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境2018

剧情片德国,法国2018

主演: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葆拉·贝尔,戈德哈尔德·吉瑟,莉莲·巴特曼,玛丽安·扎瑞,巴尔巴拉·奥尔,马蒂亚斯·勃兰特,塞巴斯蒂安·胡克,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亚历克斯·布伦德穆尔,特里斯坦·皮特,罗纳德·库克利斯

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播放地址

 剧照

过境2018 剧照 NO.1过境2018 剧照 NO.2过境2018 剧照 NO.3过境2018 剧照 NO.4过境2018 剧照 NO.5过境2018 剧照 NO.6过境2018 剧照 NO.13过境2018 剧照 NO.14过境2018 剧照 NO.15过境2018 剧照 NO.16过境2018 剧照 NO.17过境2018 剧照 NO.18过境2018 剧照 NO.19过境201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5:20

详细剧情

德国军队就在巴黎城外。格奥尔在最后一刻逃到了马赛。他的行李中带着一个叫Weidel的作家的遗产,这个作害怕遭受迫害而选择了自尽。这些遗产中有一份手稿,一些信件,和墨西哥大使馆对签证的一份担保。只有这些才能证明他们已被允许从这座港口城市离开,离开这里意味着还需要一份来自潜在东道国的入境许可。以Weidel的假身份,格奥尔试图获取船上的一些稀缺通道。难民之间的会谈在他小旅馆的走廊上,领事馆的等候室里,以及港口边上的咖啡厅和酒吧中进行着。格奥尔帮忙照顾着他已逝战友海因茨的儿子,海因茨在逃亡时不幸过世。但他的计划在遇见那个神秘姑娘玛丽时改变了。《过境》基于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撰写的二战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以现代马赛为背景,来自过去的人们在这里四处出现。因此,过去的难民会与今日的难民相遇,历史与今生相遇,他们所有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永恒的过境空间。

 长篇影评

 1 ) 迷失错乱中的“过境”

在现代马赛上演的二战时期德占法国期间,身为德国人的男主却要通过申请墨西哥和美国签证,并且过境美国逃往墨西哥的故事。影片带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一种充斥和弥漫于整部电影电影中的错乱感。不仅仅是将二战难民故事嫁接在现代马赛身上所来带的时空错乱感。还有不知谁在念叨的旁白所带来的错乱感。到底是小说/剧本的作者的全知视角对影片无法直接拍摄出来的内容和情感进行的必要补充,还是一主人公本身在回忆这个故事时的讲述,抑或是做为一位聆听过整个故事的旁观者对着我们这些观众的一种转述。而且,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镜头的交替,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错乱感。到底故事的讲述者是谁?他能给我们提供多少关于故事的信息?只有到故事的最终,我们才知道是男主常去的餐厅的老板的转述。这位转述者不但是整个故事的(部分)观察者之一,也是整个故事的聆听者。他本身的身份也是一种错综复杂。又是经历者,又是聆听者,又是转述者。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错乱感。

剧照,旁白:而那些离奇的人,没人相伴 | 图片来自豆瓣

说回到故事本身,时空交错与重叠,将二战难民故事搬到现代舞台上来讲述,映射了现在的欧洲难民问题。但这又不是唯一一件导演想讲述的事情,全片围绕着片名,也即主题,“过境”,来展开。“过境‘不但代表要逃离原来的地方,抛弃原来拥有的东西,也代表着将要遇到的种种困难。不但是难民们想要逃离,并且需要一个第三方国家作为过境国,男主本身也是抛弃了原有的身份,需要“作家 Weidel“这个新的身份来过境。但是其实,反而难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即签证和过境国的问题,在男主这里反而不是最大的困难,有了作家Weidel这个“过境”身份之后,所有签证问题都没有给男主造成什么太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反而是,心被困在了马赛,因为一个女人,也恰巧是作家Weidel的妻子。从说服医生,他可以帮Marie弄到签证一起走,Marie的答应所带来的巨大喜悦,到医生走后,Marie告诉他,她要留下来继续找丈夫带来的巨大失落(还是不能忘记丈夫)。再从Marie找到她要和他一起登船走人的巨大喜悦,再到Marie其实和他一起走还是为了能见到丈夫带来的巨大失落中。男主的心在这之中,跟着跌宕起伏。影片也经常用特别紧的镜头,将男主整个人刚好框在镜头中,来凸显这些事情给他带来的“受困”的感受。

剧照,坐在宾馆小桌前的男主 | 图片来自网络

没有完美的解答,不能即让心爱的女人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又能一起“过境”。男主也在这反复挣扎中选择了留下。需要过境的不是身体,而是心。

"Fox and goose come home

Cats and mouse come home

Man and wife come home..."

