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为媒

记录片中国大陆1963

主演:新凤霞,李忆兰,杜宝宇,张德福,赵丽蓉

导演:方荧

播放地址

 剧照

花为媒 剧照 NO.1花为媒 剧照 NO.2花为媒 剧照 NO.3花为媒 剧照 NO.4花为媒 剧照 NO.5花为媒 剧照 NO.6花为媒 剧照 NO.13花为媒 剧照 NO.14花为媒 剧照 NO.15花为媒 剧照 NO.16花为媒 剧照 NO.17花为媒 剧照 NO.18花为媒 剧照 NO.19花为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2-16 15:48

详细剧情

王姓员外做寿,远近亲朋悉来道贺。员外之子王俊卿(杜宝宇 饰)与表姐李月娥(李忆兰 饰)一见如故,相生爱慕,遂私定终身。无奈李父极力反对,不欢而散。王家找来媒婆阮妈(赵丽蓉 饰),托其为儿子说亲。阮妈一口应允,来至书香门第张家,张家有女名唤五可(新凤霞 饰),才貌双全,风流多情,容颜不让月娥半分。无奈俊卿执意要娶表姐,坚决不应这门婚事,由此忧郁成疾。阮妈主张带俊卿去张家花园与五可见面,因其染病体弱,故引俊卿表弟贾俊英(张德福 饰)来至张家,遂引出花为媒,双姝争俊郎的经典戏码……

 长篇影评

 1 ) 1963年的三观都比你正!

一听《花为媒》这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呆)这是啥”;我说是评剧,第二反应就是“(哭笑不得)不想看”。
 
不黑不吹,只要你前十分钟看进去了,再开适度的脑洞,这部戏真的是非常有趣。新凤霞、赵丽蓉…各个艺术水平都不低,她们凑到一起,这出花为媒热闹有趣、情节曲折又柳暗花明。

 豆瓣评分9.1

虽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编过的,甚至不一定是个真的佳话美谈,但是里面的三观可是相当正的。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的电视剧里都是这样的,为了赚钱不顾感情而说媒的媒婆,顽固不化的家长,一对被拆散的鸳鸯爱侣。男子和素未谋面的千金拜了天地,女子上了满脸横肉的富商巨贾的花轿。即使有一场私奔,也都是以香消玉损作为故事的结局。
 
而在花为媒的故事里,他们反倒是逆其道而行,支持女儿先斩后奏的母亲,风风火火直闯洞房的张五可,毫不示弱的李月娥,灵机一动的阮妈……女子反倒是刻画的比男子要更为鲜明更有个性。


而且在这个故事里,还会有人害相思病,还会有人为了爱人不顾一切地去对抗家长,还会有两个本应是情敌的人相互欣赏之后去唾弃脚踏两条船的男人。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说过有人因为思念自己的爱人思念成疾。也许是因为现在的通信太发达,我的思念之情通过微信、QQ、短信就可以传达给ta。

但是我反而觉得主要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爱情是浮躁的,一生会遇到太多的人,会有太多次的心动,也会有太多的杂念,“一生一世一双人”也许只存在于热恋期吧,到了厌倦期恐怕是希望对方犯点错误好让自己光明正大的解脱。


在高中的时候,我觉得爱情应该比父母重要,毕竟爱人是跟自己一辈子的人。于是见到为了自己的父母去放弃真爱的人,就会心生不解和鄙视。

随着年龄增长爱情观会变化,到现在我只能说佩服有这种勇气的人,我不知这是赤子之心还是一种带着叛逆的抵抗封建礼教的行为,比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那次离家出走,这些我是佩服的。
 

在全剧的高潮就是张五可闯洞房和李月娥对峙的一段。两个穿着嫁衣的女人见面,气势汹汹,谁也不肯示弱,相互一段对峙后,本应是情敌的二人反倒是互相欣赏起来——你是比嫦娥还要完美的女子,你是个一见就让人爱到心眼里的女子啊……讲真,至今没有见过情敌见面相互生出好感的场面,甚至让人嗅到了一股百合的芬芳。


情敌互生好感不是gc,gc是两个冷静下来的女人相互说了自己和王俊卿的定情之事后,共同观点是:

王俊卿是个渣男!我要跟他分手!

反观现在的类似情节,两个女人肯定要互相揪头发扭打成一团,或者争奇斗艳分个高低上下看看谁才是“真爱”,哪里会有人去谴责脚踩两条船的渣男呢?
 
好像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脚踩两条船的渣男总是不被谴责的,“两条船”之间还要大打出手,互相带着一种“我才是真爱,你他妈算个屁”的优越感。渣男反在一旁当啦啦队就好,当然可以再去物色更多的“船”——我这样受欢迎到有人争抢的优秀的男人难道不应该有个船队吗?
 
我只能说一句呵呵。


渣男不只是封建的“男尊女卑”和“一夫多妻制”的残余产物,更是一群蠢女人宠出来的。
 
既然他能为了你去劈腿,那他也会为了另一个人再去劈腿。这样的话,你为何要因为一个男人为了你劈腿而沾沾自喜呢?
 
