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2014

剧情片俄罗斯2014

主演: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叶莲娜·利亚多娃,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罗曼·迈迪安诺夫,安娜·乌克洛娃,阿列克谢·罗津,塞尔吉·波克霍达夫,柏拉图·加米涅夫,谢尔盖巴切乌尔斯基,瓦列里·格里什科,阿拉·伊明兹瓦,玛格丽塔·舒比纳,德米特里·贝科夫斯基-罗马绍夫,谢尔盖·博里索夫,伊戈尔·萨沃金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

播放地址

 剧照

利维坦2014 剧照 NO.1利维坦2014 剧照 NO.2利维坦2014 剧照 NO.3利维坦2014 剧照 NO.4利维坦2014 剧照 NO.5利维坦2014 剧照 NO.6利维坦2014 剧照 NO.13利维坦2014 剧照 NO.14利维坦2014 剧照 NO.15利维坦2014 剧照 NO.16利维坦2014 剧照 NO.17利维坦2014 剧照 NO.18利维坦2014 剧照 NO.19利维坦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3 21:14

详细剧情

  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巴伦支海附近的小村中,但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个人利益与政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能够提前明确谁会赢得战斗的国家。贪得无厌的市长盯上了尼古拉一家所住的房子,并企图白占那块土地——实际就是强占。市长行为粗鲁,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从警察局到法院,他知道如何驯服不顺从的人。

 长篇影评

 1 ) 《利维坦》悲剧没有可起死回生的“咔”

