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综艺美国2020

主演:乔治·麦凯,塔伊加·维迪提,蒂莫西·柴勒梅德,辛西娅·艾莉佛,汤姆·汉克斯,基努·里维斯,莎姬·贝兹,奥利维娅·科尔曼,盖尔·加朵,娜塔莉·波特曼,布丽·拉尔森,简·方达,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希亚·拉博夫,威尔·法瑞尔,萨尔玛·海耶克,拉米·马雷克,伊迪娜·门泽尔,奥斯卡·伊萨克,乔什·加德,佩内洛普·克鲁兹,克里斯汀·韦格,马赫沙拉·阿里,西格妮·韦弗,马克·鲁弗洛,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比妮·费尔德斯坦,蕾蓓尔·威尔森,黛安·基顿,林-曼努尔·米兰达,史蒂夫·马丁,克丽丝·梅斯,雷吉娜·金,玛娅·

导演:格伦·维斯

 剧照

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2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3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4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5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6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3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4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5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6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7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8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19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3 20:57

详细剧情

  当地时间2月9日晚,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举办,24项大奖一一揭晓。最终,奉俊昊执导的电影《寄生虫》爆冷摘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成为当晚大赢家。华金·菲尼克斯和蕾妮·齐薇格凭借电影《小丑》、《朱迪》分别获得最佳男女主角,布拉德·皮特、劳拉·邓恩分享最佳男女配角。
  【奖项条目】https://movie.douban.com/awards/Oscar/92/

 长篇影评

 1 ) [OSCARS-90th]:承认人家优秀实际上没那么丢人

「寄生虫」是回归到电影本身的一部作品,承认人家优秀没什么难的。92届奥斯卡,头一次把最佳影片颁给了非英语片,这算是创造了奥斯卡历史,对影片本身来说,也算实至名归。

寄生虫影评:

关于[기생충]为什么金司机会杀人杂谈 - 寄生虫

小丑影评:

[Joker]:电影评价+DCEU到底如何扑街分析 - 日记

它的主创团队全部由黄种人阵容组成,不符合ZZZQ 的多元化趋向。它的剧情并不压抑,而且还带着强烈的黑色幽默趣味,完全不像一部志在拿获大奖的严肃艺术作品。而且它还是一部正儿八经的商业电影,而奥斯卡各大主要奖项历来都更加中意文艺作品。

韩国电影的整体技术进步,不仅仅是因为起步早,而且他们基于本土市场制造了大量需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我们把电影看成是一种制造业,它是需要多个高度专业化和细分化的子系统才能完成最后的高质量成品。这种细分化和专业化环节,必须要给本土市场足够的市场空间和需求,才能培养出足够多的本土化专业公司。

电影,尤其是高成本的商业类型片,是对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做微妙平衡的巨大商业考验。某国电影打比方是一个成长的孩子,本身就从小营养不良,长大了还缺乏造血机制,被过于严厉保护限量吃饭,短期内很难有质的突破。

某国的电影和光电腙菊的关系像极了长发公主乐佩和后妈的关系:

很多人谈及国产电影必谈发现时间短,人家好莱坞发展百年不能比之类的,仿佛一开始就给自己找好了理直气壮的理由似的,我弱我有理,你不保护我你就是不对!好莱坞商业市场已有百年咱不敢跟他比,那我们来看看韩国影视工业发展:

中韩商业片市场同样历经数十年,人家腰板挺得笔直,有带领下层基础反抗上层建筑的柯蒂斯,有历史洪流中看相的小人物金乃敬,谍战中救国和自救的表宗盛,被国家抛弃数年内心无比挣扎的金秀贤,和恐怖分子殊死较量的男主播河正宇,哪个不是真的英雄?同样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入侵,韩国没有选择和复仇者联盟们正面硬钢,好莱坞特效和投资我们对抗不起,他们选择另辟蹊径创造自己的本土英雄。

韩国电影的崛起,有三个代表事件,98年的分级制代替审查制,99年的光头运动,以及最关键的06年电影界大规模示威,为了抵抗韩政将每年放映本土电影的天数削至70多天,后两个算是韩国本土电影人士为了保护本土电影,折腾了两次暴动,99年是韩政配合WTO引发,06年是韩政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引发,直接导致韩国电影和好莱坞正面较量。

某国呢,采用行政手段限制外国大片的进入,一面是对内严格设立条框,你要想引进赚我们的钱?有限额的!每年不超过三十部,你想合拍?有演员和投资门槛的,国产演员打一个酱油可不行!我们家的孩子都是花朵都是宝,还有,题材和故事必须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黑我们可不行,我们坚决不能当反派!啥啥啥?敢阴阳怪气的讽刺我们?信不信我们封杀了你!故事区域有许多红外线,这样就导致资本运作无人再敢冒险在一个注定赔本的生意上去投资,再看某国青春题材,打个胎就疼痛至死的青春,买不起驴牌就白活在这个时代,开个破车上个戈壁滩就是燃死的人生。某国不是没有好题材好演员,但是很难在剧本里看到深层的自我批判。缺乏了自我批判的精神,在立意上就很难有突破。

奥斯卡的反例:

电影目的不是愚民,而是探讨社会种种问题和本质,如果电影不能起到这种反思的作用,变成了郭嘉机器的传声筒,那么电影也会死去。某国想拿奥斯卡?很容易,拍一部电影[C-h-u-i-S-h-a-o-R-e-n]吧!

 2 ) 客观评价第92届奥斯卡

我知道很多人对《寄生虫》拿了最佳影片还是很不满的,于是就在豆瓣恶意评低分,恶意写不好影评。其实去主观的评论这部电影的好坏或者值不值得摘得此奖项,特别无聊,没用,在豆瓣上乱叫,那有本事就去美国赢得一票投票权啊?

