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远去的牧歌

剧情片内地2018

主演:海拉提·哈木,玛尔江·巴依吐肯,丽娜·夏侃

导演:阿迪夏·夏热合曼,周军

 剧照

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2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3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4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5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6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3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4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5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6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7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8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9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20:21

详细剧情

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讲述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中国哈萨克族牧民,在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长篇影评

 1 ) 远去的牧歌,最近的思念

那天和朋友突然决定一起去的,朋友是哈萨克族,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就因为这,我们也要去看,伊宁市几家大的电影院都没有排片,也没什么惊讶的,毕竟现当代年轻人都更喜欢流量电影。

电影一开始,我们两个都很激动,电影中运用大量航拍镜头,拍我们新疆的风景如果没有航拍是无法让人完全感受新疆的美,许多镜头拍的很好,拍起动物场面恢宏,拍起草原光线优美,这都是一个纪录片必须的,我要说起的是里面的叙事线,两家人的命运彼此牵绊着,爱恨情仇在这三十多年里纠缠着,里面拍老人与鹰和马的感情时,我被深深的打动了,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啊,许多地方我和朋友都在流泪,她是因为想到了她的爷爷,电影中那位老人有着太多她爷爷的影子了,而我,则想到了我的爸爸,电影里许多镜头都让我想起小学假期陪爸爸跑车的时候,记得有一次,下午天黑压压的,下着小雨,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荒草地,忽然看到一群野马在奔跑,那个景象我到现在都难以忘怀,很震撼,很新疆,那一刻我深刻地觉得我是新疆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人,我和它有着一个无形的联系,那天看电影我又有了同样的感受。

这个电影很好,或许因为我是新疆人,感受更深切,但是抛开这些来说,我觉得它比【冈仁波齐】好太多,去年我去电影院看了【冈仁波齐】,可是宣传的有多好,我就有多失望,或许就是因为西藏有一种信仰,是人们眼中的净土,所以一提起西藏总觉得很向往,一提起朝拜就觉得很神圣,但是这个电影比起【远去的牧歌】差太远了。

多的话没有,只想说,如果你想去看,就去吧,而且我更希望像我们这种年轻人能去看看,也希望这部电影能在更多的地方上映,获得成功。

 2 ) 爱,马匹和看不见的机器

当战争机器(游牧)不再存在之时——它反而将其不可还原性展现到极致,它散布于那些思想、爱、死亡、创造的机器之中。——《千高原》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家日记》里写:“人不能通过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智健全。”这话好像道理浅显易懂,易懂到甚至难解:什么人才要通过禁闭自己的邻居来确定自己是正常人啊?

但是可能很出人意料,这样的事确实一直都在发生。

德勒兹(Deleuze)认为,游牧空间是一种平滑空间,类似围棋,他们不断进行结域又不断解域,保持自身的流动性以最大化资源的循环利用。

谁比较喜欢游牧呢? 是“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非理性部分。如果你是一个游牧人,提起游牧,那你会说起游牧途中的蓝天碧草,自由奔放,你会提起你的祖辈都保持着这样的游牧生活,你习惯了它,在这种生活里你感到舒适。后者属于处于非理性和理性之间的“默契认知”,就是那种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这么做感觉是对的、合适的事。

保持游牧需要借助一种工具,马匹。对于游牧民而言,保持游动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移动速度较快的牲畜。借助马匹,匈奴人几乎打下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对于游牧者而言,移动是保护自身资源以及扩大化资源占用的一个方法。我调查的某游牧民族,之前划分地界的时候考虑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跑起来方便”,因而放弃了水草丰美的南部河谷,选择了隘口的多山地区。

谁最不喜欢游牧呢?现代国家。遍观整个世界,你可能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希望自己的民众遨游在漫无边际的大草原上。比较简单地说,一是你游得太远,国家没法保障你的受教育、医疗等权利;二是游来游去的,不方便管理。德勒兹说国家是一种层化空间,它试图将属于自己范围内的所有事物都编码,来进行最大化的资源竞争,就像象棋——编码,然后利用不同的性能。而游牧者恰恰与这种编码程序相悖,他们利用游动来阻尼编码。当控制之手触及游牧部落时,游牧者会迅速携带自己所有的资源转移,使得控制落空。

这也是为什么游牧者曾经建立的帝国最后都以崩溃告终,“国家”的形式与游牧这种行为互相矛盾,互相给对方制造麻烦。王明珂在《游牧者的抉择》里分析匈奴的兴衰不定,当国家膨胀,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的时候,移动性就会削弱,从而带来资源的崩溃。

所以,在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的社会中,为保持自身结构稳定,结构上层会进行一件事——捕获游牧者。

如何捕获?

