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

战争片丹麦2015

主演:米克尔·福尔斯加德  乔尔·巴斯曼    

导演:Martin  Zandvliet    

 剧照

地雷区 剧照 NO.1地雷区 剧照 NO.2地雷区 剧照 NO.3地雷区 剧照 NO.4地雷区 剧照 NO.5地雷区 剧照 NO.6地雷区 剧照 NO.13地雷区 剧照 NO.14地雷区 剧照 NO.15地雷区 剧照 NO.16地雷区 剧照 NO.17地雷区 剧照 NO.18地雷区 剧照 NO.19地雷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02:28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在丹麦军官卡尔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长篇影评

 1 ) 军士长的名单


二战题材不当红了,明年的《敦刻尔克》可能会将那段历史重新端上桌面来。提起二战,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辛德勒的名单》,甚至是《无耻混蛋》这种了。我要说的下面这四部,《开战日》《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地雷区》,《美丽人生》,都算冷门片了。简单介绍一下这几部,最近没啥可看可写的了,权当刷下存在感吧。
1.《开战日》:为了尊严,这就是反抗的意义
<图片1>

去年丹麦的冷门战争片,影片的格局实在小的可怜,连一次像样的爆炸都没有。丹麦毗邻德国,德国曾与之缔结和平盟约,后面反悔,德军压进丹麦其实用几辆装甲车再配步兵连就搞定了,影片中抵抗德军的先遣队由自行车队和摩托车队组成,后面摩托车队撤去后方,自行车队不仅人数少,装备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交火不是胳膊扭大腿,而是真正的鸡蛋碰石头。丹麦弱国寡民,在二战中的角色扮演几可略去,但是,战争引发的惨痛,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模一样的。
自行车队是丹麦唯一在开战日战到最后的队伍,绝望和无力感在阻击与且战且退中蔓延着,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早已投降的政府,沿途冷眼旁观投降后热脸相向德军的民众,影片丢给观众的问题就在于,反抗的意义在哪儿?
就像先遣队军官说的那样:“现在是展现我们品质的时刻”。
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孩童的审判
<图片2>

战中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另类故事。集中营外住着纳粹高官一家,小男孩布鲁诺并不知道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并以为国尽忠的军官父亲为傲。集中营在大人的谎言中被小男孩误以为是农场,离开玩伴孤独无聊的布鲁诺有一天误闯入营地外,认识了在农场(集中营)的犹太男孩,并迅速发展了友谊。
<图片3>

在一个没被罪恶污染的孩子眼中,集中营是工人劳作的农场,农场里的大人小孩都只是奇怪的穿着条纹睡衣工作。当布鲁诺穿起条纹睡衣,与自己的伙伴一同走进集中营的时候,这场审判才真正开始。
3.《美丽人生》:罪恶衍生的童话
<图片4>

这片子有段时间内我还真不太了解,以为就像它的片名一样,是个家庭剧之类的。看完后真服,《美丽人生》的故事得有多难拍啊。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沉重严肃的命题,在影片前半段根本看不出任何悲剧的端倪。
<图片5>

“服务是高精艺术”,正像影片里的这句台词,《美丽人生》也是不可多得的高精艺术。影片在前期立了很多flag,在一家人进入集中营后,一一昨日重现,这种刻意的巧合与偶然浸淫在集中营里,那种往事只能回味,罪恶永不截止的绝望感蔓延开来,与焚尸炉里的浓烟混为一体。
我不认为影片透露了什么人生乐观,那只是对父爱的一种极端荒诞的表达,有点《许三观卖血记》的调调。
4.《地雷区》:军士长的名单
<图片6>

这个片是最近才出来资源,也是一部丹麦战争片,说的是战后故事。影片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采取了同一视角,通过“希特勒男孩”们的惨死反思二战(战争)。
德国战败后上万战俘被迫留在丹麦,排除战中埋在海岸线的地雷,其实说白了就是偿命吧,被侵略过的希望侵略者像苍蝇一样死去,以解心头恨意。影片中的丹麦军官在恶与善之间举棋不定,最终,大部分孩子的死亡置换了他心中的恨意,迎来了一次彻底的原谅。
<图片7>

历史属于胜利者,可是,没有人追究胜利者的责任;战争由极少数人掌控着,却有万万无辜之人怀着善意被碾碎,60年前的战争,有多少人还在关心,没有反思,人类谈何进步?这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不过在海岸线排雷的过程真的很残忍,很惊悚。


    

 2 ) 《地雷区》看完后,对战争中该承担责任的一方,你是什么态度?