好吧,不废话了,回归正题!既然这届“主观的好”,评论里都说的差不多了,那我就讲点“客观的好”。 1.布拉德皮特领奖时说:“里奥,我随时都愿意跟在你背后”,这份动人的兄弟情已经从戏里延续到戏外。 2.冰雪奇缘的“名利场”。 3.介绍影片时,重复剪辑,自带注评。 4.《美国工厂》剧组不忘感谢中国。 5.创新吐槽:说唱。创新娱乐:颁奖词戏精。创新主持:与乐队互动。 6.国际影片合集中,入围的国产电影有:《英雄》,《卧虎藏龙》,《霸王别姬》,《重庆森林》,《花样年华》。这些不带政治色彩的影片,才是真正国产佳片。 7.“致所有女孩,女人,致所有母亲和女儿,若你听到音乐涌上心头,请大声说出来,我们需要听听你们的声音”,为女性发声,特此立个Flag,下届奥斯卡必定会有大量女性入驻。 8.奉俊昊高光追星马丁,昆汀,还说要把小金人切成五块分给自己的竞争对手,瞬间对这导演肃然起敬。 9.缅怀高以翔,这事上我们应该感到自我惭愧。 10.华金菲尼克斯获奖感言,说为无法发声之人发声。这其实指的是前阵子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的气候变化抗议活动。华金菲尼克斯参与了其中,因此被捕。这次再次出言发表并强调了自己的不满,只是用了很隐晦的话语发言。值得一提的是,该活动的组织者正是这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颁奖者——两次荣获奥斯卡影后的简·方达。

本届奥斯卡,最大的赢家就是韩国电影《寄生虫》,拿下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6提4中,毫无悬念地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赢家。这是韩国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奖项,更是亚洲电影首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项,绝对是亚洲之光。在我印象里,之前没有不是英语的电影获最佳影片这个奖项。(《末代皇帝》不算是,因为它是英文对白) 最大输家绝对当属Netflix。获得24项奥斯卡提名,只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纪录长片两大奖项。在Netflix提交的电影作品中,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黑帮史诗《爱尔兰人》获得了10项提名,最终颗粒无收;《婚姻故事》获得了6项提名,仅获奖一项;《教宗的承继》获得了3项提名,同样颗粒无收。去年火爆网络的,由奥巴马夫妇投资的《美国工厂》最终成为了Netflix的遮羞布,获得了最佳记录长片。这个情况和金球奖很像啊(提名(17项),但只获得了两项大奖)。今年并没有太多奥斯卡评委明确表示反对网络电影获奖,并且上一届奥斯卡就把最佳导演颁发给了Netflix的网络电影《罗马》,但今年奥斯卡的确是不追捧Netflix的作品。但也不能排除“歧视”流媒体作品的观念,已经刻在美国人骨子里。

我个人十分心疼的是斯嘉丽·约翰逊和西尔莎·罗南。“寡姐”斯嘉丽·约翰逊《婚姻故事》角逐最佳女主角,《乔乔的异想世界》角逐最佳女配角,都没获奖。“寡姐”从未入围过奥斯卡的啊,这次一入围就有两个提名,但都失之交臂了,希望未来再接再厉吧。 西尔莎·罗南,这次是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了,可惜依然没“中奖”,不过她正值芳华年龄,未来有的是机会,我坚信。

综合来看,第92届奥斯卡不光是大爆冷那么一回事了,而是开创了历史。我们作为幸运的一代人,也见证了这份历史。 往年的最佳影片是力求四平八稳,今年的最佳影片首次颁发给了非英片,而且是主题尖锐针对贫富差距的影片。美国人和英国人从没想到过,自从最佳导演失守多年,现在连最佳影片也失守了。 走到92届的奥斯卡,仍然没有放弃求新求变,这一点值得肯定。不禁对奥斯卡下个100年充满信心和期待。 都说今年奥斯卡是大年,现在,必须要在大年前加两个字——奇迹大年!

最后,祝贺自己一下,21预测17中(可能是我这辈子猜的最准的一届),除了这次《寄生虫》超常发挥外,其它奖项基本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连续6年看奥斯卡,终于也算没白看。

个人预测结果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完整获奖名单

 3 ) 小丑领跑,寄生虫毫无悬念

《小丑》11项提名领跑,《寄生虫》6项提名创韩影历史,可喜可贺。

最佳影片:

《极速车王》雨战精彩,文戏偏弱。

《婚姻故事》剧情设置不够合理,对于查理这样一个情商、智商都很高的编导和剧团领袖来说,理解、鼓励妻子追求自己的事业才合乎情理啊。

去衰老技术不尽如人意,《爱尔兰人》、《好家伙》都有德尼罗踩人的镜头,后者之凶残、狂暴,令人胆寒,前者就像一个老顽童跑到儿童公园踩气球,怎么看也不像是黑手党的金牌杀手。

《小丑》为那些被精英忽视的失败者、边缘人呐喊,契合伊朗、法国、希腊、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的情势,以6000万的制作成本全球狂揽10亿美刀,成为影史极为罕见的现象级艺术片:

萨姆·门德斯之前的作品《美国丽人》、《革命之路》都很优秀,《1917》口碑爆棚,应该不错。

最佳导演

菲利普斯《小丑》、奉俊昊《寄生虫》最有竞争力。

以技法而言,《小丑》脚踏实地,却又如梦似幻;《寄生虫》在连续反转的过程中裸露真实的人性,令人目不暇接,两部电影的艺术性、思想性、商业性结合得近乎完美。

最佳男主角

《婚姻故事》评估员分别观察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情形,其报告直接影响法官对抚养权的判决。

查理很紧张,向评估员演示小魔术时不小心割伤了手臂;怕孩子担心,假装疲倦卧倒在地遮挡伤势,当爸爸,当一个正在离婚的爸爸,从导演变成演员,我太难了:

这个细节十分出彩,亚当·德赖弗演技了得。

德尼罗配得上奥斯卡的奖励,奈何小丑太过耀眼——

由于母亲的愚弄,小丑的情绪反应与现实严重错位,笑比哭还令人难受。做鬼脸让小孩开心,被无理训斥,长笑当哭:

从尴尬、落魄到街头王子,从强颜欢笑到冷酷无情,前后变化自然而然:

你可以不喜欢小丑,如果你说菲尼克斯演技不好,那你根本就不喜欢电影,不知表演艺术为何物。

最佳女主角

《哈丽特》是好莱坞喜爱的多元化题材,解放黑奴的关键角色不再是白人。

题材好不等于拍得好,影后基本没戏。查理兹·塞隆于《爆炸新闻》扮演一个与川普势不两立的主持人,咄咄逼人,气得川普晕头转向:

可惜剧本总体薄弱,人物缺乏微妙而复杂的真实感,塞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婚姻故事》斯嘉丽·约翰逊洗尽铅华,向演技派靠拢:

冲突的最高潮,斯嘉丽·约翰逊稍显迟疑和停顿,面对丈夫歇斯底里的咆哮,她应该给出的反应难道不是惊恐万状?

