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改变

剧情片美国2012

主演:朱丽安·摩尔  伍迪·哈里森  埃德·哈里斯  莎拉·保罗森  彼特·麦尼科  

导演:杰伊·罗奇

 剧照

规则改变 剧照 NO.1规则改变 剧照 NO.2规则改变 剧照 NO.3规则改变 剧照 NO.4规则改变 剧照 NO.5规则改变 剧照 NO.6规则改变 剧照 NO.13规则改变 剧照 NO.14规则改变 剧照 NO.15规则改变 剧照 NO.16规则改变 剧照 NO.17规则改变 剧照 NO.18规则改变 剧照 NO.19规则改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02:24

详细剧情

2008年,美国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艾德·哈里斯EdHarris饰)与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竞争第44届美国总统。竞选中处于劣势的麦凯恩听从其高级竞选参谋(伍迪·哈里森WoodyHarrelson饰)等幕僚的建议,决定选用一名女性作为副总统候选人以增加其竞争力。一番筛选后,阿拉斯加州长萨拉·佩林(朱利安·摩尔JulianneMoore饰)成功获选。然而,入选后的佩林无论是行为举止还是知识涉猎都频频令竞选团队大跌眼镜。虽然经过多次特殊培训后佩林的表现有所进步,甚至帮助竞选团队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绩,但佩林的加入能否力挽狂澜,改变麦凯恩团队的命运呢?  本片根据2010年发行的同名著作改编,由2008年拍摄重现2000年美国大选的《选票风波》导演杰伊·罗奇(JayRoach)执导。

 长篇影评

 1 ) 《规则改变》

剧本紧紧抓住了game这点,连我们没有参与到四年前那段,也能通过或多或少接触到的咨询将自己融入到那个貌似夸张但实则现实的故事中,整体令人看得轻松。

但作为政治影片,对于内幕的展现以及人物的塑造都还是挺平面化的,当然演员是优异的。在这个节骨点上,明显更多是应景之作。

 2 ) 保守主义视觉下的萨拉.佩林

1.导演具有很强的保守主义倾向,看得出他和他的编剧团队都是有着传统“白人精英”情结的保守派。

2.影片的观点是萨拉.佩林无疑是共和党最为失败的一个总统候选人。而在09年佩林宣布辞去阿拉斯加州州长时候,普遍认为这是他准备参加12年大选的一个信号——导演也许一直认为佩林真的不适合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人物,她缺乏足够的政治经历和经验,也缺乏必要的内涵修养,至于说丰富的国际关系处理能力和那些必须的知识,她除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在这部影片中,最后的镜头是尽管麦凯恩败选(导演的角度认为他的败选和佩林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关系,佩林不但没有成为推动力,而成为了奥巴马团队共计麦凯恩的一个新的亮点),但是他仍很绅士地将佩林介绍给大家,而那些群众高呼佩林名字的镜头也许正是导演所代表的保守派所担心的。

3.尽管佩林是传统保守派的代表,但是她还不足以成为驾驭国家的管理团队的一员。除了出众的口才和煽 动能力,她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和对国家的贡献。正如麦凯恩团队认为奥巴马一样——“他只是一个名人,一个抛头露面的明星,而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干家,他并没有对整个国家奉献多少,充其量只是一个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偶像。”同样地,佩林在麦凯恩团队中的角色就是一个挽回媒体分的偶像选手,他们也需要一个能成为娱乐杂志头版的明星级的政治人物来抬高身价,同时带动选票的上升。

4.麦凯恩挑选佩林作为竞选搭档的失误在开始就注定了,因为他的团队成员工作的疏忽,对佩林的背景调查并没有深入而彻底的进行,导致在后期的竞选过程中状况不断。佩林的确具有难得的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那种演员一般的表现和演讲口才和奥巴马如出一撤,他们都是政客,都是那种知道观众像要什么,听众想要什么,媒体想要什么的人。从这一点来说,不善和媒体打交道,个性有点含蓄内敛的麦凯恩正需要这么一个调节气氛的角色。可惜的是,尽管佩林和奥巴马具有一样的外向性气场和感染力,但是她内在的涵养导致了她无法和奥巴马相提并论。

影片中,佩林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她甚至无法举出一个影响美国国家进程的典型法律case来证明观点,而在这方面,法律出身的奥巴马则几乎是一个宪法教授。在外交政策上,佩林屡次的开黄腔和左右顾而言其他的做法,成为了新的笑料,也成全了奥巴马团队供给麦凯恩团队的新的点。奥巴马至少有内敛稳重的拜登,而麦凯恩身边的是一个近似跳梁小丑一样的佩林。难怪NBC和福克斯的新闻频道会惊呼,一个作为“替补总统”的副总统,如果让佩林来担任的话,“你们自己想想这个后果。”

5.在导演心目中,作为保守派的的视点,他无法忍受一个类似娱乐明星一样的奥巴马,也无法忍受一个毫无内涵修养不学无术的保守派的政治明星,他也许还是认为只有类似麦凯恩这样一个至少还是坚持某些保守主义核心价值和美国精神的实干家才是美国人民真正的选择。而事实上,媒体的宣传和运作,让那些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明星们成为了人们的心头所好。导演在影片最后的镜头叙述似乎是有很多想法要说。