为了一个博爱的渣男,不去谴责渣男反而还要互相缠斗,女人真是又蠢又不团结的生物啊。


推荐你去看看《花为媒》,不是为了传播传统文化,只是为了去正正三观。

 2 ) 张五可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姑娘

我平日里听的音乐很杂,也包括戏剧一类,最近在某q音乐听到《花为媒》的选段,被【张五可对菱花镜子照,说“你怎么长得这么好看呢,你长得这么好看,那王俊卿怎么就不要你呢”】,以及【她见了“情敌”月娥心里就直夸“好一个俊俏的女子啊”】这两段迷昏了头,跺着脚直叫“可爱!!!”。 于是我顺着网线找到了电影,讲一讲观后感(我不是专业的,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只能流于皮毛谈一些个人喜好,所以还请懂行的各位不吝赐教)。 ⚫️这是一个相亲不得歪打正着成全了两段良缘的故事,有点“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意思。情节设置和人物冲突都设计得很巧妙,经典桥段如五可对菱花自做推敲,报花名借花泄愤骂书生,五可月娥洞房对峙,最后一场真相大白等,每一段都让人称赞。 ⚫️词写得也是一绝,风格幽默,对白家长里短,俗而不凡;唱词朗朗上口,清丽优美。新凤霞老师的唱腔真的是很清亮。 ⚫️每个人物都很鲜活饱满,比如性格直爽敢爱敢恨娇俏可人的张五可、温婉含蓄秀外慧中的小家碧玉李月娥、精明干练左右逢源的媒婆阮妈等。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新凤霞老师饰演的张五可和赵丽蓉老师饰演的阮妈。 ⚫️1963年的背景布置,真的足够精美了。

影片主要是围绕张五可展开的,她以花自喻、借花泄愤、以花为媒,故名《花为媒》。那就重点谈一谈张五可:

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张五可真的太敢了。自带三分自恋娇俏、三分敢爱敢恨、四分大方可人。丫头向她报信相亲情况的时候,她自以为成了,没想到没有成,于是她对镜自夸,自比仙女(实在是太可爱了)……报花名的时候借花骂书生,见到英俊的书生之后愤怒全消,。后来被李月娥抢先拜了堂,她直接冲入洞房问罪,丝毫没有古时大多女性身上的怯懦,然而她并没有胡搅蛮缠,和李月娥一样,二人端持着大家闺秀的风范,甚至内心活动是互相欣赏的,洞房这一段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3 ) 花为媒|你看看红玫瑰,再看看含羞草

