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情片英国2017

主演:朱迪·丹奇,阿里·法扎勒,蒂姆·皮戈特-史密斯,艾迪·伊扎德,阿迪勒·阿赫塔尔,迈克尔·刚本,保罗·希金斯,奥莉维亚·威廉姆斯,费奈拉·伍尔加,朱利安·沃德姆,罗宾·索恩斯,鲁斯·麦克卡比,西蒙·卡洛,苏可·欧拉,柯马尔·迪恩-埃利斯

导演:斯蒂芬·弗雷斯

 剧照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2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3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4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5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6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3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4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5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6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7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8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9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9 16:56

详细剧情

  维多利亚女王(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早已经记不清自己坐上这王位已经多久了,没有登基之前的日子对于她来说仿佛是上辈子的记忆。充斥着繁文缛节的宫廷生活让维多利亚女王倍感疲惫,即将到来的,庆祝女王登基五十周年的庆典亦令这位老太太感到窒息。  在庆典中,维多利亚女王意外的邂逅了一位名为阿卜杜勒(阿里·法扎尔 Ali Fazal 饰)的男仆,这位充满了活力的年轻男子带给女王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阿卜杜勒本是一名平凡的上班族,特意为了参加庆典从印度飞往英国。阿卜杜勒的存在让女王意识到,原来在她的宫廷之外,竟然还存在着一个她未曾想象过的丰富多彩的新世界。

 长篇影评

 1 ) 真主阿拉是最好的导演!

在这个国际形势下拍出这么一部,算是应景了。

你殖民我的国家,我就“操”你的女王。(此处的操是梁非凡对刘醒的那种操)

抱着看一部烂片的心态去的,毕竟这名字太不咋地。观影过程中也是各种荒诞滑稽。却给了本月最大的惊喜之一。

以整个皇室之力竟然撼动不了一个老妪,集权真可怕!小波特拿出了精神病鉴定书却莫名其妙失败了,这就是王者的气场?

果然攻陷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是自上而下,阿卜杜输在把筹码全压在女王身上,眼光不够长远。倘若可以攻克统治阶层的智囊团,以古兰经教化之……

阿卜杜三次大危机。妻子危机,叛乱欺骗危机,淋病危机居然都躲过去了。恋爱中的女人智商真的为零啊!连女王也不例外。

在电影中能看到女权的影子,那才是自由,不被束缚的模样。

二人去小岛上,女王莫名其妙突然敞开心扉,让我误以为电影接近尾声。

死板的小伯特,你的密谋值为0的么,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你可以下毒啊,理由都帮你想好了,因为水土不服。默罕默德不就这么死的么。绅士们啊,为你感到悲哀。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阿卜杜的干涉只存在于皇室内部,没有影响到国家的行政方面。否则绿化英国……画面太美。阿卜杜同志,你放心,你未尽的事业由后人去做。

至于什么黄昏知己,抱歉我是男人,最了解男人的心思。给我一个机会,我也乐意去成为伊万卡的蓝颜,我也可以教她中国话,讲共产党宣言,讲毛邓三,讲科学发展观,讲中国梦。

惊叹于导演编剧的脑洞之大,查阅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根据历史改编……原来阿拉才是最高明的导演!

最后没有杀人灭口,英国的绅士还真的缺乏想象力啊,结果呢,艳史掩盖那么久不还是被挖出来了,阿卜杜的后人还要求给他们祖先一个光正伟的历史地位呢。

突然明白容嬷嬷为什么要迫害紫薇和小燕子,原来容嬷嬷才是正派!

最后的最后,想听实锤,历史上真的确有此事?

 2 )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个体传记的成功OR公映电影的失败

正如名字《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所反映的,这是一部由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成功的个体传记片;但作为公映的身份,本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观众昏昏欲睡在影院的座椅上。就个人的喜好而言,我十分欣赏本片,女王使我想起了《罗马假日》中的公主,但我更想在这篇影评中讲本片以及本类片值得改进的一些问题,一切因为我爱的深切。

一、失去了正确的教育功能

我是一个习惯用辩证思想考虑事情的脑袋,一向认为历史没有真相。据传女王和印度仆人的这段友谊是被女记者发现的,影视人相中了这个历史故事,想把这个故事呈现给世人,本是一个喜事。但影片中似乎看不到编导的一个美好的立场,使注重于还原历史和影片中某些历史问题的观影者失去了对该类影片的信任。

