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放逐

剧情片俄罗斯2007

主演:亚历山大·巴鲁耶夫,玛利亚·邦妮薇,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Dmitri Ulyanov,Maksim Shibayev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

 剧照

将爱放逐 剧照 NO.1将爱放逐 剧照 NO.2将爱放逐 剧照 NO.3将爱放逐 剧照 NO.4将爱放逐 剧照 NO.5将爱放逐 剧照 NO.6将爱放逐 剧照 NO.13将爱放逐 剧照 NO.14将爱放逐 剧照 NO.15将爱放逐 剧照 NO.16将爱放逐 剧照 NO.17将爱放逐 剧照 NO.18将爱放逐 剧照 NO.19将爱放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1

详细剧情

  艾利克斯(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Konstantin Lavronenko 饰)和妻子薇拉(玛利亚·邦妮薇 Maria Bonnevie 饰)带着孩子们来到了位于乡间的老家度假,这里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风景安抚了一家人疲惫的心灵。  正当艾利克斯沉浸在宁静的情绪中时,薇拉告诉丈夫自己怀孕的消息,让艾利克斯震惊的是,薇拉坦陈,腹中孩子并不是艾利克斯的骨肉。在巨大的打击之下,艾利克斯找到了兄弟马克(亚历山大·巴鲁耶夫 Aleksandr Baluev 饰),向他倾吐胸中的愤懑,在两人的商讨之中,艾利克斯决定让妻子堕胎。不幸的是,薇拉死在了手术台上,艾利克斯的世界崩溃了,他的悲伤和愤怒化为了仇恨,他发誓要找到妻子的情人,让他也尝一尝和自己一样的滋味。

 长篇影评

 1 ) 将爱放逐到哪里?

妻子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孩子是别人的。丈夫应该怎么办?
A, 离婚
B, 堕掉孩子忘记过去两人继续生活
C, 生下孩子继续生活
D, ……

算是常规的选择,丈夫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可是秘密堕胎过程中妻子死了……

就是这部安德烈•萨金采夫(Andrei Zvyagintsev)的《将爱放逐》,这部157分钟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艾力克斯,妻子薇拉,女儿伊娃,儿子吉尔,他们的生活是安静而祥和的,可是当如开头的问题出来时,该如何呢?

离开家乡12年后,丈夫带着全家坐火车回乡下生活,开启尘封已久的房子,收拾打扫,带着孩子们一起在草地上嬉戏游玩,其乐融融,可是这个时候,妻子告知上述状况。
也许是一头雾水,门口两人相顾无言,丈夫发泄式的狂奔穿过小树林,在路上遇到了在城里当邮差的乔治家孩子,他认识他就捎带了一程。到了镇上,给哥哥马克打电话,想和马克说说这事。固定的长镜头中可以看到的是艾力克斯开车的背影,可感受到的是他的徘徊和犹豫,到了半路还是回来了。当然,电影在一开始的时候,交代了艾力克斯帮助手臂中弹的哥哥马克取子弹,似乎告诉我们马克的江湖生活。
艾力克斯回到家中,面对妻子薇拉只是沉默,也许作为男人,一种被侮辱的感觉,让他无法应对这样突然的袭击。他们各自能做的是,艾力克斯不断打电话给朋友,薇拉只是睡觉。看完片子,我们都知道这是个“阴谋”,一个薇拉为了求证丈夫对自己爱的“阴谋”,也许薇拉的这个“阴谋”实施得太不成功,以至于搭上了自己小命,可是从他们夫妻的交往,也许能感受到薇拉的些许苦恼,夫妻之间的对话总是被艾力克斯强行打断,甚至会直接一个耳光,扔下一句:你做之前怎么不先想想?一个被羞辱的男人正常举动,却在一步步的将一个妻子推向死亡。

