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 第一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6

主演:内详

导演:周全

 剧照

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2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3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4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5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6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3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4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5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6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7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8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9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02:02

详细剧情

《人间世》是一场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通过全景化的纪实拍摄,抓取一般观众无法看到的真实场景,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人性化展现医患关系、全民参与、全民讨论的电视新闻纪录片。希望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反应社会变革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艰难前行,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长篇影评

 1 ) 看《人间世》是种偶然,其实也是我内心寻找的必然

看《人间世》是种偶然,其实也是我内心寻找的必然。
爷爷和父亲离开的场面还时常在我脑中回忆。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这样匆忙的离开我。甚至不愿再与人建立更深的感情,给自己暗示,暗示奶奶的私心,给自己不去看望她的理由。
灵堂前,我哭着说没有爷爷了,那时还有老爹,他没有哭,他只是无奈的说,老爸以后没有爸爸了。
可是一年后,老爸却那么匆忙的离我而去。我甚至还没有适应有个生病的老爹,我们还没来得及像平常人家那样,因为治病的窘迫强颜欢笑。我没有勇气哭诉说我没有爸爸了,我不知道该跟谁诉说,周围的人都那么清楚明白的告诉我没有希望了。我讨厌他们那样的理智,也讨厌自己的无助和无能。我恨医生,整整恨了两年,连同那座城市!
《人间世》让我多一点的放下,对生离死别的执念,对奶奶的怄气,对医生的怨念,对一座城市的偏见。尽管只是一点点,我不知道伤心欲绝的治愈期到底要多长,我知道自己在慢慢和生活握手言和。

 2 ) 慈悲救世,安之若命:观纪录片《人间世》小感

纪录片《人间世》长达十集,我找到了前九集的片源,一口气看完,在此郑重推荐给各位豆友。

 

我的直观感受一言以蔽之:抱着了解医生执业现实的初衷,受了一场醍醐灌顶的生命教育。

 

简单写几点体会。

 

“医闹“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为何沦为社会释放戾气的出气筒?个中原因,如果草草解释成医生队伍中有害群之马,或是个别患者家属不讲理撒泼,都是逃避责任的做法;仅仅和稀泥、解决个案纷争,是治标不治本;若去怪罪腐败,又失于只破不立、简化思考;我不触及个案和腐败,只谈以下三点:

 

第一,需要建立自费额度封顶制度,让老百姓不怕生大病。

 

一场“医闹”的根源,往往是一个迁延日久、耗资巨大、拖垮全家、累趴医生、最后人财两空的诊治。最近的新闻显示医保报销比例可能会上调,部分大病报销比例能达到80%。但是,要真正建立安全感,提升报销比例无济于事,必须要靠确立自费额度封顶线来解决,比如,治病各项自费每年不超过X万元,超过X万由医保补齐。

 

如果没有自费额度封顶的制度,老百姓就永远不敢花钱,因为一旦生大病,一个疗程接一个疗程的治疗就成为扔钱的无底洞,不仅拖垮了个人,也拖垮了家人,甚至拖累朋友邻居。而这样的拖累,势必让病人生存的希望与周围爱他的人的生活质量相对立。医疗发展水平有限,许多与病魔的斗争是必输之赌,当亲人牺牲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把家庭资源全部投入到治病,而病愈不可得之时,病人家属积年的委屈和凄苦就很容易化为愤怒和暴力。

 

诚然,在医保还没有做到全民覆盖、医疗条件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去谈自费额度封顶制度,还为时过早。但我相信,随着各项配套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到位,自费额度封顶迟早要提上议事日程。我关注,并殷切期待着。

 

第二,需要提高医生待遇,建立医生职业的崇高感。

 

坊间不乏对于医生动手术收红包、挂号插队揽私活、过度治疗过度开药等等的指责,这些指责让有崇高感的医生自觉斯文扫地,让混日子贪油水的败类犹自弄潮。在这种大环境下,病人家属已经习惯性地贿赂医生,既无奈又买个安心。这种红包何尝不是对医生的侮辱?一个被认为几千块红包就能收买的人心,是多么没有气节和卑微?