谁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终结的恐龙时代是神秘的惊叹号。我好奇某位法国学者的观点,是恐龙自己毁灭了自己!由此你无法逃避引申出的问题,人类发展要何去何从。再无所不能的高级物种,它的传说可能都是有始有终的,是被终结的?还是自相残杀的?      “利维坦”巨型怪兽,或许也生活在恐龙时代,是海世界的霸主,或许活在更早前,是恐龙之前的地球拥有者。共同的命运是,它也已灭绝。还有不同之处,利维坦的灵魂还在,它是《圣经》里的邪恶之物,起初是耶和华创造出的最大的怪兽,后来到《启示录》中它成为了反抗上帝要毁灭世界的恶魔。《约伯记》把它描述成有鳞能喷火似龙似鳄的海兽。      但在《旧约圣经》里又把利维坦定义为住在深海之下的雌海兽,是上帝在第六天创造出的,原本她与比蒙是一对雌雄巨怪,被上帝分置于沙漠、海域,在世界末日来临时,她与另两头怪兽比蒙与席兹一起,将成为圣洁者的祭牲。那时候,对人类来说便是最透明最幸福的时刻。      想想人间终究还没到被审判的末世,所以讽刺的“颠倒黑白之事”时刻在上演。《利维坦》里的牺牲品——两男一女,他们恰如祭祀品,在权力的祭坛上束手就擒。侵入进血液里的貌似清除的独裁毒汁仍在显示未死的破坏力,俄罗斯总统制共和制与东正教的政教背景,映衬出钉在十字架上的普通人的命运异常凄凉。一切幌子都是遮羞布,背离上帝的旨意,被权力招抚的“牧羊人”,什么时候已变换成了张开戾齿想要吞没一切的利维坦怪兽了。      趋光的生物,闭着眼是无所谓了,但若睁开眼,他的双手便会护卫孱弱的烛光不灭,这是生命本源;试图沙化的疾风,无孔不入,但如何叫嚣都奈何不了扎根于土地的劲草,这是自然科学。云泥有别,但想想,总觉得有指日可待的念想。      可是,如果与“我们”为敌的是一个被封锁的人造世界,恐惧把人变得一文不值,必须向河伯捧上鲜活的生命,那么,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个体只能做愚昧的陪葬品,文明的车辙碾压出的历史也只能始终以悲剧为面目存在了。事实上,放眼望去,没有和解的路可走,要喜剧的未来,那悲剧就是生命更迭的本质。      两个人相爱,彼此很爱很爱,爱到生命可弃、自由可抛。别怪他们的爱情太过美丽,是凡尘狭隘的气量容不下这千种风情。于是,世间的乌龙戏只在悲剧面前扮正经。男人服毒去追随诈死的爱侣,女人醒来后再自刎同赴极乐世界,人世还不如十八层地狱,缓冲的是谁早死一步谁晚一步走,毫无希望可言,这便是伟大的悲剧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四大悲剧之外另一个彻底了断“幸福幻想”的人间悲剧,同时,它又是把纯洁的爱情从社会污河里打捞出来的“喜剧”。      这算得上是最冷酷的“先抑后扬”了。没有峰回路转,也不会柳暗花明,是彻头彻尾的悲,是长恨歌,空悲切,无绝期。可是,胜负在人心,别看它成全了心怀鬼胎者,但这让爱情故事有了恒久的生命,源远流长。像这类一悲到底的电影最擅长演绎爱情故事,抑或是有关边缘人群的反思人性的剧情片。《这个杀手不太冷》让里昂死去,却让他与玛蒂尔达的故事永生了。《蓝色生死恋》让疾病做了最坏的主角,但让纯美的苦情戏卷土重来了。      自诩为战斗民族俄罗斯的电影《利维坦》竟然也以这种“彻底的自我毁灭”式“出人头地”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电影讲的不是爱情,不是人性。是讲俄罗斯的社会形态,讲一种每天都在发生的“被迫性人间失格”,讲一个知道了真相会很危险的“谣言”。是的,国度不同,看热闹而已,是么?有没有看热闹之外的额外的想法,有没有置身事外后的一丝丝倒吸凉气的惊恐感。      说回来,总之电影呈现的不是使人醉醺醺的写意派,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写实风格。战斗民族真是彪悍,一瓶伏特加灌进肚里,是有真性情可流露的,并不都是跪着束手就擒的。我看完纪录片《俄国人生七年》的四部,特别是第一部,已经能从7岁孩子的思想里感受到独立思考的震撼力了。事实上,《利维坦》的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太让人刮目相看了,要他自己解读自己的电影,他无话可说,他需要观众自己去挖掘有深意的东西,这不仅有智慧有勇气还有实实在在的艺术才华。 入围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利维坦》不容忽视,我已看过的《修女艾达》《金橘》也各有卓尔不群之处。等待一睹阿根廷《荒蛮故事》毛里塔尼亚的《廷巴克图》,于观众这是美好的竞赛。借此粗略分析2014年电影的收成,会发现这一年尤产一类电影,有关独裁,有关战争,有关极权,有关民生,有关垄断,有关政权利益,有关权力同盟。因为这里有不可言说的圈套,是正在毁灭文明的暗火,只有艺术可以做传话筒,还能寄托人类美好的祝福,“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不能否认《利维坦》在技术方面也是一部稳重成熟的电影,但技高一筹的优势仍在它的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勇气上。恶心的东西不论换装成什么样,恶心的感觉是一样的。被奴役的已经习惯了的人们,愚弄平头百姓的地狱,强拆强占是悲剧被引爆的导火索,揭俄罗斯当世的不公揭当世的黑幕揭当世的腐化,才是这部电影的精神。可以当成腐败的个案,也可管中窥豹,不管怎样,无力感是挥之不去的。      生存环境被利益架空后,没权没势没钱是灾难,有权有势有钱的一样逃离不了灾难。所有的机制都是摆设,法是个笑话是马仔是刽子手,权力的制衡是畸形的,垂帘听政的是“上帝”治是人治,面对不公,只有苟活与死路一条,地上晓风残月,沼泽,枯木,乱石,废船坞,灰蒙蒙散不去阴霾的苍穹,活是这样破败的景象。      而《利维坦》则把四个人物的命运捆绑在了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绝望与无望中,圣洁的爱情看不到希望,正义的文明看不到希望,儿童的未来看不到希望,公民基本的权利看不到希望。      Liyli,是爱的寓意。结局最惨但也最干净利落,看来这个世界坚守的“爱”,是被埋葬得最彻底的。先是以“红字”的不净罪名审判她,是男主人公的第二任老婆,是孩子的后妈,还与男主人公的好哥们儿私通,生前已透支了名誉。失踪后又各种绯闻强化她的不净,水性杨花的女人去找情人了?自杀?被奸杀?反正,最后尸体的妆容画得特别成功,就像一个血色被抽干的殉难者。成为利维坦怪兽一道最丰美的祭祀美食,以无法证明“清白”的污秽之身了断尘缘。她的人生就像一幅野兽派的风景画。      Dima,是试图捍卫文明与法制的斗士。结局清冷但最难堪,是以“战败者”的羞辱之名退场的。他是个有些良心懂得些规则的普通人,能人能鬼,可以做绿林好汉也可以做权势爪牙,一切以趋吉避凶的个人利益为准,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有较量的勇气但更懂得变通的道理。朋友妻不可欺,这是他破的第一个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第二个。他若大逆大邪至彻底还好,做个彻底的恶棍,没有道德与法的羁绊,不用考虑年幼的女儿,不用打擦边球。因《利维坦》不允许“弱者”出现,于是从他对朋友的老婆玩起真心开始,他就注定失败,注定被这个人吃人的世界背叛。      Roma,他是未来他也是希望。结局是无解的方程式但现实已给了他足够残酷的打击。孩子只需要快乐地成长,这成了最荒谬的谎言。房子被拆了,家被毁了,爸爸要冤死在监狱,后妈死了,他崇拜的Dima叔叔成了背信弃义的人,他不再是原来的他,未来的他是怎样的,他都没得选择。他看不见自己的命运,连做孤儿还是寄样别人家,他都没权利选择,只需要接受,不论那是缘自“爱”还是缘自政府的“慈善”。      Kolya,《利维坦》的主人公,能制造六月飞雪奇迹的悲苦之人。被剥夺了一切的人,包括人身自由。房子土地被“市长”夺走;老婆被朋友抢走然后又被死神夺走;儿子变成孤儿寄养在朋友家,因为有之前朋友夫妇作证,证明他有杀妻的嫌疑,也算被朋友自然而然地暗算并被夺子了。15年的刑期,人身自由被夺走。没有信仰的躯体被《利维坦》的上帝夺走又被抛弃。总之,他是被世界遗弃的男人。什么都没做,只想守护属于自己的,女人、孩子、友情、家、土地,他只需表明心意,《利维坦》里的上帝便会一样一样地拿走,让他一文不名。