12年前,艾力克斯和哥哥离开乡下去城里,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城里具体做什么,总之一直没有回来,他的父亲甚至都不知道孩子长什么样,也许我们从他的哥哥马克可以看出点门道,马克在生活和家庭上,似乎也是不成功的,破碎的家庭合影,手枪,中弹的胳膊,而且,他的生活集中在酒吧、赌场、旅馆和妓女之间。
同镇的老人用拖拉机把艾力克斯和孩子们接去玩,和乔治家聚餐,这是他们和离开12年后和朋友的一些聚会活动,除了长镜头,还是长镜头,聚会的氛围由于这件事,总是别别扭扭的,远处的孩子们在开心的玩捉迷藏的游戏,不知道父母的战争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升级。女人们聊的话题,是家庭丈夫孩子,男人们聊的话题,是“你说什么我根本不懂和不知道”。
艾力克斯带着儿子吉尔在火车站见了哥哥马克,在路上,吉尔不经意说的话让艾力克斯认为妻子肚子里孩子是罗伯特的。车站里面,马克的意见是,你有权做你想做的,枪就在楼上。艾力克斯说,你有没有可能耍了你自己?事实我们也知道,马克就是这样耍了自己,耍了自己的家庭。
宾客散去,夫妻之间第一次的交谈是失败的,艾力克斯体现自私的一面,薇拉这会儿觉得孩子大概是维系夫妻感情唯一的东西,和以前一样,从丈夫身上,他没有看到那些温存的爱。艾力克斯的强势和粗鲁让薇拉更加的绝望,窗外雾气很浓,同床异梦,薇拉仔细端详丈夫,也许在想这样的“阴谋”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也许第二天能够化解,可是早起的莫名电话又让艾力克斯认为是是罗伯特的,更增添了他的烦恼。楼上,他看到那张破碎的哥哥马克家庭照,还有那把枪,正是这把枪毁了哥哥马克的家庭,而现在他又一次拿起了这把枪。
艾力克斯带着孩子们去是看爷爷的坟墓,散心的表面,我们能看出艾力克斯的烦恼和说话的漫不经心。幸好,维克特叔叔家邀请孩子们去玩,可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安静地来处理这个问题。树林里面的对话是这样的。
艾力克斯:你还是孩子的母亲,我还是孩子们的父亲,我不想谈你的奸情,我要忘掉这一切,把孩子处理掉,我们必须这么做,让我们一切重来。
薇拉:你要怎么做,我不后悔。
这当中,我们甚至被导演欺骗了,薇拉这个时候给罗伯特打了个电话。罗伯特给了些许的安慰,对话是那么的含糊,以至于我们都以为就是罗伯特惹的祸。



最震撼人的场面出现了,镜头转向维克托叔叔家,孩子们在那边玩拼图,读圣经然后睡觉。再回到艾力克斯这边,马克帮忙找的大夫在给薇拉做堕胎手术。很快手术结束了,大夫说很成功,可是薇拉死了,走得那么安静让所有人都诧异。艾力克斯很痛苦,不经意间,他成了刽子手,他快速处理完这里的一切,离开了这里,尘封的房子被重新封上。
可是,很快发现不是大夫的错,大夫在薇拉的身边发现了信件,薇拉是自杀的。薇拉在做手术之前,就已经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是什么促使薇拉选择死亡?这份虚空又让她绝望的感情?城里,雨一直下,艾力克斯找到罗伯特探问详情。
故事回到开始,薇拉给罗伯特打电话的时候。薇拉苦闷于和丈夫干涸的感情,在一次自杀当中被罗伯特就起,虽然有两个孩子,即将诞生第三个孩子,因为刚刚收到邮递员的孕检报告说她怀孕了,可这又怎样呢,薇拉在孕检报告后面表达了自己想死的想法。女性对觉醒的时候,就是对自己的通透认识,她怀孕了,可是丈夫带给他的感觉是,孩子总是丈夫的,她的存在在哪里?什么时候孩子可以是她自己的?也许自杀同孩子一起死去,可以让自己真正拥有孩子。
罗伯特去安慰薇拉被他们儿子吉尔看到了,也就是后来让艾力克斯误解罗伯特的原因。镜头从电话声响起,回到过去,故事讲完再回到现实,一个的长镜头交代了。了解整个缘由的艾力克斯如何想,坐在路边面对夕阳,12年自己都没有觉得变化的山山水水,这次完全应该不同了。




艾力克斯开着车离开这个地方,还是如开头,空旷的草原上,只有一株树挺立着,道路远远的伸向天边,路的两边是荒芜的土地,艾力克斯开车远远过来,车持续向前开,穿过烟囱高耸的工业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一直向前,只不过这是归路。
导演刻意安排的首尾呼应,似乎告诉我们一个回环,生活就是一段轮回,人生就是一段轮回,只不过一段痛彻心扉的历程之后,季节轮换,生命轮换,人们都有了收获,原来荒芜的土地上,农民们开始收割,还哼起了古老的俄罗斯民歌,这个时候艾力克斯行将远远的离开这个地方,永远的离开,对于艾力克斯而言,那份刻骨铭心的痛,将伴随一生。
最后说一下导演Andrei Zvyagintsev(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影,就有多少种导演名翻译),导演的处女作《回归》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讲述的是12年后突然归来的父亲,回家后,说要带两儿子到荒岛旅行。荒岛上,父亲与小儿子伊凡矛盾加剧,最后导致父亲的意外坠死,变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这是第2部作品,剧中的男主角获得了戛纳影帝。


