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巴黎

剧情片其它1984

主演:哈利·戴恩·斯坦通,萨姆·贝瑞,伯恩哈德·维基,迪恩·斯托克维尔,奥萝尔·克莱芒,亨特·卡森,维娃,索科洛·瓦尔迪兹,娜塔莎·金斯基,汤姆·法雷尔,约翰·劳瑞

导演:维姆·文德斯

 剧照

德州巴黎 剧照 NO.1德州巴黎 剧照 NO.2德州巴黎 剧照 NO.3德州巴黎 剧照 NO.4德州巴黎 剧照 NO.5德州巴黎 剧照 NO.6德州巴黎 剧照 NO.13德州巴黎 剧照 NO.14德州巴黎 剧照 NO.15德州巴黎 剧照 NO.16德州巴黎 剧照 NO.17德州巴黎 剧照 NO.18德州巴黎 剧照 NO.19德州巴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20:22

详细剧情

  查韦斯(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饰)迷失在德州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因为身体虚弱而昏迷。医院联系了他的弟弟沃特(迪恩·斯托克维尔 Dean Stockwell 饰)来接他。出院的查韦斯一直沉默,直到看见“巴黎,德州”的牌子,才终于开口。  回 到洛杉矶弟弟家,查韦斯见到了儿子——亨特(亨特·卡森 Hunter Carson 饰演),弟弟弟妹其实是养父养母。但是亨特对突如其来的父亲并不接受。后来,查韦斯用很特别的方式收复了孩子的心。通过交流,查韦斯了解到孩子的生母——简(娜塔莎·金斯基 Nastassja Kinski 饰)的下落。于是,父子踏上了一条寻母之路……  本片获第3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

 长篇影评

 1 ) 以《德州巴黎》浅析电影中的色彩构成

文/顾慕斯

本文将以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一片浅析电影中的色彩构成,文章将以影片中的一些经典场景为代表,具体分析导演的意图想法和色彩的运用与作用。文德斯是著名的公路片导演,而他的《德州巴黎》无论是在色彩上的运用还是影片所讲述的孤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认为这是一部气质凛然的,与众不同的片子。这是一部与浪漫无关的电影,我爱极了片子里描绘的荒漠,西部格调,往昔的羁绊,爱的相克,创伤以及无可避免的情感。Ry Cooder在眼睛失明后为这部电影配制了张唱片,当空灵的滑棒吉他弦音响起,荒漠的孤独低沉便侵入你心中。荒蛮的西德克萨斯州,发生着的故事总是孤独、诡谲的,没有尽头的沙漠公路,浓厚绚烂的云层,汽车旅馆永远有空房,在这里没有人真正停留,只有永恒的风沙和烈日。《夜行动物》里爱德华说,“我最喜欢西德克萨斯州两点,没有电话,而且荒无人烟。”

Travis(查韦斯)从影片一开始便一个人在路上,他要去寻找巴黎,是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不是法国的巴黎,据说那是他爸妈第一次做爱的地方,他认为他的生命是从那里开始的。整个片子让人最难忘的就是Travis帽子的那一抹红色,后面是连绵起伏不断的黄色沙丘以及湛蓝的天空,颜色的反差使得那一抹红色更加的显眼。Travis风尘仆仆的出现,一身老行头,戴着一顶红色的鸭舌帽,白色衬衫和褐色西装外套配上棕色领带,色彩的鲜明对比将他从整个画面中凸显出来。从他的这一身行头也能体现出他沉默寡言,压抑,严肃而因循守旧的性格。后面沙丘的形状形成视觉引导,引导观众望向那个行为怪异,形只影单的男人。他是一个失语症患者,一个被爱情伤了心的男人,一个漫无目的一直行走在路上的男人,像乞丐一样,也许也像一只狗......我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只是感觉他在寻找着些什么。

这个画面主观视角第一眼便看到了画左的黄色报废汽车,因为黄色在画面中显得格外明亮抢眼,随后通过车和人的大小关系对比以及前后的大小关系对比突出了主要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另外画面中的两辆车,车头的朝向,包括地上的废弃铁器的指向都形成了一种视觉引导的效果,引导观众往画面中心的主要人物Travis(查韦斯)上看。而且背景的蓝色也有渐变的效果,从深蓝到浅蓝形成一道颜色分割线,浅蓝与大地的土黄色也形成一道明显的颜色分割线,后面车身的蓝色与天空的蓝色不同,使它形成对比,而且旁边还有一抹绿色,也能使人注意到后面的车和人物,使得画面不会太空泛,更加具有质感。最后,地上废弃的白色路障与黄色车身和人物的位置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使画面更加稳固,给观众一种协调的感觉。

这个画面两个主要人物处在画面的中间位置,左边是Voit(沃特),右边是Travis(查韦斯)。Voit身着灰色的衬衫,橘黄色的衣服和茶褐色的裤子,这体现出他热情,温和,开朗的性格特征,与Travis的穿着和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后面天空的蓝色和草地的绿色将画面分割成为两部分,暗示两个主要人物的背景,Travis这些年一直都在漂泊,居无定所,他的人生也像蓝色一样忧郁,凄凉;而Voit有幸福稳定的家庭,人生充满希望就如同绿色给人的感觉一样平静,安全。而人物的穿着与背景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样的颜色反差更加能从画面中凸显出来。画面中铁路的延伸感,以及地平面的线条勾勒,穿过人物通向远方,暗示了人物前途的未知与迷茫,一切充满变数。

这个画面中最突出的就是主要人物Jane(简),她身穿粉红色露背毛衣居于画面右侧,给人一种娇艳,惊鸿一瞥的感觉,粉红色象征情色,青春与活力,与Jane的人物背景吻合,这时的她在一家情色酒吧工作。画面左边是一瓶酒,它的存在使得画面左侧不会太单调,画面更加和谐平衡,也以大小对比突出了主要人物。后面黄色的墙和画面边缘刚好形成一个正方形的框状,将主要人物框设在其中,也引导了观众的视线。后面背景中的粉红色与主要人物的衣服颜色呼应,作为背景颜色也更加突出,能够使观众第一眼注意到这部分画面,从而引导观众看向Jane的面部,而墙的黄色则与主要人物的肤色和头发呼应,使得画面看起来更加协调。画面中的紫色既契合了Jane工作场合的氛围也使得画面氛围更加暧昧,浪漫。

关于Travis片子中运用最多的是红色与绿色。这与他的人物背景和性格有关,他曾经是一个对感情很真挚炽热的人,后来爱情使他盲目,使他痛苦,他开始变得疯狂,他慢慢意识到爱情的悖论大概就是爱的相克,于是他逃离了生活,一直行走在路上。这个过程可以用红色和绿色来体现,红色代表他内心的对爱的渴望以及爱情带给他的创伤,而绿色代表他的选择,他渴求平静。惹眼的光是现实梦境的桥梁,红是执着,绿是踟躇,而当一切色光都抹除之后,能够直视的是现实。

这个画面绿色在画面中比较明亮,相对后面的蓝色,红色与黑色形成对比,而几个大区域色块则通过几条明显的线条区分开来,这几个颜色所切割的线刚好聚成一个点。画面右边的小面积红色也呈“一”字型形成视觉引导,还有后面的黑色高楼都在引导观众的视线,还有画面中的栏杆,灯杆和人物的影子也引导视线,形成一种视觉引导,引导观众的视觉往前看,最后聚焦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衣服的颜色在光影下显得突出且不突兀,从后面高楼的黑色中凸显出来,但整个画面显得非常协调。而后面高楼的窗户里透出的蓝色光亮与绿色光亮与画面中大面积的绿光和蓝光形成呼应。