这个细节的处理属于导演的问题,斯嘉丽·约翰逊的总体表现不错。

《朱迪》 掀开好莱坞历史上令人心碎的一页,芮妮·齐薇格很棒:

但影片整体水平令人遗憾,同样是人物传记片,同样是表现好莱坞的丑陋和美国的黑暗面,看看卡赞参与编剧的《弗兰西斯》(1982)是何水平:

杰西卡·兰格演绎的弗兰西斯,即便让弗兰西斯自己演自己也不过如此。

最佳改编剧本

《爱尔兰人》对美国政治的理解,对黑帮日常的表现,尤其是对白自然、真实,冷幽默此起彼伏,水平极高。

片尾听说自己的律师死了——人们一般会问怎么死的——弗兰克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谁干的?”

战争或承平岁月,弗兰克的朋友和敌人大多死于枪杀、爆炸,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生老病死的概念,如果谁死了,那么一定是被弄死的。

多么漂亮的豹尾,多么苦涩的幽默!

最佳国际电影

最无悬念的一个大奖。

《寄生虫》一边同情底层的苦难,一边严厉批判底层、乃至整个韩国。

拍下基泽一家的秘密,刚刚还在哭泣、跪求、行贿的前管家瞬间变脸,模仿激情澎湃的播音员,将手机的发送键当成导弹按钮,政治笑话与个人唾沫齐飞,令人绝倒:

儿子突然长大,感恩父母,只因父亲无比心酸的穷人经济学:

你知道什么计划绝对不会失败吗?没有计划,人生永远无法按计划进行。没有计划就不会出错。

底层抗风险能力无限接近于零,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

惨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韩国电影的一大弊病,一味迎合观众,煽情过猛,缺少必要的节制。

《寄生虫》后半段凌厉转身,左右开弓,对底层、精英、人性、社会一批到底,没有任何妥协,堪称完美风暴。

最佳纪录片

2003年,邹兆龙参演的《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上映:

直到今天,邹兆龙每年都能收到《黑客帝国》系列的花红,即便他去世,其子女也能继续收到影片的分红,这些分红早已超过他当年的片酬。原因很简单,邹兆龙加入了美国演员工会。

美国工会有着光荣的历史,为捍卫会员的利益锱铢必较、殚精竭虑。

然而,物极必反,工会权力无限膨胀,沦为特殊利益集团,收买议员、得寸进尺,动辄狮子大开口以罢工要挟企业,形成合法的黑恶势力,高达70美元的时薪,退休和失业工人及其家属优厚到不破产天理难容的福利待遇——

全球化时代无法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各大公司不堪重负,惹不起就躲,躲不起就只有倒闭、破产,如火如荼的底特律汽车城楞是被工会整成了鸟不生蛋的鬼城,2013年底特律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城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美最不安全的城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终吃亏的还是工人、企业和国家,典型的三输局面。

美国讲究规则,成功经验可以快速复制;中国强调效率,随机应变。

美国工厂的中国老板,在两种文化的博弈中能否取长补短、扭亏为盈?

奥斯卡是全球备受关注的电影奖,对于很多电影人来说,仅仅获得提名已是莫大的荣誉,意味着星途一马平川和巨大的票房,但是,任何大奖都有遗憾和人为“失误”的可能——

《她比烟花寂寞》(1998)

杜普蕾流星般短暂的辉煌,好得令人失语。

除了姐姐,她得到了一切,满腔怨愤自琴弦喷射而出:

艾米丽·沃森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天才、悲剧的音乐家,第71届奥斯卡影后评选,居然败给了现在根本无人提及的平庸之作《莎翁情史》的女主!

颁奖现场,艾米丽·沃森非常委屈,她比烟花寂寞,她比窦娥还冤:

这不仅是对艾米丽·沃森个人不公,也是对《她比烟花寂寞》这部佳作的践踏,太不公平了:两部影片及其女主的表现天差地别,一目了然!

一直百思不解……

任何评奖都难免遗珠之憾,但《她比烟花寂寞》比烟花还要璀璨,艾米丽·沃森(包括演小杜普蕾的那个小妹妹)光芒四射,这种水平的艺术家传记片,这种段位的演出,影史能与之媲美的也就杰西卡·兰格主演的《弗兰西斯 》一部而已,难道评委瞎了眼?

直到爆出好莱坞大亨韦恩斯坦性侵及其为《莎翁情史》奥斯卡获奖砸了500万美元的丑闻才恍然大悟:什么瞎了眼,见钱眼开而已。

如别林斯基所言:时间才是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批评家。

 4 ) 奥斯卡的大年

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已经落下帷幕。相比去年的颁奖季电影,今年的影片风格更加多样化。现实主义题材的《小丑》为漫改电影指明了一条新道路;以“一镜到底”为卖点的历史片《1917》让人眼前一亮;以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片《极速车王》让人体会到真正的赛车精神;天马行空的《好莱坞往事》不仅是昆汀·塔伦蒂诺写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也让人看到些许温情;黑帮电影《爱尔兰人》奏响了一曲时代的悲歌。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部韩国的电影《寄生虫》,导演奉俊昊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细节处理能力,描绘出了韩国阶级对立、矛盾激化的现状,整部电影更是不乏较多的隐喻和精彩的摄影,直指人心。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寄生虫》赢得了最高荣誉:金棕榈奖,而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它又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四项奥斯卡金像奖,可谓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这不仅是韩国电影的高光时刻,更是亚洲电影的荣光! 不知何时能看到中国的电影能得到这等荣誉,努力吧!