雨水,雾气,草原,羊群,木屋,汽车,……也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承载着故事的推到,平静移动的长镜头(较之于《回归》,《将爱放逐》中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些长镜头),影响风格简直是塔可夫斯基的翻版,比如首尾呼应的长镜头,中间小沟由于下雨而变积水的长镜头,所有的外景停下来都是一幅列宾的油画,无论是《回归》,还是这部《将爱放逐》都是如此,电影中的色调、音乐、建筑、景色,还有那张总是侧着,满脸胡渣的俄罗斯人独特的脸,蕴藏的深沉和忧郁,只等着一场大雨,直接抵达观众的灵魂深处。
这部《将爱放逐》,从开始的悬疑剧到家庭伦理,最后上升到俄罗斯民族性的思考,这里有宗教的,有哲学的,严肃的启发着你的思考。延续着塔尔科夫斯基,许多人会自然不自然的想起《乡愁》和《伊万的童年》,探寻民族精神的深处,探寻人类共通的灵魂。12年,突然到来的父亲会让一个孩子手足无措,12年,一次回乡之旅竟然变得这么沉重,让一个严肃的父亲和一个寻爱的妻子这样死去,是一种惩罚,还是另一种救赎?也许离开太久,你根本就回不去,无论从现实当中,还是精神当中。

 2 ) 暇不掩瑜,常人勿读|关于爱,我有很多话想跟你说.

没有第一部电影好,却看出了安德烈的野心.
看来安德烈也是打算拍出一个系列.
第一部成长之初,父性之回归传承.
第二部成人世界的疏离,两性的障壁.爱的局限.

这部着实不够纯.有点落入形式主义圈套.
虽然如此,还是必须佩服他能把这样的故事讲成这样.
要学基本功,认真看看安德烈的电影就可以了.

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不知会以什么为题材.希望能够重新成为我心目中的巨牛巨牛电影.本片着实期待太高,相较第一部电影水准有所下降.因此只给个四星.

此片之艰涩是暇疵之一.奉劝常人勿要随意解读.以免误导观众.

------------------------------风格分割线-------------------------------------

关于爱.我有很多话想跟你说.

鉴于这点儿小情绪是今天因为天才安德烈同学的新片儿引发的.就像为在世界尽头相遇所写的那点小字儿一样.这些话就留在这里吧.

我知道没人想要孤独的生活,也知道没人不会不觉孤单.除非你我永世都是不谙世事的少年.或者你我就像从不曾步入过城镇的乡野屠夫.看起来那般平和的活在自然的暮色之中.然而,那个酷爱追根究底的我,总是在你不知的所在追问着:为什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在我身后.你只会温柔的注视着我.如果就这样我们留在这片土地上,我就在饭后酌一杯酒,隐忍沉默的把这一切作为了回馈你的爱情.

若不是如此,若有朝一日.你是我追逐的风霜雪雨.就算勉强着生活共渡过.在你自私,无知无觉的房间里.关于爱的印象.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悱恻之声.

关于爱,我有这么多话想对你说.你如果永远在你的世界过你的生活,我就算说了也是无济于事.对这一点.我比你清楚,但是你永远连听也不会听我.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让你来懂我?语言没有用,那么流血是否有用.流血也无用,那么把生命都给你,行还是不行呢?

我也知道.爱是我流尽了自己的血.生命都给你们.也洗不清的尘俗的罪孽.在轮回中畅想痴妄的过活.不论是像人,像兽.在那处只有你们自己所在的国度里.救赎就像从不曾被你们企及过的爱一样.是天国的谎言.是对朱丝蒂娜的惩处.

生命在泥土中奔流不息.一个是孤独的罪.一个是孤傲的爱情.如果没有你.如果你根本不愿将我聆听.纵使我拥有天使的嗓音,也不过只是,空心的铜管乐器.