影片的最后Travis还是选择了离开,选择了继续行走在路上,想起之前看到过网上说“有些人可能会注定单身一辈子。”当时只觉得是戏谑,后来才发现这是真的,突然想起白鹤林的一句话:“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

 2 ) 《德州巴黎》:寂寞公路的窥探者

文/故城 哲学开始于仰望苍穹。在辽远的地方它冥冥地守候着,它并不遥不可及,也并不触手可得。在去年的某个夜晚我看到了那部《欲望之翼》,文德斯用天使的双翼宽慰尘世的痛苦,哲学的思辨陡然化作屹立于芸芸众生之上的幻妙与神奇,一副臭皮囊恍若褪去了酸涩与腐朽。后来我看到《德州巴黎》(Paris,Texas),这种感觉又开始回温,我内心的敏感和脆弱一起袭来,人性的缺失感与人生的患得患失接踵而至,都是这般的挥之不去。 诗化了的荒诞 有些人觉得《德州巴黎》看来有些荒诞,它好似超脱了理性世界存在的基础,有一种更精神的内核催生着反叛、逆流与桀骜不驯。桑塔耶那在《美感》中总结荒诞,“它们背叛了自然的可能性,而不是背叛了内在的可能性”,而诗化了的文德斯电影就有一种有悖常理的抽象气息,在人生支离破碎、生命趋向尽头中展现生命的意义,在远离现实的荒诞中复苏爱与生命的动力,在这近乎南辕北辙的归途中阅尽生命的风景。 影片从感情宣泄和主题设置来看,文德斯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将影片从人物内心世界的觉醒拉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再度沉沦,他通过兄弟之情、父子之情以及夫妻之情将本片的三个层次天衣无缝的弥合起来,最后在悲郁和内省的气氛中突出一种尘世的无奈,生活中不可理喻的孤独感以及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隔膜感都是人们难以逃避的现实世界。在这样的世界,疏离、逃往、流浪和漂泊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不管过程如何,人类世界好似陷入循环和轮回的怪圈,它的起点是流浪终点也是流浪。 寻找和流浪 影片的第一个层次是用手足之情唤醒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影片伊始,在美国西部广袤无垠的沙漠戈壁中,秃鹫的残骸腐臭不堪,男主人公特拉夫斯削瘦而渺小的身影几乎要被那荒凉吞噬,他若有所思的眼神以及邋遢的毛发、衣装成为人物内心世界荒凉和虚无的表现。特拉夫斯在这里寻找一个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的地方——德州巴黎,它存在的唯一证据是他手上的一张老照片,据说这是父母第一次做爱的地方。然而在德州沙漠徘徊流浪了许久后,特拉夫斯的内心已经久久地关闭了,他拒绝与外界的沟通,只沉静在自我的内心世界,起初来到这里的目的已经开始模糊,似乎唯一不变的除了流浪还是流浪。 在第一个层次中,德州巴黎这个影片中从来没有出现的地方其实是对现实的隐喻,它既孕育了父母的爱情也象征男主人公生命的起源之地。在对美丽爱情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探究过程中人物似乎卷入了“自甘堕落”的漩涡,最后唤醒特拉夫斯一丝人性知觉的是他的亲兄弟沃特。沃特不厌其烦的引导和感化终于唤醒了特拉夫斯沉寂的思绪和回忆。这也宣告主人公与一段没有终点的彷徨就此告别。 温情与复苏 影片的第二个层次从特拉夫斯与自己的儿子亨特再次见面开始,它通过两个人之间从相互排斥到接受彼此的过程,用人性的语言将一个男人与一个孩子的感情娓娓道来。最初,儿子亨特和父亲的关系有很大的冲突,不管是从情感接受还是情感宣泄来看,儿子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父亲充满了恐惧和排斥。最为明显的是两个人对于人生体验的认识存在明显地分歧,父亲想陪儿子步行从学校回家,而儿子却表现出不解和不满。但这一切的乌云都在随后两人回顾一个DV后烟消云散了,这也宣告父亲和儿子在感情上找回了共同的依托。 第二部分是影片的一个过渡阶段,它并不急于让父子两人的隔阂迅速溶解,也不急于过早的暴露过于灰色的主题,而是充满人文关怀,将感情一点点凝聚起来,让亲情把特拉夫斯边缘的生活状态带入了正轨,让人性的光辉慢慢渗透出来化作点点温情。当然,我们不能把这部分简单的理解为第三部分的铺垫,因为人物缺失的感情有一部分正是兄弟、爱人不能带来的,父子之情所包含的宽容与心有灵犀是特拉夫斯心灵苏醒的重要标志。 解脱与漂泊 影片的第三个层次是围绕父子两人找寻失去多年的母亲为中心事件的,它将爱情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来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父子两人苦苦的追寻过程中,他们彼此形成的默契也让疲倦的特拉夫斯的心灵得到了些许的解脱,这种解脱也使得他结尾选择继续漂泊埋下了伏笔。如果说第二个层次中特拉夫斯与亨特关系暗示了特拉弗斯获得了自己的生命,那么这个层次显然就是对失去真挚爱情的悲情刻画,所以关于爱情的美好憧憬都变成了畸形的爱情、残无人寰的家庭暴力以及迫于生活的色相买弄等等,象征美好的爱情的“巴黎”在这里完全让位于象征残酷的现实的德州沙漠。 影片结尾,昏暗的路灯下,特拉维斯习惯了那份漂泊,那份不休止的寻寻觅觅与飘忽不定。前方的公路对于他仍然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宫。它迂回往复,不知通往何方,每个拐弯,每个出口都通往一种未知的隐喻。地图太抽象,不能解释它们,只有眼前的荒凉与沉寂才似奏鸣曲般召唤着他。公路向深处开去,仿佛神在冥冥中引导。 在公路上的永恒游走 有些影评人将特拉维斯在荒凉的德州沙漠中执着寻觅一个叫巴黎的地方,映射为文德斯试图将美国式的自由态度同欧洲的理性态度结合的努力。当然这和文德斯自我的经历和实践有些联系,但如果纠缠于这个角度,品味起来未免失掉影片的温情与韵味。其实,公路是本片的主要影像,公路的绵绵不断,永无止境,成为个体生活轨迹的写照,无法述说的痛苦,公路上的永恒游走,所有这些形成了一种对应,直接组成了现代人的情感浮世绘。而这些与文德斯个人的精神状态是相通的,与文化疏通和文化共融的关系犹如此岸彼岸。 《德州巴黎》从叙事风格来看,它继承了文德斯在《公路之王》中宁静而近乎抒情的笔调,我们可以看到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语言被文德斯运用的张弛有力,舒缓、内敛和几乎杜绝使用蒙太奇剪辑成为文德斯公路电影的鲜明标记。现代人游走和不断迁徙在文德斯的镜头下呈现出一种荒芜冷漠的状态,汽车与公路这两种冰冷的“机器”成了隔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绝缘体,迁徙、迷航与旅行成为不绝于耳的嗡鸣,这便是文德斯的标签。 与文德斯一同游弋于公路上的另一位影像大师安哲洛普洛斯,他的公路片有一种史诗般的隽永,如果说安哲洛普斯基是用公路影像来延续自荷马史诗以来的历史,用胶片来释放沉积于大理石中的灵魂,那么文德斯是用公路影像勾勒一个杳无人烟的人间荒漠,用镜头窥探尘世间的孤独与疏离。 ……公路下的朽木似乎开始梳理一段未了的旅行,它蜷缩着疲惫的颈颅,准备迎接下一站的征途。 05/02/10 1:22 发表于3月10日[广州新娱乐]

 3 ) Paris, Texas.

