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

喜剧片其它1960

主演:博古米尔·科别拉,Krystyna Karkowska,芭芭拉·拉斯

导演:安杰伊·蒙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倒霉 剧照 NO.1倒霉 剧照 NO.2倒霉 剧照 NO.3倒霉 剧照 NO.4倒霉 剧照 NO.5倒霉 剧照 NO.6倒霉 剧照 NO.13倒霉 剧照 NO.14倒霉 剧照 NO.15倒霉 剧照 NO.16倒霉 剧照 NO.17倒霉 剧照 NO.18倒霉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8

详细剧情

  让•皮斯吉克(Bogumil Kobiela博古米尔•科别拉 饰)是一个一生走背运的小人物,在家中经常被裁缝老爹修理,在学校里又被同学欺负。长大后英俊帅气,却因为大鼻子而被当作犹太人区别对待。做家庭教师时拥有了初恋,结果稀里糊涂卷入一场游行,被军警胖走一顿,随后丢掉了工作和爱情。他又立志参军,千辛万苦赶到报到地点却发现这里已是一座空城,结果又因好奇穿上波兰军官制服而被纳粹投入集中营。在监狱中他假戏真做,扮作高级军官,谎言揭穿后,他又被同伴当作间谍对待。战争终于结束,皮斯吉克重获自由,在新的社会体制下他将如何生存?

 长篇影评

 1 ) 由疯狂滑向荒唐

2020年突然让世界变得异常疯狂,而裘德却携着摄影机,在布加勒斯特找到了充满个人风格的独特视角,记录并演绎着疫情放大镜下罗马尼亚社会的弊病和疯狂举动。我本来想把标题拟为《一场当代视角下对罗马尼亚社会生活与文化历史的审视与审判》,但好像与整部电影嬉笑怒骂的基调太不相称。而似乎“疯狂”和“荒唐”两个词也可以同时用来描绘事件本身和导演叙事风格的变化。

如果让我再回想这部电影,我可能会立刻想到“噢,那部和戈达尔中后期作品很相似的电影论文”(当然也加了很多《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的味道)。不过,从柏林主竞赛图标消失就开始,直到定格到最后一秒的戏谑,却让影像在大俗与大雅之间无缝切换。裘德俨然将严肃的论文写成了一篇爽文。

在角色与情节都没有丝毫认识的情况下,不管是多么资深的影迷,都会被一开场的4分钟纯p*rn震惊到。虽然如此露骨地将性爱展现在银幕上很多人都不会立刻接纳,甚至评论中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但性爱不是电影的目的,导演倾向在电影中以严肃的风格对待它(如后面的百科,审判),却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配上滑稽的音乐,而观众始终以第三视角围观不知会通向何处的闹剧。这种视角间的错位让人在尴尬中忍俊不禁,导演的革命性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占据了我们的视野。黄片只是一个疯狂的导火索。


第一部分:单行道

影片的前两部分能看出很多戈达尔的影子。摄影机扮演一个不负责任的观察者形象,就像《我略知她一二》《中国姑娘》中对巴黎建筑工地、楼宇与杂乱的街景的拍摄与剪辑,镜头总是在追踪艾米的过程中转向对于城市某一角落的观察,目的就是“去主角化”,与破碎的生活片段一起,尝试打破记录与叙事的边界,描绘真实的罗马尼亚社会图景。好似无休止的摇与推镜头下记录着出兑的店铺,带着口罩的人们,已变成废墟的古建筑,随意停放的豪车,无人注意却充满性暗示的广告牌以及破旧的选举信息,已是2020年却依然悬挂着的1928年一战胜利的大旗帜……都以讽刺的方式提醒人们曾经的人类欲望。

同时,摄影机也在扮演一个窃听者的角色。它窃听到:一位女士因为受不了穷人在前面计算优惠券价格耽误时间而争吵;艾米与在人行道上乱停车的司机互用粗鄙之语争吵;药店中对于贩卖器官的争吵;路口行人与车辆互不相让的争吵;咖啡馆中有的人讨论健康问题,神风特攻队,特雷布林卡……充满暴怒,贫富分化,经济萧条的社会,以及看似毫无逻辑联系的视听元素,都为第二部分做足了铺垫。

第一部分为我们展现了2020年城市生活的时间胶囊,以及人们之间无处不在的焦虑情绪,单行道不仅指艾米从家到学校的这条通往审判的路,也是罗马尼亚社会日渐消沉的单向滑坡。就像书店收银员所说的那样,《斯彭河文集》——一本叙述虚构的斯彭河小镇人们的生活、遭受的损失和死亡的诗集——“对于这场疫情来说真的太应景了”。


