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欧美剧英国2018

主演:西蒙·沙玛,玛丽·比尔德,戴维·奥卢索加

导演:阿什利·格辛,马修·希尔,蒂姆·尼尔

 剧照

文明 剧照 NO.1文明 剧照 NO.2文明 剧照 NO.3文明 剧照 NO.4文明 剧照 NO.5文明 剧照 NO.6文明 剧照 NO.13文明 剧照 NO.14文明 剧照 NO.15文明 剧照 NO.16文明 剧照 NO.17文明 剧照 NO.18文明 剧照 NO.19文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3 20:59

详细剧情

  BBC新版《文明》,2018倾情奉献,共九集。涵盖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超过五百件艺术品。主讲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学者玛丽·比尔德以及戴维·奥卢索加将一起探索人类创造的渴望。此外,“文明节”将通过创新的数字产品和活动,为博物馆的珍宝赋予新的生命力。

 长篇影评

 1 ) 文明很大,其实很小

正如西蒙·沙玛在最后一集《人性的火花》所说,文明是一个很宏大的词汇,但文明真正的力量却来自那些简单的小东西——壶,印刷品,挂毯以及雕刻品,或者源自那些恢宏的建筑和精美的画作。它不是出自国家意志,或者某个富裕阶层的要求,它更多的来自于那些天赋异禀的艺术家们为全人类创造艺术的内心渴求。这些经由自由心灵,敏锐洞察力,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所创作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注定将被永久地保存下去。对抗这个同样被我们创造出来的充满暴力,战争,迁徙,破坏,死亡的满目疮痍的世界。

“伟大的艺术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把分割我们的时空堡垒给打破了。它给我们带来了暂停,它让我们以无数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重新构想这个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处在这个充斥着电子图片和闪烁屏幕的狂躁的现代,我们仍能在艺术中发现其他地方发现不了的,即以某种方式将我们与永恒而深刻的东西连接起来的喜悦之情。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数百万人涌入画廊或博物馆去参观艺术品的原因所在。”

 2 ) 观看笔记

EP1 创世的第二个瞬间(文明诞生)

2015年,叙利亚的贸易之城巴尔米拉被ISIS攻击,前任博物馆馆长哈立德阿萨德为保护文物被枭首。

~~~~~~~~~~~~~~~~~~~~~

人的创造力始于非洲,20多w年前智人第一次进化。

南非海岸角岩洞

10w多年前的鲍鱼壳,盛放人造颜料或防晒等
赭石,菱形图案,7w5k年前

蚀刻符号与“认知性革命”时期相符:智人革命性发展的大跨越,文化的开端。

~~~~~~~~~~~~~~~~~~~~~

西班牙北部,埃尔—卡斯蒂略洞

3w多年前,赭石上的刻痕变成绘画,原始符号大量出现,颜料含在嘴中与唾液混合喷到岩石上。

红色手印(约3.7w年前),印度尼西亚和巴塔哥尼亚地区也存在。

洞穴岩石上的动物绘画,如牛和马。

巴勃罗·毕加索的11幅公牛图受此启发。

~~~~~~~~~~~~~~~~~~~~~

澳大利亚旧石器时代洞穴

人工制品,乐器(长笛、管乐器、牛吼器)

牛吼器:绳子+木块,抡转起来有声音

红点早期绘画—狭小空间

后期绘画—开阔空间—举行仪式

绘画+音乐

~~~~~~~~~~~~~~~~~~~~~

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脉

布须曼人文化,狩猎采集为生,创造性意识

~~~~~~~~~~~~~~~~~~~~~

法国国家考古博物馆

圣日耳曼—昂莱,巴黎近郊

布拉桑普伊夫人

美的最初呈现——布拉桑普伊夫人,发现于法国南部洞穴,有着2.2w-2.5w年历史的女性头像,人脸刻画,猛犸象牙原料,燧石制作

~~~~~~~~~~~~~~~~~~~~~

约旦,艾因—加扎尔

约旦河西岸,杰里科地区

1w年前出现人工种植谷物和灌溉技术

文明依赖于实用器物的发展,如烹饪的陶器

~~~~~~~~~~~~~~~~~~~~~

“文明的摇篮”——今伊拉克境内,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两河流域继承了约旦的技术,于约7k年前最早建立起城市,如乌尔和乌鲁克(Ur、Uruk)

BC2500,美索不达米亚——乌尔军标

社会等级分明,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