记得中文的翻译应该是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关于电影名中的这个地方,正如加拿大也有个伦敦一样,是殖民时期的印记罢了,并没有指示浪漫之都巴黎,也没有讲述从德克萨斯飞往法国的航线。不过是这么一个小得让人嘲笑的美国南部的一撮黄土地而已。如果要深入解读它,自然可以列出一二三四条关于美国文化关于追溯历史关于移民心态等等等等,但寻求准学术解释肯定不是电影的全部,否则岂不成为了学术界的宣传喉舌。)
 
早年迷恋<看电影>杂志的时候大概是不计其数地听过这个片名了,像其它和地名有关的电影一样——比如《我一个人的爱荷华》又比如《爱在明尼苏达》——都是遥远而陌生美国风情咄咄逼人又会过目即忘的名字。只是现在一提起,又统统都被想起来了。
 
文德斯(Wim Wenders)。
乍看到Paris, Texas这名头的时候,联想觉得文德斯很陌生。仔细一想,原来我这SPACE的名称也正是借用了他一部同名电影的头衔罢了。当年刚来英国,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一种不吐不快,又找不到渠道吐的感觉。于是疯狂上网,正如今晚一样,寻求解释。总算在朋友的社区里得以看到对文德斯的讨论,说到这电影名的翻译《这么近,那么远》(又或者是比较古风的咫尺天涯),竟然就觉得合了我的意。那时候经历的林林总总的新鲜人,何尝不个个给我的都是这种明明就在眼前明明就似乎可以沟通却又好象永远都再也深入不下去的感觉呢。叫绝之余,far away, so close这名字挂在MSN上好久,后来写BLOG,也就顺便沿用了,实在是和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Far away, so close这个概念,倒是在德州巴黎里被具象化了。五年不见的爱人,已经是近在咫尺,中间却搁着一块透明又坚固的玻璃;即使都能互相辨认或多或少产生变化的脸,在回忆和情感沉淀的重压之下,却只有转过头去不看对方的脸才能够继续言语。

几个小时前我第一次上电脑想写这电影,最后放下的只有几排字,大概是说,我已经不相信这种能让人抉择得如此痛苦的情绪波动了。但电影实在是太好,我是否相信已经是最次要的事情。这不,凌晨六点我还在缴尽脑汁想写点什么。电影中经历的那细微的触动,看来是还没消散过去呢。
 
文德斯的电影总是这样。看完德州巴黎后才发现原来以前我是看过百万美圆酒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的。具体情节真的不记得了。那是我无节制到学校影象资料室看录象逃避生活的日子。总是看完两三张又到了下午三点,便沿着气味并不清新的护城河走走,顺顺眼,然后回食堂吃饭,一天也就那样的过去。直到有一天读到一首诗醒悟了过来,才渐渐少去,具体诗的内容也不记得了。总之那个时候,觉得生活越文艺便越滋润,倒也多少隐藏了现在这愤世忌俗的脸。不过有的我还是记得的。看完电影后的感觉往往很微妙,有的时候看的惊天撼地眼泪要掉两三筐不过10分钟就忘记,有的是只在某处被扎了一下偶尔挤个两滴眼泪出来,却也还能心旌荡漾个好几天。除此之外还有非感觉型电影以及烂片之流,在此先不谈。百万美圆酒店便是心旌荡漾好几天的那种感觉型电影,我想德州巴黎也是。
 
当然,百万和德州彼此是很不一样的作品。德州巴黎还是直线叙事型电影。如果我没记错,到了百万,直线叙事的框架好象也不在了。似乎整个情节都在随着图象走。不过德州巴黎的重点,我觉得,始终都没放在直线叙事这条线上,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其图象语言。德州风景的广漠,还有对话之间的空白(这慢节奏不知道是不是拜其对小津之景仰所赐),近真实的节奏以及现实所不能捕捉的美景所带来的效应并不是一篇自我救黩又再放任的自省情节剧本可以凭己力所达的。作为艺术家的电影导演,此时正是言说生活中不可言说,表现生活中不可表现,又想象生活中不可想象呀。相比下来,纯叙事型导演的失败之处便在于往往斥巨资拍出来的电影所能达到的效果,还不如简单几页纸上所记。
 
 
说到电影,总是有点失语。第一我真的不会什么专业评论词语,所以好多都是临时自编自造,造久了,思维过于自给自足反而就混乱了起来。第二是我觉得好电影缜密无缝,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的评论或推介都无处下手。因为它并不企图跟你说可以简化成条目的大道理——大道理是政治阴谋家说的。它只是通过语音与图象的任意结合,冲击你。让你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精彩,绝望,深刻,无聊。但只要真诚到位,角度刁钻,就会带你到了那个世界,让你不得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原来真有他人的存在。
 
今天在LSE学生电影社放映厅里(就是我们平时上课的那个E171),只有寥寥几个人去看(想必电影实在太老),中间有人离场,散后也听人说'不就这么简单一个故事,怎么要拖那么久才讲清楚',想上去补两句美言,又还在观后的情绪中没力气说话并且不知道怎么去说 .之前看到有两个同SEMINAR的同学也在场,却实在没任何交道,尴尬得连点头微笑也不是,权当是咫尺天涯吧。仅这五指可以数过来的几个他人,也可以是如此的多样。
 
---------------
看来是有点瞎说八道了

http://pengzou.spaces.live.com/blog/cns!C49026D8EE4E7AE2!322.entry

 4 ) 【阿毛爬格子——影视圈】走出孤独

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5)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影片《德克萨斯的巴黎》,今天才拿来看,有点时光倒流的感觉。电光倒影之间,我看到爱情之于孤独,就像被美化了的私欲,迟早都是走向灭亡的。借着这部影片,人开始逐渐面对自己的过去,自己的伤痕,应该说,自己的残忍,最终认清何为爱的本质。想要得到的,就怕会失去,所以紧紧地握着,爱过了头,就成为钳制,将所在意的活活地掐死在手中。摊开手掌一看,原来不过是自己的私欲,已化作罪的样式,苟延残喘。