第一步,收缴集中所有的暴力武器,形成权力层自身的“暴力机器”;

第二步,定居化,削弱其游动性;

影片里男主驱赶收枪人的黑色幽默,是天影的第一捧“沙子”,此后是女主无可奈何的劝慰:“你并没有失去全部,你还没失去你的马,你的鹰。”武器被剥夺,侥幸的是其他东西还没有被剥夺,这安慰实在太苦了,怀着对社会结构无能为力的自我适应。无法改变,只能适应。

这时候,观众会陷入一种对象迷茫,因为影片呈现了痛苦——以及痛苦背后的矛盾,但是矛盾失去指摘的对象。众所周知,二元对立的一元通过另一元确定自己的定位。而这时候矛盾出现,矛盾的对立双方却模糊不清。 (音乐🎶:不是不可说,是不能说)

毕竟资本、权力这些结构压迫的“机器”全都看不见摸不着。当影片来到“秋”(按三幕式应该是高潮部分),电影给了一个具象化的表达:汽车。

在人物上,羊皮别克和早期的“站长”都一度承担了丑角的身份。(当然连带片子里的人物的怒火指向都是错误的,他们只是一个代表符号,什么都不是)

而当羊皮别克驾驶汽车离去,女主的大儿子巴彦骑上马开始追车,矛盾的另一方忽然落到了实处,“看不见的对手”被“汽车”清晰地表现了出来:此刻,矛盾就是马与车——马是游牧、平滑空间和传统的载体,车是资本、层化和现代性。

最后的定居表现镜头仍然是车与马的对比组合,胡大爷不愿意坐车下山,最后一次骑马进行“转场”。与其说这是展示变迁,不如说影片刻意用车和马隐喻游牧性被消解的矛盾双方,毕竟其实游牧人也用车游牧有一段时间了。很多年以前,可能游牧人在马背上画过很多不同的地方,占领,然后离去。但进入现代后,他们只是不断进入不同国家的层级结构中,最后定居,被层级化。

游牧真的对生态破坏比农耕大吗?集中化畜牧的资源利用效率就会更高吗?畜群完全离开草原就会让草原恢复健康吗?看过21世纪初调查报告和最新游牧生态学研究成果的人可能会知道,“科学”对此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然而通过让游动的“邻人”定下来,我们确实使得自己获得了正常。并且让大家都相信了这种科学,相信这种分类是合理的,我们的“邻人”自己也相信。

全片最出彩的当然还是那一段马追车镜头,配合上冬不拉鼓点,有种唐吉坷德大战风车式的傻气和英勇,像游牧文明终结的挽歌。“游牧民的定居化,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好像已经进入势不可挡的状态了(松原正毅,1999)。”面对不可见的机器,无论是爱还是马,都注定毫无胜算。在我的预想中,巴彦的马应该目视着羊皮别克的车绝尘而去,但仍不死不休地追赶,就像一个悲剧神话里的疯子,像西西弗斯,永远推着他注定会回到原点的石头。

 3 ) 如果换一个讲述的路子

大队随着草场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迁移到别的适合放牧之地。在崇山峻岭间穿行,隐约有点土尔扈特部当年东归的悲壮,牲口从高崖失足堕下,又让人想起了田壮壮的《茶马古道》,还有《马背上的法庭》。

