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好运

剧情片美国2005

主演:大卫·斯特雷泽恩,派翠西娅·克拉克森,乔治·克鲁尼,杰夫·丹尼尔斯,小罗伯特·唐尼,弗兰克·兰格拉

导演:乔治·克鲁尼

 剧照

晚安,好运 剧照 NO.1晚安,好运 剧照 NO.2晚安,好运 剧照 NO.3晚安,好运 剧照 NO.4晚安,好运 剧照 NO.5晚安,好运 剧照 NO.6晚安,好运 剧照 NO.13晚安,好运 剧照 NO.14晚安,好运 剧照 NO.15晚安,好运 剧照 NO.16晚安,好运 剧照 NO.17晚安,好运 剧照 NO.18晚安,好运 剧照 NO.19晚安,好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0

详细剧情

  这部电影记载了上世纪中叶美国一场轰烈的政治抗争,此次对抗冲突是美国新闻界和政治史册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在冷战的背景下,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McCarthy Himself)作为新兴政治人物崛起,他以反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而闻名。麦卡锡用强硬的手腕,搜集国会内的共产主义分子资料,实行高压的政治迫害,意欲掀起席卷政坛的反共风潮。  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的新闻记者爱德华(大卫·斯特雷泽恩 David Strathairn饰)和他的同事们对这个政治阴谋坚决抗争。他们用自己的新闻理想、新闻阵地,毫无退缩地与麦卡锡主义对抗到底,并把这个丑陋的政客拉下政治舞台。爱德华和他的同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长篇影评

 1 )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

很自然地想到南周1999年的新年贺词.

相对于中国的记者们,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做这些报道所背负的压力,简直就不是压力了.
我们期待着没有censorship的那一天.

附:南周1999年的新年贺词.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象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与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那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他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有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珠,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2 ) 关于Edward Murrow

爱德华·莫罗大学毕业后,被CBS派往欧洲任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化记者。敏锐的他感觉到一场遍及全球的战争即将爆发,便把他仅有的五名助手派往世界各地,追踪墨索里尼,张伯伦等人,随时发回伦敦,由他组织成一档广播节目:新闻联播。

二战爆发后,爱德华深入到战场的第一线,创办节目“现在请听”,“在潜艇上现场向您报道”,开创了新闻直播的先河。

二战结束后,爱德华·莫罗从英国返美,艾森豪威尔总统亲自到机场迎接,他对爱德华说,如果现在你竞选总统,你会得到比我多得多的选票。

麦卡锡时代,爱德华创办“现在请听”

(熄灯了,待续)

 3 ) 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 是不可能的

1,俗而有力

起初看名字以为是什么家庭伦理剧言情片之类的呢,后来网上看了介绍才知道全然不是这个类型的。
 
国外好多电影名字都特别普通,比如《The Rock》,弄不好还让人以为是某一集讲岩石的“探索”系列节目。
 
不过大陆港台的译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The Rock》,咱们就叫:勇闯夺命岛(陆)/石破天惊(港)/绝地任务(台)——用阿雅的话说,俗而有力。
 
还有那个《肖申克的救赎》,竟然还能叫“铁窗岁月”“刺激1995”......真服了你们了,真能糟蹋电影。

幸好这两三年来译名规矩了好多,《第九突击队》《钢琴师》《战争之王》......以及这部《晚安,好运》,都没被“糟蹋”。
 
我猜想这种译名质量的提高可能和网络下载电影的普及有关。以前电影进到国内,被一些低文化水准的商人胡乱翻译,译名被垄断于他们之手任其糟蹋。而如今,由于网络发展BT下载普及的缘故,最先获取国外电影的已经不是这些商人了,而可能是某个DVD破解小组或是某个字幕组,总之,最先接触到国外电影、并且最先翻译的群体变了,因此译名的风格也变了。
 
真要感谢网络上D版电影的“横行”霸道,终于使素质相对高一些的人掌握了译名的话语权。我现在还在YY,如果按照“刺激1995”的风格去翻译“晚安,好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恩......“惊悚演播室24小时”“CBS正义总动员”“谁动了我的发言稿”“生命不能承受之左”“都是麦卡锡惹的祸”。