全片采用传记片形式,卡司相当强大,几个老戏骨相互彪戏的桥段很好看。影片剪辑和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尽管是一个相当老套甚至有些无趣的故事,但是却演绎得很好,导演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推荐。

以上。

 3 ) 险棋

中规中矩的一部片子,看了之后有那么几点感想:

1. 美国“文化战争”了那么多年,终于把选战扭曲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麦凯恩的团队选择佩琳的时候,考虑的基本全是“叙事”层面的东西。从搭建一个“文化战争”中英雄妈妈的故事的角度来看,佩琳当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选项,可是剥开这层“叙事”层面的薄皮,这个人的基本competence的低下也令人惊讶。这种程度的oversight恐怕也不能全归咎到vetting时间不够这一点上了。

2. 顺带的,从这片子里也反映出了现今美国大选中表演性的成分之重。既然大家拼的都是叙事层面的故事设定了,那么对一个政客来说,作为一个好演员的本事(精确传达出自己所embody的那个故事)就比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德行要重要。这片子里布置的两个细节反映这种倾向:一是佩琳在辩论中所实现的那种形象的逆转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竞选团队放弃了提高其“智识”的努力转而激发其演员本能,并一举成功。二是在选战后期,麦凯恩还(有些悲情地)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去触碰对手的某些死穴。联系起来看,这片子的主创多少对于美国大选的这一面向有些cynical。

3. 与这种表演性相关的,便是选战本身与实际的“治理”越来越脱钩的趋势。选举成为了一门自成一体的、单独的生意,而美国政客沦为选举机器的现象已呈愈演愈烈之势,不是在选举就是在选举的路上。最近的“老兵医疗门”充分暴露出了这一点: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是出了名的data savvy,他们可以用大数据挖出选民的详细信息为竞选服务,但这台令人生畏的竞选机器却完全用不到国内的治理上,老兵们的医疗记录仍然只能躺在杂乱无章的档案室里等着发霉。真是莫大的讽刺。

 4 ) 钟形罩里的女政客

相对于略加严肃、更加正式的中文片名《规则改变》,我更喜欢英文原名《Game Change》。总统大选连美国本土人民都常常嘲笑为闹剧,Game除了隐喻大选的金钱游戏本质,还突出了这场游戏中共和党启用萨拉·佩林的赌博心态。

影片大量使用了2008年奥巴马竞选期间的真实影像记录,将观众置身于游戏规则改变的当年,有助于观众体会大选氛围下共和党对奥巴马带来的压力不得不寻求改变的心境。

2008年的美国已经进入了Youtube时代,大众对政客明星化有着强烈的渴望。奥巴马认识到民众渴望美国发生改变,他鼓舞人心的演讲使2008年的总统大选出现了规则上的改变。共和党不知道有没有意识到美国人民渴望改变的内心,总之他们感受到了奥巴马的威胁,为了提高女性支持率,他们决定为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选一位女性副手。一番挑选后,萨拉·佩林被选中。

萨拉·佩林作为副总统候选人出现面向大众后,共和党也开始了她的形象改造工程,政治明星要秀魅力,形象自然是头等大事。我们不能去指责这些看似和政治无关的形象工程,就连中国人都对美国总统大选无比关注,何况美国本土民众的热情呢。不管是否手握选票,我们往往都会低估自己的浅薄、高估自己的判断力。

电影中萨拉·佩林告诉智囊团,她在竞选阿拉斯加州州长的过程中就知道选举的肮脏,对他们打预防针的失去隐私、无下限扭曲诋毁能够坦然处之。但媒体的深度挖掘与谣言超出了她的预计。百度了一下真实的萨拉·佩林,她当初承受的远比电影呈现的要多得多。

上世纪末克林顿爆出“拉链门”时,我年龄还很小,没有经历过全世界的报纸纷纷将莱文斯基戴贝雷帽的照片作为头版头条、全世界的电视滚动播放克林顿丑闻、全世界的广播循环播放莱文斯基被窃听的录音。但我即便不记得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莱文斯基,却很确定自己很小就知道她,足以说明当时全世界对她的羞辱。2015年莫妮卡·莱文斯基登上TED演讲台谈网络暴力,在那之前,作为一名计算机的学生,我不只一次的从信息类杂志上看到过“丑闻推动信息革命”、“莱文斯基引爆电子邮件热潮”、“名人性丑闻引领互联网新纪元”这些文章,从标题你也能想到莱文斯基在上世纪末的网络时代承受了什么。我并非认为莱文斯基没有过错,但是她所承受的是否太过了?莱文斯基被全世界羞辱是因为丑闻中的男主角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当时世界上的头号政客。可是克林顿在这场性丑闻中一点错都没有吗?为什么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谩骂与羞辱都由莱文斯基一人承担,而克林顿即便出轨、撒谎、不负责任却依旧是美国人心中的好总统,提到“拉链门”,人们只觉得这是他的一桩风流韵事。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男人至上主义不再畏首畏尾隐藏,逐渐被摆在台面上。事实上钟形罩的现实一直存在于美国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政治更是如此。莫妮卡还不是政客,作为政客的萨拉·佩林在大众面前会被钟形罩扭曲成什么样。与竞选后美国人的嘲笑(比如这部电影)相比,被PS裸照对佩林来说似乎都不算什么了。

