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教徒

恐怖片英国1973

主演:爱德华·伍德华德,克里斯托弗·李,黛安妮·赛琳托,布里特·艾克拉诺,英格丽德·皮特,林赛·肯普,拉塞尔·沃特斯,奥布里·莫里斯,Irene Sunters,Walter Carr,Ian Campbell,Leslie Blackater,Roy Boyd,Peter Brewis,Barbara Rafferty,Juliet Cadzow,Gerry Cowper,Ian Cutler,唐纳德·埃克尔斯,John Hallam,Tony Roper,约翰·夏普,John Young,S. Newton

导演:罗宾·哈迪

播放地址

 剧照

异教徒 剧照 NO.1异教徒 剧照 NO.2异教徒 剧照 NO.3异教徒 剧照 NO.4异教徒 剧照 NO.5异教徒 剧照 NO.6异教徒 剧照 NO.13异教徒 剧照 NO.14异教徒 剧照 NO.15异教徒 剧照 NO.16异教徒 剧照 NO.17异教徒 剧照 NO.18异教徒 剧照 NO.19异教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3

详细剧情

  20世纪70年代,苏格兰警官豪伊( 爱德华·伍德华德 饰)收到一封信,信中称苏格兰西海岸的一个小岛——夏岛上的女孩罗恩·莫里森失踪已久,并向他求助破案。豪伊来到夏岛展开调查,发现岛上的氛围十分怪异。居民们先说不认识这个女孩,后又表示女孩已死。但豪伊没有找到女孩的尸体。失踪女孩的去向愈发不明。案件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豪伊又惊讶地发现岛上的居民是一群并不信仰耶稣基督的异教徒。夏岛勋爵(克里斯托弗·李 饰)更是似乎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声望。他们并不配合豪伊的调查。豪伊准备离开小岛时发现了小岛五月庆典中用活人来祭祀的传统,他准备一探究竟,然而他不知道危险正在向他靠近……

 长篇影评

 1 ) 这只是个短评

短评字数受限,只好发到影评。

终于完整地看了《柳条人》,给我冲击最大的还是音乐。从开头悠闲的民谣,到旅店里人们伴着唱歌跳舞的小调,老板的女儿在隔壁诱惑警官的歌声,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童谣,到最后,巨大的柳条人熊熊燃烧,岛民们愉快地唱起丰收庆祝的歌曲,都在平静如水的温柔欢快中透露着一丝诡异的气息。

学校里的场景和《九号》第七季的场景简直一模一样,可以看到二册深沉的爱了哈哈。学校歌曲的曲调和节奏做的真好,我忍不住再听一遍!

绝望的感受。影片的最后,主角被关进巨大的柳条人的时候,一边是居民们齐声唱跳着丰收的祈祷歌;另一边是豪伊一个人声嘶力竭的教会的祷告歌。虽然我看下来对主角没什么好感(可能因为我也不站基督教的立场),但还是这个镜头里感受到了真正的恐怖——那种孤立无援、无处申诉的绝望感。只要我不是大多数,我就无所遁形。可能因为如此,我们也被迫到处寻找和自己一致的大多数,才能避免被放逐和屠戮的命运。

(最后加一点奇怪的感受,岛主的演员说话神态有点像休叔;以及,让小孩儿来演这种电影真的合适吗七十年代真就这样吗??)

最后的最后。每一帧都不浪费。每一首歌都好听!

 2 ) The Wicker Man

 豪伊警官接到一封请求调查失踪小女孩的报案信后来到了位于苏格兰西部的夏岛(Summerisle),上岛之后,就像是掉进了兔子洞的爱丽丝,眼前发生的一切越来越超乎他的想象。跟爱丽丝的遭遇不同的是,洞里还有一整套计划在等着他……
  
    心态平稳的恐怖片从来不屑使用突然出现的血腥场面之类手段来吓唬人。在本片中,一切事情的发展都是遵循固有逻辑的,只是这里的前提和我们的前提不太一样。比方说,我们觉得用活人祭祀是野蛮的,他们觉得是虔诚的;我们觉得姑娘们在大白天集体裸着跳来跳去是色情的,他们觉得是严肃的,等等。这些区别都以宗教仪式的名义出现,对双方来说就更缺乏对话的基础。交流被堵,岛上居民对警官又无一例外的抱着敌意的态度——你也不能说这有什么不对,防人之心嘛。警官就在这样表面上难以指摘,内心却不安渐增的环境里,凭着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走向岛主和全岛居民为他安排好的真相。从他接到信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踏上了不归路,绝望到底。这种无法抗拒、无法指摘的邪恶,无处不在又无从下手的力量,足以诱发心底的恐惧。对日常生活觉得不对劲又说不出来在哪儿吗?好不容易找到出路又觉得不踏实吗?别人和自己只是观点不同还是横亘着正邪的鸿沟?一切遭遇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别有用心者的编排?人最怕未知,是因为实际上什么都不知道,异教在片子里也只是未知的具化而已。

