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瑟岛之旅

剧情片其它1984

主演:马诺斯·卡特拉基斯,梅丽·赫罗诺普卢,迪奥尼西斯·帕帕扬诺普洛斯,多拉·瓦拉那基,朱利奥·布洛吉,米哈利斯·扬纳托斯,瓦斯里斯·查格罗斯,扬尼斯·菲里奥斯

导演:Theodoros Angelopoulos

播放地址

 剧照

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2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3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4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5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6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3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4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5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6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7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8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9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2

详细剧情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长期流亡苏联的共产党人。在希腊军政府倒台后,于处人生暮年的他终于可以回归故乡。当他以如此矛盾而又暧昧的身份,再回到记忆中熟悉的地方,再面对家人与朋友时,他感觉到了人情的疏离,对未来的盲目,对于祖国低度的认同与漠视。人们企图卸下记忆的承重,却又害怕轻得迷失 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真正失去了国籍。最终,和他离别多年的爱人漂在爱琴海中的浮岸上。

 长篇影评

 1 ) 假想中的“父亲归来”

    通常来讲,我们已经默认了安哲电影的“非叙事性”,而《塞瑟岛之旅》却是较少出现的强调“讲故事的方式”的电影,这部片子的形式感很强,采用了套层结构,明确地将想象与现实的边界划分开来。
     影片始于儿子醒来,这位“儿子”名叫亚历山大,是个导演,他在梦中回忆起童年的场景,而现实中,他有个叫“斯皮罗”的儿子,后来我们知道,导演离家多年的父亲也叫“斯皮罗”。
     亚历山大可以理解成安哲的自我指涉,他在创作一部关于父亲的电影,每一个前来应征的演员都说同一句台词“是我。”他在不同的背景之中游走,却在一个咖啡店里,被一个消瘦的卖薰衣草的老人吸引,观众很容易想象到,这也许就是导演心目中“父亲”应该有的样子。导演不出所料地跟随着着老人,从街头到车站,再到码头。当老人消失时,这次盲目的跟踪却引领导演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他在码头接到了自己“归来的父亲”。
     想象中的父亲说出了导演设计好的台词:“是我”。
    
    安哲的用意在此已经十分明显,父亲归来,乃是导演本人由陌生老人的出现,所引发的想象,一个虚幻的父亲化身为一个具象的人,有了物质的依托,想象就可以无障碍地展开。
    下面所有的关于父亲的游历,不过是亚历山大将自己的剧本在头脑中展开的过程。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作为儿子的亚历山大,何以如此不知所措,如此冷漠,因为他不过是个旁观者,一个记录者,记录着一段想象中的旅程。

    假如父亲归来,他将带来什么?他会在故乡寻找到最终的归依吗?这些问题,都在一场回归之旅中,得到了解答。当然,这是儿子亚历山大的解答。
    父亲归来,无法为亲人带来直接的慰藉,因为女儿乌拉还耿耿于他当年的离弃,母亲更无法忽略父亲多年的异地生活中另外建立的家庭,一切现实的裂缝不会因为“归来”而弥合,反而显露出更加狰狞的距离。
    父亲归来,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吗?他期待儿女给他一个拥抱,但拥抱却是要求之后才得到的。当他企图抚摸老妻的手,对方却转身离开时,父亲默默提起自己的手提箱和小提琴,离开了喧闹的老友和家庭聚会,一个人来到街头的旅馆,某个简陋的小房间中。就是在这一刻,回忆也不放过他,他想起来,这个房间自己年轻的时候住过,和当时还很年轻的妻子。
    父亲归来,没有人欢迎他,当年的小村庄里,年轻时的战斗伙伴都成了墓碑,他还能唱《四十个红苹果》,还能用“鸟语”和老友交流,但村庄已经不复是当年的村庄,土地要出卖,村民要搬迁,他必须在归来之后立刻再次离去,当他拒绝这再度被放逐的命运时,他被所有的力量一起围堵。
    父亲归来,也许唯一的慰藉就是老妻的谅解,她无论如何都愿意跟随的忠贞与坚定。
父亲归来,最终等待他的居然是在海上漂泊,在一块一无所有的浮桴之上。