第二部分:短词典

拼接式的影像论文很难不让人想到《影像之书》《电影SHZY》的风格,但明显比戈达尔的电影语言好懂得多。裘德用极度反讽将词条、影像和文字注释间的反差拉到最大。简单罗列一些我感觉很有趣的词条:

绝对理性:“数学”即为一切存在事物的解释;“历史”带给人们的沉思会激发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阴暗构想;“罗马尼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以弑君为结局。

电影与艺术:“美杜莎”的隐喻——银幕是雅典娜擦亮的盾牌,裘德认为电影可以向观众展示不可能看到的真正的恐怖;“蒙太奇”连接了欢庆着充满荣耀的军人与战场上浴血战死的军人;“艺术”的辩证——一样东西是否为艺术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工厂的烟囱在被遗弃的时候也会成为艺术品。

女性权利的觉醒:“金钱”——在第一部分里的同一家超市,男人用女性羞辱的方式将钱甩给了女收银员并叫她b*tch;“厨房”里,脏盘子和孩子的哭声都代表着女性的工作;“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愚蠢阶段的见证,而在罗马尼亚,这个传说是家庭主妇能使家庭兴旺;男“知识分子”在电视节目里让旁边的女人闭嘴,认为她没有知识,是个b*tch。

两性关系:“爱”的注释中有人将女人比作霍乱病毒,渺小却使男人受苦;“pulă”世界存在于男性秩序之下;“脚注”中的一种观点,女人的美丽在于她的男人;在“尊重”的词条中,文本注释是关于家暴笑话,镜头里是一个拍婚纱照的美丽新娘。

有趣的个人想法:“图书馆”里走出屠夫;借“圣诞节”揭露一些人信仰宗教与伪善的矛盾;“权力”与暴力的关系;“无意识”——一句“Heil Hitler”治好了德国老人不能动的右臂,病不在身而在于意识。

科技与当下:“机器人战争”中人类的同情心还会存在吗;“亲密关系”——一种读取别人想法的机器会帮助我们实现;“社交距离之舞”是新冠危机下的残存的个人狂欢。

一本充满着个人风格的贯穿古今内外的罗马尼亚词典,词条的罗列就像给观众的随机翻阅,囊括了前面的街景,也为后面的审判备足了话题。


第三部分:实践与影射

学生的家长们在学校的花园里举行对艾米老师的公开审判。对于情节中的人物来讲,审判的是艾米和那段在网络上病毒式传播的黄色影片;而对于观众来讲,审判的是如今罗马尼亚社会中有关种族主义,反智主义,公开的隐私审判,父权凝视与性别歧视,网络暴力者的道德审判,阶级矛盾,男女性爱,屠犹,教育体制,甚至是埃米内斯库的情色诗歌和科学与思维范式,尽管客观上讲艾米并没有做错什么。具体的内容不做过多探讨,因为影像非常直白,比前两部分好懂得多,而且辩论的过程也是将前面的词条逐一展开讨论的过程。导演为了不让我们沉迷激烈的辩论之中,还穿插了疯癫男人的画外音以及一走一过的保洁与保安们。

不过裘德在理性讨论内依然延续了搞笑的戏谑:神父带着“I can’t breathe”的口罩;在当众播放影片公开处刑艾米的时候所有男性家长在批评过后又看得津津有味;大家都临时在手机上查自己辩论的“论据”想要驳倒对方等等。

看看吧,当人们讨论当今现实的东西的时候场面会变得如此混乱不堪。而在这种疯狂的不堪之后呢?“我们认为自己很重要,但是世界却忘记了我们”。世界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但它也是一个病态的笑话,这种矛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们被耍得团团转。这一切只来源于一部四分钟的毛片。

电影的三个结局:1.艾米没有被开除,虚伪的男性立场继续暴力羞辱,但这个结局只是一个玩笑,不是因为戏剧性的辱骂和打架,而是因为艾米不可能不被开除;2.艾米被开除,可能是最接近现实的结局,所以导演用远景固定机位快速结束了这种可能;3.哈哈!一个对西方世界的纯粹无知竖起了合理中指的结局,在积累了一整部电影的愤怒情绪终于迎来了漫画式的爆发。艾米化身神奇女侠,代表女性,代表被时代无端审判的人,对所谓的精英阶级,网络施暴者与父权社会完成了破坏式闹剧般的荒唐复仇。

