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咖啡公社

爱情片美国2016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史蒂夫·卡瑞尔,布蕾克·莱弗利,

导演:伍迪·艾伦,

 剧照

咖啡公社 剧照 NO.1咖啡公社 剧照 NO.2咖啡公社 剧照 NO.3咖啡公社 剧照 NO.4咖啡公社 剧照 NO.5咖啡公社 剧照 NO.6咖啡公社 剧照 NO.13咖啡公社 剧照 NO.14咖啡公社 剧照 NO.15咖啡公社 剧照 NO.16咖啡公社 剧照 NO.17咖啡公社 剧照 NO.18咖啡公社 剧照 NO.19咖啡公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8 15:23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懵懂青年鲍勃前往好莱坞投奔在那里混得风生水起的舅舅菲尔,在菲尔的引荐下,鲍勃结识了名为瓦妮的可爱姑娘活泼健谈的瓦妮很快就令鲍勃坠入了爱河,遗憾的是,瓦妮告诉鲍勃自己已经有了男友。

 长篇影评

 1 ) 與電影與紐約的訣別書


把本片視為導演伍迪艾倫即將重回電視圈的一封「訣別書」,會比片中內容更有意思得多。

非指難看。正好相反,《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無疑是他這五年來最有趣的一部作品。這是個纖細的故事,敘述兩個年輕人的年輕心靈逐漸被現實世界一分為二,肉體活在五光十色的名利場,靈魂深處卻殘留一塊樸素鄉愁,對家人也對愛人。人生中有許多選擇一選就是一生,會後悔也會不服,但逃得了嗎?聰明的猶太阿姨謂「不選也是種選擇」,但這智語反過來說便意味人不能不選擇,生活的磨輪只有前進的份。所以我們學會了緬懷,想逃避自己眼前持續發生的選擇時刻,暫且假設自己若回到當初,可以過得更不一樣,可以得其所愛;於是,鄉愁恆生。這是常情。

主人翁與他愛的女孩曾在好萊塢打滾,覺得自己可以大隱於市過著簡單生活,最後卻不然。他們分手,回到各自的新生活,然後歲月流逝,他們在成家立業年近而立之時陷入了深深的緬懷,緬懷那段年少熱戀的時光。某日,他們在故鄉重逢,一齊在小巷大橋夜遊,看似外遇卻不然,他們真正想重新體驗的是精神上的鄉愁。他們並未出軌,因為他們知道分手並不會回到當初,然而這份覺悟正是被現實摩合了的證明。最後,他們繼續回到各自的江湖,在職場歡場皆最巔峰的慶祝時刻,那份愁情卻禁不住在人群中叢生,倆人想念起在永遠到達不了的彼方的那個對方,是空間也是時間的彼方,這份鄉愁直到永遠。

然而,僅只如此?恐怕不是。其實還有另一個人在發愁,即導演伍迪艾倫。


說來諷刺是:1986年,伍迪艾倫接受另一個名導高達(Godard)的訪談時,倆人皆流露出對電視普及的恐懼,恐懼電視的小框會毀了許多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經驗,對電影創作者造成了侵害--「電影是種美學,而電視只是種家電」伍迪如是道。誰能比一個NBC電視臺出道,為了綜藝效果與袋鼠打拳擊的奧斯卡獎得主兼當代國寶,更有資格說這話呢?事隔三十年,老高達繼續與小伙子爭著電影實驗者的頭銜,老伍迪卻準備回電視了,電視人最大的對手也從銀幕變成與自己類似的螢幕,個人電腦與智慧手機的普及成了新的恐懼。

那麼,作為伍迪作為五十年來一年一片的紀錄終結,作為他即將返回電視臺的告別的《咖啡愛情》,成了一部所費鉅資,遠遠超過他個人多年來嚴守的回本預算一千五百萬美金,改以數倍以上的資金打造一個由比利佛山莊宴會場與布魯克林夜總會雙織而成的1930年代場景,意義就欲蓋彌彰了:

