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情片其它1953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拉斯·埃克伯格,达格玛·艾伯森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播放地址

 剧照

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2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4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5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6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4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5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6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7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8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9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3

详细剧情

  因无法忍受家人所带来的压力,少女莫妮卡(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 饰)决定离家出走,她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男孩哈里(Lars Ekborg 饰),希望能够与他一同生活。莫妮卡的到来让哈里欣喜若狂,在丢掉了工作后,两人驾着小艇,度过了一段悠游自 在的快乐时光。  可是,逐渐拮据的经济让两个年轻人意识到这种生活并非长久之计,与此同时,莫妮卡的怀孕也给两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质的改变。莫妮卡和哈里结婚了,哈里外出工作,莫妮卡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莫妮卡感到快乐,反而让她感到了束缚和不自由,而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莫妮卡和曾经的情人旧情复燃,一个本来美满和睦的家庭开始分崩离析。

 长篇影评

 1 ) 过把瘾就死



  影片的开始如同《狂人彼埃罗》的前半部分,张扬不羁,19岁的哈列和17岁的莫妮卡相遇相知相爱,然后两人分别抛弃家庭和工作,驾着一艘小艇离开凡世在海岸线游荡,他们每天唱歌跳舞晒太阳看书做饭偷食物做爱,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沉重而不想提起的。

 

 这时的镜头是唯美的,没有更多的对白没有更多的人物,他们只要简单的世界,只要两个人的 无忧无虑。浪从两边分开,赤身裸体的莫妮卡远远的回过头,如同天使回眸一瞥。

 

 其实,这样的生活如同一个梦,他们都知道终归要醒的。哈列希望可以回去好好学习以后找个好工作给莫妮卡更好的生活,而莫妮卡尽管一直不肯回去,但她也给这样的生活找了一个最后期限,那就是把夏天过完。无论如何,她要让这个夏天变成自己最自由的回忆。

 

 现实终归还是来了,莫妮卡怀孕了,两人离开小艇,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他们结婚,然后孩子诞生。结婚始终一道分水岭,因为婚姻前后的生活开始了截然不同的转变,尤其是还有个孩子。哈列不断在外面工作来养家,而个性洒脱的莫妮卡面对整天哭个不停的孩子和沉重的家庭负担而渐渐情绪失控,他们开始争吵,开始指责对方,但是,他们依旧相爱。

 

 不满沉闷生活的莫妮卡去找过去的混混朋友,开始背着哈列鬼混,但即便这个时候,她依旧爱着哈列,当混混用烟挑逗她的鼻子时,她突然回过头,愣愣看着摄象机的镜头,一动不动,渐渐她周围一切都暗淡下去了,只有她,只有她的眼睛,只有她眼睛里面慢慢溢出的泪。尽管她现在做的是对不起哈列的事情,但是她怎么会不爱哈列,则么会忘记那个夏天,那片海。

 

 最终出差回来的哈列看到了这一幕,他跌跌撞撞冲出房间,靠着汽车,颤颤微微的点燃一根烟。镜头同样对准了他的眼睛,绝望,绝望。当那个男人离开后,他冲进去,他们再次开始争吵,再次质问对方,莫妮卡试图用性维持已经支离破碎的关系,但是哈列拒绝了她。莫妮卡只是安静的换好衣服,然后离开,再也没回来。

 

 哈列则抱着他们的孩子,静静走在空旷的街道上,第一次他裹着风衣的背影,变的衰老和孤独。
 
 六年后,特吕弗在他的成名作《四百击》里面向《夏日的莫尼卡》致敬: 安托万和他的小伙伴偷偷溜进了电影院,看到一半就逃了出来,然后顺手牵羊把莫妮卡的海报撕了下来据为己有。这时候电影正进行到一小时零一分五十三秒。

 

 影片拍摄的时候,伯格曼与主演海蕾耶正在相恋,而当海蕾耶回头注视摄象机镜头的时候,也许监视器后面的伯格曼也没有想到她会凝望的如此用心,她仿佛也在这个故事里面看到了他们的最后。而伯格曼也承受不了这样的凝望,他也许听不到海蕾耶在心中无数遍默默的哭喊着:伯格曼、伯格曼、伯格曼、伯格曼……

 