当她提到国家最令人尊敬的诗人埃米内斯库的淫秽文章时。她认为如果国家可以有选择地忽视这些诗句,那么它肯定可以原谅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员的孤立的轻率行为。但可惜,在现实中,这笔公平的交易可不会达成,只有第三种结局才能完成正义的反抗。如果我们生活在爽文中,世界会变得更好。


电影的主题好像也不仅适用于罗马尼亚。 (9.0/10.0)

 2 ) 拉杜·裘德的一千个谜

作者:csh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是一部自片名开始便让观众若有所思的影片。

它令人震惊的开场满足了所有预期——我们的面前仿佛不是线上电影节放映的影像,而是硬盘里某段不可告人的视频。一丝不挂的器官与频繁更换的玩法,一时之间让人有些眩晕。直至片名字幕出现之前,我们都不得不继续凝视这场欢乐的游戏。

这已经不是罗马尼亚名导拉杜·裘德第一次让我们惊讶了,不过这一次的“惊讶”可能要比此前的更为直观、更诉诸身体。

这位凭借《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等影片扬名于罗马尼亚新浪潮运动的创作者,在2010年代以来似乎比许多同代导演(甚至新生代导演)更热衷于形式探索。

无论是去年入围柏林论坛单元的《大写的印刷体》,还是此前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斩获水晶地球仪奖的《野名留史又如何》,都大胆地挑战了不同形态的论文电影。他2017年的纪录片《死去的国度》也采用了静照结合口述历史的形式。

拉杜·裘德的这些作品,已经是与《无医可靠》或《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这些新浪潮代表作完全不同的电影——这些影片在悠长的历史视野与忧伤的影像基调中,处理着缠结的社会议题。

如今的拉杜·裘德,开始着手用更辛辣、独特的方式切入当代的罗马尼亚现实。这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后简称为《倒霉性爱》),无疑是他最新的试验成果。

在那尺度甚大的开场之后,我们逐渐获知了这个故事的全貌:由于一场意外,一位女教师的性爱视频被上传到网上,从而引发轩然大波。她工作的学校甚至召开了一场家长会,要决定她的去留。

影片的时间与疫情同步,我们常能看到片中的罗马尼亚男女戴着口罩交谈。体温枪的频繁露面,以及关乎线上生活的影片主题,似乎构成了一种后疫情时期的现实主义。但是,拉杜·裘德当然不会采取现实主义的拍法。

在开场那段泄露的性爱视频之后,他为我们献上了一个三段式的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柏林电影节的许多名导都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这种最为古典的叙事形态或许显得有些偷懒,但它几乎永远不会出错。

第一段名为“单向街”,这个具有纪录片质感的段落,拍摄着女主角在街道上不断行走的场景,偶尔她会停驻在不同的商店里,倾听颇具罗马尼亚色彩的顾客争端。

这种强调街景的摄影风格,早就出现于他的长片处女作《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之中。但在《倒霉性爱》里,这类镜头以一个极高的频率,游离于主角之外,拍摄离她甚远的广告牌、人体模特、乃至芭比娃娃。

第一幕中的离题镜头,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女性主义的叙事,将性别问题与消费主义并置在一起。无论是性爱视频的前提,还是纪实般的质感,都丰富了这种影像的批判性,增添了许多繁复的细节。

这位心中惴惴不安的女主角,正是身处这座商品监牢、共同被剥削的对象。在这种维度上,停滞在广告牌文字或模特残肢的画面成为了同构的表征。

苛责的观众或许会说这里的形式探索仍稍显滥调,毕竟消费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并置早已屡见不鲜(譬如《已婚女人》这样的精彩案例)。拉杜·裘德只是展现了罗马尼亚街景版的叙事。但无论对何种观众来说,第二幕的“奇闻轶事小词典”都会显得饶有趣味。

拉杜·裘德呈现了一种“词典电影”的形态,同时呈现一个词语以及一段字幕(而非画外音)提供的说明。

当然,这并不是彻底的创新:这种用画面提供抽象性信息、用语言提供解释性信息的拍法,是声画对位的其中一种形态。无论是戈达尔(《给简的信》等)、瓦尔达(《尤利西斯》等)这些法国导演,还是拉杜·裘德本人(《死去的国度》等),都曾采用过类似的做法。

但是,像他这样如此明确地模拟词典体的影像,还是比较罕见的。他依靠词条与释义之间显著的差异,创造出尖刻的讽刺性效果,用一种有趣的创新回应着新浪潮传统中的社会批判。

他在解释“牙齿”一词的时候,提供的释义是一则残酷的轶事:某个没钱治疗牙病的罗马尼亚穷人,只能任由恐怖的炎症蔓延。而在“家庭”一词的释义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冷冰冰的、关乎罗马尼亚家庭暴力的数据。

