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难忘

剧情片美国1945

主演:保罗·穆尼  梅尔·奥勃朗  柯纳·王尔德  尼娜·弗彻  乔治·库鲁里斯  霍华德·弗里曼  斯蒂芬贝凯希  

导演:查尔斯·维多

播放地址

 剧照

一曲难忘 剧照 NO.1一曲难忘 剧照 NO.2一曲难忘 剧照 NO.3一曲难忘 剧照 NO.4一曲难忘 剧照 NO.5一曲难忘 剧照 NO.6一曲难忘 剧照 NO.13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3

详细剧情

  对音乐充满天赋与激情的钢琴神童肖邦生活在纷乱的战争时期,祖国波兰正在被沙俄侵涉,他的音乐老师遂不懈动员他前往巴黎发展。长大成人的肖邦(柯纳·王尔德 Cornel Wilde 饰)愈发散发着爱国主义精神,不仅秘密参加革命会议,还当众拒绝为沙皇演奏钢琴,为此让自己与亲朋陷入危险,不得不连夜逃往巴黎。在光华陆离的艺术国度,肖邦邂逅了女强人作家乔治·桑(梅尔·奥勃朗 Merle Oberon 饰)并被其深深吸引,然而乔治·桑对他的爱却更多的是一种占有,她让肖邦断绝与旧日联系,专心在屋里终日作曲,只准到贵族沙龙演奏,不准举办公开售票的演奏会。就在与世隔绝的爱情和音乐空间里,肖邦的肺炎日渐恶化,而与此同时,远在波兰的亲朋却在最近一次抵抗运动中全部被捕,急需赎金。而虚弱的肖邦,唯一的筹钱方式只有赌上性命举办演奏会,一面是情人的极力反对,一面是故乡人民的安危,面前是自己不治的身体与黑白的琴键,年轻的肖邦将如何抉择……  本片曾获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乐和最佳原创剧本等多项提名。

 长篇影评

 1 ) 关于影片中的几段关系

电影呈现了肖邦与他生命里几个重要的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欣赏李斯特对肖邦的那种情谊,真诚直接,毫无做作忸怩成分。真正热爱艺术献身艺术的人大概都会如此待人吧,或许因为艺术本身蕴含着无限开阔的空间,它打开人心底自我封闭的闸门,让纯粹晶澈的情感像小溪一样往外流出,流向繁乱的世界,流进他人的内心,产生形而上意义的互相理解和包容。肖邦同他的钢琴老师之间的情感关系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立体了,当然也更贴近世俗人伦的某种真实情况,夹带了更多颜色和成分,既是千里马与伯乐,也是同袍战友,比起单纯的师生关系又多了些父子成分,同时其间还掺杂着理所应当的利益关系,考虑到肖邦本人的情况,如果没有外力闯进来撕扯,某种程度上这种关系或许会比较稳定地维持下去,因为它至少让各种成分都保持在了均衡的占比水平上,但乔治•桑的出现让事情有了不同的走向。一个极度追求自我独立价值的女人,一个勇猛地在男人霸占的世界里闯出一片耀眼天地的女人,某种程度上,她是忧郁、纤弱的肖邦的对立面,互为异质的人往往最容易互为磁体。三角关系并不总是终归于平衡,有时是无休止令人筋疲力尽的左右摇动。乔治•桑的自我意志太强悍,强悍到必须将之施加于他人她才能平息,肖邦一开始就是她的意志的受体,这种施力与受力的关系展现给外人看,便是一种绝对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外人能看到谁是强者谁是弱者,但外人看不到施力体与受力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其间存在的如游丝般互相牵扯的粒子,若不是势均力敌棋逢对手,两人很难可以同时进入各自文学艺术事业上的创作巅峰,肖邦很多出色的曲子也是在这个时期写成。乔治•桑与肖邦之间,究竟谁占有谁,谁引领谁,谁控制谁,其实都无所谓,旁观者永远无法体会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更遑论给出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尊重,倒不如多花点心思聆听和阅读他们的作品,他们想表达的东西,能放进去的一概都已经放进去,而那些最隐秘最难以向人诉说的情感,在他们尚未意识到的情况下,也早已渗透进了音符和文字里。

