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去懂你

爱情片中国大陆2014

主演:陶虹,郭晓东,王紫逸,张一白

导演:权聆

播放地址

 剧照

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1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2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3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4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5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6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13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14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15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16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17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18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19忘了去懂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15:22

详细剧情

重庆白沙镇,陈雪松(陶虹 饰)与蔡伟航(郭晓冬 饰)的婚姻像略显乏味的小镇生活一样晾晒在误会和琐事中,他们为孩子的接送、亲属的埋怨,以及定时出现在陈雪松杂货店柜台前兑换零钱的出租车司机吴俊彦(王紫逸 饰)而陷入龃龉。蔡伟航所在的家具厂停产,为自谋生路,他开始联系老同学试图制作贴牌家具并盘下工厂。在这段迷茫焦灼的日子里,陈雪松与房地产商杨九城(张一白 饰)相恋的过往以及吴俊彦持续的示好不断侵入两人的关系,蔡伟航在流言的侵扰中不断爆发,却始终不能深入到妻子的内心。陈雪松向杨九城借来盘下工厂的启动资金,蔡伟航的事业似乎将踏上正轨,此时他决定带女儿做亲子鉴定……

 长篇影评

 1 ) 婚姻危机的根源是钱还是性?揭露夫妻背后的丑陋,这电影很真实

提到中年夫妻的婚姻,人们立马会想到一个词:七年之痒!

原本恩爱亲密的两口子,在婚姻的围城里却逐渐走丢了。

要么吵架成瘾,要么彼此客客气气,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陈雪松和蔡伟航则活成了上述两者的“合体”,既热战也冷战。

平淡的日子里充满了鸡飞狗跳,没人知道他们将何去何从……

一、

夫人今天要说的电影,是女导演权聆的长片处女作《忘了去懂你》。

据她本人的小说《陌生》改编而成。

影片用89分钟时长揭露了夫妻之间“不堪入目”的诸多丑陋。

故事发生在重庆白沙镇,此地乃城乡结合部。

陈雪松(陶虹 饰)开了家小超市,生意不咸不淡。

她常爬在柜台上睡觉,一幅昏昏沉沉的模样,恰是生活暗淡精神困倦的写照。

雪松自哈尔滨来,算是外地人。

她的容貌、谈吐、气质和身份一样,似乎和小镇的土里土气有些格格不入。

圈子局限在家、超市和学校的范围内,平淡得毫无波澜。

丈夫蔡伟航因家具厂停产下岗,只能四处奔波寻求机会。

曾经他英俊潇洒,如今落魄潦倒,油腻得甚至到了面目可憎的程度。

比如喝酒吹牛,在网吧发布“下岗哥求包养”的帖子,来找点乐子。

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两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纠缠于彼此的怨言中难以自拔。

两人时不时会拌嘴,为接送小孩上学、亲戚间的闲言碎语等小事。

她们的婚姻就像小镇的生活一样,寡淡乏味。

除了倾吐怨言,就是彼此猜疑,却始终没有深度沟通,更遑论体贴和关心。

感情在琐碎和误会中一点点消磨,婚姻关系的裂痕越来越明显。

举个例子,蔡伟航有次吃饭被女学生误以为是摩的司机。

本性善良的他顺道将其送至码头,可遭到司机们的围攻。

当他狼狈地走进超市,没有得到关心,而是要干仗的架势。

可即便如此,夫妻俩仍习惯性地“耗着”。

或许,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争吵与冷战是常态,何须大惊小怪?

然而,矛盾不会自行消失,它只是在等待爆发的时机!

丈夫之外,陈雪松的生命里,另有两个男人存在。

第一个叫吴彦君(王紫逸 饰),出租车司机。

小吴几乎天天往超市跑,打着买烟的名义,和老板娘套近乎。

他犹如一扇窗户,能给雪松沉闷封闭的生活吹来些新鲜空气。

小吴走过的地方多,口才好,让雪松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柜台内外的你言我语,也暗暗地酝酿出了微妙的情愫。

第二个人是杨九城(张一白 饰),房地产富商。

年轻时陈雪松面容姣好,身材曼妙,在白沙镇也算是个“人物”,追她的人排着长队。

杨九城和她谈过恋爱,不过仅止于前男友。

雪松和丈夫结婚后就和他主动切断了联系。

谁料时隔多年,她俩的传言还在小镇流传。

两位“第三者”的闯入,让本不和谐的夫妻俩愈加别扭。

蔡伟航处在事业低谷,妻子又和别的男人玩“暧昧”,他怎么受得了!

