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悬疑片内地2019

主演:胡杨,李自超,栗军,王陵志

导演:韩晶

 剧照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4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5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4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5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7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8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9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01:00

详细剧情

1931年一个波诡云谲的夜晚,中华民国财长宋子文和日本驻华公使双双身穿白西装,乘上一列由南京开往上海的蒸汽机火车。\r三百公里外的上海北站,“民国第一杀手”、“斧头帮”帮主王亚樵已经设下埋伏,准备刺杀宋子文。而同一天,日本人也在北站布下了死亡陷阱,行刺日本驻华公使。一场惊心动魄的双重谋杀一触即发!\r枪声响起,人群惊散,白衣人中弹倒地。两名目标均身穿白色西装,那么最终结局谁生谁死?错综复杂的血案背后,又隐藏怎样鲜为人知的惊天大秘密呢?

 长篇影评

 1 ) 一部“刺杀”电影为何让情感指数爆表?

说起纪录片,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作品。作为一名纪录片爱好者,我个人涉猎的纪录片范围相对要更广一些。但是,韩晶导演即将上映的电影《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还是给我带来了全然不同的体验。

韩晶导演一直以来坚持以情景重现手法,向观众真切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发生缘由、经过和结果。大型纪录片《科举》、《大辛亥》、《金融风波1948》等作品,都具有其一贯的风格烙印。

事实上,纪录片业界乃至影视圈内,对于韩导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都存有争议。支持者认为,纪录片引入情景重现,能细致刻画事件始末,设置悬念,增加张力,一改传统纪录片沉闷乏味的感觉,给观者带来良好的观影体验。但批评者则认为,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表演进行重现,这和一部剧情片又有什么区别呢?

经过几年的蛰伏,韩导带着她的新片《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来对她的拥趸和异议者进行了一次集体回应。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讲述的是1931年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但侥幸逃过一劫的历史事件。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这部电影竟然别出心裁,从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角度——整起刺杀事件中被忽略的一名亲历者的主观口吻,完成了全片的叙述。

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亲历者唐秘书,以全知者视角,冷静而不无感触地回忆了整起刺杀案的来龙去脉,以及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死。通过亲历者的口吻,刻画一起事关自身的暗杀,更好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也大大提升了电影的观影体验。

除了亲历者唐秘书的回忆,导演本人在电影中的探寻,也使影片从单一维度的历史叙事,走向了更深沉的多维度感怀。

在观看《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之后,我斗胆揣测,韩导的艺术论敌们会提出更加强烈的抗议。但我却不吝为影片和韩导的艺术追求,提供一点我自己的辩护。

严格地来说,《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电影。所谓“纪录电影”,重点在于“纪录”,追求的是“真实”。“直接电影”,算是将这一理念推到极致的流派;而比“直接电影”稍微温和一点的“真实电影”,虽然也会人为“促成”某些事件,但对“真实”的追求依然苛刻。

而与之相反的“剧情电影”,则完全仰赖创作者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想象,来展开剧情。

如果要给这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一个恰当的位置,它应该是介于“真实电影”和“剧情电影”之间的一个跨界作品。韩导定义它为“非虚构电影”,并非没有道理。“非虚构电影”的外延要比纪实片宽泛,只对事件的真实性有要求,对表现手法则无限制。像《国王的演讲》、《血战钢锯岭》,包括最近热映的《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都可归类为非虚构电影。

但是,我本人更倾向于把《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称为“回忆电影”。之所以称之为“回忆电影”,一来是因为电影本身是以回忆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二来“回忆”和“纪录”不同,“回忆”必然夹杂个人的情感。

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中,情感的倾注可以分为两大层面。

其一,是故事叙述者个人的情感倾注。影片非常注重宋子文的身边红人唐秘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态度,比如对宋子文的尊重,对新婚爱人的难舍,对田中隆吉的鄙夷等等。或许有人会质疑,影片的表达是否过于情绪化?但从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真情流露,反而让事件和人物更显丰满。