《咖啡愛情》這部片本身就是伍迪艾倫自己的「鄉愁」,是他對黃金時代永恆的緬懷表白。


這則少年少女的愁思逸事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度都很普遍,古典好萊塢的黃金年華卻僅有一次,布魯克林夜總會文化在紐約的全盛時代卻僅有一回;伍迪不惜耗費鉅資也不願修改劇本,全因世上任何地方都有大世界般的奢華場,任何時代都有大江湖似的眾生相,但最繁華的中國戲院只有一座,最傳奇的摩洛哥酒吧(El Morocco)只有一間。

所以,我們能這樣說:《咖啡愛情》是部論及鄉愁的電影。而鄉愁最濃的卻非在戲內而是戲外,卻是導演伍迪艾倫對自己無從親體的兩個故鄉--與電影與紐約的走馬緬懷。

於是乎,當我們看到男主角初入好萊塢懵懵懂懂中識得的那些新鮮人事,其實都是一個老導演對這些精神楷模一次次緬懷的視覺具現。這個老導演對偶像們如斯推崇,推崇到甚至不敢如《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找臨演詮釋入鏡,只遠遠地透過對白將名導名人如數家珍;至於他的超級偶像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與鲍勃·霍普(Bob Hope)意外沒有提及,我唯一可想的解釋是《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已經玩過了。

這個老導演對造就歷史的聖殿如斯推許,推許到甚至不願如《那個時代》(Radio Days)或《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只以畫外提示輝煌,改而放任新寵攝影指導維多里歐史托拉洛(Vittorio Storaro)帶來伍迪電影在《大都會傳奇》(New York Stories)後後退空間最繁複的一次體驗,在泳池,片廠,酒廳與曼哈頓大橋間縱情游移焦距,在柔光與霓虹的交錯中任性調度著觀眾的視線,就是要觀眾遊覽這些聖地的偉業;事實上,這 調度實在太過聲張,聲張到我有點疑惑,伍迪為何如此放任維多里歐史托拉洛,讓他明顯拍了一組明顯想挑戰1970年代的攝影大師高登威廉斯(Gordon Willis)的曼哈頓大橋的定拍?連鏡位完全一致,高登可是老伍迪唯一會叫老師的攝影師阿......


有網友謂:《咖啡愛情》又是一部伍迪每隔幾年就會拍一次的半自傳電影。我不同意。伍迪艾倫是世上最難與作者論分開的導演之一,他自製自編自導自演,更愛挖掘己身往事於片中,一如四十年前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三十年前的《星塵往事》(Stardust Memories)《那個時代》(Radio Days)《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二十年前的《解構哈利》(Deconstructing Harry)、十年前的《好萊塢大結局》(Hollywood Ending)與若干舞台劇本,以及他自白很想親演而不得為的《命中注定,遇見愛》(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然而此片除了史迪夫馬丁飾演的王牌經紀人一角明顯影射了Jack Rollins(第一句台詞就是Jack當年挖伍迪的話)外,其他都跟伍迪的人生脫鉤。伍迪出生時,布魯克林夜總會文化就已經走下坡,他也自言「童年往事只記得戲院,街頭與車禍」。

這故事需要的也並非一個伍迪半自傳電影傳統中聒噪的紐約人,而是一個深刻察覺自己在迷惘與決斷中反覆的歲月已經逝去的聰明人。坎城影展開幕時,記者曾問伍迪惋不惋惜自己不能演主角,只能找傑森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來演,他說:「不會。我自己演不會比傑森更有層次。」這話可有意思,莫忘同是主角,伍迪對《午夜·巴黎》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的形容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我會自己演!」顯然傑森的回鍋不僅是因他常被外界戲稱頗似伍迪當年的替身而矣,本片需要的不是那種微小的自我觀看,而是對一個黃金時代旁觀而非抽離的大觀,而他也不副眾望辦到。


黃金的時代一如人的壽命,終有消逝的一天。《咖啡愛情》的結局中,夜總會的首任老闆被處刑了,悄悄暗示了總會的未來即將黯淡,正如好萊塢的獨霸將在1940年代結束後後垮台;然而參與製片跨年宴的名人卻更多了,光臨夜總會的客人亦是,將至的沒落結局反倒替影業也替紐約塗抹上瀕死方現的獨特魅力。伍迪艾倫一輩子都想解決卡謬點出的人生難題--「我不想死,不想看摯愛死,但我跟摯愛終將一死,這就是人生的荒謬」這段話的辨證在片中同樣出現,只是改以一對猶太夫妻的床邊對話重演,妻子希望人有來生,丈夫則說人必一死,然而他會在死神面前奮力抵抗,好顯示自己曾經活過。

物換星移,摯愛將逝,瀕死前的愈發輝煌,出自一個即將告別電影的導演之手--這難道還聽不出出絃外之音嗎?

