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浮世绘

剧情片法国2000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蒂埃里·钮维,约瑟夫·贝尔比奇,亚历山大·哈米迪,迈穆娜·埃莱娜·迪亚拉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剧照

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1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2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3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4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5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6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13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14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15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16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17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18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19巴黎浮世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1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巴黎,来自乡村的少年来此投奔哥哥乔治(蒂埃里·钮维 Thierry Neuvic 饰),却因为不知道哥哥公寓的密码而被关在了门外,就在这时,哥哥的女友安(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出现在了少年的面前,带少年进入了公寓。  少年粗暴的对待乞丐玛利亚(吕明妮塔·杰尔吉乌 Luminita Gheorghiu 饰),遭到了黑人教师阿玛度(Ona Lu Yenke 饰)的严厉批评,之后,警察来了,反而逮捕的玛利亚和阿玛度。玛利亚因此而返回自己位于罗马尼亚的家乡,回到了丈夫道格拉斯(Bob Nicolescu 饰)身边。安的隔壁住了一个被虐待的孩子,向安求救,安不知该如何是好。镜头下的人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人间浮世绘

哈内克是神!

在第一个戏中戏里,哈内克就说出了他在追问的东西:ton vrai visage。阶级、种族、国家、民族、性别、家庭,在穿上这么多层衣服以后,还有没有真实面目存在,如果有,又该如何将其呈现?讽刺之处在于,这一对真实面目的要求,是在一出戏中说出的;甚至,哈内克对真实面目的要求,是用一部电影提出的:在虚假中要求真实,这是对真实最深的讽刺。

换言之,哈内克在用这部片子追问的是边界:电影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那一出父母担心孩子的戏,比之后配音的现实更加真实,那么边界在哪里?

刚到法国的难民在帮助乞丐时感到恶心,可她自己却也被当成乞丐而被嫌弃,平常人与乞丐的边界在哪里?在这里,有种人的核心品质被转译、被歪曲了。

地铁上的一幕具有超级强的冲击力,人们感到小混混可耻,可是仔细聆听他的话,没有道理吗?出生时同是真实面目,然后却被套上不同的外衣、接受不同的教育,成为不同的阶级,被当作不同品种来对待(人和畜生),可是中产和底层的边界在哪里,边界是合理的吗?这不是一种新的种姓制度吗?最后混混的一声大喊,绷紧的弦终于崩掉,这是他最后的戏谑,其实在社会上每个人都要崩溃了。

鼓声充满力量,但是影片沉默地结尾于一个哑巴孩子,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样子吗?使出全力吱吱呀呀,其实什么也说不出来,由此也不会被理解。

 2 ) 未知的是密码亦是命数

无论是在哈内克还是在阿巴斯,亦或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些大牌导演的镜头中你总能看到比诺什的身影。从而是的一部浓情巧克力开始对这位并不算美的法国女星一见倾心。如今她已是法国知名度最高身价最高演技最高的女星,近期还投身舞蹈界,神一般的存在。
虽然更喜欢(隐藏摄像机)的故事节奏。但此片依旧十足哈内克。两个哑谜分割开头与结尾。故事的主线也是由一个未知的门锁密码开始又从另一个未知密码结束。多人物多线索同时进行的叙述方式并不少见,但导演依旧能拍的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想来,未知的又岂止是一个密码,亦是那芸芸众生的命数阿。

 3 ) 亦步亦趋之后

上帝的视角——CC 版海报

看电影《巴黎浮世绘》里面的街景、人们的情绪,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电影的拍摄时间很可能是在 1999 年,那时我在巴黎,以一个中国大陆游客的身份出现在这里 。所以我很想看看, 电影中这些路人之间,有没有我的身影?