 3 ) 放逐自己

■一句话点评:谜一般的人物,诗情洋溢的超长镜头,回味久远的摄影画面,一个带有宗教乃至哲理意义的抽象故事。 兹维亚金采夫的第一部长片《回归》(又译《爸不得爱你》)横空出世,在200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奖,前苏联乃至俄罗斯电影的优良传统仿佛跟着他一同回归,一时间“塔可夫斯基灵魂附体”的呼声不断。时隔四年,新作《驱逐》看上去依然是传统的家庭题材,讲述重点却从生疏父子转移到陷入痛苦的中年夫妻。片名选择上,上一次是“回归”,这一次是“驱逐”。一来一往间,故事大不相同。 《驱逐》讲述一个男人得知妻子背叛后的情感疾苦,他满腹怒气,决心打掉她肚中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剧情简单,刚过半段就暗涌不断。几个主要人物更是琢磨不透,只等观众去揭开那层面纱,消去疑云。如果说《回归》的主题已经令一部分人感到理解有障碍,那《驱逐》是再往高塔走上了一层。在缺乏西方宗教文本、信仰及其表述的东方国度,表述起来尤其困难。所以不能抱着解谜的心理去揣测人物动机,只会是纠缠不断,比如处于对立位置上的丈夫和妻子。常人看来浅显易懂的一个问题,只需要在“是”或“不是”间选择,结果他们搞得虚实不清。完全可以避免的误会被扩大化,一段能够修复的关系遭遇阻断,连带幸福的家庭一起毁灭。开玩笑说,还真是剧中人物自找的,但搪塞终归是搪塞,正经分析的话还是有很多东西可说。 故事里相似的意外突然,《回归》表现为突然归家的父亲,《驱逐》的平静则被一次意料之外的怀孕所打破(对于丈夫而言),冲突由此引发。事实上,《驱逐》里突然乍到、还未成形的孩子并非不可以解释,如果执著于孩子是不是偷情而得,那显然是非理性的进入方式。《回归》中导演借用了《圣经》和“七天创世纪”的素材章节,《驱逐》里的宗教色彩体现为东正教里对圣母的崇拜,换话说问题出在孩子的“归属”上。站在妻子的立场上,这个孩子不属于他们夫妻的任何一方(听上去不可理解,但影片要点正在于此),但也不是生搬玛丽亚和耶稣的关系。隐喻的不断组合只会让影片更加沉闷,为了避免问题被复杂化,不妨将《驱逐》看作通过寓言(神话乃至传说)来解读人生的处境,它不是随处可见的个人案例,也不是带有强烈暗示的社会题材。一旦道破这种影片与神圣的重要关系,《驱逐》就要失色不少。它的深层意义在于:唯有每个人自己去尝试理解,如同面对没有作出选择的开放式结局,找到一个合适的故事出口。 当死结出现,丈夫急于从妻子身上寻找原因,而从没有想到过需要拯救的是自身。放下这个问题的困扰,转而讲述兹维亚金采夫的影像风格,那实在轻松很多。主题晦涩并没有让摄影随之沉郁,说下印象深刻的几处地方。树林里有过两次谈话,一次两个小孩在交谈,摄像机一直在移动,人物走位自由变化。后来是丈夫与妻子,镜头跟随妻子前行,丈夫由左边出画,又由右边入画,很好地体现了他在是非问题上的咄咄相逼。后来的暴雨降至、水流穿过草地而下的长镜头,两分半钟一气呵成。绝妙的地方不在于由高及低、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而在于最后水面呈现出房子的倒影,继而被砸落的雨滴完全打破,安静不在。这只是影片里随便挑选而出的例子,片中臻于超然境界的美妙镜头俯拾皆是,山野羊群、雾中小屋……用质感逼真乃至油画效果都不足以形容和表达得尽。 雨和水是兹维亚金采夫喜欢的天气意象,《回归》中的几场雨微妙地改变了故事进程。《驱逐》中,开头结尾的两场雨,使得整体气氛更加凝重压抑。车子同样是个重要道具,在《回归》里始终伴随着旅行,后来两个孩子独自驾车离开。《驱逐》里车子贯穿了全片,从城里到乡下,跟着焦躁不安和濒于崩溃的丈夫,来回不停。拉夫罗年科在饰演丈夫角色上,喜形怒色收放有度。他将情绪起伏还有丧气的沉默表现得精彩不已,像极了现实生活中遭遇妻子偷情出轨的愤慨丈夫。一番求解后遭受更大打击,换得无法述说的痛苦。他被驱逐流放,走向不可预知的将来,这种来自内心的挫败又成功地传达给观众,获得影帝也是实至名归。【北青报】 一个导演的内容题材风格都会延续,《回归》里宗教就是个不可忽视的存在,采访里导演本人也指出了。 1.哥林多前书 13 refers to a single abstract chapter in the Bible on love: 1 Corinthians Chapter 13. http://www.bbintl.org/bible/gb/gb1Co13.html 2.伊甸园,圣母玛利亚。 the anti-hero’s tranquil family house, far from the inferred socio-political turbulence elsewhere. Soon after the wife’s proclamation we see her children playing with the jigsaw puzzle depicting an angel appearing to Virgin Mary, mother of Jesus, that she will bear a child. These clues indicate to the viewer that wife was innocent. 3.Vera身着蓝色(红色) 蓝色与圣母玛利亚 4.巴赫的圣母圣歌 the selection of classical music Bach’s Magnificat or the Song of Virgin Mary. 5.彼拉多的洗手 There is washing of the brother’s bullet hit arm, reminiscent of Pilate washing his hands in the Bible. 6.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第一封信 At the heart of his failure is a failure of love, indicated in a scene in which he reads to the children at bedtime from St Paul's First Letter to the Corinthians, one of a number of biblical allusions in the film: "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gels, and have not charity, I am become as sounding brass..." In a film pervaded by death, it is Alex who seems deadest of all. ……