 5 ) 群贤毕至下的历史级认证

今年是竞争性极强的、所谓的“大年”。一反此前数年的奥斯卡中比较明显的凑数与陪跑之作频繁的现象,出现在主要奖项候选名单中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因此,事实上,在这些精品电影于过去一年间初次亮相的时候,我就已经抱着极大的热情在豆瓣与知乎对各部作品进行了个人分析文章和相关回答的书写。对于各部候选影片于各个环节的表现、亮点与遗憾点、个人的观感评价,一切相关看法,都已经详细纪录在了那些文章之中,到现在也并没有太多的更改之处。 基于这种情况,在本回答之中,会简单地陈述一些比较关键部分的个人观点,并在必要时截取相关文章中的段落。 首先,对于最佳影片,前期的预测中,无论是影迷还是一些媒体,都对萨姆.门德斯的《1917》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甚至认为此奖归属应无悬念。而同时,也有另外一些声音,认为这部电影的形式大于内容,炫技性过强,只是将“一镜到底”作为卖点。在这部电影身上,评论的声音可谓是极度地两极化,分歧之巨烈是不多见的。 那么,《1917》究竟如何呢?个人认为,如果以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尤其是在今年群贤毕至的光辉之年的最佳影片而言,它确实是不足以承载这份荣誉之重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它就如另一部分人所说的那样“绣花枕头”。萨姆.门德斯确实给出了一个夺人眼球而无法忽视的长镜头效果,并且设计了极其浓烈而风格化的场景设计。而这两个过于凸显的环节,确实会让很多人产生对技术的过度关注、从而顺理成章地认为“这电影的核心就是技术”。 但是,排除实验性作品的话,任何优秀的电影其技术本身都绝对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导演表达主题与意图的手段。新浪潮、现实主义等等风格化与瞄准不同方向的实验,正是对这种表意手段丰富性与可能性的探索和拓展。而如果我们再往前回溯,那么爱森斯坦、格里菲斯等古早大师对于剪辑的实验,包括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的尝试,都是走在这一目标之上。因此,作为一个拍出过《美国美人》、《革命之路》、《光荣之路》,同时也是舞台剧大师的萨姆.门德斯,绝不可能像一个浮躁而又稍有才华的年轻创作者一样,试图用“技术炫耀”这样肤浅的方式来吸引眼球、证明自己。 《1917》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它的导演技法确实非常强悍,但这种强悍并不体现在“技术炫耀”,而应该是“通过技术来实现主题表达”的层面上。这完全是萨姆.门德斯的导演功力,也让影片在最佳导演奖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强。关于门德斯借助丰富技术性手段来实现自我主题表达的叙述,从相关回答中摘录如下。 从技术上讲,就像这篇文章中所写的那样,萨姆门德斯用一种“对仗狂魔”一般的能力,在全片中安排了大量的、基于各环节和各层面的对照、呼应、衬托,再结合细腻而敏锐的镜头、优秀而寓意强表达好的环境场景布置,赋予了电影以出色的节奏感。相比最佳影片,在年度奥斯卡之中,本片所体现出的导演功力或许更加突出,在导演奖的竞争中也更有话语权。而在这样的节奏感的帮助下,萨姆门德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他只是单纯地让观众站在一个士兵的角度,去感受他从开始“我们应该晚上出发”的理智冷静、逐步经过“铁丝网划伤手”的小铺垫、进一步发展到“想拿食物却被地雷炸”、进一步让他目睹对德军怀揣善意却身死的伙伴,逐渐掉入战争的黑色旋涡、走进恐慌与绝望的变化。萨姆门德斯通过节奏的强化创造出优秀的沉浸感,让观众通过与士兵的同行、对这个士兵的心境变化的切身感受,来让所有人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明白: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是如何被战争逐渐扭曲、吞没,失去所有希望的。 但是,如果要讨论到最佳影片,《1917》就暴露了一个致命缺陷---当然不是“技术大于内容”。这部电影唯一、但绝对不会被评审忽视的问题在于:作品主题在内容上的过度简单与无说服力。换句话说,《1917》在最佳影片之败,或许输在了思想性之上。 相比于很多经典的战争电影,《1917》在最终的立意上或许要稍矮一头。他没有大篇幅的主旋律人性歌颂,也没有对战争和人类文明的反思。就像前文所说,科波拉的巨作《现代启示录》中,同样采取了与《1917》有些类似的构建:主角们对森林逐步深入,越接近森林核心,接触到的士兵就越原始而疯狂(配角军人的变化,同样与《1917》类似),从而让主角对原始森林的靠近和进入成为了一种对“抛开现代社会文明伪装之后的、人类战争行为本质”的逐步掌握----战争并非现代文明所赋予的各种意义,而只是人类基于原始动物的杀戮本能,并在最终的两代军官的“动物决斗”中达到高潮。并且,《1917》结尾中主角与伙伴兄弟的握手,更是让影片呈现出和《敦刻尔克》类似的氛围---一种希望的再给予。但是,《敦刻尔克》的结尾是合适的,在三时空叙事的逐渐合一之下,时空的万流成海仿佛构成了对剧情上“多方一心实现撤退”的隐喻,结尾的光明和希望也就来得顺理成章。但是,《1917》当中的这种光明、这种“人与人之间还是存在友好和平”的180度大转弯,无疑是对此前基调的翻转,显得有些缺乏根据而“强行希望”。 但是,在技术环节---摄影、视觉效果---上,《1917》的优势几乎是不可撼动的。 在摄影方面,《1917》给出了瞎眼可见的所谓“最大亮点”:一镜到底效果。而很多人据此认定:迪金斯的第二座小金人再无悬念。但是,事实上这种一镜到底效果、以及相应在构图、取景、设置中心点与焦点方面产生难度的电影,在近年来的奥斯卡中并非完全不可见。艾曼努尔.卢贝茨基就是两次受益者:“一镜到底”的《鸟人》,以及“360度摄影”的《地心引力》。 因此,单纯的一镜到底并非迪金斯的最大筹码,他的特点与强势在于:《1917》的长镜头,真正提供了一种叙事性,一种呼吸感,成为了叙事和主题表达的重要一环。 在电影中,萨姆门德斯提供了出色的镜头表现。在这部电影里的摄像机,仿佛真的是活的、具有生命力一般。近年来的电影中,摄影的用法,可以说是愈发灵活起来,被创作者们赋予了形态各异、但在叙事中同样重要的价值。首先。