我上过外网去查了一些萨拉·佩林的资料,诚然她不足以胜任副总统的工作。但影片过于强调她业余不专业、缺乏很多素养和专业知识,不得不说是一种明显的矮化(反正我绝不相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女政客不知道英国女王不是英国首相、更不相信她不知道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电影中就连结果值得称赞的大桥事件,也因为政客常用的一些不光彩手段成了她的污点。事实上佩林作为阿拉斯加的政客是成功的,1996年竞选瓦西拉市市长前她赶下了喜欢提高营业税的竞争对手,上台后不断减税受到了市民的认可与欢迎。八年后她当选了阿拉斯加州最年轻的州长,也是第一位女州长,彻底扭转了民主党掌控阿拉斯加州的局面。

佩林的首次国会演讲大获成功。如同歌星巡演一般,共和党开始了佩林在美国各地的演讲为麦凯恩宣传造势。

很多人说佩林是媒体明星,迷人有魅力,适合各地演讲但不适合长达四年的执政,暂且不提她在阿拉斯加的政绩,共和党选中她不就是用她的演讲魅力对抗奥巴马为麦凯恩拉票吗?坚持增兵伊拉克的共和党拒绝承认奥巴马的撤兵计划获得了美国人的支持,在他们看来,奥巴马受欢迎仅仅是因为他是有魅力的明星。

共和党需要明星,而佩林很好的完成了自己在美国各地的宣传和演讲任务。亲和力是一把双刃剑,竞选成功是法宝,失败就是后来周六夜现场吐槽的“不够严肃,看起来业余不专业”。

对比英国脱欧,我其实很怀疑,有多少美国人是认真或是完整看过佩林搞砸的访谈,是不是很多美国人对萨拉·佩林的全部了解仅仅来源于蒂娜·菲在周六夜现场的模仿?

虽然搞砸了访谈,但当她决定做自己后,辩论大会大获成功。可惜的是,她也从一个缺乏自信、没有准备好的极端走向过度自信、偏执的极端。她曾经向史蒂夫保证她在和麦凯恩冲突的方面她会符合麦凯恩的利益,但当她固执的要做自己后,她背弃了她给史蒂夫的承诺,也再一次打乱了共和党的局面和阵脚。

固执己见、动失人心。她始终没有弄清共和党只需要她帮麦凯恩拉票,只希望她在媒体面前表现良好,至于她的思想是否有意义,无人关心。

话说回来,我不相信现实中的佩林真的会如影片表现的那般认为自己是共和党的中心,她想怎么随心所欲都可以。那些真实的演讲的幕后,谁也不知道,随电影怎么拍。

影片中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佩林17岁的小女儿怀孕,她要求共和党安排在自己身边的新闻撰稿人删掉一句话“我们很骄傲17岁的女儿要做母亲”,但最后对外发言,这句话只字未改的出现了,很明显是那些大人物的决定,最后新闻撰稿人走人了,肮脏复杂的政治漩涡中,小人物或者相对更小的人物总是要背锅的,一如竞选失败后的萨拉·佩林。

另外智囊史蒂夫大义凛然的让萨拉·佩林不要在公众面前撒谎,说这不是共和党的行事之法。Seriously,这世界上有不撒谎的政客吗?

本片是极好的美国总统大选科普片,比如“正确之道不是获选之道”,却绝不是萨拉·佩林那段经历的传记片。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有另一层解读。观影和写影评时,我偶然知道了西尔维娅·普拉斯和《钟形罩》。因此回顾这部电影时,思考的角度有所改变。在电影中,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是伟大、光明磊落的,他鼓励增兵伊拉克,却是“美国优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美国,选举中不愿使用肮脏的手段,甚至辩论大会前对“搞砸一切”的佩林并无责备、竞选失败后也对佩林充满了宽容。智囊团的男性是智慧过人的,他们冷静分析,针对萨拉·佩林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失败想到了各种应对策略。共和党之所以2008年大败,无关布什、伊拉克战争与经济衰败,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为萨拉·佩林搞砸了,这帮男人唯一的错,就是不该选择萨拉·佩林。影片的开头与最后,正是共和党智囊斯蒂夫接受采访时,记者问道,“重来一次,你是否还会选择萨拉·佩林”。

颇具讽刺的一点是,片名叫《Game Change》,影片刚开始也强调规则改变,结尾却是史蒂夫告诉萨拉·佩林她不能改变共和党的传统。

 5 ) Game Change

Watched this year's presidential campaign closely so this one depicting the same big show of 2008 is very appealing. I've heard Sarah Palin more than a couple of times and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she made a fool of herself. Not until this brilliant piece from HBO did i really know the incident thoroughly enough--how she was brought to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cene and given the stage to exaggerate her weaknesses in certain aspects, that is, anything other than energy. After the campaign came to the end, Stevie kept beating himself up over his recommendation of Palin and I believe it's not for the rushed inadequate vetting but for what Nicole has said that he didn't grill her because he wanted her to pass and it all worked out. And when Stevie boy was interviewed by Anderson Cooper and asked whether he would do it again if there were a second chance, he couldn't answer, probably because deep down he knew he would and it was a set course. The result was predetermined by "the cold hand of fat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just as they talked in the bar approaching the end, that with Bush and the economy they didn't have a game. It was Sarah Palin, a hockey mom, who brought them a narrow window of making it. She was the great actress needed to match Obama's movie star charisma but unfortunately no match for his brain. The movie secretively implies the question about Obama's competence as a president by comparing him with Sarah Palin and more profoundly expressed concerns over the dynamics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hat only stars get elected president. Indeed, it poses an insidious threat to America where presidents are made stars rather than the other way round. And at the end, former White House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Nicolle Wallace told Stevie that she couldn't vote, it tells exactly how dreadful these future charismatic leaders will be. I'm sad that the slogan of John McCain "country first" stays as slogan when the problem is that he couldn't afford to carry it out.

