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与雪

剧情片美国2005

主演:劳伦斯·菲什伯恩,让娜·莫罗,Enrique Rocha,渡边谦

导演:格利高里·考伯特

播放地址

 剧照

尘与雪 剧照 NO.1尘与雪 剧照 NO.2尘与雪 剧照 NO.3尘与雪 剧照 NO.4尘与雪 剧照 NO.5尘与雪 剧照 NO.6尘与雪 剧照 NO.13尘与雪 剧照 NO.14尘与雪 剧照 NO.15尘与雪 剧照 NO.16尘与雪 剧照 NO.17尘与雪 剧照 NO.18尘与雪 剧照 NO.19尘与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1

详细剧情

  《尘与雪》是一部美得足以令人窒息的纪录片,它是一部活动的摄影集,每一帧单独抽出来都可以成为令人驻足观赏并流连忘返的摄影精品。影片始动于1999年,加拿大籍摄影师格利高里·考伯特(Gregory Colbert)的作品受到许多收藏家的青睐。在此之后,他的足迹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汤加等国家。在那里,人与大象、鲸鱼、花豹、老鹰、、山猫等野生动物毫不违和地出现在同一画面中。他们彼此依靠,和谐共存,言语在绝美的画面前失去了用途,每次呼吸都成就了灵魂对生命的膜拜。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是一次对自然的无上赞颂。

 长篇影评

 1 ) 是电影或者也是诗——旁白

此刻,若你到我面前
分成时
时成日
而你的一日,成一生


致象之公主:
我是在整整一年之前离去
那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信
它把我唤回到
我生命里开始有象的地方
请原谅我
这一年来让我们之间只有沉默
这封信打破沉默
它将是第一封
我给你的三百六十五封信的第一封
一封信,为一个沉默的日子
在这些信里
我将最是我自己
它们是我的地图
描绘飞鸟的徙途
它们是我所知道的
通往“真”的全部

你将会记住每样东西
所有的,都一如从前
在时间的源头
天空满是飞翔的大象
每个夜晚
它们都休憩在
天空中相同的地方
做梦,一只眼睛
却睁开着
当你凝视夜幕上的群星
你正望进,那些不眨的眼睛
它们是象的
是那些开一目而眠的象的
是那些如此以守护我们的
大象的

自我的屋子被焚尽
我把月亮,看得更清
我看见了我内心
所有坍塌的伊甸园
那些伊甸园
曾就握在我手里,终却失去

我看见那些我没有信守的承诺
我没有抚慰的痛苦
我没有弥补的伤疡
我没有放任的泪水

我看见那些我没有哀悼的死亡
我没有回应的祈祷
我没有打开的门
我没有关闭的门
还有,我离弃的爱人
和没有实现的梦想

我看见了全部那些我没有接受的呈请
我看见了全部那些我希望收到
却始终未来的信
我看见了全部那些本可以的
却再也没有实现的

举起鼻子的象
是发往群星的信
跃出水面的鲸
是寄自海底的信
而这些图景
是写给我梦想的信
这些信
是我,给你的信

我的心仿如一座老屋
窗户已多年没有开启

可现在我听见窗户打开了
我记起
鹤群在喜玛拉雅的消雪上漂游
在海牛的尾鳍上休憩
我记起
有须海豹的歌唱
斑马的啸嘶
沙砾的喀哒声
狞獾的耳朵
象的倾摇
鲸的翔跃
和羚羊的剪影

我记起猫鼬脚趾上的卷毛
恒河的流淌
尼罗河上的船航
(??)上升的脚步

我记起在哈特茜普苏德女王神殿回廊上的徘徊
和很多女人的脸
无际的大海和绵延千里的河流
我记起父亲变成孩子...
还有那些味道...
我记起...
桃子发出的铃响...
我记起,所有
可我却不记得
我曾经,离去过

记住你的梦想

记住你的梦想

记住你的梦想

记住


我注视那些草原象越久
倾听那些草原象越久
我就变得越可汇纳
它们提醒我
我是谁
愿这些守护者听到我的祈望
我想要和大自然里所有的管弦乐家合作
我要通过大象的眼睛去看
我想加入这无须舞步的舞蹈
我想要成为
这个舞蹈


