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没有你

剧情片中国大陆1998

主演:王峥,周婷婷

导演:陈军

播放地址

 剧照

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2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3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4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5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6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3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4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5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6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7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8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19不能没有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3 22:30

详细剧情

真人真事改编   一位聋人女孩周婷婷和一位视障者王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们相遇、相近、相知,组成了“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的“海伦·凯勒联合舰队”。她们俩一个是无声的世界,一个是无光的世界,然而谁也没想到,两个不完整的世界联合起来,撞击出的生命火花,竟是那样光彩夺目,竟是那样地美好。   周婷婷听不清看得清,她不为自己耳聋而悲伤,却为自己眼明而自豪,她做了王峥的眼睛;王峥看不清听得清,她不为自己视障而悲伤,却为自己耳灵而自豪,她做了婷婷的耳朵。   就这样,你帮我看,我帮你听,“海伦·凯勒联合舰队”扬帆远航了!她俩的故事被拍成电影,片名叫《不能没有你》。片中,她俩自己演自己,获得了很大成功。

 长篇影评

 1 ) 还是喜欢这样的影片

最近看了《不能没有你》,一部黑白,关于底层人物,制作看上去还有些粗的影片。但是看的时候,我却是那样的投入,只因为影片里没有做作虚伪的感觉,只因为那难以割舍自然的真情。
于是想起了之前看的《车票》,一部并不被大家给予高评价的影片,但是记得看的时候我却流泪了,也许是一个人看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被影片中母亲一生的深沉亲情打动。
无论是不是得奖,是不是卖座,最好的影片是可以在人们心里留下些难以忘怀的想法的,不管是共鸣、深思、感动……

 2 ) 爸爸,你在海里都好久,我想和你在一起…

「爸爸,你在海里都好久,我想和你在一起…」 「妹仔,妳看得到我吗?」 「看得到啊!」 「海那么深,妳怎么看得到?」 「我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看得到…」 电影里的父亲为了挽留女儿和国家庞大的社会机器对抗,爸爸没念什么书,老实.憨直,赚得的钱只能温饱,工作是非法的.住的地方是非法的.连女儿的监护权也是非法的,妹仔趴在船上看着海底的父亲,看住维系父亲性命的氧气管和那台破旧的帮浦,骯脏厚重的黑白油污沉浸著海水,彷佛是永远洗不掉的贫穷....[妹仔!阿你去跟妈妈住好了]妹仔生氣的用力推开爸爸,不用刻意煽情,几个简单的画面和对话就深刻表现出父女的情感,。 爸爸挽留女儿的方式总是直直思考.用他仅能买得的水果像任何有权力的人恳求,往返高雄台北.走遍各个社会机构,在这个什么都以"法"为准的冷漠社会,这对父女渺小的像大海的针,国家没有给爸爸任何机会,最后他用最激烈的方式表达抗议,带着女儿跳桥,让媒体拍摄,父亲大声喊着:[这个社会不公平],跳桥的抗议方式让他和女儿分开,可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长大的小孩特别世故,妹仔很聪明,不说话是他表达抗议的方式,不说话让让她两年后和爸爸从逢。 这么简单的故事,简单到就像你家隔壁邻居会发生的事,电影散場大家眼眶都泛着泪.走出电影院天空黑黑的,路上的行人表情冷漠的像死人般的惨白。没有办法用颜色分辨这个故事那就黑白吧

 3 ) 大家来找找茬

为了证明我虽然一周进N(N>4)次外国电影院,但心里依旧关心华语电影,特地拔出一天的空把金马奖的电影都扫了一遍(众:可惜没有“看电影”这个职业,不然你一定发达了)。 搞掂了《风声》就是《不能没有你》,这是个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关系。

虽然这话讲得不够有地域保护性和地域荣誉感可能很多人不待见,但是大实话不得不说,对比大陆电影十年如一日的“假大空”(不是飞天遁地就是伟人大事要不然就是子虚乌有连谎都扯不圆),香港电影越演越烈的“神经质”(无贬义,只是银河映象不是搞警察就是搞杀手,小宝倒是关心普罗大众,奈何自己本身是个少爷,总归隔着一层),台湾电影还在为小人物为草根为“社会意义”为“艺术性”而挣扎,至少为华语电影保留了另外一条出路——而且这说不定才是生门是活路。