 6 ) 来自阿拉斯加的莎拉

        一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曾将克林顿称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因为克林顿几乎符合人们对非洲裔美国人的所有成见:单亲家庭、出生贫寒、工人阶层的孩子、会吹萨克斯,还有爱吃垃圾食品。

    说起这个是因为看《Game Change》里,负责对莎拉-佩林做资格审查的Culvahouse对麦凯恩赞叹说,佩林有精彩的人生故事。这一瞬间,佩林让我想起了克林顿(或许是因为不久前看了老克那场漫长而精彩的演讲)。跟这位前总统一样,佩林也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她在一个小镇里的平民家庭长大,父母在中学工作,有3个兄弟姐妹;高中毕业她想去外州上大学,家里出不起钱带她去实地看校园(阿拉斯加不在美国本土),她只能看着图片调动想象力挑选学校。为了交大学学费,她参加阿拉斯加州选美大赛,得了第三名,为自己赚了一笔奖学金。她有点像克林顿,从草根里冒出来,靠自己的奋斗往上生长,直到登上总统大选舞台。

    但可能最大的不同是,克林顿高中毕业后,一路从乔治敦本科、牛津硕士读到耶鲁法学院,毕业后进阿肯色大学教书;而佩林是爱达荷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辅修政治科学(这点相当令我疑惑,为什么一个大学主修新闻辅修政治的人会对国家政策和世界常识一窍不通呢?),毕业后在阿拉斯加一家地方电视台做体育解说员。高等教育的精英化程度,多少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走向具有指标意义。(还可以补充的是,克林顿22岁就出国去牛津读硕士,而佩林42岁才因为公务第一次到北美之外的国家。)

    2008年,莎拉-佩林也走到了克林顿曾经驰骋、拼杀并最终取胜的舞台。这个带着“小镇姑娘”质朴气息的女人看上去漂亮亲切而富有活力,伶俐风趣还坚定优雅,简直比麦凯恩这个72岁的老头讨人喜爱多了。用《Game Change》中竞选操盘手Steve Shmidt的话说就是:“她给了我们想要的一切。”共和党的基本盘不用说会深深喜欢这个意识形态极为保守的、拿着枪狩猎麋鹿的“辣妈”,女性选民会注意到她的性别,她年轻富有朝气的形象弥补了麦凯恩年老的弱势,她在远离政治中心华盛顿的阿拉斯加资浅的从政经历以及她曾挑战当地共和党当权人物的事迹,也便于麦凯恩抗衡奥巴马“局外人”、“变革者”的竞选诉求。(虽然她当时真正实现的功能可能只是是调动基本盘选民。)莎拉-佩林看起来是一个太好的副总统提名人人选,除了——她不仅仅不懂国家政策,她根本就是缺乏常识。

        
        二
            
    很多调查都显示,美国是一个普遍常识匮乏的国家,不必像《Game Change》中说的举出一个最高法院的案例了,就是问星条旗上有多少颗星星,都有许多人不知道。刚看最新一期的《周六夜现场》,里头就有一个夸张的讽刺短片,大意是:美国还有许多选民尚未决定将在即将到来总统大选中投票给谁,原因是——他们连是谁在竞选总统都不知道。许多美国人也许能说出《美国偶像》四个评委的名字,但说到公共事务乃至其他国家的事儿,他们就不知道也不关心了。正如她的许多同胞一样,佩林也分不清朝鲜和韩国,以为在英国管事儿的是女王陛下,认为非洲是一个国家,不知道两次世界大战是谁和谁打的,更不用说理解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联储救市计划最高法院这样晦涩难懂的议题了。

        但正如此片中一位女评论员所说:“公平地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说出一个最高法院的案例,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在竞选美国副总统。”而用片中麦凯恩的话说是:“(佩林)还没有准备好。”出身草根的小镇姑娘佩林,从辖下人口不到1万的镇长,再到阿拉斯州州长,进而被推入角逐国家副元首的战场,令人感奋;然而可惜的是,她或许是出于天份与好奇心的局限,没能像克林顿这样的政治人物,完成做一个国家领导人、顶级政治精英之前起码应有的自我教育——甚至不用说到这样的高度,因为她连高中毕业应有的常识水平都不具备。作为一个出身草根、来自小镇的政治人物,她令人遗憾将自己的智识水平淹没在她身边草根和小镇的美国同胞之中。这也就难怪她会在此后遭受媒体和网民的无情指控与嘲弄,并彻底动摇自己在国家级政治舞台立足的根基了。
        