 

然而,现今医生超负荷的工作现实和朴素的工资待遇,与他们前期投入成本太过不匹配:八年的本硕博连读(临床八年),数年的实习医生,继而是为评职称而进行的终身学习、考资质、发研究成果。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耗费青春的脑力投入换不来衣食住行的舒适感,怎能期待后辈去选择这条高尚而崎岖的路?

 

只有医生(特别是青年医生)待遇提高了,才能吸引高素质生源流向医学院、进而流进从医行业;也只有待遇提高了,才能留住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不使他们转行和海外就业。影片中青年医生买房子前居住的斗室,让人感叹医生职业崇高使命的背后,是为五斗米折腰的窘迫和无奈。

 

第三,不需要给老百姓多么深入的科学知识,但是社会需要正视生命教育。

 

常有人用“浮躁”形容现代中国的世俗社会。中国古代的生命教育,来自慎终追远、祖先崇拜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在特殊历史时期内被作为迷信、旧俗革除了,后来又有一定的复苏,总还是有一些割裂的伤痕。近三十年来时代发展带动医学进步,预期寿命普遍延长,然而,医学手段取得的突破让人自大而盲目起来,抛弃了鬼神迷信,却等来了科学迷信。有人提出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不懂医学是“医闹”的重要因素,但古代平民受教育程度更低,医生在民间却是受尊敬的。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不是让老百姓都来接受医学教育,而是让老百姓有平台领受现代医学伦理学指导下的生命教育。人不仅要活着,更要有意义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甚至可以通过器官捐赠,获得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本片片名《人间世》。“人间世“语出庄子,其中一个要义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生命教育,可以教人在有生之年把握当下、活出自己的价值;面对病痛,顽强地支撑并积极治疗;无力回天之时,不必涕泪横流、呼天抢地;亦不必怨天尤人、患得患失。面对自己生死大限,“安之若命”是最高贵的回应。

 3 ) 外婆,我想你了

为了这部纪录片特意来注册,看完第四集临终关怀,明明知道会戳到泪点……剧中葬礼上的那一幕真的看得很难过,我的外婆是今年三月走的,也是癌症,她走之前真的特别特别痛苦,瘦得没有人形,蜷缩成一团,剧中那位梁阿姨的心态挺好,看得我好心酸,我的外婆是一个极其注重养生的人,无法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家人害怕对她的心理造成过大的打击,全家人都瞒着她,伪造病历告诉她没有事,看着她满怀希望地一次次吃下徒劳的药物,她那双浑浊却又晶亮的眼睛,满满的都是对人世的留恋……她走的那天我还在外省的大学,听妈妈说,外婆的五个孩子围在她的床边,握着她的手陪了她一夜,她的眼睛一次次要闭上,却又拼命地睁开,她真的真的不想走……那是我参加的第一场葬礼,第一次看到妈妈舅舅阿姨们……那么多长辈在我面前哭泣,那个场景一辈子都忘不掉,也让我对人生的终点有了很悲观的看法,这部片子真的拍的特别好,我曾经去过类似的社区医院当志愿者,那时对患病老人的痛苦,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几乎没有任何了解,以为只是陪他们说说话,唱个歌就足够了,现在想想真的很惭愧,真的很感谢这部片子的介绍

 4 ) 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为了活着有多努力

原文转自: 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为了活着有多努力

公众号:泠十三 ID:mew013

文字© / 是泠(líng)不是冷(lěng)的泠十三,永远不知好歹,永远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从未死过,所以本质上来讲,我们每个人,其实并不真的畏惧死亡。

因此怀着这份无知的孤勇可以继续肆意折腾地活着。

因此可以在听闻无数个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后继续决战到天明。

因此可以在微博关于“熬夜真的会死”的热搜下继续刷着“熬最晚的夜,叫最贵的救护车”。

冬天里绝不穿秋裤,可乐必须加冰,油炸食品不能断,外卖家常便饭,健身卡永远在转让,游戏不赢绝不下线,还有永远刷不完的微博朋友圈抖音知乎淘宝小红书。

这一切,仿佛是在步入养生之旅前最后的任性,“因为我们还很年轻啊”。

谁谁谁的朋友才二十几岁,就去世了。

这样的新闻已经见怪不怪。

说到底,我们真的是无畏生死吗?