2,假装玩儿内涵的一小撮分子

黑白片感觉就是好啊,上次有一个《辛德勒名单》,黑白片效果,看着就倍儿"内涵",现在这个《晚》也是,剧中黑白两色和光线的搭配感觉特好。
 
不过也不是什么片子改成黑白片就成的,一定要是那种低沉的冷峻的基调的片子才适合。把《战争之王》改成黑白片也不会增加内涵的。
 
想起了国内“第某代”导演中的一小搓分子,他们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开始用手提DV,镜头摇来摇去让人看着晕,假充内涵,最反感这种电影,《苏州河》之流是也。
 
这一小搓分子,摇来摇去的镜头玩腻了,也许下一步又要开始整黑白片儿了吧。

3,帅

看《晚》,欣赏里面的主人公在镜头前翘着腿微侧着身手里拿着半根烟半举在脸庞的姿势,觉得特“男人”。估计这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流行的“样板”姿势吧。再加上主人公的内敛而执著的正义感,就觉得帅。
  
所以我才觉得,这种片子不是给MM看的,因为我总觉得,男人心目中的帅和女人心目中的帅是不一样的。每当大批大批的女生为韩国的那个什么什么冬天的男主人公尖叫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在尼古拉斯.凯奇等这些人面前整个就是一幼儿园大班小朋友。
 
4,原来美国也“文革”

-------------------------------------------------
 《晚安,好运》向人们展现了美国新闻业的一个可以载入历史的经典时刻,它记录了CBS的传奇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和参议员麦卡锡的冲突。默罗的呐喊最终使恐怖的麦卡锡主义走进了历史。默罗坚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原则,他和他的战友们顽强的以行动和事实反抗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
-------------------------------------------------

不看电影还真不知道这段历史,50年代美国反对共产主义的运动如此极端,只要认识某位无产阶级人人士,或者看过无产阶级阵营的书籍报纸,甚至不是自己而是亲戚,自己都有可能因为“危害国家”而“犯法”。结果搞得人人风声鹤唳。这就是“麦卡锡主义”。整个一文革的美国版。
 
5,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麦卡锡,1908年-1957年 美国政治家,狂热极端的反共产主义者。在全美国清理共产党制造的影响,指挥调查委员会调查美国民主党成员以及他的政敌、对他有意见的新闻人物,不少人被撤职、逮捕甚至被处死。
 
看到电影里麦卡锡如此的低级恶心变态吃饱了撑得没事干却还滔滔不绝的喊“保卫国家”的口号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我就在想:一切祸根还在于人。
 
虽然历史学家可以把“麦卡锡主义”归结为政治现象,但政治毕竟也是由人发动的,归根结底还是人。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这种人存在。只不过有权力的人搞这些,就成了“政治”;平常老百姓的话,就成了“办公室政治”,虽然级别上有天壤之别,不过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6,人是进化不了了......
看历史书总是感慨,都多少年了,人怎么还是这个德性呢。怎么从来就没长进呢。
 
用人性和科技的发展来对比的话,科技的发展是层层叠加的,利用前人的成果更上一层楼,为后人打下基础,于是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科技水准是1,2,3,4,5......
 
但人性水准就无法叠加,因为人死了就完了,新出生的小孩儿又要从新开始。于是就变成了 1,2,3,1,2,3,1,2,3,.....
 
所以千百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但人本身从来不曾变化,以前什么德行现在还什么德行。只能靠相对健全的法律来做一些弥补。
 
所以,假设有一种理想的生物,可以在人性上也能进行“叠加”,那进化的幅度肯定要远超于人类,这么比较起来,人类还是比较劣等的生物啊。人类也就限于地球这块地方,和些花花早早啊猫儿狗儿啊比,显得多进化似的,矬子里拔将军。

宋神宗曾经为司马光写的史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用现在的话说,吸取教训,与时俱进。
 