 2 ) 爱情的存续是个难题

小船穿过一个接一个的桥洞渐渐驶出小镇,在水面涤荡出自由而欢快的舞蹈,歪歪斜斜的城市建筑渐行渐远,大海野草礁石小船共同搭建了一个“世外桃源”,海浪猛烈拍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响,夹杂着寒意的晚风吹向炽热明媚的恋人,随着夏天的到来,恋人在海面缠绵缱绻,时而肆意欢笑吵闹伴随的悠扬的曲调,时而静坐喝酒煮咖啡清理胡须梳散头发扎起两个可爱的小马尾辫,或者仅仅是靠在一起沉睡,草地上美丽健康阳光的身体奔跑着。隔绝了城市的喧嚣,随心所欲的享受夏天的美好,莫妮卡和哈利的书写着关于夏天的爱情童话,躁动不安的青春情愫得以在海岛安置下来,在这里没有家庭的牵绊束缚,没有傻缺领导的指责怪罪,身处丛林,只有原始的欲望、情感、暴力。

小船着火事件就是丛林法则的某种印证,先占领这个区域的人看到自己的领地空间被他人占据,第一反应是破坏以驱逐,而当在和哈利二人的战斗中败下阵来,又主动选择退出,以暴力解决问题,维护对场地的唯一占有使用权。出逃夫妇第一次合力战胜外敌,如果以野性原始的方式继续生存下去,他们还将继续创造爱情童话。

然而现代文明的进步又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的心灵,或催生了更多的欲望对象。若是蒙昧,大抵不会想要看电影穿漂亮衣服要求更好的居住条件。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空间中,一切都在朝着更加文明更加秩序的方向发展,而社会的文明本质上是人的文明,文明要求得体优雅规范秩序,而这又和物质天然挂钩,于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出现了,一方面散漫纯粹高纯度的爱情在现实生活得以维继的重要前提是两个清醒且独立的具备生活能力现代人;另一方面往往这样的人在面对爱情参杂着太多衡量与计算,所以现实中大部分人选择折中,既要又要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莫妮卡无法忍受自己的“不幸运”,当哈利已经做出调整,而莫妮卡继续期待梦想的生活,爱情的存续怎么能不是个难题呢。

 3 ) 记

第二次看吧,觉得是挺普通的片。
可能我完全不懂电影。
20160614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4 ) 莫妮卡的悲剧

不良少女莫妮卡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对整个影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看到这部影片的标题,就会产生想象:为什么是不良少女?她是如何形成不良性格的少女呢?也许我们会为这个少女产生同情,看完影片才发现,原来她早已被导演注定了悲剧性的人生。 故事的开头告诉我们,莫妮卡出生在一个因贫困的家庭,她在父亲耍酒疯的那天因为小事决定离家出走。莫妮卡几乎每天都受到街坊邻居的唾沫星子,同事们的轻薄嘲笑。她早已厌烦或者早就想离开这个地方。因此,她找了个借口开始了她所向往的生活。 她找到了一个踏实的男人哈里,并促使哈里也辞职了,虽然哈里工作的地方也并不怎么样。但是这么一来,他们就多了共同点。 他们在船上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段日子平静的不像话,安详的让人看着想睡觉,但也会让人羡慕他们的爱情。 整个影片是黑白基调,在河上的风景像一幅画,随着一天天过去,他们都变得蓬头垢面,开始与这美好的画面产生违和。 终于因莫妮卡的怀孕,还有哈里的梦想,他们回到了城市,不再过野人的生活。 哈里作为莫妮卡身边人,对她的感情越来的越深,对她越来越了解,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在发生改变,改变到他们不再是之前那个单纯美好爱情的样子。 两个人在最后心的距离越走越远,我们看完整部电影,会恍然大悟:她真的是不良少女莫妮卡啊!这么一想,哈里真的好惨,她与他是性格完全相反,由此更加衬托出不良少女莫妮卡。 一个少女的花样年华,可怜的是她只知道谈恋爱、吃喝玩乐、买买买,只知道不如意时生气如意时独自快活,做个年轻妈妈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顾。这就是导演对待不良少女莫妮卡做的最后的决定。 ——————————————————————— 感想:整个影片非常干净,导演把握整个影片的时长把控的很适当。 导演切入影片的主题深刻新颖。 看到电影标题的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个女主反转的故事,很正常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不良少女,所做的一切也是不良的。形成她的不良的因素有很多,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莫妮卡的人生也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导演活生生的把她的故事搬上银幕,让我们产生一丝共鸣。 导演做到了。