我不能告诉你
你是在更接近,还是在更远离
我渴望那看着你脸的时候
所获得的宁静
也许现在,若你的脸能重新浮现
我会更容易地复得
那张我以为已经失去了的
我自己的脸

羽成焰
焰成血
血成骨
骨成髓
髓成灰
灰成雪

羽成焰
焰成血
血成骨
骨成髓
髓成灰
灰成雪

羽成焰
焰成血
血成骨
骨成髓
髓成灰
灰成雪


羽成焰
焰成血
血成骨
骨成髓
髓成灰
灰成雪

羽成焰
焰成血
血成骨
骨成髓
髓成灰
灰成雪

羽成焰
焰成血
血成骨
骨成髓
髓成灰
灰成雪

鲸不歌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答案;
它们歌唱是因为他们有一首歌。
重要的,不是记载在纸上的;
重要的,是书写在心里的。
所以,烧了这些信吧
把它们的灰撒到雪上
在河边
当春天来临,冰雪消融
河水漫溢
攀上河岸
这时再用闭上的眼睛
重读我的信
让那些话语和图景
如浪花般洗刷你的身体
当你的双手罩着你的耳朵
再重读我的信
倾听伊甸园的歌声...
一页,接着一页,再接着一页
沿鸟的徙途
飞翔

飞翔

飞翔

飞翔...

 2 ) 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将这部作品若如果简单地划归到纪录片的范畴之内,显然不够恰当。众所周知,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就拿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北方的纳努克》来说,也并非是纪录片中的完美者,其戏剧性也是被诸多影评人所诟病的地处。在这部“纪录片”当中,我们甚至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剧中人物的表演迹象,这必然是导演刻意而为之的结果。
 这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的纪录片。同样在纪录片中也有许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典型,譬如《英和白》,《微观世界》,《迁徙的鸟》以及《最后的山神》,无不都是在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这部和其他同类纪录片不同之处是在于映像风格。导演格里高利·考伯特是一位专业的摄影师,所以这部当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有一种画的质感,使得整部影片在看下来之后,更像是一卷流动的画册,隽永而极富诗意画感。
 通过考伯特的影像,极易使人联想到老庄的和谐观念。所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即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同本同宗式的融合谐律。人只要做到顺其自然本性,就能做到“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是无条件地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是为“至人”。影片恰好契合了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同样都是在追求一种道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尘与雪》当中,展现了生与死的两个对立面。影片的开始,是一种宁静致远的祥和,如死的安谧。到至影片的末尾段落,一男一女在河水身处舞蹈式的演绎动物的交媾,即为生的隐喻。
 导演注重的另外一点还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上面,从而可以将此看做是对于大自然最虔诚的礼赞。对导演来说,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他本人的观察,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王国,人类在其中与各种动物,比如大象、鲸鱼、海牛、猎鹰、朱鹭和仙鹤,共同生活,互相交流,和谐共处。
 像影片中化为诗句的台词一样: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世界本源是起落有致,且尘归尘,土归土的定律,这才是宇宙和谐的公理。

 3 ) 生命是一场华美的演出


看尽了世态炎凉,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长满了虱。这话没错,人类永无休止的物欲,就是钉在你后背上的吸血虫。

看完《尘与雪》,你会忽然感到,抛却一切凡尘杂念,生命由此空灵而洁净。在这个星球上,再也找不出一样如此完美无瑕的事物,可以与长天共舞,与水流缠绵,迎风舒展,尘归雪湮,像一场密谋已久又浑然天成的华美表演。

从未能想象到会有如此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密集得近乎奢侈,不间断地轰击你的视线。每一帧画面截取下来,都是一幅令摄影人激动到战栗的视觉影像。因为你无法相信,以下匪夷所思的视角,就这样轻易坦呈在你面前————安睡在神性的印度象怀中的孩童,与灵动的苍鹰旋舞的女子,沙之尽头与豹共眠的非洲土著,大海深处与抹香鲸翩翩起舞的男子。

这些这个星球上的最美丽的生灵,和谐共对,相存相偎,就像从未分开,就像从未互相伤害。就像回到最初,回到创世纪的那一刻,天地初开,万物方醒,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这部影片可以称之为心灵鸡汤,它适合给所有人疗伤。如果你心中充满暴戾,它就是一首安魂曲,让你的灵魂安于潮湿之地。如果你正充满悲伤,它就是一曲欢乐颂,给你的未来点燃一丛希望的光芒。