问题是,陈雪松“出轨”了吗?蔡伟航犯得着小题大做?

二、

先说小吴,的确“攻势”很紧,一心想实现姐弟恋的美梦。

相较于丈夫的死板无趣,小吴更懂情趣,会“哄”女人开心。

他出差回来为她带了礼物,即刻在手臂上的精美纹身“一颗雪松”。

在废弃的剧院里,为雪松唱“只给你一个人听”的《传奇》,令其感动得落泪。

而她对他说得最多的是“有什么新闻吗?”,隐隐中流露出想摆脱对生活无望的渴求。

但是,雪松非常清醒,也很有分寸感、界限感。

她知道自己有家室,对小吴的追求仅停留在好感阶段,并未给过正面回应。

她并不想放弃家庭,心底渴望能和丈夫重归于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只是她和小吴的暧昧,被蔡伟航放大了,猜疑她对自己可能不忠。

不过,真正要命的是杨九城,是他“搅得”雪松夫妻俩不得安宁。

蔡伟航找不到谋生的出路,他联系老同学想做贴牌家具的生意并盘下工厂。

雪松为给丈夫筹钱,才找到多年未往来的老情人杨九城借。

这才让丈夫的事业渐入轨道,一切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谁知因缺乏沟通导致的信任危机,正式让他们的婚姻亮起红灯。

蔡伟航上网时在论坛上刷到妻子和杨九城早年恋爱的照片。

他大开脑洞想象妻子或许为了钱会和他如何如何,还联想到小吴。

蔡伟航根据捕风捉影的种种“蛛丝马迹”,在大脑里将妻子涂抹得一团糟。

此时,杨九城由于偷税漏税被拘捕,雪松因和他有经济往来而被传讯。

蔡伟航对妻子的猜疑因此更滑向不可归的地步,他单方面“认定”妻子不忠,冲突已无可避免。

实际上,统统是他的主观猜测,没有事实依据。

可这些看似寻常的小误会,一点点日渐累积,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它们像潜伏在鞋里的沙粒,虽不起眼,但慢慢会把脚磨得血肉模糊。

蔡伟航将妻子领到杨九城的建筑工地,为报复和给妻子教训,让她知道谁才是她男人,居然强行发生关系。

雪松的内心冰凉到极点,夫妻至此,还有何感情可言?

蔡伟航表面上是因和妻子有瓜葛的两个男人争风吃醋,是对妻子的不信任。

实际上他是借此发挥,以此彰显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是一个落魄中年男人自卑、敏感的必然举动。

根源还是穷,没钱,所以要闹腾,证明给别人看。

他无法接受妻子说他幼稚,在他的价值观里,财富象征着成熟。

当求之不得时,他把对小吴的情绪转向自身,以“自残”来发泄。

这种极端的方式,反证了蔡伟航无法掩饰的深层自卑。

而面对丈夫的无理取闹,雪松顺水推舟,她真上了小吴的出租车。

最终还是冷静下来,自己一个人在酒店反思。

蔡伟航心虚到彻底崩溃,他领女儿去做亲子鉴定。

陈雪松也再无力搭救她们千疮百孔的关系,提出离婚。

三、

影片的结尾是开放的,没有交代两人的结局。

但导演的表达意图很明显,希望观众能从中受到启发:

好的婚姻需要经营,彼此坦诚和信任是最起码的要求。

陈雪松和蔡伟航从恋爱的美好开始,却在婚姻中迷了路。

琐碎平庸的日子,任由怨言横飞,就是不能坐下来沟通和倾听。

他们偷偷地查看对方的手机,闻衣服上的味道,因为不信任,也因为还相互在乎。

但终因信任危机而玩脱,失去了愈合婚姻裂隙的最佳时机。

蔡伟航的落魄自卑,和寻求尊严的错误努力又加剧了两人感情破裂的步伐。

影片还含蓄地暗示,性的缺失也是夫妻不和谐的因素。

年轻的小吴隐喻着“性”,也象征生命的活力。

雪松家的床狭小破旧,女儿躺中间,夫妻睡两边,也是对无性婚姻的注解。

由此看,她们不是互不相识的陌生,而是太过熟悉之后的不理解,不懂得。

从感情、心灵再到身体,两人少了交集多了疏离,所以只能渐行渐远。

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用别人的故事照见我们的生活。

由于监制贾樟柯的“加持”,影片的拍摄手法非常写实。

虽说剧本改了三十多次,但缺乏很吸引人的戏剧冲突。

印象深的地方恐怕是夫妻互相偷看手机了,确实很“中国式”。

夫人觉得,本片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郭晓冬。

他帅气、舒服的外形,极适合“文艺暖男”的形象。

比如霍建起导演的《暖》中,他饰演的林井和。

在本片中,郭晓东却一反常态,出色得诠释了一个落魄中年男人的“丑”态:

蔡伟航自卑又敏感,放不下也拿不起,拧巴得肉眼可见。

他很想努力赚钱养家,从幼稚而变得“长大成熟”,偏偏天不随人愿。

外表老实本分的他,实则自私冷漠。

对妻子无底线地猜疑,需要钱时又默许妻子向前男友开口,何其虚伪。

郭晓冬平常不喝酒,但片中有场丈夫半夜喝醉酒拿着菜刀在街上耍酒疯的戏,为体现人物的真实感,他还真把自己灌醉了。

真诚的表演,让观众对蔡伟航的态度也很复杂:

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鄙视和同情的都有。

陶虹有点可惜了,她在片中更多是“静物”般的存在。

从街道、超市、出租车再到家里,换着地儿的发呆。

和同类影片《万箭穿心》里颜丙燕的表演没法相比。

几位主角的京味普通话,与故事所在地重庆很违和,也是个问题。

《忘了去懂你》的优点是真实,如实揭示了婚姻“七年之痒”中难堪的一面。

钱和性像是经营婚姻的双轮,缺一不可,而沟通和信任是夫妻关系和谐的润滑剂。

导演用许多生活细节的铺陈,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

日子过得好不好,要看人怎么过,家和才能万事兴!

 2 ) 究竟要牺牲多少人才可以相互抵达内心?

有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教父》第二部里,第一代教父维托年轻时在一个杂货铺打杂,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有一天,当地的黑帮老大奇奇帮其外甥介绍工作,结果杂货铺老板,也是维托的好友的父亲不得已,只能让这位外甥顶掉维托的工作,他眼含泪花地看着维托,可维托报以理解的微笑,什么都没说,且谢绝了老板送给他的一堆食材,当晚他回到家时,把一颗梨,从被包着的报纸中拿出来,偷偷地放到餐桌上,她的妻子从厨房做完饭出来,惊喜地看到这颗梨后,两个人相视一笑。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贫贱夫妻都是百事哀的,但好的感情就像UFO,有很多信徒,却未曾看见。

这是一个描写结婚7年的夫妻之间,因为缺乏沟通,渐行渐远的故事。

郭晓冬饰演的蔡伟航所在的木厂濒临倒闭,这是在当下企业现代化和规模化之后,地方小厂难以避免的命运。于是蔡伟航失业,但他又想努力赚钱,而钱在一个中国普通家庭中的地位又是如此重要,所以影片多次出现了有关钱的画面。在网络这个现代化产物的协助下,她与地产老板的过往恋情才浮出水面,而典型的中国小镇流言则将这个家庭的平静再度淹没,蔡伟航卑微的自尊,陈雪松强装的自信,都在瞬间崩塌。所以才会有影片中两人在高楼旁的对骂,还有深夜在街道上的情绪宣泄。而出租车司机吴彦君的存在,则以一个现代年轻人,带有希望的身份出现,他不断的刺探生活在平静死水中的陈雪松,甚至要带她离开,但陈雪松回赠给他的,却仅仅是最后的一吻。很难说陈雪松没有对她动情,但家庭这个捆绑于婚姻中男女身上的枷锁,却让她无处可逃。影片中这个家庭的悲情,实际上就是因为人物都生活在各自的时代中未能出走,继而忘了读懂对方。陈雪松是属于未来的,而蔡伟航则过活在当下,他们都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当感情中的两个人都不知道彼此要什么,那也就意味着分离。开出租的小吴,对女主人公有意思,不断与其暧昧,当男主人公发现这对姐弟恋的关系,向他摊牌时,他却对他说:“你能不能别这么幼稚。” 男主人公却说:“我都这把年纪了,你说我幼稚!” 其实成熟和年龄无关,而是心智。两口子同床共枕7年有余,近3000天,居然还彼此翻看着对方的手机,成天和自己脑中幻想的假想敌作着斗争,看似幼稚,这种不安全感是源自心底的伤烙印进生命成了人格,用非言语行为表达着自己无法言语的需求。对自己受伤的照见,真是困难,因为向内看是痛,受伤的源头也是自己生命的源头至亲,那纠葛虽然是虚幻的,但情感却是真实的,真的可以让人的生命僵化停滞,踌躇不前,看不见自己对虚幻的执著,无法在安全地环境下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并释放压进心底的愤怒,生命无法升起对自己悲悯和对伤害的放下。当我们但觉到受伤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切断和那些人的链结,但这样也同时切断了和自己以及整个宇宙的联结。这种封闭是非常痛苦的,即使我们不让自己去感受这个痛苦,但它却会以更为严重的方式去表达,成为身体和心理疾病的根源。

