁核,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脑组织,亚历克斯大脑中的杏仁核,比正常人的活性低很多。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刺激的东西,对这位来说不够刺激。

医学上的实锤,证明亚历克斯确实需要更高强调的刺激,但杏仁核活性低对人的影响,不单单是对外界刺激的接受度,还会影响到人的童年自闭。

《徒手攀岩》的中段在描述亚历克斯筹备攀岩的过程中,隐藏了一条暗线,关于亚历克斯的生活和情感,都是他致使他爱上这项运动的外因。

从主角口述中,他自小生活在一个关系不太亲密的家庭中,从没被父母拥抱过,父亲早逝对他影响很大,他承认自己的阴郁,但也并不太以此为意。当依靠徒手攀岩成名之后,他出书、演讲,但仍然居住在一辆房车里,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成立了基金帮助贫困的人们接通电力。

他也经历过一些感情,但最终不了了之,因为他得直男思想作怪,觉得“攀岩与女友之间自己肯定选择前者”,而如今有了一位稳定的女友,但对两人的情感关系,亚历克斯也看得很淡。

我们可以看出,亚历克斯是一位物欲极低的人。他在攀岩领域早已名声显赫,如果亚历克斯愿意他完全可以追求更高质的生活享受。但他如今仍然返璞归真,用锅吃饭,对物质几乎没有半点需求,而是一门心思要征服酋长岩。

他母亲每次在电话里都劝阻他“差不多就得了”,好不容易有了一位支持他运动的女友,但对方不得不每次都在早上与去攀岩的他道别时,担心这是与心爱的人最后一次见面。

著名的极限运动大师塞巴斯蒂安·福冈(《007之皇家赌场》)在其著作《这种方式》中提到:“生活就像是由许许多多的障碍和挑战组成的,如果精通极限运动(原书特指跑酷),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很多人在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陷入身心的慵懒之后,便开始渴望回归自然,这也是极限运动的本质,而徒手攀岩这样的行为,则是极限运动的极限而已。

或许对于亚历克斯以及他的朋友们而言,徒手攀上峭壁是唯一的自我体认和自我认同的最好途径。说白了,存在即真理,爱好者们将徒手攀岩这种行的存在显性,放大到极端。

他们这样行为异于常人,但从追求上来说,这跟我们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件事情能让自己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只是们无法以他们的标准去审视一生,但我们却明白,他们存在的价值。

就像电影中亚历克斯·霍诺德所言:“我觉得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死去,徒手攀岩只不过是让那一天来的更快而已。”

艺术,是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是永久不衰,刻骨铭心的。而徒手攀岩也是一项艺术,是一项身体的艺术。


“爬”也无妨

位于加州的酋长岩,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摄影机镜头记录下了这个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常年的风沙和早已干涸河水的侵蚀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奇观胜景,自然造物,顿生敬畏。

亚历克斯在完成徒手攀爬酋长岩之前,用绳索大概完成了60次攀爬,不是为了演戏,而是为了寻找一条徒手攀爬的路线。

为保证不掉下去,攀岩中至少要有两个着力点,手指和脚尖。他可以用两根手指挂起全身的重量,但在攀爬时如果力点稍有差池,就会失误。所以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演练,但即便如此,在真正毫无保护的面对死神时,这种没有彩排而“一镜到底”的攀爬,是真的让人心惊胆战。

所以有人表示因为这部电影得了恐高症,一点也不夸张。电影用顶级的摄影技术,无干涉的在一旁记录亚历克斯在几乎垂直的岩壁,全程无保护的徒手攀爬过程。

我们都以为《碟中谍2》中阿汤哥的攀岩有电影技法加持,是假的。但事到如今我们才明白,亚历克斯比当年的阿汤哥更加犀利,而是如假包换的真实场景。

最后20分钟的攀爬过程,在直观的镜头下,累积了亚历克斯生活点滴以及家人、女友、朋友对他的希冀,从而带来了极大的情绪张力。

这20分钟把人看得浑身是汗。

所以感觉以往3D电影都白拍了,还不如本片IMAX摄像机的镜头更具立体感,因为脚下的万丈深渊令人身临其境,真的非常吓人。

最终,因为不需要提前固定保护绳、“轻装上阵”的亚历克斯·霍诺德先生,仅用不到四个小时就完成了,而正常人需要3天才能搞定的传统攀岩。

他成功了,回到房车激动的与女友相拥。但我们在奉上祝福之余,并不羡慕。

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一天会来到,对于白亚历克斯·霍诺德来说,这是属于他的“圆满”,是他追求的存在价值。而这些坠落于山崖的壮年身影,跟那些老病于床榻的枯槁形骸,哪一种才是我们追求的存在?