 2 ) 关于片中 1 2 3 4 5 6 7 8 9 次吃饭

终于看完,能够注意到这么多次吃饭场景,实在是因为,同一个餐厅同一个桌子,同一个杯子,同一瓶酒,你甚至可以怀疑说,这么都是一次场景,一切中间的流动场景都是虚化的想象。

第一次吃饭,从墨西哥大使馆拿到属于作家的资助,饥肠辘辘,下了个馆子。在披萨店的靠窗第二张桌子,期间遇到了Marie。

第二次吃饭,遇到了建筑师,建筑师问能不能请她吃点什么。

第三次,医生给Driss看诊完,请Georg吃饭。

第四次带着paper路过看到医生/Marie,还是那家店那张桌。

第五次,建筑师在Georg找寻Driss无果后与其偶遇,请他吃饭,终于换到了一个更开阔的街区的露台座位,酒饱饭足,一根烟抽了一口,转身之间,建筑师已经跳了墙。

第六次,在街角遇到失落的医生Richard,是在城中室外(且怀疑还是同一个店),依旧是熟悉的酒杯。

第七次,Georg自己吃饭,Marie来找,说要一起走,还是那个熟悉的店熟悉的桌。甚至左手边的手写小黑板还是那个熟悉的披萨菜单。

第八次,Georg坐在熟悉的餐厅,吧台位置,叙事者出现,原来是在这家餐厅当服务生/调酒师的眼镜叔叔。Marie再次出现(此刻是Georg想象)

第九次,得知沉船事件后再次回到餐厅,还是那个熟悉的位置熟悉的桌子。

看完了电影,餐厅里的红白格子桌布,和那个Rosé酒杯,已经在反复出现中,深刻的记住了。

 3 ) 过境

德国军队就在巴黎城外。格奥尔在最后一刻逃到了马赛。他的行李中带着一个叫Weidel的作家的遗产,这个作害怕遭受迫害而选择了自尽。这些遗产中有一份手稿,一些信件,和墨西哥大使馆对签证的一份担保。只有这些才能证明他们已被允许从这座港口城市离开,离开这里意味着还需要一份来自潜在东道国的入境许可。以Weidel的假身份,格奥尔试图获取船上的一些稀缺通道。难民之间的会谈在他小旅馆的走廊上,领事馆的等候室里,以及港口边上的咖啡厅和酒吧中进行着。格奥尔帮忙照顾着他已逝战友海因茨的儿子,海因茨在逃亡时不幸过世。但他的计划在遇见那个神秘姑娘玛丽时改变了。《过境》基于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撰写的二战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以现代马赛为背景,来自过去的人们在这里四处出现。因此,过去的难民会与今日的难民相遇,历史与今生相遇,他们所有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永恒的过境空间。

 4 ) 标题

二战故事设定在当下环境所产生的时间歧义性牵引着观影心理不断在占领时期犹太人惊心动魄逃亡史和今日中东难民遭遇间摇摆;但佩措尔德仍太执着呈现完整狂想曲,这种情节上曲折性削弱了设定含混性带来的文本想象乐趣。但在这个情节剧被普遍贬低为狗血电视剧的时代里,这份坚持或许是反审美潮流,但潮流永远是短暂的狭隘的哗众取宠的,佩措尔德却更可贵地在延续着一种伟大的类型传统。

 5 ) 字幕毁全片

提前声明 这篇文章不讨论电影本身,片子本身还行,但由于奇差无比的翻译,给我留下了极其糟糕的印象,这篇文章完全大晚上被气得就是来喷不负责任的字幕组。

先放两张图对比一下

正常字幕组翻译水平

我第一次看的版本

我虽然没学过德语,所以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探讨翻译的好坏,但图二的翻译水平简直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逻辑正常都做不到,只能说汉语都不过关。