想得美。
 
马克.吐温说了一句特搞笑的话,可以算作对宋神宗小朋友美好的理想的一个最完美的答复:“历史的教训说明,人类从来不从历史中汲取任何历史教训。”

 4 ) 请大家看个转载

 5 ) 《晚安,好运》——猜疑年代的光荣与梦想

  一、猜疑的年代

  18世纪末的一天,臭名昭著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端坐着一众神父和红衣主教,他们传看着戈雅的画作。泛黄画纸上是一番狰狞的世界:狞笑的魔鬼,憔悴干枯的女人,因痛苦而痉挛的男人,笼罩着仇恨与无知的薄雾,粗糙土地上苟延残喘的生命。虽然早在15世纪,宗教法庭就开始把异教徒推上火刑架,但是所谓的圣战对于残忍的教廷从来都是不够的,远远不够,他们的势力需要更多献血的祭奠。于是,洛伦佐神父站出来,带领神父们以上帝的名义记录人们的窃窃私语,观察人们的举止,让每个“异教徒”都无所遁形。

 

  这是“戈雅之灵”在开场展示给人们的世界,充满猜疑、质询、信仰规范。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曾这样评价音乐对宗教的影响,“音乐仅次于对上帝的爱,理应被颂扬为人类情感的主人和统治者……再没有什么东西比音乐能和《圣经》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戈雅也用他的画笔记录着他眼中的宗教,巫魔们的夜会,传达着他的疑问与恐惧。

 

  1957年5月2日,美国曾经的非美活动委员会主席约瑟夫•麦卡锡因为饮酒过度引发疾病气绝身亡,那场闹哄哄的 “麦卡锡事件”的影响余波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之后,对此事件的反思一直持续到今日。2001年有金•凯瑞主演的“忘了我是谁”,2005年则有乔治•克鲁尼执导的“晚安,好运”。两部电影正好是从电影和电视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行业视角,讲述了身处“麦卡锡事件”中的人们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调查,众口一词的指控。他们有些人逃离家园,随波逐流,有些人则坚守岗位,愤然抗争。

 

  实际上,仅凭麦卡锡的一己之力,肯定不会将二战过后没多久的美国搅得天翻地覆,人心惶惶。二战后的美国,面对强大的苏联和日渐崛起的中国,开始变得焦虑重重。其实,在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中的人们对共产主义者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干脆就把“一切社会改革都包括在内”,对于那些保守主义者来说,任何给美国带来改变的人都“形迹可疑”。在“麦卡锡事件”的前后几年间,联邦调查局辞去了378个人的职务,传讯了 2961人,初步控告了9097个人,全面调查了1万人的家世行踪,在300多万的美国民众中甄别权衡。

 

  当戴维•利连撒尔被指责为曾包庇过共产党时,他掷地有声的回应这些捕风捉影的指控,“这些人不管用拐弯抹角的方法,或者用含沙射影的方法,把莫须有的东西加在一个人的身上,窃去他最可贵的东西——他的名誉……而特别不幸的是,有时这竟是以民主的名义进行的。”共和党忙着搞他们政治上的迫害,以民主的名义剥夺人们的人权。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到处搜集任何可疑的资料,证据不够就伪造证据,不给当事人辩白的机会就匆匆塞给他们一份认罪书,让他们签名了事。

 

  这种行为与几百年前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倒是惊人的相似。宗教裁判所并不直接执行或判决“异教徒”的死刑,而是把可疑的人关起来,折磨他们逼迫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把他们交给世俗法庭,并建议对他们处以火刑。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战争的另外一种形式,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态度和生活。政治的问题可以交给学者们去研究,我更关注的是处在政治事件中人们的不同应对方式。

[戈雅之灵]

  二、 忘了我是谁

  “事实是,我从不是一个有伟大信念的人,一点都没有。坦白说,我认为我缺乏勇气。我不像路克• 川普,他让市集上的人群也关心那些事情。我从没见过他,但我觉得我想认识他。因为,我不得不对他说的感到诧异,我想他可能会告诉各位,这房间所表现出来的美国,并不是他誓死捍卫的美国!”——彼德•阿普顿

 