永远是一个谜。或许,我们都是在追求“向死而生”。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5 ) 电影幕后的功臣:华裔导演金国威,以及拍摄前的故事

上周,组织了小伙伴们一起看了《Free Solo》,对于我们这群户外爱好者来说,真的是激动得“瑟瑟发抖。”

《Free Solo》让主角艾利克斯·汉诺德(Alex Honnold)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但是今天我想重点说一说这部电影背后的功臣——华裔导演金国威(Jimmy Chin)的故事。

金国威:美国职业攀岩者,登山者,滑雪者,摄影师和电影导演。曾组织和领导过多次攀岩,高海拔雪山滑雪和远征探险。足迹遍布全球,包括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坦桑尼亚,乍得,马里,南非,婆罗洲,印度和阿根廷。

1973年10月,金国威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曼卡托(Mankato),父母都是中国人,父亲来自温州,母亲来自哈尔滨,均担任图书管理员工作,这样普普通通的家庭中能培养出一个世界级的探险者,着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金国威的家庭教育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很传统中国家庭式教育。“我在远离冒险的环境中长大”,44岁的金国威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没有在埃斯蒂斯公园长大,从小也没有接触过攀岩和滑雪,我小时候只知道读书。”

注:埃斯蒂斯公园位于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以北,攀岩圣地,风景绝美。

△埃斯蒂斯公园

他精通中文和英文,四岁开始学拉小提琴。他以全A的成绩毕业,擅长游泳和武术。

努力工作,谦逊待人是父亲给他讲故事时反复提到的主题。

“父亲经常说,在少林寺门口做了很多年扫地僧后,住持才有可能注意到你,”金国威说:“你必须证明自己。”

改变发生在金国威大学时期。

作为卡尔顿学院的本科生,国威学会了如何攀岩,并深深沉迷其中。毕业后,他干脆住在了车里,天天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里攀岩,人们给这些致力于登山攀岩,放弃奢侈生活的人起了个亲切的外号——邋遢鬼(dirtbag),但他的父母对此并不支持。

“他们觉得我变成了一个流浪汉,”金国威说:“他们花了一辈子积攒的钱送我读中学,再到私立寄宿高中,最后从私立文理学院毕业。他们不理解我的选择,这也无形中给我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压力和自我怀疑。”

金国威早期受《霍比特人》这部作品的影响非常大。他说:“我喜欢勇敢的想法,进行疯狂的冒险,做从未做过的事情。这很浪漫,我渴望这些东西。”

作为专业登山者,滑雪者,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勇气、冒险和讲故事成为国威职业生涯的三块最重要的基石。在过去的十年中,尽管沉默寡言的金国威表示他更喜欢成为那个在镜头后面的人,但他无论是在镜头前还是镜头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Access基金的执行董事,也是金国威最早的登山合作伙伴之一布莱迪.罗宾逊(Brady Robinson)回忆道,国威十分努力,对于户外摄影有独到的眼光。

20多岁时,他俩就常常一起在优胜美地(Yosemite)攀岩。有一次在ElCapitan山顶露营,清晨醒来,金国威被无与伦比的壮丽日出深深震撼,他看到罗宾逊的相机就放在背包上,于是拿起它,拍下了还在熟睡中的伙伴的照片。