《不能没有你》的取材和立意都很好:故事来自真实事件就避免了许多扯也扯不圆的瞎话——现实才是最伟大的剧作家;透过这样一件“小人物的小事体”反映社会问题,传递父女情深是以小见大,阅卷老师顶喜欢的形式。
其实看到剧情大纲之后就知道金马奖至少是“最佳影片”这一关《风声》绝对赢不了。没办法,输在起跑线了。就跟《变形金刚》之流哪怕拍得再天花乱坠神仙画画也永远别指望Oscar最佳影片是同个道理——再商业路线的电影奖还是要留着“深度”这家脸皮的,大场面大构思之中还得有点感人至深的爱情亲情或者社会意义,更何况金马奖以前被我讲是个“很作”的奖,如今就算招牌砸了,也不至于发疯到自己再冲上去补踩两脚。

不过老师也教导我们说,光有好的中心思想和好的材料是不足以拿高分的,必须还要有好的文章结构,条理明晰的起承转合和漂亮的文笔才是一篇好作文——当然这是站在应试作文,也就是有外在目的性的作文的基础上,你要是玩新概念那自然就随便你了。
电影也是那么一回事,你要是想玩自闭玩实验性玩表现主义,你玩你的,我抱着两手闲看。但你要是想玩“社会意义”,想打“亲情”牌,就必须和观众沟通良好,交流愉快,这样电影的目的才算有达成,为了这个终级目标有时候必然要牺牲一点导演的“个性”或者“艺术性”——手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我想戴导取一次新闻事件拍成这片还血淋淋的在片子里喊“社会不公”也不是为了关起来门来自己看着乐呵用的,既然有“外在目的性”,我就有茬要找。

话先说在前头,戴导你很帅,很是我的菜,所以这叫“爱之深责之切”。当然你的专业找门道的,我只是外行看热闹的,咱一本电影理论书也没看过……然而台湾电影若想要走出“拍得自我感觉很好但观众不待见”的怪圈,就必需要知道观众在想什么。AI的Simon叔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评语"self-indulgent",直译过来就是“自我沉醉”大发了,于是自我感觉很良好很艺术很有才,却忽视了向听众“传达信息”的有效性,在“大众流行”的世界里是要被打枪的。

首先一看这片,我想十成十的人都会先跳出这个疑问:为什么是黑白片?
黑白片很容易被误解为“有艺术性”,其实仔琢磨一下黑白片的“艺术性”是哪里来的,总不能是“物以稀为贵”这么白的理由吧。彩色片的色彩层次好,调子丰富灵活好掌握,而且就现代来说更为写实贴近生活,是现代电影“自然而然”的选择。那么故意做“不自然”的选择当然就是图黑白片的“特色”了,黑白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丫是黑白的(被围殴),代替色彩层次来作为传递信息手段的是光影对比,用光影来构图自然比用色彩构图更有聚焦效果,更有对比的力度,也更有手法的难度,所以选黑白的第一条理由是冲着这个,也即或是为了说明黑泽明是自己偶像,或是为了体现特别有对立戏剧冲突的情节,或是为了构图上的特别艺术效果;另外因为电影早期都是黑白片,用黑白胶片会有一种“历史资料片”的感觉,具有划清时空的效果,因为观众的周围都是彩色的,冷不丁见屏幕上的黑白两色,很容易把角色置入“与我们生活在不同时空”的范围内,如果是背景较古早的故事反而能因此将观众更快的带入设定的历史背景,更有真实性,所以选黑白的理由之二是为了还原历史感;最后黑白是没有感情的颜色,具有一种用彩色很难达成的纯中性的调子,一方面可以造成冷漠压抑无情的环境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隔离任何拍摄方的主观感情体现“客观陈述事实”的意味,如果配合一水的中景和远景很容易造成一种疏离感,将导演、角色与观众隔开,从而强调事件的存在感(这方面的经典强烈推荐《洞》),所以选黑白片的理由之三就是为了体现大环境的冷漠严酷或者导演本身的抽离立场。