这种谜面与谜底的差异,令人想起文学中一系列的词典体实践。

无论是福楼拜的《庸见词典》,当代小说版的《哈扎尔词典》,还是阿多尼斯那首动人的诗歌体词典《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都与影像版的《奇闻轶事小辞典》一起,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语言符号。

有趣的是,字幕而非画外音的形态,对于罗马尼亚以外的观众来说,也构成了一种微妙的讽刺。对于大多数电影节的观众来说,阅读英文字幕的过程,便是自以为理解这段异国影像的过程。

而在最后的章节“实践与影射”中,穿过漫长街道的女主角,终于来到了那间残酷的学校。家长们等着声讨这个可怜的女人。

在与第二幕的参照之下,这一幕似乎真的成为了一种实践性的场景,在女教师、校方与家长们的大辩论之下,角色们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运用着我们刚刚在词典影像里学习的词语。这种提前提供背景信息的方式,似乎成为了论文电影接近观众的一种全新的形态。

当然,影片的结尾也甚至要比开场那段惊人的视频更具力度,构成了一场点题的循环,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后的形式游戏。

拉杜·裘德在探索罗马尼亚电影新方向的同时,也推敲着电影形式的不同变调,甚至纪录着疫情时期的现实线索。据说他之所以在第二幕制作“影像词典”,也是因为创作过程受到了疫情的影响。

这一切都构成了他的这则最新谜题——评论家埃拉·比滕古尔曾说他是罗马尼亚新浪潮中的异类,或许恰恰在于他对形式谜题的偏好。

无论是第一幕中微妙的运镜细节、第二幕中清奇的词典编纂思路、第三幕繁复的论辩,还是最后惊人的结局路径,都是这部影片不断挑战观众的方式。

我们需要将一系列表征与意义结合起来,需要将铺天盖地的形式与近乎过剩的信息相互对应,或许每一次观看都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倒霉性爱》关乎最贴近罗马尼亚的历史与现实,也关乎线上生活、性别剥削、乃至艺术本体这些国际性的议题。

从第一个画面开始,我们便落入了他的形式圈套——当我们像那些传播这则性爱视频的网友一样,被它所吸引、所迷惑的时候,我们便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共谋。于是,我们想要继续“观看”这部电影,但最终却又被它给嘲笑。

正如打开本文的读者,在读完第二段之后,或许也会想看完枯燥的全文一样。

 3 ) 疫情下的金熊:一场“行为艺术”的草稿

第71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如果你因为这惹眼的片名,或者说是“我替朋友看看”而打开这部电影的话,开头堪比p站的3分08秒素人自拍绝对让你进入贤者时间。

本片是法国新浪潮时期典型的—— 三段式论文电影 故事非常简单。疫情期间,学生居家上网课。一名精英中学历史女老师的性爱录像被众人在网络上恶意传播,家长们联名抵制女老师,学校出面协调召开家长会,决定女主的去留。最后本片给出了三种结局: 1、(言情模式)女主经票选留任 2、(现实模式)女主经票选离开 3、(爽文模式)化身神奇女侠干翻全场

详细图解如下

笔者自绘

如果说《倒霉》是一篇学者论文,那么他对于世界的后现代主义深刻思考的确令我服膺,尺度、暴力、反讽、魔幻,审判和被审判。

《倒霉》透过性爱录像的议题,借着疫情的时代印记,表达的对于导演对于历史/政治的看法,向我们解读了一个值得慎审思考的问题——

对于那些让我们心生恐惧的、我们不敢亦或是不愿意去讨论的敏感话题。例如政治的腐败、领导人的无能、大屠杀又或者是今天的疫情,我们应该去面对它?

但是,他作为一部论文电影,却呈现出了“思想高级——影像低俗”的两极分化。本文着重聚焦他的“论文思想”

罗马尼亚,作为东南欧最大的国家,在加入欧盟之后经济发展迅猛,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对,国内则是呈现出了经济水平与社会生活质量的严重不匹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而二战的历史遗留则使犹太问题依旧哽在社会的咽喉,是一个不可被提及的伤疤痛处。暴力、压抑、歧视、血腥充斥着整个底层社会,仿佛只待一个火星便可以点燃这个“巴尔干火药桶”。

2020年开年疫情火星一起、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紧张局势“大火燎原”。

与罗马尼亚相比中国的疫情防控显然很给力,但疫情的爆发也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这个社会的不合理之处。 湖北籍的司机在高速上断粮漂流,却没有一个服务站接受他!河北的女大学生隔离期间因买几包零食被网友热嘲!驰援武汉的实习护士回到原籍后却被裁员!