    安哲给想象中父亲安排的结局太悲观了,太灰色了,也许,父亲的境遇只是安哲的自况,是心灵漂泊的具象化。片中,导演的儿子和父亲,共用一个名字,也许就是在告诉观者,父亲就是儿子,儿子就是父亲,这漂泊不定的人生属于每一个人。
    “塞瑟岛”其实也是原本并不存在的地方,这虚幻的旅程,既是一个儿子的想象,也是一次悲伤的回归之后,仍然无根的故事。在父亲的游历中,安哲寄予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看法,所有那些理想的失落,那些信念的改变,那不可避免的消逝,那生命最终的孤独和漂泊。全都化为凄风苦雨的最终放逐。
    人生,向何处去呢?
    塞瑟岛,如此悲伤的旅程。

 2 ) 观影日记

开头主角梦到小时的自己在街边玩着捉迷藏,这是导演的记忆。刚出家门走在石板路上还像是儿时的游戏,同样的还有在片场。跟随着像是自己父亲的卖花老人,竟鬼使神差的走到港口,迎接自己真正的父亲。父亲的出场让人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自从父亲出现,城市的环境就一直是阴雨连连。爷爷和孙子的名字是一样的,代表了导演对父亲的思念。导演的父亲只是重视回忆,对于其他琐事并无所谓,他是为了找回生存的意义。一把火烧掉了小木屋,同时也烧掉了父亲归家的希望,他只能继续漂泊,只能在港口边的浮板上停留,不论是大雨或事狂风。亚历山大就是整部关于父亲影片的观察者、导演,他冷眼观察着剧情的发展,对自己对父亲的犹豫的判断和刻意的疏离,我们已经无法分清现实还是剧本了。

 3 ) 毋庸置疑安哲是好导演 但这部片子的确是个个人意外

家、身份、政府、社会主义、驱逐是Angelopoulos基本所有影片永恒的主题。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所以给了四分,因为安哲是个好导演。

这部影片其实对于安哲自己的意义比对于观众的意义要大很多,这也开启了后面这些影片例如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和一天,哭泣的草原对于个人情感表达的侧重。安哲太沉迷于自己对于在这部影片的想象,一股脑的把所有感情宣泄到了电影中,所以可以感受到影片中很多的情感,但是,所有这些情感的来源都非常晦涩,所有的感情都没有了一丝根本。有可能有些人会说,安哲的电影本身就是这样的。但事实上,这部影片的确是安哲特别私人的一部影片。虽说叫做Voyage to Cyethera, 但整部影片唯一提到Cyethera的地方是,朋友问Alexander要不要去Cyethera。可能另一个关联的地方在于,在希腊神话里Cyethera是爱神的诞生地,所以夫妻二人的爱情通过最后解开锚来体现时,是预示着他们回去Cyethera?但这种比喻太过于晦涩。影片中所体现了的场景,大部分都在其后失去了关联,比如Alexnader的童年,Alexander的夫妻关系,Vaula的个人生活,尤其是影片用了大部分时间突出Vaula的存在主义,但却在影片中很少去涉及这个问题。但这些问题根本上和安哲的片子很意识流没有任何关联,恰恰相反,这部片子和养蜂人应该是所有安哲影片中最容易理解的,因为时间线和剧情的发展都是单向和当下的,但对于当下的情感的表达却大量依赖于过去,这同样也是养蜂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永恒和一日也是借当下来反映过去,但是对于超现实主义的运用,如公交车上的演奏,让这部影片很好的与过去和未来见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联系,但又同时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自由,所以Voyage to Cyethera是非常矛盾的。对于安哲时间线混乱的影片,如尤利西斯的凝视,在没有任何前提和预示的情况下打乱时间线但通过对主线清晰的把握,这些混乱的时间线给影片添加了巨大的偶然性,如开头家里的舞会和片尾的战争,并把观众融入到了影片中并让观众成为了参与者。这些非常复杂的结构其实都给安哲其他的影片提供一个巨大的自由性和情感寄托,但唯独这一部影片,作为第一部融入个人情感的影片,是非常难以让观众去构建片段间的联系的。在网上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这部影片的契机是什么,但毋庸置疑,这部影片对于导演个人的意义要大于安哲作为导演的意义。写完影评以后发现我的这些观点和一个非常有名的电影评论家Richard Berstein的观点很相似,供大家参考,//www.nytimes.com/1989/03/31/movies/reviews-film-a-greek-exile-returns-amid-existential-anguish.html