  片名中的“柳条人”是指片尾大祭典中用柳条编的人形道具,在这谜底揭晓的时刻,观众才知道最开始貌似不着调的警官和未婚妻的镜头另有深意,同时几乎为在Willow的歌声中饱受煎熬的警官感到不值。

  这里强烈推荐那首诡异中透着鬼气的“Willow's Song”,神经死了,藏在里面的色情让人胆战心惊,绝不会像豪伊警官那样半夜捶墙的。实际上,保罗乔瓦尼写的整张原声碟都很强,但这首歌实在太出色了,必须专门指出。

    特别提醒,千万别看05年的翻拍版

 3 ) 《柳条人》——谁的信仰是灾难

电影史上被低估的作品都象征着其思想上的超越与前卫,而被翻拍更是对其价值的肯定。这部1973年的柳条人以不见血不追杀的态度描绘了宗教信仰背后的恐怖,信仰冲突下对异教徒的残酷至今仍在可以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区窥探究竟。从中世纪的黑暗统治到现代社会的ISIS,人类心底的原始恐惧和软弱促生了对神灵的崇拜,或许人类的想象力就是从信仰开始,肆意将杀戮冠以正义、将洗脑美名曰正统、将残酷寄予希望,于是人类踏着同胞血肉模糊的残肢进步。这个本就参差多态癫狂诡异的世间,真的有疯子吗。而没有站在任何一队的你,真的是正常的吗。

桌上甜美的蛋糕刺激着人诡异的食欲和破坏欲

影片讲述了一名警察因受到一封无名人士的举报信而来到夏岛寻找失踪的女孩,岛上居民的诡异行为让他坚信女孩可能已经被杀死、或者即将在祭祀中作为祭品被杀死。到了“五月节”这一天,信仰基督教的警察试图救出女孩于水火,整座小岛上居民的阴谋才刚刚浮出水面......

本片的恐怖来源于小岛的与世隔绝,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环境直接衍伸出行政、法律的自治,看似绝对民主选出的领导者隐藏的危机四伏。良好的开始预示着绝对的权威,最开始买下并开垦这个小岛的领主祖父从一开始就创建了完美的“神系”统一了小岛居民的思想。人们服从而不知外物,人们相信会遵从自然,人们团结而一致对外,像是护犊的牲畜,狠狠守卫着自己的荣誉之岛。外界的任何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危机的少数介入都将迎接小岛居民的獠牙和尖爪,温柔地,撕开你。

警察所到之处被光照耀,照亮了草地上交媾的男女,唤醒了他的肉欲,也唤醒了身为基督教徒的矛盾

六七十年代随着基督热在美国宗教史上的降温,科学与理性、嬉皮士与性解放、女权主义和科幻肆行无一不对宗教信仰造成巨大的冲击,本片可以说是对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其实可以清醒认识到神权对政权的掌控有百利而无一害,警察在肩负着法职和基督教徒双重身份的时候看待小岛居民实际也戴了有色眼镜:儿童时的性教育、女孩们聚在一起赤裸跳舞、婚前性行为不分公共场合还是私下皆毫无顾忌、看待死亡的不同观念等等,最重要的是对远古神灵的信仰直接亵渎了他对基督神灵的虔诚信念。这个小岛对警察来说就像地狱,小岛居民都是可怕的异教徒。

门外墙边的引诱戏真是看得人血脉贲张,配乐绝赞

而对小岛居民来说,压抑天性的警察活脱脱就是个伪君子,夜晚酒店女儿的火辣引诱明明让他欲火中烧,偏偏强忍着煎熬拒绝释放自我。性事在小岛居民眼中从来不是肮脏之事,男欢女爱在彼此自愿的前提下互享欢愉,忍耐才是对他们生活态度的亵渎。儿童的性教育让他们从小对性态度只有从容和享受,然而这一切在代表着观众视角的警察眼中不仅可怕,而且非法。于是他以一名基督教徒的身份向小岛居民行使了警察的特权,鄙视、警告、私立十字架等等,甚至当他临死之时,也只以向耶稣祷告和唱圣歌对抗小岛居民,法律彻底抛在了圈外,这是一场宗教信仰之战。

船上太阳神的眼睛、门牌上的恶魔、吞食青蛙锻炼胆色,最可怕的东西莫过于别人一脸理所应当的在做着超越自己认知的事

小岛居民种植的水果主要是苹果:基督教中既赋予了这种水果智慧,也赋予了这种水果灾难;这种水果在小岛上不仅是丰收的幸福,也是导致小岛居民杀戮的根源。未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各国对异教徒的镇压都是残酷而血腥的,小岛居民对待异教徒也是焚烧作祭品。种种迹象都证明了信仰之间的互通性:盲目追随领导者、以杀戮释放恐惧、以牺牲寻求安宁。其实这一切走向了极端都会面临信仰崩溃,犹如警察最后的诅咒:如果明年收成依然不好就要焚烧领主作祭品。这样的结尾不仅有着心理上的妖异恐怖,更有助于引导开放式的思考。