 2 ) 伍迪·艾伦与世界的和解

老伍迪是出名的视奖如粪,不但从未出席奥斯卡,电影节也是只参展不竞赛。于是戛纳对他的跪舔程度创下史上之最,三次以其影片开幕。被捧上天的伍迪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新片周三上午十点在戛纳媒体场放映,一小时后就全法公映了,根本不等晚上的开幕式。不知福茂老爷作何感想。好了,长话短说,这是一篇对Café Society的碎片化解读。文中我会坚持使用原文片名,原因?看下去就知道了!


1. 糟糕的译名:《咖啡公社》?《名流社会》!

影片现用最广的译名是《咖啡公社》,但café society在美国的语境下是战后爱显的社会名流。源出十九世纪的法国,指在咖啡馆和夜总会中搞派对的名人。与盖茨比那样在家玩的有钱人不同,这些人专门去公众场合社交,唯恐人家看不见,所以其中有大量娱乐圈人士。看片前我说可能导演会对society的双关进行妙用,所以译成《咖啡公社》或许也可以,但看完后确定跟「公社」没有半毛钱关系。国内还是有几个良心媒体译成了《咖啡馆社交圈》,比较准确。如果非要四个字,《上流社会》或者《名流社会》应该更能达意。

旧时的名流社交


2. 家庭与跨年夜:《岁月流声》(Radio Days, 1987)

戛纳开幕+法国公映第一天后,评论者普遍拿Café Society与伍迪三十年前的旧作《岁月流声》相比。这部在豆瓣上被恶俗地译作《无线电时代》的片子是伍迪对广播这种旧媒体的一种怀恋。在他事业腾飞的六七十年代,无线电广播已不再是大众娱乐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所以该片也是对童年的怀恋。片中对「广播明星」有所刻画,浮躁的造星体制并非Café Society中的视觉传媒所独有。但之所以拿来跟新片作比较,大概还是因为《岁月流声》也是以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为主线,甚至两部影片中的一些人物都有相似之处。另一个相似点是主人公与家人一起跨年的场面,只是Café Society中的名流在夜总会或豪宅中歌舞升平,《岁月流声》中的人物则只有在收音机旁靠耳朵沾点儿他们的喜悦。


3. 伍迪·艾伦式黑帮:《百老汇上空的子》(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

如果一定要找伍迪前作来附会,主角长兄Ben这个角色时刻让我想起《百老汇上空的子弹》。如果说塔伦蒂诺是把幽默暴力化、暴力风格化的话,老伍迪则是把暴力幽默化、幽默风格化。布鲁克林长大的他对意大利、爱尔兰裔黑帮应该比较熟悉,当然「犹太黑帮」或许真有其事,并非全由他杜撰。也许大苹果真是历来鱼龙混杂,与另一位纽约大师斯科塞斯的作品一样,片中的黑白两道并没有明显的分野。但斯科塞斯总是喜欢把白道涂黑,而伍迪往往把黑道洗白,又或许只是喜剧的魔力作祟。

考瑞·斯托尔在《咖啡馆社交圈》中扮演Ben


4. 身份认同与爱情:《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

美国著名影评网站《独立通讯》的戛纳特派记者在看完媒体场后说,该片是导演近十多年来最「犹太」的片子。实际上,与Café Society灵魂上最接近的伍迪作品应该是《安妮·霍尔》。不过四十年前的安妮·霍尔对自己身为犹太人极为恐慌,完全是自恨的性质;四十年后的Bobby则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份认同,既不自恨也不介意以犹太人的刻板印象自嘲。伍迪·艾伦童年不幸,父母不合、家庭不睦,自己也因为长相体格和信仰背景而常受人欺负。精神分析学家一定会说,从《安妮·霍尔》到Café Society,导演自己也不断成长,不断与自己的过去和解。爱情是这两部片子的另一个相通之处,只是《安妮·霍尔》中纽约-加州、爱情-名利这样的二元对立十分激烈,到了Café Society中就缓和许多。这或许又是一种自我和解,但我相信更重要的还是耄耋老人的智慧看穿了人生的本质:世上哪有那么多黑黑白白,大多只是温水一杯。「真爱」更是无稽之谈,悠远的眼神遥相惦念就很好。