这问题太难回答了,无论哪个国家的战士都是在为国家行为负责,有的战士,就像片中的小孩们,他们可能都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让他们为战争买单显然是不行的,可是战胜国的人民又哪个不是饱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呢,他们平白遭受的又让谁去承担呢。 ————————1-11———————————————————————

 3 ) 《地雷区》:后战争时期的双面纳粹

战争总是因为其残暴和冷酷而被人反复提起。但在那战火退却的土地上,往往有着丝毫不逊色于战争时期的冷漠与伤痛。《地雷区》便以其缓慢而收敛的视角讲述了后战争时期丹麦人的心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德国纳粹,看待历史。在这种多面向的看待之下,《地雷区》挖掘出了纳粹的另一种意义。

《地雷区》的故事非常简单,同时也非常真实,它来源于冰冷的战争数据。1945年5月,德国结束了在丹麦为期5年的占领,并在丹麦西海岸留下了超过200万枚地雷。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送往西海岸,徒手排除了150多万枚地雷。几乎有一半的战俘因此失去生命,或者被炸成残疾。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

排雷的工作听起来并没有太多戏剧张力,因为离开了战争正在发生时炮火纷飞的场景,枯燥的技术动作就失去了环境衬托的紧张感。《地雷区》的故事发生在战后,看起来似乎没有遭到战争破坏的丹麦西海岸宁静而美丽。沙子下面的地雷,几乎是整个影片唯一的行动元,其戏剧张力完全在排雷的动作本身。同时,它也是几乎是战争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看似宁静的战后背景,成为了排雷行动的反向衬托。排雷行为,也因此指向了战争遗留问题。战争在时间线上成为一种无法抹除的过去,它从历史里走过来,走到银幕中的当下生活,也走到银幕所没能表现的未来里。那些被埋下的武器,以沉默的语言和随时会爆炸的执拗,重复着战争永远不会结束的真理。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几乎把《地雷区》拍成了惊悚片,排除地雷的动作在他的镜头下变得扣人心弦,几乎达到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效果。我们都知道地雷一定会炸,就好像我们一开始就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看到了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样。悬疑与惊悚就在等待地雷爆炸的时刻产生,这种悬疑惊悚效果与影片整体缓慢忧伤的基调绞合在一起,给影片所表现的战后情绪带去了某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式的心理感受。当排雷的士兵中有人被炸伤时,镜头以一种冷漠的凝视态度观看着其余士兵的冷漠表情。在这些去掉了实际声场,铺满了极度情绪化音乐的全景镜头里,士兵们的脸被压制在海滩白色沙子和镜头景框中。他们也凝视着镜头深处,并不真正关心谁被炸死了,就像在冷漠地观看着自己毫无可能回家的未来。

这群年轻士兵,是既没有未来,也没有历史的人。在历史维度上,这些男孩是德国战俘。在民族维度上,他们是德国纳粹。对于严厉的长官卡尔来说,他们又是随时会出错的下级。个人的意义,在战时被抹去,成为国家间斗争的机器。当战争结束,这种个人的意义却并未回归。排完雷就能回家的许诺成为一种触不可及的期许,这种没有历史的薄弱个人感也对应着他们战俘的身份。包括这些士兵自己在内,都没有人真正在意他们的的生命。