当头戴动物面具、身穿节日服装的“五月节”庆典开始时,这个故事才开始渐渐走向高潮:小岛居民在无声处注视着无法离开的警察,分不出是谁,因为大家都是教徒;神剑的审判将清洗罪恶的随机性扩大成乐趣,当少数人的奉献可以造福多数人时这种奉献被视为理所当然;不知何时矗立在小岛深处的巨大柳条人就像张牙舞爪的怪物,柳条人身上各个部位编织的牢笼又让它有了“诺亚方舟”的神圣感,祭品走向教徒希望他们去的地方,谁说洪水过后回去的一定还是那个人间呢。

片头的警察接受圣餐以以视与基督同生共死,片尾他作为精心准备的祭品被另一个宗教供上了神坛,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巨大的生殖崇拜现在也无处不在

我最喜欢夜晚时小镇居民凑在酒馆里唱歌的情形,带着上个世纪的迷离轻唱着忧伤的情歌,领主在黑暗中的喃喃自语与蜗牛的特写彼此剪切,映衬着警察对看到小岛居民开放性态度的罪恶祷告:那些透明、自足的动物不会在黑暗里想着自己的罪恶,它们不会恶心的让人们谈论对神的义务,没有一个依赖着另一个生活,或者依赖它们的同类,几千年前活着的同类,它们没有一个值得尊敬,它们也不会悲伤。

 4 ) 恐怖结出的果实

真的 不知道脑子是怎么想的 还是坚持看完了这部一直想看 却又不明了所以的影片 emule的资源 射手网的字幕 只有愤怒 没有别的 只有惊具 时常回响警官豪伊的撕心裂肺的呼喊 那仿佛在祈祷 只有人肉祭祀才能真的使寸草不生的海岛结出果实 甚至在最后警官还在寻觅这自己逃生的途径 只是他没有巴比龙的性格和勇气 随海的起伏而漂流 我真的想说 哈代是不是真的沿袭了沙夫的剧本 如果是真的 他为什么要让这一幕变得残忍真实 如果不是 那他绝对是个疯子 只有这种疯狂的拍摄手法使人想看又不敢看 竟管影片从来就没一个血腥的镜头 但是却比血腥而真实
粗糙的胶片 原始的镙露 这一切使人相信它的原始底片被抛弃是合理的 如果是我负责制作 我也会不屑一顾 现在 我只有闭上眼睛 好好的想一想 祈祷自己不要再看这样的影片 好让心灵能短暂的安静一些

 5 ) 不该被定义为恐怖片的恐怖片

标题就是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的感觉。
这部电影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它完全没有任何突然吓你一跳的情节,也完全没有任何恐怖电影里几乎都会有的那种鲜血淋漓的场面。
没错,它被归到了恐怖电影甚至还被打上了cult的标签但是全片真的一滴血都没出过。
它的全片被一种能够一直让你心里发毛的气氛所笼罩,而这种恐惧大概是处于一种……对异教的未知。
未知是激发恐惧最好的良药,这部片子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也许对于我们中国观众来讲效果差一点,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宗教的碰撞,但是让我们试着把思路放在英国观众的角度。
英国人,忠诚的基督教徒。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种充斥着异教氛围的环境必然能让人感到内心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未知。
这就好像当我们走着走着,人忽然不受地心引力的飘了起来。也许在习惯之后你会觉得很有趣,但是当事发突然的时候你必然会害怕,因为这颠覆了我们已知的定律。
这部电影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对于基督教徒来说,教义对于他们来说就相当于规则一般,脑内几乎没有违反规则这种选项。
但是当他们突然看到自己周围的这群人都违反教义生活着,那就如同自己熟知的世界规则被颠覆了一般,随之而来的便是会带来恐惧的无尽未知。
在警察被关进柳条人的时候,他大喊着异教徒,这也是本片在我国的译名。
但是在看到周围的人民群众欢声笑语的唱着祭祀歌曲,只有他自己一人拼命高唱圣歌的时候,我不想要问……究竟谁才是异教徒?