Vonnie和Bobby在洛杉矶贝弗利山豪宅前


5. 纽约!纽约!:《曼哈顿》(Manhattan, 1979)

还记得《曼哈顿》的开头吗?对,那就是伍迪·艾伦写给纽约的情书!他从发梢到骨髓都极其「纽约」。Café Society中跟Phil谈心的时候,Bobby谈到自己想要离开洛杉矶回纽约的时候说,离开纽约才知道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纽约人,并说想念曼哈顿。然而以他的家境,基本上跟曼哈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顶多也就是闲来逛逛。当然了,所有超级都市的市中心,对于寻常人来说,都是用来逛逛的。只是在异乡提起故乡,总还是拿最光鲜的一面出来说事儿。再与《安妮·霍尔》相比,Café Society中的「纽约—洛城」对立也很弱了,几乎是在嬉笑中把一碗水端平了。只是,不管在好莱坞混得多好——不用剧透我们就知道——Bobby和Woody都一定会回纽约的。

<图片7>

6. 伍迪·艾伦式的不屑:戛纳以伍迪·艾伦风格胜柏林

巧的是,今年柏林的开幕片、科恩兄弟的《凯撒万岁》也是讲好莱坞黄金时代。各大电影节的开幕片对电影业进行一下超文本式反思,也挺好。但科恩兄弟从问鼎戛纳的《巴顿·芬克》起,就是此类题材的老手,伍迪则不然。《凯撒万岁》拍了很多大制片厂运作的实际过程,很热闹,意识形态倾向也极为明显。Café Society则着重于人物的情感和社交生活,也很热闹,但对各种价值和意识都采取伍迪·艾伦式淡淡的不屑与嘲讽。《午夜巴黎》和《无理之人》狠狠讽刺知识份子后,这次导演反而淡化了自己对知识界一贯的辛辣,但喜剧效果发挥得更好。当然还有伍迪片中永不缺席的爵士乐。于是开幕式上,戛纳又胜了一次。


7. 喜剧人生:「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

小时候有段时间很迷伍迪·艾伦,看了片子还不够,把戏剧剧本和小说拿来解渴,总觉得还是短篇小说最棒。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他六十年代的单人脱口秀(stand-up comedy)表演,惊呼这才是最棒的伍迪·艾伦。今日让戛纳跪舔的名导,曾经是一个大学辍学生,靠在酒吧里讲笑话为生。所以看他电影的时候要永远记得,这位大师首先是一个脱口秀艺人,其次是个作家。那些话痨式的画外音(Café Society的画外音是他自己的声音!)就是台上妙语连珠、台下笔上生花的并发症。九十年代初接受《巴黎评论》采访的时候,伍迪·艾伦说自己必须坚持笑、坚持搞笑,才能面对生活、世界的痛苦和不可理喻。这也是美式单人脱口秀一贯的功能,用艺术的荒诞替代存在的荒诞,我们才能艰难地存在下去。Café Society中的Bobby说:「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所幸八十高龄的伍迪也没那么虐了,这也许会给人造成平庸的感觉,但生活就是这样,虐来虐去也只是拗情操。伍迪·艾伦不会有透彻心扉、扣问生命、触及终极意义的深刻,所幸大家对他也不作这样的要求。