超长镜头手法,在近年来的电影中也并不少见:《鸟人》的伪长镜头让全片接近于舞台剧的“转场”和“一演到底”体验,吻合了电影中“百老汇”的背景设置;《地心引力》中的长镜头,则服务于宇宙空间中无重力的360度旋转体验的提供,让观众能够对主角宇航员的处境感同身受、知晓无重力状态下的恐慌和对引力提供者地球母亲的依赖;毕赣的《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更是用几十分钟的长镜头来打破此前正常长度镜头的时间体验,从而通过影片内时间和现实时间的完全同步,突出长镜头中“未来、过去、现在交织”的时间线混乱空间的特殊性。另外,在长镜头之外,运用镜头来增加观众对人物情绪的体验的用法也是存在的。比如,伊纳里多的《荒野猎人》,在开篇的大战中给出了“主角团队被树上的部落战士射杀”的反复强调之后,就开始通篇使用仰拍的视角拍摄森林中的主角,从而用构图的角度强化上空仿佛包围、压制着主角的林立树木,让观众感受到“随时被射中”的、来自大自然的威胁。 而在《1917》中,萨姆门德斯的镜头使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这两种用法。首先,他创造出了一种通篇长镜头贯穿至终的效果,又全程紧紧地跟随着两个主角,从而让观众能够成为主角旅途的共行者,看到主角看到的一切、感受主角感受的全部。而更重要的是,萨姆门德斯的镜头,始终保持着变化多样、张弛有度的节奏,或者更恰当的形容----一种呼吸感。当电影开篇,镜头首先放在了鲜花的特写上,随后后拉让酣睡的主角入镜,构成了一种轻松的生活化氛围表达。随后,镜头又舒缓地跟随着两位主角在战壕里走动,配合着二人对于“我们要推进了”、“你会被绶带的”、“我想过年吃火鸡”的轻松谈话,进一步地创造出了轻松的气息。而随后,镜头跟随着主角进入指挥所,接到了横穿战场去通报信息的残酷命令,镜头运动的舒缓也随之滞涩了-----这种滞涩配合了主角二人感受到战事紧迫的心境,跟配合了其中一位主角想到“前线的哥哥性命垂危”的压力突至。而剧情在这里进一步推进,两位主角开始急切地行走在战壕中,镜头的运动也愈发变得晃动和不稳定起来---这是一种比较细微但有效而高级的控制镜头手法,大体上的速度与主角的速度同样、比起开篇并没有太剧烈的变化,但稳定性上的调整却让镜头与主角的心情同样、变得混乱而不安起来。在随后的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镜头或细微、或大幅的调整和变化:跃入德军战壕瞬间镜头的停滞来构成紧张气氛高潮瞬间的凝固、进入空无一人的德军工事时短暂的活泛轻松,等等。可以说,镜头本身创造出了丰富的变化,与人物的变化形成同步,从而形成了镜头的节奏、并进一步达成了镜头节奏与人物内心节奏的统一,让镜头接收者的观众彻底地进入了人物的世界之中。 因此,对《1917》,可以得出个人的结论:最佳影片难以承载,导演奖竞争力较大,最佳摄影与视觉效果把握性极高。 那么,《1917》为什么没有给萨姆.门德斯带来一座导演奖小金人呢?这个原因很简单:《寄生虫》和它的缔造者奉俊昊,实在是过于强大了----强大到让学院不得不无视“外语片与最佳影片不能相同”的惯性思维,不得不在这样一个美国优秀电影井喷的年份将奖项颁给一个韩国人来自举白旗,不得不在经年之后再次重复《乱世佳人》、《教父》、《莫扎特传》、《泰坦尼克号》、《指环王三》才拥有的横扫式奇迹、重奖捆绑批发。 对《寄生虫》,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反映了当今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影评水平现状。当此片问鼎欧洲之后,国内的很多网络影评人以及媒体,对于这部电影发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振聋发聩”之声:作品过于刻意,机械地往主题表达上去凑,不符合现实逻辑,欠缺合理性云云,并在文章中罗列“不合常理”之一二三四五。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小丑》的评论声音中。 而这次的颁奖礼之后,这样一群人的脸,显然是被彻底打肿了。他们的存在印证了一个颇为沉重的现状:网络时代,所有人都有了平台,于是所有人也就都掌握了发言权,所有人也就都成了“权威”,于是“权威”二字也就变得不再有意义---迎合大众、吸引流量、哗众取宠、不懂装懂故作姿态,即可靠着“表演”出来的架子给自己带来大批普通影迷与观众的信徒,并进一步让自己成为网络平台认证的“著名XXX”。而在纸媒时代,由于刊登平台的相对稀少与审稿编辑环节的高标准,大多数人不具备渠道发声,但在这种看似的“不自由”之下恰恰也确保了一种筛选的门槛。但是当今,艺术评论,这个曾经专业性极强的工种,已经变得极为低廉而不值一文了。 而更甚的是,当今天奥斯卡获奖名单出炉,又是几乎同样的一群“著名影评人”,开始纷纷表示“这部电影太强了”“详细解析文章马上完成,会贴在公众号”,来蹭着这股热度给自己引导流量。比起上边那一个层次,今天的《寄生虫》,则又照出了自媒体时代影评人的另一面,肿着脸也能不以为意地将自己胀似猪臀的面颊使劲往热度上蹭、丝毫不怕话题太热了给脸再烫肿一圈的一面----读者或者电影,都不是他们的大老爷,流量才是。 《寄生虫》就是一面照妖镜,在这一年的时间轴中,照出了当今自媒体时代所谓“影评”的面目与其言论的价值。 一群不懂的人,在哄骗着更大的一群怀有求知兴趣的人。 而关于《寄生虫》,一个值得特别说几句的点在于:它的主题内容上,与《小丑》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但是两部电影在今天颁奖礼上的收获,可谓是大相径庭。而如果比较两部作品在同年度欧洲战场上的斩获,似乎也没有天差地别:《寄生虫》称霸戛纳,《小丑》登顶威尼斯----戛纳的含金量更足一些,但也终究是大致并列的“欧洲四大”。这两部作品,仅从质量上看,似乎不应该在奥斯卡之夜有如此的天堂地狱结果。 个人认为,这就要从奥斯卡学院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口味来看。这两部电影,主题在大方向上都是同样的“社会性探讨”、“贫富阶级分化”。而很多声音也认为,这并不符合奥斯卡一向的高大全与主旋律审美,因此认定两部作品在最佳影片竞争力不高,顺势提高了《1917》的获奖可能性。 实际上,奥斯卡并非回避现实社会问题,而《寄生虫》和《小丑》的主题也并非完全一致。 从奥斯卡历届的表彰名单来看,主旋律的歌颂性作品,所谓的“美国主流价值观与精神”之作,确实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从近年而言,奥斯卡正在逐步地对现实问题、社会状态,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鼓励。