摄影师没拍到我,上帝拍到了。

那个时候,西方对我蛮有吸引力的。这种吸引力,大概来自港企工作的六年期间,留给我一个印象深刻的感觉:

过去的西方,就是当下的香港,也是未来的中国。

我一直都觉得,这是我们的机遇。

结果发现,从我们的日用品,到常用的 app,在境外,都有它的原型。

在我们亦步亦趋之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人们的情绪,广州和巴黎的都趋同了。2000 年的电影《巴黎浮世绘》,如是呈现出 2020 年的广州。

在豆瓣上,这电影有很多个中文译名,《未知密码 》、《陌生密码》、《巴黎恋曲》、《巴黎怨曲》、《奔跑吧》。现在的国际大都市,好像都可以这么来描述。

亦步亦趋的我有个好处,如果我不想变成他们的某种现实,只要看看他们所经历的,而不需要我再去亲身实验,就知道当下我该怎么办。

我很好奇他们是怎样面对自己的情绪的,结果有了意外的发现。

不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人就有人亦步亦趋于东方的古人。典型的人物和作品有:

工业界的乔布斯(Steve Jobs,1955-2011)//mp.weixin.qq.com/s/AoE4nKtGuE34Mqkm8ZWpVg

艺术界的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mp.weixin.qq.com/s/oAa_tr7rsgLxQjy2NoOUfA

文学界的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2015)//mp.weixin.qq.com/s/ubfBkQn7UkK5NoywGlp3tw

电影《黑客帝国》三部曲(The Matrix,1999,2003,2003)//mp.weixin.qq.com/s/ooGd0-n9xLmKTL2de-QlYQ

我还见过一个不太著名的艺术家,他叫米高: //mp.weixin.qq.com/s/m6mObYzmIlY0pqZwwjoHZg

这么的一个“文化怪圈”,越看它,越觉圆满。

巴黎|1999.6.21

2020.1.10 记于广州

 4 ) 未知的是密码亦是命数

无论是在哈内克还是在阿巴斯,亦或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些大牌导演的镜头中你总能看到比诺什的身影。从儿时的一部浓情巧克力开始对这位并不算美的法国女星一见倾心。如今她已是法国知名度最高身价最高演技最高的女星,最近还投身舞蹈界。神一般的存在阿。
虽然更喜欢其出演的同样哈内克导演(隐藏摄像机)的故事节奏。但此片依旧十足哈内克风格。无解的开头和结尾。从一个未知的门锁密码开始又从另一个未知密码结束。一个个看似完全不会有联系的人又因此展开千丝万缕的交集。
多线索同时进行的拍摄套路并不少见,但哈内克依旧拍的一气呵成引人入胜。未知的除了密码亦是芸芸众生之命数阿。。。

 5 ) 大道无形 不服不行

1⃣️才发现豆瓣短评当作观影过程中的笔记特别合适 就是不能跳行 2⃣️观看过程中一直在想第一个长镜头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尾,期待一个漂亮的收尾。但结果出乎意料,并没有在行程走死之后收,而是戛然而止;关键在于,引发思考:长镜头过后紧随的图片蒙太奇,十分震撼,绝对大师手法,力量在于,两种本身充满力量的视听形式直接撞击,是节奏上的,也是大视听上的,这是大师的把控。我们熟知的比如特写快剪之后突然接固定大全,类似这种思路,但同时在大视听上作变化,厉害。 3⃣️不同画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观看方式、注意力区域,所以,相对而言个人认为,4:3吃表演最多,16:9吃美术最多,2.39吃摄影最多,好像是这么回事。 4⃣️黑人女人一句话都没说完,咔 切了 ,进下一场,下一场第一个画面还是俩之前没见过的角色,特意检查是不是播放出了问题,不是。大视听建构------消除场次之间的联系,固定机位 长镜头 一如既往冷静旁观,冷静到切换场次还要黑屏一秒。室友写论文 关于间离,研究布莱希特,我推荐他哈内克,不看。这是什么?最直接最直接的间离,粗暴吗?肯定的,有效果吗?效果大大的。为什么间离?我个人理解,如同片名的浮世绘,观看画作,不是进入,是观赏众生群像,是品读,是悲悯。 5⃣️群戏的建构为何物?以场次为单位:有核心人物的常规处理:角色a-b a-c a-d a-e a-f 群戏:角色f-a b-a d-b c-a f-c 6⃣️00:43)神了,神了。这个得想想怎么说。我观看此片的原动力出现,元电影段落。这段可见元电影处理方式的丰富度,简洁 震撼,隐-现(间离)(出现摄影机)-摄影机画面(重点是这个摄影机和其他元电影中出现摄影机的不同之处,这个摄影机也是同时在拍摄的,等于算是b机穿a机这种,其他的要么算道具,要么播放摄影机画面时是另一种画面质感,比如哈内克的《班尼的录像带》,此处这个掌机就是掌机本人,斯蔡上挂着潘纳韦伸的胶片摄影机,这样剪切带来的感觉,词穷,不可言说。不刻意,哈内克把经典的平静的毛骨悚然带到了元电影创作中,像是挥发在空气中的毒药。7⃣️01:08)机器影子落在人身上 机器不动 成立8⃣️01:35)无解 震撼 查理考夫曼式的影像震慑,他妈的,还跳了一秒到下一场再拉出,更好,怎么想的?同时提供新思路----我之前想 如何在拉出来时演员还在场,只想到首映、内部看片会,这配音是个新思路。9⃣️电影语言探索/强视听建构/元电影/群像/中产 几乎是梦中的电影,必入论文。