编导对英国皇室形象、印度仆人的设计,是不是有失偏颇?我不肯定,但这方面的考虑的确不完美。至少会给一部分人对英国皇室印象造成极端厌恶的影响,而为印度仆人无限同情。我突然想起中国的抗日剧,日本兵总是一个个倒在中国战士的枪口下,但中国士兵却完好无伤。我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剧情的设计,绝对不是为了表达一些好的东西而特意夸大一些东西,更不属于艺术上的需求。

二、娱乐上的失败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卜杜勒的友谊足够感动一大批观影者,这是个人自传的成;但对于更大的一批观影者这确实没啥可感动的,正如有人谈到的武则天在晚年时候圈养男宠——张氏兄弟。从孤独的女王的角度出发,这么说真的是足够残酷、无人性。但从我们的社会角度出发,这真的不算什么,女王留恋着自己的权力不肯放弃,难道不应该付出一些什么吗?孤独不过是她的贪心和自私的外在体现,因此稍加思考后感动也不存在。

阿卜杜勒和皇室成员可以有更多的冲突吗,假若多制造一些笑点,会影响阿卜杜勒的形象吗?上花钱上电影院,寻求的是刺激和欢乐,要学知识完全可以去听某个讲座,绝对比电影更透彻。

甚至留给观众的值得回味的画面也寥寥无几,可以说影如止水,波澜不惊。

三、平行移植的改编不如新的创作

如何用电影艺术改编历史事件和小说,在电影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事实上实践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平淡如水的改编往往不能给观众新的思考,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改变形式的影片却获得好评。

回顾过往,不同地域文化各国各地区创作的各种经典影片,总是给人心灵上的享受和内心低的思索。

假若不能有自信搞出一些创新,我们就回顾一下经典吧!经典的形式不可以模仿,经典的故事不值得再去改编,但经典的创作形式绝对值得学习,我们或许该去探寻一些方法,制定一些基本的原则,防范影评都成为批评,而不见赞美。

 3 )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叙事肤浅,价值观扭曲

(作者:奋斗的小猪,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演想拍一段跨越阶层,跨越年龄的友情,但是最终拍成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朱迪·丹奇把晚年维多利亚女王内心的孤独演绎得很好,她和阿卜杜勒的友情却是毫无来头的瞎扯淡。

阿卜杜勒无非是在女王的生日晚宴上俯身亲吻了女王的脚,然后就莫名其妙获得了女王的芳心。对于一个对国家和皇室没有任何功劳的印度穆斯林男仆,女王对他的喜欢本身就莫名其妙,所谓的友情更是无稽之谈,更不要说阿卜杜勒还欺骗了维多利亚关于穆斯林对英女王的叛乱,以及他身患淋病的事实。如果说维多利亚春心荡漾,那么拍一段女王艳史也就够了,还扯什么晚年内心的孤独。如果说女王只是风烛残年老糊涂抽疯,那么对这么一个扯淡的阿卜杜勒加官进爵,的确是对整个英国皇室的羞辱,如果我是英国皇室成员,也必然会联名罢免神智不正常的女王。

整部电影人物刻画浅薄,叙事停留在表面,畸形的价值观极大的迎合了当今世界白左圣母的心态。

 4 ) 女爵的演技也救不了空洞无力的剧本

其实一开始对女爵这部电影相当期待,作为英国目前在世地位最高的女演员之一,当然也有可能是地位最高的唯一,女爵在演艺事业上面的成就不言而喻。更不用说她目前是英国奥利弗奖获奖最多的演员,能打破自己的记录的那个人只能是自己,说她是英国戏剧界最伟大的女演员当然也不为过,这样一个活着的传奇演技从来不会让人怀疑。并且众所周知,戏剧界取得较高成就的演员在电影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她们对情感细微处和台词的拿捏和控制比正常电影出生的演员更高,而且更有能力去驾驭一部电影,在电影中也更有特色气场,毕竟戏剧又没有NG,你需要对着无数观众去表演,这样子的考验更大过电影行业,并且你还得有能力把所有观众注意力拉过来。所以拿澳洲的大魔王和英国的女爵一比较,发现这两个本国的戏剧大咖都适合演复杂多变有些神经质或者是气场强大的女王型角色,推荐一下她们合作的《丑闻笔记》,当然这是题外话。女爵也不是第一次扮演女王的角色,出场仅仅十分钟的《莎翁情史》曾让她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荣誉,也曾在《布朗夫人》中扮演过维多利亚女王,拿下了当年奥斯卡影后的提名和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女主角奖项,所以再次扮演维多利亚女王对于她来说也是轻车熟路,碾压众人。

