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夜 剧照 NO.1夜 剧照 NO.2夜 剧照 NO.3夜 剧照 NO.4夜 剧照 NO.5夜 剧照 NO.6夜 剧照 NO.13夜 剧照 NO.14夜 剧照 NO.15夜 剧照 NO.16夜 剧照 NO.17夜 剧照 NO.18夜 剧照 NO.19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02:17

详细剧情

  这是发生在米兰的一对夫妻的故事。Giovanni Pontano(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饰)是一个有名的作家,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Lidia(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 饰)。他们来到医院看望Giovanni身患重病的朋友Tommaso,Tommmso对Giovanni的新书暂不绝口,然而疾病给他带来的疼痛让他十分痛苦。Lidia无法忍受看着这样一个病人,先离开了,Giovanni却被一个女病人所引诱。Giovanni再次见到Lidia时,两人间的气氛显得十分异样。两人先是去参加了出版社举办的Giovanni的新书发布会,随后又受邀去参加一个晚会。在豪宅的晚会上,Giovanni和主人的女儿Valentina Gherardini(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 饰)打得火热,两人接吻的场面被Lidia看到了。随后Lidia也和另外一个男人跳起舞来......这对夫妻的婚姻将走向何方?  本片获1961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长篇影评

 1 ) 话语的高速公路。

    喜欢安东尼奥尼的人,会因为他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而发狂吧。

    前几天读到杜拉斯一篇小文《话语的高速公路》,里面有段话“在这一类不是一本书的书里,我愿意无所不谈,同时又什么都不谈,就像每一天,像任何一天的历程一样,平平常常的。”
    我想用这段话描述这部电影是再恰当不过了。

    影片围绕一对夫妻展开,只讲述一个夜晚的故事。
    他们不牵手,不拥抱,并肩走在一起时也留有恰到好处的距离。
    丈夫会欣然接受来自他人的诱惑,事后说给妻子听,她也只是不温不火说一些理智的话,丝毫不见嫉妒。
    她从丈夫的新书发布会上逃走,走回曾经的住所,然后打电话让他来。面对一片废墟,两人并没有太多激烈的感慨,只是淡淡说着不着不痛不痒的话。
    妻子回家洗澡时让丈夫递来海绵,得到的也仅是块海绵后稍显失落的眼神。在夜总会,丈夫出神望着舞女,而妻子出神望着丈夫。诸如此类还有许多细节,都可以单独拿出来一一分析。
    安东尼奥尼把每一幕都安排得很满。大多数走进镜头的人物都在兀自交谈,说着不着边际的话,政治,经济,衣服,无所不谈,却又什么都没谈。这对夫妻也自然被淹没其中。
    就是这样,这只是发生在极平常的一天中的一个极小的故事,一个关于爱情消逝的故事。
    他俩的爱情早已消逝,男人自己并未察觉。而有所察觉的妻子,独自经历着挣扎。影片开始没多久,lidia在医院楼下痛哭,那是她第一次感觉这段爱情的死亡吧。而在夜总会时冒出的那个点子,恐怕便是要将这一段故事彻底结束吧。最后念出giovanni曾经写出的信,就是为了点醒他吧。爱情已经结束了,已经死亡了,没有强装下去的必要。

    我喜欢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沉稳,没有肢体接触,却总带着诱惑的光芒。
    他用强光打在人物侧脸,造出厚重的阴影。他让人物在忽明忽暗之间穿梭,让光跳跃在眸子里,嘴唇上。
    影片最后,lidia缓慢念着那封情书,镜头不停变换角度。当她念到“在朦胧的晨曦中,你臂上的肌肉和喉头像是在颤动,如此温润,我真想把嘴唇贴上去。”时,镜头从上而下,拍到她的面孔,她的肩,她的小黑裙,和随着呼吸上下起伏的胸脯。左上角清晰,右下角柔和,仿佛真的有光闪耀在她的皮肤上,美轮美奂。
    两人最后在草地上打滚,接吻。肢体语言有力却僵硬,看上去突兀,奇怪。是啊,怎能不奇怪呢?这是一曲挽歌。是一出不愿承认爱已消亡,还在强力挽留的悲剧。
  
''no, non ti amo più, anche tu non mi ami più.''
''sta' zitta, sta' zitta, sta' zitta.''
''dillo, dillo.''
''non lo dico, non lo dico.''

死都死了,就随它去吧。

 2 ) 暗涌(大师的次经典系列)


“今天早晨,
我醒来的时候你还在沉睡。
我听到你沉静的呼吸,
透过遮住你脸庞的几缕秀发,
看到了你的双眼,
强烈的感情让我无法呼吸。
透过你的面庞,
我看到了一个纯洁优美的幻象,
从另一个角度反射出的你我,
包含着我的一生。
我看到时间的河流上,
流淌着我们将共渡的余生。
还有那些,
未曾与你相识,
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
那一刻,
我意识到我是那么地爱你。
这感情是如此强烈,
让我热泪盈眶。”

在戛纳60周年安哲罗普洛斯所拍摄的三分钟纪念短片里,已经苍老的让娜•莫罗悲怆地呼喊马塞洛的名字,再度深情地低吟影片《夜》中结尾的这段台词。以此怀念已经先行离去的马塞洛•马斯楚安尼,怀念这部跨越时光的经典和那已铭刻在电影来路上的深情。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出《夜》这部片子冷寂外观下那曾炽烈燃烧过的激情与热念。只有那些在自己的生命里感受过彻骨地绝望和无助,并如死去般感受过真实世界的虚幻的人,才会在这部片子中会看到自己精神世界的镜像,并发现它的每分每毫都惊人地准确。

关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作为公认的在现代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1912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城市费拉拉,20岁之前曾倾心于建筑模型,后来着迷于戏剧,还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在40年代开始拍摄各种短片和纪录短片,50年代拍摄了处女作《爱情故事》,由此开始渐渐偏离流行的新现实主义道路,开始了他内在写实的“内心电影”,甚至是“反电影”的创作之路。
对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而言,他的作品(尤其是60年代之后的片子)很难定义哪一部应被称为“最经典”,哪一部是“次经典”。在他风格成形后的“爱情三部曲”(《奇遇》《夜》《蚀》)及后面的《红色沙漠》《放大》《扎布里斯基角》《云上的日子》,每一部影片都可当作他的美学下令人惊叹的经典。于是写作他的“次经典”影片其实不过是挑选一部最令自己中枪的来与人分享罢了。
1961年,拍摄三部曲中第二部《夜》时的安东尼奥尼,已经由头一年的《奇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跟据他的御用女主角莫妮卡•维蒂回忆,当《奇遇》历尽辛苦拍摄完毕,送去戛纳展映时,放映当场,有许多人窃笑并报以嘘声。放映结束后维蒂忍不住哭个不停。那天后不久,她与安东尼奥尼在酒店大厅里看到一纸声明,上面是长长的名单,都是一些重要导演、影评人、影迷、记者的签名,声明的内容是:“昨天,我们看了《奇遇》,这是本届电影节上最好一部电影。”因而安东尼奥尼在拍摄《夜》时他的美学风格已经得到了认可,也是在那时起,安东尼奥尼的名字就已经以他冰冷的笔触铭刻在了电影史长廊中的显要位置。
安东尼奥尼一共有两任妻子。他拍摄《夜》的年代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前妻Letizia Balboni,她们的婚姻维持了12年,跨越了安东尼奥尼最好的创作年代,Balboni在后来谈起离婚的理由时曾说:“我们完全生活在沉默中,我们到了这个地步,彼此的唯一沟通,就是他需要我给他创造的角色提出建议。”
安东尼奥尼的沉默冰冷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电影。在他一生的全部电影创作中,他都在思考并深沉地阐述着一个核心:“我们知道在表露的意象背后,还有另一个对真实更忠实的意向,在那之后还有一个,层层包裹。但那绝对、神秘的真实,那真正的意象是没有人可以看得到的。以后或许会走到一个地步:每个意象、每个真实都会瓦解。抽象电影因此自有存在的原因。”