其二,导演本人的情感倾注,也让《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成为一部风格鲜明的大银幕作品。影片大致分为四个章节,有节奏地呈现事件全貌。每个章节之间,韩导通过真切的感怀,将一位女性导演的所思所想所执所念,全然倾注到作品中,其能量密度之大,情感指数之高,是一般纪录电影所不具备的。如果把传统纪录电影比作学术论文,那么《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就是交响诗。

韩导并非拍不出充斥着历史学家娓娓道来的纪录电影,但她选择在形式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自己。在这部电影里,她甚至把宋子文的外孙冯英翰、王亚樵的嫡孙王家柱饱含情感的追述,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的论述,放在了电影片尾的彩蛋部分,而并没有去铺张运用这些珍贵资源,充分彰显了创作者冷静而克制的内心定力。

总之,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期待韩晶导演在“回忆电影”的道路上,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也为中国的纪录片界再输新血!

2019年5月于上海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2 ) 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沙尘

旗袍、风衣、西装、公文包、蒸汽火车都是民国深入人心的元素。民国的红颜与知己、才子与佳人、学者与大师,也是至今传唱的故事,民国是特别适合电影的年代。

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展映片单里,《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是少有的民国题材。这是以情景再现的手法拍摄的一部纪录电影,1931年7月22日,中华民国财长宋子文和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搭乘京沪铁路列车南京开往上海,列车将于次日清晨到站。然而,300公里外的上海火车站北站,杀手四伏,危机重重。国民党内的“反蒋派”疏通“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要刺杀宋子文,以给蒋介石一记重击;日本“魔法军人”田中隆吉勾结上海黑帮势力,打算暗杀重光葵,并嫁祸给中国人。这两伙人不约而同地策划并准备这场刺杀,1931年7月23日在上海北站上演一幕惊天血案。

谁打响了第一枪?宋子文和重光葵被暗杀了?两伙杀手有没有什么故事?有没有剧情反转?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这确实一个解谜之作;熟悉民国历史知识系统的人,或许早已知晓这个“谜”,那这部电影又一个什么样的“底”呢?

不论熟悉与否,且看看最能体现影片的魅力与意义的独白:

如果他成功了,那么历史就将改写了”

如果田中隆吉成功了,那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就很可能是“七·二三”,而不是“九·一八”。如果战争提前爆发了,那么中日战争的局面是怎么样?今天又是怎么样?

如果王亚樵成功了,那么国民党内部阵营将有什么变化?中共之间又有什么影响?

如果唐腴胪……不禁揣度他究竟是更愿意自己舍生取义的结局;还是在惊天动地的局势中,享受温存的天伦之乐。

“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尘沙”

当我们回头再看,这些政坛风云人物、上海滩商界大户,已经带上了很重的历史光环,于他们而言,他们也只是做着自己本职的尘沙。本片好玩的点更在于以唐腴胪的口吻为第一人称,讲述1931年刺杀宋子文先生的故事。于我们而言,他是何等的青年才干、翩翩公子、民国财长宋先生的机要秘书!于他,是这部影片娓娓道来的讲述者,在历史的巧合里,替人受过,为友就义。

“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尘沙”这句话也总让人思考当下。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长河,生命无论长短,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会成云,人生之道,从容与豁达也。

看似风平浪静的大时代里,埋着风云暗涌的故事,数以亿计的尘沙,卷起的风暴,贸易战、外交战、文化战……这历史更迭的惊涛骇浪,我们是怎样的尘沙?

 3 ) 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足够勇敢和创新

18年冬天,在广州的电影院看到了这部电影。

今天在微博上突然看到这部电影今天就要上映的消息,瞬间发觉时间过得真快。

再次看到这部电影,突然间就想说几句关于这部电影。

记得去年看完片子,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部片子的导演真是个勇敢的人。

勇敢不是说她大胆的创作手法,而是作为一个稍微了解影视行业的人,所发出的一声感慨。

做影视往往需要你做太多的妥协,有关市场,有关资本等等,这些都是。

能在一众爆米花电影中,坚持做这么一部影片,整个团队背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影片时长87分钟,不长不短。片子讲述的是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掌权人——宋子文,在1931年7月23日所遭遇的刺杀。这起刺杀案在当时很是轰动。一是因为被刺对象位高权重,身系国家大事;二是整起刺杀的离奇结局,让两个家族决裂。而事后,凶手迟迟未能抓捕归案,又为这起事件加了点神秘色彩以及谈资。