        然而,佩林是令人同情的。《Game Change》虽然揭露了佩林无知、不诚实、自私与歇斯底里的一面,但并没有吝啬应该给予她的赞赏;对她在麦凯恩竞选团队中孤独、弱势的状态,对她被人推入总统大选这残酷斗兽场之后遭受的痛苦,影片是体谅的。
        
        我们知道,佩林在阿拉斯加州博览会上接到麦凯恩打来的电话后,非常快就同意了接受副总统提名人资格。这是因为对一个有雄心进入国家顶级政治舞台的地方政治人物来说,这样的机会是不容错过的。(佩林此前有过2次可能进入华盛顿的机会,一次是2002年被时任阿拉斯加州州长穆考斯基考虑过指派为代表阿拉斯加的联邦参议员,但最终穆考斯基把此职位送给了自己的女儿Lisa;另一次是2004年Lisa占据的联邦参议员席位面临改选,佩林若参选则有望取而代之,但她最终没有参选。)而据《Game Change》原著透露,拜登对奥巴马奉上的副总统提名人,一开始是拒绝的;而希拉里对做副总统提名人也是犹豫的。这是因为要做别人的副手提名人,加入别人的竞选阵营,你就可能要臣服于他与他的竞选顾问,奉献自己为他开枪射炮,牺牲自己为他挡子弹,一切为他的当选服务——而这些,对一个政治人物的自尊来说,是不好受的。佩林未必不知道这些,但为了离开阿拉斯加登上更高的政治地位,她顾不得这些了。
        
        于是正如片中所描述的那样,她离开家乡阿拉斯加,离开自己的丈夫与5个孩子,只身进入麦凯恩的总统竞选团队,接受团队里竞选顾问们的塑造与摆布——如Steve所说,在这里,没有什么“副总统竞选”,只有“总统竞选”。
        
        初入战局,她的镇定沉着让人惊叹,以至于Steve在飞机上对她说:“这么大的事,你看起来完全不慌不乱啊。”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佩林带着神秘而满足的神色回答道:“这是上帝的安排。”在初次面向全国亮相时,进场之前,佩林笑着对身后尾随她的丈夫和孩子们说:“就当是来玩的!”而之后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40分钟演讲,佩林将她高超的演说能力和沟通天赋展露得淋漓尽致——这让人得以部分理解,为何她能够在2006年阿拉斯加州长选举中,以6年小镇镇长与不到1年的阿拉斯加州油气保护委员会的从政经历,击败在任州长、曾任多年联邦参议员的共和党大佬穆考斯基,成功当选。
        
        但不同于在阿拉斯加州的是,这一次,佩林得接受全国性媒体的严格审查(用保守派的话说,就是自由派媒体的恶意指控)。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此前希拉里已经领受过这种待遇了——奥巴马是主流媒体的宠儿,他就是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媒体也会轻轻放过;而希拉里,据《Game Change》原著透露,她自己就抱怨,她不能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否则媒体就会对她群起攻之。但纵然如此,毕竟很少有人怀疑,希拉里拥有一颗能做总统的头脑。然而对佩林而言,如果说她对过去经历中污点的不坦诚让竞选团队吃尽苦头还算事小,她随后在媒体镁光灯下暴露出的无知简直就是将麦凯恩的总统竞选拽向深渊。当时中间选民乃至保守派选民中的一种声音在影片中得到了反映:他们未必喜欢、支持奥巴马,但一想到佩林要做副总统,他们真的不敢把票投给麦凯恩。影片中佩林的竞选助手、老布什总统白宫传播主管Nicolle Wallace在大选日就选择了“含泪不投票”,而现实中她也的确如此。
        
        
        三
        
        人们说,副总统离总统只有一声心跳的距离。这无非是说,总统若在任上遭遇不测,副总统将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接替总统一职。历史上如林肯、小罗斯福、肯尼迪在任上去世,都是副总统继承了总统大位。2008年的麦凯恩,已是72岁的老人,还是癌症幸存者,他若成功当选总统,佩林届时离总统的距离恐怕比一声心跳还要接近。
        
        此时,但凡对国家前途有点责任心的人都看出来了,不能允许佩林选上副总统。随着Tina Fey对佩林的无情戏仿与佩林在接受Katie Couric采访中愚蠢的回答在Youtube上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佩林的个人形象塑造已如麦凯恩此时的选情一样无力回天了。影片播放到这里,佩林已成了一个漫画形象般无知又急功近利、还可能精神失常的可怕女人。
        
        不过,《Game Change》还是触及到了事情的另一面。正如麦凯恩在片中所言:“(佩林)那个可怜的姑娘。我们把她扔下水,却没有给她救生圈。”公允地说,事情走到这一步,佩林并没什么大错,错的是麦凯恩竞选团队,而首先要负责的就是麦凯恩自己。
        
        短短5天的资格审查是麦凯恩首肯的,仓促的人选敲定与公布是麦凯恩同意的,在并不充分了解其人的情况下选择佩林是麦凯恩下的决心,坦然说出“我不是在竞选名誉,而是在竞选总统”的也是麦凯恩——是这位把“国家优先”作为竞选口号的、从政近30年的、以独立耿直著称的“越战英雄”、资深联邦参议员。而另一方面,很显然,你不能要求州长佩林在接到麦凯恩抛来的橄榄枝时对自己说,哦,我知识不够,政策水平不行,所以我应该为了国家前途,大声say no。
        