安哲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纵然这部影片不理想,但依然是纯粹的个人表达,他的投射,能看出他的挣扎,他如Tarkovsky般无可比拟的勇气,他的沉思。只是相比于他其他的影片,比较青涩罢了。

 4 ) 安哲罗普洛斯的历史时刻

第一次看从Yoyo那儿借的【Eternity And A Day(永恒与一日)】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西奥·安哲罗普洛斯肯定是一大师级人物。看了简介我才知道他就是【Ulysses’ Gaze(尤利西斯的凝视)】的导演,于是我恍然大悟,感慨就是他啊。大一的时候我跑去偷听国际传媒学院一北影老师的讲座,当时那老师讲的专题中便借用了【Ulysses’ Gaze】的镜头。安哲罗普洛斯打破了法国学院派老学究们拍电影时讲究的例如人物对话要用分镜头对切方式等等之类的惯例,然后被学院记仇了,他也不爽陈旧腐朽没有生机的学院派所以就直接退学,自己回希腊拍电影了。天才不仅是天才,在他特别有艺术韵味儿的几部堪称史诗的电影一问世,便成世界级大师了。

他的电影中镜头都很巧妙而又恰到好处,比如圆环式的长镜头,宁静而又总弥漫着忧郁雾气的画面,冰冷潮湿的氛围,冷寂色调的镜头中偶尔出现的鲜黄色或者桔黄色。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少言寡语,形单影只。他们总处于寻找或者回归中,而现实又总是一片永远堵在心口的浓雾。阴雨连绵,人们将大衣紧裹,面色忧愁,只言片语突然出现打破长久的沉默,接下来镜头伸向模糊的远方。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我还只看过三部,除了【Eternity And A Day】就是【Landscape in the Mist(雾中风景)】和今天才看的【Voyage To Cythera(赛瑟岛之旅)】。风格都是贯穿以往的,给人熟悉和连贯的感觉。三部片子都可以说是在寻找,【永恒与一日】的作家是在寻找过去的记忆,寻找自己关于明天这个问题的答案。【雾中风景】的两个小姐弟俩是在寻找父亲。而【赛瑟岛之旅】中那个导演的父亲在回到家乡后寻找的是往昔的生活与祖国希腊的认同。当然也不能够说是相同,但都可以说是带着导演自己生活的烙印。

安哲罗普洛斯的父亲是政治犯,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他的父亲。而在他生活的年代又经历了希腊的战争还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一系列事情。所以作品中会不断渗透着对父亲的渴望和猜想等复杂情感,以及对希腊的热爱还有对希腊将来的一丝迷茫。政治总是轻而易举地左右着艺术的情感表达,艺术作品中也总是反映着在某种大环境下艺术家的生活起伏和情感跌宕。于是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安哲罗普洛斯的镜头中,希腊总是阴雨绵绵,雾气浓重,白色变成阴冷的色调,身穿灰黑色大衣的人们目光下垂沉默不语。记得【永恒与一日】中那个老作家在回忆往昔和妻子的生活时总是阳光明媚,大家笑容可掬,也许在人们的回忆中,在稳定的过去那段日子总是最幸福的。

刚开始留意他的时候他名字的难记程度让我想起了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个我同样非常热爱的导演。他们两个基本上属于同一时期的导演,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和镜头的运用上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些相似之处。两位大导演的电影音乐都的是无与伦比的,不断出现的交响乐不仅烘托了气氛而且称为电影的刻骨铭心之处。【永恒与一日】中老作家不断听的交响乐,【薇洛尼卡的双重生命】中薇洛尼卡演唱的波兰作曲家Zbigniew·Preisner所写之曲,都让人听了久久无法释怀。这些尘封很久的音乐在电影中被重新运用,让人似诉生平所有愁绪。

