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2021

剧情片大陆2021

主演:张颂文,李易峰,佟丽娅,成泰燊,彭昱畅,李九霄,韩庚,梁静,马少骅,白客,秦昊,于谦,孙浠伦,章若楠,辛云来,朱梓瑜,张承,周杨洋

导演:徐展雄

播放地址

 剧照

革命者2021 剧照 NO.1革命者2021 剧照 NO.2革命者2021 剧照 NO.3革命者2021 剧照 NO.4革命者2021 剧照 NO.5革命者2021 剧照 NO.6革命者2021 剧照 NO.13革命者2021 剧照 NO.14革命者2021 剧照 NO.15革命者2021 剧照 NO.16革命者2021 剧照 NO.17革命者2021 剧照 NO.18革命者2021 剧照 NO.19革命者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3 21:21

详细剧情

  1927年4月26日,距离李大钊被执行绞刑还有38小时。此时,我党各方力量仍在积极组织着对他的营救行动,而敌人也在千方百计对他施以酷刑,但依旧毫无进展。焦灼之时,一个年轻警察进入狱中欲对守常先生施以新刑,而关于守常先生一生的革命回忆,也就此拉开帷幕……

 长篇影评

 1 ) 一朵美丽的白莲花

不说这是李大钊,我还以为是民国白莲花外传,够圣母够纯情就是不够革命。

看完最大的感觉就是一旦所有帮忙的人不在,主角就立刻束手无策,啥都不会干。比如煤矿事件,本来倒叙就看得人一头雾水,然后主角几句话就煽动工人反抗,这就罢了,结果反抗的方式是躺铁轨?我看不懂,这是在赌洋人心善不敢往人身上碾吗?工人躺铁轨的时候主角去了哪里?合着就煽动别人闹事自己躲在后面呗?后面的三一八惨案中也是类似。对面军警明明有枪,结果偏偏无脑上前冲,真就赌对方不敢开枪?好,你说热血青年悍不畏死,要的就是赌命,那为什么军警开枪的时候主角不在现场?要知道,虽然当时主角被打到头后为人所救,但军警开枪的时候他已经站起来了,说明他其实是可以行动的,但他就是站在窗边看着进步学生一个个死在军警枪下,一点表示都没有。面对枪林弹雨,学生们还在反抗,还在自救,但凡主角能表现激动一点,不说扑上去救人,哪怕喊几句快跑也行啊!但没有,一点都没有,主角就这样冷静地站在边上看一地死伤,然后得出结论革命必须要有武装。说实话,医院里任何一个学生都伤得比主角重,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主角只负责嘴炮输出,全无半点策略,对学生用完即弃,没有一点人性情感,整个人物犹如空中楼阁,让人怎么共情?起码陈独秀还知道冒着坐牢的风险亲自去撒传单,这主角做什么了?说要深入群众,就是穿得干干净净地去搭草棚?学农下乡都比这辛苦吧?确定不是去给农民兄弟添乱的?然后莫名其妙就在乡下宣传干革命,举红旗,还一呼百应,好歹给个像徐阿晨一样的由头吧?那个年代目不识丁麻木的中国人要真这么容易被人煽动的话,革命会这么辛苦吗?真的,太奇怪了,感觉就是两嘴皮子一碰闹革命,而最关键的最能体现主角气节的被捕的段落却没有。审讯审了个啥?看着也没怎么被用刑啊?最后赴死的时候每个人看起来都比主角糟,尤其还有个女同志,看着让人揪心。本来还以为她至少会有个名字,以体现胜利是由千千万万的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结果愣是没有。主角的回忆里明明是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为什么片头是三个儿子?小儿子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主角真是人生处处皆外挂。孙中山、陈独秀、二十八画生等自不必提,每个人都在倾尽全力配合主角做事,为主角的梦想付出自己的一切。就说李庆天,看完全场也没发现主角带给他什么影响。你说两个人有前缘,但澡堂那段不是也什么都没发生吗?就是庆子送了碗饺子,两个人唠上了。难道庆子是因为看出此人与其他乞丐不同,所以故意来攀高枝?本来人物一开始登场的时候还以为是个真反派,结果特写一拉近,嚯,这圆润貌美的侧脸,压根和其他看守不是一路的,革命者无疑了,所以美貌果然就是正义啊!另外还有白客演的小偷,初登场是三一八惨案,你说被主角的演说激励去救人也就罢了,但他怎么又半路杀出来一段偷药的回忆呢?看不懂啊!这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吗?