~~~~~~~~~~~~~~~~~~~~~

穿过西奈沙漠,埃及

纳拉姆辛石碑,纪念碑,供奉逝者的黄金艺术

埃及,卢克索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BC1330

~~~~~~~~~~~~~~~~~~~~~

BC2000,希腊克里特岛—米诺斯(航海文明)

希腊 阿克罗蒂里——渔民(壁画),BC1600

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

格里芬,鹰头狮身有翼神兽,王中之王
希腊大陆人建造迷宫,弥诺陶洛斯的栖所,牛头人身怪兽

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博物馆

青铜艺术品与壁画描绘BC15世纪的跳牛表演

米诺斯文明中,公牛是克诺斯统治者,政治权力的象征,如跳牛的金戒指

米诺斯文明遍布爱琴海沿岸,圣托里尼岛,用壁画装饰阿克罗蒂里城,描绘财富和航海文明

船队行进(壁画)阿克罗蒂里,希腊,BC1550

BC1627,圣托里尼岛阿克罗蒂里毁于火山爆发,亚特兰蒂斯的创作灵感,米诺斯文明陨落

~~~~~~~~~~~~~~~~~~~~~

希腊大陆—迈锡尼文明

内斯特宫,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国王内斯特

迈锡尼人建造此地,希腊语通过迈锡尼人的线性文字B演化而来,奠定西方文明神话基石

青铜武装的武士激发荷马史诗灵感

迈锡尼文明诞生很大程度上受克里特文明影响,如金戒指

宏伟狮门,阿特柔斯金库

阿特柔斯金库

~~~~~~~~~~~~~~~~~~~~~

约旦——佩特拉古城

纳巴泰人建造,BC4世纪迁居至此,最初是放牧骆驼、住帐篷的阿拉伯游牧民族

岩石上凿出的沙漠商贸之城,地形主宰一切

香料贸易

2k年前,乳香和没药是仪式和典礼的必需之物,成为非洲和波斯的热门贸易

乳香,没药,干燥树脂,只生长在阿拉伯半岛特定区域

熟悉沙漠的纳巴泰人成为商人的向导,垄断了香料贸易,成为香草之王

佩特拉非全年干燥,冬季短暂降雨和洪水,纳巴泰人建蓄水池集水,水渠运水,花园之城

3w居民,各地移民(埃及、叙利亚、犹太、罗马、希腊等)波斯人的paradisia,天堂之境

国际大都会

对纳巴泰母神神秘到抽象的表现,希腊人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崇拜

基督教波及中东,拜占庭风格的镶嵌画
希腊风格的柱顶饰象头,仅在佩特拉可见

AD106,佩特拉并入罗马帝国

罗马贸易路线走叙利亚北部的巴尔米拉

AD7世纪,穆斯林入侵

佩特拉已因地震变成废墟

~~~~~~~~~~~~~~~~~~~~~

中国西南部四川——三星堆文明,3k年前

青铜器,大眼大耳

铸造技术和黄河河谷地区类似,存在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存在平行发展的文明,多元文化并存

~~~~~~~~~~~~~~~~~~~~~

墨西哥热带雨林——玛雅文明,1500年前

卡拉克穆尔

卡拉克穆尔,蛇国,玛雅历史上最强大的城邦

5w人口,6k+遗迹,纯人力建造

公共空间与艺术强化亲缘认同

层级分明的建筑表明统治关系

演出平台的巨型金字塔结构—城市剧场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的石雕像国王尤考姆·图克·卡维尔,于AD702-AD731统治卡拉克穆尔,其名字“卡维尔”是玛雅闪电之神

卡维尔

陶瓷人物、器皿、壁画的表情各异,人类艺术创意大爆发

玛雅象形文字

玛雅拥有共同语言,但无政治统一,40个城邦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战争不断

玛雅历法“长计历”long count,预言2012.12.21为世界末日

~~~~~~~~~~~~~~~~~~~~~

洪都拉斯——科潘古城

400年之久的玛雅王朝

科潘古城
科潘象形文字梯,64级台阶,记载王朝历史和统治者更迭

玛雅金字塔的新建筑建在旧建筑之上,如千层糕,因此可以通过内部隧道发掘更古老的建筑

科潘最大金字塔(随葬庙)内的牌匾,AD445,纪念科潘古城创建者国王,Kinich Yax Kuk Mo,翻译为青绿咬鹃金刚鹦鹉,blue green Quetzal macaw.