我发现孤独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它潜伏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就是那个如深渊般的空洞,由此衍生出各样的异想、邪恶。而任何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猎物,被这黑洞所吞噬。戴维斯深爱着简,他们有美好的一段时光,有共同的儿子。但最后却仍旧被孤独拆分,行走在德州人迹罕至的沙漠中。这是一段寻亲的旅途,却也是一条认清自己真实面目的道路。四年对于一个人而言,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也可能会使之完全沉淀于老我的本相。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人凭着自己,永远无法走出过去、现在和将来。戴维斯花了四年的时间游荡在荒漠之中,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疯狂,是人想摆脱自己所作的最后努力,那就是逃避现实,忘记过去。但弟弟沃特的出现却打破了戴维斯异想的计划。就在沙漠中漫无目的地行走过程中,沃特将他带回了城市里。他也想过要逃走,但却以失败告终。那四年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沃特不断地问,戴维斯却始终沉默不语。他不想说的原因正是源于孤独。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成为人与人交往之间最大的拦阻,这深渊的跨度阻隔了理解、包容、体谅……爱。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消亡的一种状态,就好像狂欢就是一个人的孤独,而孤独也就是一群人的狂欢。因为人生当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靠互相倾诉就能解决的,也没有人能够真正走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当孤独感深深地攫住了戴维斯的心,他就注定是以沉默来面对纷繁的世界。但在这孤独背后,却是隐藏着的真实。虽然可以逃避世界的审判,却逃不过内心的自责。戴维斯的出走正是对一条释放之路的渴求,他希望能够借着外界的荒芜来安静内心里躁动不安的情绪,所以他并没有选择去另外一个城市生活,而是四年来漫走在干旱的沙漠之地,与鹰为伴。但可惜的是,最终却也没能完全地释放自己。

于是,他跟着沃特回到了城市里,回到了与人相处的现实生活中。他开始慢慢与人交谈,尤其是当他面对自己已经八岁的儿子亨特。四年的隔阂使得亨特无法与他相认,但他的心却融化了。戴维斯希望能够与儿子重新恢复亲密的父子之情。但内心深处的孤独却始终无法洗除净尽。他常常在深夜时分一个人坐在屋外的山坡上沉思。他选择在白日里为弟弟一家操持家务,也会在放学的时间去接儿子。当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慢慢展开之后,他有了新的逃避过往的方式。因着自身的孤独,所以人无法再通过独处来逃避过去的一切,那么投入一个新的环境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好比时间总会治愈内心的伤口,用现世的忙碌来冲淡一切回忆。当一个人改变封闭的性格开始与人交往,他可能仍旧是在寻求心里的安慰,寻求另一个可以填补他孤独的猎物。在戴维斯新的生活当中,可以看到那个孤独的黑洞正在扩大,膨胀的速度甚或比他之前在沙漠中游荡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当沃特再次问到他过去四年中发生了什么时,他仍旧沉默寡言,之后又在深夜的时候坐在山坡上,遥望山下的灯火灿烂。这就好像我们身处繁花似锦的大都市,每当华灯初上,就有各色人群坐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饮一杯咖啡,眼神空洞地望向窗外,眼前再多的丰富多采也无法满足内心里孤独的吞噬。而这一次,戴维斯听到了关于简的消息。他回到家中的放映室里,看到了五年前全家人度假时的录像。亨特在旁边观察着他的表情,然后喃喃地说:“我敢肯定,他还爱着她。”接下来的一刻,他就用小手环绕在戴维斯的脖颈处,轻声说:“晚安,爸爸。”戴维斯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温暖的笑容。

在不同的时刻,人可以做很多不同的决定。但唯有在一个时刻,人可以选择面对自己。那就是当爱进入内心的时候。戴维斯带着亨特,再次奔走在德州的高速公路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简。这是一条很难选择的道路,除非有一种无法抗拒的感动在心里不断地鼓励着、温暖着,抚慰着。因为人终于要选择直面过去,不再逃避,不再忘记,而是主动寻求,想要看看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心里的伤疤被揭开,这是个需要忍痛的过程。当戴维斯在那栋老旧的情色场所的小房间里看到简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他们之间隔着一面镜子,靠一部电话联络,戴维斯看得到屋子里的简,简却看不见镜子外面的戴维斯。记忆刚刚被掀开一个角,就展现出令人痛心的一幕。接着,戴维斯再次落荒而逃。这就好像用双氧水涂抹微辣的伤口,瞬间疼痛爆发,以致于立刻将可以消毒的药水一把推开。但炎症并没有消除,除了忍耐,并没有其他可以疗伤的方法。于是,戴维斯还是回去了。他回到那间小屋子里,开始讲述一段故事。没有人知道简为什么会流落到这样的地步,但从戴维斯的回忆当中,她又回到了起初那个美丽、清纯、向往幸福却又无奈背叛的身影。一段本来很美好的爱情,因为孤独引发的私欲牵制着两个人的心。在四年前被深深埋葬于心里的故事,又被挖掘,在戴维斯的口中缓缓谈出。他的孤独使他珍视着与简的结合,他们的婚姻经历了起初的疯狂和后来的平静,由最初的爱转变为他对她的依赖。他只要一离开她就会产生异想,就会以为她正在背叛他,所以他寸步不离她的身边。私欲使得戴维斯的孤独更加地张狂,或者说,孤独使得他的私欲更加地暴躁。终于有一天,他将她捆绑,从身体到心灵,完全地辖制,不再给她自由。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却将二人彼此分离。他吓坏了,顾不得妻子和孩子,就奋不顾身地往外跑。就这样一直地跑了几天几夜,直到再也看不见人,直到进入德州的荒漠中。人所有的爱都能顷刻颠覆为自私的欲望,从而导致人性本身在恶行上的极致发挥。

这种捆绑和辖制的爱已经成为孤独的战利品,没有什么比这种“爱”更可怕,换句话说,这焉能是爱?分明是对自身欲望的填充和攫取,人太过于忙乱地寻求和得到以致于瞎掉了眼睛,看不清到底是别人伤害了自己还是自己伤害了别人。戴维斯在讲述这些的时候,背对着那面镜子,背对着哭泣的简,因为他害怕看见自己的罪,害怕看见自己原来是深陷孤独而无法自拔,害怕否认过去付出的爱得到的却是对人性阴暗面的领悟。但简却打断了他的回忆,她没有责怪,没有唾骂,她只是转过身去,坐了下来,幽幽地倾诉着自己对戴维斯的思念之情。一个在逃亡的灵魂,得见一个在寻找的生命。虽然背对着背,但心与心却相遇。人拥有去面对过去的勇气还不够,最为需要的是宽恕过往、医治伤口的爱,否则只会令人逃得更远。简的诉说就像一帖清凉的药膏,祛除了一切因怨恨、不安而导致的伤痛,她的回忆中只有温柔、甜蜜和幸福。就像一双温柔手包容一颗受伤的心,不是捧在手心,而是放入怀中。仿佛她自己从未受到过伤害。

戴维斯最终还是选择了孤独的生活,回到德州的荒漠中,继续游荡。但他成全了简和亨特的相认,他并非无法面对自己的过去,而是自认为不配这爱的拥有。影片的最后,我也落泪,也同样是因为这不配的拥有。只因那寻找失丧灵魂的主,使我不再自怜。

 5 ) 这世界,一片荒芜

对很多人来说,《巴黎德州》是一部极具份量、铭心刻骨的电影作品,它用人物故事捕捉住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情绪,用声光影相渲染出人们周围那无所不在的寂寞氛围。它不仅启发许多当代著名摇滚乐团的创作,也激发许多置身人群却备受孤独煎熬的人们的共鸣。