总之本片各处都是奇奇怪怪的地方,看得出导演要去突出主角的高大上,但就是感觉哪里怪怪的。当然,本片也并非全无亮点。首先徐阿晨事件在所有段落里拍得还算比较理想。虽然主视角来自于唇红齿白软萌可爱的张酱(?),但因为起承转合相对完整,实属唯一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观感迅速提升。至少工人协会联合起来罢工请愿的片段堪称一大泪点,果然人民才是最大的。其次就是韩庚演的反派。尽管电影里看不出反派反对两党联合的动机,让反派和主角的无脑赌博显得很突兀,但那种阴鸷诡谲似笑非笑的冷漠还是让人眼前一亮。起码一个能给正派带来巨大死伤的反派就应该是这样残忍的。

总而言之,两颗星不能更多了。我可以接受原创革命电影,但和李大钊这个人物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2 ) 《革命者》:多研究些主义,少用点蒙太奇

前言

由于上周加班,没赶上首映,结果到了这周发现积攒下《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三部主旋律电影。看哪个呢?我挑了豆瓣评分最高(7.5)的《革命者》。

结果,还是失败了。

我不是说这片从头到尾一无是处。它的摄影、它的表演,都无可指摘。但除去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它在内容上,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片,讲通顺一件事儿了吗?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片,讲明白一个人了吗?

没有。形式大于内容,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点。

一、“创新”了叙事,混乱了内容

许多年以后,李大钊先生在狱中等待绞刑时,将会想起轮船抵达故国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电影采用的其实大略就是这样一个《百年孤独》式的开头,从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讲起他的故事。不得不说,虽是模仿,但模仿得还是很巧妙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避免了对李大钊生平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他在狱中时,其他人与他直接或间接的互动,把他人生重要节点带出来。二是通过预设他的结局,让人好奇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但是谁能想到这些人生重要节点竟然是完全打乱了时间顺序的?!先是1916年李大钊回国,然后跳到1922年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又回到1917年李大钊领导游行抗议外国人杀人(张学良记忆引出),再回到1916年李大钊从《晨钟》离职后和乞丐一起洗澡(庆子记忆引出),接下来跳到李大钊1922年拜访孙中山、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蒋介石记忆引出),然后是1926年李大钊领导“三一八”抗议(赵纫兰记忆引出),后面又回到李大钊1916年加入《新青年》、1920年送陈独秀出京……

我实在是很费解,这是《记忆碎片》,还是《致命魔术》啊?诺兰的片固然难懂,但其中是有固定的逻辑可循;而本片这些人生重要节点的排列,是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即便有某种逻辑,这样排列有什么意义?能比按时间顺序排列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李大钊的成长和发展吗?我想这应该是对历史传记片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吧?

说实在的,从中我只能看到一种创作逻辑,那就是:最近献礼片有点多,这些人和事儿讲得有点儿滥了,又有《觉醒年代》珠玉在前,所以必须搞点儿事情拔高一下自己了。还有什么能比“非线性叙事”更能体现自己水准的呢?不,“非线性叙事”也有点儿LOW了,咱来个“散点性叙事”,更牛掰。

这些“散点”间的连接怎么办呢?没有关系,做些PPT,打上字幕就可以了。像在讲述各地共产党小组成立时,背景是一堆黄金齿轮转啊转的动画,加上一条又一条字幕说谁谁在哪哪创立了共产党小组,持续了足足十几二十秒,尬得飞起,可能还不如B站一些UP主做得好——人家至少还知道配地图。此外,每个李大钊的人生重要节点,前有字幕做背景介绍,中有字幕做场外解说,后有字幕做归纳总结——那我要你这部电影干什么?