两位导演都很有情调,总喜欢在一系列的作品中贯穿一些固定的镜头。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驼背小脚裹头巾的小老太太用五秒钟一小步的速度去扔垃圾的镜头,比如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总会出现一个或几个穿鲜黄色雨衣的人在阴雨天骑单车的镜头。这些镜头都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出现了,我们便轻轻一笑,想着导演又在这里故意打一个小记号。这些镜头是否有什么具体的深意呢,这个就众说纷纭了。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提醒了我们对电影艺术的重新审视,电影的艺术表达在近十几年真的鲜有人关注。我们习惯了艺术片就是写农村,艺术片就是不说话,艺术片就是,没情节,没明星。语言、镜头这一系列的追求成了某种定式,成了保证票房的投机取巧。当导演带着的团队能把一个电影真正当作群体艺术来创作的时候,我相信一部好电影就要产生了。而目前能让人们有产生与艺术阔别重逢的感觉的电影还太少。讲故事不代表戏剧情节堆砌,追求镜头语言不代表用高科技打造出一片炫丽震撼。最近总在期盼,什么时候中国出现个安哲罗普洛斯式的人物,但又在想导演怎能出现个一模一样的。我当然相信抱着与安哲罗普洛斯一样认真的创作热情的导演一定有很多,这个团队也一定会被组合起来,事实上我们也确实有一些让人叫绝的电影,就期待着整个创作环境更好一些,社会包容性更大一些,商业不再满足影迷的那个恰好的时刻了。

 5 ) 黎明,你准备好了吗?

“黎明”
“我准备好了”

乱七八糟的生活里,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这样一句话而已。
想想你都拥有了什么?或许你很有钱,或许你很有地位,或许你年轻有为,或许你前途无量,或许你倾国倾城,但你有这样一个人,愿意在黎明到来的时候陪着你在浓雾里漂向远方么?
在屏幕前忍受了两个多小时乱七八糟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消解了。年轻的人儿啊,爱的时候愿意为你去死,可在乱七八糟的生活里,当我失去了一切的时候,你是否还有坚定的信心,让我们一起去未知的远方呢?
爱情啊,究竟是什么?
我们在洁白的床单上缠绵,认为这就是纯洁。我们温暖的烛光下对视,认为这就是浪漫。我们在婚礼上交换了钻戒,认为这就是永恒。可爱情是床单,是烛光,是钻戒么?
生活啊,究竟又是什么?
我们朝九晚五的忙碌,认为这就是事业。我们买了一所房子,认为这就是家庭。我们拿着户口本,认为这就是亲情。
可生活啊,真的是工作,是房子,是户口本么?
孤独的我们疯狂的想要给自己的一切找个寄托,好让我们弱小的生命看上去强大一些。我们就像一个想要迅速变得强壮的瘦子,疯狂的吞噬着看见的一切,好充满这空空的皮囊,让他看上去不那么难看,全然不管吞下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然后我们谓之这是充实的生命,似乎拥有了一切。
方便面比炸酱面快捷,做爱比谈情刺激,这是个速食的时代,在乱七八糟的生活结束的时候,在黎明到来的时候,或许我们终将孤独的在海上死去。
你,准备好了么?



PS:很不幸,在我认为我最亲爱的女朋友对我们的未来表示怀疑的时候,我看到了这部片子...我准备好去死了...

 6 ) 精神足够好的时候就看这一部吧


        我经常买些碟,乱七八糟的,买的时候就估计十有五六不会看,但是还是买。因为这样在哪天突然想看的时候可以马上翻出来看。未来是不可预料的。
《塞瑟岛之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买,可能是封面上写着希腊电影之父的缘故,也可能那天实在找不到其他想买的碟。对于安哲罗普洛斯,以前的了解仅限于报纸上的一段描述:一位记者参加电影节,观看安的影片,过了一刻,旁边的中国导演为他指了一下,发现前面的金基德睡得正香,过一会,这位中国导演也不行了,开始睡得正香,再过一会,记者也不行了,出去转一会,回来再看一段,又不行了,再出去转,如此转几次大概能看完片子。记者最后的结论,片子是好片,但是一定精神足够亢奋才能看完影片。也好,买吧,万一哪天失眠呢。
好多天没有看碟了,昨天看碟,结果在一大堆碟中居然找不到想看的。今天晚上忽然想到,看这部《塞瑟岛之旅》。的确很闷,大量的长镜头,从头到尾说不了没有几句话,全靠镜头语言。不像安东尼奥尼的影片,虽然闷,还有莫尼卡•维蒂这样的美女,《塞瑟岛之旅》比之要纯粹多了。还好,今天看来精神足够好,也足够安静,从头到尾看完了。片子的大概情节很好懂,除了有些细节的镜头看不明白,中间的有些镜头非常的美,尽管是带着一种强烈忧伤的美,音乐也很美,尽管也是带着一种强烈忧伤的音乐。总的说来,可以一看,看了不会觉得浪费时间。这种类型的片子看多了,发现其实也挺好懂。它的镜头都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经常的带着一种隐喻,并且这种感情也好、隐喻也罢,都是一而贯之的穿插于影片中,看懂一两个镜头,然后顺着镜头的意思看下去,也挺好理解。语言也罢,镜头也罢,都是一种符号,对于观者而言,就是不同的阅读习惯罢了。