牛羊人马到了春暖花开的大草原,撒欢奔腾,突然有了美国西部片《红河谷》等的意境,一扫压抑之气。

说教有时候太直白。

老鹰这一道具没用足。

最后居然落到了大学生村官这个点上!失望。一下子掉价了。

当以马代步,变成汽车队;当最后现代城镇的出现,人们的笑容,恰恰是意味着传统牧歌生活的一去不回头。

如果电影的讲述变通一下,开始是因时代变化,游牧聚居之地出现了生存危机(可能因为矿山等影响),他们不得不踏上漫长的迁移之路,到传说中的处女地,经历种种波折,终于抵达目的地,安上新家。电影结束。或许会顺点。

 4 ) 远去的牧歌

一部很文艺的片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哈萨克族的牧民生活,随着改革开放,他们的生活变迁,离开草原,离开生活半辈子的地方,同时夹杂着感动和无奈,非常有深意的电影,希望多些这种电影,远去的牧歌,远去的草原,远去的雏鹰

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到草原的魅力,牧民的淳朴,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文艺电影,

 5 ) 好久没有这么任性地看完电影其实并不想写影片分析直接上五⭐了

北影节电影首映见面场,美嘉三里屯巨幕厅,看完让人心旷神怡的有心之作,想立刻打10分,理性分析➕鼓励分还是9分,4⭐半,豆瓣只能打5⭐咯。

①摄影太牛逼,对光线的角度散射感知运动非常唯美,俯瞰镜头也丝毫不偷懒,和大自然雪山草地完美融合在一起,美极了,每一帧都可以做壁纸的节奏,不像很多大片很多大全景空镜竟然是找的资料,像素不敢恭维。有几个仰拍倾斜构图拍到了人和环境以及远处的天际线,非常震撼,还有一个老鹰落下来不肯飞走的主客观融合广角镜头,都十分准确表达了导演的意图。②以前看的游牧民族电影,不是表现他们侵略,就是纯民俗,这种生活状态的异常真实感告诉我们迁移是多么无奈又多么伟大,很多时候用胡人来形容是不是带有贬义色彩。③张艺谋曾经说,我拍电影就是让你们看到生活中没见过的奇幻,而我说这部电影就是现代城市里长大的我们未曾见过的奇观,母牛妊娠和孕妇生孩子,第一次在中国的电影作品里看到生了孩子还没擦洗身上带着血,虽然只是个奶娃娃,但是仍有这种真实纪录的壮观感。那么多马和羊群的奔跑,是大多数战争片都拍不出来的震撼,男主的老鹰和老马带感情的演绎也不知道是怎么调教的,十分动容,因为本身让动物听话就已经很难了,这都是“奇观”。④煽情却不矫情,本片感情点到为止,而机器准确的民族乐器演奏的哈萨克风悲怆又大气的背景音乐,是那么地巧妙和剧情感情合二为一,一切都浑然天成。⑤这样的电影能进院线,对于拍恶俗搞笑梗的商业快餐烂片,绝对是一次重重的打脸。

 6 ) 新疆首部巨幕电影,记录少数民族大型转场的史诗巨片

哈萨克牧民大型转场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以后这样的大型转场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再也看不到了,值得每个人走进影院感受历史巨变。是2018献给党献给祖国最好的礼物,新疆儿子娃娃,我们每个人都该去看,感受下历史长河的变迁。[爱心]喜迎改革开放40周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讲述哈萨克牧民四季转场为题材的影片《远去的牧歌》 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生活巨大变迁的生动画卷,体现了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祖国温暖怀抱中,哈萨克族牧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历史进程,更折射出从传统到现代的时代变迁,凸显出改革开放40年宏阔的时代背景,是一部具有国际品质、纪录风格的优秀电影作品,11月28日上线,敬请期待!🎉🎉🎉

 短评

三星半。由迁徙到定居的悠扬牧歌

7分钟前
  • Balloooooon
  • 还行

非常高兴地在学院看到这部独特、壮丽的影片。它是由我院毕业33年的81届民族班的新疆少数民族导演、摄影、美术、录音毕业生共同完成。影片采取Docu-Fiction,即纪录加故事的样式,以冬春夏秋为结构,跨越四十年,表现哈萨克族牧民迁徙劳动之生活变化,展示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艰辛和壮美,独特而精彩,令人赞赏!亮点还不仅是场景的真实与美丽,更主要是创作者们动人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密不可分,并延伸出了对人类生存道路的思索。作品显示了我国这一代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者的成熟与光彩,值得祝贺!