 6 ) 电影《异教徒》中的巫术与宗教

作为“邪典”恐怖电影中的经典之作,1973年版的《异教徒》将前基督教时代流行于苏格兰高地的篝火节仪式以一种诡异但却又玄妙隐晦的方式“嫁接”到一个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

20世纪70年代,一位信奉基督教的警官收到了一封信,寻求他来到苏格兰西海岸的一个小岛——夏岛,调查一位失踪已久的女孩。警官来到夏岛展开调查,却发现岛上的氛围十分怪异。随着调查的深入,警官继而又发现岛上的居民是一群并不信仰基督的异教徒,并在“五月庆典”中存在活人祭祀的传统。而在电影 最后,警官被作为“祭品”焚烧于柳条人中。

作为艺术创作的电影,它的文本构成看似是站在基督教的角度去阐释异教的原始与荒诞,呈现出信仰体系上难以自洽,毫无底蕴的异教体系。但如果以人类学的方法去分析电影中的巫术行为,它确实并非无迹可寻。通过人类学的研究角度,我们可以大致地去了解潜藏在电影背后的宗教与巫术的起源、含义和过程。

1、 信仰与生死观

自然神崇拜是“夏岛”的主要崇拜对象。“夏岛”的旗帜上印有带着面孔的黄色太阳,既“全能的太阳神”。而在作物欠收,需要活人祭祀时,“夏岛”领主口中所献予的对象是太阳神和果园之神。生殖崇拜在“夏岛”颇为常见,夜里,警官在道路上行走,看到青年男女们在草丛上群交。学校里的儿童会载歌载舞地演唱有关生殖崇拜的歌曲。在灵魂的归宿方面,它不同于基督教的死后复生,而是转世再生,生命一旦结束,灵魂就会回到树木、空气、火、水、动物当中,以另一种生命形式再现。

(1) 、太阳神与果园之神

神起源于万物有灵论,原始人将生命看做是有身体和灵魂的。他们在观察生物的两种现象后,构成了一种和身体不同的东西的概念,就是灵魂的观念。通过睡眠,出神,疾病及死亡的现象,原始人以为身体或多或少是被某种力量所抛弃,只剩下孤单的躯体。做梦与幻想的现象好像是这无形的力量——灵魂进入了某种独立存在的境地。

而在原始人的思想中,他们又将自我的存在作为一切其他存在的标准,既他们将个人的结论推及到其他事物的性质中。由此,当时的人便以为其他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的各种物质也是同样包含着身体与灵魂两部分。

万物有灵并不是将所有的万物都作为崇拜的对象,原始人崇拜神明是有所选择的,尽管他们信仰旧时的诸神,但在作物歉收时,出于功利性的考虑,他们选择了太阳作为其崇拜的对象。“夏岛”对于太阳神的崇拜往往是基于对农业神的崇拜,原始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天”与农作物生产的内在关系,雷电风雨,尤其是太阳会对农作物的丰歉产生极大影响。日照太多或者太少都会影响到作物的收成。作物的生长并不在于人而是在于天,于是他们将万物有灵论移植到天上,产生了对天体神的崇拜,尤其是对给予作物以温暖的太阳的崇拜。

照此观念,对于植物之神的崇拜也应该分化出相对应的“苹果之神”、“香蕉之神”,然而在“夏岛”,在它们之上有一个更为强大的统摄一切的果园之神。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泛神论之上,已产生了多神论。人们不再将每株植物看作有意识的生命体,而是将其看作无生命无行动能力的物体。在它们之上,有一种可以在植物间自由来去,支配或占有植物,将其作为寄居之所的超自然生命,这超自然生命已经不再依托于植物,而是掌控、统辖着植物本身,他已不再是植物之神而是果园之神。

(2) 、生殖崇拜与树

在“夏岛”的学校中有这样一幕,一颗被砍掉枝叶的树干,男孩踩着树突爬到顶端,将枝叶结成的草环放在它的顶部。其他人腰系着红色或者白色的绸带,绸带另一头连接到树顶,他们围着树转圈。伴以布祖基琴、小提琴、哨笛和肘风笛的乐曲,老师哼唱民谣:那个树上有个树干,枝干上有个树枝,树枝上有个巢,巢里面有个蛋,蛋里面有个鸟,鸟上面有块板,那块板就是一张床。床上面是女孩,女孩上面是男人,男人上面是席子,席子上面是孩子,孩子上面是男人,男人上面是墓地,坟墓上面长棵树。

被褪去枝叶的树突被认为是繁衍的象征,男孩们以手触碰它,以希求获得强大的生殖能力。这其中应用到了交感巫术的使用方法,巫术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联想式的抽象原理,将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以某种共通性联系到一起,通过影响此物来影响到彼物。而根据“相似”和“接触”,交感巫术又可以被区分为顺势巫术(相似律)和接触巫术(接触律)。顺势巫术是将彼此相似的东西看成一个东西;接触巫术指将彼此相互接触过的东西看成为总是保持接触的。

依照相似律的巫术原理,褪去枝叶的树突作为形似阴茎的事物,被赋予繁衍、生殖的含义。男孩脚踩树突将草环置于树顶亦是模拟一种交合的场景,小孩借此通过树来获得生殖的能力。树本身也被作为一种生命的根基,由树繁衍到人,树、鸟与人的隐喻暗含着灵魂的循环往复,树孕育鸟,鸟化为人,人死后又为树提供生长的养料,树既是起始也是终结。