二、渲染了神性,忽视了人性

历史传记片应该尽量褪去传主在历史上或者书本上的符号化形象,还原他作为一个生动的“人”的形象,这并非是不要那些符号,而是唯有这样才能使他身上那些符号更加合理可信。而本片对李大钊的塑造,完全是一个符号化的圣人形象,三大特点:慷慨激昂、体恤众生、视死如归。我们在这里面很难看到他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除了吃过几次饭),看到的几乎都是一种鸡血拉满的工作状态。其实有这些倒没什么问题,但是只有这些就是不自然的,会显得人物很虚、很浮、很漂。

随便举几个其他作品中有生活的例子。《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因为拿不出钱带孩子出去吃饭,只能骗他们说吃肉有害健康。《至暗时刻》中,丘吉尔上大号时得知要给掌玺大臣(the Lord Privy Seal)回话,便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令人回复“我被封印在了厕所里”(sealed in the privy)。通过这些桥段观众是能感受到,噢,这些“大人物”其实跟我们差不多。

不过这些在《革命者》中都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的不是故事,只是对书本上的李大钊的一个情景再现。

三、用够了蒙太奇,没讲清楚主义

其实蒙太奇和主义本身没什么联系,把它俩放在一起说只是因为我觉得很讽刺:这部电影能运用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摄影、剪辑手法,却没有讲清楚李大钊到底是秉持一个什么主义。

先说蒙太奇吧。由于本片要不停地闪回,蒙太奇是必不可少的。但本片的蒙太奇含量多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地步。不光是围绕李大钊运用了大量蒙太奇闪回,围绕蒋介石、孙中山也用了很多。比如镜头给到蒋介石时,剪了一堆“四一二”的镜头接进去。这个尚且可以理解,毕竟“四一二”跟李大钊入狱也有点关系。但有的时候,蒙太奇的运用是没有逻辑的。在镜头给到孙中山时,有必要把宋教仁遇刺的镜头也剪进去吗?将这两件事剪在一起的逻辑是什么?是1913年宋教仁遇刺,导致了1922年李大钊拜访孙中山吗?

再说说主义。李大钊是一个政治理论家,讲清楚他所秉持的主义是很有必要的。我印象中,电影里唯一一处提及李大钊政治思想的情节,是他阐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民生是目的,民族是手段,民权是方法。”

这段表述有点奇怪,它的意思似乎是:民生是目的,是最重要的,而民族、民权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方法。但问题是手段和方法在这里难道不是同义词吗?政治宣言一般删繁就简,同一个意思何必要拆成两个不同的词来说呢?

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段表述来源于李大钊1924年5月一篇比较冷门的文章:《人种问题》。原文说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民族主义是达到这目的的手段,是三民主义的主干;至于民权主义,乃运用民生主义的方法。”

所以李大钊的意思,第一,民权并不是“达成”民生的方法,而是“运用”民生的方法。第二,民生虽然是三民主义的目的,但民族才是当前三民主义最主要的问题,这一点从这篇文章被命名为《人种问题》也能看出来。比起三民主义改善民生的作用,李大钊更关注三民主义在中国人反抗帝国主义压迫斗争中的作用。后来他在1926年1月《在列宁逝世二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中干脆称:“中山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那么,电影中把李大钊的原话这么一“稍加概括”,把这两层意思都概括没了。这并非我吹毛求疵,只是政治表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咬文嚼字、慎之又慎。否则,既是对提出者的不负责,也是对听众观众的不负责。

此外,李大钊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他一生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但奇怪的是,电影却并不去展示这些思想,反而去“深入挖掘”他的另一个影响没那么大的思想(还没挖明白)。这就像是介绍一位经济学家,不去介绍他的经济学论文,而去介绍他的散文随笔一样。这是什么道理呢?难道是,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被人说得太多了,所以必须挖点冷门的出来吗?

结语

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称:“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同年,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温和地反驳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

我觉得李大钊对胡适的反驳也适用于这些“主旋律”电影。花里胡哨的技巧是挺有必要的,但是搞清楚你到底在讲什么东西也很有必要。要知道,一段历史、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必然带来电影的伟大;观众可能会为这段历史、这个人而触动,并不必然为电影而触动。

还是说,你们只是打算趁着七一捞一笔?