回头看这部电影,其实我对戴导的打光是很有意见的。既然要拍黑白片就结结实实拿出点手段来体现其优越性,虽然我是外行,但也晓得单纯只靠自然光线并不能体现“真实性”或者“压抑感”,只是弄得一味的灰塌塌。
灰塌塌的一个问题是层次不好,有时候一个远镜过去我都看不清画面上都是些什么东西,不得不把注意力从人物移到周围环境上——我想这不是导演要的效果吧。
另一个问题是单调,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当爹的抱着女儿要跳楼,嘴里大喊“社会不公”,那么本意自然是要观众感受他们父女情深进一步同情他们的处境从而思考将他们逼上这一步的原因最终正视这个社会的冷漠(我觉得主要还是人情冷漠造成的,其实那个“监护人”体系是为了保护小孩的权益存在的,规则本身并没有问题,是操作规则的人的冷漠无情缺少基本的人道关怀最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而电影的最后是父女重逢,总体来说在悲惨之外还应该有温暖轻松的时刻来衬托其悲其惨,而这漫长的悲惨之后的希望也会格外闪光。在这部电影里当然你看不出树是不是格外绿天是不是分外蓝,你甚至都分不清天是下雨天是放晴天上是不是开太阳,两位主角一开始和乐融融生活幸福的时候感觉阴沉沉的,逼上绝路心情郁闷时还是感觉阴沉沉的,最后重逢时依然阴沉沉的——我一点也看不出把亮度调高一点会有什么问题啊!
最后一个问题是缺乏“代入感”。我现在看在巴黎取景的片都很有代入感,因为这是我熟悉的城市,看着故事的上演会觉得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真的人和事。而影片的黑白色淡化了小环境,把明明是发生在当时代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许每天在发生的事情给生生的陌生化了。
这样一来镜头语言就显得很死板,就好比有人跟你讲话但整句都不分轻重音也没有起伏,缺乏感情的投入与表达。在体现社会环境压抑这一点上我有收到,但是人物的情绪和互动就完全被这一成不变的灰塌塌给隔离出去了,我有时候也纳闷导演是不是存心要拍得像图书馆里快放霉的资料片似的,但从给的镜头来看又分明不是这么回事(这咱后面再说),加上全片几乎没有配乐,这简直是成心往外在赶观众~~~

说到这里我就很想知道,戴导本人到底是把这片当成“社会片”还是“艺术片”?真的是后者那算你有个性我无语,如果是前者我就不理解你硬要用黑白片的用处何在。有好几处镜头,诸如爸爸第一次入手背朝着海面冲着女儿笑,比如父女两个坐在海边絮絮的说话,比如爸爸带去的甜瓜烂了(你还特地给一特写),这些地方如果是彩色的镜片会更漂亮更有感情的调度更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如果没有办法达成黑白片vs彩色片的优点又硬要选黑白片,难道只是单纯想说明侬很艺术很不俗,我等观众很不懂艺术很低俗咩?这心态不好哇