这部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那段台词就是女王的自述:“我81岁。我有9个子女,42个孙辈,近10亿臣民。我有风湿,并且子宫下垂,我有病态的臃肿,还有一只耳失聪。我经历过11任首相,签署了2347条法案,执政62年234天。我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对5个皇室家庭和超过3000名雇员负责。我脾气不好,乏味,贪吃肥胖,暴躁又自私短视,表里都是如此。我专权得令人厌恶,百无一是,但我绝对没有精神失常!如果整个王室想忤逆我那么就来吧,当面来。我可以马上在觐见室等你们。”这段话从女爵的嘴中说出来令人信服,脸上的每道皱纹,嘴中的每一句台词仿佛都是在说这样一个事实,这一刻人戏合一,其实1934年出生的朱迪.丹奇本身自己都到了无法独立出行的地步,逐渐弱化的视力限制了她的脚步,但是绝对没有限制她对艺术的追求,又有几个演员到这个年龄还是不停歇并且高要求的对待表演事业,其实这种坚韧不服输的态度本身就和角色高度统一,我有那么一刹那感觉她说的就是她自己。其实我们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够把电影中老年维多利亚女王固执,单纯,强势,无助,善良,暴躁等多种复杂情绪演绎的如此之好。

维多利亚女王作为英国曾经的统治的最长的君主,在其统治时期英国通过不断的殖民扩张达到了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也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化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文化到达了历史的最高峰,换句话说维多利亚女王本身更代表一个时代,一个英国最荣光的时代。她本人更大的贡献其实是在她的在位期间,君主立宪制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有了现在的基础,在其在位的后期王室也得到了极高的声誉。而另一方面8个月丧父的她幼年并没有得到王室的优待,由强势的母亲抚养,日后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和礼仪束缚,养成了她日后矛盾的性格。其感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出于政治因素被迫了断的初恋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因为政治考虑而结婚却意外收获幸福,然而丈夫阿尔伯特在壮年的暴病身亡;晚年和约翰.布朗暧昧的关系以及和子女间的矛盾都让这位荣光下的君主有很多的戏剧发挥空间,或者说她就是戏剧人生,这部电影着力点在维多利亚女王最晚年的生活,也是她声名最显赫却最寂寞的时光,并且主要是以女王的一段秘史为基础,增加了观众的窥视欲,本身就有很强的戏剧张力和发挥空间,但是这部电影却意外搞砸了。

这部电影本身很明显的一个缺点就是将女王人性的着力美化,哪怕电影中的女王有一些小的缺点,但是都仿佛是为了衬托她的光辉面,极力地去刻画了她的善良,她的超前的平等观,她维护自认为重要人的执着,她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对殖民反思意识,甚至是对当时颇为重要的重教信仰隔阂的无视。以至于这个角色不够立体,甚至没有说服力,你能试想一个处在殖民扩张顶峰的,一个极力试图将其他落后国家纳入自己附属国行列的帝国,它的君主却轻而易举在那样一个年代反思殖民对殖民地的迫害,并且如此向往殖民地的文化吗?甚至大张旗鼓如此重用殖民地的有宗教信仰矛盾的没有身份地位的有色人种吗?并且在剧情一开始就公然学习殖民地的各种文化,毫无自己帝国的文化自信?然而电影中的维多利亚女王竟然已经到了不介意宗教的地步,那时的宗教冲突完全不输给军事冲突。一个帝国最伟大时代的君主可以固执,可以自私,可以暴躁,甚至也可以单纯那么一点,但是绝对很难完全偏执的,或者没有自己大国全面自信的,甚至没有很高宏观眼光的,一个在位60多年,处理过2000多条法案,有一定实权的君主怎么可能没有一定的大局观念或者沉着心思。维多利亚女王可能没有大权在握的伊丽莎白一世一样的政治素养,没有她那种为了政治割舍一切的抱负,但是一个通过不断的绝佳的联姻,使自己成为欧洲王室的纽带的鼎盛帝国的君主,没有一些远见或者牺牲精神当然不可能,更何况她有一定实权,在政治上有巨大作用。