其实我们不懂什么是信任

当我们像只受伤的动物般躲进受伤的洞穴里时,我们也往往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同样的负面思想和负面信念。会开始习惯生活在不断的孤立中,生活在痛苦的循环里,期待别人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让自己感觉安全,让自己能够鼓起勇气再次从洞穴里出来。这样期待的关系,就像要在一面镜子上立起来一个鸡蛋一样微妙……但是只要我们的期待落空,就像所有的期待都注定会导致失望一样,然后又会退回到自己的洞穴里,认定自己这种不信任的态度是有道理的。这多么像自我预言的实现……结果,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中,制造出各种理由,不要和人有任何牵连,强化爱就等于痛就意味着伤害的信。事实上,这种看待自己以及生命的态度只会创造出更多的苦涩,无法成长、明白什么是信任。

真实的信任和虚幻的信任,在于每个当下一念的澄明。真实的信任是一种需要我们努力去发展的特质,当我们能够敞开心,面对生命,面对他人,最终也能面对自己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无助。我们之所以丧失信任,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从来不曾学习过信任自己,因为最终我们需要学习的并不是信任他人,而是学习如何信任自己。我们不曾学习过信任自己的直觉,信任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们也不曾学习到信任自己拥有足够的辨认能力,知道自己在生命中有着什么样的需求和欲望,知道自己在人际互动中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成熟的信任是一个人经历深度的内在自我探索历程之后的发现。幻象的信任是建立在期待与信念上的信任,我们认定生命、神、或其他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所以,很自然的当那些期待落空时,我们的信任也不见了,然后所有的愤怒、怨恨与放弃感一一的出现。意识,能帮助我们慢慢远离期待、负面的信念,把失望与挫折的情绪当成是一种机会,才得以在其中成长、成熟。学习信任,是一生的课题。 蔡伟航在亲子鉴定的最后关头选择了相信,在妻子提出离婚的时候选择了挽留,而他那与现代都市挂钩的生意也许会更加红火,希望犹在。

永远记得纪伯伦的《先知》里警告世人的,论婚姻:“你俩要相互斟满各自酒杯,但不可共饮同一杯酒。你俩要相互递送面包,但不要同食一片面包。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要心心相印,却不可相互拥有。一起欢快的唱歌、跳舞,但容许对方有独处的自由。要相互搀扶着站起来,但不要紧紧相贴。须知神殿的柱子也是分开站立着的。就像橡树和松树也不在彼此阴影里生长。”

影片中,男女双方活得都很累,原因不单单是工作上的不顺或不变,更是情感上的沟通缺失。人是有倾诉的需求的,影片中的两个人心中都压抑着情感,却没有一次吐露情绪的描写。不去敞开自己沟通,别人就更无法理解你,这在心理学上叫“述情”,当然那些有抒情障碍的人真的是很难做到只会发火,你不表述自己的感受,另一方就无法理解你。关系是双向的,往往有时候沟通成为了一个人的需要,面对的往往是没有回应的冷暴力和无视。冷漠是亲密关系杀手,百试百灵,绝望都是积累了足够多的失望,有时候我们关闭的不是嘴巴,而是心门。雪松的前男友,后来成为了房地产商,变得巨有钱,而她生活中的老公却是一个已经倒闭的工厂木匠,没钱又自卑,也很敏感,女的不但没有觉察到这样的情感去呵护,反而在话语中不断奚落着自己的爱人,要知道最不能伤害的事男人的自尊,会让他痛很深形成心理创伤这种伤痛甚至伴随一生。语言的暴力,舌头底下是可以压死人的。当彼此开始不在乎对方的感受,不懂彼此的脆弱,忽视彼此的感受,无视彼此的需求,拒绝彼此的渴望,那么一段关系能剩下什么呢?只有伤害……这世界上,没有比情能伤人更深的。