        佩林在进入麦凯恩竞选阵营后是孤独、无助的;从影片来看,这团队对她,也难说有什么人情味。在接受竞选顾问们在发型、妆容、服饰、发音乃至如何说话、如何回答问题等全方面的改造之后,如同牵线木偶的她,已找不到从前在阿拉斯加那个自信而坚定的自己。竞选团队的专家们里没什么人关心她的利益、她的想法、她的心理状态,每个人在意的全是如何帮麦凯恩选上总统,而她,只是一颗棋子。她感激麦凯恩的知遇之恩,不想让他失望,而麦凯恩也是有体恤之心的好人,但在11月大选日之前2个多月的时间里,两人同处一室的机会寥寥可数。当她遭遇无数媒体的嘲弄后,没有人对她说,对不起,我们考虑不周,把你拖到这趟浑水中来了;他们只是在心里怪她的添乱,行动上塞给她更多要背要记的知识和台词。
        
        这时的佩林,当然无比怀念家乡阿拉斯加——那个有家人温暖与支持、有心腹幕僚为她利益着想,她游刃有余备受欢迎的地方。她担心自己的名誉,尤其是她在阿拉斯加州的名誉与前途,面对媒体抨击她太想出面澄清——但在这里,没有人疼惜她的名誉,他们不会为了照顾她的名誉而影响麦凯恩的选情。
        
        片中有一个情节,在去往接受Katie Couric采访的途中,Nicolle Wallace在做最后的努力,劝佩林准备一些问题的答案,但佩林无动于衷,甚至反问之前反复要求过多次的关于她在阿拉斯加的支持率的调查出结果了没,无言以对的Nicolle只能对佩林说Sorry。这时Nicolle看到佩林在低头忙着写什么,她问她在干什么,佩林回答道:“我在回答瓦西拉的《Mat-Su Valley Frontiersman》对我的提问——你知道,一份阿拉斯加的报纸。”即将接受CBS晚间新闻主播Couric拷问却几乎毫无准备的佩林,此刻在忙着给一份小镇报纸写采访回复,她简直是不可理喻。但你知道吗?不仅瓦西拉是佩林的家乡和她任过6年镇长的地方,并且,佩林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正是在这家叫做《Mat-Su Valley Frontiersman》的报纸做体育记者——而这,是她自幼的理想。

    还有一个细节。在准备副总统辩论那紧张到窒息的时刻,佩林不顾Steve的要求,仍有些无礼地坚持要慢跑。其实,佩林的父亲是中学田径教练,她也自小是运动健将,在高中是越野跑运动队的队员。在压力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孤立无援的佩林在崩溃边缘寻找来自阿拉斯加过往的些微温暖和支援。这可能是愚蠢的,但也是人之常情。


        四
        
        2008年11月4日,总统大选日。麦凯恩-佩林阵营以约860万票(6.8%)的差距不敌奥巴马-拜登(选举人票为奥:365,麦:173),美国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诞生,而首位女性副总统则与佩林失之交臂。
        
        影片在这里透露了一个内幕:原来佩林曾为自己准备了一篇败选演说,计划在麦凯恩的演说之后面向全国宣读,但遭麦凯恩的顾问强力反对;佩林索性找上麦凯恩本人,但显然,麦凯恩也同意他的助手的看法,没有接受佩林的要求。(事实上,佩林之前为自己准备了2篇演讲稿,一篇当选演讲,一篇败选演讲。)
        
        这一幕,其实只是竞选后期佩林与麦凯恩团队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在前期的压抑和任人摆布之后,不知从何时开始,佩林“找到了她自己的声音”——她对竞选团队的愤怒(你们毁了我的声誉,毁了我在阿拉斯加的声誉),对竞选运作混乱状态的不以为然(“你还把这个叫做竞选吗?”),副总统辩论顺利过关与极端保守派选民对她的狂热喜爱给予她的自信心,她对竞选方式与对手奥巴马的个人见解(她主张负面竞选,执意揭穿奥巴马邪恶的“真面目”)……等等,均爆发出来。她开始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她必须不择手段地去争取胜利;为了自己,既然此时麦凯恩胜算已经不大,她就要为将来自己的选民基础与政治前途做好准备。她不愿再听从那些所谓“专家”的看法,相反,她要以自己的方式掌控竞选,她要做女主角。
        
        在片中,为了劝阻佩林发表败选演说,Steve说,在我们的宪政传统中,败选演说是为了确认选举获胜者的当选合法性的;而这个荣誉,从来只能给予总统提名人。但佩林不以为然,认为历史上没做过不代表现在就不能做。这一幕,影片让佩林在“宪政”这个闪着光芒的大词前显得像个追名逐利的小丑——我并不认同。事实上,2004年总统大选,爱德华兹就曾作为民主党副总统提名人发表败选演说。而且,既然这时要谈宪政,要谈国家大义,为何当初只花5天时间就确定了一个之前一无所知的人作为副总统提名人呢?我不大可能喜欢佩林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理念,但我并不觉得她没有资格做败选演说。
        