再来就是如果这片单纯追求“艺术性”我就随你怎么浪费镜头了,有蔡明亮和侯孝贤他们“珠玉在前”,如果是搞表现主义你一个长镜头十分钟就拍着天只为了拍摄“状态”或者追求构图我也没话说,但如果是“社会性”就要讲求一个效率问题。影片统共就那么点时间,事情统共就那么一点,如何能从观众处得到最大的反响与共鸣从而达成“社会性”的目的,信息的充分与细致就很重要了。
这是小成本小制作但没有弄出明显的手提效果,而且还是黑白片,说明不是走“新闻纪录片”路线,而是要用融入一点的角度来拍,那我就想问那些废镜头是哪么回事?比如两警员到父女俩住的小屋问话,这时候出现了至少两组同角度的拉背镜头——其实观众根本只要知道警察说什么就好了,这两位警察的表情和肢体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传递,反而小屋内部的布置是我作为观众很好奇想知道的信息,与其从一个很不舒服的角度看警察讲话,我可以只用听的或者只用字幕知道他讲什么就行了,反而希望镜头带我去看一看这间屋子里有什么能够体现这对父女的贫困与相依为命的温馨——即便是新闻纪录片在这种场合下都会去注意这些细节。信息细节上的缺失让观众对这一对父女少了认识与理解,同理心和同情心的给予多少会差一点。后面出现的很多对话镜头都是一样的问题,如果对话双方的表情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传达,那还有背啊还有手啊(你不会擦个汗捏个衣角么)还有别的肢体和环境啊,镜头不是追着台词在行动,应该是更好的衬托台词而存在的。另一组个人觉得很奇怪的镜头是插叙结束回到案发现场的时候,完全把开场的片段重播了一遍——省钱不用省成这样吧。这是件大新闻,报道的新闻媒体很多——这是其一应该告诉给观众的讯息,另外通过了解这对父女爬上天桥跳楼的始末,观众对人物有了认识产生了感情就不需要在用这样“就事论事”的镜头了,可以多一点感情上的互动,因此与其重放一遍之前的片段告诉观众“喂,这是同一件事”(观众没有蠢成这样吧),不如换一个角度重拍一遍这个“父女要跳楼,大叫社会不公,媒体冲上去访问”的片段增加影片的层次。
除了这种个人觉得浪费的镜头,还有一些应补没补的镜头弄得我很个应。总体来说这部镜片的小女孩没有存在感,我作为观众没觉得她有多可爱,对于后来父亲的声泪俱下自然感触就不那么浓。这也不全是小演员的问题,而是有很多父女互动的地方都缺少交待。比如父亲第一次入水时没有补给小孩一个笑脸的镜头作为呼应就很奇怪。还有父女坐在海边絮语的时候,这是很好的表现父女情的地方,却拍得很不自然,一个还是黑白片的问题弄得我看不清楚时间是否傍晚,另一个是从头到尾都是背影而且是没有肢体互动的背影就很让人费解,感觉上好像这俩父女也没怎么亲密的样子。正常的拍法自然是温暖的黄昏下,蔚蓝的大海边,父女肩靠着肩说着话(最好再摇一摇),先拍个金色光线下美好的双人笑脸,再慢慢的拉到紧紧相依偎的背影,最后越拉越远告诉观众“这美好的时光不多了”,不过可能是这拍太俗套,所以戴导不走寻常路以追求“艺术”效果,于是艺术也打点折,感情也打点折。
最后就是镜头跟配乐不搭始终是我的死穴。这片子的配乐很少,但凡出现都是很有情绪的。第一次让我纳闷的就是父女在小屋里吃饭那一出,音乐起得很煽情,镜头却很死板的缩在角落里俯拍,搞得观众好像在偷窥一样,在这种音乐下偷窥难不难过啊!我要追身的镜头啊,我想看小姑娘怎么提起笼子,怎么高兴的跟爸爸说“抓到了四条”,我想看爸爸怎么在辛苦了一天后对女儿露出欢喜幸福的情绪,谁要在角落里偷窥啊!另一组要人命的镜头是父女俩骑摩托车在路上,突然响起了轻快的哨声为背景音乐,摆明了是说父女以为搞掂户口问题了于是很开心,当然一个是我还是遗憾这是黑白的拍不出天多蓝多晴朗树多绿多可爱来衬托这种欢乐感,另一个是音乐明明很跳跃,镜头仍然很死板,这时候不是应该来点留白的镜头拍拍天啊鸟啊蝴蝶啊之类的象征一下,再切两个特写活跃一下吗?我这俗人看得那个难受呃……

最后闲话一点,我对那个“两年后”的字幕也有意见。对于父亲和女儿来说这该是多么漫长而艰辛痛苦的两年,没道理这么轻描淡写这么小字体的带过去了而不来折腾一下观众的……好歹黑屏也黑得久一点嘛