罗宾逊发掘了这张照片的价值,最终以500美元的价格出售,他们平分了收入,金国威用这笔钱买下了他的第一台相机。

△Brad&金国威

罗宾逊说,国威有着非凡的个人魅力和驾驭能力。野心勃勃却十分谦逊,大家都很喜欢他,希望他成功,并乐意与他合作。

23岁时,金国威与罗宾逊一起组织了他的第一次国际攀岩探险,他们前往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山脉,并完成了Fathi Brakk花岗岩尖顶的首攀。在攀爬过程中,不断有掉落的岩石和冰块砸在他们身上,但对于金国威来说,计划这次探险,寻找资金,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偏远崎岖的山脉,攀登充满未知的新路线,并用相机记录下来,没有比这更棒的经历了。

金国威拍摄的照片很快出现在各大户外公司的海报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忽然之间就红了。

最重要的是,他的成功引起了登山传奇人物康拉德·安克尔(Conrad Anker)的注意,他于2001年帮助国威获得了“The North Face”的赞助。

次年,康拉德邀请金国威加入他,和加仑·罗威尔(GalenRowell),里克·里奇韦(Rick Ridgeway)一起在西藏偏远的羌塘高原上进行无支援探险。这个故事登载在2003年4月的《国家地理》杂志上,金国威极具特色的照片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文章,让金国威的父母慢慢开始理解并看到了儿子在这条非传统职业道路上所体现的价值。“我的妈妈来到华盛顿,看到我和康拉德,里克在格罗夫纳礼堂演讲,”金国威说:“入口处陈列着我们所有的照片和整个故事,这太酷了!”

2006年,金国威成为首批珠峰滑雪团队的成员之一。

2011年,他和登山伙伴康拉德和雷纳首次登顶喜马拉雅山梅鲁峰上的鲨鱼鳍。他作为导演所拍摄的纪录片《梅鲁》蜚声国际,获得了多项大奖。

但这并不是一趟自始至终都一帆风顺的旅程。

在喜马拉雅的巍峨群山中,梅鲁峰六千多米的海拔并不出众,但却以险峻困难著称,它的中部顶峰被称为“鲨鱼鳍”。

他们的第一次攀登尝试始于2008年,然而在攀登了16天后,暴风雪困住了他们,并且持续整整四天没有停息,这使得之前计划中准备的口粮几乎在无可奈何的等待中消耗殆尽。

四天之后天气放晴,他们继续向山顶进发,在距离顶峰仅仅150米的地方,由于无法携带帐篷和睡袋登顶,队伍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天色将晚,物资又严重短缺,如果强行登顶,三人必须在海拔6000多米的极寒角落忍饥挨饿露宿一晚,很可能会发生不测。三人最终决定下撤,在离顶峰仅仅一步之遥的地方铩羽而归。

他们带回来的不止是遗憾,还有身体上实实在在的伤痛。金国威好几周无法行走,不得不坐在轮椅上。

之后不久,在一场滑雪商业拍摄中,雷纳遭遇意外坠崖,尽管经抢救没有生命危险,但医生判断他几乎再也不可能登山了。

金国威决定接替他完成位于提顿峰(Teton peak)商业摄影工作,但一场大规模雪崩不期而至,雪崩裹挟着他飞驰而下,垂直下降高度达到600多米,又在减速后将他重新推回了地表,当他在雪堆里挣扎着想要爬起时,碎冰冻结在他的腰部,使他动弹不得,堆积在他身后的雪渐渐向他倾斜。

“我当时几乎确定我要被拦腰斩成两半。”37岁接受采访时,金国威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但那天显然不是这位喜马拉雅登山者的大限之日,堆在他腰部的雪停止滑动,雪崩奇迹般地结束了。

死里逃生的经历刺激了金国威。他意识到,在这样的探险生涯中,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他陷入混乱和迷茫之中。

家人的反对之声也在这一刻开始影响金国威,他不知道自己此生是否还有勇气重返梅鲁峰。

金国威的姐姐

但在电影的后半段,随着雷纳的逐渐康复,金国威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我建议大家亲自去看看《梅鲁》这部电影。

有时候,也许直面困苦才能彻底解脱。

远离了自己挚爱的东西,再安逸的生活也弥补不了内心的缺憾。

2013年,金国威与拍摄《梅鲁》时的合作伙伴,导演兼制片人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ElizabethChai Vasarhelyi)结婚。