        在影片结尾,麦凯恩对热泪盈眶的支持者们发表颇有风度的败选演说,祝贺奥巴马当选。当他感谢竞选搭档莎拉-佩林时,群众反应热烈,一波波“莎拉!莎拉!莎拉!”的声浪涌起。此时Steve Shmidt与Nicolle Wallace的脸上闪现出不安的神情:他们太了解佩林,了解她的无知,了解她极端保守的意识形态,了解她喜欢操弄民粹的倾向;而此时他们意识到,佩林的政治大戏,可能才刚刚开始。
        
        竞选结束后第二年,2009年7月,佩林宣布从阿拉斯加州州长任上辞职,提前卸任(此时她只完成了大约2年半的任期,还有1年半没有履行)——你可能还记得,在影片中副总统提名人辩论之后,佩林曾对Steve轻声说:“我太想这事儿能成了。我真的不想回阿拉斯加啊。”此后她出书、做电视节目,为极右候选人站台助选,成了“茶党女王”。她想过2012年竞选总统,但做了民调就知道,自己没戏。
        
        佩林至今仍然是保守派的明星,但也只是一个明星,而不是领导者。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四年州长任期都不完成的人,她还有不有长远的政治前途,但是可以看见的是——也正如《Game Change》中麦凯恩的担忧:她的存在,助长了美国的极右力量,加剧了美国社会的撕裂。
        
        佩林曾回忆说,大学刚毕业不久,为了不让父母掏钱给他们办婚礼,她跟她的高中男友托德——这对贫穷的爱人,私奔去外地成婚。那时候年轻的佩林,这个小镇姑娘,家庭不能为她的前途提供太多保障,然而,她性格中的活力、冲劲、不安分与好胜心会将她推向前去。正如佩林一位大学同学的回忆:那时候,我们每一个在瓦西拉那样的小镇长大的人都在寻找出路;我们都不满足当时的自己,我们都想成就更多。
        
        遗憾的是,莎拉-佩林从来没有走出那个小镇。
        
        
        

 7 ) 娱乐至死的时代,美国总统不过是个演员

HBO作为自由派媒体的旗帜,其多产的电视电影,尤其是纪实题材的故事片,却往往能有比好莱坞电影更客观的视角,并且虽然成本不高,都拍的相当好看。比如《Margin Call》和《Too big to fail》这两片,在讲金融危机和华尔街内幕都能做到有诚意的尽可能探求真相和全面的立场,同时也戏剧张力十足。《Game Change》讲的是2008年美国大选,极具争议的共和党福总统候选人莎拉·佩林的参选故事。在其中见到了不少熟面孔,Anderson Cooper, Wolf Blitzer, Sean Hannity, Rush Limbaugh等等,常看囧司徒并了解美国大选的人会倍感亲切的。

阿拉斯加州长莎拉·佩林被选为副总统候选人,是因为其重视家庭的角色以及非常保守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无条件反堕胎),能够博取保守选民和白人女性选民的好感。然而她只是个来自阿拉斯加的小镇女人,不仅毫无历史地理常识(不知道南北朝鲜为何分裂,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说在阿拉斯加海岸可以看见俄罗斯),对联邦级别的政策以及外交与国际政治一无所知(911是萨达姆发动的,说不出任何最高法院的判决案例)。要知道73岁患有心脏病的麦凯恩很可能会在任内挂掉,这个一无所知的女人就会成为美国总统。这可怕的可能性充分暴露了麦凯恩团队为竞选而铤而走险的投机行为。

HBO自然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佩林的无知,但也没死揪住这条辫子不放。朱莉安·摩尔演的佩林不造型极其相似,并且鲜活的演出了佩林不同于其他政客的真性情。比如死都要关心阿拉斯加的支持率,比如不按稿子说自己想说的,败选后坚持要发表败选演说等等。这一切加上她与丈夫以及五个孩子和睦美满的家庭关系,还有她面临国家事务大补课时的强大压力以及采访出丑后,作为一个女人脆弱的表现,然后副总统辩论表现出色(连左得比Fox News的右更没底线的MSNBC都称赞她),都一起塑造出了一个真实多层次的、全面的人物形象。一开始我还觉得她演的不够愣头青,明显和在《囧司徒每日秀》里看到的满嘴放炮的傻啦·佩林不同,直到看到片中佩林出镜后的表现,才知道朱莉安·摩尔把佩林台前幕后心态与表现差别也演出来了。

艾德·哈里斯演的麦凯恩造型就没那么相似了,并且似乎把麦凯恩演的年轻旺盛了点,印象中麦凯恩吐字都慢吞吞的,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麦凯恩应该能是个合格的美国总统,只不过今天的美国总统选举不再是能力与资历的较量,而是娱乐化的选秀节目。说实话,从奥巴马的大小演讲以及所作所为来看,我不觉得他比佩林懂得多很多。拜登也有不少惊人的神句语录,这样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反而更受欢迎。大小事务政策自有智囊决策,总统要做的只是面对提词器当好一个演员罢了。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8 ) 不乏味的政治电影

      一点都不乏味的政治电影,而且集中了这一批明星的居然还只是一部电视电影,制作水准极高,极具有观赏性。看完影片对美国大选又多了一份认识,这这个政治游戏多了一点了解,当然这份了解也是建立在别人给的基础上,所以水分多少再慢慢去体会吧。。。
    朱丽安·摩尔的表演很精彩,虽然没看过人物原型是什么样,但从她的表演中,就几乎可以在脑海中出现那样一个女州长人物了。。。

 短评

2012-12-40th

5分钟前
  • CQB241
  • 力荐

看过这片子,立马对自己的前途信心百倍啊!一个连南北韩不是一个国家都不知道的神创论者也能去竞选副总统,那我特么在美国还不三十岁前就做国务卿啦!