然后我就用Google翻译了一下,看来还真是和机翻一个水平线上的……

诸如此类的奇葩翻译数不胜数,先挖个坑,等回头再填

 6 ) 过境——国境与心境

柏林18主竞赛 “柏林学派”新任主将佩措尔德在 温蒂尼 之前的一部作品。影调诱人,葆拉贝尔诱人,叙事复杂,有门槛却因此更具魅力。 全篇两个亮点——杜拉斯文学叙事遗风和二战当代时空转换。 先谈杜拉斯的继承问题,这显然并非原先“柏林学派”的主张,更像是佩措尔德在面对高难度影像化文本时做出的被迫选择。但他意外做的很好,故有优有劣。其在叙事中让旁白文本快影像以及情绪地率先流出很有创新的味道,但过度清晰的情感概述还是少了后作 温蒂尼 的神秘效果,不善。 至于这个地点转化现在看来更多是讽刺和反思效果,属于“柏林学派”政治性强的正常范围。但不得不说想法是真的新奇,古装剧以后建议不用穿越直接拍效果更佳。 但这个片子更大的处理还是在政治影片和情感影片之间暧昧不清的呈现上。属于是一会儿主旋律一会 温蒂尼 。但是说实在本片情绪地感染力倒不比 温蒂尼 差,反倒最终一出的幽灵再再显很玩味——主角借女主已死老公的身份陪伴女主,死后的女主却又来到咖啡厅。 影片文学性很强,很多内容都有两层象征性,“过境”的片名就是一例——每个人都跨的了国境却跨不了心境(政治与爱情的混杂是否是好事,是否喧宾夺主还要再论)。

 7 ) 过境-影评

故事:一个男人想要凭着假身份过境,最终经过思考成全了另一个男人及女人,反而这俩人因战争波及死亡。 背景将二战德国与犹太人的历史放在了现代;男主和作家一起偷渡,作家却在中途死亡,男主凭借作家的假身份可以过境,中途遇到了作家的妻子和医生,作家妻子在等待丈夫归来,而医生与作家妻子在这个背景下已心生爱慕,男主也爱慕作家妻子,男主想和她一起过境,最终战胜自己的念头,成全他们;没成想反倒害了他们,最终在酒馆了已经出现幻觉了,幻觉中作家妻子来找他,想必真实世界肯定没有生还了;男主已经不在意大清洗了,只是希望她最终会来到这里找她。 看过一些在二战这个德国与犹太人的背景之下的电影,人们做的一些违背道德的事,貌似已经感觉很正常了,男女之间的多角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崩塌,最后再人类本善的觉醒; 整个影评演的比较自然,故事不新颖,但是二战背景和现代衔接的很好。

 8 ) 过境

和影片内容毫无关系的胡思乱想分割线

- - - - - - - - “好像我的一生,我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为了写作的素材而准备的一样” 除了Georg看护Weidel乘坐火车逃离的那一小段,整个影片都看不出来时代感。就连火车上的那一段,除了被搜查时的紧张,让人感受到是战争时期外,剩下的只有车轮和铁轨摩擦的刺耳声,和小窗子外冰冷的景色。火车呼啸而过,不为任何人做片刻的停留,只剩下历史奔涌前进的步伐。 没有弥漫的硝烟和轰鸣的机器,整个马赛都显得很平静。空荡荡的街道,色彩鲜艳的建筑,好像和战争没有半点关系,除了偶尔的一声短促尖利的警笛,好像这里是被遗忘的角落。 真的有那么平静么? 宾馆里带着高深莫测笑容的老板,走廊上眼神飘忽闪躲的“流浪客”,领事馆里焦急等待的人群,酒吧里那些仿佛不被影响的无忧无虑的少年海军们,挤在一个小房子里的吉普赛人,他们真的安心么? “我知道大家都在羞耻,为这一刻不敢站出来发声儿羞愧,可是我们只能把头低的更深” 人性好像总在要危及性命的时刻爆发出光辉。为了我的信仰,为了我的爱情,为了我的责任,“人”的形象在这时候是这样的高大。 “我有十几个国家的签证” “他们带着去往美国的签证丢下我走了” “我想去墨西哥,住带花园的大房子” “我上周曾登上去往美国的渡轮,可是她走不了,我也要留下” 失去国家的人,不仅仅失去了国家。放在当下,难民潮的去向,也是适用的。 “人们都说,被抛弃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而那些离弃的人,没人相伴,谁会更快忘却” 没有感情的旁白,无力挣扎的漩涡,好像命运只能这样安排,到了最后,像一个圈一样,回到起点,你又成为了那个寻找的人。 听着高跟鞋踩塌地面的清脆声音,推开门后璞铃作响的风铃,你回头,呼唤一声“Marie”