 2 ) 短影评

影片讲述了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或任何地方)发生的故事:一个市长想要通过法律程序强占民居发展地区商业(注意,对他来说,确实是“法律程序”),钉子户决定抗争到底。期间律师查到了不可能不存在的市长的“黑暗记录”,于是市长不得不通过“法律外手段”——恐吓律师、制造杀人事件——去解决问题。片子着重描述了几个点:1,法律作为国家机器(“利维坦”)的傀儡,只能作为强权的权力象征,而不能作为公民的客观权利保证。2,复杂,甚至丑恶的人性才能唤起对宗教的渴望。也因此,宗教成为了逃避世俗丑陋的“良药”。3,公平是建立于私利之上的。4,商业中心建起来以后,恐怕会有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鉴于对很多人而言,“更好的生活”仅仅意味着吃得更好,穿得更暖,日后这完全可以作为市长的一项业绩进行宣传,而忽略其以国家名义对少部分人家庭历史及个人生活的摧残。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丰裕和对于普通人而言的“国泰民安”,它也成为了不民主的绝佳掩盖手段。从历史角度来说,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其重要一点是让公民意识到吃穿并非好生活的标准模式,在温饱之上,生活还有更高的目标。俄罗斯显然并未经历这样的潮流。(巾城)

 3 ) 北海的利维坦


从北京起飞,飞往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或是其它北欧城市,长时间的飞行会被客舱里狭窄密闭的空间憋得百无聊赖,当你不停地看动态航迹图,会发现有个国家大得在考验你的耐心,空中7个小时都会被他辽阔的幅员占用掉。于是,你会格外清晰地记得那些遥远的地名:贝加尔湖、西伯利亚、北海、巴伦支海,神秘高远的地域,滋养着庞然大物,掀动波涛,翻搅乌云,在靠近北极圈的洋流里缓慢生长,他们被极寒的海水催眠着,一觉醒来,已是许多人一生的时光。利维坦就是主宰这片海的巨兽,也是俄罗斯入围奥斯卡外语片的片名,用这样一个玄而又玄的片名,讲述了巴伦支海边的平民,因追讨拆迁费与市长对簿公堂又败下阵来的故事。

利维坦是《圣经》中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利维坦在书中用来比喻强势的国家。利维坦在本片中以具象和意象两种方式存在着,具象的第一眼是那张海报,一个男孩坐在巴伦支海边,面朝俄罗斯幽深的海,那种比湛蓝更暗的蓝色,有种沉重感,男孩的身边是一副巨大的鲸鱼骨架,白色的有着竖琴般优雅的弧度,在末世般的垂暮中,仿佛和男孩一样在哭泣着什么。这张海报的孤寂感和世界尽头感,可以荣登海报榜前三名,单凭海报你无法断定这是个什么片,它没有显示场景和人物关系,倒有种灾难片和科幻片的魂魄。构图是经典的俄式油画样式,远景、中景、近景和道具无不渗透着凄凉与苦闷,只是稍微清冽的天空把画面拉开阔了。

在这个肃杀萧瑟的俄罗斯偏僻小镇,每个人都被命运中的利维坦在干预在影响,好像海里的怪兽时常觊觎这里,想掠走些什么。片中的利维坦意象无处不在。

男主人公从部队退伍后,靠修理汽车营生,用半辈子的积蓄在海边修了栋两层的房子,每晚枕着涛声入睡。这套海景房占据的绝佳位置令市长垂涎不止,于是出动公权力以极低的价格勒令拆迁。男主人公从莫斯科请来曾经的战友律师做辩护,对簿已经沦为市长氂下的公堂,再次讨说法又被拘禁起来,当战友律师把营私舞弊的材料摊给市长时,市长的方寸乱了,当战友律师提到莫斯科委员会的人时,市长的脸白了。市长问了律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有信仰吗?”“我愿意相信事实”律师答道。

关于信仰的对话,片中出现了三次,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像任何时候一样,都还想信点什么,来消解艰难和不公正。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的言行受制于教会,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新教让人们不再成为教会利益的输入者,而只是信奉耶稣,不做教会的奴隶。十字军东征后,东正教义在中欧东欧广泛流行,俄罗斯人一边躲在教义的温床里,一边却对自己的教派讳莫如深,特别是在最高领导层里,信仰的教派也是近年来被媒体知晓。

片中第二次出现信仰的解答,十分清楚果断。市长在召集手下的公检法头目开了个私人会议后,惶惶不可终日,来到神父的办公室里寻求慰藉。在《最后的晚餐》作壁画的餐室里,市长毫无兴致享用镶金烛台和红菜汤,只是不停地担忧律师的插曲会否影响到下一年的选举。他问神父:“信仰能做什么?为什么每周的礼拜和募捐都救不了我?”神父昂起头告诉他:“信仰就是你手中的权利,是上帝让你拥有的。”不难联想,沙皇时代的暴政也打着信仰的旗号,让有信仰的老百姓被臣服被愚弄。