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原生态的吟唱之声彷如天籁,直刺心灵。喜欢newage音乐的不可错过。



最后贴上影片最后的一段独白,很喜欢,有叶芝的风格。

“重要的不是写在纸上的字,而是刻在心灵上的镌刻。

烧掉这些信吧,将灰烬撒在雪中。

在河岸上,当春天来临,冰雪消融,

河水溢满,回到岸边。

闭上你的眼睛,重读我的来信,

让语言和美景像海浪般抚慰你的身体。

重读我的来信,用双手蒙住你的耳朵,

静听天堂的歌声。

一页,一页,又一页。

像鸟儿一样翱翔。”

 4 ) 无限接近,无限失去

当我第一次看到Gregory Colbert的那些摄影作品的时候,除了惊叹便是怀疑。
当我完全的接受了《尘与雪》之后,那入骨的感动竟是浸泡于无尽的悲哀之中。
我悲哀于,我怀疑了美么?我怀疑了“真”。
我悲哀于,我终于感悟,然而却永无法得知,在某一个时空,我随我的祖先一起,丢失了哪些,最自然的本能和最纯洁的记忆。
这是莫大的痛苦。当你触及了你最深层的神经,隐约而飘忽的达到了一种状态,你面对着无限的美好,似曾拥有。但残酷的现实知觉,让你更加清晰的确定,你此后的人生,并不会与这种美好发生任何实质的交流。你甚至怯懦的不敢记起,那是否是你降生时最原初的追求?
你绝无法企及的美,你如何去相信他的真?
若你能确信他的真,你如何拒绝追寻这美?

Gregory Colbert的行为和他的作品,或者说他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作品,是一种超越,更是一种回归。他所展现的,是一些我们以为已经消失的,或本以为根本不存在的和谐。我们虽可以轻易的忘记,但再不可能否认。
在这一个缓和的流淌着似水深情的电影里,渴望得到平静,我却难以自持。我无法冷静的用任何带有技术审视的眼光去凝望那些情感。那些被视作梦想和奇迹的东西,这个男人却终日与之为伴。他走出了这样一条路,但我们谁有足够的勇气去追寻?谁有信心,可以从这些那些中抽离?

他仿佛在告诉我们,我们平常的追求,都只是似实而虚,不是真。我们在无限接近的同时,最终只是无限失去。
然这真,我要如何才能融入其中……
无限悲哀,无限悲哀。

所以他可以平和的说:一切将化为尘埃,尘埃又将汇成雪。
所以他可以平和的说:永远不要失去梦想。

是的,我不再奢求一片淡彩的寂静森林作为我最终的归宿,我只乞求,乞求能赐我死在那追寻的途中。怀抱着梦想,我们唯一不会失去的纯洁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久没写肉麻文了……我靠。这片子真能给状态。
至少悲哀是一种很真实的情感。比如说我悲哀于我无法清楚的辨认,我上一秒钟的感动有多少会是我内心最深层永不磨灭的痕迹

 5 ) 宁静若渊

所以苟延于世,生是现状,不可避免;死是必然,唯一选择。
灰色近乎本质,静止方能勘破。
大象展翅飞翔,人类摇尾遨游。
喧哗恍如隔世,语言不过虚妄。
自得其乐,自得其哀,自得其善,自得其恶。
私心之欲,即是世界。
闭目塞听,静观心灵。
痛苦也如快乐般幸福自满,只需细品。
交流之际,隔阂滋生。
暂忘于怀,再晤言欢。
错误比正确早达真理。
表面其实深入骨髓。
所见所闻,置之于怀。
所思所感,得之即弃。