  上世纪50年代,电影业受到了电视发展的巨大冲击。人们对电影的狂热逐渐消退,他们更喜欢穿着睡衣,抱着甜品筒倒在沙发上,面对一个14英寸的荧幕无所事事,也不愿意盛装打扮,举家出行,排很长的队到影院里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人得想尽办法把观众拉回影院。

 

  “忘了我是谁”就开始于一个剧本讨论会,形形色色的人对着彼德•阿普顿的剧本指手画脚,把故事修改的面目全非。他虽然非常不满,却也只能强颜欢笑。他毕竟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三流剧作家,只能写些B级片的剧本,没有能力维护什么。

 

  年轻时的一次社团经历让彼德卷入了不久之后的“麦卡锡事件”,非美调查委员会编制着关于他的一些谎言,并要求他对这些“罪行”供认不讳。失意的彼德喝醉了酒,开车冲下了桥,并因此失去了记忆,顺水漂到了加州劳森镇的海滩上。因为长相酷似哈里•川普在二战中丧生的儿子路克•川普,他被爱子心切的哈里当成了生还的路克来疼爱。

 

  彼德的出现让死气沉沉的劳森镇又焕发了生机,人们开始从二战的噩梦中苏醒过来。彼德不断融入了路克的生活,并拥有了路克的朋友、老师、恋人和家人,他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和路克之间的不同。

 

  彼德•阿普顿不是什么伟人,不是英勇赴死的斗士,他只是个普通人,一心只想有自己人生的普通人。他从善如流,只求安静的活着。当路克迫不及待去拯救世界,彼德却乐得不用冒险。他宁愿卑微的活着,也不愿意伟大的死去,成为机枪扫射下的亡魂。他只想躲在电影的幻想世界中,一偿他的英雄梦,让故事中的男主角冲锋陷阵、英雄救美去吧,他只要默默在一旁欣赏就好。

 

  我想,这不仅是彼德,也是大多数人面对事情的态度。人们颂扬英雄,却鲜少有人愿意成为英雄,因为英雄就意味着牺牲。没人愿意做领头羊,开辟道路,为全人类的理想和未来奋斗。为自己的理想还忙不过来,又有人愿意为别人的理想奋斗呢?

 

  路克•川普在奔赴战场之前,就知道自己注定无法回来。他深信,总要有人站出来守护家园,总要有人为了我们努力争取实现的梦想挺身而出。平时人们把崇高的理想挂在嘴边,可知道很多人用生命和鲜血来实现这些信仰。

 

  可毕竟英雄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碌碌无为。我们这些平凡人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听证会上,主席显然并不想听彼德的辩解,只想听他念那份早就拟好的声明,敲敲他的小木槌就宣告结束,阿普顿就能滚出他的视野了。可是彼德并未像以往那样妥协,他选择站出来慷慨陈词,说出他真正的想法。

 

  路克•川普在信中写过,“当恶霸强权兴起时,我们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去打倒它。这是个单纯的想法,但是已比任何事情都有价值。”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英雄。

 

  彼德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哪怕他的作为无法改变整个事态的发展,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鼓舞。每个像他一样平凡的人都有可能变得勇敢,站出来说出自己心中的话。就像最后,彼德对着胡乱篡改他剧本的顶头上司终于可以释怀而潇洒的说出,“这真是我听过最愚蠢的想法。”

 

  其实,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只是他们都无法迈出第一步。就像加州劳森镇的人,他们都知道彼德并不是路克•川普,但他们宁愿相信他是,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希望,一个幸福的启示。他们缺乏的只是一点勇气。

[彼德•阿普顿身上反映了平凡人的恐惧]

  三、 晚安,好运

  “对反对参议员麦卡锡那套做法的人们说来,现在不是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可以不顾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历史,但我们对后果不能回避责任。一个共和国的公民是没可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的。”——爱德华•罗斯科•默罗

 

  与阿普顿不同,爱德华•罗斯科•默罗恰恰是在高射炮弹的轰鸣中屹立不倒的那个人。没有电视的时候,他就用广播在现场播报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灾情报道出去,没人见到他因为在身边爆炸的几颗炸弹而动摇。

 

  在影片的最后,虽然默罗的努力迎来了胜利——麦卡锡的垮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老板佩利先生却因为他带来的麻烦和政客施加的压力,准备削减他的节目。他无奈且又愤慨的对固执己见的默罗说,“你该去教新闻学!”