 短评

#SIFF# 3. 突然觉得安哲的厉害在于:有本事让一个原本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场景突然灵魂出窍一般遁入某种间离的节奏,日常瞬间就变成了寓言。还有那些超现实的段落,却反过来补辍现实。

9分钟前
  • btr
  • 推荐

群山旷野间,白雪皑皑的山坡,望不到疆界的海面上方方的浮板,岿然不倒的老头,蹒跚急切的老太太,拿大自然的壮阔与两个老人比较,就像个人在命运和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13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最终,和他离别多年的爱人漂在爱琴海中的浮岸上

1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很多场景和《雾中风景》与《永恒与一日》重叠,条纹夹克长靴少年,一盏油灯,大远景颤颤巍巍的老人、竹编筐 浓稠的大雾、掉落地上的橘子、潮湿泥泞的路面、孤零零的枯树、黄色出租车、爬满墙壁的藤蔓、布满石块的坟茔、报纸糊满窗棂的老屋、装满40颗红苹果的丝巾…… 每次看安哲的电影,都会被一种巨大的愁绪所笼罩,挥散不去,仿佛流淌在血液里的毒素,无法清除也无法代谢。那张苍老的面孔里透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一种不被故乡和亲人接纳的痛楚,一种放逐半生的漂泊无依,一种心灵的磨难,小提琴是唯一的陪伴。家乡的土地即将售卖,山顶的木屋被烧毁,锄头无法挖开脚下的泥土,被这里的记忆也将随风而逝,在白发苍苍的年纪回到故土,一切都如此陌生,一切都面目全非,亲近而又遥远。【HDS压制组-12.2GB高清】

1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流亡者回到自己的国家,成为不受欢迎的流浪者——重新踏上祖国土地时以水中倒影的形象出现,已经暗示了现实中无处容身只能浮于水中的结局。相比海报上只能与树同立的孤独一幕,结尾相拥而去还是留了一丝安慰。在标志性的黄衣人出现之前,黄色已经不断在城市各个场景集中出现——出租车、地铁、墙砖、墙皮、灯光——以前不懂倏忽而来转瞬即去无言无声没有表情的小黄人到底是什么,现在觉得或许就是在历史伤痛中不知何去何从漂泊到哪便是哪的希腊和希腊人。卖薰衣草的流浪老人,和重逢时父亲那句“是我”,到底哪个才是幻象?不管是哪个,我最爱的果然还是尽显安哲魔力的那个跟着老人到码头时完成时空变换的镜内蒙太奇。

24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少小离家老大回,独在故乡为异客;意淫塔二玩牺牲,旧爱变成老太婆

28分钟前
  • 裤甲天下
  • 还行

父亲归来。安哲希腊冬日的雨,让人想起锡兰电影中港口的风一样凛冽。“令我感到恐惧的是我时常发现我不再相信任何事物,然后我看着自己,它是唯一提醒我我还存在的东西。”与祖国最远的距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0分钟前
  • Eco
  • 推荐

@小西天。1.斯皮罗不是归乡的奥德修斯,他的历史身份让他成为《猎人》中那具被掘出的不受现代希腊欢迎的游击队员遗体。安哲更多将他视为一个政治隐喻,而非落叶归根的真实老者,我们几乎看不到他身上亲情羁绊的牵扯,也因此观众很难共情他一意孤行的选择。2.做导演的儿子亚历山德斯,或许是安哲悲观疲惫心境的自我投射。面对归来的父亲和他所携带的历史包袱,他无法成为传说中的忒勒马科斯,只一支支吸烟,沉默、犹疑。那朝向塞瑟岛的拍摄之旅,他根本无力踏出一步。3.不接受以反复絮絮的言语交付的烂苹果意象,但还是有点喜欢老夫妇一起被流放,乘桴浮于海漂泊向死亡、虚无或不存在的塞瑟岛的结尾象征。4.饰演斯皮罗的马诺斯·卡特拉基斯明知不断淋雨的艰苦,仍坚持抱病拍摄,并在电影完成之际去世。如电影中斯皮罗的互文,主动选择从容赴死。