百年后的今天,在俄国大地上,信仰还是国家机器的吊装工具。

男主人公在战友律师离开、妻子跳海自尽后,终日与伏特加相伴。那个利维坦是市长派来的重型车,妖怪一样推掉了他的家,这个长镜头因把机位放在了屋里,由内向外拍摄而应该被载入电影史,流苏的桌布、盆栽、牛奶罐、野炊烤炉和鱼竿统统被铲掉,那是主人编织的生活与梦,被权利的化身利维坦揉捏得粉碎,看到这里,利维坦到底是什么,已经付出水面,应了市长那句台词:“你们这些蝼蚁,永远不会有权力的!”

片中第三次出现信仰的追问,是男主人公问镇上的神父:“信仰是什么,为什么我信,还没有好报?”神父说:“因为你没有做礼拜、领圣餐,我的信仰在心里,你的,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显然不令他满意。片尾,导演难能可贵地选择了事件真实,像纪律片一样没有任何上升的意义,只有惨淡的现实,男主人公被栽赃入狱,市长却依然插着信仰的翅膀享用权力,因为只是被利维坦占据的地方。

在这个肃杀萧瑟的俄罗斯小镇,每个人的都被命运中的利维坦在干预在影响,好像海里的怪兽时常觊觎这里,想掠走些什么。片中的利维坦意象无处不在。
---------------------------------------------------------------------------------------------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
         微信号:aikanai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举报
 

 4 ) FIFF26丨DAY3《利维坦》:这片土地的海水黑得深不见底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利维坦》,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当“虐”过了头就容易造成观感上的反弹,让人反而产生了抽离感。但这种情况居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出现。虽然有少许超现实的符号,但从头到尾确实是现实主义佳作,其中对“利维坦”这一意象的再诠释也让这电影的格调整个高了不少。

George

导演一直擅长开头

Pincent

小镇正义得不到伸张 国家体制腐败 小市民怎么可能干得过官僚 女性是受害者 宗教的价值存疑 镜头叙事工整

一桶猫

冷峻压抑 讲述了国家体制的崩塌 平民与权力抗衡 人的挣扎在海面上若隐若现 有种平静地走向深渊的感觉 宗教的部分有些刻意

Joeyside

冷酷,冰冽,简约且残忍。在2022年会有无限的遐想,俄罗斯广阔的土壤里诞生了无限的辉煌,却也滋生了黑暗。腐败与集权对于曾经视共产于一切的国家是绝对的对立面,可正所谓公平绝对等于绝对腐败,也许在许下誓言的那一刻,目标就永远无法实现。我们只能如西西弗斯一般承受永恒的腐烂的过程,原以为利维坦是霍布斯的那本书,政治哲学课上曾说过权力的集中会诞生利维坦,契约下的我们是怪物附近蜉蝣。

子夜无人

好厉害的剧本,虽然比《回归》《无爱可诉》都要更加直给从而显得不够“高级”,但表达的力度也大大加强。比“强权侵踏弱者,体制剥削个体”更进一步的是揭开弱者内部也本不拥有宁静和幸福、个体与个体之间永远无法达成同盟变成铁板一块的残酷宿命。妻子这个角色尤为鲜活,前半段一直沉默地承受外部冲击和家庭内部的无力,直到她完成出轨的动作之后,整个人就像花苞绽放一样,脱胎换骨地松弛了起来,然而这种开放只是昙花一现的假象,她势必要摧折在更大的暴风雨里,就像尾声处空荡寂静的海滩,本该是生机勃勃的地方却凋敝得像是发生过灭顶之灾的戈壁,唯有风声发出怒吼、悲鸣声生不息。

约克纳帕塔法

我真知道是这样.但人在神面前怎能成为义呢。

若愿意与他争辩、千中之一也不能回答。

【约伯记9:2-9:3】

某种程度上和《密阳》类似

#FIFF26#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做一个温驯且被驯服的人

刚开始我一直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部有关讲述对抗体制的电影,就如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样,强拆强占,贪污腐败,弱民强权,以及无用的陈词滥调。可是真正看下去之后,发现电影不止在讲这些,影片似乎揭示了一个更加深远,更加宏大,带有永恒意义的话题。
在霍布斯的著作中,利维坦是指绝对权力的国家——是一个人工 模造 的人;其中,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利,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法律是它的理智,和平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你,而内战则是它的死亡。

在(圣经)里,利维坦是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拥有坚硬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是世界的毁灭者。

俄罗斯的电影和小说总是带给人们一种对人类苦难的探索和反问,比如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托福妥耶夫斯基的 罪与罚。

在利维坦这部电影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巴伦支海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实际上它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贪得无厌的市长盯上了尼古拉一家所住的房子,并企图白占那块土地——实际上是强占。市长行为粗鲁,因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最后的结局是妻子跳海自尽,尼古拉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一个家由完整变得支离破碎。