不过都是心怀侥幸罢了。

觉得这么背的事,肯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两天纪录片《人间世》的第二季上线了,于是又回过头看了第一季中的第九集《爱》。

才明白那句话,“你浑浑噩噩过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苦苦期待却没有到达的明天”。

26岁的张丽君和27岁的丈夫韩诗俊结婚还不到一年,怀有五个月身孕的张丽君却被查出患有胰腺癌晚期。

这让一家人原本幸福甜蜜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26岁,在生死抉择的面前,她选择的是保住这个孩子。在尽管会耽误自己治疗的情况下,仿佛作为一个妈妈的本能一样,依然想带这个孩子来看看这个世界。

幸运的是孩子平安地生下来了,夫妻两个给孩子取名为韩鹤鸣。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意思是仙鹤在沼泽中鸣叫,但是它的声音却可以让九重天以上都听到。说明即使是在逆境当中,它仍然能够很顽强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个孩子,代表的是生命力,代表的更是希望。

不幸的是张丽君最终被确诊患有印戒细胞癌——一种恶性程度更高的癌症。且是不明原发病灶,手术已经没有意义了,只能采取姑息治疗。

当丈夫把这个消息告诉张丽君的时候,她最先愣住了,然后努力笑了笑,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还有机会能长头发吗,老公?”

可她还是马上调整心态笑着说,没关系,没了头发可以戴假发。弄个LADY GAGA那样的白色BOBO头,还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假发。

这个如天使一般的女孩,即使自己清楚已经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选择的依然是笑对人生。

她的坚强与乐观,甚至还努力安慰着身边的其他人,这一切,更加让人觉得心疼。

做化疗之后就不能再晒太阳了,这是张丽君最后一次站在阳光里。

瘦削的身材和肥大的衣服对比强烈,显得裤子更加大。张丽君自嘲说,这是新流行,回到了八十年代灯笼裤的时代,我爸那个时候就老穿这种大喇叭灯笼裤。

惹得身边的人都笑了起来。

张丽君害怕孩子长大后对妈妈没有记忆,决定给孩子录下每年生日的祝福视频。

她笑着说,他每年看到我,都是年轻的样子。不管他到了20、30还是50,而自己还是那么年轻。

在医院暖箱待了两个月的早产宝宝,终于可以回家了,可张丽君的一只眼睛却突然看不见了。

丈夫心痛得难以自抑。

可张丽君却说,我老公,弱爆了。

她觉得至少现在这个眼睛还是很好的,她珍惜目前自己所能拥有的所有能力。

癌症所带来的巨大折磨和疼痛,化疗所导致的头发脱落,让张丽君感受到的反而是“这个世界太美好了”。

因为身边人的爱,让她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而自己只有一定一定一定要努力活下去,才能报答他们的这份爱。

她舍不得那么爱她的老公。

两个人在外滩一家法国餐厅一起庆祝结婚两周年纪念日。

可接下来的三周年、十周年、五十周年依然还想和你一起度过啊。

一起吃遍外滩,一起周游世界的梦想,还有一直一直在一起的心愿,真的想和你一起去实现啊。

她趁着老公出去,偷偷录下了给老公的视频。

她想起一首歌,歌词是这样写的:

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阙歌 谢谢你风雨内,都不退,愿陪着我

她舍不得待她视如己出的公公婆婆。

婆婆在看到她的诊断书后崩溃大哭。

公公告诉她,下辈子你做我的女儿吧。

她舍不得生她养她的父母。

在孩子满月的那一天,虽然宝宝还在儿童医院,家里依然买了蛋糕庆祝。

在女儿和女婿切蛋糕的时候,站在身后的爸爸一直望着女儿,那眼神里有爱怜,有疼惜,有伤心,有难过,有不舍。

有这二十六年里的点点滴滴,有着太多太多父亲对女儿的爱,让人看一眼就心碎。

当然,她更舍不得自己的孩子。

在癌症的晚期,生命的尽头,病情一天天的恶化之中,张丽君依然坚持给孩子录下了十八年的生日祝福。

她早已做好了永远离开的准备。

可内心依然期盼着,如果有奇迹发生,那该有多好。

后来,丈夫卖了一套房子,打算和张丽君前往美国一边旅行一边治疗。

临行前,丈夫特意去剃了个光头。

前面所有未知的路,不管结局如何,他都要陪她一起走下去。

而不到最后一刻,他也绝不会选择放弃。

结果治疗的效果非常好,张丽君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控制,这个勇敢的女孩如她所愿,真的又长出了新的头发。

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可最终,癌细胞突然扩散,天使还是离开了。

片子中有个镜头印象非常深刻。

漆黑的夜,医院各个病房中的灯依然没有熄灭。

我们透过这一扇扇窗往里望去,却依然很难想象那一个个躺在病床上的人和他们身后的家庭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着什么,也难以真的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笑与眼泪。

我们只知道,有的人幸运,战胜了病魔。

有的人不幸,有盏灯将永远熄灭。

镜头被推得更高更远,我们看着这城市万家灯火,熙熙攘攘,灯红酒绿。

这里面,有你有我。

新的一年,我们许下暴富暴瘦的心愿,我们转发各种锦鲤。

我们想要在新的开始中能够得到自己一直想要得到却始终难以得到的东西。

可我们也总是忘记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人拼了命也想要得到的东西——那就是健康。

有些东西,就是因为一直拥有,才从来不懂得珍惜。

而直到真的要失去,拼命伸手去抓,却只有风穿过手指的缝隙。

2019,愿你珍惜此刻拥有的所有美好,美好的平凡小事,和仍然陪伴在旁的那些人。

更不要忘记,记得好好爱自己。

珍惜当下,在每一个健康的日子里。

◆ 致闺蜜: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要比我好

◆ 再见,樱桃小丸子;再见,我的童年。

◆ 请让我好好吃一口饭,化解岁月的艰难

 5 ) 天亮之前

前六集:《救命》《理解》《团圆》《告别》
《选择》《信任》
印象深刻的有好多人:
有一直忍着不敢哭,在签字和送终时终于放声大哭的坚强母亲
有迟迟不敢落笔写下"放弃治疗"的颤抖的手
有前一秒还对着镜头露出苍白微笑却后一秒躺倒在病床上气息全无的病人
有因摘除所有可用器官后瘪下去的肚子
有每天日夜颠倒,困极和衣而睡的救护员
有强忍着悲痛,做出遗体捐献决定的父母
有面色青黑刚刚得到肝脏移植重获生机的病人
有喜悦的九死一生终于获救的病人家属
有在临终关怀院重阳节上唱着"祖国的山山水水,连着我的心,决不容豺狼来侵犯"的老爷子
有强作乐观,说到一半却凝噎的家属
有明明通知只有三个半月的生命,却顽强地活过五年的病人
有乐观的重病还在操心老年痴呆的老伴儿的老太太
有明明老年痴呆却在听闻老太太去世时默默流泪的老爷爷
有说着"再也没人给我熬骨头汤喝了"的,捧着父亲遗像唱着"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的大男孩
有失独之后,又怀孕失败的夫妇
有不愿意试都不试就切除子宫的坚强女人
有好多好多可敬的医护工作者

不管是沉默着流泪,还是撕心裂肺的号哭
都是令人流泪的力量
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告诉我们
世界上多的是悲欢离合
在疾病面前
渺小的是人类