《巴黎德州》是德国新浪潮导演维姆-文德斯在美国拍摄的作品,获得1984年的戛纳影展金棕榈奖。文德斯出生在德国的美国占领区,从小便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对美国怀有特殊的憧憬与向往。然而当文德斯到美国拍片后,四处弥漫的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却为他带来失落与幻灭之感,最终让他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巴黎德州》是文德斯在好莱坞拍摄的最后一部,里头写满他对美国的疏离与失落。

《巴黎德州》是一部经典的公路电影,剧情开展于公路旅行。然而公路在《巴黎德州》里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自身更代表没有终点的孤独与飘荡宿命。在全世界公路最发达的美国,公路如同一张蛛网,四面八方地连通每个地方,然而在这个象征人际网络的公路回圈之上,每个人都从不是起点的起点、赶赴不是终点的终点,在不断向前的同时,却也无奈地不断地向后。

■《巴黎德州》的故事开始于美国德州的荒野,一个身穿西服、头戴红色棒球帽、满脸灼伤、疲惫而落拓的男子独自行走在当中。这人是谁、来自哪里、去向何方?没人知道。但他身上那袭破旧的西服,告诉人们,这个男子并非生于荒野,他来自社会、来自人群。

男子后来昏倒在一个医疗站,透过他身上的名片,人们才得知,男子叫做查韦斯,有个住在加州洛杉矶的弟弟。在电话联系之后,查韦斯的弟弟立即赶到德州寻找哥哥。影片就此正式展开,查韦斯的生命故事便在向前的旅程当中,一步步向后回溯。

查韦斯和弟弟相逢后,两人便一同驱车奔赴在洛杉矶的家,而事情的真相也如同解谜般地一点一点地揭开。查韦斯在四年前突然从人们眼前消失,他的妻子也在同时不知去向,夫妻两人那不到四岁的儿子则被留在弟弟家的门口。查韦斯为什么突然离家?离家之后又去了哪里?

《巴黎德州》是一部公路电影,讲述一段发生在公路旅程上的故事,但实际上,主角查韦斯的故事是由四段路程和二个中转停靠所组成。第一段路程是他独自行走在德州荒野中,从未知来、去向巴黎德州。第二段路程是他与弟弟重逢后,一同奔赴洛杉矶的“家”。第三段旅程是他和儿子前往德州休斯顿,寻找自己的妻子。第四段旅程则是查韦斯从德州休斯顿出发、再次奔向未知。而两次的中转停靠便是在加州洛杉矶和德州休斯顿。

》来自未知、奔向德州巴黎
在第一段旅程中,查韦斯独自行走在德州的荒野,在昏倒被人发现、弟弟赶来与他重逢后,查韦斯始终不曾开口说话。直到弟弟勃然发怒后,查韦斯这才艰难地表示自己遗忘了很多事情,包括自己曾有个儿子有个家、以及为何突然离家、去过哪里。

事实上,这段时间里的查韦斯,置身在绝对的孤独当中,独自在荒野中,失去与人沟通的语言,失去联系他人、乃至于自己的记忆。荒野、失语与失忆将他与社会彻底阻隔开来的,唯一支撑他向前的,是动物般的生存本能,以及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巴黎德州。

》来自德州、奔赴加州洛杉矶
在与弟弟一同奔赴洛杉矶、回归人群的旅程中,查韦斯一点一点地重拾语言和记忆,也一点一点地重拾社会化的行为模式。他说他原来的目的地是巴黎德州。很多人乍听之下,以为是法国的巴黎,但事实上,这指的是一个位在美国德州沙漠中、叫做巴黎的荒芜地带。

多年前,查韦斯透过电话邮购在那里买了一块空地,而他兜里的一张照片:一片沙地上架了一张告示牌,这便是他所知道关于巴黎德州的一切。后来查韦斯慢慢想起来自己为什么要去巴黎德州。小时候,他的母亲告诉过他,她第一次和他父亲发生关系就是在那里。查韦斯觉得母亲就是在这个地方坏了自己,巴黎德州是自己生命的起点。

维姆-文德斯在《巴黎德州》里运用了非常丰富的镜头语言。巴黎德州这个地方不曾真正出现在荧幕画面中,然而这张一无所有的照片却反复出现。没人知道是否真有个地方叫做巴黎德州,但无论如何,巴黎德州终究是the middle of no where。然而这个虚幻空无的巴黎德州却在移动过程中不断变更它的象征意义,它既是生命的起点、是爱与希望、也是一座牢笼。

》洛杉矶
在漫长的公路旅程之后,查韦斯和弟弟终于抵达洛杉矶的家中,在那里等待着的是弟弟的妻子和查韦斯的儿子。表面上,两人都礼貌而亲切地接纳查韦斯的到来,但内心里,弟弟的妻子担心查韦斯会将孩子抢走,查韦斯的儿子则对他感到生疏且陌生。至于查韦斯,对这两人都记忆模糊。

查韦斯的弟弟后来放了一卷四年前的录像给他看,试图唤起他的记忆。荧幕当中是一个幸福完美的家庭,查韦斯、查韦斯美丽的妻子、以及天真可爱的儿子。透过这些画面,查韦斯的过去又被揭露了一部分,里头展现的不仅仅是几个人,还是一个家庭、一组联系彼此的社会关系。它唤起查韦斯和儿子对对方的亲密感受,再次拉近两人的距离。孤独的罩衫被揭开了一个缝隙,毕竟此刻置身在繁华的大都市洛杉矶。

但很快地,查韦斯便决定离开洛杉矶,只身启程去德州休斯顿寻找自己的妻子。弟弟的妻子内心始终恐惧着孩子被抢走,因此刻意泄露查韦斯妻子的可能下落,她希望查韦斯离开,对这个家庭来说,查韦斯终究是个外人,是不被接纳的入侵者。查韦斯于是决心找到自己的妻子,重建自己的家庭,毕竟妻子深爱自己的孩子,在离开这些年间,每个月都汇钱到儿子的户头。

在出发前,查韦斯到弟弟工作的地方找他,告知自己的决定、并向他借钱。当时弟弟正在高速公路旁的高空作业,架设新完成的巨幅广告牌。查韦斯快步走过一条横过高速公路上方的引桥,而这组镜头便是《巴黎德州》当中最富象征意义的长镜头。

这是一座很长的引桥,桥下是向前伸展的宽阔公路,车辆不绝地往前奔驰。然而,当查韦斯快步向前行走时,镜头却透过移动和角度的变化,让人产生一种奇怪的错觉,仿佛当公路和车潮垂直于查韦斯向远方奔赴的时候,查韦斯身旁的栏杆、脚下的路却在向后退,查韦斯始终都在原地跨步。象征着查韦斯一直都在巴黎德州,the middle of no where。

查韦斯在引桥上不断地向前走,随着一阵咆哮呐喊声音的越靠越近,一个站在引桥中间的男子蓦然出现,这个流浪汉模样的男子对着脚下的公路大声咆哮着,这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置身边缘的狂人、疯子。在错身之际,查韦斯按了按男子的肩头,男子的感觉、男子的心情,查韦斯懂得。最终,查韦斯来到引桥的另一端,与弟弟一同站在广告立牌旁的高空平台上。尽管视野极其辽阔,但查韦斯却对这样的高度恐惧不已。