AD8-9世纪,玛雅文明陨落,谜。

共同作用结果,如干旱、森林采伐、社会动荡、统治者奇观误国。

—————————————————————

EP2 人像艺术

—————————————————————

EP3 世间天堂(风景艺术)

《巨石,半圆山的容姿》安塞尔·亚当斯1927

美国加州,约塞米蒂/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世界最伟大的风景艺术作品之一

《冬日风暴散去》1944

1950s,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作品成为美国西部的标志性象征

~~~~~~~~~~~~~~~~~~~~

AD10世纪,中国五代十国导致画家追求平静的山水风景画

李成(第一代山水大师)《晴峦萧寺图》

体现万物和谐

李成《晴峦萧寺图》

宋AD960,通过这种新艺术形式来维护价值观

中国山水画自成一体,AD11世纪

“炁”,自然的能量在世界流转,赋万物以形、以生发

手卷——可手持欣赏的山水画,一手收一手放,穿越时空的电影式体验

手卷

~~~~~~~~~~~~~~~~~~~~

巴基斯坦,拉哈尔,伊斯兰世界

《古兰经》:天堂是坐落在山坡上的花园,拥有可供人休憩的凉亭,长满果树和花卉。“下有流水,称之天堂”。

帕里代扎pairi-daeza,意为封闭的花园,英文paradise来源

穆斯林统治者,如莫卧儿,建宫殿和凉亭以风景装饰

织毯上的花园和花卉图案

织毯技术起源于2k多年前的中亚地区,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艺术形式

摩洛哥,丹吉尔

伊斯兰织毯禁止使用人物图案

伊斯兰地毯黄金时期—17世纪

丰富的图案主题动物装饰,自然中的美好象征

伊甸园与花园

~~~~~~~~~~~~~~~~~~~~

意大利,威尼托大区

巴尔巴罗别墅villa Barbaro

威尼斯政治家Daniele Barbaro,达尼莱埃·巴尔巴罗和建筑师Andrea Palladio安德烈亚·帕拉迪奥于1549年花了12年改造

绘画由意大利艺术家Paolo Veronese保罗·委罗内塞,真假门窗的视觉玩笑

意大利艺术家Paolo Veronese保罗·委罗内塞的绘画

农舍、图书馆、画廊、沙龙结合,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教养理念+乡野之趣,优雅和谐乐趣

神性与人性的结合,突出对凡人的关注

改变对于“花园是一种罪恶(伊甸)”的认知

巴尔巴罗别墅villa Barbaro
巴尔巴罗别墅villa Barbaro

15世纪中期,欧洲经历瘟疫与动乱,巴尔巴罗别墅是逃避现实,自我放纵的贵族田园式幻想

~~~~~~~~~~~~~~~~~~~~

德国,巴伐利亚

风景艺术与民族意识,风景的地域感

Albrecht Altforfer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尔大多绘画主题为宗教场景,矮树丛取代宗教,后转以自然为主题

风景与伐木工,1522,最早严格意义的风景画,以自然为主题

此时期,德国分裂成十多个公国,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关系紧张,战争不断;同时德语者共同的历史和身份认同感增强

宗教改革兴起,阿尔特多费尔是天主教徒,为避免矛盾用风景画作为伪装的宗教画,新艺术形式诞生

16世纪早期,印刷技术革命,大量版刻木刻,扩大艺术受众,阿尔特多费尔运用风景unite

20世纪,柏林墙,德国再度分裂,公共艺术品

非常艺术的柏林墙

~~~~~~~~~~~~~~~~~~~~

尼德兰地区(荷兰),佛兰德风景画大师,Pieter Bruegel彼得·勃鲁盖尔

雪中猎人,1565

阿尔卑斯与佛兰德村庄结合的复合景观

圣诞但阴郁、疲惫、漫长

人类的整体境况,我们存在其中的独特小空间

1569,其故乡安特卫普,落入西班牙天主教政府军队之手,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入驻;北方新教反抗,低地国家一分为二;漫长战争,荷兰共和国诞生