医学上有太多未知太多变数
医疗工作者会尽自己所能救人
但医生从来不是神
患者和医生,要共同同疾病战斗

最后附上片中一段话:

"而我,依然会想起故事之外的那些人。
北京阜外医院躺着等待心脏移植的病人,
他们还活着吗?
如果有专门的绿色通道
焦俞那颗没有用上的心脏
是不是能赶得上再救一个人?
那些不愿署名的、器官捐献者家属们
什么时候可以不再经受外界的压力
卸下心里的包袱呢?
那些依然在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们
什么时候才能接到医生的救命电话呢?"

"这一年
我很惊讶在医院会看到那么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
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等待着一个器官的到来
医生告诉我
一个病人等得久了
离社会也就远了"

 6 )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youngstone_seafood

2017-11-13,新的感悟如下: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尽管我拿这句话当做了标签,但是必须承认,不是医生的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

一年半以后,再回头看此文,对这句话,理解如下:

安慰用的是态度,帮助用的是医术,治愈是结果之一。

所以,对于医生来说,要求就是:总是带着‘救死扶伤’的态度去尽力,常常用医术去帮助病人减轻甚至免去痛苦,而治愈的结果,则无法100%的保证,所以只能是有时。

作为病人及家属,往往看不到医生安慰的态度,施展的医术,会无视掉医学本身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只专注于治愈的结果(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很可能,这就是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

-------------------------------------------------------------------------------------------------------------------------

以下是刚看完时,在2016-06-19 写的评论。

从第一集开播,两个月多的时间,每期都追着看。几乎不看国产剧,很少看美剧,偶尔看电影的我来说,实在罕见。纪录片,一直是我喜欢的类型,医疗题材之前从未看过,只是出于对医患关系的关注,朋友圈分享得知此片,就一路追下来。 最后一集,一个被采访者对那些编导说,你们不要在医院太久,会麻木的。的确,医生每天都面对生死,难免会麻木,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医生为了抢救病人48小时未合眼,一年做700+的心脏外科手术,做手术做到手抽筋,自己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医院取刚刚捐献出来的器官,自己还是个病人依然站在手术台上,为了心脏复苏,连续按压几个小时。

【走下神坛,把医生还原为人】

当然,他们也都是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困惑,会有委屈。比如,第一集中,凌晨刚下手术台的主任,下属要汇报工作,被他直接顶回去说:搞什么搞,这个时候了还讲这些,困死了赶紧休息(非原话,大概的意思)。有同事说准备了可乐和汉堡,他很开心说可乐要吃的,嘴巴干死了。多么真实的反应啊,多么可爱的主任。这位医生的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开心不是心情,而且动词,打开心脏的意思,他每年都要做700+的心脏外科手术。 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场场现场的手术直接丢给你,也把医生平日里的言行不加修饰得展现出来。这么多真实的人和故事,我在那些烂剧中,从未见过如此真实的呈现,因为真实,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