如果说,片中那些一点也不像纳粹的年轻士兵,像是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孩子;那么,由罗兰德・莫尔饰演的丹麦军官卡尔中士,无疑就是父亲的角色了。他像个严厉的父亲要求孩子那样,责令年轻士兵们手挽手通过安全区,以他们自己的生命去检测排除过的区域。他像个渴望儿子成长的父亲一样,对着退缩的士兵狂扇耳光,同时暴怒地吼道,“你要像一个士兵,像一个男人”。父亲的身份在这样的台词和行为之下不言而喻。但就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卡尔也有着温柔的一面,他会救下被性侵的士兵,也会为饥饿的他们偷来食物,并不惜为此被村民指责。所以在影片最后,卡尔也偷偷放走了仅存的4名男孩。这样的放生行动,使得他真正成为了这些男孩的父亲,这种象征性的父子关系超越了上下级关系,也超越了国族间的界限,它甚至还超越了历史意义上的的仇恨。男孩之一充满留恋的回望,为凝重的影片带来了几缕光明的结尾。

作为一名丹麦人,卡尔是二战和德国纳粹的受害者。作为一名长官,他是排雷行动的监督者与教导者。而当他作为一名上级时,他也无法蜕去丹麦人的仇恨。监管排雷行动的军事任务变成了一项以正义和民主为旗号的战争复仇行为。而卡尔,就是那个比德国男孩们更像纳粹的复仇者,卡尔的形象设计也对他的纳粹面做出了暗示——他留着希特勒式的小胡子。

如此这般,影片的主题就再明显不过了,它告知了我们纳粹的两面性。那些年轻的、懵懂的、在排雷中丧生的年轻士兵们,既是纳粹,也是纳粹阴影下的蒙难者。而以卡尔为代表的,那些因为战争而流血、又在战争过去后抓住一切机会让敌者流血的丹麦人们,既是纳粹屠杀的受害者,也是纳粹本身。这些德国男孩和丹麦民众一样,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双面纳粹。而那既存在于历史,也存在于未来中的战争,就是这些双面纳粹的缔造者。战争在空间上撕裂我们的土地,在时间中截断未来的可能,在国族间划开无法弥合的裂缝。它充满暴力,却又的确浸满忧伤。战争自己,就像它所打造的那些双面纳粹一样,充满了矛盾感与自毁性。这或许是《地雷区》,在一部主流的战争作品之外,最值得被称赞的意义了。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7月刊



 

 4 ) 反战、人性、自我救赎

影片简介:

二战后,丹麦政府迫使2000多名德国人在丹麦西海岸排除雷区的150万颗地雷,而其中很多都还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电影「地雷区」(Under sandet)就是讲述的其中的一个排雷组的故事。
整片讲述的是一名丹麦军官在带领一群德国孩子在西海岸排雷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描述他是如何由对德国人的无比憎恨,到对自己人性的思考,进而在不断有孩子排雷被炸死的整个触目惊心的过程中,他又是如何一步步玩成自我救赎,最终帮助幸存的四名孩子逃回德国。

反战、人性、自我救赎。

整个二战前后大家都觉得德国人是魔鬼,殊不知,每个人都有魔鬼的一面。即使你不是德军,你是盟军,也可以在战后这种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崭露出你邪恶的脸庞。

同时你会发现在影片中,但凡是亲眼目睹了这些爆炸的场景,且了解到这些孩子的经历的时候,即使之前你扮演的是魔鬼,扮演的是沉默的农场主,你也会自然流露出自己人性中善的一面。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我最想说的,就是大家的焦点不一样,不站不到那个位置,你看不到那样的场景,你就了解不到那样的人性转变,我想我们应该尽量多的在人生中寻找机会能站到一些不一样的位置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你就不会一直是那个局限在军中帐篷里的邪恶军官,你也不会一直是那些其他海岸线的冷酷军仕长,你也许就有机会和片中军仕长一样得到某方面的升华。

同时这也让我想到了百度卖吧事件,百度中的员工都不觉得自己在作恶,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好比这里面所有的军官都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大多数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也不会去作出改变,毕竟像片中的军仕长能最终获得人性解放的毕竟是少数。不过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这两个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如果觉得这个集体、这个集团的整体方向是违背人性的,那我们能在之中做什么呢?如果说把这种反人性的大环境理解为一个短期的大势,单个人无法扭转,那是不是应该像李笑来老师说的那样:

不要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而要问自己,这个大势中我们去做什么才最划算?