当然,女爵本身塑造这个内心孤独,任性固执的老太太相当不错,只可惜这个角色存在本身就没有什么信服力,实际上一个一直被政治束缚,牺牲掉自己半生的晚年女王,偶尔任性一点想要固执捍卫自己心中认为重要的人或事本身是完全正常真实的,并且让人感动;可惜主创方面明显用力过猛,失掉了最后的底线,当所有人都明白这种捍卫对王室甚至帝国体系的弊端时,还在一意孤行的和所有人较量的女王这个时候不是英雄而颇显愚蠢,一个在自己青春时代牺牲和俄国皇太子爱情的君主,一个甚至不顾自己所有子女人生幸福的君主,哪怕真的快落幕了,也不走到愚蠢,所以全戏的高潮——女王对王室所有人叫板那幕,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不合理的。她可以和所有人叫板,但是不应该是这种所有人都明白弊端的理由。更不用说这部电影把女王身边所有人都刻画成了刻薄的利己者,而没有任何其它面,以至于很多角色都用着一张脸谱。

电影最大的问题个人觉得还是对另一个角色的设定,剧中阿卜杜勒作为电影中的线索人物,可以说是他的出现激发了女王人生中最大程度的反叛意识,甚至说焕发了女王逆时间的青春。而这样一个“光彩夺目”的线索人物,他该有着一个怎样的人设,可以让女王从死水般的生活中看见涟漪?我想应该是有趣的,学识渊博的,才华横溢的,如阳光明媚的人,可惜我在男主角身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男主角过度平板化已经是致命伤,更为严重的是在这有限的平板中还没有展现出他任何的过人之处,有的只是一种对帝国君主的膜拜。在受到女王重用之后不顾生病同伴感受留在了英国,并且心安理得将同伴当仆人甚至又带了一个仆人的男主角显的自私自利,特别是那个低级到底的戏剧之后让人不得不怀疑女王的审美短短十几秒的戏剧已经展现尽了男主角的浅薄和内心对权力及别人臣服的渴望,虽然情人眼中出西施,但是女王为什么如此看重阿卡杜勒本身就没有说服力。甚至毫不客气,这部剧中的男主有些浅薄,无趣,不合时宜。我突然又想起来了《泰坦尼克号》里面的女主角的设定也是厌倦了贵族束缚生活,然而里面的女主角是真正的不谙世事,并且如此一个颜值高,有才华,有趣味,阳光的又救你一命的男主角,试问有多少人可以抗拒,更不用说显而显之他的很多特质正好是女主角向往的,如此才叫合情合理,后面的女主角拼死救他也有了说服力(ps:其实有了颜值一项就差不多了)回到正题,更不用说这部电影中男主角还有不真诚的嫌疑,所以究竟是怎么样的魔力让女王放弃原则去捍卫恐怕才是本剧最大的谜,剧中不顾一切甚至把男主角当伟人的女王真的让人惊掉下巴,哪怕把女王身边所有人都写的自私自利,自以为是也实在没有衬托出这个平板化的男主角有什么魅力。恐怕我宁愿接受男主角有些地方像女王曾经爱过的人。另外这部剧这位印度演员的完成度也真不怎么样,眼中并看不见什么戏。

本来一部秘史会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但是本剧的感情处理相当失败,女王与阿卜杜勒这种暧昧的关系并不太好把握,导演还不咸不淡把这部剧的感情线拍的不知所云。先抛开关系进展的莫名其妙,当女王知道阿卜杜勒有妻子时那种失望那种气恼;在知道阿卜杜勒欺骗了自己,愤怒过后的女王深夜赶去见他一面;以及在回程时两人在雪中手放在一起种种,都是在展现这种非同一般的关系,而影片却一点也没有推动感情线的发展,而接阿卜杜勒妻子来,又希望他们生孩子的女王又仿佛对男主角没有那方面意图,这两种本来就矛盾的关系不停交错实在让人不知所云。导演不仅没有糅合好这种关系,反而越莫名其妙,导致有由两个导演拍了两条感情线的错觉,让人想要知道女王到底想要什么?仅仅为了这样一个陪伴要不顾一切吗?又是怎么样一次次原谅阿卜杜勒的错误。