【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以上是看完全部后的一些回顾,以下是每集看完当时的记录,有些细节可能记录有误,但不影响整体阅读,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看,自己感悟。 第一集:救命。急诊室和心脏手术的故事 医生最大的挑战不是经过努力后患者依然去了的失败,而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失败,在第二个第三个...同样的情况发生时还有勇气和热情去全力以赴。 瑞金医院的心脏手术专家,他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原来开心不是心情,因为他一年要做700多场手术,每次手术都要打开心脏。 剧中是"开心不是心情",我更愿意理解为,“开心不仅是心情。”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第二集:理解。120救护车的故事。 一个医生说: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是很难做的,而且我们面对的还是病人及家属。 简直太对。 第三集:团圆。器官捐献的故事。 四川的焦妈妈,送走了24岁的儿子,决定将儿子身上的器官都捐献,从而救了4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能用的心脏,因为患者在北京,而心脏的有效期是四小时,而没能用上。 父亲在孩子的终止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刻,迟迟下不去手签这个字,她作为母亲简直万箭穿心,但还是忍着痛规劝,女人有时更坚强。 第四集:告别。 临终关怀的故事。 上海静安临汾卫生服务中心的故事 这一期总体的节奏比较舒缓,不像前三集一直处在紧张的抢救、手术、救护车这样的氛围。解说员缓缓的叙述,更能体会的这一期的厚重。 送进来临终关怀医院的患者,都是重症晚期,确认无法痊愈的人,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 王学文才50岁,已经在这里住了5年。 他五十岁生日后的第二天,临床患者舒国去世了。谈到这些,他看得很淡,见多了生死,他很坦然。 身为放射科医生的梁金兰,她在临终前写的一份信,都是感谢,社区、街道、医院的帮助,朋友、邻居、老同学的关心,还有家人的不放弃。五年来,女儿带着她游览了亚洲各国,她很积极,面对镜头,一直都在笑。 唯一一次哭,是因为觉得拖累了女儿而感觉很歉疚。 王龙属龙,才27岁,那一天,他把父亲送入临终关怀医院后,母亲在来的路上又出车祸而骨折。十几天后父亲去世,一路上他一直忍着,最后时刻终于哭了出来。 医生说: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中国人一直很避讳死亡这个话题,但其实生和死都是大事。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第五集,选择 。红房子医院的故事 第六集,相信。上海儿童医院的故事 第七集:新生,一场手术带来的故事 大出血的妈妈,无法进食的老人,听不见声音的孩子,一场手术在消除病痛的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伤痛的消失,功能的恢复,医学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开始。 第八集:坚持。两台手术,两个故事。葛院士,手术做到手抽筋,依然成功完成手术。 第九集:爱。这集超级难忘,之前的每一集至少有两个故事,这次用一整集来讲述准妈妈的生死抉择。怀孕期间查出了绝症,坚持生完孩子再治疗。一句:老公,头发还会长出来吗,让看过的人都动容。难以根治,但求旅途中有尊严的离世。 第十集:人间世背后的故事。这集主要是往期回顾,各位编导来讲诉拍摄的心路历程。见到不少往期熟悉的面孔,也见到了几个新的故事。 从看第一集时,只有几十个人标记已看,到现在4500+已看,很开心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片子,而评分一直维持在9.6以上,说明大家都很认可。 已经有太多八卦抢占了焦点,留给这些真实又严肃的题材讨论的舆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当昨天,有公众号说想转载我的这篇时,我是很开心的。拿去吧,只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么好的片子,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尊重医生。少些纠纷,多谢理解。 因为很多误解都是源于不了解,所以传播这些,也是一种美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mytrust2014

 7 ) 镜头之外的意犹未尽

国内的纪录片,我看的不多,能在台面上播的,感觉好看的基本都是文史类,比如《幼童》《故宫》《大明宫》那些。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记录工作,只能靠邻邦日本的NHK了,好像《激流xx》,还有更多能说的不能说的。

在医患矛盾的水深火热的这两年,《人间世》选择的题材就足以让我对SMG肃然起敬了,虽然整部纪录片有些高开低走的感觉,个人觉得最好看的还是开始第一集的急诊室还有第三集的器官移植,那些抢救失败之后依然选择留下来的医生,那些在死后选择捐献器官的家属,让人尊敬的职业和灵魂。后面几集有很多对绝症病人的关注,带来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但很多的镜头还是在“病人命悬一线,手术大获成功”的套路上,医生病患彼此信任,共克时艰,就和片头的旁白说的那样。

本期待可以把医患矛盾的症结描述的更清晰一些,片子也做了很多努力,所以在手术室外,我们看到了那个在上海拼搏的安徽小哥为了母亲的医疗费一筹莫展,看到了肝脏移植成功的大叔醒来第一句是“钱还够么?”,看到了在抢救失败后被病患家属掐住喉咙的急诊医生,但镜头也就止于此了,再后面的事情,那些镜头之外的,那些不能在电视台播出来的,也许才是描述这个现实之后,解决症结的钥匙。