~~~~~~~~~~~~~~~~~~~~

17世纪,荷兰风景画将打造民族认同感作为重点

围海造田,比姆斯特尔1607-1612被改造为富饶牧场

雅各布·范·雷斯达尔van Ruisdael,埃克河边的磨坊,1670

土地上的阴影,右下角的女人,云端开口和磨坊翼板,十字架和上帝之光照耀而下,拯救危难时刻的荷兰人(被英法等国围攻)

~~~~~~~~~~~~~~~~~~~~

英国,19世纪上半叶,透纳和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

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

工业化时期的风景画

科学好奇心+对迅速城市化的工业社会的批判,形成了“浪漫主义”运动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精细的自然环境表现寓言式的宏伟斗争,隐喻欧洲文明遭拿破仑战争蹂躏

sublime attribute,崇高特质——任何能引起害怕和激动的事物或经历

~~~~~~~~~~~~~~~~~~~~

美国

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受透纳塑造人类命运的巨大力量带有的崇高感影响,描绘美国的荒野

科尔画作的成功,启发了哈德逊河派的风景艺术家流派

哈德逊何派风景画艺术家弗里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k Edwin Church,追求美洲大陆伟大自然奇观的恢弘描绘,表现美国式sublime

美国的风景自豪感来源于与18、19世纪欧洲比较的自卑

哈德逊河画派以及其他深入西部的艺术家,率先使用光色主义技术luminism,光色主义使用灯光效果和隐秘笔触,创作出的绘画非常精细,得益于摄影技术

~~~~~~~~~~~~~~~~~~~~

故事起点,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

20世纪20年代起,安塞尔·亚当斯坚持认为摄影是一种艺术:从看到的图像逆向操作,预测光线和物体能在亮度最高时看到的时刻,之后按下快门,重现美景

1960,肯尼迪当选总统呼吁开拓新边疆,亚当斯出版《This is the American earth》,人与自然接触得到拯救,成为环境保护论的先驱

1977,探索号航天器,携带储存地球及其居民的形象和声音的金唱片发射升空,包括亚当斯的摄影

~~~~~~~~~~~~~~~~~~~~

美国

当代杰出风景艺术家,理查德·米斯拉克Richard Misrach

选择的主题为人们忽视、放弃、滥用的风景,废土风,自然世界与文明世界的碰撞

坚持一种风格形式,但接受技术创新,尤其是色彩使用。其对现实主义和规模的使用,部分为了追求the bigger sublime of things

~~~~~~~~~~~~~~~~~~~~

cosmic sublime

最早地球变成风景的例子, 1972.12
暗淡的蓝点 the pale blue dot

宇宙摄影也受到(浪漫主义/哈德逊河画派)艺术的影响

—————————————————————

EP4 神与艺术(宗教艺术)

西班牙,蒙特卡斯蒂略洞穴monte castillo

红色圆点、手印、几何图案、动物,4w多年前

“岩画艺术的西斯廷教堂”

~~~~~~~~~~~~~~~~~~~~

德国南部洞穴

狮头人雕像,BC3w5k-BC4w,燧石刀雕刻猛犸象牙而成的最早超自然想象作品

人从石器时代的洞穴到陆地生活,半人半兽形象变成神灵

农业社会后,艺术与死亡有了紧密联系,如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王陵、古埃及,保存祖先形象,留住死后灵魂

~~~~~~~~~~~~~~~~~~~~

英格兰

锡尔伯里山Silbury hill,BC2400,史前人造土丘
巨石阵stonehenge,BC2500