本片到了最后女王单独召见男主角并且告诉他他是自己最重要的人自然也缺乏说服力,难道女王的子孙真的那么差劲吗,以至于女王要依赖一个这么一个没什么闪光点的男主角。另外提一下另外一个出现了闪光点的角色男主角的同伴,开始两个人一起英国,他念念不忘要回到印度,在男主角背弃回来承诺后并且被迫成为男主角仆人,后来水土不服病死英国,途中没有因为王太子提出的送回英国并给金钱补偿来抹黑男主角,这是全剧配角中唯一有闪光点的角色,但是却更加体现了男主角的自私,反衬了男主角的人性阴暗。

所以一部剧如果你不是喜剧或者恶搞,甚至是往历史剧上面靠拢,还是得相当谨慎有逻辑。剧情稍微有点无聊,没什么记忆点,也可能有些地方记错漏了,不过还是想说一句是什么魔力让这样一个没有闪光点的角色使日不落帝国的女王不顾一切捍卫到失去理智。

 5 ) “我想吃一个芒果。”

很喜欢影片里几处对食物的运用:从最开始女王百无聊赖味同嚼蜡地快速吃完端到她面前的一盘盘精美菜肴(与会的某位未命名贵族夫人还跟收碟子的侍者抱怨了一句 “我还没吃完呢!” 😂);到Abdul将那块用果浆和牛骨提炼物制成的皇家布丁摆在她面前,接着出乎所有人意料地俯身亲吻了她的脚面,而她也随即表示 “这顿饭好吃了许多”;到她唤住一身苏格兰高地装、端着碟子的Abdul的同伴,在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的野外,像一个豆蔻少女一般欢快地说她还要再来两块;再到她作为日不落帝国最高掌权人带着一脸尊贵和骄矜地命令大内总管:“我想吃一个芒果。” 食物是有力量的。民以食为天,君亦然 — 当Victoria开始对一种食物表现出吃一口的强烈愿望,支撑这愿望的其实是她重新燃起的对 “活着” 这件事的激情;而一颗成熟到恰到好处的芒果又是这种激情的最佳暗喻,金灿灿的,沉甸甸的,满满的来自天地间的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当一颗卖相和质感都差强人意的芒果被装在精美的盒子里呈现到女王面前,她才会那样不满(女爵的演技啊 👍 一眼就能让观众感觉到对于女王来说这不是什么值得发怒的大事,但她却实实在在地不满)

说完了优点,说说缺点 —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个主演诠释角色的能力不对等,导致女王一角层次丰富,而Abdul一角缺少根基,不够令人信服。俩人间的对手戏都像一块跷跷板,始终是一头翘着一头沉着,很别扭 😞