大致观感如此吧。其实要说我很懒散又邋遢的观众,一般不讲究这些有的没的东西,只求故事扯得圆,大致比例适当也就好了,这废话一堆的,还是那句话,戴导你很帅,很是我的菜,所以请加油,好吗?(学小胖握拳)如果拍一部电影是有社会责任感的驱使,是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希望观众能领受到这个目的,请不要躲在导演的小黑屋里作艺术家状,偶尔也要考虑一下我等俗人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毕竟就这么点。金马最佳导演什么的,其实跟台湾老一辈的那些导演比,无论说是构图光影长镜头运用的味道这些艺术感上,还是细节处理节奏掌握手法选择这些表现力上,我不讲大家都晓得有差距了,矮子里面拔将军也没搞头么。

 4 ) 生命中一直看的那個背影

        想起龍應台在《目送》書中寫著,
        所謂父女母子的緣,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小時候,總是由孩子望著父母的背影,
就像妹仔在機車後座緊抱父親,就像看著武雄的影子沒入深深海底。
而武雄本該也有目送妹仔長大成人的機會,卻差一點被剝奪失去。



整部電影從真人真事出發、簡樸不做作的力道,幾乎是部社會寫實紀錄片。
當武雄在天橋被制伏、當武雄在社工面前淚流滿面,
你在燈亮後的戲院裡,發現自己也淚流滿面,
可能還想起某個你一直看、一直看的人。


但這是個沒有色彩的故事。
不管戴立忍選擇以黑白呈現的原因,
是為了降低觀眾因畫面中貧民生活的髒亂與工作痕跡,所產生的視覺壓力,
並避免衍生理所當然的同情,
或是為了屏除場景中真實存在的色彩帶給觀眾的情緒干擾與錯覺,
佔電影中最大部分的並不是純粹的黑或純粹的白,
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曖昧混濁的灰階。
「我找不到這部電影最適合的顏色」戴立忍引用黑澤明這麼說,
但也的確是這個故事「最適合的顏色」。



片中的高雄的海,在失去彩度的畫面上顯得厚重黏膩,
整片海面像是被浮油包圍,但也許海本身正是如此。
透過膠卷傳來的海水的鹹,和淚水的鹹,嘗起來都這麼酸苦。



「黑白影像是一種抽離的觀影經驗,」導演說,
但像武雄這樣的故事,其實不需要刻意營造,對一般大眾而言,原本就是抽離的。


家中擁有電視、使用網路、穿nike球鞋的為數眾多的「我們」(導演稱為中產階級),
鮮少有機會(或意願)去聽聞、接觸真實生活中的那些「武雄」,
即使是透過新聞報導,我們也不見得能立即同理螢光幕上喊著自殺的陌生人,
不見得會理解他們究竟背負著什麼辛酸,置身事外的冷漠就像那群看戲的修路工人。
看完一場電影,我們知道了李武雄的故事,知道天橋上的演出不是場精神異常的鬧劇,
那麼,還剩下多少武雄等著社會大眾「平反」?



對任何事情,我們總是需要理由和證明。
我們用衣著、職業、收入與正常婚姻,做為適不適任「父親」角色的證明,
甚至是,做為讓人給予多少尊重的衡量標準。


父女的血緣關係來自天生,親情關懷也應來自天生,
卻隨社會結構越趨複雜,所謂天生自然之事越需要費力去證明,
武雄一定無法了解,為什麼連鮮紅的血都無法替他爭取法律上的白紙黑字,
甚至對觀眾(包括我自己)而言,若無法透過鏡頭看見武雄與妹仔的互動,
連父親照顧子女的本能,也將被質疑與檢視。


步出戲院時友人說,武雄與妹仔是受到「優勢助人」的「壓迫」。
戶政事務所員工、社會局、警察乃至於大眾,
將普世價值定義的「好」強加在兩人身上,對妹仔反而是撕裂親情的傷害。
沒有母親沒有戶籍、住在破爛倉庫、隨父親奔波工作,成了絕對的「壞」,
片中替妹仔營造所謂「好」(好寄養家庭、好物質)的人們,相信都出於一片善意,
錯誤的是,他們不知道妹仔從凝望父親潛入深海的背影中獲得生活的力量。