不存在的故事和真相
试着用语言有逻辑地讲述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情节,又几乎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因为他的片子像是由一粒一粒的沙子聚集起来的巨塔,片中每个景物、每个构图、每个眼神、每种移动都如影片的呼吸,在一呼一吸中平滑自然地构成影片整体的生命。我不禁踟蹰畏缩:我该如何表述他那大理石表面下暗涌的滚烫岩浆。
在影片《夜》中,要接近他的故事的尝试同样如剥洋葱般艰辛。主人公乔瓦尼•蓬塔洛(马斯洛•马斯楚安尼饰)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的妻子莉迪亚(让娜•莫罗)与他结婚近十年。影片开始,夫妻二人去医院探望他们的朋友托马索,表面上他们相互宽慰地寒暄甚至饮起香槟,实际上托马索已经不久于人世,而相比于关心朋友的病情蓬塔洛更感兴趣托马索对他新书的赞扬,妻子莉迪亚则分分钟地想从病房逃走。然而真正的故事仍不是我们看到甚至猜到的模样,莉迪亚借口逃离了病房,悄悄地倚在医院楼下流泪,蓬塔洛则在走出病房后受到一个精神病人的勾引而与她几乎上床。现在这对夫妻自身和他们的关系已如同一个奇怪的谜团了。蓬塔洛在车上和妻子如实讲述刚刚发生的勾引事件,妻子只是淡淡地回应,像听了一个无关痛痒的故事,没有一丝嫉妒和愤怒。而后,在蓬塔洛参加他的新书发布会时,莉迪亚离开人群,开始漫无目的地在街头游荡。安东尼奥尼用他的方式观察着莉迪亚——这个在城市空间中迷失了的旁观者,他用莉迪亚看到的景物和人群表达着城市空间中的现代人想要逃离这个表象世界的种种冲动和恍惚。莉迪亚不知觉中回了她和丈夫刚结婚潦倒穷困时生活的地方,在那里她不自觉地阻止了年轻男人的打斗又惶恐地逃走,观看男孩子们发射的小火箭消失在苍穹深处……后来我们才知道之所以这些城市废墟的陌生的空间让人感到不适,是因为这里有她曾和蓬塔洛在此生活的回忆。一切动人都不再动人,一切爱欲都消散成一块块碎片散落在不可捉摸的孤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一开始安东尼奥尼就完全没有任何要按部就班把观众引入故事的意图。
终于,影片中的夜到来了。那些在白日中强力绷住的裂隙,在夜的掩护下开始一块块掉落抖露出新的面目。蓬塔洛顺着妻子的意思先带她去酒吧观看了一场黑人舞娘脱衣舞娘的杂技表演,他仿佛在这具有强烈性暗示的表演里起了某种庸俗散漫的兴致,显得有些不一样,莉迪亚用她无所事事的好奇看着丈夫,像看一个陌生人的影子。夜晚,格拉迪尼家的大草坪上聚在一团的人们看上去那么突兀吵闹,与自然的夜格格不入。这些人看上去规律得体无伤大雅,他们很开心能在夜的掩护下拿出防御或装饰性的人格与周围的人产生交流,仔细感受简直如一个隐形的疯人院。在这场集体无意识的假面聚会上,莉迪亚第一次看到躲起来看书的、格拉迪尼家的女儿瓦伦蒂娜(莫妮卡•维蒂饰)。而蓬塔洛第一次见到瓦伦蒂娜时,她正在玩一个类似冰壶的游戏:硬块在光滑地板上的最后一行停下则得分(如同白日里人们生活的规则一样)。很快,蓬塔洛被瓦伦蒂娜吸引,与她开始愉快地游戏。同时,莉迪亚接到托马索病逝的消息,她面无表情地看着蓬塔洛在她眼皮下亲吻瓦伦蒂娜。
影片的高潮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和突然发生的停电。这些聚会上的成人们像脱离幼儿园老师监管的小孩子一样狂欢起来,在夜完全的庇佑中洗刷掉逼仄空间的阴影,让肉体融入在这雨夜的大自然中,纵情享受着酒神精神的发酵。借着这样的机会,蓬塔洛前去找瓦伦蒂娜表白,莉迪亚则被一个男客带走。这一段雨中黑暗的室内和闪着银光的室外雨景简直是美得不真实,仿佛在如此梦幻的空间里再冰冷的坚壳都会产生松动。然而夫妇两人的出轨分别无果而终,城市灯光的照射仿佛都会让他们恐惧那照出了自己荒谬的画皮,但不同的是:莉迪亚是主动放弃了与陌生男子的亲热,而蓬塔洛则是遭到瓦伦蒂娜的拒绝。
说到瓦伦蒂娜,她漫不经心自娱自乐的飘忽像是安东尼奥尼本人气质在影片里的代言。这充斥着孤独灵魂的虚假世界于她来说更像是个游戏,活着的快感在于发掘游戏规则的真相和在游戏中得分。她能察觉人们无一例外的虚弱并接受自己同样不例外的虚弱。如同在她自己呓语般的录音里所说的:“我不想听无用的声音,我想去选择它们,有太多的言语我宁可不听,但你必须使自己顺从如海上漂流的波浪。”在蓬塔洛没听明白要再听一遍时,她便将这思维里随意抓取的片段轻易洗掉了。在瓦伦蒂娜看来,那些看上去有形的物体和可感的自我,都由一个个相互逃逸的瞬间组成,抓不住,也不必抓住。她既不认为男性的情感和强权是有意思、有意义的东西,也不需要以崇拜男性的方式确立自己的地位。相比男女之情,女性心灵间天然的亲近更真实也更珍贵,因此瓦伦蒂娜和莉迪亚一点也没有因蓬塔洛而产生隔阂,她们两女性间寥寥几语所触及的深度抵得过蓬塔洛一整夜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即使是蓬塔洛这样“成功”的知识分子男性代表,“自私自利又有同情心”,依然摆脱不了男人愚蠢追逐的无聊天性和残缺封闭的自我认知,安东尼奥尼对男人的鞭笞从来是不留情面的。而即使瓦伦蒂娜和此时的莉迪亚眼中的世界只是一片荒芜的人性沙漠,她们依然在遵守被赋予了“名”的各种现实法则并投入感情。瓦伦蒂娜说:“当我们试图传达爱时,爱就消失了。”她知道爱情逃离了她,并且明白为什么。但对于这些原因和故事的真相安东尼奥尼保持了缄默,他要观众自己去品,自己去悟。