 6 ) 当垂垂老矣,谁不离不弃

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根据Shrabani Basu的小说《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关于女王心腹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晚年的维多利亚女王与她年轻的印度教师阿卜杜勒之间朴实、深情的友谊。这段友谊跨越了国籍、阶级、财富和年龄等种种沟壑,被英国王室视为一种羞耻,在女王死后一度被掩埋于历史之中。 这段超乎想象的友谊被发掘还是源起于一位女记者,她在2003年游览女王怀特岛夏宫时,发现了很多“印度仆人Abdul Karim”的画像,突发好奇,认为画中人非但不像仆人,穿着打扮和姿态都具贵族气质,这些不寻常的画打动了她, 经过Shrabani Basu 五年时间地深入调查,才终于揭晓了这段被封藏百年的真情故事。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在位时长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英国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她在位期间(1837年―1901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蓬勃发展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是大英帝国对外领土扩张最辉煌的时期,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大英帝国因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维多利亚时代”,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而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是她的一个儿子,也是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代很多都与欧洲各国的王室成员联姻,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是在这些亲戚们之间打起来的。 来自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的阿尔伯特,是维多利亚母亲和舅舅给她安排的结婚对象,原本心怀抗拒的维多利亚没有想到,这场政治联姻给了她一生最美好的记忆,也促成了英国王室历史上最令人称道的爱情传奇。维多利亚不仅迷恋他金发碧眼的俊朗外表,更极端崇拜他的天才和为人。这位不断克服英国王室种种阻碍,为实践自身理想抱负,以勤政爱民和忠于真理为信条,统治英国20年却没有名分的国王,对英国产生了无人能取代和比拟的影响。他几乎是一手对王室参与外交和国内事务及科学、艺术与工业的活动进行了改革,给从前孤高在上的王室创造了全新亲民的形象,把他们带到公众面前,树立起非常关心臣民之福祉的领袖形象。帮助形成了大英帝国“维多利亚时代”高得惊人的道德标准。但他作为英国王室眼中的外来人,德国佬,想要凭一己之力将英国这个沉闷、涣散、混乱又装腔作势的国度引上德意志民族的严谨、务实、理性之路,确实是天方夜谭。 他的一生使我联想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的这句话:“其实,一个男人的梦想几乎是从来不会实现的。” 繁重的国事和注定无望的理想压在阿尔伯特一个人的肩上,身心不堪重负的他,积劳成疾,年仅42岁就离开这个世界。临终前,维多利亚日夜守护着他,他对维多利亚说:“我并不依恋人生,我并不看重它,假若我患了重病,我将立即投降,我不会为着生命而挣扎,我没有生的执着。” 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坚韧、在绝望和孤独中不屈不挠的男人为维多利亚挡住了一次次繁杂沉重的国事,为她的自由生活筑起了一道浪漫、坚固的围墙。1861年阿尔伯特的离世,让维多利亚悲痛欲绝,无心为政,郁郁寡欢地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也由于长期隐居,导致首相扩展了自己的势力,促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趋完善。直到1870年代后期,她才重新活跃起来。 在维多利亚离群索居时,陪伴她的是她和阿尔伯特生前的好友约翰布朗。是那时维多利亚身边唯一能够安慰她丧夫之痛的人。维多利亚认为他明白自己对阿尔伯特的思念和爱。进而深刻了与约翰布朗之间的友情。但1883年3月,布朗因患名为“丹毒”的皮肤疾病而突然暴死。这迫使维多利亚再次承受友人离去的痛苦。

影片中,阿卜杜勒是在1887年英国举行女王登基50年的庆典上见到维多利亚的,之后做了维多利亚的贴身男仆,影片中维多利亚还赶走了首相,只留阿卜杜勒陪她审批公文,可见阿卜杜勒在维多利亚心中的地位之重。 一个囚犯身份登记员,而且还是印度的贱民,阿卜杜勒在宫廷的生活更是举步维艰。从维多利亚的初恋尊贵的俄国皇储亚历山大二世到一个微不足道的印度男仆,女王的身份就已注定,她身边的男人要背负这种被英国王室成员和臣民仇视、抵触的命运。 维多利亚带阿卜杜勒去阿尔伯特和约翰布朗生前给她最多美好回忆的地方,怀特岛。这位不离不弃的印度慕斯给了维多利亚晚年新的希望和生机。他的眼中充满青春的光芒,一颗温柔阳光的心抚慰了女王的孤独和悲伤。在外人看来,这样卑贱如尘的角色,历史上不会留下他的一丝痕迹,可对于一个过着囚徒般生活,已失权的老年女王,他的存在会不会是她苍白、绝望余生中最绚烂、浓重的一笔呢?

 短评

非常愉悦的观影感受,得益于丹奇奶奶教科书级别的表演、男宠阿里俊俏的容颜以及具有普世意义的不被大众接受的情感互动,很好地表现出了女王晚年牢笼中的孤独感和抓住救命稻草般的情感依恋。(那些只会用政治正确字眼来衡量电影的井底之蛙们其实跟影片所要揶揄的皇室贵族一样可笑。)(71)

7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中规中矩的宫廷剧,朱迪老太太一个人的演技撑起了全片。

8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还行

3.5 为何一讲到少数族裔和伊斯兰教有些人就要扯到当今的所谓政治正确,真是受够这个词了。影片的主题难道不是从一件晚年的轶事来表现世人眼中最伟大国家的女王也是个孤独寂寞的老妪 。主仆友谊波折起伏却历久弥坚,朱迪丹奇完美演绎强势敏感的女王与耄耋脆弱的老人,令小故事充满可看性。