 3 ) 革命者简评

从制作上看 师承管虎,上接八佰,自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以来,到妖猫传 八佰再到如今的革命者,中国影视艺术的制作水平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 国产大片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的执拗于现实主义而摈弃形式主义。从本片看,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形式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光影的运用是目前国产电影的又一里程碑,极具感染力的镜头语言十分契合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再加上张颂文老师无与伦比的演技,堪称近10年最佳主旋律电影。 再回到影片细节,本片大致分为四大段,开头一段有点用力过猛,剪辑也较为碎。第二段蒋介石出场,光影的运用与蒙太奇剪辑相映成辉,乃本片最佳。第三段较平,为张颂文老师的表演回;第四段也就是结尾感染力十足,几处全景的构图都是画作,光的运用极其精准,值得拉片模仿。 总得来说本片上一流的制作,一流的演员,一流的故事和二流的导演。有明显的瑕疵,但架不住其感染力之强,还是值得去电影院看的。

 4 ) 革命者,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电影从李大钊被捕后囚禁在京师第二监狱讲起,彼时距离他的死亡仅仅还有38个小时。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不断的插叙,采用不断闪回的方式,讲述了李大钊先生人生中的几个重大时刻,从“南陈北李建党之约”,到三万人参加的开滦五矿联盟大罢工,再到被段祺瑞政府血腥镇压的三一八惨案等等重大事件,讲述了他与张学良、蒋介石、孙中山、陈独秀、毛润之等人之间或敌或友的纠葛往事,从父亲、丈夫、师友、对手等多重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八个人物角度,像拼图一样,逐渐把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过后不仅仅知道李大钊先生为何而死,也会更了解李大钊先生到底为何而生。

屏幕光影里的守常先生不再是一个印在历史书上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革命者》从营救李大钊这一事件入手,将整部电影的故事与情境浓缩在两天时间之内。张颂文老师浸入式的表演,让我们看见一个革命者的故事。在《革命者》里,李大钊先生不再仅仅是一个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英烈,电影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片段把那些关于革命者的历史记录,一点点地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守常先生的故事带有人间的温度和烟火气,他对小小报童的怜惜,对学生的爱护,与妻子相互扶持的家庭温暖,与孩子们之间的父子情感,与毛润之等人的师徒情谊,与陈独秀惺惺相惜、共同建党的革命情谊,都在这两个小时的光影中表达了出来。

电影看到最后,一张慷慨赴死的脸,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而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却被无情杀害了。

李大钊为什么会被杀死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看守所被绞杀,时年仅仅38岁。

第二天北京晨报刊登该消息时称“前日方传军法会审尚未正式开庭而昨日下午党人二十名已被绞决矣,警察厅早为预备二十具棺木,所有棺木均暂停下斜街长椿寺听由家属戚友认领,计自二时至五时二十人始处刑完毕,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李大钊之女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里提到“刽子手们对别人只施刑20分钟,而对他施刑长达40分钟之久。”

在死之前,李大钊曾提笔写下了《狱中自述》,其中写道,“舍我一人,而救千万人,虽死无悔。”

作为中国革命的先锋和领路人,李大钊是革命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他被捕入狱后,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出面说情,努力进行营救。号称民国人脉第一人的杨度变卖家产“毁家纾难”地进行营救,杨度在营救中赞同北方工人劫狱的计划,但是李大钊坚决反对。北京国立25所大学的校长发布书面说明请求,同时又委派代表与张学良接触,希望能取宽大主义,一并交法庭处理。章士钊也出面游说奉系军阀的杨宇霆向张作霖说情。张学良也跟张作霖说,杀了李大钊就会招致天下骂名。

尽管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对李大钊从宽处理,但奉系军阀依然没有放过李大钊,相反,而是迅速地以“意图扰害公安、颠覆政府,实犯刑律之内乱罪及陆军刑事条例之叛乱罪”的罪名绞杀了李大钊等人。20人从提审到宣判用时两个小时,从公布“罪状”到执行也仅两个小时,不容许上诉,执刑时残酷地使用了“三绞法”。从入狱到判刑仅仅用了短短的22天,从宣布“罪状”到执行死刑,更是刻不容缓。

张作霖为什么一定非要绞杀李大钊不可?