 4 ) 截图

仅为个人存档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

 5 ) 死去

这是一部谈论婚姻的电影,然而,俄罗斯人把它拍出了悬疑的味道…也许这是唯一值得诟病的地方。电影娓娓道来的婚姻中的困境,它真实、痛苦、如刀刻一般深入。

一开始,Mark手臂受伤开车到Alex家,在Alex救治后迅速离开,他不想碰到弟媳Vera。在Mark和Alex短暂的交谈中了解到Alex要远行。然后镜头就转向了Alex和他的家庭——妻子Vera以及两个孩子,他们搭火车去了乡村一处屋子。那地方看起来遥远又不陌生,推开门Alex和Vera便着手收拾。忙过了一阵子,Vera再门口的椅子上坐下来,她看上去非常的落寞,然后她告诉了Alex一个“惊天事实”,揭开了电影真正的序幕。Alex和Mark一脉相承的暴躁,听完Vera怀孕的叙说,他的世界坍塌了,立刻转身而去。

可是事情很蹊跷啊,Vera的态度模糊不清,她显然不想离开Alex,她想和Alex交谈,好像是期望得到原谅……Alex的回应不是粗暴的打断,突然转身离开,就是扬起手一个巴掌把Vera打倒在地,然后拿起电话给哥哥打电话……求助吗?他无法面对,不愿意沟通。后来的一段时间中,他带着两个孩子见朋友,和儿子独处时有一段对话,儿子透露出某天robert叔叔到家里来了,有一段和妈妈独处的时间,似乎把隐情中的另一位主角推出了水面。

在Alex不在家的时候,Vera给Robert挂了个电话,显然事情不那么简单,他们说话的态度一点都不亲呢。可是Alex都不在家,有必要刻意保持距离吗?难道怀孕时偶然事件?电话的最后,Robert说了四个字“保重孩子”,Vera回应“谢谢你”。这一段基本上否定了Alex的猜疑。Alex却还蒙在鼓里。

「Robert:都还好吗?
Vera: 是的。
Robert:我今天打给你但是都没人接。
Vera:没人在家。
Robert:确定都没事吗?
Vera:是的,当然。我甚至不清楚为什么要call你。
Robert:薇拉…
Vera:是的?
Robert:保重…保重孩子
Vera:谢谢你,Robert」

在Alex不在家的时候,Vera给Robert挂了个电话,显然事情不那么简单,他们说话的态度一点都不亲呢。可是Alex都不在家,有必要刻意保持距离吗?难道怀孕时偶然事件?电话的最后,Robert说了四个字“保重孩子”,Vera回应“谢谢你”。这一段基本上否定了Alex的猜疑。Alex却还蒙在鼓里。

Alex花了一定的时间冷静下来,他下了决心,下了命令“你还是孩子的妈妈,我还是孩子的爸爸。把肚子里的孩子打掉……“接下来Mark找来私人医生给Vera打胎,医生说很安全,Vera还是死了。Alex的世界又一次坍塌了,他无法原谅自己杀死了Vera。

不久Mark也死了,Alex找到Vera留下的遗书,才知道不是事故是自杀。他找Robbert复仇,才把Vera内心的痛苦呈现出来。

「我夜晚醒着不能入睡,我听着他的呼吸声,他为了他自己而爱我们,就像对待一个物件。老天!我这样活着已经好多年。为什么我这么寂寞?为什么他不像过去那样跟我说话?或是我以为他曾那样跟我说话…」
「我没办法跟他解释这些,我必须得想个法子。如果他继续这样一切都会死的。我不想再为死东西赋予生命。我们可以活着不要死的,这是可能的。但是要齐心合力才可能,人要为他人着想,否则…一个人就不可能了,那没道理,就像缺了角的环。我怎么跟他解释这些?而且使他明白他的所作所为」