生殖崇拜的另一个体现则是“五月庆典”之前,男女间在室外的群交。关于群交的原因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们把植物的能力拟人化为男性、女性,两性关系对于植物具有感应影响,按照顺势或模拟的巫术原则,于野外草地上的男女,就如同野外的植物,两性的相互交合,获得生殖的能力,同时作用于庆典中,以促使花草树木的成长。

(3) 、灵魂的归宿

在老师所哼唱的民谣中,除了生殖概念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生命的循环往复。先前所提到的万物有灵论,既自然万物都拥有灵魂,灵魂能够与人相通,所以人死后的灵魂是在世间万物间循环的。

古代凯尔特人所信奉的德鲁伊教认为死者的灵魂不会降临到阴阳交界处的寂寞土地,也不会降到地下深处的黑暗国度,相反,同一气息会在另一个不同的地点仍然控制这个躯体。“另一个不同的地点”恰好与“寂寞土地”和“黑暗国度”相反,来世是一个比今生更美好的世界。

在爱尔兰文学中,“来世”往往被描写成明亮美丽的地方,位于一个奇异的岛屿:“那里的人们身穿华美衣服,个个容貌俊美,用金质高脚杯呷酒,并有美妙音 乐为他们演奏。”可见,德鲁伊教的来世观表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二是与今世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的来世观念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观和生死观,对生前事物不必强求完成,盛行及时行乐的风气,对于生命的结束也不必报以悲观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并不为“失踪女孩”的“死”感到惊讶或悲伤。灵魂不灭意味着躯体只是灵魂的外壳,肉体一旦死去,便不再有任何价值。灵魂归于自然之中,寻找另一个躯壳,以求在来世过上新的生活。

至于这种观念是如何形成的,老师曾有如此的说辞:“孩子们更容易想象转世再生而不是死后复活,腐烂的尸体是孩子们想象力的巨大障碍。”与其说“夏岛”信仰的形成是对德鲁伊传统的复归,不如说它是在“夏岛”匮乏的物产资源面前不得已做出的妥协。生产资源的匮乏使他们不得已求助于自然,通过巫术仪式来求得自然神的馈赠。面对死亡的无奈使他们寻求出另一条生命延续和灵魂的永恒的道路。

可见,全能全知神观念的产生,往往是需要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当城镇集群开始形成,物产趋于饱和时,人对自然神的信仰就会慢慢转移到全知全能神,而一旦物资匮乏,人感到自身的存在受到威胁,自然神的复归也就会开始出现了。

2、 五月庆典

影片中重要的祭祀仪式“五月庆典”,有着一整套完整繁复的运行机制。这套运行机制的背后,是大量人类学背景的积淀,主创人员将欧洲民间的篝火节传统移植到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社会,更增添了仪式本身的诡异和神秘性,凸显出了异教本身与基督教的对立。

(1) 、作为篝火节

根据电影故事发生的地点(苏格兰西海岸的小岛)和时间(五月),我们可以推断出“五月庆典”可能属于苏格兰中部高地的“贝尔坦篝火”。在《金枝》中,有对贝尔坦节的介绍:德鲁伊教的最大节日是贝尔坦节,即五朔节,高地的某些地方最近还用着特殊的仪式纪念这个节日……,像德鲁伊教徒的其他公开宗教活动一样,贝尔坦节似乎是在小山上或高地举行。”对自然本体的崇拜,使得他们对仪式的场所也格外看重,他们的仪式场所多在露天,或天然形成,或利用自然之物简单建造。如果没有天然的神殿,他们往往会利用一些人造结构,如木林、石林(即巨石阵)等。

在电影中则有这样一幕,在巨石阵的中心有一堆木柴,一群赤身裸体的女子围绕着祭司,祭祀通过红色的某种植物点燃柴火,女子们开始围绕着柴火边唱边跳,然后依次越过篝火。

德鲁伊教将贝尔坦节燃起的篝火称为“幸运之火”或“两堆篝火”,而在不同的地方篝火与越过篝火的象征含义也往往是不同的。在德鲁伊教传统中,人们认为在火上跳三遍或早两堆篝火之间跑三遍,就可以预防疾病,同时也可以保护田地不受魔法的侵害,促使田地有好的收成。在瑞典靠近中部和南部地区,人们通过观察火苗向北还是向南来确定春天到来的早晚。在波西米亚,在火苗上跳过的仪式被称为“烧巫婆”,人们以这种形式来驱赶妖巫,间接性地把巫婆本人烧掉。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认为温暖的篝火可以促进生殖,在篝火上跳过三次的女孩会成为有很多孩子的母亲。电影中称这种越过篝火的仪式为“无性繁殖”:这样做是为了获得新生,她们为火焰舞蹈,希望农神保佑植物结出果实。