 

  事实上,默罗一直遵守并追求着他心中的新闻的意义和价值:准确、客观、及时、简明扼要。他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主义者,他当不了总经理,做不了资本家,因为他不懂经营管理预算那套理论,更不忍心解雇员工压缩成本。他是新闻界的艺术家,精确的遵循着历史,坚持着“事实胜于雄辩”。电视媒体在默罗的经营中不再是娱乐大众的玩具,也不再是逃避现实、隔离于社会之外的世界。他兢兢业业,用真实的播报重现历史。你不会看到他挖什么明星的八卦,谈论当下的时尚流行,说些不切实际但是无伤大雅的笑话。他会去访问赫鲁晓夫、麦克阿瑟、安妮•李•莫斯等等。当记者们都指望着捕捉到艾森豪威尔幕后操纵之类的新闻时,只有默罗提议报道米洛•瑞杜维奇被空军扫地出门的事情,大多数人只觉得他是个倒霉的人,看看便过去了。默罗与其他人看一样的报纸,却能发现更多有待挖掘的真相,那些与西方文明价值标准相违背的事件。很多时候,真相不是被很好的隐藏起来了,只是被我们习惯性的忽略掉了。

 

  默罗在给父母的信中曾写道:“我不时会错,但我要努力像个传道士那样讲话。要讲真话不一定要当牧师。”他并非像很多人想象中的满怀信仰,信守规条。他虽然是个保守主义者,但是他相信个人荣誉感,相信他所做的正确事业,相信他所见到的真实。

 

  当人们在疑云重重中度日,安慰自己说麦卡锡会倒台,等着他自己玩得过火的时候参议院去对他进行调查,只有默罗坚持为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人们说话,认为儿子不应为父亲背负偏见。很多事情不该归咎于盟友、敌人,往往追根究底正是我们自己做错了,这是比被敌人击倒更可怕的事情。

 

  面对环境的突变,大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的适应现况,甚至由此“大出风头”,沃尔特•迪斯尼和伊利亚•卡赞便是饱受非议的两位名人,他们揭露了上百个圈内的好友或者相识的人,为了自保或者出于狭隘的嫉妒,这都不得而知。当记者们因为“身世不干净”而退出节目制作组时,默罗却带着他常有的语气,半认真半调侃地说:“如果我们都没看过所谓的‘危险’书籍,结交持“异见”的朋友,或者从不参加任何提倡‘革新’的组织,那我们就成了麦卡锡所期望的那类人了。”

 

  当人们嗅到恐怖气息的第一反应都是逃避时,只有默罗这样的人选择站起来,因为这恐怖的气氛已经来到身边了,不能再任由他嚣张,否则人们将就此失去自我,成为了被人摆弄的布偶。

 

  “晚安,好运”这个名字出自他做节目的习惯结束用语,“晚安——祝你好运”,像一个朋友临别前谨慎、真诚的祝愿。只可惜人们还是喜欢拿他手中犹如明星一般从未间断的香烟做文章,哪怕是播放他去世消息的时候,还不忘紧接着追加一条香烟的广告。不过,正如埋在地下的电缆一样,默罗的精神顽强而影响深远,真相总有一天通过这条电缆传到每家每户的电视中。

[你该去教新闻学!]