这段历史在民国事件中并不起眼,单单把它拎上大屏幕,其本身十足的戏剧性,也足够满足广大吃瓜群众的好奇心了。

这是一起复杂的刺杀,复杂的不是刺杀手段,复杂的是所有看起来不似巧合的巧合。两起刺杀时间地点的巧合,提前下车的巧合,衣着相同的巧合,车门锁死的巧合,最后只能归结于命运的巧合,这就是一场大戏。

影片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台面上复杂的政治角逐,暗地里腥风血雨的江湖争斗,人命渺小无力。一颗子弹就随意结束一生的时代,混乱又热血,激情却脆弱。

刺杀就在这样一个时代理所当然地发生了。西装革履的精英官员,热血的江湖草莽,甘为走狗的白脸汉奸,暗地窥视的侵略者,一个接一个出场。在付出几条人命的代价后,一切终于落幕。随后历史便张开大口,囫囵吞下整个故事。

电影再次将它翻出来,直到片子四分之三处才揭露真相。在一众巧合的铺垫下,倒地的人是谁,似乎顺理成章。连片中的多次返场,也只是徒劳的挣扎,结局早已注定。而在这起刺宋中,判断谁对谁错,似乎并无立场,刺客与被刺者为了救国救民,如何评判?当然关于同时发生的另一起刺杀,不必多说,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对错。

这或许才是整个故事的精彩之处,这个故事不是阐述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这个故事里只有死人和活人,以及那些死去的活着的他们的故事。

还有一点,关于死者的自剖,我内心一直存疑。面对死亡,真的有人可以如此豁达吗?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正如片中所说:在那样一个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沙尘,谁生谁死,不是谁能够左右的。

2019年5月24日

 4 ) 纪录电影也可以很美

以前略知这段历史,宋子文被人暗杀,却得以逃脱,更多的史实就不知道了。

昨天看了《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感到这段历史太离奇了。2路杀手早已埋伏到位,对象就是就是即将在火车站口出现的穿白西装的男子。一路是反蒋派一路是日本栽赃派。唾手可得的杀人,不料反转再反转,日本大使因心烦意乱提前出站,机要秘书穿戴了和宋子文同色西服,成了替死鬼。鬼使神差的剧情貌似编剧特意编好的,但这又的确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片中电影化的大场景也令人记忆深刻。如血残阳中快速行进的机车发出暗白色的蒸汽,预示着有大事要发生了。豪华包车、普通车厢,火车站的小商小贩,一切都还是那么平静,但阵阵杀气不断袭来。突然,2声枪响打破了这清晨宁静。杀手们开枪瞬间的场景定格,三维镜头在人群中游走穿插,各种人物的表情、动作丝丝毕现,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再加上震撼的音效,让人完全沉浸于当时的这一诡异的历史事件中而忘却了自己是身处影院中。

一部纪录电影能做到这个份上,看得出导演是很用心的。必须点赞。

 5 ) 飞砂风中转

飞砂风中转——1931刺杀宋子文之迷

一部电影,开场就写了那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大事件。而这次的故事却发生在和这些人与事相比,相对微小的人和事。用剧中人的话来说:“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沙尘”。

蒋宋孔陈

相对于“赵钱孙李”,中国人也许更熟悉“蒋宋孔陈”。而作为蒋介石的财政部长,姐姐妹妹里有宋家三姐妹的宋子文,用烜赫一时来形容都不为过。但就是这样的人,在一九三一年的上海北站,惊遭刺杀。更令人讽刺的是,从被刺杀的起因而言,他不过是刺杀蒋介石不果的替代品。而觉得通过这次刺杀可以严重打击蒋介石的国民党人,大概也不会想到其实就在不久之前,蒋介石因为宋子文卡住钱款不放甚至抽了对方的耳光。