1)两人积怨已久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段祺瑞为首的北京临时政府,而后向孙中山发出邀请,北上共商国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也有李大钊的功劳。李大钊擅长做统战工作,注重改造旧军队,使他们倾向革命。冯玉祥与李大钊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结识,而后又建立了深厚革命友情,在李大钊帮助分析利弊、力陈利害之后,冯玉祥毅然转向支持南方革命政府。冯玉祥就曾深有感触地讲过“教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925年11月23日,张作霖手下的干将郭松龄由天津带兵13列车赶赴滦州倒戈反奉,并致电张作霖,要求其下野,让位张学良。郭松龄曾出兵一度占领了锦州,逼近张作霖奉天老巢,虽然随后张作霖很快将郭松龄镇压,但这一事件给了他沉重打击,而成功策反郭松龄的恰恰就是李大钊。萧裕声在其著作里这样写道:“李大钊亲自作郭松龄等奉军将领的工作,联络他们参加反帝、反奉战线。”

冯玉祥反奉、郭松龄倒戈给了张作霖以沉重的打击,他对李大钊及其领导的共产党恨之入骨。

2)蒋介石的推波助澜

李大钊死后,北京《晨报》在其4月29日报道中提及:“最妙者,闻南方某要人亦有电致在京某人,主张将所捕党人速行处决,以免后患。”而这其中的“南方某要人”毫无疑问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占领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汪精卫此时尚在武汉,仍与共产党合作中。作为北伐军的总司令,蒋介石的位置并不稳固。在国民党大会中,左派已经隐隐占据了上风,得到了苏联支持后,更是几乎压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势力。而当时苏联五大元帅之一的布仑将军,早已在北伐军中隐姓埋名后辗转成为了前线总指挥,在北伐战争中苏联势力不容小觑。

北伐前,蒋介石制造了“三二〇”中山舰事件,打击排斥中共的力量,夺取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权。在北伐途中,为了控制国民党中央,排斥汪精卫,蒋介石曾在南京和南昌之间有迁都之议。对此,远在北京的李大钊亦有所觉察,并提出疑问:“国民政府定都何所,中外观瞻所系,岂能朝令夕更,视若儿戏?……如果不为一时军事上必需,即介石同志及总司令部亦宜坐镇武汉。”

一步步打压共产党的力量,蒋介石自己也从革命党人逐步蜕变成了新军阀。1927年4月12日叛变革命后,蒋介石更是加紧与张作霖联系,意欲除掉李大钊等革命者。接到蒋介石的一纸电文后,张作霖毫不延迟地进行审判定罪,当天立即处刑。

就这样,新旧军阀一起联手杀害了李大钊。

3)中东路事件

作为东北的土皇帝,任何企图染指东北的势力都被张作霖视为敌人。

满清年间,沙俄曾在东北修建了中东铁路,这条铁路是其控制中国东北的大动脉。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苏联并未完全落实《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在北洋军阀时期,原本满清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均被废除,但中东铁路的路权一直未被有效的回收。因双方利益之争,1925年张作霖逮捕了苏方派驻的中东铁路局局长伊万诺夫,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郭松龄倒戈期间,苏联把持铁路对张作霖进行要挟,让张作霖大为恼怒。

长期在北京主持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工作,李大钊不仅是“赤党党魁”,更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言人,与苏联素来不睦的张作霖,自然不会对李大钊手下留情。

对张作霖来说,绞杀李大钊可谓是一石三鸟,不但打击了想要与南方革命政府合作的军阀,还能向蒋介石示好,还铲除了苏联在中国的势力。

革命者的青春,永远都在

在那个黑暗残酷而又热血沸腾的年代,对李大钊来说,革命事业中最重要的人,无疑就是陈独秀。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宣告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仍在日本的李大钊立刻撰文呼应,这就是传颂至今的佳作《青春》。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激情表达了他“背黑暗而向之光明”的心愿,“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他在《青春》里是这么写的,最后也是这么做的。