夜的尽头,空悬的爱
“我常常想起我们的情感和心理处境的荒谬。更过分的是,荒谬地建筑和活在这些房子里,这样的爱,就像悬挂在空中硕大(和什么相比呢?)的球体里。”安东尼奥尼在他的笔记小说《一个导演的故事》中这样提到他的片子《夜》。
格拉迪尼之夜结束了,夜也结束了。天亮时疲惫的人们被迫再次面对他们各自支离破碎的生活,有人在失声痛哭。在各自的“出轨”中一无所获的夫妇俩走在格拉迪尼家的私人高尔夫球场上,莉迪亚告诉蓬塔洛托马索的死亡,并坦白了自己已经死去的内心。如开头所引用的台词所述,影片的最后,蓬塔洛不耐烦、不解、又有些吃惊地听妻子念着这篇无比优美的情书。妻子读完后擦去腮边两滴泪,乔瓦尼问她这是谁写的。妻子说:是你。蓬塔洛瞬间被自己击溃了。“原来在无意识之中我已经忘了我爱你,我已不知道我曾如此爱你,我不知道,如果我知道那是我,我一定还会一样爱着你。” 蓬塔洛也许是在这样想,因而他疯狂地亲吻着妻子,如同亲吻那个有爱有热情有希望的死去的自己,他不停地重复着“我爱你”,莉迪亚却一直喃喃着确认这个既成的事实:“我不再爱你了,你也不再爱我。”
我们的爱都会死去,如同肉体会消亡一样。连自我也都只存在于时空关系中的一瞬,我们不仅彼此断裂,我们还与自我断裂。真正的爱只是一个瞬间,那个瞬间在厚度上直通向永恒,但当那个瞬间逝去之后,我们握在手中的就只是爱情的尸体。爱情的尸体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腐坏,最后能够留在心里记住的反而是对托马索这样的一无所得的爱情败者。我们能得到的一切势必将会化成一滩死水,还不如在未得到时就扼死在幻境的那份情感。莉迪亚多年后凭吊后者时,反而领略了托马索的爱之真味,托马索的爱因他的失败和死亡而成为了不逝的永恒。可即使一切爱的激情和热念都会变成一滩死水,我们还是无抵抗力地被卷入其中,顺从它腐坏变质,在尽可能抵御腐坏的过程中把自己和自己的情感越涂越厚,直至都如同木乃伊一样尊严而冰冷,仿佛这才是不可违逆的生命的真知。
安东尼奥尼选择用这样一种清冷、游离、反叙事的手段展现这个“非故事”的电影,并不是因为他对于剧中的人物缺乏热念,对故事缺乏激情,而刻意制造一种所谓“疏离”的效果。而恰恰是因为他是如此诚实严肃,而又对故事和他的人物饱含忧思,才能体会到现代人的热念和爆发力所面对的都市空间——是如此冷漠荒诞,充满神秘的外延,延伸向某个地方宇宙深处的地方不知所踪。他同时也发现了在一个跌宕起伏有头有尾的封闭故事中,根本放不下那么多他要表达的意涵,那些深至人性荒凉,高至宇宙迷思的意涵。故事天生的虚构性使人们在娱乐和刺激中什么也感受不到,因为他们不确定的一切,想感受的一切都在封闭的故事中被锁死了。而安东尼奥尼他要说的却是人的无主,宇宙的无根,思维的无常,一切看似来来往往相遇相知,其实不过是互不相交的平行线。
《夜》并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悲剧故事,它无非是讲了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妇,两段无果而终的出轨。但它的悲剧无处不在,这是一种弥漫在一切人物事物景物之上的疏离和陌生,令人抑郁却又无力诉说。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人和树一样,树和墙一样,墙和破碎的瓦砾一样,瓦砾和废墟里的时钟一样……片中的一切景、事、物,都被再度剥去了它们被我们赋予的“名”,再度成为他们本身:不过是那些镜头前无差别的个体,各式各样孤立的生命。堆积起安东尼奥尼电影的这些沙粒,每一粒都在消解着以沟通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赖以构成的凝聚力。
安东尼奥尼不是导演,也不是在拍电影,他在用利用镜头和他的时空暴政书写关于现代人之殇的长诗。“Who is the third who walks always beside you?”安东尼奥尼以他的镜头发问,以他的镜头作答。《夜》中现代人表层之下的暗涌在飞速地消散。那些旧日的激情热念如阴翳笼罩在心上,像一种悲哀的注视,反观着自己消散中的肉体和不再有热度的灵魂。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在彼此相爱的那一瞬间起便开始逐渐远离,直至互不可见,互不可闻,只剩下对昔日色彩狂暴的怀旧和无助的啜泣。



   原载《环球银幕》301期 乔酒

 3 ) 夜会美吗?

如果要真正去欣赏一部较为严肃电影,首先要去习惯这部电影的特点。同安东尼奥尼以前的作品一样,《夜》的节奏舒缓,氛围平静,剧情波澜不惊,不熟悉他的观众,恐怕会觉得有些许无聊。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安东尼奥尼是公认的大师,就强忍乏味地去看这部作品。这也没啥好可惜的,如果一部电影不能启发你的思考,无法引起你的共鸣,甚至都没有带给你最基本的满足感,那么这部电影再受盛誉,对你而言也是无意义的。

当我在看《夜》时,我是从哪些角度来思考的呢?我并非是想破坏我对这部电影的整体感受,但是为了说清楚这一点,我必须得分条阐述。

人与人的疏离、个体的孤独

人与人的疏离是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永恒主题,在《夜》中这一主题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的两位女性角色对身边的一切人都缺乏安全感。首先是男主角庞塔诺的妻子莉迪亚。影片开始于两人前往医院看望一位重病已久、生命朝不保夕的老友。莉迪亚难掩悲伤,提前离开。正当庞塔诺也准备离开时,一位美丽、但显然精神有问题的女子从隔壁病房冲出来,开始性挑逗庞塔诺。脱身之后,庞塔诺和莉迪亚汇合。在车上,庞塔诺试图向莉迪亚坦白刚才发生的事情,因为在他看来,这或许算得上是一次小小的不忠,但莉迪亚并不在意。其实,丈夫是莉迪亚首先开始疏离的对象,他们貌合神离的婚姻早已被剥离了爱情的成分,就像即将失去燃料供给的微弱火焰。庞塔诺是新起的畅销书作家,但莉迪亚厌恶他丈夫的这种生活,她不愿在丈夫的新书签售会上多呆一秒,因为那里都是人。