《花为媒》是评剧最经典的剧目之一,即使在全国戏曲所有剧目中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成兆才全集》在收录《花为媒》剧本时就曾介绍说:此“为评戏形成初期重要启蒙戏、奠基戏之一。自评戏形成以来,几乎所有评剧旦角演员皆演此戏”。可以说《花为媒》是“评剧艺术的代表戏”。而从成兆才以《聊斋志异•寄生》为蓝本进行首度创作为始,及至因时代等原因而数次戏改,最终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为止,《花为媒》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故事情节几经演变,人物形象愈加鲜明,历史陈垢逐渐被清扫,现代性亦得到明显增强。纵观《花为媒》发展演变全过程,其之所以会成为经典剧目,除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润饰自身,以符合大众审美观念这一重要因素外,1963年由吴祖光任编剧,方荧任导演,新凤霞、李忆兰、赵丽蓉、张德福、杜宝宇等人主演的《花为媒》电影更是提供了无法忽视的巨大助益。 1909年前后,成兆才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一篇名为《寄生》的故事为原型,创作出了《花为媒》首稿剧本,而在一百多年后,用来拍摄评剧电影《花为媒》的电影剧本已经和《聊斋志异•寄生》以及成兆才的首稿剧本有了很大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变动便是故事结局从“二女共嫁一夫”变更为“二女各嫁其夫”。同时,原先剧本中王寄生(后之王俊卿)与张五可“因梦生情”的情节也变成了“代替相亲”,故事虚幻感降低,更添写实色彩。除此之外,原先故事中许多为了迎合观众口味的庸俗桥段多被删除,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塑造经典桥段。其中“绣罗帕”、“照菱花”、“报花名”、“代相亲”、“洞房赞”等经典桥段的打磨,也是《花为媒》这一剧目能够博得观众喜爱,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以上是对《花为媒》这一经典剧目十分简单的介绍,因为只有在了解过《花为媒》这一剧目的大致发展状况之后,才能够对其有更加清晰,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内容是以1963年评剧电影《花为媒》为中心,对这一剧目中的重点人物形象,传达出的思想主题,以及其表演艺术等多方面的浅薄赏析。因为才疏学浅,难免疏漏,但有写此粗疏文章的想法,一是因为《花为媒》的确是我十分心爱的一个剧目,再是新凤霞的艺术深深吸引并且打动我,想到她在黑暗年代的遭际命运,艺术生涯戛然而止,实在无限扼腕叹息。所以此粗疏文章,全当表现对《花为媒》的喜爱,以及对新凤霞的无限纪念之情。 评剧《花为媒》的故事冲突明显,精妙利用巧合,叙事张弛有度,主要讲述两对痴男怨女,力求婚姻自由美满,而不断斗争,最终成眷属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张五可自小生在富贵人家,上有四个姐姐,皆已出嫁,家中只剩她一人尚待字闺中。媒婆阮妈前来说亲,有意将张五可许配给王俊卿。张五可早听说王俊卿一表人才,便默默应允了婚事。但王俊卿却心系表姐李月娥,奈何李月娥之父认为王俊卿行事孟浪,并不同意这门亲事。王俊卿立志非表姐不娶,在没有见过张五可的前提下,以张五可貌丑无才为由拒绝了婚事。阮妈将王俊卿的话传给张家,张五可听后又羞又恼,在秀楼之上自照菱花,观摩容貌。王俊卿因为和表姐的婚事难成,卧病在床。阮妈想出了“代相亲”的计策,让王俊卿的表弟贾俊英暗地里观察张五可,然后将张五可的容貌转述给王俊卿,以为这样便能让王俊卿移情张五可。 阮妈借口将张五可请到花园,以不识四季花开为由,请张五可报花名,拖延时间。贾俊英躲在花园假山石后偷偷打量张五可。张五可很快发现阮妈行事慌张,东张西望,似有事隐瞒,于是四处打量,发现有一书生藏在暗处,把贾俊英错认为王俊卿,于是灵机一动,见景生情,借花泄愤骂书生。贾俊英代表兄挨骂,虽羞愧懊恼,但只能隐忍。张五可又想计支走阮妈,最终和贾俊英在花园中会面。张五可借花喻人,让王俊卿(贾俊英)仔细观瞧自己。贾俊英被张五可的美貌打动,神魂颠倒。二人表明心意,张五可赠红玫瑰寄情。贾俊英将张五可容貌转述给王俊卿之后,王俊卿却依旧心意不改,并将红玫瑰扔落在地,仍然非表姐不娶。王母和阮妈商量,把张五可娶过来,王俊卿见到以后,病痛一定会好,于是便张罗起婚事。李月娥知道表弟要成亲之后,痛苦万分,此时另一位婆想出抢亲的馊主意,让李月娥早先一步和王俊卿拜花堂。王俊卿闷闷不乐拜堂之时,发现新娘却是表姐,不由欣喜万分。张五可知道被抢亲后,气势汹汹闯入洞房,本要大闹,但看到李月娥俊俏貌美,顿时气消,不好发作。两人交谈之后都以为是王俊卿拈花惹草,招蜂引蝶,风流变心,便同去找王俊卿细问根苗。这时候阮妈推出贾俊英,说明“代相亲”的始末原由,众人心结打开,于是四人双拜花堂,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花为媒》的故事情节其实仔细推敲下来,不是没有牵强之处,比如很明显的一点便是阮妈几次提出的计策都让人啼笑皆非,对于解决问题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造成雪上加霜的后果。但如果从整体上来看,就会发现这几个计策其实是造成《花为媒》这个故事戏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得两对痴男怨女的感情线得以交织发展的重要推手,更是最终误会化解,结局美满所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说只是为了达到戏剧任务,那么这样安排其实无可厚非。但在我看来,其实可能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如果能够将阮妈的人物形象从一个“惯会说媒”的媒婆,转变成一个“经验不足”的媒婆可能会更加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这样的人物性格加上当时的急切情境,阮妈想出“代相亲”,“直娶亲”这样的主意可能并不会显得突兀。 在人物方面,《花为媒》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便是张五可。她是一个善良天真,颇有主见,又有些豪爽的人物形象。多情种,热心肠,玲珑性,又聪明。在媒婆前往张家说亲的时候,张五可的父母就曾表示,没有人能够做得了她的主,只有张五可自己同意才能够算真正的同意。这一情节在展现出张家父母开明的同时,更侧面传递出了张五可极有主张的人物性格。下面将以《花为媒》中张五可的几个核心唱段为主,对张五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论述,并尝试涉及赏析新凤霞塑造张五可这一人物形象时的艺术成就。至于王俊卿、贾俊英、李月娥、阮妈等人物形象,暂时先搁置一旁,留待日后提起。 张五可初次上场的唱词如下: 张五可[唱]:玫瑰花开颜色鲜,梨花赛雪满栏杆,满栏杆, 百花院里花正艳,蜜蜂儿蝴蝶儿飞舞在花前,飞舞在花前, 我张家姐妹有五个,五朵鲜花肩挨着肩,肩挨着肩,只因为女大都当嫁,四位姐姐风流云散各自配姻缘,配姻缘,撇下我,张五可,闺中寂寞无人伴,怕的是春去百花残,百花残,粉皮墙锁深深院,辜负了日暖风和四月天,闷坏了女婵娟,闷坏了女婵娟。 这段唱词其实有让我联想到之前听到的《鸳鸯冢》里一段四平调:女儿家婚姻事羞人答答,难得个俊才郎来到我家,倘若是把机缘轻轻放下,又恐怕负青春误了年华。“又恐怕负青春误了年华”和“怕的是春去百花残”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了闺中女子春情难遣的感情。“粉皮墙锁深深庭院,辜负了日暖风和四月天,闷坏了女婵娟”,这句点出了张五可身为生长深闺的大家闺秀的无奈感。新凤霞在表演这一段的时候,巧妙化用了秧歌中的步伐,使得人物形象表现更加灵动。手拿羽扇罗帕,姿态蹁跹,流光溢彩。在阮妈说明提亲来意之后,新凤霞饰演的张五可腼腆一笑以示同意婚事,更是将深闺之中女子的娇羞之态完美展现了出来。 在阮妈说亲之后,紧接着不久,又有几段张五可的核心唱段,集中体现在《坐楼》和《花园》这两折。不得不说,《坐楼》和《花园》是最能体现张五可人物性格形象的两折。这两折戏,戏剧冲突集中,张弛有度,在一张一驰的叙事之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其中《坐楼》一折内容如下: 张五可[白]:太阳一出红满楼,清晨喜鹊上枝头, 清早喜鹊当头,莫非我与王俊卿的亲事准能成就。 张五可[唱]:早听说王俊卿人才一表,深居在绣楼上见他不着, 好一私银河隔阻无有通道,愿阮妈能给我们搭上这座顺心桥。 青春[白]:小姐,阮妈来了。 张五可[白]:阮妈来了,不知亲事怎样? 青春[白]:您猜呢? 张五可[白]:十有八九吧。 青春[白]:亲事不成了。 张五可[白]:哼,哪儿能不成呢? 青春[白]:启禀小姐,真的不成了。 张五可[白]:因何不成呢? 