~~~~~~~~~~~~~~~~~~~~

天然和人造的高山、丘陵常被看作圣地,能与天堂接触的地方

埃及,红金字塔,BC2600

雅典卫城,最神圣的宗教场所之一,2500年前幻想,波塞冬三叉戟

古希腊,雅典卫城,BC600

柬埔寨,吴哥窟Angkor Wat

印度教庙宇,始建于AD12世纪高棉文明时期Khmer Civilization

春分日,吴哥窟主塔和黎明太阳重合

吴哥窟Angkor Wat

五座塔尖代表神话中的须弥山,即印度教中的宇宙中心

3k个印度教天女雕像,1k多米浮雕讲述毗湿奴神的故事

初衷是宣扬印度教,后成为佛教圣地

~~~~~~~~~~~~~~~~~~~~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

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的佛教寺院

阿旃(zhān)陀石窟,Ajanta caves,BC200-AD600

BC200始建,那时佛教与印度教类似

BC200-AD600僧人住处,AD5世纪左右被废弃

开凿于印度西部的石壁上,禅室和寺院构成的复杂迷宫

阿旃(zhān)陀石窟,Ajanta caves,BC200-AD600

佛教教义:跟随自我感受,忠于自我,头脑清醒,自然而然地爱别人,爱人和其他生物

壁画无开头结尾,以片段形式混杂,观者必须自己找到迷失走向觉悟的道路

阿旃陀石窟壁画源自《本生经》,讲述去释伽牟尼脱离尘世成佛的故事
《轮回》桑吉塔·阿布依,2016

~~~~~~~~~~~~~~~~~~~~

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岸

同时期,早期基督教信仰面临哲学难题——耶稣基督有双重本性

意大利,拉韦纳Ravenna

圣维塔莱教堂San Vitale的图画解释该问题

圣维塔莱教堂

圣维塔莱教堂,AD550,罗马神庙遗址上建成,风格彰显基督教征服罗马异教徒,强调基督信仰至高无上

作品为黄金镶嵌,该艺术形式源于罗马异教徒,后由基督教会采纳完善

耶稣画像在此的描绘方式是为永久解决其神性的争论——耶稣三个不同形象,完美统一呈现。

半圆形殿中耶稣画像没有胡子,年轻耶稣,上帝之子
天花板中央的画像,将耶稣描述为“神的羔羊”,耶稣作为祭品为人类赎罪
入口顶部的画像,有胡子的老年耶稣,全能耶稣,与God别无二致

结论:耶稣是神

~~~~~~~~~~~~~~~~~~~~

中世纪初期,基督教遍布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世界,填补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及对异教神质疑的信仰空白。

基督教和艺术关系变化:当一神取代众神,艺术被看作对上帝权威的挑战;犹太《旧约》、基督《新约》警告人们不要创造偶像。

AD7世纪,一种新的亚伯拉罕宗教在麦加诞生——伊斯兰教,改变了亚欧非三大洲版图,重新确立艺术与宗教关系。

~~~~~~~~~~~~~~~~~~~~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桑贾克拉尔清真寺,Sancaklar Mosque,2012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伊斯兰教探索文字与形象新型关系的现代范例

内部空间让人想到希拉山洞,伊斯兰圣迹之一。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城近郊4公里处的光明山腰,为一狭窄石灰岩自然凹洞。相传,公元610年9月,40岁的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山洞静修时,天使吉卜利勒将造物主安拉的启示(al-Wahy)传达给了穆罕默德,后被整理成《古兰经》

伊斯兰是一种“没有艺术”的宗教,禁止刻画真主、先知和其他一切生物,只有真主才能创造。

内部

唯一的人造形象是书法,引自《古兰经》,意为“记住你的主”,该词的神圣性成为伊斯兰教艺术的核心

书法

不同于耶稣,穆罕默德是凡人、使者,传达《古兰经》Koran.

AD9世纪,一次关于伊斯兰教起源的争论,两派别之争。一个保守,一个受希腊哲学影响深。

前者认为《古兰经》是真主的教导,后者认为《古兰经》是被创造出来的。前者占了上风。那时起,《古兰经》中的语句大量出现在建筑上,提醒人们神的存在。

书法:伊斯兰教认为语言位于形象之上,使得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区别于其他对立宗教。

伊斯兰教艺术家一般不在自己作品上签名,才能不属于自己,而来自于真主。

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

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AD1613

奥斯曼帝国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建造,1616完工

当时奥斯曼帝国在西部战线与东部和伊朗战线都惨败,艾哈迈德转移人们注意力,彰显强大

最后一座大清真寺,最豪华

内部《古兰经》文字无处不在,词语成为形象

内部

~~~~~~~~~~~~~~~~~~~~

英格兰,博德利图书馆

希伯来文《圣经》,肯尼科特,1476,犹太书吏,在卡斯蒂利亚王国(西班牙)编制

希伯来文《圣经》,肯尼科特,1476

15世纪末,该复写本违反告诫,刻画生物

基督教、穆斯林、犹太教传统都在这里繁荣

