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剧情片法国2015

主演:桑德里娜·博内尔,马蒂·维拉龙嘉,安托万·迪莱里,吉勒·科昂,阿尔梅尔,法布里斯·科尔森,夏尔·热拉尔

导演:帕斯卡莱·普扎杜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一课 剧照 NO.1最后一课 剧照 NO.2最后一课 剧照 NO.3最后一课 剧照 NO.4最后一课 剧照 NO.5最后一课 剧照 NO.6最后一课 剧照 NO.13最后一课 剧照 NO.14最后一课 剧照 NO.15最后一课 剧照 NO.16最后一课 剧照 NO.17最后一课 剧照 NO.18最后一课 剧照 NO.19最后一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3 22:48

详细剧情

玛德琳在过92岁生日时向家人宣布她的决定:要在三个月后为尊严而死, 因为她感到自己体力渐失, 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不想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然而,她的女儿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决定。

 长篇影评

 1 ) 好看

片中的主人公,57岁的西蒙·宾纳(Simon Binner)在2015年1月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后,选择以安乐死(Assisted dying)的方式结束生命。伴随着与妻子黛比的多次冲突和亲朋好友的温情陪伴,西蒙与病魔展开了近10个月的抗争,在病情恶化之后前往瑞士的一家机构进行了安乐死。 除了涉及到法律、道德等层面的重重困局,西蒙更要面对母亲、妻子、女儿的死别。眼睁睁地看着爱的人就这么离开,决不是一种好的体验。但家人渐渐的接受了,是因为这是西蒙的选择,他自己真心的选择。他想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他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的一部法国影片《最后一课 》(La dernière leçon ),根据真实故事《那就10月17日吧!》改编,同样是讲述了人面对死亡的选择。

 2 ) 每个人的必修课

死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终极一课,提前思考和接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最后一道墙,因此我们才会不舍他们的离去,仿佛他们是就是我们的盾牌和城堡。

在还能自理的时候就决定好何时有尊严地离去,可能是老年人对自己最大的自由,活的时候自由且快乐,就是父母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对一个人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自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包括怎么生和何时死。

 3 ) 这是一种能力

从头哭到尾,其实并不是电影本身有多感动或悲伤,只是,只是玛德琳做了我想做的事情。人们都说自杀的人是懦弱的,我从不这样认为,相反,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敢于主宰自己的人生,计划并实施。我们没权利去评价他们的决定是对是错,谁也别站在自己认为的道德至高点去抨击谁,谁也不代表“大多数”。尊重,是我唯一能做到的。我站在片中女儿的位置上,哭到不能自已,我能理解她,也能理解玛德琳,同时也能理解儿子的狂躁。是这样的,面对死亡,我们都很害怕,包括即将要自杀的人,也会留恋、不舍、害怕……但是比起她的尊严和体面,这又算什么呢?我一直在想帮佣的话“你为什么要提早告诉他们呢?”(片中帮佣抱着玛德琳说完这段话后玛德琳无声的哭了,无助又弱小)是啊,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想得到孩子们的理解,在最后都要写信跟儿子道歉并请求谅解的玛德琳,在最后嘱咐女儿要提前给她送鲜花而不是在葬礼上的玛德琳,在得知孙子要出国追梦赶不上自己去世的玛德琳,嗯,她提前告诉了孩子们死讯,她是勇敢的!终于能体会到“被判死刑”的感受,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仍要坚定不移的赴死,这,是一种能力。