在《巴黎德州》里头,高处、另一端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表达的是导演维姆-文德斯对美国社会两极化的不适应感受。之前,当查韦斯翻看杂志、试图从中寻找“父亲”的形象,让自己能得到儿子的认同时,一旁的墨西哥籍女佣主动请缨为其进行装扮。当时女佣告诉查韦斯必须选择扮成一个富有的父亲还是贫穷的父亲,他只能是两者其一,绝无中间可言。

这便是导演维姆-文德斯作为一个局外人对美国的观感:富有或是贫穷两端,没有中间。当查韦斯第一次抵达弟弟家时,讶异于房子的宽阔、草坪的肥美,弟弟则告诉他,自己很爱这一切,为了这一切已经拼上所有,查韦斯的弟弟付出巨大的代价让自己站在美国社会的富有一端。而后来当查韦斯去寻找妻子时,路途上经过狭窄的街道、脏乱的地面、破烂的房子,那便是美国社会的贫穷一端。

因此,当查韦斯走过引桥上,在中途遇到的男子,就是不着两端、选择中间的人:一个社会边缘人、社会局外人、狂人、疯子。然而,查韦斯理解这个人,反倒是弟弟所置身的富有一端,对他来说,是如此高远、如此遥不可及、如此命悬一线。此外,导演维姆-文德斯在影片中数次用到黑屏的手法,以此区隔和凸显查韦斯在状态上的突然转变。

》来自洛杉矶、奔赴德州休斯顿
查韦斯在临出发前到学校与儿子告别,然而儿子却要求与父亲一同到德州寻找母亲,倒不是因为他特别思念母亲或是对查韦斯弟弟他们夫妻俩有何不满,只是他冷眼旁观了查韦斯到来后的一切事情,知道自己是查韦斯必须离开的原因,而且从录像看来,自己的母亲确实很爱自己。于是查韦斯便带着儿子一同出发去德州。

在路上,查韦斯提到自己的父亲,说他不断对别人开母亲出生地的玩笑,母亲来自巴黎德州,每次父亲说这个地方时,都故意在巴黎和德州两个字中间放进长长的停顿,误导别人那是法国的巴黎。然而,当时间久了,查韦斯的父亲开始相信自己所爱的女人是一个来自法国巴黎的时髦女人,而非一个来自巴黎德州的平凡女子。查韦斯说自己父亲就这样陷入偏执一直到死。

此时,查韦斯的儿子却说出让他讶异不已的话。儿子说他感觉不到死,说即使是查韦斯和母亲都不在他身边,他却仍旧能在心里感觉到两人的言语和行动,他们一直都在他心里。查韦斯的儿子与查韦斯的父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对查韦斯的父亲来说,所爱的人就在他身旁,他却看不到;对查韦斯的儿子来说,所爱的人虽然不在身旁,他却看到了。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个社会,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不适合这个社会。就像后来在休斯顿,当查韦斯透过望远镜看到一面高挂天际的美国国旗时,一段黑屏之后,画面转而呈现的是查韦斯儿子躺在平台上的身影,在他的外套手臂处,正绣着一面美国国旗。美国不是查韦斯能找到归属的国度,但却适合像他儿子这种自由独立的年轻孩子。

》休斯顿
查韦斯和儿子在妻子每个月汇钱的时间来到她固定汇钱的地点,各自驻守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并透过两只对讲机互相联系。对讲机是个奇怪的东西,让两个人可以不用面对面便能说话,让使用的人可以只在想说话的时候才说话,然而其间的传讯效果却又不尽可靠。就像电话一样,对讲机是种有阻隔的联系,象征沟通、但也象征距离。

在驻守时,查韦斯和儿子各自睡着,几乎错过妻子。凭借着儿子模糊的一眼,两人开着车追逐一辆红车而去,还在一个岔路上遭遇两台一模一样的车,结果儿子选择了当中正确的一台车、走上正确的道路。如果两人选错车、走错路会怎么样?他们就必须在当地等待一个月的时间,而一个月后儿子就满八岁了。除了老一点、晚一点外,该来的终究会来。只是,该失去的不也终究会失去?

当儿子在外头等待的时候,查韦斯进到一个色情酒吧寻找妻子。那是角色人物扮演的地方,男客人进到一个小房间后,可以透过电话点选自己喜欢的女孩,这个女孩之后便会出现在以镜子隔开的另一个小房间内,这是一面单面镜,客人可以看到女孩,但女孩看不到客人。借由电话的联系,客人可以和女孩说任何话、让女孩对自己说任何话,以达到幻想和抒发的目的。查韦斯第二次便点选到自己的妻子。

当查韦斯看到镜子那头的妻子如色情洋娃娃般的打扮,情绪非常激动,几乎说不出话来,直后来则质问对方是否提供额外的性服务,让气氛顿时转为紧张不愉快。在拂袖离去后,查韦斯直奔酒吧,用酒精来冷却心里的激动与愤怒。没多久后,查韦斯将儿子留在酒店里,并透过录音机告诉儿子,是自己造成妻子与儿子的分离,一切问题都在自己身上,他设法让妻子与儿子团聚,然后独自离开。

在第二次到小房间内拜访妻子时,查韦斯并没有直接承认自己的身份,而是掉转椅子,背对妻子为她说出一段故事,这便是事情的真相、是家庭破碎的原因、是开启影片的初始,这既是终点、也是起点,但却又是一个飘飘荡荡的空无。

查韦斯与妻子的年纪相差很大,两人相遇时,妻子只有十七岁,年轻、美丽而且深爱查韦斯。两人最初的生活幸福而快乐。但是事情却慢慢发生变化。查韦斯对妻子的爱如此之深,因而引发不安全感与种种猜忌。他开始不工作以求与妻子长相守,开始酗酒晚归以测试妻子对自己的感情。然而妻子并不因而有所嫉妒怀疑,只是担心他的状态。然而不嫉妒这件事却让查韦斯更加猜忌妻子不爱自己、外头有人,于是他开始限制妻子的行动。

后来,妻子怀孕了,这倒让查韦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认为妻子为自己坏孩子便是爱自己的证明。然而,在怀孕生子的过程当中,妻子却朝另一个方向变化,她恨查韦斯,也恨孩子,觉得是孩子的到来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是孩子让自己不得不留在查韦斯的身边,她想逃,想要自由。为此,查韦斯竟然疯狂地将她绑在床上。只是到这个时候,查韦斯也知道事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一个晚上,查韦斯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房子失火了,但妻子和儿子都不在房子里。查韦斯起身逃出房子后,便头也不回地向前跑,一天、二天…直到第五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自己才终于停下脚步。当时他之所以买下巴黎德州的空地,是希望能与妻子、儿子一同在那里建立一个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太爱妻子了,只是这份爱、这块空地、这个对未来的期许,却是一道沉重的枷锁,困住妻子、夺走自由。

说完这些后,查韦斯留下儿子所在的位置,便起身要走。但哭泣不止的妻子请他再多留一下。在关上小房间里的灯后,妻子终于隔着镜子看到查韦斯。两人的身影第一次在镜中重叠融合,镜子与电话带来的距离与隔阂第一次消失,两人的心也第一次靠近。妻子想开口跟查韦斯说点什么,但看着他却说不出口。于是妻子背过身去,诉说自己离开后的生活,诉说强烈的思念如何一天天变浅变淡,却又变得无体无形、无所不在。