伊丽莎白在纽约长大,母亲来自香港,在大学里担任行政工作,父亲来自匈牙利,是一名大学教授。2003年,她参与制作的第一部电影《平凡生活》就斩获了纽约翠贝卡电影节最佳专题纪录片奖,2008年,她的第二部电影《YoussouN'Dour: I Bring What I Love》又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

2017年6月3日,金国威和妻子伊丽莎白陪同艾利克斯·汉诺德(Alex Honnold)首次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进行El Capitan的无保护徒手攀登,并制作了长篇纪录片《徒手攀岩》。

三年前当他们知道艾利克斯计划无保护攀登酋长岩的时候就萌生了将它拍成电影的念头。但是,拍摄过程本身有可能会使得攀爬中的艾利克斯分心,有可能会导致他失手。

“很难想象,看到你的朋友掉出取景器的取景范围,坠落身亡,是个什么感受。”——金国威

“我们无法知道摄制组的出现会不会让他更容易掉下去,如果他掉下去了该怎么办?——伊丽莎白

即使金国威已和艾利克斯已经有近10年的拍摄伙伴关系,但在这项艰难的挑战面前,金国威夫妇变得犹豫不决,这些犹豫并不是出于对艾利克斯的攀岩技巧缺乏信心,而是由于艾利克斯本人的性格问题。

和他在岩壁上张弛有度灵活自如的身手大相径庭,由于家庭原因,艾利克斯在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处理上一直都显得很笨拙。面对摄像机,他关心的不再是“我会不会掉下去摔死”,而是“我会不会在朋友们面前掉下去摔死”。

金国威夫妇后来提到与著名畅销书作者乔恩·克拉考尔的一次对话:

金国威:我想要拍艾利克斯无保护攀登酋长岩

乔恩:Holy sxxt!(卧槽!)

金国威:(沉默)

乔恩:无论你们拍不拍,他都准备爬,是吗?

金国威:是。

乔恩:你觉得你是拍摄的最佳人选吗?

金国威:是。

乔恩:那么如果这是一次能够载入史册的攀登,那么不应该被记录下来吗?

注:乔恩·克拉考尔,畅销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作者,这本书记录了96年珠峰山难的始末,并被翻拍成电影《绝命海拔》(Everest)。

就是在这次对话后,他们下定决心拍摄艾利克斯无保护攀登酋长岩的壮举,但是他们设置了两条红线:

1.艾利克斯的安全是任何事情的前提。

2.摄制组需要尽一切努力保证艾利克斯在攀爬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不受影响。

3.为了最大程度做到这些,摄制组成员经过了严格挑选:

必须是攀岩高手,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

1.必须能够在高压环境下工作且不能出错;

2.每个人的位置需要精心设计,确保不影响艾利克斯的攀登,最好能够不让艾利克斯看见;

3.对艾利克斯的决定必须保证完全中立意见,让艾利克斯自己做决定。

摄制组小心翼翼,并且完全不对艾利克斯施加任何压力,所有人都抑制住询问他“什么时候准备好”这种问题的冲动。

并且在真正攀登的那一天,他们在路线难度最高的巨砾坡段,完全没有安排近距离的摄影师,只通过无人机和架设在地面的摄影机进行远程拍摄。

“即便如此,当成功与失败如此接近时,你根本不知道会有什么因素把这一切都打破”,金国威在接受采访时说。

《徒手攀岩》拍摄完成后,2018年他们又和康拉德一起完成了南极洲毛德皇后地(Queen MaudLand)的远征探险,开辟了乌尔维塔纳峰Ulvetanna(别名狼牙峰)的攀岩新路线。

事实上,就在金国威计划踏上这个为期六周的南极探险之旅的前一天,他的父亲去世了。金国威差点放弃这次行程,但最终怀着复杂的心情选择按照原计划出发。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在世界上最令人敬畏的目的地之一,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着自己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事,金国威确信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我在南极的每一天都在回忆我的父亲,”金国威说:“在攀登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童年时期与他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些遥远的记忆全都回来了。”

以下内容来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18年对金国威的访谈。

1.成为一名父亲对你在探险过程中做出的决策会有影响吗?