 6 ) Learn to dream with one eye open

  "Learn to dream with one eye open." Gregory Colbert

也许你读过很多摄影师的故事,也许你看过很多风光摄影作品,可像格雷戈里那样走遍世界,拍下了人、野生动物和大自然微妙关系的经典作品,其中充满着诗意和灵气的摄影师恐怕不多。看看他镜头捕捉到的瞬间——和大象嬉戏印度少女,雄鹰展翅下的缅甸僧侣,同猎豹深情相拥的祖孙二人……眼前这些影像纯净无暇,已存在于世上数千万年。自然摄影师格雷戈里·考伯尔成功地在人和野生动物之间寻找到久违了的爱和信赖,画面中我们找不到恐惧和危险。
一部长度为1个小时的影片,叙述了一个男人突然从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一年以后他妻子开始收到他的来信,一共365封(“尘与雪”这个词就是在编号为364的信中提到的)。明年这些信将汇编成书出版,前面将附有一篇考伯特为展览写的专论。
影片分成好几部份,有大象、鲸鱼、花豹、老鹰、和山猫等……影片拍摄极美,每个篇章,配上音乐,就像一首诗,人类与动物都没有说话,但是肢体的语言诉说了一切。看著影片,静静的欣赏动物和人类优雅的互动,脑袋中那些假设性的思考也就暂时拋开一边了。

2005年4月7日,一个名为“尘与雪”的摄影展在威尼斯开幕了,同时影展的主题网站(http://www.ashesandsnow.org)也揭开了面纱。这个展览从一开始就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因为它有一些不同凡响之处。
这个展览在内容和规模上都是空前的。它位于一个巨大空旷的大厅中,此处原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代造船厂,如今归属“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每逢单数年就在这里展出世界各地现代派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大厅13000平方米的面积全用来展示一个人的作品,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据说是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个人作品展。
展厅将近300米长,200幅1米宽3米长的巨幅照片挂在空中,就像一张张缩小的电影屏幕。展览场地中有两条小溪,其中投射着鲸鱼和海牛的影像,而天花板和巨大的墙壁上则投射的是猎鹰和秃鹫。
照片的内容让人震惊:一个西藏男孩在给一头跪着的大象读书,大象好象被它听到的故事吸引住了;一个男人和一头抹香鲸一起跳舞;两个穿着僧袍的孩子站在大象的两边,靠着它巨大的身体,拢起耳朵倾听寂静的声音。
这次展览中的所有照片都印制在一种特殊的土褐色的纸上,这种手工制作的纸是日本特产的。通过这种纸,照片可以反映出本身的美,并能使观众感到自己的思绪被带入了一个封闭的空间。所有的照片都没有标题。
如果你是初次接触到这些作品,肯定会感到目瞪口呆,这种感受有点像一个孩子第一次看见下雪。这可是从未有过的视觉经验啊!也许你会怀疑这些照片的真实性,它们会不会是用电脑合成的呢?人和动物怎么可能以这么一种亲密、放松、友善的方式相处呢?
但它们确确实实都是真实画面的记录。这些照片让我们体味永恒和神圣,让我们反省所谓人类的优越性,提醒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一个不同的世界。

关于影片前世:
我们眼前的摄影展和摄影师是如何有今天的这一切的呢?让我们把时间倒回,探寻它的来龙去脉。  
1992年,格雷戈里开了一个小型摄影展,几位收藏家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要求订购更多,他于是拿起相机开始异域远征,十三年的行程把他带到了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汤加等很多国家。由于只有少数几位富有的私人收藏家有缘先睹为快,一般人对格雷戈里作品的了解十分有限,这更增添了他的传奇色彩。在这之前,格雷戈里从未公开拍卖过自己的作品,不过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对超过6万美元的标价趋之若鹜。这些收入为他下一次远征拍摄提供了经济保证在拍摄过程中,格雷戈里时常被眼前的景物所震撼。比如我们看到了大象和孩子们在一起,你不用去担心大象会伤害孩子。“斯里兰卡每年有几百人为大象所杀,因为他们离大象的迁徙路线太近了。这种成人与大象的冲突已有近百年历史。而斯里兰卡只有一起儿童因大象而死的事件,那是他跑时掉进了井里,大象不伤害儿童, 他们之间没有冲突。”或许这是生物世界的潜规则,抑或许这是原本存在于自然的和谐。在他看来,大自然有着一种轮回般的诗意,正如他在远征过程中拍摄的纪录片中,由美国著名演员劳伦斯·菲什伯恩吟诵的诗句一般——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
有些人怀疑格雷戈里作品的真实性,可一旦了解了他不凡的经历之后,这种的想法就会立即烟消云散。“你不需要对大自然做任何美化,这世界已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只是初来乍到。”
在历程中,当然也有让格雷戈里最为难忘的故事。在太平洋,他和他的“良师益友”——55吨重的抹香鲸结伴遨游,完全脱离氧气瓶的束缚。当已存在5千万年的生命向他游来时,潜水已经不重要了,天地间惟有奇特的舞步存在。当鲸无意中要吞没他的时候,格雷戈里并没有恐惧,因为他知道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丢了性命,其实是一种恩赐。
格雷戈里的理想是把《尘与雪》带到全世界。纽约站的展出结束后,流动博物馆就会被拆卸,运送到洛山矶,之后还会巡回南美,欧洲和亚洲。而在他44岁这年,格雷戈里·考伯尔又将拿起相机,再次上路。“在作品的第一部分, 我想要和60种动物合作,于是我花了13年,拍了29种。我希望自己能长寿,在接下来的15年,把60种全都拍完。”《雪和灰》是对大自然最真切的礼赞,激发人们的希望,积极的。
艺术的真谛是来源于对于生命的热爱,也许正是由于那种爱的存在,美才会永久地被保存下来。不管是装置艺术,玻璃制品,墙上涂鸦还是自然摄影,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独到的眼光和方式,延续着一场人间艺术的盛宴。