13分钟前
  • 埃蘭迪爾
  • 推荐

有点尴尬。。

14分钟前
  • 私~川流
  • 较差

特别可爱的闲得慌

18分钟前
  • RITA
  • 还行

分不清导演是真的想拍纯爱故事还是高级黑地讲述了一个男宠(宦官)得志的故事。前半段搞笑节奏不错,后半段略微拖沓。女王年老无聊有权任性就算了,男主的机关算尽嘴贱真是想抽。你们资本主义还是太仁慈,搁在中国新帝继位还不给你做成人彘🙄

19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还行

2.5 看这部片基本就是见证一个万分有趣且可被深挖的故事是如何被脸谱化/无趣化。斯蒂芬·弗雷斯是典型的匠人导演,近八九年都在拍大女主片,其他方面一直没什么变化挺稳的,但剧本强则强(女王/菲),剧本弱则弱。从头到脚都散发出过气十年的粗糙(不想批判主题,只想批判讲法),氮气也没菲里演的好。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我觉得非常不错。女王儿孙满堂,可所有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只有这位男仆关心她内心的幸福和平静。女王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孤寂而疲惫的老人家而已。你用充满情感的眼睛去看,你能看到友情;你用政治和种族的立场去看,你自然只能看到讨好和种族主义。不怪导演。

25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推荐

英国的补偿性政治正确太尴尬了(我知道是真人真事,可是感觉更尴尬耶...)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东方费拉腐蚀大英君宪实例。

32分钟前
  • 平_[bingz]
  • 还行

阿卜杜勒没吃过果冻,维多利亚没尝过芒果;女王从未造访泰姬陵,男仆再未踏足不列颠。书信往来的证据被烈火焚毁,忤逆礼法的关系藏进历史角落。至高无上的英格兰女王、卑微低贱的穆斯林男仆,仿佛从未有过交集。只有乌尔都的字母、夜色中的双人舞,还记得曾经四目相对,囚困获得了自由,流浪有了归属。

3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不功不过的流水账传记片,讲述了维多利亚女王晚年的一段2010年才揭露出来的私生活。演技没的说,但实在缺乏亮点,不够抓人。整体感觉跟武则天晚年包养张氏兄弟的事儿差不多,且当时维多利亚和武则天那时候都是八十一二岁,之后男宠的下场也都很可怜。

36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较差

▤「It’s an impossible position. No one really knows what it’s like to be Queen.」「I’m cantankerous, boring, greedy, fat, ill tempered, at times selfish myopic, both metaphorically and literally, I am perhaps, disagreeably attracted to power. But I’m anything but insane.」

40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很契合当下的社会主题,移民和穆斯林问题,真是没想到维多利亚女王还有过这么一段‘友情’。非常英国的一部作品,自黑和冷幽默,就是这人物设置未免也太刻板了,也许是为了政治正确,但是有索然无味之感。

45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还行

延续英国强大的自黑能力,笑点很多。另外英国人对待这位印度仆人和他全身罩上黑纱的妻子的态度,放在当下语境里很耐人寻味。说不准最后我英才能真正拯救世界呢~

46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65/100 我大概可以理解这部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一部男女倒错的宫廷玛丽苏大戏,一段赞美和谐君臣关系的传记。有考究的场面调度和艺术指导,还有丹奇出色的表演。另外,它还激发出了“人走茶凉”感慨,尽管在故事中从始至终都很难真正体会到阿卜杜勒的过人之处。

48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欧洲诸国的电影现在真的是想尽办法的在讲少数族裔的故事,腐国甚至连自己的女王都不放过。

49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So boring!先不聊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段,拍这部电影的动机!单聊电影,片子也太弱了,尤其后半部分的人物关系以及导演的立场都太原地踏步了,一路看下来就是一部流水账传记片...本以为朱迪·丹奇能凭借此片春风化雨的演技再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看来又无望了!

5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清楚电影想把阿普杜勒塑造成日不落帝国唯一懂得女王老年寂寞、心甘情愿陪伴的忠仆,可似乎为了戏剧性和人物发展脉络,观感上让这个乌尔都语老师显得太像个势力小人,从在阿格拉被召见那刻,就挖空心思要进入英庭,而远非同行印度人所说那样,就是为颠覆日不落帝国而存在的英雄。

52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DOH->PEK

53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