婚姻需要经营,每个人都要去学习如何经营,你不能靠换队友来改善状况,如果你不成长,不成长过去换任何人只是重复不幸福的轮回,卡在哪还是卡倒在哪然后又换新人继续轮回。弗洛姆《爱的艺术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 这句话我是很认同的。弗洛姆精神分析过程本质上是寻找真理、帮助患者获得爱的能力,或者找回丧失的爱的能力,目标还是偏向于个人成长。但是总体而言,弗洛姆树立的爱的典型接近于菩萨,弗洛姆的爱是理想化的爱,这人世间多的是一路跌跌撞撞流着血前行流着泪离开的残缺人。有多少人 人格完整?有多少人人格功能好?有多少人有爱和被爱的能力?有多少人愿意在关系里拉住彼此的手共同成长?《爱的艺术》这本书如此特别如一个美好的心灵伊甸园,同时又是那么不切实际,像空中楼阁,是一种理想中的爱。所以相比我更推荐《爱的五种能力》这本书。在现存社会下,爱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有爱的能力的人稀如熊猫。这是时代创伤的爆发,80、90生在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种无论发生什么都没放开彼此的手,白头到老的“纠缠”或许就定格在了我们老家坟头和年久泛黄的柯达相纸里。我们这一代人什么都不缺,却真的感受不到那种人心贴着人心把人当人的温暖了,充满各种诱惑的消费主义社会人心空了,只剩下装满欲望的躯壳。这不是悲观,这是现代消费主义社会下的一种时代命运……有心,能坚守初心的人在文艺情怀电影里,两具拥抱彼此冰冷躯壳的快餐情侣坐在电影院里去看荧幕里情比金坚的爱情片这是多么讽刺啊 ? 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活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那爱上的是谁呢?是幻想中的人设?还是眼前这个就是优缺点真真实实热乎的人???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指出爱上的是自己的想象,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人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 我确信的是,感情是要相互维系的,爱需要两个人,可悲又无奈的是,在一起需要两个人,分开只需要一个人决定……爱情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不忽视彼此,多关心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危机发生才去补救。相信彼此,只要彼此坚定在一起的信心,一切风雨都会过去。但,需要两个人,两个……人

人与人之间到底能否真的互相抵达内心?

感情的瓦解其实有时候很简单,因为猜疑,因为零沟通,因为自以为是而渐行渐远。信任感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检查和提防,是怀疑和争吵,感情自然就淡了。从最初的甜蜜到分手,一步步滑坡,感情一次次被撕裂,击垮男女主这段感情的东西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钱和性,是自卑和多疑和生活的沉重压力。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其实,爱的学习,是从期待幻灭之后才真正开始的。爱很容易,持续的爱最难。每一段关系都是一个课题,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都是一个祝福,即使这段关系看起来很是灰暗。好爱的爱爱起来很自然,不好爱的还去爱才是真爱。

影片中的夫妻,就像两个未长大的小孩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缠绕在一起难分难舍,彼此伤害又无法离开,就像一个“共生”的状态,心理上的连体婴儿。也许是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都没有学到,如何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又可以与人保持情感的链接。一方面拼命的依赖他人。没有对方就活不下去;另一方面,又尽情的伤害对方,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对方,进而伤害双方本已经十分脆弱的关系。夫妻两人彼此伤害,又伤害自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伤害别人,又用伤害别人的方式伤害自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如何跳出这痛苦的轮回?没有标准答案……但通往成长的路上一定会找到答案。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作者M.Scott Peck《少有人走的路》在很多年里指引了我通往自我成长的方向。

丈夫需要一笔钱才能把公司开起来,妻子为此去找自己的初恋情人借了一笔钱。丈夫公司开张之际,他的姐姐不屑的评论说,还不是你老婆不知道做了什么事才借回来的这笔钱,有什么好高兴的!丈夫悻悻的与一老板去了洗浴室,被无意中发现的妻子冲到洗浴室,抓了个现形……妻子愤怒的找到暗恋自己的男司机,两人去开了房。至此,夫妻间的矛盾已经升级到了极点,面临离婚的边缘,两人痛苦万分,不知道何去何从,影片戛然而止,留给人无限想象、无奈和心底悲凉……

我们都不够勇敢,可怜的自尊心,可怜的不被满足的愿望,太害怕被拒绝感,被抛弃感,失落感,无力感,绝望感,空虚感。学校里所有的课,只教会了我们文字,可从来有没有一堂课教你如何好好说话,如何亲密,如何给予爱,如何表达爱,如何接受爱……而这些人生课题的成长代价是以牺牲伴侣或孩子……成长的路上总是尸横遍野。

懂,比爱更难

写给所有跌跌撞撞一路到今天的人:“我把我有的给你,并不懂得你要什么,我拼尽全力为你,而你却说,你不爱我;我想给你你需要的,可是你也没有说清楚你要什么,你说我总是错过,各自失落;我们说着同一种词言,却无法识别对方心底的呼喊,对视如此简单,看见却如此困难。”