9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麦克恩深深的体会了一次:神一样的对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猪一样的队友!

10分钟前
  • 王大天.cpp
  • 推荐

导演明显具有清晰的保守主义,当然遇上一个250一样的佩林,麦凯恩败选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从电影内容来看,导演似乎想要表明的是佩林和奥巴马一样都是演员,而真正的坚持美国精神和传统保守派思想的麦凯恩才是最真正的实干家。通过电影,刻画了一个完全靠口才但是不学无术的佩林。以上。

11分钟前
  • 韬子@Tower
  • 推荐

每个优秀的总统都是出色的演说家~~这是一部了解美国选举过程的范本电影,有说服力,人物刻画的细致,强烈推荐

14分钟前
  • 我爱大猪宝儿
  • 力荐

今年奥斯卡影后提名者皆该庆幸这只是部电视电影,否则摩尔姨一出,她们也就剩下打打酱油的份儿。这片子嘲讽的是政治选举的娱乐化,旧有游戏规则被打破和替换,竞选成为一场场明星真人秀,佩林固然无知虚荣情绪化,间或更歇斯底里,但台上稳坐的那位又好多少呢?不过演技更精湛些,训练更有素些罢了。

1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佩林成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是共和党的悲剧,是温和右翼的悲剧,是正直老兵麦凯恩的悲剧,更是傻啦佩林这个简单妈妈的悲剧……当然,最悲剧的还是在大选之后,茶党登台,是整个美国的悲剧。佩林改变了美国,让无知成为亲民的手段,无论是故意还是有意,都将贻害民主政治。

17分钟前
  • spencer
  • 力荐

佩林吃了没文化的亏,要当副总统,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必须要提高啊

22分钟前
  • 就叫我陳先生
  • 力荐

麦凯恩的竞选团队太无能了,搞的一片混乱,说实在的一切都是他们的错,办事不过大脑……摩尔演技真棒,口音学的那叫一个出神入化,她在看蒂娜菲那段儿实在是太搞了

2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译成《搅局》更贴切,更符合这个故事。最不感兴趣的政治题材能拍得这么跌宕起伏,充满吸引力,实在是很难得。有趣的政治造星运动,不仅朱利安·摩尔,伍迪·哈里森和艾德哈里斯都有非常出色的表演。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奥巴马其实和佩林一样,标准的公众明星,让人喜爱但无法承担责任,所以当NBC嘲讽了一年palin后还是得讽刺奥巴马的无作为…好奇moore为什么在奥斯卡各种输掉,学口音的本领掌控剧本的能力和方法派的体验法一点不输梅姨,更别提独立女王的外形了,估计像palin一样,家庭太幸福了再过于成功就太不公平了

32分钟前
  • 噬辣狂魔小泽条
  • 力荐

把一个原本外人看来挺无趣的总统选举题材,拍得还算精彩,几位实力派演员功不可没。P.S摩尔阿姨演PALIN,罩杯明显不够啊

36分钟前
  • 深蓝色幽默
  • 推荐

大选,一个党员的自我修养。能把这么一个枯燥乏味的主题拍得让人有兴致看完也已经算基本完成了任务。朱莉安·摩尔演技神还原,诠释佩林这个几乎对国际关系和经济形势一无所知的政客明星惟妙惟肖。★★★☆

37分钟前
  • Q。
  • 还行

当竞选顾问以小狗一样绝望的眼神看着这个连美联储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女人时,我真心想拍案大笑。钱钟书说得好,猴子的红屁股不是因为它爬上树梢,只是爬上树梢让它的红屁股露了出来。尽管是明显右倾的传记片,但看到最后我都忍不住要同情共和党和麦凯恩。规则改变?被规则改变。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时至今日美国的总统大选已经完全变成荒诞的真人秀了。四年一次感觉可以拍成连续剧。虽说佩林这个角色笑点实在密集,但想想不由得很心酸,花了纳税人这么多钱,就这??也难怪女幕僚最后自己都没办法投票,投谁啊…… 啊摩尔实在太厉害了,服,那口音简直了,无话可说

4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看到最爱俩女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片子里而且都演佩林,觉得好亲切啊!搜了一些资料对比了一下,这片子基本上是把佩林参选副总统那段时间比较客观表现出来了。也不知道这阿姨以后啥打算。

44分钟前
  • Q
  • 推荐

电影在线观看地址:http://www.toodao.com/aq/gaibianguize/index.html 已翻译!!!!! 高清观看

46分钟前
  • 今晚打怪兽
  • 力荐

Julianne Moore演技不错=v=

49分钟前
  • 宅蘑菇Moku
  • 还行

美国大选都能看的我热血沸腾的,好片!

51分钟前
  • 憨大仁
  • 力荐

没共鸣

54分钟前
  • 豆豆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