就好像那个面对家属不断的质问心力交瘁的年轻医生,中国医患矛盾绝大部分都是社会现实的投影,而这些,是一个基层医生无力解决的。

资源分配、医疗保障、急救意识、独生子女、孤寡老人......太多问题是排队挂号的病人和焦头烂额的医生都无法解决,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镜头里的上海医院永远人潮涌动?为什么不扩大规模多安排些医生?中国的医疗资源是否真的如此稀缺?但在镜头之外,中国有更多空空荡荡的地区医院,更多毕业了进不去医院工作的医学生。

为什么在抢救病人的同时,让家属焦虑的不仅仅是病人的病情?因为除了失去亲人对他们的打击,一场复杂手术或漫长的治疗的债台高筑,同样会摧毁一个家庭。

为什么在休克之后我们只能焦急地等待堵在路上的救护车?为什么国外随处可见的AED我们永远不知道在哪里?又有几个人知道如何使用?

为什么有这么多无人照顾的老人?为什么这么多人不知道中风后的黄金4.5小时?为什么失去孩子会让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崩溃?为什么真正需要急诊治疗的人只能在漫长的队伍和琐碎的手续后错过最佳治疗的时间?

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医院无关,但却都会在医院爆发,生与死必然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冲突,医患矛盾也从来不是医生和病患的双边矛盾。

医疗和其他付费服务都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大部分重症来说,它是毫无预期可言的投入。花了很多钱,甚至背了债,用了很多很好的药,人还是死了,医生有没有犯错?

中国绝大部分医患冲突就是上面模板,医生可以是竭尽全力的救死扶伤,但在医疗背后,患者和家属要背负的同样沉重,这个心情所有在重症病房外守候过的人都不难理解。

我相信《人间世》的镜头里都是医术精湛、敬畏生命的好医生,但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外,所有的医患矛盾真的医院就没有任何过错?如果医院有过错,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来平衡这个过错带来的矛盾?为什么每次出事情,都是拳头砸向最基层的医生?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应该把目光引向何处?

对生命的思索,对他人的理解,是我们的生活中很珍贵的东西。

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沉重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但我们能改变东西恰恰又在镜头之外。

《人间世》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但它镜头缺失的部分是那么的让人在意,更重要的是这份缺失并非创作的不足,所以对它们的关注,又是格外的重要。

如何才能让病患和医生都少一些顾虑?如何让医院得到病患更多的信任?如何让更多需要的人使用到急需的医疗服务?如何让医疗资源等到更合理的分配?如何让失独的家庭不再崩塌?如何引导大众死后捐献器官的意愿?如何让更多人拥有急救意识和能力?如何改善公共场所的急救设施分布?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

太多的问题现在并没有答案,甚至没有太多人去思考它的成因。

但我相信只要有更多的目光在关注,更多的人想着去改变,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就有希望,变的更好一些。

2016.08.15 夜 常州

 短评

播出前连续失眠,拍摄制作的那段时光,是我24岁时最宝贵而难忘的经历。阅历尚浅,诸多不足,接受一切声音,感恩成长。

6分钟前
  • Baby小公举
  • 力荐

看到评论里千篇一律的歌颂医德和摄制组。难道没有人看到生命多珍贵又多脆弱吗?面对手术时做与不做的抉择困境,虔诚祈祷却换不回生机的痛苦,这些都是隐藏在片子里的。希望不要所有的评论都指向歌功颂德的刻意煽情。请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写于武汉同济医院。

11分钟前
  • Mr. Love
  • 推荐

看完特别想嫁医生…

15分钟前
  • MelodyMelody
  • 还行

看完是满满的感动。希望这世间,患者得其医,医者得其敬

19分钟前
  • 十三姨
  • 力荐

想不通北上广这样一个经济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竟然还有器官捐献因为交通问题而废掉一颗心脏的这样的事,我看实习医生格蕾的时候,有器官捐献移植的时候不是都应该有直升机来护送器官以最快的速度来争取时间的么?难道一个生命抵不过一次直升机的送达么?想不通,在这个泱泱大国,竟然还有这样的事