在影片的一开始有个细节,尼古拉 前往车站去接他的好兄弟—从莫斯科来的律师,在回来的路上,就交警斯特帕尼兹又一次要求尼古拉替他修车的事。尼古拉对他的好兄弟气愤的说道:“我烦死斯特帕尼兹和他的破车了,并说任何腐败的交警干上五年,都能买的起一辆好车了。”他的好兄弟则说道:“也许他是一个清廉的警察。”尼古拉则调侃的说:“是啊,还善良呢。”然后两人相视大笑。

任何一个琐碎的小问题往往都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在前往法庭上诉失败之后,尼古拉 一众人回到家中,这时候喝的伶仃大醉的市长找上门来无理取闹并不屑的说道,你们这些刁民,你们不会有权力的,想都别想。由此我想到柏林在(两种自由的概念)演讲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即对于无力运用自由的人来说,自由什么都不是。而在这次事件中尼古拉所行使的自由就是柏林所提出的作为一个人应拥有的“积极的自由”的权力,而在这里这种自由是被打压的。细看之下,市长的逻辑简单而粗暴——人民是蝼蚁,不具有权力,所以必须逆来顺受。而市长此时正面临着一次大选,他忽视了他的权力正是来自于他口中所说的“蝼蚁们”手中的一张张选票。这是对俄罗斯当今制度的一种反讽。

当我们把希望寄予尼古拉的好兄弟即莫斯科来的律师身上时,影片中莫名其妙出现这样一个桥段,交警斯特帕尼兹拿着报纸念出了这样一句话:“达尔文对定向与不可逆转的生命历史发展的概论。从生到死,一段长时间的跨越即 进化论。从这里又再一次指向了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看到这里其实可以毫无疑问的猜出电影的结局了。

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无论是尼古拉的好兄弟律师睡了他的老婆,或者野外聚餐外加射击比赛,更多的是表现电影情节上的一些冲突。它们都指向同一主题——最终的悲剧。
俄罗斯是一个宗教国家,在电影中那个焦虑的市长不止一次的求助于主教大人,在遭遇律师的威胁之后,他又一次求助主教。而主教的发言让人颇值得玩味:上帝是一切的主宰,有主宰的地方就有权力。如果你掌握了权力,用自己的权力解决问题,不要寻求帮助,否则敌人会觉得你很弱小。 我实在佩服主教大人偷换概念和稀泥的能力,于是市长再一次充满信心决定运用手中的权力恐吓律师,并且成功了赶跑了律师。

具记载,在上帝造人之后,人请求上帝:“上帝啊,我们太弱小了。请你再创造一个英雄吧,让他保护我们”。上帝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外来的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这个利维坦有双面的性格。它由人组成,也由人运作,因此具有了人性当中半神半兽的品质,它在保护人的同时,又在吃人。

于是故事和我们所预想到的一样在走向悲剧。古希腊式的悲剧是宿命论的,它只有一条守则,即与命运抗争从来都不会成功。而尼古拉所表现的则是体制下的悲剧,即与体制抗争永远都不会成功。

尼古拉在遭遇好兄弟律师弃他不顾,妻子死亡之后,找到神父逼问道:“你的仁慈万能的上帝呢?

“我的上帝,在我心中。至于你的,我不知道。你要祈祷什么?我从来没在教堂见过你,你没有斋戒,没有领圣餐,也没有告解。”

如果我点上蜡烛,做到这一切,一切会不同吗?或许现在还不晚。我的妻子会死而复生吗?我的房子呢?还是,已经晚了。

“我不知道,上帝是虚无缥缈的。”神父如是说道。

“你不知道,为什么我还要去告解?那你又知道什么?”尼古拉问道。

“你能用鱼钩钓到利维坦吗?还是能用绳子绑住的舌头?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它会对你礼有加吗?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平等的,它在傲慢的水族上称王。”神父反问到。

“你知道约伯吗?约伯 看到了自己的曾孙,并且活到了140岁,因为他顺从了自己的命运。”

顺从自己的命运似乎是宗教所宣扬的世界运行的方式,于是在暴政的压迫下,人们无所适从,在巨大的利维坦面前个人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强权即真理,国家即利维坦。

那么在一个国家政权和世俗神权同流合污的时代,人民有何权力?似乎没有人能够抗衡这种命运。人们似乎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们像是羔羊一般,温驯且懦弱,在屠刀割破喉咙之前才会做出微弱的抗争,发出凄惨的叫声。

它似乎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真理,做一个温驯且被驯服的人,因为这一切道路(包括苦难)都是通向耶稣基督的。

神父所说道:“我的上帝与我同在,你的上帝在哪里,我不知道。”

 6 ) 当伏特加市民面对怪兽政体

  安德烈.萨金塞夫在恢弘的新片《利维坦》中,以诸多对比强烈的场景意象和步步跌入深渊的悬疑剧架构,塑造了一个以卵击石的个体悲剧。孤傲而脆弱的漂亮小屋与波涛汹涌的冷酷巴伦支海,举目无措的家庭成员与搁浅岸边变成巨大骨架的鲸鱼,插入不见尽头迷雾的公路与威权政治统帅的市长办公厅……作为一对对高度象征性喻体,共同显影出托马斯·霍布斯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在俄罗斯当代的漂亮镜像。我们也可以试着以全书的四个部分作为镜子,来简单审视一番这部杰出的电影。
  