 6 ) 看完之后的一些想法

整部电影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冷,固定长镜头(冷漠的旁观者视角),偏冷的色调(外景大片大片的蓝色调图像),人物之间疏离的关系。这些都赋予了整部电影冷冽的气质。哈内克标志化的具有一定冷感的影像风格依然非常鲜明,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比如固定长镜头、跟着人物运动而慢速摇动的长镜头)最为重要的是,摄影很稳,没有手持摄影设备的粗砺感与摇晃感,反之哈内克的长镜头给人的感觉则是一种带有一定刻意的工整感。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简洁却直击人心。

不得不说电影的名字取得很精妙,整部电影都是对于现代巴黎(或者说以巴黎为代表现代都市)的群像刻画。而哈内克对于群像塑造的方式是多样的。从开头几个小孩的群像,到多线叙事的剧情结构,到每个场景的群戏调度(比如30多分钟处打鼓,比如63分钟处的舞会)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哈内克直接对巴黎群像的整体刻画的尝试。而从成品效果看,哈内克做得相当好。

电影一大优点在于多线并进的叙事结构,哈内克很好地在各个剧情线索间做到了平衡,巧妙地将各个看似不相联系的场景/事件并置在一起(而这些事件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2017年的方形在这一点做得同样精彩)不同叙事线索间的跳转也显得十分自然。同时,哈内克引入了戏中戏(一开始的女孩子似乎是在舞台上演哑剧,40多分钟处出现的拍戏场面,70分钟的舞台独角戏,结尾小男孩的哑剧)这些戏中戏的设置同样很好地调节了叙事结构。而哈内克在电影中好几次通过几张照片的配上独白衔接从某种程度上直接打破了第四堵墙,而那些照片也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蒙太奇,丰富了创作手法,也很好地将导演的拍摄动机表达了出来,这一点非常让人惊喜。只不过在每一部分结束后,导演选择直接黑屏来切分部分显得有些不自然。(后知后觉地发现开头结尾孩子在台上的哑剧使得电影的剧情结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大赞)

但是就内容而言,不得不赞赏导演对于选材的广博视野,家庭矛盾、街头矛盾、种族问题、城乡矛盾,哈内克这么早开始就保持着对于社会如此敏锐的观察实在是难能可贵。在新千年的时候,随着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城市社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哈内克敏锐地感知到了问题的存在,并通过冰冷的旁观者视角展现了问题,但却并没有给出解答。不过现在想来,对于这些问题,谁又能给出解答呢?

 短评

赞同少量的人口流动,但大量的人口迁移,必然会造成到别人地盘“耍流氓”的嫌疑。现在全球化,这个问题变得更严重,不同种族民族之间,想互相融合,太难,最后越了解越厌恶对方。还是隔层窗户纸看人,朦胧美的好。电影中反映这种问题,很难客观,不彻底的把自己变成那个人,就不能从那个人的立场看问题

2分钟前
  • picnic
  • 还行

冷峻的哈内克也玩起了结构,N条线索交叉叙事,几乎可以说是看过的电影里结构最乱的,但唯其混乱,方才真实。

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这是巴黎的另一种存在,看完以后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本片究竟是倒叙还是顺叙的文章,其实关于叙事法则,本片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说得通,因为它本质就是一个迷宫式的循环存在,正着走反着走都是一样的(新出的CC版封面把这点诠释得很好),哈内克无法预知的剪辑点和长镜头调度组成了这个冰冷复杂的悲剧。