电影感动人的另外一层,在于肖邦的家国情,这种与生俱来的对祖国的热忱让他最终选择与乔治•桑对立,并不惜以献出生命为代价,从此,他作为天才的存在才不只是自己的,也是国家和民族的。

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病逝,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他的心脏被送回华沙,封存在圣十字教堂的石柱里,上刻:你珍视的东西在哪里,你的心就在那里。

 2 ) 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自己的祖国

第一次看还是在钢琴鉴赏选修课上,当时看到肖邦,脑海里第闪现的第一个词就是“碰撞”,肖邦内心对于音乐梦想追求的纯澈无私和受身边的人影响的碰撞,从老师带给他的祖国再到公爵夫人对他的爱情,肖邦内心中真正属于他的地方只有钢琴,他本就为了钢琴而生,却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而活?是远离尘世,与一人相守,为自己的梦想专心自由创作?还是将本就羸弱之身献给自己的祖国呢?肖邦在爱情、梦想、国家三者间的碰撞中,影片到达了高潮,肖邦决心了以巡回演出募捐来援助浴血奋战的家国战士们,为此与乔治桑的感情破裂,放下了创作的梦想,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肖邦在生命弥留之际断断续续说:“我终于回家了”。看到这一刻,我想争论乔治桑的爱情成就了肖邦也好,肖邦为了祖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他也好,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肖邦的伟大源于乐曲而超越乐曲,任何伟大的艺术都或多或少与国家、民族的情感紧密结合的。与其说肖邦为了自己深爱的祖国与钢琴而逝去,不如说肖邦认为这就是回家,回到内心最初的“本真”家乡。

 3 ) 一曲难忘

肖邦邂逅了女强人作家乔治·桑并被其深深吸引,然而乔治·桑对他的爱却更多的是一种占有,她让肖邦断绝与旧日联系,专心在屋里终日作曲,只准到贵族沙龙演奏,不准举办公开售票的演奏会。就在与世隔绝的爱情和音乐空间里,肖邦的肺炎日渐恶化,而与此同时,远在波兰的亲朋却在最近一次抵抗运动中全部被捕,急需赎金。而虚弱的肖邦,唯一的筹钱方式只有赌上性命举办演奏会,一面是情人的极力反对,一面是故乡人民的安危,面前是自己不治的身体与黑白的琴键,年轻的肖邦将如何抉择……

 4 ) 肖邦

在听李云迪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之前在听LENNON。然后习惯性地翻出肖邦来听。

突然想起自己是怎么开始喜欢听肖邦的,于是想起是这部电影。说起来也许是个很汗的缘由,当年在大学的时候,好像时任分管教育的那位副总理,李铁映?不知怎么突然想起给大学生推荐电影,其中就有这一部。电影怎样不记得了,但是当其中有个肖邦弹奏波兰舞曲的段落的时候,一下子被音乐抓住了。
刚才看到有人说,那是在电影第100分钟。

肖邦的音乐,不管是宁静的雄壮的轻巧的还是悲怆的,总是很清澈。

 5 ) 驴也有耳朵,它会听音乐吗?

青年的肖邦恢弘、天真、叛逆,追求自由。 在公开场合面陈: “我不在沙皇的屠夫面前演奏!”,太刚了。

整部剧的笑点全在老师身上。Chopin的老师像个老顽童,两人亲如父子,老师为他的出道耗费心血,甚至比父亲更能理解他。老师陪伴他从“天才?巴黎大街上,一个法郎能买三个”的状态,直到第一场演出结束,认识了乔治桑。

当时李斯特已然是大师,Chopin与李斯特见面即是知音。而乔治桑,在Chopin的第一场音乐会后对其乐评支持,并邀请他到公爵夫人的宴会,晚会上,李斯特为Chopin引荐,使得Chopin名声大噪。