是趁着终于德国人战败这个大环境,把那种硬气拿来,欺负折磨无知的德国孩子?
还是在战后如何维持我人性中善的一面,不去毁了更多人的人生,更不会毁了自己的人生。

我跟这个世界,我跟我曾经的敌人,我跟未来的自己,我跟我的孩子,我跟我的亲朋好友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联结」?我在这个大势中做的事情,对今后的世界、今后的自己、今后的孩子、今后的亲朋好友会有什么影响?

让今后的自己备受折磨?让自己的孩子为自己困惑?让亲朋好友难以启齿?让世界上邪恶的种子越种越多?

人原本就是趋利避害的,我们在对自己人性的审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成本考量的过程,你是贪图一点眼下的利益,还是要一个长久的幸福。

更进一步说,你是否能转换到正确的「焦点」、做正确的「联结」,来区分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弊?

同样的逻辑我想百度员工也应该好好思考。

不要再被公司的价值观所左右,我们应该有自己健全的人生观,加入公司,与公司结合,那只是你人生的一段与这个公司有共同的走向,或者说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当你思考到「联结」的时候,也就是你能转换「焦点」的时候,你就会重新来权衡利弊,是让自己的家人甚至是自己都生活在这样一个虚假广告满天飞的世界,还是想想在这个大环境下应该做点什么才好.

 5 ) 从《开战日》到《地雷区》

看完《开战日》再看这个《地雷区》,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悟。大大小小的战争大抵如此,丹麦人在二战时没有怎么抵抗就窝窝囊囊地投降了,等到战争结束,一个个的腰板儿立马挺直了,一边打骂战俘,一边喊着什么“勿忘国耻”什么的。 请记住,国别是人类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最虚伪的谎言。战争来来去去,受苦的终究是百姓,不过是一个国家站起来了,另一个国家倒下了,口口声声呼喊的爱国什么的屁话,都是统治者麻痹大众的工具(虽说我认为“爱国”这个品质作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来反抗是一个优秀的品质),是以亿万同胞的骨血作为代价的,打来打去,死的都是地球人。没有国家,固然不妥,有了国家,更加难过。 《地雷区》这里需要声明的点:“埋地雷的,是纳粹,我们痛恨,挖地雷的,是德国人,我们应该感激。” 像苏联大兵,丹麦政权那般征发苦力,而希特勒那家伙早已经脑袋打洞,不过是前人的错,后人承担罢了,不存在什么因果与责任,许许多多的少年都是无助的牺牲品罢了。

影片最后,还让我们一窥丹麦军官大言不惭的嘴脸。这样一部佳片,对我国人实在是具有针对性,有一些价值观还是需要广而告之的。

 6 ) 为孩子们流泪

娃娃兵终于活到了战争的结束,但是死亡仍在等待着他们,对残疾与死亡的恐惧紧紧追随着他们,换我这个成年人,我也直接踩上地雷。

现在我为这些孩子流泪。

可恶的希特勒,可恶的战争。

 短评

四个人跑向森林的时候,还在等“嘭”的一声....

8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还行

看完敦刻尔克看地雷区,战争由老一辈的人发起来,却要年轻的一辈去送命,战后去赎罪

10分钟前
  • 脩鲲
  • 力荐

最毛骨悚然的莫过于长评底下的某些评论

13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心中的地雷无法排除。(音乐非常棒)

15分钟前
  • 南赫
  • 力荐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具具炸碎的尸体。一位喜怒无常的丹麦军官,一群可怜的德国军虏。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却让人看得心酸的电影。我想回家,最后又有多少人能回家。我们都没有错,错的是时代和战争。