关于作者:
格雷戈利.考伯特(Gregory Colbert)是一位加拿大摄影家。他属于那种现在非常少见的艺术家,没有和任何画廊签约,过去十年里也没有开过一次作品展,不曾接受任何的采访。他就好象处在“地下”状态,不被人们注意,只有那么几个富有的收藏家在支持他,为他提供资助。
他所关注的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神秘的联系。从1992年起,他已经作了27次长途旅行,到达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他甚至还连着几个月租下远洋轮。总之,他的那些简洁的摄影作品拍起来是既费钱又费事。现在,42岁的考伯特终于将他这些年来的成果公开展出了。
对他来说,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他本人的观察,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王国,人类在其中与各种动物,比如大象、鲸鱼、海牛、猎鹰、朱鹭和仙鹤,共同生活,互相交流。“雪与灰”将一直展览到6月6日。
和照片反映出来的气质不同,考伯特本人并不是一个梦想家。他有着运动员的体魄,长脸,灰眼睛,扎着马尾,表情严肃。他说,他作这些旅行是为了回应大象的召唤。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因为小时候我长招风耳朵,所以常被人叫做大象。我妈担心我受精神创伤,就带我去医院做了耳朵整形手术。但是我总觉得我和大象有某种割不断的联系。”
高中时,考伯特成绩平平。毕业后,他做各种小工,生活一度很灰暗。直到21岁时,他决心成为一个作家。他说:“我喜欢读书。在学校时,我所有时间都在图书馆。坏老师可以教会你如何自学。”他梦想有一天可以到南太平洋中的岛屿去冒险,不过那时他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是巴黎。
80年代的法国是外国艺术家的乐园,当时的社会党政府力图振兴法国文化,以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考伯特一边尝试写作,一边加入了一个外国艺术家的团体,该团体的宗旨是将法国文化带回各个成员的母国。考伯特说:“我们的第22条军规是巴黎是过日子的好地方,我们30个人中只有2个回了国。”
20多岁的时候,考伯特开始拍反映社会问题的记录片:一部关于强奸,一部关于濒临死亡的艺术家,还有一部关于爱滋病。最后一部影响最大,80年代中期时曾在美国发现频道和许多欧洲国家上放映过,得到广泛的好评。片中有2个男人接吻的镜头,该片的赞助商一家保险公司要求删除这个镜头,这令考伯特非常生气,从此发誓不再接受任何商业资助。
拍完记录片后,他转向了美术。他曾向好几个加拿大基金会申请经费,但都遭到拒绝。好在1992年,他还是瑞士和日本举办了他的个人影展“时间之潮”。这使他得到几个富有的收藏家的注意,其中包括法国的投资银行总裁、香港的时装零售业巨头、苏格兰的豪华游艇制造商等。他们成为了他的资助人,在他10年的拍摄过程中,为他提供了几百万美元。
考伯特用这些美元远游了27次,去过埃及、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纳米比亚、南非、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其中埃及和印度去过不止一次。他还花了30个月的时间,追踪在汤加、多米尼加和亚速尔群岛海域出没的鲸群。他让打击乐手和舞蹈家在大象面前表演,看他们一起在湖中跳舞。他还将大象带入缅甸的寺庙里拍照片。