而在同一个站台上,险些被刺杀的另外一个人是当时的日本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重光葵。这个最后被称作“跛子外长”的重光葵后来历任日本驻中国大使。伪满洲国副总理、驻苏联、英国大使、外务大臣,1945年9月2日代表日本政府与梅津美治郎一起签署日本投降书。而不久之前,回到日本的前任上海总领事佐芬利贞男在箱根已经离奇地被自杀。作为惊弓之鸟的他,再怎么脑洞大开,恐怕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危险竟然会来自同为日本人的“魔法军人”田中隆吉。

在奥林匹克山上喧嚣的诸神,透过光鲜的外表,也和普通人那样“人在风暴中,无奈的打转”。相对于宿命而言,灰尘又何来大小之分。

无论大小,他们都坐上了那列火车,他们都穿了奶糕白西装。除了一个人。

奶白西装

而在这些大人物中,有个人穿着和宋子文同款的奶糕白西装。这个人就是当时宋子文的秘书唐腴庐。唐腴庐的父亲唐乃安是清政府获得“庚子赔款”资助的首批留洋学生,也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的西医;相对于唐腴庐,他的妹妹,和陆小曼并称为“北陆南唐”的唐瑛也许更为著名。甚至唐腴庐被刺之后的余波之一,都是作为唐瑛追求者的宋子文彻底被拒之门外。就电影而言,有种猜测是宋子文隐约得知自己可能被刺,那么从头到脚如同宋子文复刻打扮的唐腴庐真的仅仅是“误中副车”?要知道宋子文在事后的回忆里,也提到:自己听到枪声的第一反应就是脱去特别醒目的帽子。秘书的臀部,大腿和后背多处中枪,自己却毫发无伤。

不知道唐腴庐那个烧了一桌子好菜的妻子,会不会对着到处是洞的奶糕白西装发呆。她会不会想:你为什么要穿那件西装?

而平时也是喜欢穿奶糕白西装的重光葵,由于一个误把苏州站当作真如站的列车员对他提前打扰,心烦意乱下竟然换了别的衣服并提前下车。余生不短,从此和奶糕白西装应该就此“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假如站台上中枪的是宋子文,天下岂不大乱;而如果此时倒在血泊之中,九一八事件也许会更早爆发。那么,假如倒在血泊中的不是唐腴庐,是不是所有人竟然会有所遗憾?当然,历史从来没有假如。假如,这世上本没有奶糕白西装。

两声枪响

相对于被乘务员打扰而逃过一劫的重光葵,因为一个叫做小泥鳅的“斧头帮”小喽啰,斧头帮帮主王亚樵的军师郑抱真差一点可以变成那个真正改变历史的人。站台上打响第一枪的人就是郑抱真,但本意示警的枪声却变成了催命的集结号。在那个车站上,硝烟散尽,所有的人都在目瞪口呆,又或者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大功告成。这就像历史最喜欢开的玩笑,总有人会觉得对那段事件负责,乃至对那段时间负责。子在川上曰,这种负责竟然也是不舍昼夜地在持续发酵。

郑保真于次年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参与策划轰炸日军旗舰出云号、炸死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这一次还把之前的漏网之鱼重光葵炸断了一条腿。他的确让枪声在历史的长廊里再度响起。那么午夜梦回,北站上空的那两声枪响,是否真的会成为记忆中的一抹涟漪。毕竟,记忆太靠不住了。

壹仟大洋

“我们需要储存一些记忆,不是因为时间太久,是因为我们太健忘了!“这句电影里的台词让人想起但尼生写过:当权者忘却了死去的国王。历史上,宋子文曾经奖赏事后破案的戴笠伍仟元。而电影中给唐腴庐遗孀送去慰问金壹仟元的竟然是刺客王亚樵。也许,这时候宋子文更多的在为自己无法追求唐瑛而惋惜,又或许,相对于威名赫赫的宋子文和重光葵,微不足道的唐腴庐“只不过”是失去了他的生命。