青春[白]:我不敢讲,怕姑娘怪罪。 张五可[白]:姑娘不怪罪。 青春[白]:姑娘听,那王俊卿说你,心不灵手不巧,貌丑无才,身段儿不苗条。 张五可[唱]:听此言不由我心中气恼,王俊卿大不该将我笑嘲, 想必是自己难辨拙与巧,我何不对菱花自作推敲。 张五可[白]:将菱花备好。 青春[白]:是,小姐,菱花备好。 张五可[白]:退下。 青春[白]:是。 张五可[唱]:慢闪秋波仔细观瞧,见自己生来的俊,好似鲜花一样娇, 头上的青丝发乌光闪耀,插一支红玫瑰紧压着鬓梢, 面似芙蓉,眉如新月,耳如元宝,鼻如悬胆,齿如编贝,我这口似樱桃, 水灵灵一双杏眼似笑非笑啊,翠耳环在两边临风就摆摇, 上身穿苏州绣靠身小袄,紧裹着这一掐杨柳细腰, 八幅裙腰间系珠围翠绕,轻移步慢转身裙带飘飘, 对菱花仔细照我样样都好,真好像九天仙女下云霄。 张五可[白]:你怎么长得这么好看呢,你长得这么好看,那王俊卿怎么就不要你呢, 哼,你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张五可[唱]:越看越想心越恼,推倒菱花不再瞧, 怒气冲冲我把青春叫,唤阮妈上楼问根苗。 阮妈提亲之后,张五可本以为婚事十拿九稳,故而在向青春询问的时候,语气中不无骄矜夸饰的成分。但在得知王俊卿说自己“心不灵手不巧,貌丑无才,身段不苗条”之后,则感情霎时转变成了又羞又恼。这样的情感变化,正是张五可自尊自爱的心理被激起的具体表现,她觉得王俊卿不应婚事本无可厚非,但不该恶言嘲弄自己。受到羞辱的张五可在秀楼之上自照菱花,仔细观摩容貌。“慢闪秋波仔细观瞧,见自己生来的俊,好似鲜花一样娇”,从头到脚观摩一遍,最后得出自己“真好像九天仙女下云霄”的结论。如果说张五可最初照菱花是对自己尚且有些不自信的表现,那么在照完菱花之后便完全打消了这种念头,因为自己的确貌美无比,所以想不通为什么王俊卿会说自己貌丑无才,于是决定唤阮妈上楼,再仔细问问原因。《坐楼》这一折中,张五可的情绪几经波折,喜怒交杂,由喜转嗔,最终又转嗔为喜。人物心理变化则是通过“照菱花”这一行动过程生动展现了出来,称得上精妙无比。 《花园》一折主要是阮妈想出“代相亲”的计策之后,借“报花名”为由拖延时间,以便让躲在暗处的贾俊英仔细观察张五可。其中“报花名”这一桥段,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张五可“报花名”的内容如下: 张五可[唱]: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 桃花艳,李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 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 爱它一阵黄昏雨,出水的荷花,亭亭玉立在晚风前。 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 枫叶流丹就在那秋山上,丹桂飘飘分外香。 冬季里雪纷纷,梅花雪里显精神,水仙在案头添丰韵,迎春花开一片金。 我一言说不尽,春夏秋冬花似锦。叫阮妈,却怎么还有不爱花的人? 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 牡丹本是花中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 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 玫瑰花开香又美,他又说,玫瑰有刺扎的慌。 好花哪怕众人讲,经风经雨分外香,大风吹倒了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虽然是满园花好无心赏,阮妈你带路,我要回绣房。 在《花为媒》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报花名”这一著名桥段不断演变,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造经典。在这一目的推动下,“报花名”一度曾经增加到一百多句,全由饰演张五可的演员一人主唱,甚至有几个版本的“报花名”戏词通段用典,有严重的掉书袋”嫌疑。1963年评剧电影《花为媒》戏词更趋生活化,所以这段戏词也以平实为主。张五可在花园名为观花,实则触景生情,暗自神伤。“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好花哪怕众人讲,经风经雨分外香,大风吹倒了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表现出了张五可自尊自爱的心理,惜花护花,其实是自怜自爱。张五可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女子,这也是我从根本上喜爱这个角色的原因。 张五可设计骗走阮妈之后,终于见到俊俏书生贾俊英。在得知来人是王俊卿之后,又忍不住一腔怒火,于是借花喻人,让对方借着赏花之名,仔细看看自己到底美不美。戏词内容如下: 张五可[唱]:好一个俊书生翩翩年少,又清秀又文雅难画难描, 头上戴一顶生巾帽,身上穿一件绣罗袍,满面的书卷气,连连地陪着笑, 倒叫我满腔怒愤雪化冰消,问书生到花园你把谁找? 贾俊英[白]:这,[唱]:恕小生大胆来把花瞧, 张五可[唱]:请问你贵姓高名我要领教, 贾俊英[白]:小生贾 张五可[白]:贾什么, 贾俊英[唱]:贾…家住东村我叫王俊卿,到此本是第一遭, 张五可[唱]:叫一声王俊卿你来的正好,顾不得女孩儿家粉面发烧, 我的心止不住突突突突地乱跳,有句话我要问问你呀,仔细你听着, 婚姻事应不应的我不恼,好不该说我不值半分毫, 你说我心不灵啊,我这手不巧,又说我貌丑无才,我的身段儿不苗条, 今日里到花园我们见了面,我让你仔仔细细地把花儿瞧, 你看看红玫瑰,再看看含羞草,你看看这藤萝盘架,再看看柳弯腰, 你看看兰花如指,再看看芙蓉如面,看一看我这满园的鲜花美又娇, 走一步,凤展翅,走两步,彩云飘, 五可走了一个连那连环步,钗环响亮我的声啊声音高, 可笑你小小的书生为花颠倒,意悬悬眼灼灼你的魂散魄消。 贾俊英[白]:唉呀,姑娘真是好啊!好啊,真是……嗯,这花么好啊, 贾俊英[唱]:百花园里春意闹,万态千姿难画描, 虽然是花开颜色好,看来你人比花更娇, 张五可[唱]:王俊卿连连夸我好,不由人一阵阵喜上眉梢, 红玫瑰乃是园中宝,香闺伴我慰寂寥, 赠君玫瑰君莫笑,拿回去,日烧香,夜祷告,殷勤护,把水浇, 一日三朝,你要不住的瞧。 代替王俊卿相亲的贾俊英被张五可的美貌所倾倒,神魂颠倒,连连称赞张五可,张五可此时也已经怒火平息,最终赠送红玫瑰,表明心意,和羞而走。这一段花园见面,张五可的感情同样经历了不小波折,在借花喻人之时,情感波折更是达到高潮。因为对面的男子曾经“有眼不识金镶玉,错把兰花当野草”,此时此刻她要让他真正见识自己的美貌,所以行动之间便带有很大的夸饰成分。 总体上来说《坐楼》《花园》这两折,十分切合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特征,这两折也都有张五可对自己容貌进行夸赞的情节,但是并没有一处“自夸”是多余的,因为仔细分析下来,这两处的内在心理活动是大不相同的。而新凤霞更是根据这种心理活动的不同,为两处“自夸”设计了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戏曲身段。在秀楼之上,深闺无人,加上刚被王俊卿笑嘲,所以张五可此时的“照菱花”是真正的自赏,目的是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是拙是巧。于是新凤霞饰演的张五可,这时候的动作内敛,且幅度较小,伴随着仔细描摹的措辞,更像是自欣自赏。而在花园中的“自夸”,因为面对的是曾说自己一文不值的心上人,所以行动之间更添夸耀色彩,动作幅度由此变大,再加上措辞上的改变,整体上来说既有一种负气,也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张五可是评剧《花为媒》的灵魂,但是从一而终的王俊卿,情深不移的李月娥,斯文儒雅的贾俊英,诙谐幽默的阮妈妈也是这个故事中必不可少的人物,都为这个爱情故事增色不少。整个《花为媒》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在“花园相亲”那一折。张五可和贾俊英在花园中狭道相逢,本是抱着“平白的受欺辱,我岂能把你饶”的负气心理去找贾俊英的张五可,在看到俊秀儒雅的书生之后,立时怒愤雪化冰消。贾俊英和张五可也互相属意,最终以红玫瑰作为定情信物。这是我在《花为媒》中看到爱情之心动的美好样子。虽然他们之间的爱情依然是由美貌作为催生剂才萌生出来的,但那种初见时的心动,以及相互喜欢的感情的确动人心扉。 但也同样会觉得遗憾,会觉得痛苦,作为1963年电影《花为媒》主演的新凤霞,这位从六岁开始学戏,十五岁便开始任主演,塑造出刘巧儿,张五可等精彩人物形象的评剧艺术家,却被那段黑暗的年代断送了光辉的艺术生涯。当我设身处地去想象,如果是自己在本应该大放异彩,有机会为后世带去值得珍惜,值得流传,可以称之为经典的艺术作品时,突然遭遇人祸,最终不得不阔别自己所热爱的艺术舞台,那样巨大的痛苦,无异是对我的活生生的凌迟。 最后,仅以此文纪念新凤霞。我们不会忘记。如果有人忘记,那就让他想起。