关于艰难拍摄:
展览以大象开始,考伯特解释说:“印度教中大象是神兽,它们能辟邪和带来好运。”有几幅照片中,象群从森林中向小河疾奔,考伯特就站在齐腰深的河水中拍摄它们。他回忆说:“那群象有61只,河水流得很急,我想要是它们向我冲过来,我就由河水将我冲走。如果它们甩耳朵,那代表它们生气了。如果它们将长鼻子放进嘴里,那你的麻烦就大了。”
不过除了那几张以外,其他照片里的大象看上去都很温顺,它们有时在水里,有时和跳舞或睡觉的孩子在一起,还有一张是和考伯特一起在水下游泳。你还可以发现其他一些感性的照片,比如一个黑人妇女在埃及的寺庙里跳舞,有一只老鹰在她身后飞舞。
最让人动容的照片是,考伯特与座头鲸和抹香鲸一起游泳,而且还不带氧气瓶。这是由他的一个助手在水下拍摄的。这些照片看上去有点抽象,象剪贴画。但它们确实是真实的,一旁放映的慢镜头录象显示,考伯特就象一个舞蹈家,和着鲸群的节奏扭动弯曲。有一个画面特别漂亮,一头座头鲸先向考伯特这边潜水过来,然后猛得冲出水面,用它的巨尾在他身旁掀起浪花。
考伯特经历过的最危险的时刻,大概是一头抹香鲸差点吃了他。那是五年前,在加勒比群岛外的海面上,考伯特说:“那家伙想咬住我的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意识到,我是一顿不错的午餐。”当然,他最后还是平安脱险。一年后,又有一头缅甸象用象牙尖将他挑到湖里。考伯特事后才知道这头象已经杀了两个人了,他没有受伤纯属幸运。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考伯特毫不激动,他很清楚自己工作的危险性。
自从考伯特开始做这个项目的第一天起,他就不知道应该在何种时间、何种地点、何种情况下结束。他把自己的日程比做一只鸟在空中飞,因为鸟是从来不按既定路线飞行的。十年来,他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超过三星期。
“我们在海上花了两年跟踪鲸鱼,但仍没法估计还要花多少时间,”他解释说,“我的态度并不是放任自流,花多少时间都无所谓。但你必须知道,你是在和动物一起工作,如果你强调时间,企图让动物来适应你,那你将一无所获。”

F, torrent

 7 ) 他创造了一个了无生趣的梦想世界

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去体验一个陌生人心中的梦想世界,我觉得不算是浪费时间,因为他还算真诚。可是他的梦想抹杀了人性,深邃到无物。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那个镜头外的人,对啦,就是那个站在手拿大声公的翻译身边的外国人,他指着大象对象奴说,让它们躺下。他对孩子说,躺在水里,闭眼。他对所有人说,不许笑,不许有表情。
即使是最大智慧的神灵,也存在喜怒哀乐诸多相。可是在他的梦想里,所有的人都挂着一张空洞的脸。本应最无匠气的孩子,在近景中闭上了眼;本是最乐观随性的佛教徒,也成了泥塑木雕,我记忆中的和尚真的不是这样的。幸好,后半部分,舞蹈的女人有了灵气。可是怎么看怎么觉得那中间投射了作者私人的性幻想。看到鬣狗对女人的眼神了么?那是最鲜活的一刻,贪婪、食欲、胆怯、占有。
鬣狗是片中出现过的动物中不受人类控制的生物之一,另一个是鲸鱼。那不是一条被驯养的鲸鱼,幸好幸好。
他是摄影师,所以他习惯了摆拍。他的作品很美丽,但我追求的不在那里面,而在孩子们不需经过预演的微笑里。

 短评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

5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镜头超美,但是过多过慢的人与动物之间的交流与节奏,作用达到极点又反弹回来,有一点点过火。

8分钟前
  • 奇爱小姐
  • 推荐

格利高里·考伯特的 又好看 又好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iT0uqHKQyM/

10分钟前
  • 三生
  • 推荐

每张静格画面都美轮美奂,只是说,和普通的纪录片又概念差很多

15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推荐

feather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 bone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shes to sand .