~~~~~~~~~~~~~~~~~~~~

格拉纳达王国Granada是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上最后一个摩尔人Moorish王国,1492年向天主教西班牙投降

同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军队前往淘金,墨西哥成为梦想之地

西班牙对美洲的统治,使之成为世界最大帝国

反宗教改革的巴洛克艺术捕捉到的艺术形式

埃尔·格列柯El Greco
卡拉瓦乔Caravaggio
委拉斯凯兹Velazquez

西班牙试图抹去一切墨西哥土著文化和宗教,但墨西哥过去的艺术和创造冲动留下微弱痕迹

墨西哥亡灵节The day of the dead

曾是阿兹特克人Aztec的节日,天主教传教士试图将其融入万圣节中

墨西哥是狂热的天主教皈依者,原为阿兹特克臣民,想获得自由

两种宗教皆认为,流血能够救赎并更新世界:阿兹特克神需要人的血液,基督上帝为人类献出血液

墨西哥人寻找天主教形象替代物——圣母玛利亚,生育是这一宗教的核心信仰

对耶稣生母玛利亚的崇拜在西班牙也狂热起来,尤其是17世纪,反对新教的反宗教改革力量逐渐强大

~~~~~~~~~~~~~~~~~~~~

西班牙南部,塞维利亚Seville

巴洛克艺术表现的重要中心之一

17世纪塞维利亚诞生另一形象,这一偶像对信徒的主宰力仍有争议

马卡雷纳教堂Macarena,圣母玛利亚雕像

《马卡雷纳的希望圣母像》佩德罗·罗尔丹1670,哀悼耶稣之死
眼泪是玻璃,头发是真发,肉体是木头,修女为之换衣

塞维利亚受难周Holy week,复活节前一周

耶稣受难日午夜过后,受难周达到高潮,圣母恩典游行

拉马卡雷纳La Macarena是文艺复兴鼎盛期的传统在现实中的生动表现,艺术家以更自然质朴的方式,利用宗教形象的力量,使其有一种呈现感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1497

存在问题:崇拜者崇拜的是什么?形象之上的圣母玛利亚概念?/雕像本身?

塞维利亚教会权威意识到偶像崇拜的危害,提倡节制,谴责过度放纵,对信仰和偶像崇拜界限保持警惕。

~~~~~~~~~~~~~~~~~~~~

印度,德里

偶像崇拜的国度the home of idolatry,以人类形象表现神灵

AD12世纪初,印度次大陆出现新传统,反对偶像崇拜

威力清真寺,德里第一座庙宇,AD1192

27座被拆毁的印度教和耆那神庙的遗址上建成

建造者是12世纪占领印度北部的穆斯林军队

中央砖塔高72.8m,世界此类型建筑中最高

威力清真寺,AD1192

~~~~~~~~~~~~~~~~~~~~

偶像崇拜与偶像破坏:

拉马卡雷纳在天主教的西班牙首次展示的10年后,清教的英格兰对“天主教偶像崇拜”发起大规模攻击

英格兰,伊利大教堂Ely Cathedral

7世纪起的朝圣之地,中世纪后期哥特式建筑

16-17世纪,存在教义分歧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争夺英格兰控制权

新教对其破坏,名为摆脱天主教偶像崇拜

教堂在维多利亚时代得到修复

~~~~~~~~~~~~~~~~~~~~

重新解释传统宗教艺术形式:

英格兰,伦敦,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始建AD604,17世纪末重建,350年历史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视频艺术在圣保罗大教堂

比尔·维奥拉&基拉·佩罗夫夫妇,“视频时代的伦勃朗”

殉道者们,2014
玛利亚,2016

~~~~~~~~~~~~~~~~~~~~

朱利安·布雷顿Julien Breton与伊斯兰教义学Kalaam

义学的飞翔,2017

融合摄影和涂鸦,通过词语和图像的一种独特、短暂、透彻的伊斯兰教融合方式,将日常空间变为圣地

—————————————————————

EP5 文艺复兴

世界文艺复兴The world Renaissance:

15、16世纪,圆顶建筑随处可见,人类正在成为自身宇宙的中心,艺术家开始效仿古典成就。