 4 ) 混乱的打分与排名

某网站电影的排名,完全是网站小编在作祟,比如—— 《花为媒》,打分是9.1,却根本没有进入top250。

谢晋的《高山下的花环》9.3分,《芙蓉镇》9.2分,香港导演高志森的《南海十三郎》9.3分,苏联的《战争与和平》9.1分,被电影圈内的人士作为教学电影的《小城之春》,8.6分,也没有进入top250。而现在第250名的打分只有8.3分。 某网站的排名,混乱得无法解释! 第四名,阿甘正传,9.4分;第五名,美丽心灵,9.5分 第七名,千与千寻,9.3分;第八名,辛德勒的名单,9.4分 ——都是分数低的排在分数高的前面。 最滑稽的是,《大闹天宫》9.3分,却排在8.8分的《沉默的羔羊》后面。 还有一些非常好的影片,某网站的打分明显偏低。比如,《卧虎藏龙》只有8.0分。 钟楚红,钟镇涛主演的《相见好》,某网站的打分只有6.8,却是恋爱婚姻的教学片。导演冼杞然,非常优秀的香港电影导演,99%的大陆影迷根本就不知道。

某网站,一直是对标IMDB,为什么在打分与排名上却不模仿呢?——打分的人数,打分者在网站注册的时间,打分者评价分数的公正程度,都可以通过算法来影响最后的得分,最后通过分数决定排名,这在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某网站,在最不需要特色的方面,建立了莫名其妙的特色,造成混乱,既自作聪明,又自废武功,还可能自掘坟墓。

 5 ) 2023-6-15,花为媒,第23部

2023-6-15,花为媒,第23部

1963年上映,豆瓣9.3分,腾讯视频,时长108分钟


这部片子,距今已有60年,但放在今天看,依然非常精彩。

我有点怀疑:《上错花轿嫁对郎》的原作,是不是借鉴了这部片子。

因为情节比较接近,但又有所改动了。

这个片子,如果改编成现代剧,应该也很好看。

以片子里的2位女性角色来看,她们各有所长。

表姐李月娥很坚定自己的感情,性格偏温柔,就是想和表弟在一起,但手段上就不那么上得了台面了。

大家闺秀张五可的爸妈比较尊重她的想法,她也能拿定主意,属于直性子的敢爱敢恨,有不清楚的,也大胆提出质疑,而不是多愁善感,暗自伤神落泪。

片子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一、姐弟恋萌芽并被棒打鸳鸯

表姐李月娥、表弟王俊卿,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情投意合。

中间分开了3年,3年后再见面,两个人还是很喜欢。

表弟王俊卿的爹妈便和媒人向表姐李月娥的父母求娶,没成想:李月娥的老爸,以一票否决了这门亲事。(哈哈,也不知道这老头子咋想的,跟自己的女儿杠上了)

表弟王俊卿知道结果后,整了一场相思病。

二、父母给儿子介绍相亲对象,女方同意了,儿子拒绝了

王俊卿的爹妈估计也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好点,爹妈没经过他的同意,暗地里给他介绍了另一户人家的女儿张五可,给这两人说媒。

未曾谋面的张五可,同意了这门婚事。

等把结果告知王俊卿的时候,他在媒婆面前把张五可贬低了一顿,表示拒绝。

三、假冒的相亲对象成了真的心上人

王俊卿的爹妈跟媒婆想了一个馊主意:让另一个表弟贾俊英,代替王俊卿去跟张五可相亲,这样成了能娶。

贾俊英没说明自己是假冒的,他说自己是王俊卿,在花园里跟张五可碰面之后,张五可认可了这人。

我们现代人以貌取人,还号称自己是外貌协会的。

没想到:古人也搞外貌协会的!没想到吧!