我們會為了武雄的盲目無助而感歎,
可能每個人都會想,闖總統府、跳天橋都是莽夫行徑,
社會制度中應當存在更快、更直接的解決辦法,倘若他知道正確的途徑將能解決困境,
但,「知道」本身就其實是需要跨越一道社會文化資本門檻後才能獲得的力量。
而這力量,通常掌握在社會結構上層的少數人手裡。
武雄,活在底層結構的小人物,他又怎麼會知道。



幸好最後,被帶走兩年的妹仔,穿著蕾絲襪皮鞋回到港邊,
她還是不是那個為了捕獲四隻螃蟹而欣喜不已的小女孩,我懷疑而不安,
但,現在至少我知道的是,真實的武雄與妹仔「他們現在過得很平靜」,戴立忍這麼說。



雖然一部電影的力量很小,
「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開始產生微小的改變」,
就像朝混濁的海洋勇擲一把淨水石,劃起一道道漫開的漣漪。

 5 ) 戴立忍的一声叹息


    相信在影片落幕的那一刻,很多人的眼泪都回来了,这种感觉熟悉却又不熟悉,只因时下已经不再是滥情的年代,即使偶有感动,也会是涓涓细流,而不再是20年前那般的嚎啕大哭。戴立忍的冷静让人有些受不了,包括他用起了黑白镜头,和那些不带感情修饰的白描,都让整个故事透到了冰凉。戴立忍不是无情,他只是到了心境沧桑的年头,即使面对着大堆的不公平,也只会凝望着报以一声叹息。

    这是个真实的事件,没人去怀疑其真实性,父女不能在一起,不是社会问题,而根本是“严格执法”的后果。这是荒唐的结论,也是扭曲的现象,武雄被一批议员、专员像踢皮球一样从台北踢到台南,从台南又踢回台北。逼到穷途末路的那一刻,“讨个说法”竟也变成了锒铛入狱、父女分离。分别的日子里父亲不停的找寻女儿下落,女儿则闭口不再言语,用沉默去控诉这个无情的社会。

    戴立忍说自己把它搬上银幕,是因为人们的健忘,武雄在高桥上作势下跳,引来的竟不是同情,而是围观。没有人在乎他受了什么委屈,也没人在乎他要表达什么抗议,伟大的围观者们只需要谈笑风生,讨论一下“跳”还是“不跳”的问题,甚至可以为此而下注小赌一局。道貌岸然的议员更喜欢搞集体抗议,而不怎么关心个体民生,他只懂得追求政绩、懂得拉拢媒体、制造议题。所谓的社工,只知道秉公办事,却不懂他人苦楚,也许是看惯了人间冷暖,事不关己就习惯了高高挂起。

    “讨个说法”怎么做,秋菊跑省城苦打官司,魏敏芝到电视台门口呆着不走,武雄和秋菊一样碰钉子,却没后者那般“和谐”的幸运。戴立忍的话还没讲出口,麦芒已经对准了好些人,政客、社工、媒体、民众……荒凉的社会,孤独的旅人,台北像极了一座腐朽的城市,“日理万机”的“总统府”、“为民执法”的“市政厅”,都成了一种冠冕堂皇的建筑陈设,这个岛屿的真实不在这些楼盘街道,而在那穷苦的海岸线。打渔为生的人,虽然清贫,却也脱离了遍布着谎言的迷局。

    不清楚谁还在守着那梦想的乌托邦,武雄天天上黑船劳作,妹仔学会了捕蟹子,两人会被敲门声吓的慌张,也会在警察闯入后躲在水底回避。父亲念念不忘让女儿读书的事,要为了她去接那些要命的活;妹仔则早早学会了懂事,她安静又无求,只愿能和父亲相依为命。戴立忍终于还是熟悉观众的脾气,于是安排了那个结局,只是小小的对望,距离还在,温暖已经在心中冉冉升起。

 6 ) 亲爱的爸啊。

“妹仔啊,去和妈妈住吧。去吧。”