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并兼任教授,与早已在北大任教的陈独秀成为了同事。在北大共事期间,陈独秀与李大钊团结了一大批先进分子,进入其创办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组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1919年5月4日,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携手领导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6月,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入狱,李大钊立即展开营救行动。9月16日,经过努力营救,北洋军阀被迫同意陈独秀保释出狱。1920年初,京师警察厅准备再次逮捕陈独秀。李大钊得知后,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出京。彼时恰逢北方收账时节,李大钊雇了辆骡车,装扮为收账先生,让陈独秀坐在车内。为了避免陈独秀南方口音的暴露,李大钊出面办理了沿途住宿等一切交涉的事宜。在这辆雇来去天津的骡车上,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这就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

岁月漫长,悠悠百年过去了,江山早已为之色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彼时当年下令处死李大钊的张作霖早已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而当初要求严惩他的“南方某要人”蒋介石早已兵败如山倒,只能退守在台湾岛,而李大钊死前念念不忘的“三十年后,必是赤旗的天下”的理想已经由他的学生毛润之实现。

守常先生已逝,但革命者的青春永远都在。

21世纪的我们,活在了革命者的理想中,而守常先生则永远地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5 ) 革命皮下的文青暴走

在影厅坐下,翻翻简介,是荞麦疯长的导演,就心呼不妙。 果然和1921一样,大型MV。对文艺青年也不能要求过高,网友王胭脂表示:陈建斌?怒斥学生,你们都是辣鸡,建议在全国艺术学院食堂公屏滚动播放… 看到奇葩的张氏父子,真是中国现代史的搅屎棍,前朝余孽,然而握有重兵,就像阿米巴一样本能驱动,在历史的关键点制造戏剧的效果。 张作霖完全没有必要杀大钊老师。就算昧于天下大势,基于军阀的游戏规则,考虑到将来与常公的博弈,他反对什么,我就赞成什么,每与操反。 进而想到一个问题,在1910、1920年代这一关键的转折期,东北是缺席的?少有自己的声音?萧红的文艺是特例。 实际上自安史之乱到清军入关,这一千余年,东北是第二关中。这二十年的缺席是一个异数,有必要研究下。

 6 ) 革命已经成功,电影还需努力。

一时间线从191x到1983,可以说电影用了近乎于科幻穿越四维空间的讲述方式,尤其是李和毛城楼上插入的解放影像,不禁让人想起某部神剧的开头:八年抗战才刚刚开始。 二人物视角,每位出场的对应人物如张学良、蒋介石、陈独秀、小偷等,本来该是复调勾了李大钊的,但偏偏都被拍出了自己的小弧光,反倒是李大钊只需要伫立在人前就足够了,单薄的很。 三音乐和情绪,都是主旋律式的,填鸭式的,耳朵痛。 四大量字幕的存在,想说的太多又怕说不明白的最低级策略,取舍可能不由主创分说。 五李大钊在电影里口号式的金句,怕是每一条都不能脱离电影时空,发布在当今现实。

 短评

差点看哭了,整体基调比较悲壮,除了教员登场的时候是暖色调,其他时候都是压抑的冷色调为主。那段历史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至暗时刻,越是这种时刻越考验革命者的意志和灵魂。主演张颂文说自己在绞刑那场戏时看着绳子明显感到恐惧,但历史上李大钊吊了三次才断气。这是中国革命的悲情英雄,而悲情英雄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6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热血,但太碎片

10分钟前
  • 袜子大王
  • 推荐

实话实说,有点失望。很多“劳动者”的脸上看不到岁月苦难的皴搜的痕迹,太过整洁光鲜。有很多镜头的仪式感很重,但真实感就降低了。整部剧的运镜过于工整,贡献了很多结构唯美的分镜,但时代山河破碎的悲壮感也丧失了。不停的倒叙插叙我不太适应,整体氛围的渲染和感染力都不太够。革命有血有肉,这部电影有些浮于表面了。

11分钟前
  • 长得丑想得美
  • 还行

跟另外一部相比,以点带面用李大钊带出时代群像,更清晰与具感染力。张颂文演得好,踏实又深情。@环球港

14分钟前
  • 阿牛
  • 推荐

导演功力不够,各种转场太过于依赖动画。部分片段插入意义不明,对情节推动毫无作用。三星全给守常先生。

16分钟前
  • EuJ
  • 还行

【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 革命者

21分钟前
  • Frau King
  • 力荐

整部片子都太满了,情绪太外露,台词太直白生硬,配乐太多太煽情。开头的破碎更是致命的。结构上的新尝试挺有意思,让人耳目一新,但拼盘式的故事碎片最终也没能拼合出一条完整、丰满、流畅、连贯的主线,每个故事碎片都像是春晚里面经常插播的那种小短片,画面和台词都像。剪辑上玩了一些新花样,但是未免太多也太滥,反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这种花样应该出现在B站影视区,不该出现在正片里。