这俩成了,于是,就定亲了,张五可觉得自己要嫁给王俊卿了。

王俊卿的结婚请柬也发出去了,发到了表姐李月娥的家里,媒婆便给李月娥+李月娥的妈妈出了一计:到时候提前出发,把婚车开到张五可前面去,抢先去跟表弟王俊卿拜堂成亲!

(这个骚操作,放在古代,真的很绝,哈哈!)

于是,在成亲当天,把话放台面上讲清楚了,一下子成全了两对!

 6 ) 经风经雨分外香

好花哪怕众人赏,经风经雨分外香。

大风吹倒了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纪念新凤霞先生

姥姥是河北人,喜欢哼些评剧的调子。大概是这么多年因为身体原因她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权当解羁旅之思。

姥姥看电视从来不挑,唯独看铁梨花时指着那位名叫张少华的老婆婆说,这个人不好。我问原因,姥姥没有明说,但是我记住了新凤霞这个名字。

再次遇到新凤霞这个名字,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是新凤霞女儿吴霜写的一篇课文。我很惊奇,问了身边同学,竟无一人知道这个曾被周总理称赞为“可以三天不喝茶,不可一天不看新凤霞”的演员。

直到高中,历史课上提到文化大革命时,历史老师将新凤霞与张少华事件拿出来说,我才明白姥姥当时为何那样说,却又不讲明白。

追溯到五六十年前,事情经过便是新凤霞先生被无端诬陷批斗,彼时同为中国评剧院演员的张少华抄家时毁坏新凤霞老师齐白石的画,并且打坏新先生的半月板,使其晚年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不过,张少华并未向新凤霞诚恳道歉。正义不会缺席,这件事在微博上发酵,才引起人们关注。然而,受到迫害的新凤霞一家没有自怨自艾,反倒是张少华急着撇清自己的关系,实属令人发笑 。

花为媒我陪着姥姥在电视的戏曲频道看过,我自己也在b站上重温一遍。节奏是明快的,语调是活泼的,每个演员都风华正茂,有着那个年代的蓬勃朝气。这份精气神,现在无论如何也拍不出来了。

报花名这一选段,赵丽蓉老师的表演真是够味。彩旦(就是女丑角)很难演啊,演得令人捧腹又不招人烦,非常见功力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是新凤霞的那一段。这段唱词是真好:

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 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 牡丹本是花中王 花中的君子压群芳 百花相比无颜色 他却说牡丹虽美花不香 玫瑰花开香又美 他又说玫瑰有剌儿扎得慌 好花哪怕众人讲 经风经雨分外香 大风吹倒了梧桐树 自有旁人论短长

真的是十分励志了。把坚持自我,不在乎他人的眼光这个大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淋漓尽致。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新凤霞先生自己就是这般的张五可啊。她是那么活泼可爱:在演苏三起解时有恶狗跑上台,拎着棍子打,被称为苏三打狗∪・ω・U

新凤霞先生自己也如花为媒的唱词一样,经风经雨分外香:在残疾后,没有消沉,学画画,做散文,教徒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那些嘈杂的人只是跳梁小丑罢了。