1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吧

15分钟前
  • 葳蕤茝若
  • 还行

一首歌是短暂的,一首歌的高潮也应该是短暂而激烈的,而不是通篇铺叙的easy essay

19分钟前
  • Golovin
  • 较差

最单纯的最朴素的永远是最能打动人的,开场的暴风雪,结尾的安居乐业,由头至尾完整的展现了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活变迁。男主胡尔玛大叔的几次特写都真实又有力,既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又推动了剧情发展。在新老时代变迁中的老人们,其实不是旧时代的淘汰者而是新时代的见证人。如果语言改成哈萨克本民族语言就更好了。

21分钟前
  • matinda
  • 还行

把其中的风光片段拎出来剪辑一下能看哭我。总觉得即使是这类型故事在新疆这种地方也能拍的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史诗”感,硬是被奇怪视听和故事时间线组合给搞的一言难尽……全程都被hdr效果和演技惊的智熄。不是谢飞老师要在结尾讲两句我才不想看到最后。一些音乐比较喜欢,想搞原声带。

26分钟前
  • 无我与我
  • 还行

国家项目…当然要说好!!

27分钟前
  • 较差

每一只动物都是自由的

31分钟前
  • Aki
  • 较差

时代的更迭,岁月的推移,我不愿,但只能顺应往前走,童年的迤逦和一生的向往永远在心底。

34分钟前
  • 我是你爸爸
  • 推荐

不敢信竟然有一天会被组织要求看这类的电影

36分钟前
  • 迷惘
  • 较差

刻意回避了所有的真问题,一本三十年的流水账,不知道自己要宣传啥的宣传片,让哈萨克人说汉语真有你的。

37分钟前
  • 安非他命
  • 较差

是传统败北发展的老题材,金钱展现魔力,旧有秩序在肉眼可见下亏崩,时代大势裹挟一切,没有选择,鹰自由,人蒙上眼,等着送上嘴来的肉块。

38分钟前
  • 乔大路
  • 较差

人物形象不够爆满,烂尾,主人公胡玛尔怎么就突然接受了定居的政策呢?突兀

40分钟前
  • do nothing
  • 较差

故事 镜头 乏善可陈 导演的内涵和功力 哎……

43分钟前
  • 杰诺拉泽
  • 还行

单位组织观看,竟然有点惊喜,新疆导演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还是值得鼓励的

48分钟前
  • 线条er
  • 还行

北影节自己买的票,结果到了现场取票机取不出来,正好片方也给媒体准备了观摩票,于是拿了一张招待券进场。虽然故事性生硬,也是政策方面的引导,镜头语言也不咋谈得上......但还算是有诚意的。黑走马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还是有点燃。(然而不会唱)

52分钟前
  • 若菲
  • 还行

想起额尔古纳河右岸

55分钟前
  • 王祖贤
  • 力荐

用诗意的艺术表达与拍摄手法反映牧民们真实的生活 近百分钟的电影让观众经历千年牧道的艰难迁徙 见证了数十年游牧生活的时代变迁 隐含贯穿电影最深处的人文情感与民族情怀使人十分动容 宏大的场面 人与动物和草原自然细腻情感 胡玛尔老人与临终老马的告别 放飞的老鹰久久不肯离去与老人的背影让人感动

59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学校组织观影ˊ_>ˋ基本上对xxx献礼片都不太看好,zz性任务目的太刻意,片中几个桥段也都很emmmm,这类新旧交替在现代发展中传统的妥协是我不太喜欢的内容,当然那种执念和缅怀也不是不能理解,而且边疆放牧民族的风景和人文还是拍得不错+蛮值得纪念的,个人觉得作为文化体验是可以看看的,作为电影不太喜欢

60分钟前
  • akira
  • 较差

为了国家发展可不可以终止一部分人世世代代的生活——被终止的不是农奴邪教之类的野蛮习俗,而只是生产力不够高的生活形式。虽然在牧民情感方面也有着墨,但还是令人感到对个体意愿的忽视。

1小时前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