就是Alex儿子说的那一天,Vera尝试自杀,找Robert求助,对着Robert吐露了自己的心声。Robert能理解这些吗?我想不能,他一个单身的男子,绝无可能。即使是一个婚姻中的人,只有经历过漫长死寂的敏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理解到Vera的意思。然后不重要,Vera需要一个人来述说那些她无法对着Alex说出的话。如果,她没有去那遥远的乡村,她还可以向Robert述说,也许她还不至于决绝走向死亡。可是当Alex拒绝对话独裁地作出命令后,身边没有任何依靠。她Robert是朋友,客气的朋友,有距离的朋友。于是,绝望,心死而求身死。

Vera坦白怀孕之前坐在屋子门口的椅子上,面对乡村广袤的天地,被衬托出无比的寂寞和凄凉。那时候Vera“创造”的绝境还无曝露,我就好奇怎么有人可以忍得住这样的环境住下去活下去。Vera在影片中有两处笑容,一次是想和Alex沟通时,另一次是她展示给Robert的婚前的照片上。原来少女时我们都有那样无忧无虑的笑容,随着婚姻的到来、孩子的到来、生活的深入,笑容消失了,眉头皱起来,嘴角挂下来,欢乐和生命都消逝了。

小孩子就能带来欢乐和希望吗?下面是妹妹和哥哥的一段对话:

「妹妹:“妈妈,他(哥哥)把林达(洋娃娃)的头割开了。”
哥哥:“我想看看里面有什么。”
妈妈:“结果呢?”
哥哥:“什么也没有。”
妈妈:“你原以为会看到什么呢?」

Vera从儿子的对话中看到了20年后又一个Alex……而她的肚子里还孕育着一个30年后的Alex……有什么意义?

 6 ) Birgit Beumers的评论摘录

原文在此http://www.kinokultura.com/2007/18r-izgnanie.shtml 。姑且粗糙地译了几段。

《放逐》是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电影。继2003年《回归》在威尼斯首映后获得轰动性成功后,2007年5月《放逐》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该片为演员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Konstantin Lavroneko)赢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这部电影大致是根据威廉·萨洛扬William Saroyan1954年出版的小说《笑料》 The Laughing Matter,改编的。它讲述了大学英语教授埃文·纳扎伦斯(Evan Nazarenus)与妻子斯旺(Swan)和孩子瑞德(Red)、伊娃(Eva)一起来到他哥哥戴德为家人建造的乡村庄园的故事。戴德是个赌徒,他的家人离开了他。埃文的家人探索了周围的葡萄园、河流、火车站和附近的克洛维斯镇,并认识了沃尔兹一家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当斯旺告诉埃文她怀了孩子,但“不是我们的孩子”时,纳扎伦斯家庭的危机就出现了。斯旺和埃文都想让家庭团聚,埃文决定她应该堕胎,堕胎由戴德在弗雷斯诺找到的一位医生进行。当斯旺在堕胎后死亡时,埃文愤怒地射杀戴德至重伤。戴德安排了葬礼,在从墓地回来的路上离世,带着斯旺留下的纸条里的秘密。纸条上解释说她是用医生留给她的止痛药自杀的。戴德还向埃文隐瞒了医生的证词,即斯旺性格不稳定,有自杀倾向。埃文回到家中,发现他怀疑与斯旺有外遇的同事实际上是被他妻子追求的。埃文在回孩子们家的路上死于车祸。萨洛扬的叙述构建巧妙,叙述者采用孩子瑞德的视角,以天真、好奇和探寻的眼光看待乡村。与成年人相反,孩子们确切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这部电影保留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保留了许多细节(比如一个女孩的倒立或瑞德的嗅觉),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无花果树变成了一棵孤独的胡桃树;或者,机车上的驱动器被参观工厂所取代。这部电影也放弃了叙述者对他所遇世界的孩童般的率真,以及对亚美尼亚语的迷恋,这是戴德和埃文所说的话,埃文开始教他的孩子们语言。在小说中,埃文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但在电影中他是一个野蛮的角色,风格类似于少言寡语、情感冷漠、似乎漠不上心的《回归》之父,他只能命令孩子们四处走动,而没有太多了解他们世界的愿望:他的话语仅限于简短而迅速的命令——“安静” 、“必须完成” 和“走吧” 。他对孩子们没有好话,不像小说中的埃文,他总是问孩子们想做什么,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电影中的角色也没有帮助邻居的儿子在船上找到工作。此外,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被描绘成圣人,而斯旺则是一个心理不平衡、优柔寡断的角色,她的性格中有一个固有的缺陷,这可能是她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长大的结果,考虑到家庭的概念是萨洛扬小说的核心,这一点尤为重要。事实上,在《回归》中,角色的这种变化特别有趣,两个女人(孩子的母亲和祖母)被描绘成玛丽亚和抹大拉的玛丽亚,没有心理深度,但被刻画为沉思和奉献的对象(作为圣母)和父亲的安静仆人。最后,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在小说中,埃文愤怒地射杀了戴德,而在电影中,这位兄弟患了心脏病。埃文的脾气和他天生的暴力在电影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他对妻子的殴打,他对孩子们的固执和漠不关心的行为,他缺乏情感(他只笑过一次)。虽然电影把女人描绘成圣人,把丈夫描绘成野兽,但小说却没有详细讲述埃文有暴力行为:他是一个有爱心、仁慈的人,乐于帮助他人,能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尽管他也很愤怒。斯旺的自杀是由于她脆弱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她丈夫听不见。