我们有眼睛,是雪亮的。

 7 ) 以花为媒,好戏一台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剧名的意思是“以花为媒”。风格幽默,唱词优美。
评剧是河北京津地区流行的剧种,完全是普通话演出,唱腔和台词都没有京剧复杂,很脍炙人口。情节也更加平民,比较流行的几出都是演的小门小户的故事,好像不比京剧里头常见的家仇国恨。也正因如此,评剧成为了人人皆可欣赏的平民化的民间戏曲艺术。
戏一开场是保媒的二人戏言将故事娓娓道来。
第一次看评剧就被《花为媒》迷上了。迷上是因为这戏听得懂,都是大白话,多了一份亲切感。人物设计更是有趣。先说李家的李老头,开场那几句没乐死我。看来女人出门的老大难问题在哪个时代都有,“擦胭脂摸粉细打扮”实是女人的必修课。男人也倒是口径都一样:“生来不把别的怨,怨的是女人出门你们太麻烦。怎么那么烦,怎么那么烦,早就应该走,还得等半天。磨磨蹭蹭蹭蹭磨磨,没有个完,没有个完,我实在的烦……”,唱调幽默,表情也的确无奈。李月娥的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妈,处处为女儿着想,和酸腐古板的李老头形成了矛盾的对比。李月娥开场那段唱表现的妩媚动人,把女儿家心事唱的恰到好处。李忆兰本身长的也十分标致,富于美感。
二场是在王府拜寿。表姐弟多年不见,一见就过电,自己过电不说,把长辈也电着了。可惜有情人相见心欢喜,李老头可差点没气背过气去。后花园姐弟俩一言一语,传达着爱慕之情。(这段表达我觉得挺露骨的啦,没觉得有多含蓄啊……)多好的事,可是被李老头发现,愤愤然拽着月娥绝尘而去。这之中,李家夫妇俩斗嘴实在有趣,老头说“男女授受不亲”,老婆说“那你怎么老跟着我呢”,一人一句,实在是逗笑。不过王府那二位也不逊色,老李头走后,王少安埋怨儿子“看吧你姑父姑母气得这个样儿”,王夫人反驳道:“都怪你那姐丈脾气特意的古板了啊”,随即王少安怒了“这都是你呀养的好儿子啊~”,然后王夫人一句“有其父必有其子啊”,“岂有此理~!”亮了,贻笑大方。对了,这一场中俊卿的表弟贾俊英登场,也是知书达理的书生一个。
然后喜角登场了——赵丽蓉饰阮妈。赵丽蓉老师演此类角色简直是完美,她说话动作眼神里都透着喜感,演出了阮妈这个媒婆角色的聪明劲和活泼劲。阮妈妈到五可家说媒,一开头从五可父母嘴里就可看出五姑娘是个很有主意的丫头。登场后只能说果不其然,新凤霞扮相漂亮,眼睛里透着自信,但从她自己的唱词里也看得出五可也是想嫁人想的心切,家里姐妹都出嫁了,可不是要“闷坏了女婵娟”么?五可和阮妈刚一碰面,那一言一语又透着羞涩。姑娘家知道,阮妈妈来就是有人来提亲了,心里面欢喜,可面上又不能太露,所以才有那你一句,我重复一句的对白。“五姑娘您好~”“阮妈妈你好~”“我好~~”“阮妈妈来啦~”“来啦~~”“请坐”“成,我就撂着了~”。
后面提亲这段对白也十分讨巧,张家夫妇俩是爱女的爹妈,不过就是嘴笨……亏了有阮妈妈,绕着弯的让五可说出自己的心意:要么笑(就是愿意),要么撅嘴(就是不愿意咯)。五可也是俏皮,先撅嘴吓了阮妈一跳,最后乐成了一朵花。不过这便是“行了行了,愿意了愿意了”,那边俊卿是口口叫着“不愿意不愿意我不要张五可!”。无奈啊无奈,不要就不要吧,还把人家五姑娘臭骂了一通,太不成熟了……好在这戏里除了李老头,这里的家长都是疼爱孩子的大好人。孩子说怎么着就随了,就是辛苦阮妈妈了,也气着了五可。
五姑娘这边正美呢,还幻想着和俊卿的亲事呢。不成想,阮妈这“顺心桥”没搭成,姑娘听了丫鬟传的话(这倒霉丫头真不懂事啊),伤自尊了。先说着俊卿不识货,然后照着镜子仔细端详,发现自己真是美得不得了啊:“面似芙蓉,眉如新月,耳如元宝,鼻如悬胆,齿如编贝,我这口似樱桃,水灵灵一双杏眼似笑非笑……”(就算咱确实这么美,也不能这么不含蓄吧?)不过姑娘最后也说了,这么美那么美还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越想越恼。
李家这边,阮妈和李夫人正打算先斩后奏的时候,李老头就冒出来了,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说话都是横着出来的。这俩说话一套一套的,一个夸,一个骂,一起一坐:“闺女是我养的!”“我是一家之主!”“这家我掌半个天!”“你阴天!”“你说了不算,我说了算才行,我说不行谁说行也不行”(绕口令出来了……)“不行也得行”“呸!我这树根不动活,你这树梢白摇晃!”“我这把斧子就专砍你这树根!”“你敢!”“我就敢!”……循环。最后阮妈妈也被老头噎走了。
月娥哭表弟,俊卿哭表姐。俊卿更要命,都把表弟当成表姐了,病的真是不轻。一直不太喜欢这戏里面的两位书生,太过软弱了。可能书生都这样吧……俊英也是没主心骨,让干嘛就干嘛,倒是一副好心肠。
五姑娘和阮妈再见又说了一遍之前的对话,不过这回阮妈可没座了。阮妈两句话把姑娘劝笑,带到花园。然后就是那段经典的《报花名》,这段五可边唱边觉得自己像这花,不过就是有人不喜欢花,不疼不护这可人的花朵,把花伤了。后面阮妈为了不让姑娘走,报了自创的花名,也就是之前从小品中听的那段“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 待到替兄相亲的俊英来了之后,被小姐这通损啊,谁知小姐见了俊英一下子“满腔怒愤雪花冰消”了,女人变脸的速度绝对不可小觑。另外也体现出来了,人,食色性也。美男子和美女子互相一见倾心,看对眼了。前有罗帕定情,现在这是玫瑰乱心。
死心眼的俊卿(专情的俊卿?)死了心了,不得已张夫人和阮妈用计想先把五可娶过门来。得到消息的月娥哭的肝肠寸断,当娘的心疼不已。这当爹的还裹乱,这时候看到了“四旧”的可恶之处啦。气完人,这当爹的拍拍屁股走了~当娘的疯了,躁狂……幸好二大娘出了个高招(其实挺缺德的),让月娥上轿抢先去和俊卿拜堂。(二大娘和阮妈这烟杆子耍的真是够溜的)。
两位新娘各自梳妆打扮着,有着同样高兴的心情,要面对的情景可是大相径庭了。月娥的轿子先到,是快刀斩乱麻,先下手为强,直接冲进洞房了。后者再来是为时已晚,五姑娘大怒闯洞房。两位姑娘在洞房里准备斗法,法没斗起来,到互相夸起来了……感觉有点相见恨晚有惺惺相惜似的。新凤霞这段《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得字字清晰,嘴皮子功夫之深,可见一斑。相比新凤霞,这段是句句戳人痛处啊。外面阮妈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李夫人是胡搅蛮缠。洞房里两姐妹通气以后,成了俩怨妇,王俊卿冤死了都……屋里屋外是乱七八糟鸡飞狗跳。老李头过来终于说了回好话,当了主婚。阮妈正愁呢,正好看见了倒霉的贾俊英。阮妈又心生一计,最终撮合了两对新人,然后真相大白了。最后,双拜花堂,完美结局。
这戏里毋庸置疑的是新凤霞和李忆兰的表演衬得上主角的名号。不过我个人更喜欢李忆兰,因为她的美在于温柔。当然了,赵丽蓉老师的表演绝不逊色于主角,没有阮妈妈深入人心的形象,怎能表现出这一出欢喜闹剧的气氛呢。总而言之,通过看这部片子,我对评戏的了解增加了不少,也喜欢上了这个剧种,闲暇之余也许还会找些其他段子欣赏消遣一下吧。以花为媒,确实是好戏一台啊。