瘦瘦的大眼睛小女孩突然站起身,恶狠狠地推了爸爸一把,而后坐在凳子上一句话不说。

爸爸一脸愕然,分明有心酸掠过。

眼泪就哗啦啦掉下来了。



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恭喜《不能没有你》,每一个奖项都实至名归。

戴立忍导演不光人长得帅气,拍出来的电影也是无比的帅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在他的黑白影像中一一呈现,蕴涵于其间的父女情深,强烈到让人崩溃。

这样的一部电影啊,对于我这个一向好煽情最近又泪点骤降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身心虐待。事实上,看到电影时长为90分钟时,我极大松了一口气,好怕自己无法忍受那样的折磨。看的是陈文彬憔悴的脸、小心卑微的脸、沉默的脸、痛苦的脸、不舍的脸、心疼的脸、心酸的脸。。。。。。浮现在脑海里的却是爸爸的脸。亲爱的爸啊,我有多喜欢此类题材,就有多恨此类题材,你知不知道啊?对于陈文彬未能得到金马影帝,表示极大的困惑。《不能没有你》看起来如纪录片,黑白影像有很大的作用,而他的表演恰如其分,才将一个社会底层出卖苦力为生,为了让女儿上学四处奔走求告无门,之后不得不铤而走险的中年失意爸爸演绎得这么真实啊。

大眼睛又瘦得令人心疼的小女孩无疑是个戏精,她的听话乖巧以及倔强,恍如软化剂,只觉心是软的,眼眶是潮的,蓄势待发就为那一次淋漓尽致的宣泄。闽南话的“妹仔”听来无比熟悉,小时爸妈也是这么唤我的呢。

帅哥导演对于细节的刻画堪称绝了。于无声处听惊雷,每一处都让我起鸡皮疙瘩,也许只是讶异于自己的容易被打动吧?小小的女孩瘦瘦的双臂紧紧箍着爸爸,爸几经提醒也不放手,爸爸心潮起伏,躲在头盔下哭了,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啊?

从台北回来的路上,以为看到了曙光,音乐基调非常明快,阳光透过树林,闪烁在父女脸上,分外动人。小女孩笑容明快,让爸爸看什么,原来是风车,看起来转动得欢。喜悦就像水波,迫不及待扩散。

爸爸让女儿骑在肩膀上,采树上的芒果,一边鼓励女儿,再用力一点,就能摘到,之后,两人坐在路边,爸爸尝了一口之后,把手里的换给女儿,说较甜好吃一些。天呐,所有爱孩子的心都一样,不论环境好坏,一个芒果就能让一个父亲彻底湮没自我啊。

在宏伟的立法院门口,怯生生的父女,衣衫褴褛,多么不合时宜。下起了雨,爸爸扯起塑料布,为女儿遮雨,之后小小的女儿就在爸爸怀中睡去。丝毫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爸爸脸上的迷惘、绝望与残存的期待交织,那样饱经风霜又饱受冷遇的脸,真让人心碎。

爸爸走投无路,抱着女儿在天桥,高呼社会不公平,大批记者、警察、围观人群,那一幕,真觉得整个社会无情到了极点,爸爸心中的悲怆无人理会,所有的执法部门披着所谓按照法律行事的幌子,却无视最基本的亲情,如果法律凌驾于天地人伦之上,这样的法律还是好的法律么?也许这个问题始终找不到答案吧。从事危险行业、居无定所的爸爸怎么可能凭一击之力抵抗庞大的国家机器呢?