 4 ) 如何面对死亡

在初春时,朋友圈被一部BBC的纪录片刷了屏,那就是《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 》(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片中的主人公,57岁的西蒙·宾纳(Simon Binner)在2015年1月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后,选择以安乐死(Assisted dying)的方式结束生命。伴随着与妻子黛比的多次冲突和亲朋好友的温情陪伴,西蒙与病魔展开了近10个月的抗争,在病情恶化之后前往瑞士的一家机构进行了安乐死。
除了涉及到法律、道德等层面的重重困局,西蒙更要面对母亲、妻子、女儿的死别。眼睁睁地看着爱的人就这么离开,决不是一种好的体验。但家人渐渐的接受了,是因为这是西蒙的选择,他自己真心的选择。他想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他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的一部法国影片《最后一课 》(La dernière leçon ),根据真实故事《那就10月17日吧!》改编,同样是讲述了人面对死亡的选择。
一向乐观的玛德莲在92岁的生日宴会上宣布,已经决定好自己的“大限之日”,要在三个月后为尊严而死。因为自己逐渐衰老,哪怕只是一件冬衣外套的重量,年迈的她也无法承受。她希望自己能选择生命善终、有尊严地死去,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不想死在医院的病床上,并期望家人们可以做好没有她的心理准备。
 然而,她的女儿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决定,家族聚会不欢而散。
这部电影改编自法国前总理利昂内尔·若斯潘母亲蜜海儿·若斯潘的真实经历。蜜海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社会运动者,还是ADMD(争取死亡尊严权利协会)的成员。在她92岁生日派对上,她把所有的人找来,告诉大家说,我决定了我自己的大限之日哪一天要走,她把这一天定在了10月17日。
一双儿女中,儿子皮始终激烈反对,女儿黛安与外孙一开始也难以接受,唯有年幼的小孙女能够象谈论一颗糖果一样谈论死亡,可见对死亡的恐惧是慢慢在心中成长的。聚会后,可当黛走进母亲的生活,她逐渐理解了母亲的决定,慢慢了解了母亲的想法,渐渐接受了她的决定,并且支持和协助了母亲美好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最终子女们温暖地陪她走过人生道路的最后一段。
玛德莲直到死前都对生命怀抱着热情、智慧与尊严,用生命换回一些尊严,拥有对自己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利。这是她给子女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告诉孩子只要你正视死亡,它也可以平静、安宁与美好的。
生老病死在中国是家庭中的大事,但面对死亡时我们却不那么从容。多数人都是在第一次经历与至亲至爱的人的生离死别的时候才开始思考生死这个人生大命题。
当我们的生命走到最后时刻,你感觉到身体一直在衰竭,你活着是因为惧怕死亡吗?如果能有尊严的选择死亡的方式,你愿意无惧的面对吗?
对于面对死亡的人,拥有自己的选择权是他们追求的。对于健康活着的人,温情的陪伴着他们,是不是我们更好的选择呢?
我们一直关心生命的长度,可是何曾想过质量?国人面对生死的态度缺乏勇气和理性,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有思辨习惯的民族。

 5 ) 死亡,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的课题。

最近或许是因为年龄步入40岁了,突然感受到来自自己身体的明显改变,譬如身材走样,曾经怎么吃都不胖的身材在短短时间里增长了5、6斤,而这种体重的增长并不像年轻人那种均匀分配,而是都长在腰间、小肚子及臀部上。曾经担心的“大妈臀”终于来到,外人看没太大变化,但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变化了就是变化了。又譬如感觉到各个关节不如以前灵活,会有摩擦“咔哒”声,下楼会感觉到膝盖半月板的别扭。又譬如月经的变化,月经不调,检查结果提示卵巢功能的下降。这个结果给自己带来的震撼是远超以往的,就如突然一个人告诉你,你要绝经了,你心理上完全接受不了,很崩溃,每天都恍惚。然后就是伴随而来工作上,周围人觉得上了40岁的人好像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很多工作和职位不再想起你,你莫名感到一种排斥及歧视感,或许别人没那意思,但你对此非常敏感。这时候你会突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导致你自卑及自我嫌弃,这种煎熬的感觉非常难受。这半年来,一波一波坏情绪冲击,你不断开解自己转移注意力,但效果并不如意。

我曾经无数次想像过对于衰老的想象,曾经夸夸其谈过很多关于不惧怕年龄不惧怕衰老的鸡汤,曾经无数次表达对那些每天对衰老自怨自艾的人的鄙视。但当你真正感受到来自身体的抛弃的时候,才发现,曾经的那些夸夸其谈是多么无知。

同时,当你感觉到衰老的到来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死亡。你算了算距离人生的终点,原来已经过半,你会焦虑,你恐惧死亡,更担心自己的孩子,很希望能一直陪着他们。同时你对在天堂的父母,感到伤心,伤心后悔当初没有好好陪他们爱他们。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老人家身体的僵硬、皮肤的褶皱,你会不由自主想到自己的未来。

曾经也读过不少哲学、心理学的书籍,你以为你对死亡已经有所了解,你以为你对死亡并不恐惧,你以为你怀抱的信念一定能让你平心静气面对未来的衰老和死亡。错了,你会更加恐惧,这也许是因为读的书籍不够多不够深,只是肤浅在愚弄你,又或许你根本不了解自己,你只是被虚荣蒙骗。所以,梦醒时分,衰老、死亡,依旧是两座大山。

所以,你突然明白,宗教为何是很多大人物人生最终的选择。

这种影片,真的很好。

看见母女俩时空的交错,真的惹人痛哭。那个小时候被抱在怀里的小妞妞,那两个小辫子啊,多想时光就此停留。时光啊,慢些吧,让我们爱的人多相处一下吧。

人生的意义何在?是空?是梦?