爱,只是一个当下。后来我们用语言去陈述它,我们再去追寻的不过是回忆和对回忆的命名。了解一个人并不算什么,今天他喜欢芝麻,明天他喜欢西瓜,变是常态。成长的路上总是尸横遍野,无奈。

 3 ) 一个偶然的机会,去看《忘了去懂你》。

  炎热的小镇,“小龙女”陶虹的面庞依旧素净,眉头间尽是若隐若现、难以抚平的褶皱。郭晓冬则黝黑得很,英俊帅气被掩饰地一干二净,脑门上“我没用”三个字却清晰可见。以至于那个出租车司机出现,去突破陶虹心房的时候,我恨不得冲上去对她说,“你跟他走啊,你为什么不跟他走啊?不跟这个男人走,好歹跟猪八戒走啊!”

  对,那种炎热似乎走出了屏幕,把人身上最极致的烦闷燥郁的气质都解放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些人物都不只活在电影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生活里。并非单纯的剧情勾勒了自己的情绪,而是剧情与你现实的联想一起创造的情感膨胀了。那种冲动的言论不是对陶虹演的陈雪松说的,而是对见过所有相似的女人说的。而对郭晓冬饰演的蔡伟航的不满,也是对所有见过想爱、又因为莫名的自尊心不懂得爱的男人说的。

从角色上,看到了芸芸众生,那些有缺点的芸芸众生,而那种烦闷燥郁正是因为自己看到了,却只是看着。某个小学门口接孩子的夫妻,某对在超市闲逛的夫妻,甚至于自己的身边的亲人,见过多少人,他们可能曾经相爱相依,可是那种气息只能在某个深夜、某个梦醒时分才被触及。而旁人,无能无力。那一瞬间懂得,世间种种,只能自救。

  冯唐有句话讲他的写作:“首先自渡,然后渡人。”我见、我感、我思、我写,一如曾经那句“物遇不平则鸣。”《忘了去懂你》的魅力正在于对于人的描述是刻骨现实的,而带来的警醒又是清晰可见。人生中总会遇到很多道理,而这些道理并非过好人生的捷径,而是陪伴自身,让其深入脑海、蔓延四肢,而后随着时间一同老去迈向终点。

  最后分享两句主演说过的话:
  郭晓冬:“这个角色身上有着一种小人物的毛边感。”
  小陶虹:“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些躁动的东西,就像是那种湿漉漉地望着太阳的感觉。”
  两句实在的话,看到两位演员对于角色的用心,这个世界上明星的光芒太多了,演员对于角色的刻画却舒服简单,希望看到更多。

 4 ) 结局让观众忘了去懂导演

       如果这是一部电视剧,我会想看看下一集;但它是部电影,不是所有的意外断片和长久留白都会给人一个回味无穷猜想不断的开放式结局。
       演员的表演无话可说,问题在于情节安排和拍摄手法。看这片不由得会想起『万箭穿心』,同样的题材,方芳的戏剧张力要大的多,情节安排也更顺理成章又有头有尾。
       雪松这个角色相对于宝莉(『万箭穿心』女角)更隐忍但不够立体,老蔡的窝囊跟自杀的马学武(『万箭穿心』男主)是不同类型的折磨人,出租车司机小吴也会让人联想起健健(『万箭穿心』男二),记得当时『万箭穿心』有篇写得很好的影评叫“不管是万箭穿心还是万丈光芒,总有一个健健愿意为你摇下车窗”。健健是宝莉苦涩生活的港湾,但显然小吴不是,他青涩有余又担当不够。所以雪松比宝莉幸运,老公健在孩子爱她(宝莉的老公自杀孩子怨她);她又没有宝莉幸运,她比宝莉更迷茫,游走在离开和留下的边缘,只因为看不到未来可以依托的希望(年轻的小吴和张一白演的房产商显然都不是合适依靠)。
       其次,贾樟柯不应该当监制,同样的剧本他当导演说不定会好点。
       最后,片名太隐忍,在戏中藏得太深,就像女主恨男主不够懂她,观众看完戏都恨自己忘了片名。我知道导演想说我们常常因为熟悉而忘了理解,最亲近的人反而被推得更远。但导演你不能因为观众智商普遍不低而忘了点题啊,这让观众如何去懂你?~

 5 ) 一个阴雨夜絮絮叨叨的吐槽

豆瓣我恨你。刚写了一篇2000字的影评突然就丢掉了,瞬间没了心情,但是既然是槽,就提纲契领的吐一下吧。

简而言之,这部片子的硬伤在于:

1. 叙述能力严重不足。说句不好听的,没有叙事,只有贴吵架。吵架多好拍啊,那么多可以爆发的矛盾点,那么多可能的起承转合,能把吵架也平平淡淡的贴墙纸一样的贴出来也真不容易。

2. 那些无意义的长镜头。最讨厌搞些占时间的不引起任何思考的长镜头。这里再写下去我又要吐槽到贾导处了,暂且打住。

3. 文不对题。导演无数次宣传描写的是疏离感,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男人和不沟通的夫妻的琐碎日子。勉强拍拍狗血电视剧做夜晚九点档还可以,硬要贴一个现实主义的标拿到电影节上来溜就过分了。

4. 好吧其实我是来吐槽导演的三观和素质的。事先声明,没有读过她的任何书,所以评论有强烈的个人偏见色彩。导演后来居然在答问环节提及她觉得这两个人应该复合,也希望他们复合,但是大导演啊,如果您是陶虹,您会天天和这么一个自卑自负到极度,且暴力倾向十足,没事儿就拿着菜刀逛大街的男人过日子么?如果您不能,您也不能要求人家陶虹就那么委屈自己不是。

这部片子的导演是作家,上次参加一站到底的某不会写中国字的年轻人也据称是九零后作家领袖,这个事实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梦想。曾经说自己以后希望写点东西,现在我觉得,要说一不小心被人叫一声作家,那可怎么办。

 6 ) 女主的玛丽苏情节真让人受不鸟

看了有种被忽悠的赶脚
1.演员表演和场景选择布置还不错
、、、、、、、、、、、、、、、、、、、、、、、、、、、、
2.节奏感混乱,前半部分抓不住眼球,看的特别困
3.《传奇》特别出戏,直接把片子风格往低端粗俗方向拉
4. 最要命的一点,女主有一个土豪男友、有一个对她万般执着的情人,各种可怜无辜都是因为老公太怂;女主无一点人性的弱点,或者在观众面前这种弱点都被削弱了。

 7 ) 《忘了去懂你》:婚姻背后 生活在冷笑

记得以前电视上经常播放一句广告语:“明天的明天你还送我水晶之恋吗?”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婚姻里的人也经常会问:明天他还会爱我吗?


电影《忘了去懂你》也同样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部电影是女作家权聆的第一部电影,因为贾樟柯的监制,这部电影在微博上成了热门话题。


本片和许多描述七年之痒婚姻的电影一样,讲述了底层小人物面临的赡养老人、男人下岗、妻子出轨等问题,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压抑而苍白的婚姻图景,这也是激情遭遇生活造成的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最大的敌人是生活。


影片开场就展现了一个已婚女人无聊的生活场景,陶虹饰演的陈雪松在自家开的小超市里无聊的打盹、看电视、以及和前来换零钱的小年轻打情骂俏……枯燥的婚姻生活让她无聊,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新闻吗?”她渴望激情、渴望理解。


电影中,她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猜忌与怀疑,郭晓冬饰演的丈夫蔡伟航不但不理解她,还怀疑她和初恋情人有染,同样,她也怀疑丈夫对自己不忠。


影片中,两人互看对方手机一段充分展示了夫妻之间的不信任。同时,这一段也展示了电影蒙太奇的力量,两人在偷偷翻看手机的同时,电影同期画外音是电视剧《潜伏》里的对白,暗示着两人的婚姻关系像间谍一样。


他们已经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了。


电影就是这样,它截取了生活中片段给人看,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的不只是故事中男女,看到的还有自己,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力量。


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替电影中的夫妻惋惜:“如果他们不这么做或者那样做就不会出这样的结果。”但是,生活在故事中的人永远看不到或者忽略了这些,他们只看到“生活在别处”。


电影中,女人因为男人不挣钱,殊不知男人为了干一番事业喝到酩酊大醉;男人以为女人不孝顺自己的母亲,而女人却偷偷给老人钱去买营养品;男人没钱投资,女人却冒着风险去找旧情人借钱。


他们都是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看对方,只看到了生活的一面,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对方对自己的付出。这种理解的错位,只能造成一个结果,他的柔情你永远不懂。


银幕面前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不管以前如何相爱,在生活的磨砺下,也经常“忘了去懂你”。