她走出去,在街上茫然地闲逛。跟随莉迪亚的视角,影片开始渲染一种个体孤独的氛围:街上的行人像发条一般,冷冷地执行着自己被设定的任务,僵硬而毫无生机;飞机引擎和汽笛刺耳的轰鸣几乎要刺破耳膜,但这个意象真正代表的,是无序扩张的商业社会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污染。莉迪亚是一个好奇的旁观者,但我们很难判断她到底是出于纯粹的无聊,还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她并不是一个完全中立的观察者,当看到有一群孩子打架,她会勇敢地上前劝架,但当对方尝试和她交流时,她却逃开了——她不想和任何人有过多的交集。

在与丈夫一同参加的上流宴会中,莉迪亚几乎没有和任何人产生交集。她只是在各个场地间,做着无规则的布朗运动,直到她看到了丈夫在宴会上与美丽的瓦伦蒂娜亲吻的场景。作为妻子的她,即使已经和丈夫疏离已久,仍不免有些震惊。出于一时的脾性,她破天荒地答应了和一个陌生男人跳舞,并一起进入了他的小汽车。但是,莉迪亚在在事情发展到最后一步前悬崖勒马。“对不起,我不能”。她如何能?即使对于和她同床共枕十几年的丈夫,莉迪亚也只能做到伴侣义务性的亲近,她又怎能在一夜间就接受一个陌生男人的抚摸呢?

本片的第二个主要女性角色瓦伦蒂娜,她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更为暧昧。一方面,她渴望与人亲近,当庞塔诺初见瓦伦蒂娜时,她正独自一人玩着无人知晓的游戏。当庞塔诺提出一起玩的时候,她没有拒绝。玩到最后,原本属于他们两人的小游戏竟然吸引了一大波人的围观,瓦伦蒂娜也并没有感到不自在。

另一方面,瓦伦蒂娜并不相信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有意义的。面对自己一见倾心,对方也有意的庞塔诺,她第一次萌生了渴望爱情的想法。但当瓦伦蒂娜得知庞塔诺是一个有妇之夫时,她“清醒”了。即便她一眼就看出庞塔诺和莉迪亚之间早已没了爱情,她还是选择了逃避。她清楚地知道,她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已经太远了,即使是庞塔诺也无法逾越那一片无人的荒野,将她从空虚中拯救出来。

也许正如萨特所说:“他人即地狱。”

中产阶级对内心快乐的迷惘、绝望般的无聊

当天空突然下起了大暴雨,宴会上的男男女女第一反应并不是惊慌失措地找避雨地,而是狂喜地相拥跳进泳池嬉戏。这是全片中最荒谬的桥段,也最能体现在二战后财富重新积累的时代背景下,中产阶级报复式的追求快乐的行为。

这场戏中有个细节:下雨时,一位贵妇人如同癫狂一般狂喜,雨停之后,又癫狂一般地哭泣。通过雨中闹剧,导演几乎明示地表明,人们并没有因为日益丰裕的物质生活而变得更快乐。他们仅仅满足于肤浅的感官愉悦。感官愉悦是极其短暂的,当多巴胺潮在大脑中退去后,便是无聊、空虚和寂寞的深渊。人们就如退潮后沙滩上的小鱼一般,窒息着,接受太阳的暴晒,内心逐渐死去。

在影片的最后,庞塔诺和莉迪亚进行了久违的沟通。莉迪亚给庞塔诺念了他年轻时写给她的情书。庞塔诺一时间竟没有反应过来这是自己的笔触。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陷入了一种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他如何能将如此珍贵的情感忘记?他发狂似地亲吻莉迪亚,或是徒劳的弥补,或是迟来的示忠。然而莉迪亚却很清楚自己的内心:“不,我不爱你了。”

也许莉迪亚一开始就该意识到这一点。把一时的激情和无法兑现的承诺装入所谓“爱情”的概念中,就像创造了一笔不可靠的次级贷款,当残酷的时间和浮躁的现实磨去了新鲜感,一切都开始坍塌。

导演安东尼奥尼认为,人活一世,若仅仅是为了追求浮华虚名以及满足低等的生物交配繁衍天性,那么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他的爱情三部曲中,男主角往往是内心脆弱的,极易受到这些诱惑的影响。男主们的心中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脆弱性与个体存在性难以调和的矛盾,他们的内心活动是纠结和复杂的,但导演运用极具张力的镜头语言和表现手法将这种复杂性显性地展现给了观众,例如《奇遇》结尾桑德罗悔恨的眼泪,以及本片结尾庞塔诺对妻子补偿式的拥吻。这是我认为安东尼奥尼导演最厉害的地方之一。


想再随便谈谈安东尼奥尼电影的风格。他是一个特立独行于当时时代的导演。他不认为电影是一项娱乐大众的艺术工具,相反,他希望电影能为人们带来思考,给人们空虚的精神生活下一剂良药。所以,他几近厌恶使用好莱坞成熟的手段为他的电影增加具有戏剧性的剧情内容。这造就了他的电影的空洞、平静的质感,这种质感让我在欣赏影片的前半段时,脑海中不想进行任何思考进程。当然,电影的前半段确实也是不需要思考的。“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我将自己隔离在房间,正如影片中的人物一般。而在看影片的后半段时,我走出来,时不时和身边的朋友进行交流,为的是实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无”——因为我切实意识到了影片想要传达的那种主题。可以说,我对《夜》这部电影的思考灵感,都是在跳离影片之后才发掘的。

安东尼奥尼爱情三部曲中,每一部都会有我喜欢到想要背下来的台词,《夜》给我带来的,便是影片庞塔诺写给莉迪亚的那封情书。真正爱过一个人并且和其同枕入眠的观众都能发现,那封情书是情真意切的。我一字一句地读着这封情书的语句,不断在脑海中叠加意象,就仿佛跟随着最精确的地图软件,找到了曾在我内心中的那份最温柔的情感。在这里,不妨将这封情书摘录下来:

当我今天早晨醒来,你还在熟睡, 我听着你温柔的呼吸声, 看着你随意散落的发丝下紧闭的双眼, 我被深深感动了, 我想喊出来,叫醒你, 可你如此酣睡, 在清晨的微光中,你的皮肤闪耀着生命的光泽, 如此温润,如此甜美, 我想亲吻你,却害怕将你惊醒, 我害怕你在我的怀中再次醒来。 而我想要一种东西, 一种别人无法抢走,完全属于我的东西, 那就是你这永恒的模样, 在你的面容背后, 我看到了一个纯真的,美丽的景象, 向我们展示了我的一生, 那些将要到来的日子,甚至还有那些已逝去的日子, 我第一次感觉到,你一直都属于我, 这是怎样一个奇迹啊! 今晚将成为永恒, 带着你的温暖,你的思想,你的愿望。 就在此时,我意识到, 我有多么爱你,莉蒂亚! 我心潮澎湃,忍不住要哭泣, 这将永远不会结束, 我们终其一生都将如此, 不仅仅是亲密,我们还将属于彼此, 没有人,没有东西可以破坏 除了唯一的威胁——感情的消亡。 后来你醒了, 微笑着用手臂环绕着我,吻我, 让我觉得无所畏惧, 我们永远都将如此, 时间的流逝和感情的消亡,都无法摧毁我们之间的联系 。

 4 ) 面对现实,只有唏嘘

我十九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目之所及只是俊男美女,还有剪裁别致的意大利时装。二十三岁第二次看,心情沉重,连哭都哭不出来。

这片子里安东尼奥尼对于60年代经济起飞期罗马新城区建筑的特写镜头,特别让我感到亲切,几乎和北京一模一样。Moreau些许发福的身材穿着剪裁得体的连衣裙,穿梭在高层公寓和即将拆迁的贫民窟之间,也说不出话来,看到人就下意识地躲闪开来,我被那种心情震撼了。

看过这个片子基本对婚姻不抱有玫瑰色幻想。爱情不是永远的这谁都知道。无论年轻时如何相爱,这份感情总有变淡的一天。到了那时候,即使是维持着表面上的样子,那也只不过是更加唐而皇之,建立于契约之上的自欺欺人。甚至都没有出路。所以Moreau会困惑,会想到如果年轻的时候选了另外的那个去世的朋友会怎样;Mastroianni也会茫然,为自己心中久违的爱感到深刻的罪恶感,动弹不得。两个人都不知道怎么办。如果想要看绝望是什么样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其实有的时候,我会把安哲的《鸛鸟踯躅》看作这个故事的续集。作家终于无法忍受这种中年困境,抛弃一切跑到希腊当卖菜的。夫人各种辗转终于找到了丈夫。时隔20年,两人终于能够再次作为伴侣生活下去。可是,无论怎么复述那封情书,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早就已经不是爱情了。

片中唯一的不太压抑的角色,大概就是vitti扮演的永远的少女了。我很喜欢她似笑非笑地说着自己的年龄的那句话。可惜她和MM站在一起太过气场不合,不像JM和MM,自然的就真的好像多少年的老夫老妻。

不过,或许等我真正步入婚姻生活,再回头来看这部片子,又会有不一样的感想。似乎人生还是不要太绝望的好,毕竟JM和MM20年后又在安哲的镜头下复合了不是么。

以上

 5 ) 最后一段谈话的台词。

I feel like dying because I no longer love you.That’s why I’m desperate.I wish I were old,my life’s devoted to you all.I wish I no longer existed, because I can’t love you.That’s the thought which came to me in the night club,when you were so bored.

今晚我有一种垂死的感觉,是因为我不再爱你了。这就是我感到苦闷不堪的原因。但愿我已经衰老,但愿我的一生已全部交给了你。但愿我已不复存在,因为我不能再爱你了。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坐在夜总会里,当你感到极其无聊的时候,我所产生的想法。

_But if this is true,if you feel like dying…it means you still love me.

No.it’s only pity.

_I never gave you anything,I was completely unaware.I go on wasting my life,like a fool…taking without giving or giving too little.If you mean I haven’t much to give,you may be right.

I used to spend afternoons reading in bed.Tommaso would call and find me there.He could have taken me,I wouldn’t have resisted,out of boredom.But he was satisfied to watch me as I read.All those purposeless books.Two hundred pages a day,I read so quickly.

_I’ve been selfish.Now I realize that what we give others comes back to us.

Do they think their music will improve the day?

_Lidia,let’s settle this.Let’s try to hang on to something we are sure of.I love you.I’m sure I’m still in love with you.What more can I say?Let’s go home.

When I awake this morning,you were still asleep.As I awake I heard your gentle breathing.I saw your closed eyes,beneath wisps of stray hair…and I was deeply moved.I wanted to cry out to wake you,but you slept so deeply,so soundly.In the half light your skin glowed with life…so warm and sweet I wanted to kiss it,but I was afraid to wake you,I was afraid of you awake in my arms again.Instead,I wanted something no one could take from me,mine alone…this eternal image of you. Beyond your face I saw a pure,beautiful vision…showing u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y whole life…all the years to come,even all the years past.This was the most miraculous thing to feel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you had always been mine.This night would go on for ever…united with your warmth,your thought,your will.At that moment I realized how much I loved you,Lidia. I wept with the intensity of the emotion.For I felt this must never end…we would remain like this all our lives…not only close but belonging to each other…in a way that nothing could ever destroy…except the apathy of habit, the only threat. Then you wakened and smiling,put your arms around me,kissed me…and I felt there was nothing to fear.We could always be as we were at the moment…bound by strange ties than time and bit.

今早我醒来时,你还在沉睡。我从梦中徐徐醒来,听到你那沉静的呼吸声,透过垂落在你脸上的缕缕头发,看到你的眼睛……它唤起了我的激情。我想出声叫你,把你弄醒,因为你睡得那么深沉,几乎像是没有了生命。在朦胧的晨曦中,你臂上的肌肉和你的喉头像是在颤动,温馨而滋润,我真想把嘴唇贴上去。但一想到这样会打扰了你的睡眠,会再次使你在我的怀抱中醒来,我便克制住了自己。其实,我宁愿占有这样一种东西,没有人能从我这里把它夺走,它是属于我所有,也只属于我一个人所有:那就是你永远不变的形象。
透过你的面庞我看到了一个纯洁优美的幻象,从另一个角度反射出你和我,它包含着我的一生,我的未来,甚至我和你相遇以前,我一步一步向你走近的那些年代。这当中最奇幻的一幕便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你从来就是属于我的;这一个夜晚将永无尽头,将无限地持续下去,而你就在我身边……你身体的温暖、你的思想、你的意愿和我融为一体。那一刻,我意识到了我是多么爱你,强烈的激情使我热泪盈眶。我觉得那一切永无终止,将要占满了我余生中的全部岁月,不只是靠得这样近,而且感到我们是属于对方——这样的生活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可以破坏,我们面临的只有一个威胁,就是对这种生活习惯了而变得麻木不仁。这时,你渐渐醒来,睡眼惺忪地微笑着,伸手把我抱住。于是我感到不再担心,我们会像此时此刻那样永不分离,被某种比时间更长久,比习惯更坚固的东西紧紧联系在一起。

_Who wrote that?

You did.