<图片8>

8. 史蒂夫·卡瑞尔:喜剧脱口秀出身的顶级演员

大家都在聊艾森伯格和斯图尔特,但与伍迪事业经历最相似的还是演Phil舅舅的卡瑞尔。同样出身卑微的他,早年靠演儿童剧为生,后来在美国电视娱乐旗舰《周六夜现场》崭露头角。2005年起才凭NBC盗自BBC的情景喜剧《办公室》走红美利坚。《周六夜现场》那群喜剧演员都在抢着拍电影,或许有才华的艺人还是喜欢让略显高端的媒介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地位。卡瑞尔是其中最成功的,他跟贾德·阿帕图、诺拉·艾夫隆这样级别的导演合作过,2012年的《希望温泉》中又给梅姨和汤米·李·琼斯配戏。其正剧生涯的巅峰无疑是前年戛纳主竞赛片《狐狸猎手》和年初奥斯卡大热《大空头》——好吧,后者还是有些喜剧的。Phil这个角色导演的首选是布鲁斯·威利斯,结果人家档期搭不上,伍迪就迅速请来《双生美莲达》(2004)中给自己演过小配角而如今事业如日中天的卡瑞尔。其实我还是有些遗憾没能看到布鲁斯·威利斯演这个角色,但伍迪提携喜剧界后生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只可惜卡瑞尔的母亲前些日子去世,他没能去戛纳的秀场继续混成国际脸。生活是一场自虐又虐人的喜剧。


【作者为影评网刊「一帧一影」特约撰稿人】
我们细读电影
<图片9>

 3 ) 初恋的重量

《咖啡公社》的结尾,女主选了有钱有实力虽然老了点儿的老板,站在浮华的影视圈儿的Party上,眼神茫茫然望着远方,想念着当初放弃的备胎年轻小伙子;而男主在自己蒸腾的事业里,同样眼神茫然的望着远方,想着自己被人选掉的岁月。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女主的内心肯定是:嫁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嫁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而男主肯定想的是:你是这么完美的一个女孩,但为什么那么眼瞎不选我呢?我那时候是穷,傻,天真,但我有潜力啊,真可惜,你居然看不到我的潜力。我忘不了你不是因为我还爱你,而是对这个不完美感到遗憾。失败是令人遗憾的,尤其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扳回来的败局,成了心中永远的遗憾。

初恋在男人心中有多重?别人我不知道,我有过好几次初恋(是的,好几次初恋,并不矛盾,不同年纪,人会有不同的初恋)都可以说非常刻骨铭心,留下了各种美好回忆,当然还有和美好程度匹配的各种创伤。然而,现在都不记得了,真的。曾经的非你不可,寻死觅活,最后都变成了青春存在过的一点点记忆,不会比儿时在田野里捉蚂蚱的记忆更深,更谈不上什么遗憾。如果是个理性的人,就会感激这种淡忘--这是健康感情的正常归宿。

和“听说你耿耿于怀六百周”相比,我更欣赏“你与我唯一的接触点,是我仍然用你编号买书在诚品店”这样的感情。缘聚缘灭,本来就没什么特别,和初恋女友分别理论上和你毕业后和你的中学同学分别没什么区别。最后你都会不记得,虽然最后可能你们都会重聚。

当然,80多岁的伍迪艾伦才不屑讲这些三十多岁就应该明白清楚的道理。这部《咖啡公社》用娴熟到不能再娴熟的技艺,借这个爱情故事的壳,重复着伍迪艾伦一贯的自黑:真遗憾犹太教没有来世,否则他们生意会更好;演艺圈的明星们都很浅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知识分子喜欢逢人就拉着讲道理,宽于律人,严于律己,屁用没有。还有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贯穿电影始终的爵士乐。洗印时加了滤镜的泛黄色调。都如此的成熟,专业。伍迪艾伦大爷这种每年一部每部都差不多的电影大概是我喜欢的唯一一种流水线作业的产品了吧。闭着眼睛听那抖小机灵的对白,一开场男主叫鸡又不敢上那充满张力的一个场景,都是伍迪艾伦独有的魅力,他总能拍出一两个这样的场景让你忍俊不禁。

这一年半年以来,每次考试完后我都是用伍迪艾伦的电影来压惊,让自己从紧张的气氛中逃脱出来。最近几年他的电影很容易让我想起他和伯格曼见面后说的话,他说,哎,和您老人家相比,您是个画家,我就是个刷墙的。这未必是谦虚之词,毕竟大家的追求不同,他还说过,我是个幸福的劳动者,这样一部部的制作大致相同的电影的确不能说是经典,传世,大师作品,但也挺快乐的,他做的快乐,我看的也快乐。