22分钟前
  • 啊吧瓦轰!
  • 还行

问:什么是电影语言?答:来看看《革命者》的叙事、画面和声音。

26分钟前
  • VictorCai
  • 推荐

7.8,这个片子似乎在主旋律电影里找到了一种很特别表现方法,因为历史已经为人熟知,所以电影放弃了线性的叙事,反而使用倒叙和插叙,开篇是李大钊行刑前的生命倒计时,片段化地穿插表现李大钊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人与事,大量的蒙太奇效果,而且也用到了慢镜头的打斗冲突和常速的演讲交叉剪辑,而很多场景是十分写意的,切的一些局部构图不错,加上独白的运用,解决了纯历史片平铺直叙容易造成的疲乏感。总体上说,这部是干脆选择了浪漫主义,反而是其别致的地方所在。

2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点映场。结构简洁清晰,但剪辑很乱。节奏紧张的片段戏剧性过强,反而削弱了情感表达;节奏舒缓的部分台词又太过随意,处理的很不严肃。以及选角和原音都非常不贴脸!比如让一个广东人用原音演河北人,非常出戏😅总之,精神可以领会,电影拍的不够。

33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把李大钊刻画的非常不立体,过于脱离生活。张颂文的表演并不出彩,把三十岁左右的守常先生塑造的老气横秋……白客、李九霄等这些角色,用的好就是点缀,用不好就是累赘……李易峰的微表情太差。

35分钟前
  • 韩先生的电影
  • 还行

电影幸亏有了管虎的监制,否则徐展雄的这部电影会步《荞麦疯长》的后尘。但电影的闪回旁白太多,剪辑也不够流畅,两个小时的时长中途会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36分钟前
  • 走钢索的墨西
  • 还行

碎 我期待的激情澎湃并没有澎湃起来 有点可惜

39分钟前
  • 雪糕星熊
  • 还行

渲染方式还是古早的主旋律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的那一套,伟光正人物配以朝霞满天和红太阳,叙事手法不断倒叙加插叙,甚至重复,导致节奏过于拖沓。张颂文和秦昊的表现没什么问题,但出现在这个有些混乱凌乱的作品中,总是显得很苍白。

40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太碎了,刚进入一个情景马上就被拉入下一个情景了,有的台词也没感觉激动人心,反而有些尴尬

44分钟前
  • 一揪棉花糖
  • 还行

电影本身出来的效果是好的,但剪辑过于凌乱,每个故事串起来的衔接很尴尬,背景音乐不停切换也很出戏。另外,能感受到张颂文很用力的表演,确实演的不错,很多煽情片段,但声线和李大钊也是真的不太搭。不过我也想不出谁能演好李先生了。最后说一下韩庚演的真不错。

48分钟前
  • 头像是凯蒂猫
  • 还行

我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这行字了~非常纯熟大制作的党建科普教育宣传电影,感觉是高中历史课本近代史知识点幻化成了声画影像和故事情节。影片质量很好,的确如管虎导演所说,李大钊活了三十八岁,却是普通人的三百八十年。采用交叉平行非纯线性叙事,字幕辅助来清晰地讲明白李大钊是谁做过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

52分钟前
  • 晚安
  • 推荐

加入了艺术追求的类型片着实新鲜。导演对比前作我觉得有进步,故事节奏和剪辑点的创新其实更具代入感了,还挺聪明的。就是煽情部分此起彼伏密度大了点。

5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全员演技在线,张颂文台词太强了。明知有些场面是故意煽情,但眼泪还是流了下来。

58分钟前
  • Megan
  • 还行

虽然对李大钊了解不多,但在银幕前真坐不住,很想赶快回家自学历史,甚至忍不住当场(偷偷)查起资料

1小时前
  • 牛仔马洛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