卡尔维诺说过:“生命差点不能成其为生命,我们差点做不成我们自己”。历史自然不会忘记宋子文和重光葵,而适逢其会的唐腴庐更应该被记住,即便是作为一粒灰尘,即便是作为一朵浪花。

好在有这样一部电影,我们才知道即便如沙尘般的微小生命,才是汇聚成大时代的真正原因。

 6 ) 一眼看去,是有趣的纪录片

今晚看了《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的电影展映。一般来说,除非真的感兴趣,为数不多的人会把介绍史实的纪录片放入观影序列中,如果当作催眠良药的话就另说了,但这部纪录片很吸引人眼球。

一、穿越的类比

这部纪录片最后导演的总结是在认清历史之中观望未来,和前几年出现的穿越剧很类似。其一,相同的主题:历史是不可篡改的,某个小人物行为的偶然造成了结果的必然,换句话说,如果改动某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事件的发展趋势会大不相同,历史的篇章也将被重新抒写。(想到《宫锁心玉》里篡改历史的画面)其二,均有“非人”的主人公或叙述者,该纪录片很大部分以唐腴卢这一不死灵魂的独白展开,而穿越剧也是围绕拥有两世记忆的“奇人”的活动展开,不论是魂灵还是奇人,都是想象之中,带有戏剧色彩。

二、创意的叙述

导演并未采用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而是改变冷冰冰的叙述口吻,由唐腴卢这个“思想者”来讲故事,推动发展节奏。其一,聆听这个参与者的回忆,更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历史书上轻飘飘的一页转化为血雨腥风、矛盾重重、真实厚重的立体图景。想到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也是选择女管家丁耐莉——故事参与者、见证者来展开叙述。其二,导演在电影中融入情感,观众收获的并非只是对史实的掌握,还有心灵的触动——对动乱的民国时代身不由己的体验,对唐腴卢遭遇的叹息与无奈。

该纪录片在刺杀的清晨终达到了高潮,讲了三遍才把刺杀的过程道得水落石出,最后有种恍然大悟之感。第一步粗略地说一位穿白西装的人被枪杀,第二步讨论死去的白西装是暗杀目标吗,第三步才揭晓死去的白西装究竟是谁,不断补充,层层递进,悬疑设置很巧妙。

三、精致的画面

电影中经常出现火车头,火车头绽放的火星,嫩叶上饱满滑落的露珠……超清1080p,画面超美,简直享受。也不好截图,等明年1月首映啊。导演还说电影上映一周后会在凤凰卫视、中央卫视有150分钟的加长版,包括与王亚樵、宋子文、郑抱真之后人的采访,持续关注中——

以上。

 7 ) 明知会死系列:人生“伤停补时”

前一天晚上三点半看完巴西对阵瑞士,只睡了几个小时,凭残存的意志爬去的影院。脑子还没缓过来,看什么都觉得是在看世界杯……用我自创的球场思路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对民国历史一点不通,但是不论是黑帮、日本还是国民党,政治场上怎么乱,无非就是势力对决,并且有输有赢。对于这场刺杀案来说,比赛打了平局——斧头帮踢出了“刺宋”这个乌龙球,黄道会被亮红牌,宋子文重光葵传球成功,日本队换人失败,而小将唐腴胪,获得一次“伤停补时”。

不明白伤停补时的可以补一下

笕昌也有部电影就叫《人生伤停补时》,讲主角在人生最后时刻,得到司命裁判官给出的“伤停补时”资格,利用临终前几小时时间改变命运的故事。《刺杀宋子文》也类似于这种叙事,“明知会死也要拼一拼”,只不过它是一部纪录片,没那么多夸张的编剧,还比较遵循史实。

片子可以说就是一场历史的“伤停补时赛”,唐腴胪不断的返回命案当天,各种势力的摄入让他一次次燃起希望,最后还是不敌命运之手。看完之后心情有点down,倒不是因为主角死了,而是想到像我们这种人如果放在民国,不是黑帮大佬、不是政坛大亨,比起宋家公子宋子文,我们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唐腴胪,生没做人杰,死也不算鬼雄,但是凭良心港,如果不是他,抗日战争可能要多打57天了。