人问苏格拉底应不应该结婚,他答:两种结果都会懊悔的。就像冯小刚在《非诚勿扰2》里说的,婚姻怎么选择都是错,好的婚姻就是错上加错。


这才是婚姻的本质吧。


片尾,丈夫蔡伟航和妻子吵完架看两人婚礼的录像,录像中,两人笑容满面,幸福溢于言表,在司仪的口令下各种秀恩爱。


两下对比,生活带走了爱情,改变了两个人。

 短评

很多地方很不尽人意,不过又有些细节确实很对,那些夫妻间的远与近,隔阂与牵挂。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作为女作家的导演处女作,完成度不差。贾樟柯班底:监制科长,摄指余力为,配乐林强。陶虹、郭晓冬、王紫逸的表演都相当棒。优点在于情感把握细腻,细节处见功夫。不足在于某些情节的戏剧化,还有并非设置开放性结局就是好的。这些年开始有人拍人的软弱、无能、窝囊、挣扎,挺好的。

9分钟前
  • Z
  • 还行

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故事。还是那句老话,所有婚姻里的不幸,无非是互相遇到了作的人。

14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小孩都大班了还睡在大人中间,这点不好,难怪夫妻有矛盾

19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忘了去懂你,电影恰似电视剧。

2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頗有陰暗風格的清新,作為導演處女作,它比近期大賺的韓寒有風格和誠意,也比韓寒有內容和內涵。

26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剪辑太差,开放式结尾也太莫名其妙。

30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小陶虹好会演。

34分钟前
  • 付玲
  • 还行

我一直讨厌套独立电影公式的文艺小片,这和那些奥斯卡系影片像命题作文一样,再加上个稚嫩的导演,毫无新意,也毫无想象力,有的只是经验和习惯。当他们把故事套进类型模板,就像命题作文,模具量产,剩下的就是把镜头拍出来,然后堆砌到一起,就像一个又一个镜头组合而已,这类文艺片真操蛋。★★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男主角真是招人烦,女主角更是没啥个性~

39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B-】7.0 只因为在人群之中多看你一眼,再也忘不掉你容颜。发乎情,止乎礼。爱情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多关心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危机发生才去补救。相信彼此,只要彼此坚定在一起的信心,一切风雨都会过去。重要的不是TA的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牵手拥抱亲吻做爱的此刻。常去关心亲人与爱人。

40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推荐

三星半。重庆郊外的一个小镇上的一对夫妻在匮乏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陌生的故事。影片很努力透视一个家庭的困境,也试图探索其背后的社会环境,但都给人浅尝辄止的感觉。必须点赞的是陶虹、郭晓冬的演出,素颜真面,张弛有度。

4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陶虹10分演绎——如同纪录片一般的随意与从容,高清晰度高力度表现!我搜罗了回忆中的一些影视片段,回忆她的那份韵味,也是位列影坛一流的,回味无穷甚于周韵。这部片子除了演员挖掘与表现略欠,整体架构不够凝聚、内容块儿联结不够强,其实很不错了呀,对90年代末的街头寻常家庭的展示简直1:1的还原,处处看得到我的父母和那一代人的身影。7.8

49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非常失望。普通夫妻七年之庠的故事。充满炽热的情绪与冲突。但犹如无名火,空洞乏味,缺乏支撑。剧情,台词,摄影,配乐均无亮点。唯有郭晓冬陶虹的表演十分努力,却不仅不能拯救影片,更显剧本之烂。与题材类似的《万箭穿心》差距巨大。不该错信贾科长。PS.郭晓冬现在是中国第一性爱戏男星么…一星半

54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補記2013大銀幕看, 那會還叫陌生....

59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1、男女主都塑造的很成功,被生活强奸的人设;2、出租车司机的设置很巧妙,是女主对这个世界仅有的一丝幻想

60分钟前
  • 可风
  • 推荐

所有的争吵都合情合理 真实得很 感情从来就没有洒脱的 其实我觉得有一句话正好说反了 不幸都是相似的 幸福才是各有各的幸福

1小时前
  • forfaen
  • 还行

一部没有结局的电影 电影想要去表现的主题就是夫妻之间再也普通不过的生活 没有感人肺腑的爱情宣言 没有浪漫的山盟海誓 依存的是人性之间再也普通不过的爱情 影片对于人物感情世界的刻画惟妙惟肖 一切故事发展内心世界的变化都在事物本身的发展为前提 同时也告诫我们应该珍惜爱情 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

1小时前
  • 李小庫
  • 推荐

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屁孩嚷嚷着找泪点,就这帮把脚放椅背上、满嘴跑火车的熊孩子,除非扇几个嘴巴子,否则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泪点! 贾樟柯出品、监制

1小时前
  • 雲無憂
  • 还行

唯一缺点是戏多,其他都挺好,尤其是演员,对婚姻和世俗的关系把握到位

1小时前
  • 兮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