作为篝火节的“五月庆典”,在日期上正好切合于太阳运行至最高点的夏至,有种说法认为在此时期的篝火仪式也就成为了模拟太阳的巫术仪式。篝火如同太阳为动植物提供温暖,促使庄稼生长,消灭病虫害。在仪式中,篝火也成为了进行仪式的人与太阳进行交接的平台,在仪式中献上的贡品也更方便的得到太阳神的认可。

(2) 、焚烧仪式之前的准备活动

除了越过篝火,篝火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焚烧作为“偶像”的活人。在节日的篝火中焚烧偶像,这些被焚烧的对象往往被作为巫婆或男巫的代表,烧毁了偶像也就代表着烧毁了巫觋本人。

警官“被”作为“偶像”,是有一个被误导的过程,随着调查的展开,他认为失踪的女孩会被作为焚烧的对象,在解救女孩的过程中渐渐落入圈套。在电影中,对焚烧仪式之前的准备活动有个详尽的描写,这个准备活动本身也是一个“误导”的陷阱,警官成为“偶像”的过程并不是出于被迫,而是符合当地的某种仪式要求。

警官在当地的图书馆阅读到这样的记述:五月的庆典——原始人终生依靠收成,他在春天的仪式是为了确保丰产的秋季,这种祈求丰收的遗俗在全欧洲都能找到,例如在大不列颠,仍能看到五月时在偏僻村落所残存形式的舞蹈,他们的人物扮演有许多惊人的角色,人扮演马,或许是旋转木马,在队伍的前列小跑步冲向女孩子们。男扮女装,惊险的扰人者,由当地的领导人或牧师扮演。男扮傻瓜,潘趣木偶是最复杂的象征人物,庆典允许人们成为傻瓜或国王一整天。这些人物后面跟着六个持剑的人,在仪式的高潮,会将他们的剑连锁在一起,形成一个明显的太阳符号,然而在异教的时代,这些舞蹈不是单纯诗意般的跳舞,他们狂热的仪式以献祭结束,舞蹈者很期盼赢得田园女神的保佑。收成好的时候,他们供奉农产品,并宰杀牲畜供奉,但在作物欠收的不好年头,祭品是活人。

这里将潘趣木偶即傻瓜的形象与国王的形象合二为一,其中即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警官在误导下将扮演潘趣的人砸晕,自愿成为傻瓜或国王),也隐含着国王的死亡与嬗替。

《潘趣先生》是一部传统的英国木偶剧,故事描述主人公潘趣生性残忍,因为看自己的孩子不顺眼,将自己还是婴儿的孩子扔出了窗外摔死,他的妻子朱迪十分生气,于是用木棍追打潘趣,不料被潘趣夺回木棍,被毒打之后也死了。接着潘奇又杀死了追捕他的警察,即使入狱被判绞刑后,刽子手也被他哄骗,他让刽子手为他演示如何绞刑,却趁机绞杀了刽子手。最后魔鬼前来缉拿,也遭他百般戏弄,棍打致死。

“扮演”潘趣先生的戏谑意味体现在作为虔诚基督徒的警官被诱导成为了“生性残忍”的潘趣,而成为潘趣又被作为恶的象征处死。这其中构成了一个善恶的悖论,警官作为基督徒,他在夏岛这个地区成为了“异教徒”眼中的“异教徒”。

另外,这里的潘趣先生还富有一层异地国王的含义,在古希腊与古罗马一直存在的异地国王的传统与传说。外来移民与旅行者与当地的公主结婚,继承王位(旅店老板的女儿为何色诱大陆来的警官也就说得通了),而这王位本生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王位的获取是要通过与他人殊死搏斗的竞争,以这种竞争的方式赢得的王位,它随时有被取代的风险。在早期社会的一定阶段,人们认为国王有超自然的能力,是神的化身,所以一旦发生欠收或其他类似的灾难他都要负一定责任,这里便是要处死国王。

(3) 、焚烧仪式

在影片的最后,警官被“失踪的女孩”引诱到海岸边的高地上,夏岛的首领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花朵已开,果实却在树枝上枯萎和死亡了,今年绝不能再发生了。我们诚挚地相信预防这种事的最好方法就是向我们的太阳神和田野女神,尽我们一切所能献上最好的祭品,动物也可以,不过他们的接受度有限。小孩子要好一些,但还远远不及一个正确类型的成年人……你,很独特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人,一个以自由意志来到这里的男人,一个有国王般权力来到这里的男人,代表着法律,一个以处子之身来到这里的男人,一个像傻瓜一般来到这里的男人。”

之后,警官被擦净身体,灌洗双手,施涂油礼,穿上白色的亚麻制外衣,与各类家畜一道被关入巨大的柳条人中。首领命人点燃柳条人脚边堆积的柴火,面向太阳起誓:“全能的太阳神,仁慈的果园之神,请接收我们的祭品,让我们的植物结出果实。”紧接着,音乐响起,夏岛的居民围成一圈,载歌载舞地看着大火吞灭柳条人。