 8 ) 花为媒

其实我奔新凤霞看,谁料见着了赵丽蓉。。。那年轻的她样貌竟差异这大,只是那囗唐山音几十年未变。
这片子当真一绝,我深爱之。公元一九六四年,花园里百花开。

 短评

新凤霞的表演堪称精彩绝艳。

6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1、古代男权时,张员外夫人也那么厉害。2、古代,为毛那些男的那么矫情、扭捏、没主张、还抱得美人归?好吧本来就是讲 女性要如何争取自己的幸福。不像现在电影全是男猪脚,男性视角来的。3、张五可贺李月娥在洞房时对外貌的描述太生动了。4、其实阮妈妈比五姑娘还小一岁呢。

10分钟前
  • 橘子00
  • 力荐

新凤霞真俏啊,怪不得把吴祖光迷的神魂颠倒

12分钟前
  • 鹰头猫
  • 力荐

那个时候的人都好自信啊,当媒婆可是要有大能耐

15分钟前
  • bird
  • 力荐

新凤霞和吴祖光的佳话。张五可好美呀,一句,姑娘不高兴告诉你,娇俏动人哇!

19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太经典了,新凤霞的报花名和在秀房同月娥对唱的部分太经典了,百听不厌

20分钟前
  • 罗夏
  • 力荐

在北京to大连的路上,前半段自己看,后半段是听说

25分钟前
  • xx@百年孤独
  • 推荐

第一次看评剧就看了这么经典的剧目,特别可爱特别好。吴祖光的本子非常漂亮,生动、接地气,还不庸俗。新凤霞太好看了,拍电影的时候也是三十五的人了,依然特别有少女的娇憨,真的是美人儿一笑,满室生春。赵丽蓉演的媒婆也特别哏儿,真是打年轻起就有做谐星的天分,评剧里的烟火气和没溜儿劲儿真的深得我心。今年希望去天津与河北解锁现场看评剧~(以及河北梆子(如果可能的话也去河南把豫剧解锁了 再补充一句,花为媒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因为李爹不靠谱,爹气太重,可见爹气太重的人和拟人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30分钟前
  • 曼仔
  • 力荐

不愧是评剧经典,报花名闹洞房两段太赞了!新凤霞真美~o(≧v≦)o~

34分钟前
  • 马什么梅?
  • 力荐

吴祖光才高八斗才比子建,新凤霞风华绝代风情万千。看得我眼花缭乱如梦如幻,听得我满耳生香如醉如仙。

3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那时的新凤霞真是美爆了。李忆兰原来是李和曾的太太。赵丽蓉老师给跪了,一举一动都是喜剧气息十足,有她在的时候,小品王本山永远要屈居第二。

40分钟前
  • 徐老师写作课
  • 力荐

新凤霞真漂亮~!赵丽容老了反倒好看点…

41分钟前
  • 李哥
  • 力荐

倒不如说最后是两位娇小姐抱得美人归。若李月娥张五可早早成了手帕交,大概也没俩书呆子什么事了。

44分钟前
  • 南风
  • 力荐

我爱表姐~~~你的花手巾

45分钟前
  • minox
  • 力荐

吴祖光算是得着了,世界上怎么有新凤霞这样娇俏的笑,好像聊斋里的婴宁。评戏俗气是俗气,但花团锦簇得也真讨母们老太太欢心。

48分钟前
  • 钟螺
  • 推荐

里面的两个男主太衰了,瞧那个窝窝囊囊磨磨叽叽的酸腐样。尤其王俊卿,不仅既没担当又没主张,亲事不成,就只会生相思病跟老妈哭哭啼啼,还对素不相识的张五可恶语相向,根本就是个妈宝。只不过因为李月娥从小没见过别的男人才会对这么个货痴迷吧。贾俊英比王俊卿好点,但也十分有限。他代相亲时对王俊卿倒是挺讲信用,但是对张五可却根本没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就接受了人家的定情信物。欺诈。本来我觉得张五可比李月娥有主见,如今看来,其实张五可也很看脸啊,只是见了贾俊英一面,根本都不了解这个人的为人品性,那么轻易就约定终身了。但是这部戏里的每个女角色的形象真的都十分鲜活,敢爱敢恨,勇敢地追求自身幸福,反抗礼教。便宜那俩坐享其成的小白脸,白白当了人参银家。最后,新凤霞太美了。

50分钟前
  • 浮游海月
  • 力荐

小时候觉得张五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娇小姐。

51分钟前
  • 抱龙道士
  • 力荐

李月娥与张五可情投意合,真是天生一对,地设一双啊。

55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戏里俩男的真是废物,一个娶不到喜欢的女人就病病歪歪丝毫不知争取,差点娶了另外一个女人;一个无可无不可的把喜欢的姑娘嫁给表哥,被媒婆一撺掇又无可无不可的娶了那个姑娘。对比之下,俩姑娘多么飒爽帅气有担当有决断有傲骨,清楚自己要的又努力争取。1963年啊!果然是神奇的年代。

58分钟前
  • 蛋黄酱
  • 力荐

五丫头俏啊!

1小时前
  • 红尘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