 4 )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故事呢,是个很简单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套路,但老爷子这两年的电影故事性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了,通常都是对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另类聚焦。虽然这次的人物不算小,一个是好莱坞业界巨头,一个是曼哈顿夜店之王,但他们的七情六欲和小人物也没什么差别。
伍迪艾伦笔下的角色都有符号化特征,你会从人物身上看到境遇的改变,但本质性格是永远不会变的。这一点在配角身上更明显,这种刻板非但不生硬,反倒造成了一种别致的幽默,通过愤世嫉俗的老爸和黑帮老大的大哥之口讽刺宗教,从中庸的姐夫身上影射迂腐的教条主义,纸醉金迷的权贵自然是老爷子必不可少的对上流社会的戏谑。
主角配置方面,完全可以理解老爷子为何钟爱Jesse,他简直是老爷子的年轻翻版啊,在短时间内直白快速地念完絮叨啰嗦的台词而不让人觉得头疼是他的看家绝活了吧。可以,这很艾伦。至于KS身上的违和感就很奇妙了,一般印象里她完全是优雅和梦幻的反义词,脑袋上的蝴蝶结简直分分钟想从她头上跳下来自尽,但这种话违和感给这段本来挺俗套的三角关系带来一点趣味性,算是有得有失吧。
因为时代背景设置在1930年代,影片的画面和镜头切换也还原了30年代绚丽稳健的风格,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音乐,每次看完伍迪艾伦的电影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搜OST,毕竟爵士乐才是人类的精神鸦片啊。整体而言各方面成色都不错,不失水准也不算太惊喜,只能说是老爷子对新风格又一次试水吧。

 5 ) 伍迪艾伦的朱砂痣与白月光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Kristen Stewart的眼中映出前男友的脸庞时,正是纽约与洛杉矶两场新年舞会的高潮。导演在此时狠心地把故事掐掉,灯光熄灭,片尾曲出现,影片戛然而止。既没有婚外恋抛家舍业的狗血,也没有抓奸小三的紧张。像是Woody Allen在叹息:让过去的随风而逝吧,我们都长大了,已不是过去你爱上的那个人。爱情就像城市一样,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失去了另一种可能。 很多人说Woody Allen不再像之前的风格了,我倒是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保留了他一贯的元素。城市、犹太人,完美的特写,干净的情节,都非常Woody Allen。至于讽刺,应该都放在Bobbi的哥哥Ben和他的父母关于宗教的讨论那里了,他妈妈说的那句“之前他就是谋杀了人,现在他要变成基督徒了!”简直是影片笑点之最,不属于其他的Woody Allen式电影。但关于Bobbi和两个Veronica之间的爱情,导演确实带上了含情脉脉的面纱,用注视后辈的眼光注视着Bobbi的puppy love和成长,就连他一贯讽刺的上层社会—Bobbi的叔叔Philip,竟然也有了真挚的爱情,这让我倒是吃了一惊。其实我挺喜欢Woody Allen这种难得一见的温情的,虽然没有深刻的主题,起码是部好看的电影。 周六的早晨,洛杉矶Westwood里面的Landmark影院里人很少,几乎全都是住着拐杖或者助力车的老年人,bird和我笑称我们起码把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拉低了十岁。Landmark是美国专门放小众电影的院线,与主流院线放的暑期爆米花大片相比,这里放的都是戛纳或其他一些电影节的的参赛作品,肯定不会有Finding Dory这样拖家带口的庞大观众群,却有Westwood这种高级社区的观众支持,观影感受也比旁边坐着一群嚼爆米花的少年好了很多。电影院真是能放大一个人对电影的感受;如果我在家里电脑上浮光掠影地看完这部电影,估计只能三颗星,因为实在缺少戏剧冲突和高潮;但在黑暗的影院里,当所有人都放下手机,聚精会神盯着大屏幕时,就能听见导演的娓娓道来,看见微妙的光影流转。 当Woody Allen把大束的柔光打在前后两个Veronica的脸上时,两个人Brunette和Blonde的美真是尽收眼底。我觉得他是把两位演员当成两个城市来拍的。Kristen之于洛杉矶,Blake之于纽约,代表了美国东西海岸两种城市、两种女性截然不同的风格,像双城记,也像朱砂痣与白月光。而Bobbi与Veronica的距离,也像两座城市一样,不可能有结合,也不可能有未来。 演员Jesse Eisenberg和Kristen Stewart 都是文艺片的常客了,Blake Lively看来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不过这两位女主比起Emma Stone受文艺片导演的欢迎程度来说,演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6 ) 后来的彼此