21分钟前
  • zoe
  • 推荐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24分钟前
  • DooDooD
  • 力荐

虽然有美化与矫饰,虽然大多时刻站在医生角度,虽然显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歌功颂德,虽然更像官方出品为缓和当下医患矛盾,虽然我们身边的医生并不总像片中那样只有在镜头的摆拍之下才会慈眉善目、温文尔雅、怀有“医者父母心”,但依然是今年最有诚意的纪录片。毕竟在生死面前,其他一切皆是小事。

2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大医精诚,含灵素问

34分钟前
  • glassheart
  • 力荐

等我死了也把能捐的器官都捐了吧

38分钟前
  • 胖的没人
  • 力荐

无论怀着什么目的,拍成这个样子,也值得给五颗星了,不然豆瓣上这个五星得留下打给什么样的影像呢?张丽君啊,这姑娘好到老天都晚叫走大半年啊……

43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从六院到瑞金,上海的态度!

48分钟前
  • 咕嘟咕嘟吨吨吨
  • 力荐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真的很骄傲但同时也很害怕,我不知道自己敢不敢承担起生命的重托。我期待着未来那怕仅仅可以拯救一个生命,那么在此之前我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无比值得的。我深爱着这个世界,所以我珍爱这世间每个微小的存在。

51分钟前
  • Sylvia
  • 力荐

每天都是实战,没有演习

53分钟前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力荐

身为医学生,考试月看着几百页的名解叙述恨不得跳楼,听说实习学姐的悲惨生活,看着舅舅舅妈一台手术十小时和习以为常的通宵,很多时候都想退缩。可是,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团火,那么一点虚无缥缈的理想,一点执念,让别人问起是否后悔时回答,不。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56分钟前
  • 小能黄油饼干
  • 力荐

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看,生命不能承受之沉重。医生的心理状态比普通人要艰难很多,伟大的职业。中国家庭素质普遍太低,每个人的生命都平等,为什么只有你的家人不能死?中国人对于死这个话题太忌讳,不愿去谈论,可是只有只有直面尊重死亡才可以明白生的意义,希望中国有一天能有安乐死。

1小时前
  • 泡芙小姐
  • 力荐

少了煽情和鸡汤,多了记录和真实,在参差不齐的综艺节目娱乐八卦泛滥的时代,纪录片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1小时前
  • 不之
  • 推荐

六月在医院呆了十多天 跟医生的相处是充满 tension 的,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副受教的样子,却也得不到真诚耐心的交流。因为资源太少病人太多,医生很辛苦,病人也得不到应得的关注。说到底 多少看似悲情的牺牲 实则是人事未尽。大环境是如此,医患矛盾突出是必然的。更关注的反而是病人们。

1小时前
  • 周颂来
  • 推荐

认真地告诉自己:不要再熬夜了!

1小时前
  • 鸟倦知还
  • 力荐

客观讲上海新闻频道的《人间世》比北京台的《生命缘》在结构规划上更有肌理。如此优秀的纪录片竟然默默无闻地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播放!各大卫视频道却全部都是跑男、极限加速度、花样姐姐花儿少年这种彼此山寨的破节目!喵了个咪看的时候哭瞎我的双眼……目测这片子要火!

1小时前
  • 无人应答
  • 力荐

哭着看完的,想起自己在实习时参与的抢救,呼吸内科突然间咯血窒息的年轻妈妈,ICU中车祸的老奶奶,那么多医生护士那么久那么努力的救助,却依然无力回天,心疼的打颤。我是一个接受不了生离死别的人,索性换了工作方向。可医生们所有的付出,努力,艰辛以及痛苦,我都懂!感谢他们还愿意坚持!

1小时前
  • 静·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