论人
  电影故事可以简单概括成,Kolia一家对抗国家拆迁行为的后果展现。和大多数生活在极北之地的俄罗斯人一样,汽车修理业主Kolia也有着那个相依相伴的好朋友——伏特加。酒精总能点燃起他看上去很爷们的火爆脾气,却也每每在其燃烧起来后,又遭遇强权浇灌过来的冷水,让紧握的双拳又松了下去,让对抗的欲望又怂了下去,让觉醒的尊严又颜面散尽。

  他有着漂亮的妻子和相似性格的孩子,有着同样沐浴在伏特加中的三两好友。他们会一起开几百公里,到许可打猎的荒野之地,掏出猎枪甚至AK-47,扫平各色空酒瓶甚至从赫鲁晓夫到叶利钦的领导肖像,恣意的开枪,总是让平民百姓显得最男人的时刻。

  他还有着一个来自莫斯科的律师朋友,经验丰富、心计慎密,帅气朋友用经验帮助着Kolia勉强抗衡着圈地的市政府;用心计搞上了他的漂亮老婆。

  Kolia的家庭,也是萨金塞夫从三部前作(《回归》、《将爱放逐》、《伊莲娜》)中屡屡勾勒出的隐患家庭。过来帮忙的律师朋友,成为了那个将微妙天平引入万劫不复深渊的重要砝码。他试图以相对公平的莫斯科社会行为法则,来制衡滥用公权的偏远小城市长。

  霍布斯论著中,由于多变的欲望,人类不存在“至善”,而只有从对暴力与死亡的恐惧中滋长的“至恶”。电影里也清晰呈现出,因为背叛和猜疑,而带来的那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论国家
  在霍布斯看来,只要有着将人托付给某种威权的社会契约,才能实现社会和平。可跟着作者进一步的忧虑,萨金塞夫也相信,这样的威权会产生人与魔鬼的灵魂交易,而这个魔鬼,偏偏就是为阻止“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而建立起来的利维坦国家。而利维坦,是一头来自《旧约》中吞噬人类的巨大海怪。

  电影中,可以控制Kolia和邻里以及社区在伏特加后暴力冲突的,自然是另一个权威的暴力机构——警察局。在天高普金大帝远的巴伦支海港小城,肥硕而匪气的市长是这个暴力机构的合谋者甚至策划人,与寻租资本家的深度合作,让他还有能量统领白道的法院和黑道的帮派。借着酒劲的Kolia刚一在警察局说出威胁话语,就被立马以扰乱社会治安的名义,被送去看守所。似乎掌握着滥用职权证据的律师朋友,着实让市长紧张了一番,在与幕僚头脑风暴一番后,旋即让黑道朋友给出一个让他立即滚回莫斯科的理由。更糟糕的还在后面,观众痛苦的发现,这样一个利维坦国家要踩平一只蝼蚁,竟可以有着完全合理的正义程序。

  显然,这个独裁的边远城镇,也可以克隆成千上万个,共同组成今天俄罗斯——这个由强硬的普金独裁、让西方世界重又担忧而惊恐的利维坦国家。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部批判意旨明确的电影,竟然挂着俄罗斯文化部和国家电影基金会联合支持的招牌,堂而皇之的出现于戛纳电影节上。以至让人们思考,如果说出色的好莱坞电影都在骂美国,那么出众的俄罗斯电影是否也一样在苛责俄国呢?对国家威权政治的恐惧,曾大面积出现在苏联倒台后20世纪最后十年的新俄罗斯电影当中,从共产主义专制到叶利钦休克疗法,从1936年大清洗到两次车臣战争,都在追讨历史血债中透露着对现实失望之情。而萨金塞夫,这位一度被美誉为“塔可夫斯基接班人”的低产作者,再明确走出大师影子后,这次直接触碰灰熊大国的屁股,会不会影响他将来的创作自由呢?

  在导演看来,“什么样的水质生长出什么样的花朵”,《利维坦》总该出现,只是让出资了35%的文化部官员得多花些时间向上级解释解释,“而文化部部长还继续想要我的下两个剧本看看呢”。著名制片人亚历山大·罗德尼亚斯基则回忆着拍摄前与文化部的美好蜜月,“他们看中的主要还是这个漂亮故事”,并保证这部电影将在9月份于俄罗斯全境上映。


论东正教国家
  霍布斯原著诞生在1651年的英国内战之际,第三部分是论天主教国家。平移到萨金塞夫的电影里,就成了部分影响强弱两个角色的东正教力量。

  试图夺取Kolia地产的市长,在遭致律师威胁和勒索后,将地方大牧首邀至办公室,只言片语说出自己的内心困惑;而后来失去爱妻的Kolia,在又一轮醉酒后,质问勤勉的神父,上帝究竟在哪呢?即便被他们不信却又想要倾诉的神权对象劝说,自始至终,敌对的两人始终也没到教堂做过告解。