》来自德州休斯顿、奔赴未知
查韦斯与妻子相互说出过去的心情与感受后,查韦斯便提着行李转身离开。在深夜里,他站在儿子所在的酒店外驻守,看着妻子步入酒店。在酒店房间里,妻子与儿子紧紧相互拥抱。至于查韦斯,则是一如最初,走进茫茫的孤独与未知。

■在最终,查韦斯并没有与家人团聚、成就一个完美的家庭。在无尽荒凉的沙漠,他是孤独一人,在繁华的洛杉矶与休斯顿,在无穷无尽的人群当中,他仍旧孤独。他是一个走在中间的人,融不进社会的条条框框当中,就像巴黎德州不是法国巴黎,不是就不是。

就像沙林杰的《麦田捕手》,《巴黎德州》说出很多现代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社会位置和人际关系越走越极致、越走越标准化,变成只有两端、没有中间的异度空间,人们不是选择站在这端、便被迫站在那端。一个父亲要不是功成名就、就是失败落拓,一个孩子要不是品学兼优、就是无可救药。每个人都别无选择地必须朝向一个方向前进,念完初中、念高中,念完高中、念大学,选择一个有前途的专业、选择一个有未来的职业。

就像查韦斯从杂志中寻找“父亲”的标准形象,万事万物都有标准,但凡不符合标准的便是瑕疵品。个性与兴趣没有存在的余地,在两条路当中没有第三条路。也因此导演维姆-文德斯反复用黑屏来连接两种极致状态,没有中间、没有过度。然而,只有一个方向的漫漫长路却没有终点,每个人不断先前却又不断回到起点,事业成功的人只能成功到力有未逮的那一天,然后就不得不加入到另一端的人群当中,成为失败的人。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但谁都没有不玩的权力。

《巴黎德州》还说出了人际间的隔阂与距离。每个人对别人都抱持着“标准”的期待,努力工作才是好父亲、努力读书才是好孩子,那些想休息、想玩耍的念头、那些不符合标准的梦想与情感,无人可讲。人们必须隔着墙、透过电话,才敢说出内心的感受与想法,因面对面便无法不看到失望与厌烦的表情。于是每个人都孤独,在荒野里孤独,在人群里孤独,在亲人与爱人身边也孤独。

一切都标准,连爱的方式与深浅都有标准,但凡不符合标准的爱,就变成枷锁、变成负担,查韦斯想在巴黎德州建立自己的家庭、与家人相守,但妻子看到的是失去的自由,儿子看到的是一无所有的沙土。嫉妒和占有是查韦斯仅有的爱的方式,是不符合标准的人际关系,于是他只能孤独地离开。但在这往复缠绕的道路上,他找不到终点,于是只能转而寻找他的起点,那个位在一片荒芜之中的巴黎德州,the middle of no where。

透过Ry Cooder的蓝调吉他和色彩,维姆-文德斯将无尽的孤独与落寞呈现出来。查韦斯是一条无法通行的道路,因此红色总是跟随着他。他头戴红色棒球帽、他身穿红色衬衣、走进一片红光中的未知。当儿子与他在一起时,儿子的衣裳也变红。他不得不将儿子交给妻子,让儿子的衣裳跟着妻子一同转绿。巴黎德州,就在你我心中,它一片荒芜。

 6 ) 孤独是一种绝症

1

首先,最初我是因为听说Cowboy Bebop的格调来源于这部电影,于是想了解它究竟是怎么样的。

现在看起来,也许没有Paris, Texas就没有Cowboy Bebop。

Cowboy Bebop的孤独解决方程式是一个装了一只义眼的男人+一个装了一只义肢的男人+一个冷藏了五十年的年轻女子+一个智商超群的小鬼+一条智商超群的威尔士柯基犬+一艘几乎可以说是破烂的太空船+变成废墟的地球+太阳系里从金星到火星到小行星带到处都是人。

总之,他们每一个人都带着点与常人格格不入的特征,几乎没有与之相近的同类,因此就理所当然地凑在了一起,然后想到哪去哪,只要有足够的燃料。所以,不可避免地,他们最后终究是各奔东西,走上了各自的人生之路。

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推导就是,每个人,他们的人生相对而言都是独立的,换句话说,人终究都是要孤独的,不管本人有没有意识到这点。

Paris, Texas中的孤独却是直接无解。非常明了地。

Paris, Texas上映于1984年,我出生的年份,我开始的时间;电影中的主角Travis在寻找一个他出生的地方,他开始的地方,那个地方叫德州巴黎。

2

Travis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伤感,失语症患者,戴着顶红色的鸭舌帽(算是吧,比较土气的那种),在路上走着,形只影单,像乞丐一样。也许是像狗一样。

他不是霍尔顿,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沉默寡言,另一个则叨叨絮絮,但某些方面还是相似的,他们都是漫无目的,但同时又在寻找着什么。

3

在屋顶上,Travis把新靴子给了他弟弟Walt,自己要了对方的旧靴子。

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人吧,不喜欢新的东西,喜欢略旧但又功能完好的。因为这样看上去有存在感。另一方面与心情多少也匹配。

但对于Tavis来说,是怎么样的心情呢?

4

nobody walks.
没有人在走路。

Travis的儿子Hunter如是说。

但有些人就是喜欢在路上。

我忘记了那是哪一年,也许是1999年或是2000年,我记得那应该是上高中前后的第一个暑假,我做了一次环岛旅行。

那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岛,在同伴家里拼完一幅拼图,两个人就骑着自行车上路了,只不过花了一天时间。那天太阳很毒,旅程结束后我们的皮肤都被晒得红的发紫。

上大学后,我最热衷的运动项目就是随便搭上一辆公交车,做到终点站,然后下车漫无目的地走起来,直到累了为止,再找辆车回去。

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其实并非什么目的地,而是我们开始的地方。寻找某种认同自己存在的理由。

寻找认同感,也许是一个极为盲目的过程,或者更加是索然无味的。甚至有时候会让人恶心。但无法避免。


5

Travis年轻的妻子Jane出现在旧影像中时,让人惊艳。

四年后她仍然惊艳。

四年后,也许Jane与儿子Hunter相见,多少会获得一点宁静,也先不去琢磨会多久,在于Travis,他明白,在Jane那里,他已经死了,四年前就已经死了。没有什么再能把他们联系起来,即使是Hunter。

他本来是她存在的理由,但现在已经不能被她认同了。而与此同时,他存在的理由也跟着缺失。也因此不得不一直走在路上。

总得来说,在没找到存在的理由之前,每个人都是死的,行尸走肉,但那么一点的理由一直以来却又是供不应求的。于是,大部分人都是死的。 

6

当Travis提到他的父亲,Hunter的祖父时,他说,对方也叫Travis,不过已经死了。

H:那你能感觉到他已经死了吗?
T:什么意思?
H:你知道,当他走来走去,跟人说话时,你能觉得他活着,对吧?那么,他不在时你能感觉出来吗?
T:能,有时候。因为我知道他已经死了。
H:我从没觉得你死了。我总是能感觉到你走来走去的,还说话,在某个地方。我也能同样感觉到妈妈。

这样的话从某个小孩的口中说出来委实伤感无比;但也许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是感觉不到孤独的,我们总是很容易转移注意力。我们慢慢长大的时候就没剩下多少注意力了。