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种族主义题材的大行其道:《为奴十二年》获得当年最佳,《月光男孩》力压《爱乐之城》,影射式的《水形物语》包揽影片导演,《绿皮书》问鼎影片,而在提名范围则更多此类题材入围。随着意识形态的对抗激化、欧洲的难民问题、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兴起、种族主义在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的愈发猖獗与矛盾升级、甚至包括男权女权在性别层面上的意识摩擦,国际社会进入了极其不安分的时代。而电影作为艺术形式,其承担着反映现实世界的功能,因此电影界“年度总结”的奥斯卡,势必要更多地将目光转移到这一方面。因此,《寄生虫》和《小丑》,并不会因为主题方向而导致竞争力的“先天不足”。 而奥斯卡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审美和标准,也绝非一成不变。从《为奴十二年》到《绿皮书》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美国的种族问题,奥斯卡从最开始对于黑人的完全同情立场,已经转变成了一种更加中立、温和的观点。不同于强调黑人受压迫历史、向当代美国黑人重申“不要忘记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的《为奴十二年》,《绿皮书》中的黑人与白人相处更加融洽---双方都各自让步、迁就着彼此的性格,保持了关系的和谐,而作品中也并未提及“历史”。因此,《绿皮书》的观点是更加具备现实意义的:一味地死抱着历史,不如着眼现在,一味强调仇恨,不如尝试共处---对抗的黑人与白人都早成黄土,对于当今的黑人、白人以及任何人来说,活在当下、活好今天,才是最具有切身价值的----而带有愤怒的对抗,无疑不属于此列。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际社会矛盾不可休止的激烈化升级,奥斯卡的观点也逐步变得平和了---他们依然表彰现实题材、聚焦社会问题,但更加呼吁一种客观性的立场和视角,“跳出来”、而不要“深陷某一方”。《为奴十二年》能够获奖,但煽动性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黑色党徒》和《被解放的姜戈》只能候选陪跑。 而《小丑》与《寄生虫》的方向性区别,恰恰就在于此。同样目指社会阶级问题、矛头指向贫富差异,《小丑》讲述的是:富人阶级迫害平民阶级,导致平民阶级进入黑暗,让平民成为恶人,而恶人进一步影响其他的平民,让其他平民对周遭的恶人世界感到绝望,绝望则同化出更多的恶人,从而又加重世界的黑暗,最终所有平民成为恶人,只有富人阶级高居天堂、不受污染。这部电影对贫富阶级的解析并不陈腐,颇有观点,结合极其优秀的表现力,足以让它获得表彰。但是,它的矛头明确地指向了富人阶级,无误地抬出了自己“穷人阶级”的鲜明立场站队---可怜的韦恩家族,或许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当成了某程度上的“反派”处理。而在此基础上,《小丑》那个高潮---亚瑟的起舞,众“小丑”如神一般的追捧(它仿佛是《BVS》中平民追捧克拉克如上帝一幕的反向版本)----让电影具备了极强的煽动力和感染性,对于现实社会似乎投下了一些火种一样的挑逗。在贫富差距过大、已经酿成许多冲突与矛盾的当下,奥斯卡显然不会允许这样的电影获奖----如果是几年前“事还不够大我再添一把火”的奥斯卡,或许还有可能。 而相对地,《寄生虫》虽然也足够尖锐、戳人痛处,但奉俊昊并没有明确地选择性站队,而是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客观的第三者角度,去旁观地审视富、贫两个阶级的矛盾产生原因,反思各自阶级所具有的劣根性----是双方各自的问题、而非某一方的“迫害”,才导致了阶级的固化现状。因此,相比《小丑》,《寄生虫》的角度无疑是更加符合奥斯卡价值观的。具体部分,在相关文章中已有陈述。 在电影里,奉俊昊也没有如同流俗的韩国电影那样,去展现上等阶级对下等阶级的欺压、从而批判上等阶级、将上等阶级的打压作为下等阶级跃升不能的原因。在电影中,上等阶级对下等阶级的态度是有理有节而和谐共处的——一种建立在“各自阶级拥有分寸”的前提上的和谐。在奉俊昊的眼里,上等阶级和下等阶级各自,都拥有着基于各自阶级的自我认知固化,他们身处于各自的阶级意识中,和谐相处,但不能逾越阶级差异形成的分寸界线。可以看到,奉俊昊所展现的,是他所认为的韩国现实社会的本质性病根:各阶层的自我意识的固化,而自我意识的固化,则造成了客观结果上社会阶级的固化。下等阶级并不想努力成为上等阶级,而是安于现状,所想只是作为下等存在而去盗取上等阶级的物质,而上等阶级也难以被看作是压制下等人的恶棍(社长一家人在界线以里所释放的和谐之意,让他们显得不够穷凶极恶,很难被看作是传统韩国批判现实主义电影里的那种主观意识不良的为富不仁者),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各自基于阶级的”安于现状“、自我认知的意识固化。而在这种各自拥有阶级性自我认知的固化社会之中,偶有试图阶级跃升者,则必然遭到悲惨的结局。在本片的呈现中,富人阶级基于自身的阶级意识,存在对穷人阶级的下意识排斥,但并没有如其他韩国电影一般地、对于穷人阶级的有意欺压和作威作福,悲剧和冲突的根源在于“阶级的越线”、以及越线所导致的来自于阶级意识固化之下的反应(女佣丈夫因为越线交流被无视而杀人,社长因为被越线而排斥,进而引导出穷人阶级父亲的暴起)。富人不是穷人阶级的加害者,反而也是某种程度的受害者(电影里社长死亡,小儿子也死于非命)。奉俊昊的矛头,指向的不是某一阶级,而是导致各阶级产生固化自我意识的社会现实本身。 关于《寄生虫》,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次奉俊昊的胜利,标志着韩国电影的整体崛起,象征着忠武路的跃升。仅从个人来说,我并不这样认为。无论在《杀人回忆》的文章还是在《寄生虫》的文章中,我都表达了个人对于奉俊昊与韩国主流“一线导演”的高下感受:奉俊昊的视野与思想高度,超越了绝大部分的韩国导演(主流,但不包括李沧东等少数明显“非主流”),他不将自己置身于韩国当今社会环境中从而“入戏”过度,摒弃了所有的主观性局限,真正拥有了客观性的眼光去审视韩国社会的问题,也从而确保了自己在表达手法上的克制与适度,防止了韩国绝大多数标志性但十足廉价的夸张与做作。因此,奉俊昊的胜利是他个人的胜利,但是否象征了韩国电影的整体胜利?至少现在不行。 另外,对于《寄生虫》中关于“欠缺现实中合理性,不合现实日常逻辑,一切往主题上硬凑”的观点,黏贴相关文章中的段落。 