相依为命的父女最终被分开。剪短头发的爸爸在高雄每一所小学寻找,坐在地板上目光追随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小女孩,只有孤独与他作伴。那样的落寞,实在让人无法忍受。

在和爸爸分开后,倔强的小女孩先后换过4个寄养家庭,成绩很好,却始终不愿意说话。她只是以她孩子的沉默表达着对被强行分开的不满呢。爸爸和工作者“妹仔从小就很安静”的道歉,之后泣不成声,我终于泪雨滂沱,特想说,亲爱的爸啊,表哭啊。我宁愿相信电影有个温暖的结尾,那就是爸爸终于和女儿在一起了。那大眼睛瘦瘦小妞又可以天真地笑了,她甚至不会说爸爸说的客家话呢。

我也有一个将我栽在摩托车后面,让我坐好,而后他风驰电掣,风大时让我在他身后藏好,为了我们几个孩子,彻底奉献自己的爸爸。

我也见过爸爸的沮丧、爸爸的失望、爸爸的倔强、爸爸的落寞。

爸爸在每一个电话里都要让我好好照顾自己。每一个结束语必定是“以马内利”。他这么朴素地相信,主真的会与他牵挂的女儿同在。即使有时他也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

本质上我和爸爸一样,都是喜欢沉默的人。一如电影中的父女。话不多的人一向让我觉得安全。而闽南语对白则让我有回家的错觉。这部金马最佳电影就这样让我心神不宁。所谓的过去就像洪水猛兽一般,凶猛倒流。我真是招架不住。

想起前一阵子。为了负担子女昂贵的学费而心力交瘁的大堂哥,因为低血糖带来的眩晕症,走在路上就摔得头破血流。又一个为了孩子的前途连命都可以不要的亲爱的爸啊。你现在好些了没啊?

亲爱的爸啊。我好难过呢。

 短评

心酸......

8分钟前
  • 深溪虎
  • 推荐

为什么全世界观众感动落泪,我就是哭不出来。

11分钟前
  • 夏~~夏
  • 还行

立委会,社会局,警察署等等所谓的职能部门是怎样,也许都是同气连枝。社会底层的无奈悲哀是我们必须也必需了解的。人治还是法治? 这社会真鸡巴操蛋,我却是其中一员。戴立忍果然不俗,期待其今后作品。

14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看戴立忍电影《不能没有你》。大约期望太高,比预想的差一点点。自然,对底层人的关注令人起敬,控制也得体。影调大约后期调成黑白,无法与黑白胶片拍摄的对比度和造型感相比。黑白暗示的时间停滞感,使父女相处时光成为永恒。全景镜头较多,冷静距离感。对机器的强调

17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可以看到官僚的虚伪、社会的冷漠,也可以看到亲情的动人、兄弟的真挚,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华语故事片。

19分钟前
  • 严杰夫
  • 力荐

电影能解决什么?

21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的父母是真正爱你的。

24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人在一个矛盾的社会制度体系中显得那么无助,而人性的推诿、冷漠在这无助之前又显得如此形秽不堪。

29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6/10。父女在报户口和立法院工作人员的大前景后面等待,跳桥的时候爆掉的水管和扫水车溅到留下两道印记,机器的等级制度决定血缘合法性;父女双脚踩洗衣盆象征相依为命的处境,无意中捡起抗议牌使小人物和水果袋被强行扣押,除了好友关掉电视阻止群众毒舌评论无人施舍同情,黑白色彩强迫性抑制了情绪。

3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难得有这么克制的电影,不过社会性又差那么点,文艺又文艺的不太入味儿,但是还是很好看

33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不能沒有你。

37分钟前
  • 齊楊森
  • 推荐

OY黑白映畫(國語、閩南語、客家話) 獲第46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年度臺灣傑出電影』

39分钟前
  • Yoo
  • 力荐

不喜欢

44分钟前
  • Rimb
  • 很差

情与法的灰色地带

4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说句良心话 只值三星 不过看在戴立忍的份上 给个四星吧

47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推荐

让我想起《我是山姆》

50分钟前
  • Sam
  • 力荐

我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看得到...

51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推荐

很久没见到这种直击现实的台湾电影了,五星。

5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三星半。虽然也是社会事件,也有很多不完美,但却拍得特别简单、纯净,生活再艰辛,却能有一个能让这一切变得快乐、幸福的人。对于拍摄此类题材,要想有别与社会新闻报道,关键在于关注的是事件中的哪方面,这也是导演的一种态度

5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男主角长得像大话西游里的葡萄

1小时前
  • 白颜料4块8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