  如果任何人声称超自然的启示比起民事法来得重要,那么国家便会出现混乱,霍布斯强烈希望避免这种情况,并在著作中声明,我们并无法确定某个人的话是否为上帝的启示。

  电影中的上帝显然并未垂青弱者,反倒施尽阴谋的强者在结尾的弥撒中得到了祝福。

  这或许并非对信仰的讽刺,毕竟作为俄国人,大多都认可东正教的积极意义。高度认可彼得大帝改革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评价过,“政治得到了宗教力量,正教教义也就强大起来了”,并在小说《群魔》的笔记中跳出历史,进入民族魂魄的总结到:“俄罗斯之所以伟大和奇妙,是因为它的信仰,是因为它有东正教。东正教的一切也就是俄罗斯的一切。”

  只不过,在这个北极圈小城里,导演始终没有让观众看到任何一个角色哪怕一丁点的奉献精神。或许敬畏心的缺失和信仰的虚伪,才导致着电影中这个利维坦国家失衡的显露出其狰狞的那面。


论黑暗王国
  萨金塞夫以平稳运镜,在大景别里雕琢出一种磅礴气势,亦步亦趋一场场相互关联的好戏,又让故事有了走向个体灾难片的漂亮节奏。仿若那条漫长的海岸线北边,冰冷刺骨的北冰洋,也在塑造着俄罗斯成为一只不安而极富侵略性的利维坦大海怪。

  可是,如若这个故事的角色,不是喝着伏特加说着“哈拉说”的毛子呢?

  “什么样的水质生长出什么样的花朵”,萨金塞夫认为这样一个个体被毁灭的故事,可以出现在任何国度,甚至于激发其故事灵感的朋友家人自杀事件,是发生在与俄罗斯永远为敌的美国科罗拉多。他倾向于悲观的认为,从出生开始,我们任何一个人就带着原罪成为“国家”的一份子,而国家的精神力量始终大于个体的认知极限。

  这么想来,只要集体这种形式存在着,任何健康的体制都有可能滋养出能轻易吞噬个体的利维坦怪兽,成为一个个潜在的黑暗王国。

 7 ) 《利维坦》

其实观影前半段是对安德烈·萨金塞夫 Andrei Zvyagintsev加强了叙事抱有排斥的,而且一直想着关于政治腐败能拍出啥新鲜的。因为《回归》《将爱放逐》太令人深刻了,包括对死亡固执般的探讨。

当看完影片却是那么的掷地有声,不单单关于政治、宗教和人性纠结,而是带着俄罗斯民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且“利维坦”这名字取得太恰到好处,整体也能撑得起这个涵义丰富的名字。

 8 ) 好大一个不恐怖的恐怖电影

《利维坦》9.2 1,早闻大名,原来是一个恐怖电影,这个电影太恐怖了,这种恐怖不是表面上的,不是泼洒血浆刺激眼球,贩卖丑陋挖掘人性,呈现悲惨收获同情,而是需要观众有一定的悟性,思考+醒悟=看见本质,看见本质就意味着看到冰山隐藏的大部头了,正是因为看到大部头所以才心头发凉惊悚恐惧,无奈又绝望。

2,无奈更甚《海边的曼彻斯特》,谁给你自暴自弃的自由?当一切像江河之水一样看不见的在流失,一切都不可掌控断流,愤怒只是困兽犹斗,白骨才是归宿。

3,绝望更甚《狩猎》,你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说什么清者自清,请你到监狱里去自清,去拷问上帝为什么?《利维坦》已远远不是“强拆”这么简单幼稚的政治难题,而是持续千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决绝之争,在电影里胜负不一,唯物主义输者有律师和男主科里亚,赢者有市长。唯心主义输者如男主科里亚的妻子利里娅,赢者如现代“教皇”的神父。庄子在齐物论就曾论“辩”,把他的那段论“辩”放进这个电影里好生残忍现实,由此可见庄子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超越了他的导师,朴素唯物主义的老子曾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律师(唯物主义)和科里亚的妻子利里娅(唯心主义)最后都不再辩了,而男主科里亚(唯物主义)却欲辩无机,好犀利的讽刺。对和错,善与恶,黑与白等在这片中导演留了非常大的空白,给观众自己去解读,但大是大非导演还是很清晰的。

4,最重要的,也就是最恐怖的,当宗教信仰服务于权贵阶级,或者说当权贵阶级向宗教输出利益,宗教光明正大的宣传正统,也就是试图证明权贵是正统,是光明正大的。权贵宣传正统,也就是试图证明宗教是正统,是光明正大。他们以正统麻痹平民百姓,高举正义之旗吸食平民百姓的血肉,海中的自由无敌之鱼王“利维坦”都会血肉吸干惟剩白骨(海边的白骨正确的理解其实是被无敌怪兽利维坦吸食光光,但我认为人性恶起来时比利维坦更甚)。另一个权贵与宗教狼狈为奸的电影请见《豹》,台词大概如是说