乔治桑在当时是个特别的女人,小个子穿男装,主张女权和一妻多夫,Chopin爱上了她。但是,乔治桑本质上是个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者,非常坚强,甚至到了强硬的地步,在老师看来自私自利,教唆Chopin仅在私人沙龙弹奏,因为她认为开音乐会对一群牛弹琴是浪费生命,加上Chopin的身体不好,开演奏会等于自杀。

然而,肖邦是在集体主义环境下长大的,他虽然追求自由,但骨子里流着集体主义的血,我想乔治桑身上的那种纯自由纯个人的理念对他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所以他才会爱上乔治吧。最终,肖邦终于在演奏会后死去,在老师与初恋情人这些代表着波兰人民的陪伴下死亡。

他的一生充斥着集体主义者对自由的追求与矛盾痛苦,他与乔治桑同居的日子也许是仅为个人而活的最快乐的日子。但是,一个胸有沟壑的天才往往不会仅为自己而活,外界的牵绊往往会成为天才陨落的缘由。这是天才的悲剧命运。

“独裁者掀起人民的仇恨,使他们没有时间去关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因为假如我们抓住这些权利不放,吸血鬼就不好办了。”

 6 ) 忧伤的刚强

肖邦,一位有着真正诗人气质的钢琴家,虚弱的身体,柔弱的性格,的确给他的生活和人生的价值带来了影响,但更可贵的也正在于他战胜了这种“弱”,因为他的灵魂里始终有一种不可压抑的“真”,对家人,对师长,对祖国,对美好的生活,正如埃尔斯纳教授所说,艺术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才是美好的。真的生活创造了真的艺术。

感谢肖邦,聆听肖邦!

 7 ) 看那个年代的好莱坞片子都带着一种特有的轻松心情

不知为何,看那个年代的好莱坞片子都带着一种特有的轻松心情。是对这种老年代片子有怀念的敬仰?是已习惯了这种当时好莱坞工厂式电影部部都差不多?是这类片子总会有与现在片子风格不一样的让人发大笑的地方?
不知道。但对于它把各巨匠随手拈来,置于善恶分明的戏剧角色之一,自己并不太反感。

 短评

上译配音版。从青春理想的角度探讨了肖邦短暂的一生,是为了解放事业牺牲小我,还是为了艺术自我保全?电影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艺术要服务大众。可以说是很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部美国经典文艺片。但对于乔治桑惜才的心情我还是理解的,幸而主创没有把角色脸谱化,而最后音乐天才的殒落更有了震撼人心的真实力量了。

4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原来这片子那么早……

9分钟前
  • 鑫鑫鑫❤
  • 力荐

不懂音乐是什么的年纪看的,现在想来只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迸发悲愤的激情和泣血的旋律。乔治桑的美丽让人无法抗拒。

12分钟前
  • colleen1211
  • 推荐

乔治桑是个贱女人,虐心啊。。虐心。。不过也确实。。肖邦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写出了最多最好的作品。。=,=

15分钟前
  • 7!1107us!0Ro0n
  • 力荐

A Song to Remember

20分钟前
  • 内观Zzzz
  • 力荐

故事性完整,缺点是并不是特别符合事实。看完后老师才说。

23分钟前
  • Anderson
  • 推荐

乔治桑也未免太INTJ了,女暴君一样的。囧死!!!