第一段“单行道”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这组画面。片中作为主角的爱米拉始终游离在镜头边缘,占据着镜头大段篇幅的是“疫情时代的罗马尼亚社会图景”。

穿着讲究的绅士为几毛钱与收银员挣得面红耳赤、挺着啤酒肚的壮汉殴打路边怀孕的罗马尼亚妇女、出租车司机狂郁暴躁一言不合就驾车撞人。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了一种压抑的躁郁。

女主因为性爱录像泄露的时间从家步入这条通往学校的单行道,穿起衣服的她对性闭口不谈,但四周的性暗示、无处不在。厕所里随处看见的小广告、街道广告牌上的隐晦的性暗示,超市里老妇人与路上司机下意识的“性粗口”。

画面之外环境的噪音被放大,借此表达女主的焦虑。

其与新浪潮电影《我略知她一二》用法相同,边缘化的镜头表达与环境噪音递进的营造了一个压迫环境,进一步反映了疫情期间罗马尼亚真实的社会现状。

女主的性爱录像病毒一样在网络肆意传播,这不难让我们想起在疫情期间的“女童直播母亲洗澡事件”。两者形式不同但同根同源,都是打着消费女性的幌子得取利益,影片中众人将性爱录像视作一笔谈资,这是他们在无聊的隔离居家期间的心情调剂。现实中女童为吸粉直播母亲洗澡,以此获得他人关注。 在新闻拼贴组合段中,有一段罗马尼亚的传统舞蹈视频,三个男子以木棍代替手拉手在原地歌唱转圈,嘴里不断强调着“1米5,注意距离”,这是一段裘德在视频网站上截取的真实素材。

疫情将我们困在家中,在外保持1米5的安全距离。现实社交的距离拉开了,但网络社交无隐私的盛宴却开始了。 这是影片中罗马尼亚社会显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现代文明冲击下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

……这篇影评有点长

第二段“魔鬼小词典”中有一个有趣的词条解释——美杜莎之死。 雅典娜命勇士击杀美杜莎,但每个正视了美杜莎的勇士都变成了石像,于是雅典娜派遣第一勇士珀尔修斯前去,并警告只能透过反光的盾牌观察美杜莎,绝不能正视美杜莎的眼睛,最后听从雅典娜警告的阿喀琉斯成功击杀美杜莎。 这个隐喻对应到影片中: 美杜莎=性爱录像持有者艾米拉 雅典娜=社会伦理规则 阿喀琉斯=家长 盾牌=擦得发亮的圣人雕像 延伸到现实状况中: 美杜莎=我们的恐惧的社会复杂议题 雅典娜=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比如领导、电影局、导演…… 阿喀琉斯=观看的人,比如你、我、他…… 盾牌=电影屏幕 我们能关注到的,是透过别人加工的真相,面对真正的真相我们无从得知,同时我们也恐惧真相,我们恐惧的仅仅是恐惧本身。

在影片中,人们正活在自我享受的的,却无法真实表达的操蛋生活中。世界各地正上演着一出出“公权力”压倒了“私权力”的闹剧,宗教、学校、网络、媒体、舆论……

一切可支配的手段无形的控制着人们,社会不允许女主“做爱”,背后却用权力二次强奸人们的意志,最后再嫁祸给人们。

当《野史留名又如何》为导演拉杜·裘德引起西方关注,《大写的印刷体》让他崭露头角,《倒霉》甚至赢得了金熊的青睐时。我们不难看出,在杜拉·裘德近年来的电影序列中越来越显示出批判学者的深邃思考,可矛盾的是:

这是为他赢得西方电影艺术节青睐的敲门砖,但对于“犹太问题”的硬刚也让他逐渐远离了罗马尼亚的本土市场与观众。(甚至是主流市场) 本片的副标题是“一部流行电影的草稿”,其实不如改成“一场行为艺术的实验”更好,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讲,这样的行为艺术我接受,这样的流行电影实难入目。

最后说回电影, 《倒霉》中赤裸裸的男女肉体,毫不避讳的“淫词艳语”,遍铺在影像空间中的性暗示,尺度堪比P站的性爱自拍视频,让一向以前卫、先锋、实验著称的柏林金熊也挑战十足。

但如果你抱着“看X片”的心态打开它,你就会陷入导演织造的讽刺笑话之中,因为你会发现你此时的行为与影片中那些失智的路人“NPC”所出无二。 而当你因为本文的第一段阅读了这篇无聊的文章时……