这种焚烧仪式在《金枝》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它是这样写的:僻处欧洲偏远、几乎完全与外界隔绝的某个角落中一支凯尔特人,直至距今一百年前仍保留着远比西欧其他任何民族为多的古老的异教习俗……凯尔特人一直系统地遵行在篝火中奉献人牺的习俗。

我们可以认为人牺可能确切的存在于古代凯尔特人的仪式中,在贝尔坦节,每五年一次的祭神大典上,由祭祀来杀祭,或用箭射死,或在木桩上钉死,亦或者他们将活人以及其他活着的动物放进木制或柳条编制的巨人中,引火点燃巨人。通常这些被祭祀的人都是被判处死刑的罪犯或者战争中的俘虏,在粮食歉收的年份,他们会以人牺来求得丰产,人牺越多,土地获得的增产就越大。

在火中焚烧的巨大柳条人在德鲁伊教的传统中被作为是妖巫的象征,囚禁于柳条人中的人和家畜也同样具有了妖巫的特性。这些妖巫惯常以操纵病虫害或恶劣的天气破坏庄稼,将人和动物赋予妖巫的身份,处死这些人与动物便是处死妖巫,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粮食丰收。

 7 ) 让人期待啊

好片。

首先是风景。
片头的航拍把苏格兰高地海岛景色展示的绝美无遗。

然后是悬念设计。
很经典。
捕鼠人最终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圈套,自己才是被捕的目标。

再然后就是价值观冲突。
在本片,也就是所谓的信仰冲突。
我一直很厌恶那些信神就标傍自己有信仰的人,尤其是它们随之表现的高贵冷艳优越感十足。
根本就是没知识好吧?
知道无信仰也是信仰吗?
知道信仰科学更智慧吗?知道信仰道德更高尚吗?
这些信神的二逼是不会理会这些的。
片中的警察也是如此。
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高贵冷艳俯瞰着这些异教徒,一直到认识到被BBQ是一定一定的时,才放弃攻击异端,企图用科学观点挽救自己:丰收是天气、土壤决定的,烧死我没用,我和这狗娘养的欠收没一毛关系!!
可惜啊,要烧死他的人也是一群信神的二逼,无视科学的。。

话说妓毒徒当年的传播也是很血腥的。
苏格兰是凯尔特人聚居地,当地人最早的信仰是萨满,萨满也就是智者的意思。一般是女性,既有母亲,也有妻子,她们是医生、是分配食物的人、是决定几时播种的人。。
妓毒徒把她们视为邪恶,因为她们不信妓毒徒的神啊。。。
那些年,凯尔特的智者被审判为邪恶女巫,处理方式是一律烧死,并要被所有亲人围观。。

今天,凯尔特人的信仰已被抹杀,但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做为后裔,对妓毒徒的仇恨已经转移成与英格兰人的分离运动。。

更有趣的是,大阴帝国现在推崇的是多元化。
沐屎淋一千年来第一次有了机会,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这个国家,以定居者的身份出现,并能问鼎政权。

呵呵,真让人期待啊。。


 短评

1.反氛围电影,惊惧感来自于外来视角看到的另一种常态,这种常态通过行为、符号、社会形态构建而成。2.反英雄叙事,从摧毁阴谋到陷入阴谋,行动力认同突转为无力的被动。3.反宗教,且思路如此新奇,警员被献祭时唱起的圣歌(在另一个“主流”社会)终被众人的歌声所湮没,揭示宗教由权力维系的唯心本质(亦即去类型氛围的一层表意)。4.未尝不是一种时代现实的指涉。

7分钟前
  • 🌵🌵
  • 力荐

伟大的异教徒电影杰作 音乐中的异教迷谣!原始的狂野之力萌动的生殖崇拜表征反基督与反现代性的矛盾 最后还有最伟大电影原声

11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果然老版本要比新版本的好

1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高卢的德洛伊祭司把活人放在大柳木雕像中烧死---伏尔泰<风俗论>

18分钟前
  • Adiyat
  • 力荐

8/10。接近片尾警探发出的愤怒控诉所营造出被魔鬼捕获的感觉缭绕心头,信仰之力强大得不会勾起教徒们对谋杀的恐惧。在这里[柳条人]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恐怖片,浪漫主义滋生于美妙光线下的裸体求丰收和黑暗中赤果果的野外群P,孩童身上系彩带连着树、动物面具等仪式的吊诡喜感,就像整个理性世界的崩溃。