影片中一家人离开了位于工业城市的家:城市场景是在比利时矿业小镇查勒洛伊拍摄的,它有典型的黑色砖房和涂有海报式工人的混凝土墙。农村的房子、山坡上的小教堂和山顶上的墓地,以及横跨深渊的木桥都是在卡霍尔附近的摩尔多瓦专门修建的。

画面参引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天使报喜》(1472-1475)——孩子们玩的拼图。最后的场景则是模仿彼得· 勃鲁盖尔 的《收获者》(1565)。

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的沼泽地中枯树的景观在这里被转换成了夏季景观,孩子们在那里玩耍,成年人在这些树和树桩之间散步。使用镜子让角色探索自己或避免直视对方也呼应了塔可夫斯基对镜子的使用,特别是《乡愁》(1983)和《镜子》(1975)。水既是净化的来源,又是投影的镜面,这一说法也源于塔可夫斯基。《放逐》中一个长长的推拉镜头里,一条干涸的小溪突然变成了一条湍急的水流,流入一个突出的人工池塘。

如在《回归》中一样,萨金塞夫坚持名字的重要性:伊凡和安德烈是指门徒,而在《放逐》中,他将斯拉夫和基督教的名字并列在一起,选择维拉(信仰)和亚历克斯(安德尔),斯拉夫代表男孩,伊娃代表女孩。邻居的女孩们读了《圣经》中的一段话,是保罗写给哥林多的第一封信,指出“爱永不止息”,这进一步突出了宗教主题: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它不坚持自己的方式;它不是易怒或怨恨;它不以做错事为乐,而以真理为乐。它包容一切,相信一切,希望一切,忍受一切。 爱从未间断过。至于预言,它们将结束;为母语,它们将停止;为知识,它们将结束。因为我们只知道一部分,我们只预言一部分;但当完整的时候,部分将会结束。(13:4-10)

阿尔沃·帕特(Arvo Pärt)的合唱音乐(“Kanon Pokojanen”,1997年;“Alina”,1976年)以及赛林乐队演奏的安德烈·德加切夫(Andrei Dergachev)(“Kyrie”)的作品预示着家庭、自然和文化的即将随生活毁灭:马克带着枪伤来到亚历克斯镇上的房子;参观教堂和墓地(期待维拉的安息之地);维拉告诉亚历克斯她怀孕的那一幕之后的沉默。

《放逐》的故事与《回归》不同。后者:如果父亲的爱直到父亲去世后才被伊万和安德烈承认,那么父亲的爱是失败的。前者:他不信任妻子,也不承认她作为圣洁的圣母玛利亚,将为他再生一个孩子。《回归》讲述了基督在未被承认的情况下回归的故事,《放逐》否认了基督再次降临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在一个强大的自然意象下,没有受到文明的干扰和影响,只提供了绝望和毁灭。

《放逐》无疑会吸引评论家和学者的注意,就像《回归》一样。对于萨金塞夫的创作发展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意味着向一个新的方向或任何方向的变化。这至多是第一部电影的一个更黑暗、更阴郁的版本。也许通过他的第三部电影,萨金塞夫将能摆脱电影的同质化趋向,摆脱传教士角色,转而用叙事和视觉讲述自己的故事。

 7 ) 将爱放逐

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叙事唱片,故事讲述的是拥有2个孩子的夫妻,感情破碎到崩溃边缘,女主意外怀孕后产生绝望心理,孩子挽回不了失败的婚姻,谎称不是男主孩子后乘流产时服药自杀,而其兄弟的婚姻状况也得到同样失败的折射。通篇的导演风格延续了其第一部作品,压抑而悲伤,但叙事弱很多,虽然用了倒装的手法,但依然无法使故事及人物情感丰富起来,在大量甚至几乎是滥用的空镜头、蒙太奇的手法下,人物的情感表现没有得到充分的诠释,过于依赖镜头给观众的压抑感来脑补显得心虚而缺乏诚意。