7分钟前
  • TWY
  • 推荐

偶尔被人看到电影一幕,被人指责看黄片。好像最近一直被人下定义,可都不是我。委屈、愤怒?亦或,只是解释一下,不听,便看淡下去。我希望有一肩铮铮铁骨,也是硬汉一般。。

11分钟前
  • 瑞儿
  • 推荐

镜头、剪辑、比诺什的表演…国家、肤色、阶级…男与女、老与少…哈内克的影像实在锐利得太伤人,从灵魂深处切割,带着丝丝寒意。

1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碎片化的叙事会让观众极力想要弄明白单个片段发生的故事,而哈内克凝视般的长镜头先是把观众牢牢吸入场景,带动你理解情节,而后却戛然而止,直接切换下一个场景,以此制造“未知”。这种“未知”本质上是由无目的的窥视造成的,而且是带有哈内克强烈主观色彩的窥视,这就让观众好像在亲身体验这种“未知”。哈内克用这种方法把握住了“疏离”的本质——不是人与人在关系破裂后的分道扬镳,而是根本无法建立起关系。我们在片子里窥视了那么多人的生活,却一个都弄不明白,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15分钟前
  • SONGMJ23
  • 推荐

哈内克的[巴黎浮世绘]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和法斯宾德的[卡策马赫尔]相映成趣,都聚焦移民/难民问题与排外心理,还都比较罕见地用了断片式拼贴与长镜头交融的呈现手法。但老哈野心更大,不仅试图将巴黎-法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一网打尽(黑与白的种族矛盾、非法移民、城乡分裂、阶级鸿沟、家庭不和、霸凌与骚扰等),甚至还通过两段摄影师(一角)所拍照片的蒙太奇(科索沃战争、劫持人质)折射出当代国际上的暴力冲突,这一点连同片中人收听的新闻都同质于[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几段戏中戏([电锯惊魂]般的暴力虐杀前奏,舞台剧,配音笑场)的间离感也是典型的哈内克手笔。首尾两层回环呼应,街头的好心办坏事、偶遇和弄巧成拙,手语比划小朋友和观众都猜不出,契合于人际疏离沟通不得的母题。多种族共打鼓+掩盖话语的音轨。比诺什演得太绝。(8.3/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9.25 哈内克展开的每个矛盾都很吸引人,所以即使是看似碎片的多线交叉叙事,矛盾和矛盾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电影也可以从头到尾都有吸引人的点,可谓大师水准。鲁米妮察·杰尔吉乌奶奶是戏骨,我有眼无珠。

18分钟前
  • 小A
  • 力荐

以声音/声音的消失表现沟通之不能、悲欢之不通:开场无人能猜中小女孩的感受;父亲用马桶冲水声对儿子掩饰自己的悲伤;熨烫衣服时被电视声音遮盖的隔壁的尖叫声,以及随后选择调大电视声以遮盖自己内心的冲撞挣扎;戏中戏拍摄时被意外经过的飞机影响的对白,以及之后重新配音时难以再现的“我爱你”;舞台上试镜,但听不到台下导演们的评论声;结尾三组镜头——偷渡来巴黎的女人、一直生活在巴黎的女人、去战区工作又重新回到巴黎的男人——都被鼓点声淹没了声音;最后一镜,男孩表演着没有翻译、无人能懂的手语。

23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如果没有《电影中的复合叙事》的解读,很难有耐心看完这部经典。摘取一部分:片中立体多面的人物塑造和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都说明,真正了解社会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电影也没有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哈内克并没有为种种不公提出简单的解决方式。它们就像难以打开的门、难以破解的密码,就连哈内克自己都说:“每一种所谓的解决方式不过都是些安慰人的东西,因为真正的办法实在太复杂了。(Leonard Quart, 2002)”他的使命并非为人们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重要的问题,引发观众思考。哈内克在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中,找到了概述他眼中黑暗现实的理想方式。