会有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每个决策都由多重因素决定。当我的女儿3岁半时,我的确意识到了一些改变,我每天都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一直在一起。他们的吸引力太强了,这种感觉很奇妙。

2.你如何定义你的工作?

很难准确定义,通常情况下我会说自己是摄影师和导演。我从不认为自己是“职业运动员”,我觉得自己还配不上这个称谓。

3.你是怎么平衡攀岩和滑雪两项运动的?

它们的区别显而易见,但也不乏相似之处。我在攀岩和滑雪中都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它们对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我的事业所在,是我动力的来源,也是我和朋友们互动的最佳方式。只有在攀岩和滑雪圈子里待着,我才能感受到最完整的自我。

4.你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遇到过重要的人生导师吗?

我有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导师,康拉德·安克尔是个不能不提到的名字。在我第一次去喀喇昆仑山脉之后,我在一次会展上遇见了他。他主动走过来,叫出了我的名字,还提到了我刚刚进行的探险,我当时实在是太激动了。他给我提供了第一次与TheNorth Face进行商业拍摄合作的机会,让我加入团队,并帮助我完成了我的第一个国家地理杂志的任务。

这次任务让我遇到了里克·里奇韦,他同样是我伟大的导师和挚友,加仑·罗威尔和大卫·布理谢斯也不例外。里克还把我介绍给伊冯·乔伊纳德,关于他是如何激励我的故事,甚至可以写一本书。

注:大卫·布理谢斯(David Breashears),曾两次登上珠峰的美国著名登山家,纪录片《绝命海拔》导演。伊冯·乔伊纳德(Yvon Chouinard),著名户外品牌巴塔哥尼亚创始人和所有者。

5.有没有比你年轻的人给予你激励?

我现在能想到的人是艾利克斯·汉诺德。当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他是如此有条不紊,纪律严明。

6.作为探险故事讲述者,你喜欢关注哪些主题?

我是一个乐观的人,喜欢发掘人们身上的潜能。我认为很多有意义的故事来自于探险,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人类本质中最积极的一面。毅力、克服挑战、团队合作、信任,这些都是令我感动并欣赏的品质。

7.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有哪些?

我在移民家庭中长大,这意味着必须努力,无论做什么都要争取尽善尽美。成王败寇,没有什么借口可言。我从小就刻苦学习,参加游泳和武术比赛,并学拉小提琴。在我小时候,父母便教育我,要想成功必须加倍努力,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练习,没有捷径。

8.有什么建议给那些想要追随你脚步的人吗?

我希望自己能说些鼓舞人心的话,但我不得不阐述这样一个事实。

在我成长的路上一直有贵人相助,但我始终相信,你并不需要去寻找这些人生导师,他们会找到你。很多人可能不明白我的意思。通常情况下,当人们想要建议时,真正的意图是想知道成功的捷径,怎么才能花尽量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和别人相同的成就。

我想我能给的唯一的建议就是努力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这也是康拉德和我生命中其他一些导师认可我的原因。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我父亲给我讲的关于少林寺的故事。在大师允许你进门之前,你必须花费数年时间扫净门前的落叶。

It's about sharing stories that inspire people and open their eyes to a different world.

(用激动人心的故事,呈现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来自金国威的个人网站://jimmychin.com/

愿意终日忙碌的你,能偶尔抬头,看一看远山和星辰。

(本文图片来资源网络、电影剧照、金国威个人网站)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野孩子探险,略有删改。

 6 ) 不怕死的男友,敢要吗?

怎么说呢,作为普通人,无法理解这种自杀式的攀岩行为。站在亲人朋友的角度,实在是揪心!但是站在男主Alex的角度,家庭的烙印以及影响似乎一直鞭策他不停的向上攀登,并且采取了极为惊世骇俗的方式,而他也很享受这种刺激的攀登方式带来的感受。而在过程中,虽然惊险万分,但男主的沉着冷静,又似乎给观众吃了一颗定心丸。至于纪录片本身,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是否追求这样的极限运动的Alex是脑子有病的,导演给出了检查结论,只是得出男主的耐恐惧的心理素质高于常人,即杏仁体更不活跃而已。在女友和朋友们看来,男主只是极端固执。而作为拍摄团队而言,拍摄这样的纪录片,显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因为随时要面对Alex有很大风险死亡的可能性,并且将发生在他们的镜头下,这是很残酷的。所以这部纪录片真的很牛,参与其中的所有人,共同呈现给观众们一部精彩的影片!!也让世人多多少少对极限攀岩运动有一些了解以及理解以及赞叹!!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把生命用到了极致!!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所无法企及的人生!!