好的片子讲来讲去其实都是讲人生,《刺杀宋子文》讲民国刺杀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场普通人的“人生补时赛”,最后彩蛋出现,还是有点唏嘘的。

 8 ) 真实,你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

文/应启明【作者简介:应启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艺术总监,中国首个纪录片专业频道创始人。本文根据其在“上师大电影观摩会”和“广州纪录片节展映会”发言整理】

它是一部纪录片,它又是一部故事片,这是电影《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首先给人的强烈印象。

乍一看,这是一个上百度就能查明来龙去脉的旧案:1931年7月23日,以孙中山的长子孙科为首的“反蒋派”,委托“斧头帮”帮主、人称“民国第一杀手”的王亚樵,在上海火车站北站刺杀蒋介石的大舅子、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案发后,大人物毫发无伤,无名小卒做了枪下冤魂。

但继续往下看,就会惊讶地发现,世人皆知的“刺宋案”底下,居然还隐藏着另一个诡谲莫测的凶案——刺公使案:日本特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行刺日本驻华公使,并嫁祸“斧头帮”,以挑起事端,借机发动侵华战争。发生于上海地界的一起局部事件,竟差点引爆两国战争,这就是“案中案”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那么,如此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是真的吗?

接近真实,却无法抵达真实

真实,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史真实、逻辑真实、事实真实、艺术真实,哪个才是真正的真实?

拍摄历史纪录片,无非有以下三种“必杀技”。第一技,档案资料,包括文字、照片、影像。影像当然是最好的,但即便是影像资料,也不能保证一定就是完全真实的。

第二技,口述历史,包括当事人采访、亲历者采访、见证者采访、专家采访。但是口述历史就一定很准确吗?不一定。对于年龄较大的亲历者而言,有些可能因为记忆遗忘,有些则可能因为选择性遗忘,比如出于某种政治原因或出于对自己有利,口述内容往往与真实存在着距离。

在国外,口述历史更多被用于研究者进行研究。口述者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说到某个细节时会尴尬?尴尬就是一个表情,虽然在语言上没有表达,但摄像机却能够及时捕捉到,观众也能从中体会到某种意蕴。

第三技,对当时场景的还原,也就是所谓的遗址拍摄。比如四十年前我在这幢楼里上学,现在我来拍这栋楼,这是真实的吗?显然它已经不是四十年前的楼了。因此我认为,采取任何手段试图去恢复历史,都是有缺陷的。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接近真实,而永远无法抵达真实。

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不惜采用第四技:找人扮演。不仅如此,还有第五技、第六技,不仅找活人扮演,甚至还有蜡像、亡魂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通过这些手段,影片不仅再现了已知,还挖掘了未知:案件背后的复杂性、历史的诡谲,以及灵魂与肉体、生命与死亡、常态与无常之间的微妙关系。而这,正是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它让不同学识、不同阅历的人,体会到不同的含义,是比史实真实更难得的真实,比真实呈现更具难度的呈现。

不仅“主观”,还要大大方方“主观”

体现创作者的主观性,是《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给人的另一个强烈印象。

任何类型的纪录片,哪怕没有解说词,它仍然是具有主观性的,原因就在于筛选和排列重组。选择拍这个或者拍那个,选择拍这一段或者拍那一段,取决于导演的主观意愿。一个故事,无数细节,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表达出对世界的不同认知,这同样取决于导演的主观意愿。

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这部影片里,导演韩晶显然对所有能搜集到的细节,进行了精心的排列和重组,就连影片结尾的彩蛋,也无一遗漏地被纳入到重组的序列中。影片大胆地以一位亲历者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叙述,甚至导演本人也作为与往事对话的“角色符号”,进入到现实与历史的不同维度,展开饱含“主观意识”的历史叙事,从容,坦荡,又不乏理性与克制。

这样筛选和重组的好处是,使影片具备了环环相扣的悬念和步步惊心的情节,吸引人往下看。同时,影片对事件细枝末节的雕刻,成熟而富有感染力的运镜,既透露出纪录片追求史实真相的执拗,又展现了故事片对声画美学的超凡掌控能力。