 短评

#Berlin2018# 又可以送个9分了(感觉又是拿导演奖的路子……)把二战故事放置在当下的空间里,故意混淆历史与现实(竟然还捎带上了难民梗),简直是神经刀来之笔😂懵圈之后恍然大悟。声画叠用和各种元素的重复出现恍似格里耶。

1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依旧是一个情感大于理智的三星,首先不能接受把二战背景穿越到现代,所以很难代入故事。其次“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这种起决定作用的选择点太多了,以致于结尾那个所谓的神级转折出来,我明明听到记者们用各国语言表达了“切~”这个感叹词。非常典型的、不会做减法的败笔,场刊2.2相当合情合理。

11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还行

过境中转的状态是炼狱。它既非他乡也非故乡,收不下过去也给不了未来。死者并未死绝,它们正被活着的人怀念着取代着。佩措尔德这部高峰之作用极为复杂的叙述体描绘出了这个鬼影幢幢的世界,期间混合交织着各种时态、各种人格、各种叙述角度,使整个作品呈现出高度的未完成态,夹在了文学与电影的中间。

1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卡夫卡萨布兰卡

17分钟前
  • mideastsptfire
  • 推荐

3.5 并不喜欢这个时空错置的设定,很干扰我。故事讲得太拧巴了,大段的旁白也很烦人。觉得男主唱的那首儿歌有点萌。

18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男子假借自杀作家的身份逃离纳粹帝国的恐怖,却在现代马赛港遇到后者妻子,于是陷入秘密爱情与继续潜逃的两难中。影片着力描述角色在滞留状态下的生存直觉与脆弱无望,导演将象征性幽灵、阀限空间和流动身份等惯用主题融入关于构成欧洲难民史的重复性道德失败的讨论中,时空交错的处理亦避免了感伤化。

20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一种精准的艺术。

25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听完Road to Nowhere,忍不住击节而赞,这部电影营造了一个时空黑洞,连续、顺滑的时空在这里扭曲断裂——即使前半段一直在进行平行运动——而变成层累或者重叠的时空。这个断裂的时空中转站,让黑白分明的界线消失,边境的冲突和挤压才从断裂处慢慢浮了上来,回归了一种划分前的模糊、满是歧义、充满纠纷的状态。用这种手法来明合社会议题,暗合主角心境,愈想愈妙。既有社会体认又有艺术造诣,可和我东一拼高下。

28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看片时在脑子里反复确认了半小时,故事是发生在二战还是当下,这倒是二战片还是眼下欧洲的难民题材,然后突然想明白了,导演是故意把两个时空混在一起,拿二战时的背景影射当下。看大师级导演的作品会很舒服,不仅有扎实的叙事能力,用镜头交代人物关系,还能用视听语言的技巧重塑故事,做出作者化的个人风格,第三人称视角讲这样一个故事,以谁人之口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设计和悬念。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把二战流亡的故事原封不动的嫁接成现代难民主题,时空错乱带来荒谬感和反思气质,新老欧洲也在对比中重叠见异。可惜全片出彩的只有这个梗,三角恋太莫名其妙了,现实中饥不果腹的难民哪有时间玩小资把戏?归根到底还是嫁接带来水土不服!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旁...旁白=。= 导演野心挺大的。摄影不错。懒惰的旁白减少了很多可能性,本应haunting的感觉也完全失去,感觉拖了一个世纪。装神弄鬼,观感奇差。