 短评

孩子拼出圣母,农妇对起欢歌。婚姻是需要合作的表演,却只有一人得到掌声。女儿唤错名字,儿子目睹暴力,窗外一场骤雨,屋内一个耳光。男人的溪谷已经干涸,在手术台扼杀骨肉;女人的爱情走向末路,用药物治愈绝望。若不能像孩子般协作,如农妇配合,婚内二人就只能像漫天乱鸟,在雨水到来前被爱放逐。

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深深被吸引...节奏令人不能自拔

10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一开场大雨一来,就被压抑到了,然后这种压抑感就持续了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到我非常理解为什么片中的角色都想死了。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很美的电影,喜欢俄罗斯电影

16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想不开的作女把自己作死了,全世界这样的夫妻还少么,不会调节只能每天度日如年。剧情比《回归》闷,这样的文艺片太小众,注定没票房。但镜头太美了太棒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挪不开眼,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置景和运镜都是教科书。

18分钟前
  • 地念儿
  • 推荐

SIFF@影城;从第一个场景的孤树屹立就奠定基调,每一帧都可入画,尤其喜欢室内静物描写、室外写意风景,风卷草原,木屋内的光线,湖蓝斑驳的墙壁,沉静的母亲,都极其符合我的审美,也保持了导演一贯的美学思想;究竟是放逐爱,还是被爱放逐?结构精妙。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siff2015#第一部,也是第一次看萨金塞夫,俄氏隐喻冷酷但太沉闷了,好在油画般的影像悦目。标志性的摄影机运动和人物在画面中的走位调度构图无不大师风范,城市和村庄的色调反差,结尾和小溪的长镜头印象深刻,以及色调像极了塔科夫斯基。上海影城小厅真暗。

25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虽不如《回归》震撼,看完也是沉重绝望。疏离的夫妻,干涸的水渠,重复无尽的道路…镜头语言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配乐悬疑且有张力,太对胃口了。

2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4-4-2008 6:00pm science museum

30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浓得化不开的俄罗斯情结。被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冲淡的阳光,以及照样浓烈的爱。当然,最后那个镜头,农妇在田地里劳作歌唱,在我看来代表了导演的一种现实倾向,以及适当的讽刺。

35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俄罗斯导演怎么出一个是一个?

39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力荐

剧情比《回归》差太多,文艺闷片最难嚼,勉强3星

40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重复的生活使人厌倦,最亲近的家人使人倦怠。日复一日,平淡如水,褪去激情,爱情已死。交流阻碍,漠然丛生,心与心已经相距甚远,用离开来解决问题,是一场报复。镜头、配乐合我口味。

4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看了要睡着了

47分钟前
  • 我玩豆瓣无人知
  • 较差

安德烈·薩金塞夫在《回歸》和《將愛放逐》里依舊探討如何男性如何成為真正的兒子,真正的兄弟,真正的丈夫,真正的父親。

49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呃,怎么说呢,喜欢这种影像风格,毕竟继承了塔可夫斯基的某种特质。比如开篇的树,很难不让人想起《牺牲》的开头,读《哥林多前书》想起《安德烈卢布廖夫》,景色表现也有他的风格。达芬奇《圣母领报》的拼图都有深意。但是,我对导演故弄玄虚遮遮掩掩的叙事风格挺反感的,特别是女主角说的那些话

53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推荐

萨金塞夫的电影技术上真是没话说,好与闷就取决于故事和人物能否撑住了。的确有老塔的神韵,但在同一个长镜头里时空转换是学的安哲吧,可是安哲的长镜头情感力量多么强大,因为他的人物需要那样一个镜头去穿越时间见到自己的所爱,是有灵魂的。这里就显得有些滥用了。技术真的需要建立在情感之上呀

5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闷到中途溜出去找人聊了十几分钟天。

5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妻子怀孕了,孩子不是丈夫的。困局即将解开之时,情节却急转直下。一部带有强烈现场感的俄罗斯电影!甚至能够感觉到彼时天气的冷暖和空气的凝滞。

1小时前
  • 章鱼
  • 力荐

主席的片四部都看完了,深觉按时间顺序前三部是导演小心翼翼的试水、积累经验、致敬先辈,待到利维坦才厚积薄发自成一家。本片摄影帧帧都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画作,移动的羊群,辛勤劳作的农妇,几乎压到山脊的云彩,甚至连墙面剥落的泥墙陋室都自带格调。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