 6 ) 最喜欢的一个

这电影在安东尼奥尼的其他片子中算不上最出名的,但是我看过最有感触的。
在处理里一对没有了爱情的夫妻间的隔膜与冷漠时非常有趣好看。值得遇到相似夫妻分手场景时借用。
妻子独自离开丈夫书会现场,来到曾经生活过的穷巷,在那感到身心愉悦。
残破的房子,时间停止的座钟,斗殴的青年……都让她感受到生活的存在与真实。
围观放火箭,小冷饮摊的老板娘(介绍便宜旅馆),多简单的快乐。
而丈夫则独自回家,在傍晚半昏暗的光线中孤独的醒过来。
两人去了脱衣舞的酒吧。那种抽离了的,概念化的情色表演让人觉得虚假和有距离。尽管那舞跳的却是不错,却像是与任何人无关。
在PARTY上的人们更像是夜晚下的一群游魂,白天的兰若寺晚上的豪华大宅,尽情享乐,天亮将一切不复存在。
莫妮卡·维蒂无疑是最伟大的美女!她的嗓音在高音时会显得有一点点沙哑,隐隐的烟酒嗓。而压低声音说话又显得非常低沉悦耳。
在维蒂的房间,天亮了。关上灯的维蒂变成了一个剪影。
夫妇俩漫步在草坪上……那一段真的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那封情书的出现显得有一点点突兀,可那时候确实需要一个东西来改变什么……打破两人当时的状态。情书上的文字非常优美,以致马上就忘掉了关于信的突兀。
除了那封信,想不出还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导致最后两人激吻的场景。
画面和构图的优美不能一一记下来了,安东尼奥尼总会把女人至于恰当的位置,打上恰当的光……没看到他画面中不美的女人,厉害啊!
扯的远点,看过这片子想到最近那个感觉无聊的喜剧故事。即使是那样一想到就觉得很无趣的故事,其实也有很多可以设计的地方,比如夫妻的隔阂,冷漠,婚姻的破灭,女人心思,男人态度,场景,画面……没有差的故事,只有不好的电影!(想起费里尼舞会那段喜剧场景)花心思去设计,总会变成好看的片子,即使是无聊的爆米花喜剧。