 5 ) 魔鬼喜欢引诱单纯的人

       故事情节很简单,青春、无知、性感、轻浮、又有点野性的17岁少女莫妮卡,厌倦了家里弟弟们的吵闹和喝酒的父亲(虽然缺少教育,却也是个温馨的家),离家出走,住到男友哈利父亲的小船上,19岁的哈利也厌倦了枯燥的打工生活,于是,他们计划整个夏天开船四处流浪。那真的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呀!两个互相喜欢互相吸引的年轻人纵情享受了一下他们的青春,虽然,只有一个夏天这么短暂。

     因为莫妮卡的怀孕,他们不得不回到家乡租房结婚生子。哈利是个很有责任心的男人,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努力赚钱并规划着以后的生活,这段期间他们在生活上比较拮据一些。莫妮卡受不了这种天天只能在家带小孩的生活,她希望能穿漂亮的衣服,去看电影,去跳舞,去感受男人暧昧的目光;于是跟以前的旧情人又开始了她以为的恋爱,被哈利发现后,两人激烈争吵,莫妮卡丢下了小孩离开。哈利带着小孩卖掉家俱回到父亲的家中。

     这是伯格曼53年的影片,今天不也一模一样的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年少轻狂呀!遇着了,管它什么后果,先尽情的爱一番再说,如果不是有了小孩,也就是一段不合适的恋爱而已。其实莫妮卡挺聪明的,就象自私的人都能判断得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她和好多男人都约会过,但她认为哈利是最好的。哈利是单纯的,情窦初开的男孩遇着莫妮卡这样的女孩当然逃不了,尽管在中年人的眼里那是“蔬菜店里的那个婊子”。
      
    今天正好也看了伯格曼的《处女泉》,觉得这两部片子有一个共同点可以同时评论,其中有一句台词是“魔鬼最喜欢引诱单纯的人”。《处女泉》应该让有女儿的家长都看看,《莫妮卡》应该让有儿子的家长都看看,伯格曼在告戒世人,人性、社会、生活从来都是不单纯的,硬要以一种单纯去硬碰硬,会付出一生的代价(如哈利),或者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卡琳)。

     莫妮卡是自私、野性的,世界对她来说,就是我要,她希望能得到她想要的一切,而这,又何尝不是一单纯。等她发现生活不是她可以左右的时候,又怎么办呢?不过聪明如她,我觉得她应该比哈利的经历应该要好才对,这样的人,永远知道到哪里去找最让自己受益的。倒是哈利受过次无情的、摧毁式的伤害,所有付出都没有价值,他要怎样的聪明和运气才能重新生活得更好呢?