影片太温情了,所有人都温柔接受与陪伴,但现实呢?非常残酷。。。

所有,人生的意义何在?

 6 ) 这个题材不适合拍成电影

死亡一直是一个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说它是个哲学问题,是因为在最终的结果上,它实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追求平等的理想,人即使不能生而平等,但是却可以死而平等。同时,这自然也引发出一个人生虚无主义的问题,人生如戏,总要谢幕,总要清零。作为宗教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死亡,大部分的宗教就都不存在了,如果没有对死后审判的恐惧,又会有多少善男信女去磕头烧香、信神信鬼。 死亡当然还是一个生态问题,通过生命个体的死亡,可以释放出一部分生态位,而新生命的产生,特别是通过有罪的有性生殖,可以产生变异,进而为进化创造机会。 但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死亡首先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甚至生命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计划生育,又特别讲究孝道…… 然而,作为电影,却不是一部好电影。电影是用镜头说话,而这个题目是用来闭着眼睛思考的,不是用来观看的。影片中的老太太也演的不到位,没有演出那种土埋脖子老棺材瓤子的样子。

 7 ) 如何面对死亡

在初春时,朋友圈被一部BBC的纪录片刷了屏,那就是《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 》(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片中的主人公,57岁的西蒙·宾纳(Simon Binner)在2015年1月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后,选择以安乐死(Assisted dying)的方式结束生命。伴随着与妻子黛比的多次冲突和亲朋好友的温情陪伴,西蒙与病魔展开了近10个月的抗争,在病情恶化之后前往瑞士的一家机构进行了安乐死。

除了涉及到法律、道德等层面的重重困局,西蒙更要面对母亲、妻子、女儿的死别。眼睁睁地看着爱的人就这么离开,决不是一种好的体验。但家人渐渐的接受了,是因为这是西蒙的选择,他自己真心的选择。他想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他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的一部法国影片《最后一课 》(La dernière leçon ),根据真实故事《那就10月17日吧!》改编,同样是讲述了人面对死亡的选择。

一向乐观的玛德莲在92岁的生日宴会上宣布,已经决定好自己的“大限之日”,要在三个月后为尊严而死。因为自己逐渐衰老,哪怕只是一件冬衣外套的重量,年迈的她也无法承受。她希望自己能选择生命善终、有尊严地死去,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不想死在医院的病床上,并期望家人们可以做好没有她的心理准备。
 然而,她的女儿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决定,家族聚会不欢而散。

这部电影改编自法国前总理利昂内尔·若斯潘母亲蜜海儿·若斯潘的真实经历。蜜海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社会运动者,还是ADMD(争取死亡尊严权利协会)的成员。在她92岁生日派对上,她把所有的人找来,告诉大家说,我决定了我自己的大限之日哪一天要走,她把这一天定在了10月17日。

一双儿女中,儿子皮始终激烈反对,女儿黛安与外孙一开始也难以接受,唯有年幼的小孙女能够象谈论一颗糖果一样谈论死亡,可见对死亡的恐惧是慢慢在心中成长的。聚会后,可当黛走进母亲的生活,她逐渐理解了母亲的决定,慢慢了解了母亲的想法,渐渐接受了她的决定,并且支持和协助了母亲美好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最终子女们温暖地陪她走过人生道路的最后一段。

玛德莲直到死前都对生命怀抱着热情、智慧与尊严,用生命换回一些尊严,拥有对自己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利。这是她给子女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告诉孩子只要你正视死亡,它也可以平静、安宁与美好的。


生老病死在中国是家庭中的大事,但面对死亡时我们却不那么从容。多数人都是在第一次经历与至亲至爱的人的生离死别的时候才开始思考生死这个人生大命题。我们一直关心生命的长度,可是何曾想过质量?国人面对生死的态度缺乏勇气和理性,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有思辨习惯的民族。

当我们的生命走到最后时刻,你感觉到身体一直在衰竭,你活着是因为惧怕死亡吗?如果能有尊严的选择死亡的方式,你愿意无惧的面对吗?对于面对死亡的人,拥有自己的选择权是他们追求的。对于健康活着的人,温情的陪伴着他们,是不是我们更好的选择呢?