34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较差

茨威格在南美洲自杀。卡夫卡变成裘德洛登上午夜巴黎最后一班地铁,下一站卡萨布兰卡,下一站考里斯马基。人类群星闪耀之夜,把希望留给失望。即使卡夫卡赶上最后一班地铁也登不上泰坦尼克号。茨威格在南美洲自杀,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人类群星闪耀之夜,暗中有光。一个陌生女人又走进巴黎街角的小酒馆。巴黎正在燃烧,而法国人选择这个时候来谈恋爱

3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二战故事设定在当下环境所产生的时间歧义性牵引着观影心理不断在占领时期犹太人惊心动魄逃亡史和今日中东难民遭遇间摇摆;但佩措尔德仍太执着呈现完整melodrama,在这个melo被普遍贬低为狗血电视剧的时代里,这份坚持不讨好影评人,但也单枪匹马延续着一种伟大的类型传统。

4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四星半。佩措尔德将安娜·西格斯的原著移到当代阐释,绝大部分时间你都会处于一种错觉,这是难民苦涩纪实?还是爱情三角套圈圈?然而这番稀松平常,却在巧妙推进中焕发无限光彩。结局的反常规选择,却塑造了常规的极致升华,令人寒毛直竖。

47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把一个二战故事放置到当下拍摄环境中,比如角色逃离纳粹追捕的时候可能会路过耐克商店,由此提炼出欧洲难民问题,而这又包裹在一个寻找身份和爱情的悬疑故事之下。佩措尔德精准的叙事技巧如同大海捞针在这违和奇情狗血的设定和故事中找到了那微妙的平衡,看起来竟然如此自然流畅天衣无缝舒服极了。

5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战争随时会卷土重来,现代明晃晃的日光下往日的幽魂并未溜走。不会说话的女人就像缄默的历史,遗忘过去的女人就像失忆的今天。我们带着历史的遗产,移情今天。帮孩子修好咿咿呀呀的收音机,只留下化掉的巧克力圣代。那一袭红裙、一抹倩影、一丝心动,混着逃难的惶恐,成为伤痕的守门员,撞到历史冰山。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当代化的尝试不够精妙。时空叠合,二战流亡者与难民的形象合一,结果却收效甚微,不仅在于历史/政治性两头不靠,而且戏中人物也多像是穿着当代衣物、在当代场景演往事,在言行上既没什么当代性可言,也没太多战争纷扰的样子——这种创作在舞台剧上倒是很常见,当然,本片也很舞台化。但相反的,比起这个尝试之外,我倒是非常喜欢里面狗血、奇情和一些反转的部分,自由间接话语(即大量对内心独白、意识流的转述)把这些都转化成了很小清新的脱俗质感,微妙、舒服,到最后有种轻巧的哀婉和宿命感,让我想到了诸如《广岛之恋》这种作品。虽然这样来看这个片,可能有点一分为二、“买椟还珠”式浪费。但对我来说,这个电影的珠真是无感,椟是值四星的。。。

6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3.5 呈现方式几乎复刻了读书的模式乃至感受,无论是旁白解说还是悬念的设置与解答。尤其喜爱前一半:角色与事件之间似有无形蛛丝牵连,相互呼应又转瞬即逝地细腻纠缠;个体因掌握不了或不愿抵抗命运而随波逐流、无法挣脱;而时间在这里似乎仅仅是一种避免事件同时发生的手段,完全失去绝对性,可以弯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阅读。可惜往结尾每况愈下,生硬的一再转折让故事终结于一滩狗血。20181119重看,基本维持原判,疾病和劳累带来的困倦让延宕在半睡半醒间的画面仿佛笼上浮梦色彩。

1小时前
  • Lycidas
  • 推荐

拍得太好了,这是真正的艺术。条理清晰冷静克制的作品,全程让我屏息静气,生怕错过任何一句诗意的台词,任何一束精准的目光,任何一处欲言又止意味深长的停顿。Petzold高超的银幕写作技巧融化在意味绵长文辞隽永的电影语言中,惊雷发于无声。Petzold是当今德国电影唯一的大师,衷心希望他的艺术生涯天长地久。

1小时前
  • 小A
  • 力荐

极具文学性的影像,将一个平庸的故事讲得非常高级。二战背景的故事放置在现代环境中,可真是投机又令人眼前一亮的处理。/ SIFF第5场

1小时前
  • 凹凸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