     人性天生有善有恶,大家都要做好准备再出发。


     PS:在哈利去斯德哥尔莫打工的火车上,和他的同行者中,有一个就是《小丑之夜》的马戏团老板的饰演者来客串了一把。

      女主角荷丽叶饰演了伯格曼的多部影片,我看过的有《夏夜的微笑》、《犹在镜中》、《小丑之夜》等,演技不错,特别是《犹在镜中》的表演与其它几部完全判若两人。

 6 ) 《不良少女莫妮卡》观后感

1.比较早期的伯格曼作品,剧情、结构都是简单的叙事片。剪辑有些生硬,很多镜头组接都是简单的叠化、渐黑。

2.开头与结尾的镜像呼应,作为导演的巧思而存在,象征着爱情的幻觉、生活真相的主观性。

3.用宽阔、野性的大自然景象来象征莫妮卡内心的狂野与那一股单纯的、爱自由的心灵。当她认清生活的真相时,景别变窄。

4.伯格曼喜欢讨论婚姻、两性关系,展现生活的琐碎对情感、关系的影响。

早期的黑白电影构图很绝

 7 ) 伯格曼那不一样的莫妮卡,舍弃了造型,遵从了叙事

伯格曼这部充满活力的作品并不像《第七封印》、《野草莓》或《处女泉》那样充斥着宗教隐喻和人生哲思的指涉,或者作者性的表达,制造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叙事结构也没有那么复杂,平铺直叙得难以让将这部影片归为伯格曼的作品。 没有宗教隐喻与符号化的超现实影像,而是轻松的市井对话,舍弃画面的造型,选择平实的叙事,对于喜欢故事的观众自然是不可多得的福音。 整部影片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扛着摄影机到大街上,简单的布景设置,还有非职业演员,聚焦平凡人物的生活,拍出他们的烦恼、喜悦和不满,还有不加矫饰的人物性格。 拍摄于1953年的《不良少女莫妮卡》距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端也只不过是几年的时间而已,在两者之间硬扯关系,尽管有失偏颇,但也是有迹可循。 人物在贴近生活的对话中,因加上背景嘈杂声的音响处理变得鲜活,比如家庭中亲人的争吵、街道上情侣的呢喃和游艇里私奔的欢乐。 同时,这部影片也流露出导演对上流社会的厌恶,当莫妮卡饥饿难耐,偷食物被抓的时候,那富贵人家不时地用鄙夷的目光瞥视她。 伯格曼在这部影片赋予了女主角莫妮卡非常强势的性格,这也是十分反常的。很难相信《第七封印》的死神或者骑士有着自我表达的想法,他们只不过是伯格曼设置的符号,为整部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添砖加瓦而已。所以,设计莫妮卡这样的人物,伯格曼必定有自己独特的理由,实际上伯格曼和扮演莫妮卡的演员确实也交往过一段时间。 故事本身设置种种反叛的因子,男女主角在各自的工作环境中均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老板同事的欺压令人无法忍受。这时候生气才是美德,忍气吞声成了魔鬼。逃脱刻板冷漠的人们,拒绝世界强加给他们的标签,哈列和莫妮卡选择私奔,顺从心中热火般的青春气息。 片中莫妮卡凝视着镜头的画面,打破第四面墙的做法不仅表达着她无所畏惧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向观众传递莫妮卡对封闭社会、保守思想和无趣生活的厌恶。 镜头最初也是先聚焦到男女主角二人各自压抑痛苦的生活环境,敌意、冷漠和轻蔑成为常态,因此每天的痛苦只增不减。当切换成二人镜头,预示着这对同病相怜的情侣卸下了重负,从此合二为一,享受着自己创造的美好生活。 在海上漂泊的莫妮卡和哈列似乎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世外桃源,没有了束缚。 然而,虽然青春是绚烂的花火,燃烧的时候美丽动人,但是很快就会熄灭,一旦牵涉到柴米油盐,还有逐渐累积的负能量,发生争吵,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发生在哈列和莫妮卡的之间的事情也许就是伯格曼对于婚姻的想法,婚姻是爱情的牢笼,使其发霉腐烂。

 8 ) 年纪轻轻的,该买个绿色的

伯格曼的早期电影,拍的时候就三十来岁。时间比较线性,包括一些情节和音乐都还挺直接的,例如他们流浪后开船回到城市里,对城市仰拍描绘地很压抑,音乐也低沉紧张。对白也挺直抒胸臆,感觉有些文学改编痕迹。

莫尼卡绝对的纯真,出游的旅程莫妮卡表现出生命力,海滩脱光洗澡是经典。但也最终也导致与家庭和社会的矛盾悲剧,也是个人人格和文明社会的不可磨合的矛盾吧。

女主真可爱,要知道之前我只看过她演的<呼喊和低语>,那是三十年后的她了,扮演一个将死之人。电影放映前有个采访伯格曼的短片,说剧本打算写一男一女,两个人工作都挺不怎么样,那就拍吧。而且导演也说拍摄时候对哈里特安德森产生了肤浅的爱,电影里也有他爱的痕迹。

在今天看来莫妮卡一部分碧池的人格(不工作,嫌弃老公赚的少,没钱看电影买大衣)和如今田园女权还真是很相似。

电影节的第二场电影。从男主喜当爹,问工友“我得买个花啊,买个啥颜色康乃馨好呢?”工友有经验地说:“年纪轻轻的,应该买个绿的!”