  四、 光荣与梦想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 1945)

 

  以上援引自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碑文。西班牙宗教裁判所1492年开始屠杀犹太人,当年西班牙国内的伊斯兰教徒也没有说话。十年之后的1502年,宗教裁判所的屠刀又伸向了穆斯林,他们起义反抗,却孤立无援,只得被暴力镇压。从此西班牙成为了基督教在欧洲抵抗伊斯兰教扩张的桥头堡。历史在无形中,不断地重复,一次又一次成为了这句碑文的注解。

 

  总有一些电影或者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也许,我们注定不是那闪耀的百万分之一,无法像默罗一样冷静沉稳,成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时代的丰碑式人物,但是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让自己对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置若罔闻,倾听那些孩子的呼喊。

 

  平时,我们都是像彼德•阿普顿一样安分守己,甚至可以说胆小怕事,但总有一个时刻,当我们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我希望自己的抉择会让今后想起来都感到骄傲。谁都会犯错,但是一定要活得真实。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648743/

 6 ) “free speech”的美国精神在于自我批判

一部非常严肃的黑白影片,没有女主角,没有爱情故事,没有调侃,没有仇恨和悲哀。有的是短促而铿锵有力的语调,坚定而执着的信念,还有“free speech”的美国精神。在演播室漆黑的背景下,主持人挺直腰板一动不动,但是他的眼神和绷紧的面容,从容不迫的语言让我肃然起敬。
如果说Angel-A把我们带回几十年前的巴黎情调,那么这部影片就是描写50年代美国的纪录片。在疯狂镇压共党和共党同情者的社会环境下,新闻工作者敢于挑战议长的观点和政策。因为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是美国人权概念的基础,因为人民相信自己的权力,尊重别人的权力。
引用片中Edward R Murrow的演讲,”We will not walk in fear, one of another. We will not be driven by fear into an age of unreason, if we dig deep in our history and our doctrine; and remember that we are not descended from fearful men. Not from men who feared to write, to speak, to associate, and to defend causes that were for the moment unpopular.”
“We can not defend freedom abroad, while desert it at home.”

 7 ) 真正的爱国者

现在是两会期间,随着大家的钱包越来越鼓,似乎对于时政也越来越感兴趣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两会的哪怕是一些些的变化。

正好今天看了《Good night, & Good Luck》这部电影,真是巧妙的应景之作。乔治科鲁尼真的是性感。前两天有杂志问他,会不会像史瓦辛格那样从政,这个家伙说,自己搞过的女人太多了,不适合从政。喜欢这样的男人的女人,也算是有品。

美国之所以令人向往,在于他的制度,保证了人的自由,即便是对于一个参议员,小小评论员也可以迎头顶上,只要自己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国的心,就无所不可。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空军官兵被勒令退伍这么件小事,大家觉得有失公允,也会为之倾心尽力,直至沉冤得雪弹冠相庆。

虽然我很热爱我自己的祖国,但很多东西实在令我不知如何启齿。文化大革命把大家的脊梁骨都打断了,再不敢站直了说话,即便是柴静这样的资深记者也经常要承受片子被枪毙的郁闷打击。(见她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48b0d37b0100024p)更不要说南方周末被大换血,新京报集体辞职。

我一个美国的朋友说得好,没有哪个国家是完美的,中国也是。总理都说了,路很长问题很多,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但愿我也能有象他这般的忍耐和坚毅。

另外,很有意思的倒是,我和我美国朋友一致的意见是,中国在变得越来越好,美国却越来越糟。在反恐的大旗下,所有反对布什的人似乎都像当年的麦卡锡时代的共产主义者了,被套上危害国家安全的头楛。国家可以以反恐为借口对任何人的电话进行监听。一个新国家恐怖主义已经笼罩在世界上空。《Good night& Good Luck》应该不会是巧合之作吧!比《911》高明了很多了,大概学到了一些些李安的含蓄手法。

最后还是用鲁迅先生的话来结尾,真正的爱国者,必是真正的猛士,定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感觉今天的主席和总理都能算一个,献给真正的爱国者。

 短评

第一遍看,60年前的历史背景,较快的英语语速,超大的信息量,分量极重的talking,都给我造成力不从心的感觉。只是被蒙洛的演说,黑白画面以及影片的紧张感震撼了。看到1个小时之后大脑因为高速运转而疲惫……但是看完之后兴奋了很久……隔天要再拿来研究下,加开导演字幕。