 4 ) 用现代而戏谑的手法,拍出了一部实际非常严肃的作品,我只能脱帽致敬。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罗马尼亚,今年的柏林金熊最佳影片。 拉杜·裘德,牛逼。 开场,3分钟全A片,牛逼。 第一幕,全城走路不收音,嘈杂的马路体现了女主的心理,又带出了布加勒斯特城景,从视觉上展现罗马尼亚生存环境。牛逼。 第二幕,26分钟,上百个短视频名词解释。为最后高潮进行知识储备,展现了罗马尼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背景。牛逼。 第三幕,40分钟的大辩论。法律和道德,宗教和科学,保守和激进,极左和极右,隐私和冒犯,公权和私权,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荡妇羞辱和女权,性享受和假正经… 导演的文本,如此精彩地表达了如此多的宏大命题,却丰富而不突兀。牛逼。 三个结局,牛逼。 用现代而戏谑的手法,拍出了一部实际非常严肃的作品,我只能脱帽致敬。

 5 ) 性是自己的,让别人说去吧

《Babardealǎ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

圣母仅存在于画里,现实只有荡妇

终于又看到一部以疫情作为背景的作品。所有人都带着口罩,隔绝病毒却是呼吸不畅,井然有序实则矛盾横生,看似不近人情的社交距离间隔开的除了单行道上的陌生路人,还有家长会上的理解同情,这一刻素质与意识不翼而飞,指责和谩骂一拥而上。人类社会从来就是一台黑色幽默的情景剧,互联网作为社会分区的荒谬也有目共睹,她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历史老师,可素不相识的贱货一边对他人的隐私趋之若鹜,不惜花钱购买只求一探究竟,一边又对他人施以极高的道德标准,妓女荡妇的标签贴都贴不及,不用等到出庭,绞刑的绳就已经挂到当事人脖颈。究竟是老师的做爱太过疯狂,还是家长的偏见太过强势?我看都不是,是大丁不够大,叫声不够浪,精液没射他们身上。让偷窥者不满的不是不够劲爆,而是不够看,以师德之名行龌龊之事,蛮横的种族主义、利己主义、阶级主义、性别主义等等各种主义,他们畏的不是老师淫荡,是怕自己迟早也被道德审判。尺度爆棚的性爱视频被别有用心之人一键上载,正义爆表的指摘谴责被所谓上流精英拙劣演绎。臃肿狭隘的眼界视线望到尽是自我蒙蔽,胡搅蛮缠的污言秽语骂到累是笑话无趣。

可惜了,老师不是老母,不需要考虑下班后无关紧要之人的介意与否,性生活是自己的,喜欢什么姿势、选用什么玩法由不得旁人插手,不是和你做,你就收声;不是让你干,你就滚蛋。隐私不是我泄露的,批判是你要坚持的,各退一步,你去死,我快活。

道德至高点站了太多人,稍微站低一点都被认为在给上面口交,别太荒谬。

 6 ) 倒楣性愛,瘋狂A片(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2021)

1、芭比的盛宴(Babettes gæstebud,1987)中資本主義以美味食物的形式傳到清教徒原始教義信仰的社會主義保守村落,愛情合眾國(Zjednoczone Stany Miłosci,2016)中資本主義從牛仔褲、巧克力等奢侈品的走私方式進入社會主義與天主教的保守社區,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 ,2003)中柏林圍牆倒塌,資本主義以色情片與可口可樂大型企業為代表傳入東德,在這一部電影倒楣性愛,瘋狂A片(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2021)中,象徵自由西風東漸的資本企業和商店在羅馬尼亞的小鎮中如雨後春筍林立(咖啡店、速食店、販量店)——可是自由之風以性的解放為代表,雖然帶來了解放,但也帶來了對文化、傳統、信仰和價值觀的挑戰。倒楣性愛,瘋狂A片(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2021)原片名的是「Gossip with mess or slut porn」, 意即由一段亂交或淫穢的色情片所引起的輿論(美其名是輿論,實則八卦小道言論)。

2、電影是四段結構,這四段結構的筆法很像莊子——故事、理論、故事、故事,也像是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1984)與不朽(L'Immortalité,1990)的筆法——故事、詞條、理論、故事。

3、電影四段結構:

[一] 電影的第一段是事件的揭露——一名女教師私生活性愛影片曝光,引起非議(這讓我想起陳之藩過世後,李敖翻出其生前寫給他愛人的情書,說裡面盡是汙言穢語,批判陳之藩道貌岸然,竟被社會所尊崇)。 [二] 第二段如莊子的齊物論,由七十多個詞條新解組成。這七十多個詞條的解釋,每一個都很有意思,值得逐一細想,不過整體來說,展現了這個世界的是是非非、對對錯錯,既矛盾又衝突、混雜的名言概念和語彙解釋——我們雖然面對的是同一個客觀的世界,卻隨著每個人有各自立場,以至於主觀意志與欲念不同,於是產生千千萬萬各式各樣衝突、矛盾、對立,甚至於荒唐、謬誤的觀點、意見、詮釋、主張和作法,而站在各自的立場去看,卻又都是言之成理的。面對這樣樊然淆亂,又充滿局限、片面的意見與說法,莊子要我們能用超然的視角去看待,不如「照之以天」、「莫若以明」。(簡單的以臺灣新聞常見的社會問題來寫,可以寫的詞條是「博愛座」,畫面是六旬婦人對著上了一天課後從補習班回家的國中生咆哮:「起來,這是我的坐位你知道嗎?沒教養!」以表明所謂「博愛」不過是「偏愛」、「特定的愛」或「非愛」。) [三] 電影第二段說完了理論,電影的第三段就直接進入一個實際情境的操演與討論——從一場學校會議,讓我們看到這些不帶一絲人性關懷的殘酷群眾會如何反應。這場會議中,隨著激烈的討論,越來越深的觸碰到人們內心的底線,我們會發現這遠遠不只是性愛影片的問題,還更深的觸及了教育的本質、信仰的核心、民族的自尊。導演把人的偏見如扇展開一樣的鋪張在觀眾的眼前。 [四] 第四段的收尾,與其說是有三種假設,不如說是開放式的結局,因為所有觀眾的心裡,都會隨著電影設計所帶來的體悟,而有自己的一個電影結局設想。

4、電影從一場新冠病毒的疫情帶來的傷害開始思索,勾勒出人類歷史長河中許許多多殘酷的傷害性的事件(從網路到暴政)。其實說來,當前世界的病毒風暴是有這麼一點超現實的發展,而電影在這超現實的題材下,又以超現實的方式又真又假又實又虛的結束。

 短评

这种偏向行为艺术的“电影”,我向来没有好感。不唱赞歌需要的是勇气,说人话才是考验才华。

8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较差

7分,话题型电影,论文式的影像拼凑与各种隐喻。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头一尾真令人痴狂, 中间个人观感2>1>3。第二部分真的辛辣刻薄而又冷静解构了大部分国家后现代生活里的苦乐酸甜。形式上看似简单粗暴,仿佛在长片里插入幻灯片,但其实它在结构和主题上很好串联起了全片,把宏大又纷繁的控诉编成一张大网,扣在我们每个人脑袋上(宛如结尾)——看完甚至都有了读鲁迅般的感受,仿佛感到导演站在那里点烟冷笑,骂这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第一段非常本雅明,城市漫游与震惊体验直接明了,默默展现消费主义、种族歧视、阶级和性别的剥削,左而不激,如沐春风。第三段其实也很强,但跟前两段那么灵气的手法比起来,就匠气造作了起来,还好结尾拯救了回来。啊!再次感慨*结局3*,若说电影有什么好,还不就是给我们提供如此妙而爽的幻想!!

13分钟前
  • 德小科
  • 力荐

impressive genius as a cultural studies researcher. part2 "short dictionary"直接显示了整部影片的形式设计如何全然内在于当代景观社会碎片、拼贴、被冷笑话充斥的文化生产逻辑,Jude似乎很清楚在这种语境下批判某物的最佳策略就是直接甚至放大呈现它本身,但恰恰是这种过于紧密的内在性使其所谓形式开放性变得可疑。

16分钟前
  • Octopus
  • 还行

我fuck因我在,我FUCKKKKK故我在。政治辞典与行为档案,揭示人类的两面性,一半掉书袋,一半爆粗口。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拉杜·裘德的这类论文电影极具想象力和创作力,怎么会有第二部分的影像小词典那样的想法,还把自己在职业生涯上的思考和当下疫情带来的社会环境融合进电影创作里,让熟悉这个导演的观众感受到他的私人感,借助于电影完成他的私人表达,不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因为是疫情期间拍的,第一部分的外景地在场景拍摄和声音设计上就有很多展示日常生活细节的目的,疫情也无法阻止好导演的创作。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真的狠,尤其联系中国去年疫情期间那些直播网课乌龙的X爱事件,非常绝了。这才是疫情时代的影像报告~#2刷之后觉得有点扣分

20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footnotes提前插进 生怕观众知识储备不够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论文思维 然而论文无法改变世界