或许这两部影片能让我们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

 短评

如何面对死亡

7分钟前
  • zen
  • 推荐

对法国电影有刻板印象的人可以看看这部片子。我把故事简述给妈妈,讲到结尾时情绪有一丝失控。。。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前定下死期,拒绝跟子女同住,反对留在医院等死,也不去养老院,坚持尊严死的老人了不起。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片中的女儿甚至协助妈妈开到了足够剂量的安眠药。老人说浑身疼,每块骨头都疼,女儿帮她洗澡,背着她上坡看沿途的风景,这些都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和外婆。除了女儿,老人的外孙、小时工保姆、邻居以及医院的男护士,皆是现实中少有的nice person。老人的女儿与男护士在夜晚的赛道尽情奔跑的画面有惊艳到我!

10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力荐

非常喜欢西方人看待衰老和死亡的思考和态度,非常不喜欢华人影片中哭哭啼啼的阴郁氛围。那些一定要靠凄凄惨惨的气氛打动人心的贾樟柯,娄烨之流都极其令人反感,只有那些心理消极,有病无病都呻吟的群体才对其推崇备至。是体面的选择在不能自理前离开,还是顽强的熬下去,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一人一世界。我想,换做是我,可能会找个老朋友做个约定,倘若有一天我的思想不由自己控制了,阿尔茨海默了,帮我结束这一切,但如果只是身体不好使了,还能躺着看屏幕,我希望能在看几部电影,尿不尿床我倒不大在乎,大抵还是舍不得死的。9分

12分钟前
  • 九段
  • 力荐

当然也是无法客观给分的

14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东方西方对待死亡的方式、文化截然不同,可不管是哪一种无非都是子女最后的告别,与逝去之人无关。

16分钟前
  • 黑道少年沈來迟
  • 力荐

另一种《爱》,真人真事改编,讲92岁老太向家人不懈争取自主选择死亡的权利,非常感人,为电影节作结真好。女儿最交心,童年闪回催泪,孙子懂事儿子粗暴女婿漠然,情感刻画细致入微。处置好每个大小物件,面别心底最爱的人,最终被全家人谅解,从容不迫有尊严地离开。开头给了海尔数分钟免费植入啊噗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一部让我在电影院哭成狗的电影。电影厅内灯光重起的时候,好多人都在擦眼泪。本来就是一个争议十足的话题,所以电影的戏剧冲突非常清晰。有的地方总觉得有点像France2那种公益广告。不过总体真的很好。竟然没有什么人看,真是可惜。海尔插入广告,哈哈。还有看豆瓣小图总以为背上是个男的。。。

21分钟前
  • Lu
  • 力荐

关于安乐死。有尊严的生活,有尊严的死亡。“妈妈,我接受你的选择”,“我没有妈妈了”。母亲终将离我们而去,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课题。

26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看电影了没

31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最后一课是道别。这样的电影真是让人撕心裂肺地难过和流泪。

35分钟前
  • vivi
  • 力荐

最后一课,最后一场,哭得不能自已,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最完满的就是可以好好的与你告别。

39分钟前
  • 群不知
  • 力荐

从觉得自杀的人懦弱到接受,用了我好多年。生命来时不由我们选择,去时可能也是。这个92岁的人能选择有尊严的死去是她的福气。因长期不在家,对爷爷去世时遭受的对待耿耿于怀,觉得他可以更有尊严的离开,也许他早已没有选择的意识,也许谁都不敢轻易决定他人的生命如何结束,而选择了更大众的做法。

42分钟前
  • H
  • 推荐

又一部老年人自己选择生死的影片。想有尊严地离去,以及考虑亲人的感受,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影片主打亲情牌,让人感动,拍得也有趣,但似乎留给人思考的地方不多。

4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21“我以后再也没有妈妈了”,“再见,妈妈!再见!”他说很喜欢,尊重爱的人的选择

48分钟前
  • 知猪
  • 推荐

老年人题材,关爱老人,尊重生命的选择权

50分钟前
  • 啸杨
  • 推荐

同样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迈母亲,同样与子女关系充满代沟隔阂,同样最后选择服毒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同样的给后人留下了最后一课,和《喜丧》一样是一部冷门佳片,但我觉得这一部更能称得上“喜丧”。

51分钟前
  • 闻声
  • 力荐

有尊严的走完最后一程,一个老太太对生命和爱的理解与尊重…

54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对于奶奶的选择我很理解。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有的人想要有尊严的死亡,我觉得不应该剥夺这样的权利。如果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要插上很多仪器,活得毫无质量可言,我希望到时候我能选择自己的死。

56分钟前
  • 一只小矮子
  • 力荐

SIFF 后2/3的时间里 整个电影院充满低低的抽泣声 散场后的垃圾箱里全都是团团皱皱的纸巾。

60分钟前
  • 晃晃🎈
  • 推荐

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坦然面对生死,好好地告别。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她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她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1小时前
  • Mi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