然后观影体验就有点崩坏了,观众笑死了,当然他们肯定知道结局了,我也因此被剧透了。还有男主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女儿,莫妮卡有点懊悔地说“有没有不开心?因为她当不了哈里二世了。”大家又笑。还有后面莫妮卡说“你一点都不关心我,一心只知道沉迷学习。”学习这个梗被笑了很多次,完全可以截图当表情包用。

 短评

讲的就是:爱上一匹野马,可我没有草原。又是这种疯狂模式的情爱关系,只是疯狂过后终究只会更冷却。避世的态度有点儿反社会反文明的意思,但是一切还是回归屈服于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

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不过时,很伟大。伯格曼拍出了野性不羁的少女,拍出了热恋中的两情缱绻、耳鬓厮磨,也拍出了“娜拉走后”的窘迫以及从未有过的自由夏天。还拍出了“一地鸡毛”“贫贱夫妻百事哀”。莫妮卡是不良少女吗?世俗中也许算吧,可她也曾为了电影泪目,我觉得她纯洁的一刻胜过很多人肮脏的一生。

10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最为精彩一笔是当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击以后,她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这句拷问道出了人类心理存在着的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总是确信自己会交好运,而正是这种心理把人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其实并不是不良少女,只是比较执着自己的梦想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极好,清澈、性感、活泼,宜动宜静,出海、岛上一段外景太美,最容易懂,最清新的伯格曼,青春片之一种。恋爱时他们是美丽少女,英俊青年,发情的诱人酮体,不顾一切燃烧。饥饿时他们是失去理智的动物,结婚后他们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如果能一辈子生活在孤岛上,变成野人,也许他们能终生幸福。

1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1.一出离轨者的叛逆逃亡,后启新浪潮,亦为楚浮[四百击]片中片。2.可惜,浪漫与自由终将被现实击破,而开头影院段落,莫妮卡泪流满面,哈里哈欠连连,恰是二人殊途的缩影。3.伯格曼气息:家庭的崩解母题,大特写—莫妮卡凝视观众,首尾镜面反照及哈里的梦回与凝望。4.偷牛排段落张力十足。(8.0/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她随性,泼辣,叛逆,愤世嫉俗,她就是莫妮卡,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轻”。她将最美的酮体献给镜头,也被镜头记录下最狼狈的模样。开出小镇的船又无奈地开了回去,自由带来的不是欢愉而是更大的困窘。“为什么有人那么幸运,有人却总是倒霉?”莫妮卡久久地望着镜头,却看不到梦想的世界。

24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从镜中出发回到镜中,与莫妮卡的夏天,在小岛的自由放肆,也呈现了出走后将如何…从展望那个夏天到实现的经历到无奈的回望,很人生,也很电影…奔跑和凝视的镜头让人看得出神,话说这部里的对话有点儿意大利,一惊一乍的喜感:“你在这里生根发芽了吗?” 伯格曼很喜欢拍赖床的小姑娘吗哈哈,霓虹招牌跳切那段记得后来戈达尔也用过

25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勉强及格。短短96分钟,却容纳了一对恋人勾搭成奸(误)、孤岛蜜月(这段拍的让我想起三岛由纪夫的《潮骚》)、奉子成婚、一拍两散的完整过程,但即便这样还是觉得有拖戏的感觉,这是一出本性难移加阶级局限造成的爱情悲剧,如果说博格曼每部片子都是在讲“某某不存在”的话,这部的主题可归结为“爱情童话不存在”。全片还是有些亮点,一是时年21岁的安德森全裸出镜,身材饱满可观,而且演出了角色单纯的放荡、热情、不计后果。二是博格曼对细节的把握老实厉害,那些水果店的布局,那些明暗交错互相吞噬的云的空镜,那些戏剧化但又不着痕迹的布光(火车上那场戏虽然是棚拍但是光的移动照顾的真好),再加上一入镜就活在状态里的演员们,博格曼在这一阶段已是第一流的调度者。另外忽然想起来,博格曼的观感和黑泽明还挺近似的,两人对于明暗的把握颇相似

2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伯格曼早期作品少了几分宗教仪式隐喻,而是极其新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甚至有当时尚未开始的法国新浪潮雏形。自开场起并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大量远景空镜头使奠定了浪漫的自然之美基调。却是浪漫外壳下包裹的世俗批判与对爱情的绝望,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仿佛感情的丧钟,婚姻后面便是爱情的坟墓

3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爱情对于莫妮卡来说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快艇,当这艘快艇驶向婚姻回到现实时,不良少女的选择自然是再次逃避。