19分钟前
  • 午夜疯铃
  • 力荐

神叹,绝美,惊憾!“大自然有着一种轮回般的诗意”。刚开始也非常怀疑真实性,一旦了解Gregory Colbert……。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待吾。那些亲切的存在。t25a885f87 字幕 t2eb6b04ab 或 f35ac96069

23分钟前
  • 紫领 爱
  • 力荐

和天空之城配乐版的对比

25分钟前
  • fiorile鱼
  • 力荐

我匍匐在你身上,你埋葬在水中。这一切庄重且优雅。我想起一切,但我想不起所有我失去了的。feather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 bone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shes to snow。

27分钟前
  • RaRa
  • 力荐

这部一个小时的意象与诗的片子,喜欢可能极度喜欢,不喜欢则会去琢磨究竟摄影、帕拉杰诺夫式电影和一般纪录片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我不敢相信这样一部片子所能获得的评价居然超过《石榴的颜色》。诚然诗的意境在,画面也极美,但却不愿意看到这些东西混合起来做这种如同慢镜广告一般的尝试,刻意空洞

28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人与自然完美的融合了,从不完全归纳法说,这是又一次明证!但是真理是不认可不完全归纳法的!可证伪,而不可证实!这片子拍的是很用心,付出很多了。和豺狗在一起,居然也相安无事,这说明豺狗比人要善良得多。20110125,01:10.

31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推荐

我推薦的是那該死的唯美,和劇情無關= =|||。以前看過一些劇照也有聽里面宗教性質的BGM,但是當時就覺得不適合,就沒找來看。這次不是導師坐在前邊,我是不會看下去的。太寒了,13°,大家出來都覺得飄身上的不是雨滴是雪花!一個多小時看截圖也一樣...討厭里面泡在水里跳舞的片段,光上半身哪里有韻律精髓,搞的晚上做惡夢一直在跳舞OTL。很悶騷的片子,很多人說連名字也不懂= =|||

35分钟前
  • narcissus
  • 推荐

"Whales do not sing because they have an answer; they sing because they have a song." And this is but a mere song. 倒是有些老塔的感觉。慢镜流体巨物そら沙漠噪点抽帧手持以及海洋。确是少了些内核。相比天地玄黄;可能是没有宗教之美。要知道宗教不光是寻求answer,也是在sing。一种典型。类似《风的第一次呼吸》。不过没有那强。只是真的优美。乳房。那个天空中的鲸鱼……呦,诗是真不错的。这英语……是从没面对面听过。对我来说已经证明了英语可以像汉语一般美。所以对汉语的眷恋似乎确是出于巧合。不过也不确切。继续吧。【羽入火 火入血 血入骨 骨入髓 髓入灰 灰如雪】

36分钟前
  • NVHZ
  • 推荐

画面感极其震憾..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

38分钟前
  • Carla
  • 力荐

I gazed upon all the Edens that have fallen in me,I saw Edens that I had held in my hands,but let go.I saw promises I did not keep,Pains I did not sooth,Tears I did not shed...And dreams I did not live.I saw deaths I did not mourn

4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富有哲学美感的一部片子。生命,自然,轮回。feather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s, bones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shes to snow.

48分钟前
  • 啄。
  • 力荐

原來不是PS力作啊,每個畫面都可以單獨截出來,很美。不過話說如果詩的內容連貫一點就更好了~(* ̄▽ ̄)y

51分钟前
  • 明日冰雪封山
  • 推荐

Elephants with raised trunk are letters to the stars, breaching whales are letter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ea. Feathers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 bone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hses to snow.

53分钟前
  • Tiff
  • 力荐

水天相连,大象游泳。姑娘起舞,和尚行船;黄沙漫漫,猎豹逡巡。大海汪洋,鲸鱼唱歌。这不是电影,是梦幻。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用纪录堂经典的“当纪录片睡起来是香的”的标准来评判,这部片子很好睡。

60分钟前
  • 张恩勾
  • 还行

feather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 bone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shes to snow ;移动的诗

1小时前
  • 无量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