细想之下还会发现,影片不仅再现了事件真相,更指出了事件导致历史进程发生改变的种种可能性。虽然大的历史走向无可更改,但如果1931年日本特务机关的阴谋得逞,那么战争则可能提前爆发。而主张对华协调路线、反对武力征服中国的重光葵,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当时的日本“鸽派”,一旦他在北站被刺身亡,则当时日本“鹰派”就会更加疯狂,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很可能就会发生变化。

这,恐怕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自动添加的“主观”吧?

 短评

电影风格的纪录片,会比较好看点,但是也造成了不伦不类的感觉。历史细节上做的还不错,史料真实。

6分钟前
  • 还行

在剧情片都开始流水账的时代,一部纪录片还在讲故事。

9分钟前
  • 阿佛
  • 力荐

emmmmm......哇 这纪录片真难看啊

10分钟前
  • 泡菜
  • 较差

最近连续看了两个气质相同的作品,美剧切尔诺贝利和此片。我还是很能接受这种能客观讲述历史,呈现方式的体验感又很好的影片

14分钟前
  • 食肉小野马
  • 推荐

事件是好素材,拍得风格太混搭了

1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较差

故事整体画风是幽灵告诉你脸盲不要去玩什么刺杀……老北站那条线可能在凑时间。bgm和镜头剪切完全负分滚出。

19分钟前
  • アキラ
  • 较差

走近科学特别加长版……剧本写的太做作 夹杂了太多的多余的元素 说教性太强 而且音乐设计比较简单 细节也不是很考究甚至有词语错用 就电影来说用功不够 就算作为科教片来说也太拖沓了…不过对于历史的探究可以鼓励 需要更多这种类型的影视

20分钟前
  • 名字長了有好處
  • 较差

有幸在学校看了这部纪录片,叙事视角独特,留有悬念,将清洁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其中,不乏民国意象的交叠。

25分钟前
  • 孤鸿寡鹄
  • 力荐

认真讲故事的纪录片,胜过很多故事片电影

28分钟前
  • 必须的毕
  • 力荐

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混搭,观影效果实在很一般

30分钟前
  • 阿的雷
  • 还行

一直叨逼叨烦死了。这是啥?讲解ppt吗?说纪录片不是纪录片,一堆自以为幽默的不合时宜的打趣屁话,充斥了大量极为主观且不合历史yy出来的独白。说是故事片呢,通篇都是旁白在bb。旁白超过三分之一我就会默认导演应该改行了。哗众取宠啥玩意儿啊。

32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很差

算不上是好电影,是一部非常合格的纪录片

34分钟前
  • 小张同志
  • 还行

太好看了,演员都长的很像

38分钟前
  • 东门吹雨
  • 力荐

T.V.宋真是惨啊。

39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另外,毕志飞不是一个人,导演硬是给自己加了太多镜头。国产谍战片质感,非要包装成纪录片,失望。真的不是放几张旧照片就叫做纪录片。

43分钟前
  • 等待如果
  • 很差

即便如沙尘般的微小生命,才是汇聚成大时代的真正原因。

44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推荐

念在唐腴胪当了双重替死鬼的份上,就原谅了你80分钟的唠叨。要把纪录片艺术化就去看看《大师》系列怎么拍的,要把故事讲好就认真拍电影。相对主义的历史故事还不如去复旦听一节邓杰的历史课。不过铁路博物馆看起来很不错,值得一去。

49分钟前
  • decca
  • 较差

读白方式讲述4章故事,说明白了当时王子文刺杀的来龙去脉。有趣的是快结束,自己被刺死了还讲述后来的故事,有点跑偏了,是记录片还是惊悚片啊。。结束片花几位教授说的好,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52分钟前
  • zorro628
  • 还行

2.5星,电影结束后的真人访谈还不错,其他几乎没法看。。。PS:“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

55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有意思的,纪录片式的故事

57分钟前
  • 何许人本尊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