2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力荐

对民主的普遍认知和对人权的无条件捍卫,给了新闻最基本的底气和自信。进而,这份底气和自信确保了公平和正义从不失守。最近的《南方周末》事件,不了了之,官方连露个面儿都不肯,毫无诚意。《环球时报》更是下作到不配出版。反思一下原因便知:美国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不完全空穴来风。

5分钟前
  • 东城厨爷
  • 力荐

對於政府來説,民衆越蠢就越有利。

10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麦卡锡主义的臭名昭著与克鲁尼父辈的媒体渊源,使观众很容易不自觉地将爱德华·莫罗放在二元对立的绝对正义一方,可实际上两个配角/支线桥段却在有意去瓦解他在主线博弈中所形成的伟光倾向!一个是小唐尼和克拉克森的违规隐婚,一个是支持莫罗但过分敏感易受恶意舆论影响并自杀的同事。它们就发生莫罗身边,同样是不公正的受害者。可对于前者莫罗仿佛从不知情(结尾处他曾问制片人公司是否知道隐婚之事说明他自己不知)?对于后者他拒绝施予援手,认为恶意中伤的专栏作者不该是主攻的对手!而这种放小逐大舍近求远,其实在暗示莫罗本人存在人性关怀的缺失,所以博弈结束后他与麦卡锡的殊途同归——没被CBS和参议院开除而是留任却失焦,便不再被单纯解读为在讽批CBS使英雄蒙冤,而更像是某种程度的“咎由自取”?

11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就爱这片名。

15分钟前
  • 豆友1576610
  • 力荐

克鲁尼的功力实在有限,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台词推进剧情;不过也偶有闪光点,比如等着看早报那段。

19分钟前
  • Apocrypha
  • 还行

今天刚看了柴静新书《看见》的发布会,回过头来看这个片,特别有感触...新闻和媒体的独立和力量,理应如此!

20分钟前
  • 荼笑
  • 力荐

A Civic Lesson. Decent, Elegant, Powerful.

23分钟前
  • 遙遠
  • 力荐

表演出彩~

26分钟前
  • Lavender
  • 还行

爱德华和他的同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28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四星往上,真好看啊。除了我觉得应该把电视台的各个人物关系介绍得更清楚一些以外,其他都是相当好。尤其音乐,绝了哎!一次重要的媒体历史事件,由CBS的节目掀翻参议员的故事。当然需要做一些背景资料的了解为好。王老五真是逼到极致啊。。直接上黑白!当然,我喜欢!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对那段历史不熟悉

34分钟前
  • 南团
  • 还行

我实在是看不下去黑白片儿~

39分钟前
  • Butler
  • 还行

如果有一天George Clooney竞选美国总统我一点也不会奇怪聚集了一批戏骨David Strathairn deserves an Oscar.

40分钟前
  • 疾走
  • 还行

今天的媒体到底对公众是什么作用?!

45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推荐

全内景,黑白摄影很有张力和年代感,据说主要是为了使用麦卡锡的影像资料。“群像”的处理不甚成功,以演员阵容之强,倒是拿下了这个题材。比起《The Front》,此片直接与麦卡锡交锋并战而胜之,这便是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不同了。此片针对的是后911的再一轮“恐惧”,顺手讨论了电视媒介

4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纪录片电影

50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还行

黑白片的代入感超强,关于媒体力量这一点不便多谈但伪纪录片形式的法庭辩论着实印象深刻。没有人敢说自己当下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也许历史会证明今天的坚持不懈其实是可笑无比的谬论,但这并不成立无为的借口。当ED垂下眼帘说,GOOD NIGHT,AND GOOD LUCK的瞬间,一切硝烟归于宁静。

51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力荐

首先是回归了传统经典的学院派,其次美工很到位啊。剪辑还有复位做的也很好,ost极佳,冷感黑白摄影除调不是悬疑片有一股noir的味道,台词故事演员的表情,眼神到位,就连花瓶都是如此的闷骚有质感。看看人家50年代的新闻媒体,再看看咱的媒体新闻,一阵唏嘘啊!

5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有点太简陋了,更像是制作精良的一集剧的感觉

55分钟前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