 短评

善泳者溺于水,每个徒手攀岩的人都死于攀岩,却没能阻止一个又一个后来者:这就是极限运动的精神。前1个小时的平凡生活和最后30分钟的超人攀登形成对比,攀的过程紧张得想喊救命!如何在不干扰纪录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纪录也成为一大看点。主角小哥的眼睛里有星辰啊~~~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赞赞赞。希望有生之年能把中央公园两块石头free solo了

12分钟前
  • 黄小米
  • 力荐

Alex不喜欢过节,是因为不想让别人告诉他,什么时候该去找乐子。他喜欢及时行乐。徒手攀岩这种旁人望之生畏的极限运动,他就乐在其中,反正恐惧是可以尽力消磨掉的对手。很多同行者对生死都有超然的看法,Alex母亲也觉得,儿子在攀岩的时候是最有生命力,最有感受力的时候,而她哪怕担忧,又怎么舍得夺走。这样的心态,真是很触动。如此危险而叫人敬畏的电影真该在影院看,尽管要是3D制式,会吓得脚软。

1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技术团队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开场秒入人心的音效处理,还是行至中段看到摄影师们扛着机器与主角Alex一起攀岩,真的都是一个个神人。攀岩段落让人处于目瞪口呆的惊骇感里,最后20分钟对我而言甚至有点“极端影像”了,实在吓得不行。 也许有人会认为本片作为人物纪录片,材料组织较一般、人物形象挖掘浅表(后半段有一幕,导演与团队某人交谈时,对方说“我其实都不了解这个人”)。但换种思维去想,其实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因为能真切匹配于“把自己全部奉献给梦想”的例子万里挑一。所以,对Alex人物本身的具象细节描绘反而不需多独特,毕竟就连他的生活、他的所有一切,都是他的攀岩事业的一部分。

1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请问看电影看出恐高症该怎么治疗?

23分钟前
  • 无语邻
  • 推荐

这么不合适的女友迟早得分。干啥把这个恋爱关系放进去,讲爱情如何改变了Alex的表达方式?一个绝顶伟大的攀岩运动员应该需要另一个同样对征服悬崖上瘾的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不是这个冒冒失失的小妹妹。buh

28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3.5 事件本身>拍摄。最后20分钟才是电影的意义,那前面80分钟的铺垫显然太长太长了,完全没有必要讲这么多,尤其是讲他的爱情。因为,这样的人不该有女友,如果有,那么女友对他也不是真爱。P PS:楼下说两人爱情没问题的,还说什么饭圈文化,的确Alex也渴望这段爱情,但作为女友,你会愿意你的男友去死吗?爱上一个将死之人没有错,可爱上自杀之人大错特错。

2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真是看到全程紧张,心脏受不了。也由衷佩服这种疯狂的勇士。感觉男主是那种完全没有物欲的人,不过,也恰好是对一切享乐没有欲望,才会放开自己,去挑战一切吧。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手心确实出汗,但看完觉得拍的太一般!摄影队都是登山者所以技术到位,攀爬的几个难点(大概)都记录到了。但是导演太没想法!这么有意思的人物什么都没挖掘出来,浪费了大量胶片在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内容上。大篇幅记录他和女友,但这个女友除了年轻、相貌可以,感觉在他的生命中没有影响力,跟主角的眼中熠熠生辉的生命力比平凡的像路边的石子。还没结婚就撺掇男主买漂亮大房子住…… 男主是对物质丝毫不在意、天天捧着平底锅直接吃饭的人。男主还很有钱、不用工作只登山就有各种赞助,收入相当于顶尖牙医。所以这个女的真的很emmm... 另外导演太懒了,懒得思考应该怎样呈现这个主角,他觉得主题本身不用任何雕琢,只要简单把他的登山壮举拍下来就可以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吸引大票观众,但其实拍的很欠火候