1. 年年追看Woody Allen,6月SIFF的一票难求着实遗憾,近日的家中投影方觉得正正好好。

2. Woody套路中少有的极致简单,青涩男主理所当然纯爱梦碎,时过境迁与女主重逢,彼此发现后来的自己成了曾经鄙夷之人。LA Veronica是Bobbi的朱砂痣和白月光,Bobbi是(海报上)LA Veronica心中的那滴眼泪。

3. 海报上那句Anyone who is anyone... will be seen at Café Society 略拗口,正是点题句。

4. 也许是忙于短剧,本片中的讽刺和戏剧化元素少多了。

5. Woody Allen的年代剧很少会结合时代背景,更多通过衣着、布景,以及生活方式来表达(如Radio Days),对比同样是30年代,Baz Luhrmann的盖茨比仿佛住在另一个纽约。除了穿越剧,Woody的大多数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代。

6. 去年此时有幸在Café Carlyle看过Woody的现场,人生无憾,现场坐满了他电影中常见的中产阶级。离场时Woody的蹒跚步履仍然记忆犹新,好在他父母平均寿命是99岁。

7. 近日Eric Lax 的对话Woody Allen简体版出版,早前拜读过繁体版,除却翻译糟糕,对话的双方实在不在一个层面上,看似38年的跨度实际上只集中在几个时间点上,谈不上是研读书籍,更多是一本transcript。

 7 ) 朱砂痣白月光,都不及我哥


这位略像刘晓庆阿姨的甜品店女服务生是我没娶到的朱砂痣。别看她穿成这个样,其实她是我舅舅的小秘。那个年代的美国,秘书就是这造型。甜美得像颗糖果,跟《咖啡公社》整体的暖黄色调很搭。

这是我,一个穿高腰裤的NewYork boy,是不是很显腿长?这也不奇怪,那个年代我们都这么穿。我不知道自己是没脖子还是含胸驼背,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去好莱坞投靠我舅舅,聪明的我真的是典型的美国人,有社交天赋,虽然上面那妹子还是跟了我舅,但好歹我学到一手,这才有了后来的咖啡公社。

所以你看,男人什么时候都别把爱情当成人生的主题,导演伍迪艾伦之所以用了反沉浸的旁白和不厌其烦的爵士配乐,就是要提醒大家:这不是部爱情片,这是部传记片。好吧,其实贯穿全片的还是感情线,可是这跟一般的爱情片真不一样啊,类似《了不起的盖茨比》,大概是以男性视角叙事,所以说情也变得很理性。

说了朱砂痣还没说白月光,白月光是个甜姐儿,我跟她结婚生子。朱砂痣则一直带着暮光女的影子,说实话这白羊座的姐们儿就是骨子里有股硬气,不然咋叫她演会打仗的白雪公主呢?我忘不了朱砂痣是因为她是我初恋(好吧其实不是,反正就是初恋的感觉咯,没结果的那种)(这里可以插一下BGM王心凌《第一次爱的人》)没得到的就一直在骚动啊。总之,这俩美女都很好,就像舅舅也觉得他前妻和现妻都很好,而朱砂痣也觉得我和我舅都很好一样。
可是话说回来,我还是最爱我哥。

我哥是黑道老大,身材壮硕,声音低沉浑厚,整个一雄性荷尔蒙化身,性感指数力压《嘻哈帝国》里的大哥。他虽然混黑道,但他对家人很好。对,就是反差萌。他是一家的保护神,虽然保护的方式简单粗暴(直接搞死)。哥替二姐解决了她蛮横不讲理的熊邻居,最重要的是,朱砂痣跟我舅结婚我丧回家后,是他给了我事业的新起点,他的夜总会成了我的用武之地,我在这里成长为一名上流人士,进入了上层社会才娶了名媛老婆。
如果我今天还是个小屌丝,朱砂痣真不一定对我旧情复燃,谁知道呢。总之,你们就说我哥好不好吧?只可惜现在是法治社会,他这样的梁山好汉终归是要被和谐。我只能多放点他的照片表示缅怀。