32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相信每一个带着地球流浪的现代人都能在遥远而壮阔的《塞瑟岛之旅》里找到共鸣。我们对于那些《雾中风景》以及《时间的灰烬》不会感到丝毫的距离和陌生,这便是安哲这部讲述乡愁作品的伟大之处。然而可惜这部虚实交织如梦如幻旅程的终点却是一座永恒漂浮在雨雾中的孤岛,尽管那是(每一个带根的流浪人)无家可归命运最为准确而又诗意的写照,但大气磅礴长镜里的人却永远处于失魂落魄的凝滞状。因此于整个抽掉了情感的真空当中,人与人则永远无法在结尾的小团圆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难怪自诩 “狄俄尼索斯其父亲之子” 的库斯图里卡打心眼儿里瞧不上这个 “自恋、虚伪而又媚俗的”希腊同行/兄弟。

34分钟前
  • Muto
  • 推荐

不肯轻易切换镜头,非要等每个画面都被情绪浸透了

37分钟前
  • 朱熠
  • 力荐

重看@siff影城;最爱最后一幕远离尘嚣,想起马尔克斯《没有给他写信的上校》;重温观影启蒙之一,既美好又感伤;他是有多爱聚会镜头啊,连构图都如此相似,村口分岔路口的大树像极了《亚历山大大帝》。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安公的360°长镜头,黄雨衣,似乎安哲总是在冬天拍戏,雨,雪。城市里夜晚湿淋淋的地面布满灯火的倒影。内景之中的人们都被窗棂和镜框所束缚。这是个关于爱的故事,一整部影片都是为了最后那个镜头。父亲斯派洛所象征的历史伤痛即使归来也要再次被放逐。

4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关于乡愁 关于困境 剧情很棒了 而且也很有意境

44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这算是安哲片子的分水岭。从这部起他的风格大变:长镜头短了,少了,故事性强了,历史背景淡了,人物形象丰满了,音乐起作用了。关于此片我喜欢这样的解读:剧作家的主角偶然看到和父亲相似的老人,便开始假想父亲的回归。也许这是安哲拍给自己的。“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吃饭了吗?”

4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好感人看的很想哭,很有意义的片子

53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他们没有拥抱,没有眼泪,甚至没有过多的语言,就像面对镜中自己的影子,遥远的问一句,就像他不曾离开。思念颠沛流离在分别的32年中,刚开始是心痛,后来成为了心中的疾病。哪怕回来了,依旧会有乡愁。他们被历史隔离成一座孤岛,他们还有彼此。ps:史上最催泪的开篇啊……

5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安哲[沉默三部曲]之首,由政治与革命叙述转向个体情感描摹。1.技法古典化:1.33画幅,标头代广角,缩短长镜头,多用移焦与分切。2.原型为[奥德赛归来],与[雾中风景]寻父之旅构成对位。3.无尽雨雾,湿漉漉的街道,乘桴浮于海的老者,放逐于历史与现实的裂隙。4.试镜:这是我!5.黄衣单车手5次入镜。(8.8/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安哲让我相信电影可以凌驾于剧本之上,真正地成为独立的艺术。不露痕迹的时空切换,浑然天成的剧情设计,美丽而忧伤的画面。放逐,流浪,漂泊,回归,寻根…越来越能懂安哲了

1小时前
  • 把噗
  • 力荐

搬完家太累,资料馆太热,故事、镜头太冗长,睡过去几次,每次睁眼看到那个一脸憋尿相的渣男老头,就很烦躁。为什么要用失去衡量爱?现在已经接受不了如最后一个镜头般,为了爱愿意陪你流亡的叙事。

1小时前
  • cr
  • 还行

 “他在做什么?”“看着大海。”“现在呢?”“还在看。”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