2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虔诚的基督徒来到隔绝的小岛,信仰不断被质疑瓦解,惊觉自己才是这里的“异教徒”,并葬于基督教处决异己者的火刑……与诸多描绘对于“闯入者”带来失衡之恐惧的影片相反,这部刻画“误入”与“被排斥”“被狩猎”的恐惧,作为恐怖片对基督背景国家的观众是渗入式的体验。而对异教的诸多描绘(颇具暗示的名称“Summer Isle”,鲜花,歌唱,性自由)更像是70年代保守右派回忆激进颠覆的60年代时内心深处的恐惧。补了这部才终于知道许多自己很欣赏的作品的reference:锈湖游戏系列(尤其是Hotel和Pardise两部),以及去年相当喜欢的恐怖片《Midsommar》的大量借鉴。堪称经典。

25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野蛮的崇拜与粗暴的干预,这岛上的景象何尝不是一种宗教。基督教再美化自己也改变不了宗教本质。

26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还行

80/100,有着黑色电影式的动力,同时以出色的氛围营造将故事步步深入,再加上一个有趣的反转,以迎接最终高潮的仪式。结构简单又有效。

30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推荐

电影站在基督教的角度试图阐述异教,结果呈现出来的是个非常原始的玩意儿。科学家、无性繁殖、生殖崇拜、异教徒献祭……把这些与现代基督教冲突的因素杂糅在一起,形成的是一个在信仰体系上难以自洽的、毫无底蕴和吸引力的所谓异教。既没有对基督教的反思,也缺乏对异教的认识,只能当个惊悚片来看了。

34分钟前
  • iuoi
  • 还行

漂亮的隐喻,烧毁的不只是一个柳条人而是一个信仰,用一个离经叛道却内涵逻辑的异教徒反而更讽刺了身为正统宗教的滑稽可笑,如果我们的信仰无法带来五谷丰登,你们的宗教亦无法解救被异教徒迫害的个人,那么所谓正统与异教又有何分别。

39分钟前
  • 雨苔思音
  • 推荐

片里伴着极具蛊惑力的靡靡之音的群交和裸舞场景无疑也是我看过的最好的erotica之一。当然宗教和反宗教还是理解无能,但其中那种诡异感会慢慢侵入神经末梢让你毛骨悚然

40分钟前
  • 和风莫吉托
  • 推荐

异教徒载歌载舞春光明媚,基督徒死磕到底硬碰硬,前面是糙了点但五朔节高潮有命运有历史有碰撞,祭奠的情景把现代人都变回了中世纪。唯一把传统民谣当杀器的恐怖片。动物装扮和李大爷的黑长直醉人,有个狐狸头苏格兰裙小哥特别可爱。

43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老片果然还是很不错的 诡谲感很赞

46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推荐

基督教对抗邪教最后被吞噬的故事。很神奇的是,片中穿插的各种优美动听的歌曲和生机勃勃的青年人画面让人陷入某种判断:到底基督教是敌人,还是邪教是敌人?

48分钟前
  • RYZ
  • 还行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异教徒,他们活泼又聪明,调皮又灵敏,他们齐心协力开动脑筋,狩猎了基督徒,他们唱歌跳舞欢乐又欢欣。

5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融合了恐怖片、歌舞片、情色片和原始宗教题材,细节非常出彩,探讨了基督教与异教、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对基督教历史上的猎巫运动和对“异端分子”的迫害有所影射。大颗粒纪实性的画面使露天群交和五月节仪式更有震撼力。带有性爱与宗教暗示的多首民谣十分动听。结尾反转和献祭场面触目惊心。(8.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苏格兰西部的隔绝小岛,构筑起一套背离基督教法则的异教生活方式。警察找寻失踪的小女孩,以破案为契机进入小岛逐渐揭露秘密。各种挑衅常规的异教邪典仪式,独特的生死观、开放式裸舞、化装五月节,以及献祭活人换取果实丰收,至于祭品的人选是未曾预料到的。原片名直译为“柳条人”,用于火祭仪式的巨型柳条人牢笼,FGO里术阶库丘林的宝具“灼烧殆尽的炎笼”正是如此。片中频繁插入悦耳的歌谣,大部分都是小黄歌,大部分中文字幕里都有错漏,实际很多是契合故事走向的提示。

55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虽然结尾不难猜,但仍是一部经典。层层递进的气氛和节奏设计得非常出色。我觉得影片有一种反宗教的气息,宗教的荒谬性渗透着整部影片。警察的盛气凌人和自傲代表着基督教,而岛民的愚昧代表着自然宗教。除此之外,还有一亮点是配乐,十分悦耳,甚至有indi的意思,恐怖片中很少见。

59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到底是年代遥远了,而且剧情也因为尼古拉斯凯奇那部都了解了,只能打三星~

60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影片始终处于欢乐祥和与阴森诡异两种气氛的奇妙交织状态中,此种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在片尾达到高潮,警察困于熊熊燃烧的柳条人内等待着死亡的来临,村民却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欢度祭祀庆典,可以想象对于那些基督徒观众来讲,这会在其内心中制造多么具有破坏力的恐怖效应。

1小时前
  • 喷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