在后半段的“水淹地下室”和互相搏杀的高潮段落中,奉俊昊为了强化主题,未免有些用力过猛、火候失当的嫌疑,而导致影片的表达似乎变得有些粗糙直给,但丰富的前后对应、多样性的表达,都可以看出奉俊昊对于表现手法的匠心。而从主题上看,看到上述现象的奉俊昊,又一次地让自己的视野站在了普遍的韩国导演之上,排除了愤怒的主观、而试图去拥有理性的客观。有些自媒体,认为本片高度的概念化、人物失去了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合理性从而变得工具化。当然,人物的概念化、立意的先行化是存在的。但是,本片并非一部非常现实主义走向的作品,而更像是一则喻示性丰富的当代寓言:奉俊昊以人物的内心剖析和社会现实的展现为核心构建影片,人物的表层行为并非基于“日常现实层面的合理”、而是基于”电影内人物心理和自我认知表现的指向、包含强烈喻示性“来进行安排。同时,诸如从客观现实逻辑出发的bug点,如“有了钱为什么还住地下室”等问题,也显然并不符合电影内表达系统的语境——这一行为是影片内人物自我意识的表现,而不作用于电影外现实之日常角度。因此,从客观的日常现实角度出发、以其逻辑来对照电影内情节和人物的行为,是脱离了电影表达系统和语境的一种“文不对题”。电影的鉴赏,还是要根据电影本身的系统、而非观者的视角出发,否则,按照日常现实的逻辑评判,恐怕《白日美人》、《八部半》、《狂人皮耶罗》里的主角,其行为全都是成为”不合理、不合逻辑“的”巨大缺陷“了。 马丁.西科塞斯,以及他的《爱尔兰人》。我个人是老马丁的忠实粉丝---忠实到将他作为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选题,坚信着其作品的内功能够让论文足够出彩、并且足以“凑够那么多字数”。并且,我个人也无比地喜爱《爱尔兰人》,并且将它看作是老马创作生涯中的一个独特性存在----它并非像很多“影评”所说,是完全的“一切都是那么老马”“这就是我们认识的老马”,而具备了很多老马对于自身传统风格与语言的打破与再创新,而同时又在骨子里保留了自己最根本的一些本质性母题。 但是,即使如此,我也丝毫不认为《爱尔兰人》能够在今年的颁奖礼上有所斩获。原因也很简单:这部电影想要拿奖,必须要超过的不是候选的同侪,而是老马过去的那些作品。作为一个电影人,老马已经获得过奥斯卡的荣誉,因此不再存在“补偿性”因素之下的颁发。而同时,他又是世界电影史中也数得着的大师。在这样的两种情况下,奥斯卡对于老马的处理方式就变成了:出一部就提名一部,作为对作品客观质量的认可,但想要拿奖,必须要做到“在本人的创作谱系里也极其突出”。在表演界,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类似的存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只要出演,则多数都会提名,但想要再一次拿奖,则需要一些“凡人不可及”的神迹---比如以一己之表演将稀烂的《铁娘子》提高一个层级。 那么,当我们看看老马的电影就会明白,《爱尔兰人》想要超越所有前辈,是一件多么不可能的任务:《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赌城风云》、《好家伙》,以及其他一些认可度相对较低、但十足出色的作品,如《喜剧之王》、《纯真年代》、以及被低估的宗教题材双杰《基督最后的诱惑》和《沉默》,以及一些风格化与技巧性兼具的作品,如《下班后》。在这样巨大的前辈阴影下,《爱尔兰人》无法在对比之下出色到让学院“不颁奖不行”,显然是过于困难的任务了。 其实,老马也并不需要这个奖-----“补偿性”的颁发,有《无间道风云》一次就够了。没有奥斯卡缺憾的西科塞斯,不再需要任何来自于第三方的认可和赞赏,也不需要再愉悦任何人,只需要愉悦自己的创作渴望即可---就像同样落选、也同样不再需要今天这座小金人的德尼罗、帕西诺、乔佩西、以及没有获得提名的哈维.凯特尔一样。 最后的一小段,留给昆汀.塔伦蒂诺吧。昆汀的情况,和老马有着殊途同归的味道。而恰好,他也不再需要取悦于任何人、包括他的影迷---否则,昆汀断不会让《好莱坞往事》的血浆那么少、日常那么多。昆汀拍出《好莱坞往事》,单纯只是自我的创作与构思的满足,仅此而已。 这部《好莱坞往事》,虽然由于题材和昆汀传统元素的一些调整和缺席,导致了观感上的不同于昆汀风格,并且造成了这样那样的一些不足,但从它的内里而言,依然是”非常昆汀“的:首先,它表现出了昆汀个人最重视的叙事环节的play(昆汀自己的愿望,就是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三线叙事之中,小李代表了沦落的旧好莱坞时代,皮特的作用是“展现硬汉时代与新好莱坞时代的碰撞高下”,罗比的线索则是对新好莱坞时代审美的表现,三条线索虽然疏于交叉、但在内部的主题表现上互相作用;另外,这部电影也带有昆汀一贯的“个人性极强”的特点、甚至比往作要来得更强,如果说过往作品中的昆汀,只是将自己喜爱的元素放入电影、对自己喜爱的电影进行致敬,那么在《好莱坞往事》中,他则更进一步,袒露了对于好莱坞、对于电影风格的更多自我审美偏爱;最后,作为一部“天才”昆汀的作品,它依然拥有了天才专属的出人意料——当我们都在猜想昆汀将要如何将故事导向波兰斯基凶案的时候,他直接让凶案不发生,并且借此给自己的主题表达画龙点睛,这等手笔,从“历史真实事件背景”的取材上看设置大胆、但从昆汀的主题上看却又设计合理,实在是一种让人惊叹的天才手笔。 或许,这部电影所遭遇的口碑分化,从本质上看,与姜文在《让子弹飞》之后的处境有着一些类似。昆汀和姜文,无论是从个人审美的走向上、还是从极度个人化和私密化的表达上(特别是《好莱坞往事》与姜文的《一步之遥》),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相通性。实际上,姜文与昆汀作为创作者,题材和故事,只是他们满足个人化倾诉的一个载体,他们本人对此并没有特别的喜好——自我审美的实现、自我内心的表达,才是他们最看重的部分——正如玛丽莲曼森所说,“艺术家的作品就是自我,艺术家不说话,艺术家用作品来说话。”而这样的艺术家,在面向普罗大众的外界之时,从“外界接收和反馈”层面的成功与否,则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一种运气:如果这次我所选择的题材和故事恰恰是你们所喜欢的、故事结合我的个人表达也恰恰是正中你们嗨点的,那么于我而言就是名利双收,反之,就是曲高和寡。对于艺术家姜文和艺术家昆汀而言,他们或许是”自私“的——满足自身的创作欲望即可,而外界对于他们作品的反映,其care的优先级则并不很高。 所以,对老马和昆汀来说,今天的柯达剧院,只是一次派对,而不是一个鱼跃龙门或直落孙山的名利场-----如同大部分电影人与影迷眼中的奥斯卡那样。