 7 ) Giuliana Bruno谈《夜》

(以下文字资料整理自D9花絮“Adriano Apra和Carlo di Carlo谈《夜》”,在视频字幕基础上有少量删节与改动。)
    影片《夜》中的建筑物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特别。在电影一开拍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一幅建筑群。我们是从空中天台拍摄的,那是米兰唯一的空中天台,建成于1958年,由著名建筑师所设计。我们从顶部拍摄了城市的全景,得到了难以置信的景观。我们从楼顶俯瞰,并且从窗户取景,因此窗户变成了对建筑、电影和场景最重要的一部分。取景从楼顶一直往下,让电影显得更真实,而让建筑群变成了一种虚幻。更有趣的是,我们能从窗户看见建筑的倒影,通过倒影、映射和灯光,这一切变成了动态的。通过窗户能看到这些建筑里更多的可能。事实上电影的基调是基于昏暗的光线,当画面转到地面,一切都活过来了,我们倒影中的灵魂活过来了。所以我们对于真实感很警觉,只有建筑群岿然不动。
    《夜》事实上是关于一部现代生活的电影,毕竟只一座建筑不能构筑一部影片。太多的喧嚣,让人行走在其中时不禁感到窒息。有趣的是电影中丽迪亚这个角色对其生病的好友做出的反应:她的内心在挣扎。我们从这一幕开始平铺剧情,通过电影主人公在城市建筑群中游走,剧情就由这样的游走展开。摄影机跟随着丽迪亚的一举一动,却没有进行任何叙述。跟随这样一个场景会让人思考现代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们在如此不自由的环境里是如何生活的。她没有真正告诉我们“我朋友死了,我有多么沮丧”,而是通过自己在城市中穿行的方式,以及不断搜寻想要找出什么的方式来表达这一点,也许是在为自己寻找人生的意义。所有的这些都通过汹涌的人潮、车流和建筑群来映射,所以电影中来源于一切的倒影如此重要。通过这种方式,建筑显得更加特别。
    在电影中,建筑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物体,通过它我们能够明白影片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的情感。通过看到丽迪亚在一堵高墙旁行走,她在电影框架中迷惑、彷徨,在其中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我们能读出她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到处都是窗户和倒影,电影中呈现的一切都如此木然,一切都变成了外部环境映射的媒介,而不只是单调的建筑。人物在其间行走,表现出了她与这个城市的关系,以及她心里对于其城市的想法。
     建筑在电影中成为了真正重要的一个元素,让一种实质上的景色变成了虚幻的景色,而虚幻的景色也就是依靠于建筑上的倒影,在玻璃墙上的倒影。安东尼奥尼使用了一种十分有趣的建筑利用技巧来构筑空间。那是一种影视上的技巧,用英语来说叫做“时间与空间隔离”。它意味着那一刻的时间其实没有意义,意味着活在空间里,意味着在人物进入场景之前就开始取景,或者说在人物离开场景之后场景依然存在。在那一幕人物与空间重叠的场景里,我们感觉我们不是真实的,但事实上我们是这城市的一部分:我们目睹,我们参与,我们属于这里,属于建筑,而自己的内心却不属于丽迪亚所居住的这个城市。通过这种方式也营造了一种奇异氛围:人物不是电影中的人物,而是城市中的人物;他们反映于这个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开始意识到在1961年的米兰会是怎样的光景。然后在那一刻,在城市的某处,她遇见一个老妇人,那老妇人就像是城市中的一个物体,像是一副默片。通过这种方式记录城市的一切,是一种对城市的写实,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这是一种我们与建筑之间奇异的交流方式。建筑也是环境,有感情、很敏感,在城市中对于每个时刻发生的一切都做出了反应。而这样一些特定的时间,人物挣扎,在思考存在意义的折磨中百无聊赖,理不出头绪。他们看起来就好似一个毫无生气的物体,他们真实有感觉的一面已经不附属于自己。而且在这样一个场景里,他们对交流、与人接触变得没有渴望。你能从丽迪亚在城市中走路的方式看出这一点:她没有为遇见的人驻足或是放慢步调,甚至不曾抬眼看他们。她在建筑下行走的一些镜头是通过飞机在空中拍摄的。
     这一段最有趣的部分是她离开现代建筑,进入到一座荒废而老旧的大楼,也许是在战争中被摧毁但遗迹依然存留的建筑。她走进院子中,发现了一些老古董物件,比如一个躺在被毁遗迹中间的钟;她抱起了一个在院子中独自哭泣的孩子,她对之的安慰丝毫没有起到作用;她站起来环顾四面的墙面,触摸着一些老旧的断壁残垣的表面。有趣的是她触摸墙壁的方式,传达出了一种世事变迁的信息;去触摸到的地方找寻自己,表达出了人物想要回到过去的一种渴望。
    说建筑物是完全没有感情的是错误的,不同的建筑物能影响不同的行为。他们成为探险者,而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正是在现代建筑中的探险。在这个现代的世界里,人的很多行为都已经改变,而一种新行为必须被发掘。所以看看这个城市的玻璃窗,这个现实中的建筑,然后意识到建筑物,实际上就是建筑物,承载着这个世界的社会万象。他们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些建筑物;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随波逐流,跟随社会变化。对我来说,让一个女人饰演这样的角色十分有趣。她就是在城市中移动的双眼。而同时她又是一个行者。这在1961年是非同寻常的:一个女人独自一人出入公众场所,却如此自在,能够受人尊敬;男人就那样站在她面前,她却毫不畏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积极面。
     我们能从建筑物上反映出的东西上看出一个现代女人出现在这样的一部电影中,事实上,她被视作是一个物体:她是一个有能力存活下去的物体,能存活在空间与公共社会里中。她甚至还去到了贝力菲利亚。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我们能看出那些处在社会边缘的人的状态。在米兰一些边缘的贫困地区,与这个城市,或者说新建的城市有些格格不入。即使是在那样一个特别的情形下,她依然对她自己有所意识,并且能将自己与他们隔离开来。这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难以置信的社会隔膜。有趣又独特的是她孤独的脚步。而在他的家中,那是一种有趣的转折。他回到家,等待她,而她仍在城市中穿行,还在思考她发生了什么,她的人生怎么了,她的朋友又发生了什么。她离家远远的。我们继续一种这样的风格,让她站在独立的空间当中,事实上,还有这样的剧情:他在她去过的空间中找她的痕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我们意识到空荡的空间里除了空荡别无线索。她的脚步还在继续,成为了一种平铺直叙,但是却带着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我觉得安东尼奥尼对现代建筑的应用,那些厚厚的灰墙,那些巨大的白墙,还有那些玻璃窗,它们看起来空洞。但事实上在这样的空洞中有这位女士的反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复杂。这是片中的一个十分有趣的场景。有时候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演绎方式就像在演绎自己,曾有次在纽约去参观摄影棚,环顾摄影棚的四周,非常现代化,光滑、有色彩,有先进的设备,那些色彩看起来就像电影,没有任何掩饰。所以正当我们看着这样的建筑做出对比,还有电影中的场景,女人的情绪起到了晕染作用。这里表面上看出尽管他们有多么光鲜的外表,你知道,从很多方面,这些人们为了掩饰内心的空虚,他们会去夜总会,或是去参加聚会来填补自己。但是自欺欺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如丽迪亚在城市中孤独的行走,这样的异想天开衬托出他们的行为。这表示出在真实社会里有些事发生了真实的改变。而那些人们的行为与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有些无法融入这个环境,无法与那些人进行交流,但这些人发现可以开始理解不同的事物或物体,所以你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这并不关乎现实,而是真正关乎理解。这个复杂的城市,人事,以及现代生活。
    有许多场景,都是以那些极具特色的建筑物为背景的。那些现代化的建筑物也是电影的一部分,特别是国会大厦和倍耐力公司大楼,那些都频繁的出现了。跟现代化的建筑物相比,我们开始意识到当时它在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价值。
     我觉得安东尼奥尼的出彩之处还在于通过玻璃对于建筑物的折射。当我们到达米兰时,对那城市都充满了期待,到处都是玻璃建筑。安东尼奥尼利用玻璃建筑的方式非常有趣,希望通过表面折射下面发生的一切。我们常常认为玻璃建筑易碎,一个地方的改变意味着整个建筑的改变。而你可以看见两个世界,可以看见一切。但安东尼奥尼想的更复杂,他将之弄得十分有趣:通过这样的现代建筑使得电影更加出色。你以前可能从未见过这样的玻璃建筑,在那时就完全被视为障碍,可看见的东西和折射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也是电影的主题。再也看不见窗户了,窗户都变了,这一点从电影一开始就知道了。由约翰.庞塔建造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拍进了电影。这些与众不同的玻璃窗户将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看了电影你有时会觉得这些玻璃的建筑也给意大利社会带来了变化:改变了人们对公共生活和私人空间的看法,也改变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空间的界限。私人空间变成了公共的,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将不能看见的事物暴露出来。我可以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拍摄夫妻的生活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用新的观点去看待私人空间,当然也不是对公共环境进行怀疑。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建筑,当你想要做一些非常私人的事情时,你也不得不将它们暴露出来。因此也就没什么要保护个人隐私的说法了。在公共环境中,你的一切行为都被暴露出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侵权这种事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这也是角色,特别是女性角色非常忌讳的一点。通过这样的编排方式和拍摄方法,一切都被暴露了而且也很有效。所以他不仅仅是想表现这建筑,事实上他是在传达思想。着现代化建筑的表面就好像鲜活的生命一样,每次在玻璃房子里面拍摄,墙上总是会映射出当时的场景,在某种程度上,它就好像照相机一样。所以可视空间感觉就好像变得更加宽广了。有时他们只是个障碍,有时却是将某些东西反射出来。你会发现触摸和交流上的困难,因为角色的参与反而变得更加苦难。而这种参与是可见的,所以这些感觉与众不同。这种参与非常不同,这种可见的参与可以出现在屏幕当中,毕竟,屏幕上出现的是建筑,而建筑的出现也源自于参与这一想法。所以,在电影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建筑也是电影的一个主基调。也让我们知道建筑也是有生命的。到电影结尾处,我们真正明白了电影建筑,我们知道了电影建筑与现代建筑非常相像。
    在这里你会发现,窗户是墙也是门,所以某种程度上电影的建筑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不同的风格让我们觉得更加新颖。
    在电影的结尾有一段我们听不到的对话,角色当时在想什么呢?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因为我们可以感觉到这部分设计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所以尽管有不同的译法,他们的对话说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不仅是对角色来说,更是对社会上的大部分来说,更有趣的是结尾处他们的对话。他们知道要走出那个地方,要走出那个建筑。他们到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这也增强了角色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并不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中参照物不同,而是因为这是个无法躲避的地方,这其实就是另一个伟大的建筑。跟那些可以折射的建筑物相比,它将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折射回来,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屏幕,是与内景不一样的外景。最后一幕非常有趣的是,那风景其实是虚假的。没有自然风景,那其实就是一副风景画,在这样的氛围下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拍摄,就感觉好像现代建筑并不存在。这跟其他地方其实是一样的,跟我们看着的玻璃建筑的表面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出纳大内容的一种方法。风景其实是我们一开始时不太会去想的东西,觉得它已经存在了,不需要刻意去想。所以有人会感到很困惑,不知道我们在那里干嘛。我想得越多也就慢慢知道了,安东尼奥尼把风景和建筑看得一样重要。不管是私人空间中的风景,还是公共环境中的,这一切都是能被赋予生命的,所以在那时这让风景画也一时盛行。
    在电影的结尾留下了悬念。这样的拍摄方法可以让人自己决定谁才是失败的那一方。你也可以想象出他们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想象角色的归属。所以我们开始移动镜头,开始拍摄周围的环境,这样的移动让人的想象空间变大。这样的方法让你明白建筑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你明白它们的地位,这一切都是通过组合、对比和空间移动来实现的,方然也包括时间的变迁。你也会明白电影的成功有多少是属于建筑的。因为那不是简单的建筑,是非常特别的建筑。这让你明白外貌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存在于世界的方式。安东尼奥尼很擅长这个。这会让你意识到,这两者可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拍摄方式。他不仅仅是在拍摄电影,他更是在将它们变成现代化的建筑。在我认为,安东尼奥尼是最清楚这一点的人。他在自己的电影中将建筑和电影拍摄结合在一起。