27分钟前
  • Matrimandir
  • 力荐

直面移民问题。开篇聋哑小女孩表演的小朋友都没猜到,片尾小男孩表演的我们也看不懂,暗示即使表达人与人也难相互理解,如片名未知密码。因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间都发生过相互被欺负事件,所以大家相互排斥,恶性循环使问题激化难以调和。印象深刻情节:少年将垃圾丢给外来乞丐,黑人青年教训他,而黑人青年被关进监狱,乞丐被遣返;黑人妈妈哭述儿子遭到的不公对待,爸爸说那回非洲,妈妈却说谁想回去?(谁要回那个缺医少药饥荒瘟疫的地方)玛丽亚说施舍了吉普赛乞丐自己又嫌他脏去洗手,而自己又用这双手接受施舍被别人嫌弃,然后痛哭流涕;黑人司机的小孩被校园霸凌;安在公交车被黑皮肤青年骚扰,被深色皮肤大叔帮助; 各肤色聋哑儿童在一起打鼓的让人感觉大家都一样,本可以融洽的和平共处。剧情理顺见影评https://movie.douba

30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但当形式到了一定境界,内容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影片紧扣“密码”展开,开头聋哑儿童猜谜和开篇第一个长镜头只能用“震惊”来形容,后面固定长镜头大部分烦闷乏味,每个人都有他们的烦恼与忧愁,但哈内克的冷感风格却让观众无法带入情感。

31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庸常生活里的间接和直接暴力、突发事件对历史时间的解构、影像的真实性和信息传达能力:哈内克这三大主题在被严重低估的[未知密码]里头一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他低调而功力深厚的调度里,一个社会在此凝结,因此你在他的镜头里能看到对当代社会最一针见血的分析。暴力来了又走,密码也跟着换了几回。

3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由开场8分钟长镜头引出影片中不同国家、种族、阶级、职业、年龄的主角人物们的萍水相逢,再用冷峻克制的影像与多线叙事、平行剪辑、声画错位的节奏、风格分别讲述他们的故事,再辅以戏中戏电影、地铁路人肖像摄影、旁白的手法。组成的一幅生动的“巴黎浮世绘”。碎片化的叙事片段时常戛然而止,并不追求完整性。开场/片尾的街边/地铁两个分别8分钟/6分钟的长镜头都紧张有力,直抵人心。在片尾喧嚣的鼓点声中,大家都倍感憔悴。电影已然结束,但仿佛他们的生活还将继续。

3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观察他人的人生,就像你无聊时看电视不停地转台,你突然切入她或他的这一点生活的模样,但是永远你不知道他人上一秒或下一刻是如何的。这不算一部“好看”的电影,但那些生冷的马不停蹄切换的场景,串起来的不是解谜而不得解的迷思。却是,盈盈绕绕的欲罢不能的忍不住的猜想。这是哈内克的内功。全片亮点在于比诺什的演技,尤其片尾地铁上被调戏那一段,教科书级别的令人印象深刻。

3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结构如《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截取来自不同国家种族阶级的人的生活片段试图折射出巴黎的样貌,哈内克就像个冷静的观察家,所有歧视与不公皆被他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以刻意打乱的时间线模糊了事件的因果,结尾利用鼓点取代语言,聒噪与混乱从未消失。

41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哈内克精心编排的未知密码,关于不信任的根基,非我族类,其心必夷啊。喜欢电影的开头和结局,语言的隔阂是隔阂的起点,也可能是许多其他隔阂最终的归结点。

43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多线程+长镜头+环形结尾+伪纪录?战争/移民/种族/城乡/代际…战地照片&聚餐聊天、片场虚实、超市吵架、爸爸杀牛&拨弄面包渣、校园欺凌、家庭暴力、女乞的哭泣、地铁受辱、聋哑儿童打鼓…冷面旁观真实苦难无奈&人情冷漠隔阂(陌生人之间&家人之间)…哑谜/误解/逃避/未知密码/真相…比诺什演技爆发力好强

44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C+/ 相比《71块碎片》少了让我轰然倒塌的点。更何况,也没有多么“密码”啊(私以为这个结构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不过对哈内克的美学原则倒是愈加信服:如果描述美丽,它立刻就变成谎言。

4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8/10。看过哈内克最好的作品并扭转了之前我对他的反感。结构如做梦似的混乱但又首尾相接,每场冲突把观众情绪提升到一定高度后用黑场隔断,重复以往构建出前所未的巨大张力。每个长镜头都有对人物个性和事件因果的完整交代,在一系列复杂到不可思议的镜头调度和演员走位下,造就了最接近真实的压迫感。

51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