38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一定是因为看过那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美景,他的眼睛里面才有闪亮的星星。

43分钟前
  • PELOU
  • 推荐

说句不相干的感想: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或许就是友谊。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如同朋友,最理想的夫妻关系就是如同朋友,最理想的父子关系就是如同朋友。或许朋友听起来不如家人爱人亲密,但是如果把每一段亲密的关系提纯,在最核心支撑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外乎是朋友一般平等的理解,信任,与共情

47分钟前
  • 小狐汔济
  • 还行

Alex的女友一出现他一个月就受了两次伤,“还没结婚就撺掇他买大房子”,最后爬完说'i hope he's done'. 看不出来哪里supportive了,完全就是个女粉丝。这么完美主义的人,在我心里没有女友/有个Amy这样的女友才算完美。确实可以拍的更好,但是有Alex这样的主角,已经够五分了

48分钟前
  • blublu
  • 力荐

爬完el captain当天下午,Alex继续了他的锻炼。

52分钟前
  • 呜一呜一
  • 推荐

作为一部纪录片,《徒手攀岩》没有老老实实地把亚历克斯攀登酋长岩的视频放一遍,大部分都是亚历克斯的生活和思想,真正进行徒手攀岩其实只占了最后10分钟。这样拍可能戏剧冲突没有商业片那么强,会有一点平淡和沉闷,但观众收获的感动和震撼都是最真实的。没有心灵鸡汤,没有成功学,没有说教,也没有刻意编排的剧情,有的只是一个人热爱爱好胜过生命。人固有一死,不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活法。他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大胆追求热爱的事物而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导演并没有神话亚历克斯,与之相反,他也有过摔倒,有过放弃。但正是摔倒,才让我们学会如何站起来;正是放弃,才让我们明白坚持的难能可贵。的确,成功登顶的一刹那如果他哭了会更好看,但导演的目的不是拍一部好看的电影,而是记录一位攀岩者剽悍人生的真实写照。

53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3+1。如果你是 Mac 用户,可以把桌面背景改成了酋长岩,激励自己。

5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最后爬上顶的瞬间简直令人热泪盈眶,一个人要有多么疯狂,才在大自然面前显得不渺小。要怎样藐视地心引力,才有资格象征至高的勇气。主角最后出现和大家互动,还打趣说这说不定是你们最后一次看到我了…… 😂

59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力荐

大半的篇幅是在拍前期的准备,Alex的训练和摄制组的安排,一遍又一遍地在El Capitan上上下下,低情商直男式的日常生活,每次拿个锅吃饭观众席都笑出声,以及女友的不理解和思想斗争,非常全面地展现了Alex的生活。我觉得他真的就是把climbing看作一个信仰,我不赞同很多人批判他不顾女友的感受,做这种挑战极限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坚持的自我,顾盼左右对自己对旁人都是很危险的。最后登顶的过程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还是超震撼,Alex爬过了最难的那两段都冲镜头傲娇地笑,所有的对话都超级耿直,感觉像个没长大的小孩子。

60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力荐

因为从小父母没有给过肯定的爱 母亲总是要求完美 所以Alex就养成了这种追求完美performance的性格 虽然理论上讲Alex性格缺陷很大 可是这样充满缺陷的他做成了这么伟大而不可思议的事 这样想人生真的充满机会和可能性呀 即便你原生家庭充满缺陷 你的人生也可以如此登峰造极。

1小时前
  • 楚。
  • 力荐

不觉得他女朋友有任何问题,Alex方方面面都很渴望这一段关系,批评这一点的人大概只是在造自己心里的神。这和饭圈文化也没什么区别。

1小时前
  • 阿暖
  • 推荐

Alex和徒手攀岩这两样本身已经很有魅力了吧,真的没必要加那么多黏黏糊糊的爱情戏码啊!那个女朋友每出来一次我就要翻一次白眼,感觉像好好的纪录片里莫名其妙被塞入了一大段瑞秋麦克亚当斯主演的爱情片。最后又是I love you 、I am proud of you的,为什么要把那么独特的人硬拉进美式肥皂剧里啊!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