 短评

我又能有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太美了,又那么忧伤,就是这种伤感,找不到人诉说。

4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力荐

这个水平也能戛纳开幕我真是没话说了。(2016.05.16巴黎)

7分钟前
  • SunkIsland
  • 较差

KS出戏

9分钟前
  • spinario
  • 还行

生日,18:30,Screen 4,Picture House,一个人。好大的一个厅,加上我也就5个观众,后面是一对老年gay couple。散场出门的时候,其中一个问我,"Do you enjoy it?",检票员笑着说,"Have a good night."突然想哭。

12分钟前
  • Raaachael
  • 力荐

#19th SIFF# 谁TMD说这片儿扑街了来着……首映评价一般大概是因为本片剧情比较散漫,又是个爵士乐的结构,算是剧情化的[岁月留声]。是个自己NTR自己的故事,梗在信息不对称的巧合。纽约和好莱坞的双城记,结尾没有观众期待的大反转,却带来一种“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的无可奈何。

1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三星半,发挥正常的伍迪艾伦,摄影和美术突出。卷毛果然还是适合伍迪的片子,前半段的话唠与衰样,又一次老爷子附体的感觉。小k很美啊,之前片场照也发很多了。感情纠结与有趣的讽刺,整体还是个轻松的爱情小品。另外就还是那个时代的再现与犹太家庭的小段子,讲好莱坞明星跟报菜名一样。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主角Casting大失败...

21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随便看看,呵呵一笑的水平。不讨厌,但也真的没什么可喜欢的——太不痛不痒了点。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近三年最好的伍迪艾伦作品。比魔力月光和无理之人好。只要他能活着继续拍片就好,还能要求什么呢?

29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吸毒脸加上蝴蝶结发带,强T小k抢镜到简直看不到移动的美镜头也听不到台词了,shit

33分钟前
  • 三替
  • 还行

伍迪·艾伦是一个活在自己旧时光里努力证明自己身份的冒牌货,他拍出来的电影都是高仿的古董。不贬不褒,一种私人选择。结局处理的很好:什么是真正让人回味的爱情?在相同的时间,分隔两地,眼神看进空洞,那里面是值得回味的记忆。

3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階級可以流動,宗教可以挑選,舊事可以重提,人活在自由自在的世界,仍落得聚人皆醉我獨醒的惆悵。結局不免想起Matchpoint,那是一個人去承擔天堂與地獄的選擇,而這一次,是兩個人去取捨天堂與天堂。

38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一般,真的很一般,这两年伍迪艾伦的电影越来越差劲了

43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轻浮的偷情故事,纽约和洛杉矶的双城记。把好莱坞黄金时代做成了背景,画面美得跟油画儿一样~伍迪·艾伦究竟做了什么啊,他是怎么把卷毛调教成一个小版自己的,连背都驼得一模一样!!!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但审视过的人生是没法过的,段子手伍迪·艾伦

49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虚张声势的遇上装逼的,难道不好么。@ IMU Whittenberg

52分钟前
  • 铎奇
  • 力荐

光线一如既往地美,但是ks的演技看得我尴尬症要犯了,基本全剧就在一边跟你说话一边想别的事情。而且举手投足的范儿也不优雅,完全不30年代好吗

56分钟前
  • Roala
  • 推荐

Blake lively才有资格演令人魂牵梦绕的梦中情人吧?女主角调换一下,maybe比较合情合理

58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3.5 非《午夜巴黎》级别,更靠近《无线电时代》的风格,卷毛和面瘫的三段式两城穿梭的爱情故事只是个引子,带出了美国三十年代上流社会俱乐部风情与犹太人家庭普通生活细节。“贝托鲁奇”式摄影抢了无敌老爷子的剧本风头,构图移镜打光,大师级别。结尾小感人,我们什么都没想,我们却又什么都在想。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