35分钟前
  • qckf2001
  • 推荐

现在来欣赏[莫妮卡],大概必须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早期伯格曼的影响非常明显,现在这一套已不太管用,加之影片本身格局过小,夏天最美的地方自然是之后对夏天的怀念,这样显而易见的主题让它的影响力只能局限于当时。然而本片的确昭示了伯格曼的未来,进入后半段,我们忽然意识到片子夏天前-夏天-夏天后的三段结构是多么精致,一个著名的镜头亦在彰显着伯格曼对于人物心理层面的关注。大特写里的莫妮卡挑衅地看向观众,表明出她对我们的意见毫不在乎。

3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对少女感到生气,但转念一想毕竟她才18岁。两次男女主角的面部特写是高光时刻。想到那些年轻的、相爱的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 就很难过了。(伯格曼本人亲自做片前导赏了

41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脑残女的故事,而且根本不觉得莫妮卡可以称之为“少女”,比起“不良”,我更觉得她是懒惰

45分钟前
  • 意义不明
  • 还行

剧本、镜头、表演俱佳,古典时期的伯格曼,满是经典的范式。具有电影感的导演。

47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现实生活中,莫妮卡这样泼辣蛮横、好吃懒做、骄奢淫逸、不顾一切及时行乐的女生,往往真的会遇到一个敦厚老实、上进、负责的男人爱她爱得死去活来,一心甘为裙下臣。我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清澈,干净,纯粹又天真,直逼法国新浪潮电影。船湾的二人世界,让我想起周邦彦的诗境:“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安德森献出了影史第一次与观众凝视的表演,视线挪移至银幕外,光与阴影包围着脸庞与双眼,伯格曼影像大师。自然生长的莫妮卡,她要的是灵动的爱情,而不是束缚的雀巢。

50分钟前
  • 应许
  • 力荐

[2019年10月伯格曼√] 据说是伯格曼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作品……结构异常严谨,充满了剧作和视听上的呼应和对比,表演精彩,对阶级的描述略刻板印象,不过对原生家庭给人造成的影响这个剧作法用得还是很精确的。莫妮卡这么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女主角还是挺新鲜的,第二幕俩人浪迹天涯的段落拍得实在是好,风景用得到位,也跟第一幕第三幕形成极端强烈的对比。第三幕里伯格曼式的,表现焦灼和撕扯且又无法分开的“爱是相互折磨”的中近景关系镜头已经成型了。同时还有两处非常精彩的,特写镜头中人物造型光转换成舞台光的用法(男女主角各一个)。

5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和莫妮卡一起的夏天]又并非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它是被伯格曼以道德引领者的身份道德化、寓言化最终高于现实主义的电影文本。借由这场悲剧伯格曼来指导观众不要再重蹈片中人的覆辙。迷信运气,耽于梦想,终将迎来自己的悲剧。不少镜头让人想起其后作。

59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安德森的表演自由而又野性,这样天真无邪的面孔,让人难以同“犹在镜中”精神崩溃女人以及“呼喊和细语”中垂死的病人相联系,就连伯格曼都称其为“影史上少见的奇才”,全片最令人震撼的表演当属Monica与陌生男子约会,她的视线从对方身上移开,直直盯着镜头许久,这让我想起在伯格曼后期作品丽夫·乌尔曼有大量如此直视摄影机的镜头,但伯格曼给予最高评价的却是安德森的表演,他赞道:“那一刻,电影史上才首次出现毫不羞怯地与观众直接接触的表演形式。”

1小时前
  • 37°2
  • 推荐

初识伯格曼。用一个极其工整的剧本讲述叛逆的少年恋情,形式与内容本身就存有一种张力。剪接形式基本上是动接动,相当经济的方式,小场景里事件接踵而至,戏剧发生完之后立刻转场,既让人心领神会,又让人应接不暇,伯格曼仿佛在这种按部就班的戏剧规定性之中找到了现代性的萌芽。神奇的是这种动接动,在两人私奔上岛之后变得相当自然,那些声色光景解放了形式的观感,同时也预示了一种限制: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感觉自由。伯格曼既古典又现代,就像最后那三个酒吧里的老人重新出场一样,是在用人物为整个影片下判词,让这个叛逆故事变成了某种醒世寓言。莫妮卡被视作是启导新浪潮一代的银幕少女,这不是巧合,片中现代性的部分被这群影迷给“析出”了,那个直视镜头本该只是提示剧情的hook,却变成了现代性的标志,在特吕弗和戈达尔那里一再重现。

1小时前
  • Dear Cosmo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