 6 ) 提名即胜利✌拿奖靠时运

开场歌舞里唱到“该醒来了,奥斯卡太白了~”这句话很有指向性。 二十多年前看颁奖礼的时候,既听不懂主持人、串场嘉宾、颁奖嘉宾的幽默,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得奖的提名者看起来比得奖的还开心激动。断断续续看了二十年,早就不是为了看谁看哪部电影得奖,而是在台上台下看那些熟悉的面孔或成熟或老去。曾经的巨星,在某次典礼后就再没出现过;曾经的青春模样,现在已是佝偻臃肿;而现在的谁,二十年后又是何种光景。 提名已是胜利。不同主题和表现形式的优秀作品难分伯仲,“文无第一”,本就无法再去比较,谁能得到小金人,全凭“时运”。“时”,是颁奖年度总的世界环境,或是更具体到美国本土的时政变动;“运”,则取决于同时提名的其它影片,以及组委会成员的个体或群体倾向性。 “最佳外语片”更名为“最佳国际电影”,奥斯卡的目的性很明显啊,刚好有部亚洲影片满足了奥斯卡的全部意图,影片主题符合普世的社会状态,拍摄手法也是喜闻乐见,当然导演的能力更是大家都认可的,《寄生虫》完全配得上这样的“买一赠一”,如果是前几年,亦或是后几年,应该都不是这个结果,他赶上了这个时运,无可厚非。而那些个性明显,或是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影片,只能去单项奖中争夺一二。

说到底,电影还是一种大众娱乐。

 短评

拜NCP所赐,难得看了场直播……寄生虫居然大满贯了,简直寄生兽!这片真是太符合西方主流价值观了,搞不好会登上百老汇……异形女王左漫威右DC,又加调戏本届最佳男配(ref fight club);然后登场的埃尔顿·约翰(aka 亲吻狂魔),昨天看Come to Daddy时他还在里面贡献了个段子哈哈,配上这场景就哈哈哈……然后就是发言最棒的无疑小丑菲尼克斯,奉俊昊得最佳导演时向斯科塞斯和昆汀示爱也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寄生虫slay

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不是为国争光而拍电影 但是拍电影真的可以为国争光 韩国电影 你们值得拥有今夜的荣耀

7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非常疯狂的一届,虽然不喜欢看到韩国媒体开始各种吹牛的嘴脸,但必须承认奉俊昊牛逼,如果必须选一个亚洲人做到这件事,我也会希望有他

12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这次奥斯卡的几个看点在于,它为韩国电影创造历史,它追忆了我挚爱的River,它还问候了浙江卫视,它在中国全民闭关期间完美贡献了一次话题转移。

1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全程下来,原以为是神仙打架,却差点被奉俊昊打成诸神黄昏。

20分钟前
  • 陈一恪
  • 力荐

小丑奥斯卡最佳男主

23分钟前
  • 马卢主义者
  • 推荐

奉俊昊封神的一年,韩国电影封神的一年。四大奖项,个个含金量十足。第一个外语片获得最佳影片,第二部金棕榈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今年真是妥妥大年,《1917》和《爱尔兰人》都太可惜了,放到往年绝不会(近乎)颗粒无收。

24分钟前
  • zykmilan
  • 推荐

在奥斯卡大年见证的奇迹才真的叫奇迹~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哈哈哈最佳影片爆大冷,吃瓜群众很满足;按获奖感言来看,这其实是一年一度的好莱坞说教大会

32分钟前
  • 影呆
  • 还行

你要不说是奥斯卡,我还以为这是釜山电影节……

34分钟前
  • 曹昂Hsiu
  • 还行

如果你对奥斯卡不满,不要一味地指责、谩骂、逃离,而是应该加入学院,去改造它,你在哪里,哪里就是好莱坞。

35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

奉俊昊太会说话了,在获得最佳导演的时候,他已经靠着谦逊将颁奖礼推向了最高潮。谁能想到,真正敬仰美国电影界前辈并串起电影血脉的,竟是这个韩国后生。《寄生虫》取得的所有荣耀都具有历史意义。华金的陈词方式,挺“小丑”的。当宣布《寄生虫》获得最佳影片时,他奋力鼓掌,也挺“小丑”的。可以说,华金活成了电影,他是全场最孤独的人。

40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给奥斯卡彻底跪了,这么drama的颁奖除了把影迷搞疯,大概就是所有人的情绪都跟马丁老爷子实现同频了吧。当你觉得昏昏欲睡准备结束怒打一星并让奥斯卡彻底滚粗的时候,奥斯卡突然给你一记响亮的重锤,并告诉一众野鸡奖——“谁才是真正的皇后”!

41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推荐

BP太惊喜,下一步就是防弹少年团勇夺格莱美年专

42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推荐

《寄生虫》既拿了欧洲金棕榈又拿了美国奥斯卡,相当于打破了竞赛片和商业片有壁的概念,“私密化”和“流行”不是反义词。更开心的是《小丑》《好莱坞往事》只拿了演技奖嘻嘻嘻嘻嘻。

44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寄生虫》奉献了所有的高潮迭起……

49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想喊一句 “热烈庆祝大东亚电影共荣圈繁荣昌盛!”

54分钟前
  • 荆棘
  • 力荐

奥斯卡就像一个常年杨威的男人,终于硬了一次!寄生虫!寄生虫!寄生虫!让ZZZQ去死,让好电影重回应有的舞台!继续鄙视并diss某国那个🐔电影颁奖典礼,电影目的不是愚民,而是探讨社会种种问题和本质,如果电影不能起到这种反思的作用,变成了郭嘉机器的传声筒,那么电影也会死去。套用最近的经典句式造句“如果对奥斯卡的结果有什么不满,你就去当导演、当演员、当制片人,去建设它、改变它!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55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寄生虫》成为奥斯卡92年历史中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片。

5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