26分钟前
  • ζωήιδ
  • 较差

不要当成传记片看啊,这个是教师节特供魔改版。肖邦的角色实在无法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个惨遭老巫婆密室囚禁的、被高领毛衣勒到中暑的可怜人,戏全被保罗穆尼抢光光。穆尼上岁数后邪气全无,善良正直满腔热血,还有一点可爱的狡黠。。。感觉很适合演比尔博巴金斯哈哈。

31分钟前
  • 卜卜
  • 推荐

又是一部特艺彩影片,让那些演奏会显得异常的辉煌。扮演肖邦的演员应该选个更苍白点的吧,不过有了保罗.穆尼扮演的教授必然戏份都会被他抢光换人也不会有大的改变,这个编剧就如此憎恨乔治.桑吗?李斯特与肖邦在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中的握手很震撼。PS其实也只有那首幻想波兰舞曲才是本片最令人难忘的

36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夜曲》的意境深远,轻缓中透出一种悄然而至的沉思,夜阑营造出诗一般的梦境,听来别有一番思量。专门去听夜曲,基调异样的清幽柔美,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男权社会里自我救赎的英勇形象,到底不敌萧邦手握泥土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坚持的东西而已。她只是自私了。可每个人都很自私,都想紧紧握住自己热爱的,不想被别人夺走。“为什么要管那些庸俗世人的眼光!我成为我的代价就是不断忍受别人的眼光!

38分钟前
  • 怪人村
  • 推荐

坑我无知青年的泪啊……影片把乔治桑描绘成脑残怨妇,而肖邦变成无脑青年,任人宰割,也就最后爆发一下,自我来一发……但就影片来说,骗骗不是很了解的人还是OK的,不过和史诗差那么多也就太坑了……话说某夜曲遗作硬生生地变成了肖邦初期寄给出版商的稿子,这他妈太坑我了……

39分钟前
  • Knight-Errant
  • 推荐

本片曾获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乐和最佳原创剧本等多项提名

4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把他老师描写的也太夸张了....

49分钟前
  • Gale
  • 力荐

时代变迁,当回过头来看这部老片的时候,看到肖邦和李斯特弹琴的画面,不知不觉感觉到基情四射。

51分钟前
  • Ron Chan
  • 推荐

肖邦的传记 以后在听肖邦的时候 也有了更加明了贴切的感受和臆想

55分钟前
  • Anemone
  • 推荐

五星是为了肖邦。琴声深入灵魂啊。开头的Mozart的小奏鸣曲温暖得不得了·~~

57分钟前
  • Samuel
  • 力荐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这部片子,那时的我还是懵懵懂懂的高中生...那首圆舞曲竟然成为我的绝响,承载了那么多记忆...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弹响它...

60分钟前
  • garfield
  • 力荐

10——9分。小时候看的时候总在想,给他换个女人试试,也许能活得长些。

1小时前
  • 闲得一塌糊涂
  • 力荐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提到,电影A Song to Remember中表现了一抔土在波兰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于是翻出电影来看。豆瓣评分太低估了。这是一部刻画肖邦短暂一生的传记电影,细致入微。肖邦出生时的1810年,波兰已经灭国,少年肖邦和他的钢琴教师(影片中最有意思的角色)一起离开华沙到巴黎寻求发展,得到钢琴家李斯特的帮助,还有女作家乔治桑的青睐,他逐渐获得贵族们的赞赏嘉奖,但由于罹患肺结核不能开展激烈的音乐会,受乔治桑的影响他沉浸在创作中,但与老师日渐疏远,后来波兰起义失败,朋友想要通过肖邦的影响来赞助起义,老师也提醒他伟大的艺术家应该和人民走得更近,一抔故土让肖邦下定决心举办巡回音乐会,拼命筹钱,结果英年早逝,卒于39岁。电影快接近尾声实现了升华,前面一大部分都让人感觉肖邦依附贵族、忘本。

1小时前
  • 根在南梦在北
  • 推荐

肖邦乔治桑,没有缪塞。这里面有个令人讨厌的,冷血,自我中心,控制欲极强的乔治桑(好莱坞就是这么报复反控一切反对的,更别说黄祸傅满洲了。)可爱的是,应该是这片被各音乐系布置作业了,字幕党都是音乐系学生,每换一曲都抢着报曲名报点八卦,玩的欢脱。最后说,波兰真是越饱经战乱越深沉伟大,巴尔蒂斯,蓝碧迦,居里夫人,康拉德,显克微支,托卡尔丘克,还有肖邦。

1小时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