 短评

@中间影院:片前讲解员说,安东尼奥尼在2007年去世,今年刚好是他逝世十周年,北影节因而举办纪念影展。而后,他提到2007年有个逝世导演(我以为他要说杨德昌→想看最近香港电影节弄了杨德昌纪念影展,朋友率先说出是伯格曼)伯格曼评价安东尼奥尼两部「无聊但又有意思?」的作品就是《放大》和《夜》。

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夜》实是安氏六十年代三部曲中(相对而言)最枯燥的一部.垂死气氛中开场的前半部分展示了女性的观看――无疑来自罗西里尼-褒曼作品的探索:我们一再地看到Lidia游走,凝望,但影片却较少提供她的主观视点,重点乃是"她在看"以及"我们看着正在看的她";什么吸引了她的目光?事实上是世界的世界性(worldness of the world)――深焦镜头强烈地提示着这一点:同时极度清晰的前后景是绝对违反视觉规律的,但世界竟如此存在于影像中,它"太多"、"过分真实"了,以致触发了主人公的惊惧和探索.遗憾的是影片终究为这检视和呼告安排了一个可见的传统解释:Giovanni被塑造为与《奇遇》中的Sandro类似的人物,但探索者Lidia并不具备Claudia的力量,像她那样说出"我不认识你",然后推开他.

8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地爱你。感情是那么强烈,让我热泪盈眶。”一封过期的情书,一桩失效的婚姻,一颗死去的心灵,我们之间土崩瓦解。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不戴茶花茶花女,心之全蚀。旷地一带伤心碧,雨涨泳池

11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四星半。当他终于忘了曾经写过的信,说过的话,才明白一切真的结束了。让娜·莫罗的话真是字字血泪。

1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这是真正属于电影艺术的电影,用视听语言来无损伤地传递情感与思想,或许可称之为“状态电影”,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情节,但故事很完整,发生在一天一夜之间,死亡是个关键词,停掉的钟表、不断丧失的情调(包括不限于爱情)、百无聊赖的空虚感。某种角度来说是费里尼的反面,狂欢虚无,太伟大了。

15分钟前
  • 支离疏
  • 力荐

在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中,有一份隔阂横亘在人与人之间,要么沉默着,要么追寻却心意不通。沟通不是爱的开始或推动,而是爱的结束。

1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力荐

工业文明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侵蚀这一暗线主题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飞机声、放火箭、建筑景观、火车、电等一系列工业元素合理的安置在影片的各角落。女主从大面积的白墙边走过,处于画面边缘位置这样的设计是由内而外的。在视听隐喻方面安东尼奥尼实在厉害,一切都由内而外的反映内心与精神,大妙!94分

19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力荐

重看。雨中跳游泳池,情书用作告别,大致道理是一样的,疯狂与哀伤之间的距离没有长过一夜。爱情的开始早已无从追溯,而结束也不过如此一夜。

21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我对他的爱如此厌烦,却让你心满意足。” 夜太美,令人憔悴。“今晚你们两个让我累极了”莫名笑场。

2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特别喜欢结尾部分,昔日的爱语只能复述,不能重来。

25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力荐

天渐渐亮了起来,吉奥瓦尼和丽迪亚在草地上穿行,丽迪亚告诉吉奥瓦尼她已不再爱他了,吉奥瓦尼不相信,丽迪亚拿出一张信纸,向吉奥瓦尼念了起来,信念完后,吉奥瓦尼问丽迪亚是谁写的,丽迪亚告诉他是他多年前写给她的情书,在赤裸裸的事实面前,吉奥瓦尼粗鲁的抱着妻子,不愿放开。丽迪亚闭上眼睛,任他抚爱,这是过去有过的,但已不会再有的那一切追忆。

28分钟前
  • 力荐

安东尼奥尼爱情三部曲之二,获柏林金熊奖。1.以24小时内的琐碎生活展现中产阶级的疏离孤独和爱情的幻灭。2.高楼升降机视角俯瞰城市起首,公园重温昔日情书结尾,至为动人。3.深焦镜,倾斜与不平衡构图,多用俯视角,对话少用正反打。4.雨夜驱车的光影流动,玻璃透视及反射的维蒂掷盒子场景+1。(9.0/10)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知识分子就是以丧为标志的,活得痛苦,纠结,没什么勇气、力量、资源,就算是你的思想被权力、被商业接纳,需要漫长的等待,而你不过是始作俑者,过程中权利、商业的投入,跟你关系也不大。这还不算,知识分子还要跃入另一个混沌场中,爱情,也搞得疲惫不堪。女人裙装、发型、鞋子所有种类基本都在这。

3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爱情退去后只有倦怠,生活像夜一样沉重而冗长。当绝望地说出我不爱你了一如我死去,原来感情的消亡是可预见的,早前的文章唤起濒死的残喘,那是夜的尽头。

35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我觉得自己就像那只猫,呆站在草地上看那个雕像看了一整天。

3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普通平常的一天,只言片语的交谈,仿佛什么都没说,却又感觉什么都说尽了。

41分钟前
  • esse
  • 力荐

竟然是评分最高的一部,看来确实豆瓣友邻千千万,伤感文青占一半。安东尼奥尼模式,是持续地通过情感关系刻画来表述个人批判性话语,其批判话语从本质而言并不深奥,较之费里尼、伯格曼、基耶等人,简直可以说是小清新。能够标记其地位的,可能更多是叙述过程中那股慵懒颓废的恍惚,充满形而上的优雅。

45分钟前
  • 未亚
  • 推荐

多年后只记得那场突如其来的夜雨,广场上跳舞的人像饺子一样纷纷扎入夏天的游泳池,亮闪闪黑油油的雨夜,他在停电的大厅穿过人群找她芳香的背影;她在他的车里穿过黑暗的路灯愉快交谈,这么大的雨,全然是稠密的帘子,隔开了他们漂移目光。在这个雨夜,他没有想她的去向,她也不在意他的离开。

4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在影片结尾,爱情枯竭后肉身的挣扎,只可能更加凸显欲望本身的贫乏性与无能性。在传统社会(男权)这其实就是男性的无能,而在现代社会,这其实是一种欲望最大化后的性无能。

50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