24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富贵险中求,疫情让导演变赌徒,在电影节押大博弈。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居家隔离的性爱视频被发上网,中学教师被迫接受下岗审判。一部疫情中诞生、却又不只是疫情的历史主义猎巫电影。拉杜·裘德依然喜欢搞些千奇百怪的幻灯片,但这次却是和性爱黄片的辩论相辅相成。结尾AV女侠绝了哈哈哈~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金熊。详见长评。文本结构非常复杂,甚至过载。最吸引眼球的性爱录像泄露以及围绕它的有关私人-职业形象的辩论(感觉导演是不是参考了大表姐的那次艳照事件),甚至都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艳照只是一个引发议论的事件,导演真正要讨论的则是如今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贫富分化加剧、戾气横行、疫情加剧社会危机、消费社会、反智、阴谋论、民族主义盛行、右翼势力崛起,当然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网络暴力和道德审判。我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导演近年拍的几部屠犹题材电影让他在罗马尼亚遭受了右翼、民族主义、阴谋论者甚至新纳粹的围攻(可能很多是在网上的),这部影片基本是导演对他们的直接回应。其中关于SHZY历史和齐奥塞斯库的段落就显得有点多余,甚至有些“剥削”。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这是个啥玩意儿,一堆评论解析解构的云里雾里,各种喻指,碎片化又杂糅,看故事性的观众可绕道,这太特立独行了,喜欢不来,无论有多高级。★★

35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3.5,这也太柏林了

38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柏林 2021】以性爱这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入手,得以窥见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态。戏里女老师因性爱视频泄露而受千夫所指,戏外导演则用政治黄片予以有力还击,影像与现实构成完美互文。在这个疯狂的时代,或许就需要更加疯狂的影片,要用魔法打败魔法。

39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第一段“游移的观察者”有点意思,后面差点意思。片尾的五彩审判,Miguel Gomes在《一千零一夜》里玩过一次。Miguel相信Folklore,Radu却说Folklore是无能的,所以他的声音总有些单调吧。

4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较差

情色片中用来引起欲望的尾随,偷窥在《倒霉性爱》的第一段以景别的方式复现,但拉杜·裘德的影片是一种“拼贴的古典主义”,也是“第一部”关于疫情的影片,关于它如何改变认知与隐私空间。除却大尺度的开头和剥削电影色彩的结尾外无关于性。相反,第一段中,摄影机扮演着一个不称职的跟踪者,distraction,然后扫(“超链接”)向充满广告与事件的街道,一个COVID,波普,赛博空间与后集体主义遗迹的杂合体。第二部分则是一种数据库电影,字幕独立于声音。而第三段即影片结尾则构架了一个舞台空间的审判,如同苏格拉底,默尔索,或艾希曼所经历的审判,在当代(弱)技术哲学/伦理学主题下产生一种古希腊式的倾向。人物脸上的口罩等同古代戏剧的面具。这场对话和柏拉图的大多数对话一样,是未完成的,所有的开放结局都不是答案。

4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3.5 第一部分:走在罗马尼亚的大街小巷,进入语境;第二部分:词汇量补充;第三部分:看似针锋相对的对谈其实都是在自说自话,从一开始就没有人可以改变别人的想法。结尾令人意想不到,哈哈爆笑。

4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还是更喜欢第一部分的行走和第二部分的影像辞典,当然这两部分都只是在为第三部分做备注。

5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既是第一部扎根于新冠疫情时期的国际电影,又是一部包罗万象、展现当代文化与性别-政治图景的百科绘本。影片始终保持了复杂性、开放性,既有严谨传统的智识论证,又有多声部的反讽对话。引言(性爱录像)+三段式正文+多结尾结构。第一段里,摄影机远远跟拍女主,但又时不时摇移至看似无关的周遭行人、楼宇与广告牌上,配上强化的环境声,既描摹出疫情冲击与消费主义漫卷之下的城市生态,又烘托出普遍的焦躁与忧烦情绪,亦似本雅明[单向街]中的浪游者视角。第二段的历史文化词典拼贴承袭自戈达尔的论文电影脉络,科普解说讽刺恶搞呼应兼有,也契合于追求快节奏短视频与信息密度的当下景况。第三段剧场般的“民主”论争与道德审判则是对各色人等偏见与狭隘思想的大起底。知识/教育、性别/族群、权力/政治紧相连,理性失效后,一切就像笑话。(9.0/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道理我都懂,可是真的好无聊。黄片放完仿佛听见,“ok, kids, that's all the interesting stuff for today”

57分钟前
  • 朱马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