看着自己过去的影像,看着自己过去写的文字,也许甚至都根本感觉不到那是自己。对于原本的自己也成了一种孤独的存在的你,这种情况会不时存在。

那是因为孤独的感觉不能转移,不能死去,只会慢慢膨胀。

唯有说服自己能有办法摆脱它们。

7

有人曾经非常努力地去解决自己的孤独感。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个人非常努力地去摆脱自己的孤独。最后他卧轨了。

8

有个科学名词叫做量子纠结。

量子纠结是数个量子态的混合态,在量子力学里个别光量子的状态会受到另一个光量子的影响,处于同一系统的微观粒子在分开后,无论它们相距多远,仍然会保持一种瞬时的联系,一个粒子状态的改变可以瞬时地使另外粒子的状态发生相对应的改变,所以当知道其中一个量子态的时候,便可以同时知道另一个量子态为何,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发展出瞬间的量子远传。

无论它们相距多远,仍然会保持一种瞬时的联系。

俗话说的母子心联心,或是说到的你远在它乡的亲人发生什么不幸时感觉到的心绞痛、跳眼皮等的症状,也许我们可以看作是量子纠结的一种宏观表现。

但毕竟量子是量子,人是人,完全不同的东西。即便你把自己搞得很纠结,某些人还是很难与别人产生联系,即使是自己的亲人,最爱的人。如果你是某些人,你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的本质,很大一部分总是荒诞无比。我们一旦被生下来,从剪断脐带那刻起就会马上变得孤独无比。不知道那些把自己当成世界中心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想,一个人能做到与另一个人的维系,这一点就已经是很难的了。

而对于解决孤独,也许是一直地徘徊下去!?一停下来就会暴毙?

9

有人说伤感是一种终身疾病,但这种疾病却是因孤独而生的。

0

如果说伤感是一种终身疾病,那么孤独就是一种绝症。


http://www.mtime.com/my/motionfever/blog/1313511/

 短评

其实我不是很清楚他故弄玄虚的到底想讲什么,我开始还以为那块巴黎的地儿有什么好大不了的故事,结果就是一个男的对一个女的不好女的把房子烧了,这有必要导致不说话失忆么。中间他还讲那么多他爸妈的事情,没头没尾的。小孩跟两个家庭的关系也是没头没尾的。

3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一段漫长的公路旅行,画面和音乐真美,故事有点儿压抑,其实仔细看来还算甜美,父子情,兄弟情,失落的爱情,只是被演绎得太神秘古怪了,大概是我自己的问题,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没有神经承受这样的压抑,封闭空间,难言的隐情,不能预料的未来。。。男主角的固执憨呆有时让人觉得颇可爱,更多时候却让人恨他冷漠,这是一部不适合焦虑的成年人观看的电影。

4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片子三十周年,有院线放,趁机看了。前半部分真是天才之作,从主角携子寻妻开始就成了烂片。电影语言无可挑剔,故事差强人意。又是个三分太少五分太多四分又不妥当的片子。。。

6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能够呼吸的,就不能放在身边。

7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那谁说,爱到深处你无法不成为悲情主义者

10分钟前
  • shu
  • 力荐

或许这才是好电影,包含了太多东西,如果用理智把它条分缕析碾平了看 ,就亵渎了它。于是你只能绕着圈子,说着不相关的话。叹着气,搓着手,无可奈何地被撼动。文德森深知通入陌生人灵魂的道路。这需要犀利,也需要朴实。

15分钟前
  • Zoe
  • 力荐

对不起,我还是不能跳脱自己的价值成见来欣赏这个完全的彻底的男性视角呈现的电影,甚至看得很愤怒。Jane只是一个回忆里的录影带里的双面镜子里的被审视的对象,甚至讽刺的是,还有一句台词“I am a good listener”. Jane 没有机会去讲述her side of story,观众也只能和Jane一样被迫倾听男方的叙述,将这个并不美好的却极其现实的故事套上一层文艺的滤镜。但拍摄,镜头语言和音乐都很好。

20分钟前
  • 🤔
  • 较差

流浪不该只是做给人看,挂在嘴边表示孤独。纵使空旷的原野多么美,天空燃烧得血红,他们隔着玻璃相对倾诉,身在两个世界的隔绝依然是做出来的样子。

2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维姆·文德斯代表作,1984戛纳金棕榈奖。1.节奏沉缓静谧,寥廓清寂的沙漠戈壁与钢筋森林,独属于文德斯的疏离与孤独。2.深情酿成的爱情悲剧 | 那只不过是电影里的她 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个遥远的星系。3.红蓝绿主色调,大量运用滤光镜,结尾深蓝夜幕与惨绿路灯之景,美极。4.蓝调吉他的拨弦。(8.5/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男的究竟在想什么

28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这么多年过去了,续集《德州,扒鸡》还是没能问世。

30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He just saw the idea." 全片各元素如Travis描述父亲对母亲不切实际的“idea"的迁移和延伸,几段关系中沟通的失败皆源于对他人、对关系的概念和臆想,”父亲“的角色需要装扮、需要通过孩子的确认,弟弟的家庭及他位于LA的广告牌公司,甚至是影片的风景和色彩,都因为过于”爽眼“而透着一种明信片独有的人工感,西部、公路和城市景观的不断堆叠,越美越令人生疑。Travis和Jane的会面,电话和玻璃隔断的设置及演员的表演让人知道,这不是一场对话,而是两段独白,情感到这一步,交流仍不存在,双方看到的依旧是虚像,是"idea"。

33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爱如火宅,必须逃离。两个个体有注定的相吸与相克,只有孤独才最安全。一切都只是mean to be。说真的,更感动于影片前四分之三,一直压着讲、收着讲,好故事的预感和悬念弥漫在全篇每个画面、每处细节、每一记寥落的吉他音里,情绪酝酿得太满。最后高潮部分对话却太啰嗦,讲得太尽、太白,气息全断了。

3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当崔维斯在最后平铺直叙告诉你原因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这个故事是那么简单易懂且无聊。而围绕这个故事所展开的情绪却是无底洞,因为故事就是一个框架,框架里的血肉,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的。所以当你严肃分析它的时候,你是失望的。

35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这片的后半段真倒胃口

36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这个男的究竟在想什么?开始爱,怀疑爱,然后去证明爱,可爱也许就是一件无法证明的感情。有的人开始等,有的人开始逃。不是不懂得珍惜,知道要珍惜,可其实:在爱的复杂情感里,我们不能够、不懂得、也没有能力去珍惜。

38分钟前
  • 何碰碰
  • 力荐

知道是好片儿 但我看的实在不专心 能改下我这个臭毛病么!

42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还行

爱情的真相就是两个灵魂的赤裸相见,孤独寂寞冷,噬骨销魂,挫骨扬灰。

4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关于“找回”的公路电影,大片大片的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荒野都非常养眼。男人给女人隔着玻璃讲故事那段深有共鸣,我也有过相似的,往日一幕幕只能变成第三人称的故事,我讲你听,往事如烟,泪流满面,相隔的是空气,结果却是你的天涯我的海角。

4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虽然一家三口从未出现在同一镜头里,但从去寻找儿子的母亲到发现母亲的行踪开始,三人同穿红色上衣,结尾母子团聚时,母亲的绿色上衣同背景大楼的绿色灯光以及父亲一人独自站在绿色的路灯下暗示了这一家三口始终生活在同一维度里。

51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