权贵:“我们本质上就是豺狼虎豹。”

5,我讨厌憎恶儒家就是因为儒家是专为皇权服务。

 短评

山岛竦峙水澹澹,洪波翻涌秋瑟瑟。世上最强钉子户,抗衡到底即罪名。以卵击石身难赎,却道人心欲多变。备遭惨剧缘何事,泪洒海上哭失声。

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贾科长瞪大眼睛看清楚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天注定”。

1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五星推荐:《利维坦》,部分桥段甚至有梁赞诺夫的影子,我始终期待俄罗斯电影的回归,俄罗斯电影都值得去大银幕看,因为它浑然天成的大气,是世界上最痛苦深刻的文化,那些自毁的孩子会情不自禁的爱上它,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俄罗斯人对灵魂叩问的更直接,更给力,虐心虐得更爽,连讲的笑话都那么悲伤。

15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男主角妻子被发现出轨这个戏剧性的时刻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大转折,它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男主的悲剧不单单是由于国家机器的迫害,同时也恰好凸显了一个人所面临的命运的捉弄和四面受困。这表达了导演对世界更深刻的绝望:在上帝化作的风暴面前即使拿起你的枪,可能你也根本不知道要射向哪里。

20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用摄影来掩盖剧本的不足看多了也会厌的

22分钟前
  • koala676
  • 推荐

基调凄怆幽邃,犹如永无停息、深蓝即黑的浪潮翻滚,庞大的史前生物骨架孤独如恒星;一个泯灭时空位置的现代寓言,内里互斗,外象倾轧,资本与宗教的勾结,法律与暴力的串联,千里之穴溃于蚁穴;家庭的式微幻灭依然是萨金塞夫主题之一,覆巢之下无完卵,两场庭戏宣判精彩。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利维坦,旧约圣经中的水族之王,力大无比无物能伤。两次滩涂巨兽骸骨的出现那么乍眼,而人们业已习以为常。瀑布烧烤没有展现的激斗、射击靶子用领导人照片、与牧师求祷时的耶稣像。这样一个人类世界里,警察可以因几句言语不和而非法监禁,市长可以因贪得无厌而强拆恐吓嫁祸,连朋友之间也无底线可言。

2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俄罗斯的海水是深不见底的幽黑色。这个吞噬了社会主义、集权主义、东正教义的民族就像片中一隐即没的怪兽脊背,让人不寒而栗。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不只是个强拆的故事。权力、信仰、爱情都受到了一轮挑战。7分。

3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仅看作对抗国家机器,就把这个电影看浅了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部杰作,镜头冷峻大气,坏天气里的人物,超现实符号,有安哲电影的质感。只把它看成讲述俄罗斯“钉子户”的电影,迎合西方而得奖,冤枉了电影也小看了导演才华。“利维坦”的怪物隐喻,既是贪婪国家集权也是宗教的孱弱,男孩罗马很像《回归》里父权坍塌后的那个男孩,长大后能逃过怪物吞噬么?

3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总感觉有一些过于直白刻意的东西。

3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回归》确实是我挺喜欢片子。可这部太平庸了,豆瓣上一水儿的夸赞大师气质真不理解。题材普通,对政府体制和宗教的讽刺也流于表面,妻子的出轨也突兀。整个怪兽骨架摆海岸线上再来点冷峻空镜头就高端了么?而且还是140分钟如此冗长的篇幅,叙事效率呢?

41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以诸多对比强烈的场景意象和步步跌入深渊的悬疑剧架构,塑造了一个以卵击石的个体悲剧。孤傲而脆弱的漂亮小屋与波涛汹涌的冷酷巴伦支海,举目无措的家庭成员与搁浅岸边变成巨大骨架的鲸鱼……作为一对对高度象征性喻体,共同显影出托马斯·霍布斯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在俄罗斯当代的漂亮镜像。

45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片子本身没有任何喜剧的地方,但把我笑坏了,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所有演员从头到尾都在醉酒状态的电影,酒是真酒,演员是真喝,战斗民族太猛了,从头到尾都是单人、双人、三人的伏特加灌口表演,发扬了喝酒不吃菜,不划拳,不铺垫,当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喝点什么的大无畏精神。

50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就算是龙也有搁浅滩遭虾戏的时候,何况凡人。

5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少年在退了潮的荒凉海滩上与利维坦的森森白骨一同哭泣,女人在惊涛拍岸的裸岩上与翻滚的困兽一同哭泣,男人在怪兽巨爪般的挖掘机正摧毁着回忆时哭泣。

57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B】还不错,但离神作还差得远,利维坦终究只是个小聪明

1小时前
  • 掉线
  • 推荐

叙事太冷峻了,感情处理的极其细腻,又有留白。看得人心寒。。(战斗民族连念判决书都像打机关枪)

1小时前
  • 彌張
  • 推荐

太典型的悲劇劇型,太古典的拍攝方式,太生硬的思辨對話...!總之不愛,生生地把理性與感性從故事中撕裂,而毫不動人。

1小时前
  • neem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