20分钟前
  • 三三
  • 推荐

13:04 32:28 53:45 65:45 81:12 84:43

21分钟前
  • 十禾
  • 推荐

战后的创伤无处不在,年轻的生命为此买单。丹麦人的恨,男孩儿们的无辜,无从指责也无力反驳,唯有无奈与心疼。愿世界和平,阳光沙滩足球永存。

25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推荐

CCTV6国配版,真人真事改编。视角独特的反战佳作,看完后竟无言以对,结尾处的“放生”是神来之笔,人性首先应该是敬畏生命。“战争结束后,两千多名德国战俘在丹麦西海岸排雷150多万颗。其中一半人因地雷死亡,这些战俘大部分是青少年。”这是结尾处触目惊心的一行字。一场不落俗套的演绎,难能可贵的是,本片并未止步于主题先行的反法西斯套路,而是走得更深更远,走进了每一个德国战俘的内心世界,每个排雷少年都是立体鲜活的独立个体,和所有少年一样,他们有爱恨有无奈也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并没有刻板地停留在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上,而是从一群年轻人的际遇(深陷绝境被迫赎罪)来探讨战争的本质与残酷。某种意义上,战争无所谓孰胜孰败,只有被碾压被践踏被愚弄的蝼蚁一般的惨白生命,正如那些被永远定格在海滩上随风而逝的年轻灵魂们。

29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通过排雷讲述二战后德国与丹麦的关系,那时丹麦对德国有深深的仇恨,德国俘虏去丹麦排雷,这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在丹麦也曾受到非人道的待遇。这是丹麦德国合拍片,两国家都挺敢于正视自己曾犯过的错误。而孩子般的俘虏在排雷中死去,会引发你思考,战争到底是谁的错,这是对战争的反思,最重要的是这点

32分钟前
  • 纯属巧合
  • 推荐

终于达成观影愿望!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丹麦和德国的片。绵延的丹麦地雷海岸线,是战后德国排雷少年们的漫漫回家路。“求求你不要讨厌他!”沉浸于悲伤中无力呼喊的年幼男孩对丹麦中士的话使我潸然泪下。军官大叔的情感变化耐人寻味,鲜肉们只是一群可怜的战争替罪羔羊。Louis Hofmann真的太像托雷斯了!

37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影片切入的角度非常棒,这种把孩子和战争放在一起的片子简直就是直奔泪腺而来的。从这点来看本片无疑很成功!我左手边的妹子一直在默默啜泣,右手边的小哥也在几个爆点留下了泪水,影院里很多人都在暗暗的抹眼泪,融入进去,你就会被虐的体无完肤!难得的佳作!映后采访男主的口条蛮厉害的。

39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8/10)改编自真实事件,很压抑的一部影片。多年后丹麦和德国都能冷静下来看待这些历史问题了,相较之下某几个东亚国还在互相上演怨妇大戏。最大的反战不是口头的谴责,而是引人思考。

40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这种小男孩和狗挨个被炸死的电影我的心脏无法承受😭

43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你回家想做什么?”“我要去做建筑工人,德意志需要我们去重建。”少年战俘说。

44分钟前
  • 琼游
  • 力荐

丝毫不煽情依然有力量(所以用力过猛的韩国电影可以学学这一点我知道你们委屈)短评写不下感想了,等姐姐有空了跟9. April合并起来写个长评吧。

46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大海在这里显得安静许多,一切风景都是静谧的,地雷的爆炸声因此显得太过刺耳……和平中显现的暴力与血迹或许要比战争中更为可怖。战争之后对战争的遗迹的清除,地雷显然上升为一种遗迹的象征。

51分钟前
  • 独孤奴
  • 力荐

纳粹不是某个人群和民族的特有,可能是德国人也可能是美国人也可能是丹麦人,位置换一下,纳粹人群就换过来了。

54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一直悬着一颗心看完,每一次爆炸都心碎一次。希望我们除了抗日,也学学人家是怎么拍反战的。

58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地雷區》具有着深刻的反思。最後那個違抗命令救出德國孩子們的卡爾中士與最開始的樣子相比已經判若兩人,全片的重心就是卡爾如何在與這群掃雷德國兵相處的過程中發生改變,這實際也象徵著人性在傷痛之中的回歸,拋開戰争後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救贖。

1小时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反战题材。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这些少年们用血肉之躯赤手挖掘数200万枚残余地雷,在二战后期,德国参战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本该不用承受这些苦难,看着海滩上被炸飞的少年真是心惊肉跳。纳粹造的业障,始终还是要日耳曼民族偿还,很钦佩德国人的态度和坚毅。

1小时前
  • kiki204629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