~~~~~~~~~~~~~~~~~~~~

AD1550,罗马的米开朗基罗和奥斯曼帝国伊斯坦布尔的米玛·希南Mimar Sinan争夺同一份荣誉,超越神在世间最伟大居所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伊斯坦布尔

古希腊东正教大教堂,AD537

奥斯曼土耳其人于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为清真寺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文化冲突激发创造力

~~~~~~~~~~~~~~~~~~~~

苏莱曼大帝
苏丹禁卫军

米玛·希南Mimar Sinan

小时候被苏丹部下带走,从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教,征召进苏丹禁卫军,成为军事工程师,后受命建造一座承载苏莱曼大帝之名的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将圣索菲亚大教堂踢下神坛

苏莱曼清真寺

奥斯曼土耳其遵循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反对任何歧义,苏莱曼清真寺内部明亮宽阔

~~~~~~~~~~~~~~~~~~~~

意大利,罗马

圣彼得大教堂,基督教教会最伟大的标志,重建工作开始

AD4世纪,罗马皇帝康斯坦丁下令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天主教会旗舰

15世纪,摇摇欲坠

文艺复兴时期的多纳托·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承担重建任务,但未能见到其心目中的圣彼得神龛放大

继任者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希望catch up with苏莱曼清真寺的进度

米开朗基罗

1552年,圣彼得大教堂重建完工,米开朗基罗为施工者举行宴会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穹顶高136m,高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苏莱曼清真寺

米开朗基罗被尊称为“圣者”

~~~~~~~~~~~~~~~~~~~~

意大利,佛罗伦萨

本韦努托·切利尼,渴望被认可为艺术家的工匠

佛罗伦萨当时最受推崇的是多纳泰罗的青铜像《朱迪斯》,圣经中的女英雄,手中是敌军将领赫罗弗尼斯的首级,位于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庆祝推翻美第奇家族专制

近一个世纪后,科西莫·德·美第奇当上公爵,庆贺家族重回权力巅峰,下令建造一个雕像,男英雄斩首女怪物

切利尼采用整体锻造,病重时工作

《柏修斯与美杜莎》

美杜莎的眼睛正对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石化——切利尼想要超越米开朗基罗

现代中的美杜莎

孔雀石雕刻

~~~~~~~~~~~~~~~~~~~~

东方,巴基斯坦,拉合尔

艺术融合方面最具代表性: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

莫卧儿王朝初期最伟大帝王(第三任),阿克巴大帝Akbar,中亚血统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后人与帖木儿汗血统,富有

阿克巴大帝

阿克巴在印度古城遗址上重建拉合尔,1584确立为自己的都城,将印度教寺庙与波斯清真寺建筑风格融合,形成当今经典印度风格

绘画风格改变:曾经完全用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神话,变得更有自然主义的意趣

莫卧儿绘画有时被称作微缩画,但不准确。

绘画图册

阿克巴统治“包容”:多种文化元素融合

阿克巴之子贾汗季Jahangir,意为世界的掌控者,喜欢艺术讨厌战争,以超越父亲为目标,减少资助画家数量,参与制作,使莫卧儿艺术的美与优雅达到新高度

细微的阴影效果,单根毛的笔勾勒微小细节,为贾汗季风格的微缩画赋予了三维立体感,解构画法

贾汗季接见苏菲派的谢赫(虔诚信徒),下面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和比奇特画家本人

表现绝对王权,对宗教精神追求,世界性

贾汗季的马赛克mosiac瓷砖壁画,拉合尔城墙

世界最大的壁画,17m高,450m长

融合欧洲天使、中国龙、波斯马赛克壁画

~~~~~~~~~~~~~~~~~~~~

东西方差异:社会条件不同

西方靠资助推动艺术发展,画家作品互相竞争,提高声望,推崇个人成就和个性化创作

东方统一集权制国家,仅靠皇帝资助,画家地位低下,更明确地控制和规范艺术创作

~~~~~~~~~~~~~~~~~~~~

打破规则的人:

1)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Caravaggio

肉体真实感,而非来自遥远天堂

17世纪初罗马,新的视觉革命

罗马,圣阿戈斯蒂诺教堂St.Agostino

《罗莱托的圣母》the Madonna Di Loreto

2)阿特米谢·简特内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

打破时代最深层艺术禁忌的女性画家,强烈自然主义色彩,色情暴力

被导师强j,上法庭,受恶名困扰

在罗马工作,去了佛罗伦萨、那不勒斯,最后去了英国,为查尔斯一世作画

英国时期的自画像,被查尔斯一世买下

阿特米谢突破性的自画像,反对塞萨尔·里帕的寓言中人物绘画时不能说话,未用布将嘴封起来,反对陈旧观念——女人只有在别人问话时才能说话,彰显女性权利。

3)迭戈·委拉斯奎兹Diego Velazquez

西班牙,马德里

服务于西班牙的菲利普国王

最激烈的反抗——艺术应该脱离庸俗,使现实更美丽

《宫女》为晚期作品

该幅画颠覆资助者与艺术家的常见关系,画家是主宰者

观赏者被设定在国王的位置上,改变了绘画创作方式

4)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Rembrandt van Rijn

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

荷兰共和国,阿姆斯特丹

与西班牙长期战争后,荷兰自由,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最富有最国际化的城市

《夜巡》1642(日常惹恼甲方的画)据说只有鼓手免费画的

脱离大部分画作的两维维度,电影动感,伦勃朗的明暗法,从暗影走到明亮空间,声音喧嚣的自由、欢乐的自由宣言,关注艺术更关注世界

伦勃朗的作品被视为北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

17世纪30年代,随着荷兰的贸易扩张,莫卧儿规范细致的绘画也出现在荷兰,伦勃朗被吸引

1631自画像

17世纪50年代,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扩张,伦勃朗临摹莫卧儿绘画原作

~~~~~~~~~~~~~~~~~~~~

17世纪中期,欧洲对艺术家崇拜狂热,东方无名工匠对完美追求更高

印度,阿格拉

泰姬陵Taj mahal

阿克巴皇帝的孙子,沙·贾汗Shah Jehan为死去的妻子泰姬·玛哈尔Mumtaz Mahal建造

道拉陵墓Itmid Ud Daula ,泰姬陵的灵感来源,比泰姬陵早十多年,莫卧儿王朝第一座伟大陵墓

设计者为女子,贾汗季的皇后奴吉汗Nur Jehan为其父亲,贾汗季的近臣建造

完美的内部,色彩艳丽,天堂花园,永恒春??

 3 ) 《文明》解说

解说写的实在太漂亮,决定挑一些喜欢的誊下来。

时隔一年半,我终于把剩下的三集看完了。一集一集写。

E06 Radiance

26’20’’ Goya

The Black Paintings seem to me to be an endgame for Goya, not just in his own life and career in his 70s, but also his feeling about an endgame for art, the art that aspired through beauty to ennoble the spirit of civilization.

Shock at his own monstrousness, Francisco de Goya,1820-1823

//www.museodelprado.es/en/the-collection/art-work/saturn/18110a75-b0e7-430c-bc73-2a4d55893bd6

One of the most terrifying of all these paintings,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one, shows 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 That’s what it’s come to. The hug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mythology reduced to a mad, antic, capering monster, chewing on the stump of a small body, but look at that body. Not a child at all. It’s the body miniaturized of a female nude. Two millennia of looking at the nude, of seeing it as a symbol of art’s perfection is reduced to this horrifying image of sadistic cruelty.

Fight with Cudgels, or Fight to Death with Clubs, Francisco de Goya, 1820-1823

//www.museodelprado.es/en/the-collection/art-work/duel-with-cudgels-or-fight-to-the-death-with-clubs/2f2f2e12-ed09-45dd-805d-f38162c5beaf

In one of the paintings, he puts the lights back on. We’re able to see something, but what is it we’re seeing? The light is given to us to reveal another kind of horror. These two huge peasant-like figures beating the living daylights out of each other. Blood is streaming down the head of one of them, even as they sink deeper and deeper into a kind of sandy quagmire. This is what Spain has become. Endless, relentless, mutual slaughter.

Now, all these monsters and horrors and demons and dragons of course had appeared all over European art before, but where had they appeared? They’d appeared in images of the Last Judgment and the Apocalypse, and they were always balanced by a sense of the optimism of salvation. But Goya ha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God is absent without leave and there is one painting, which in a sense is least likely to have the horrifying pessimistic eloquence, but it does.

The Drowning Dog, Francisco de Goya, 1820-1823

//www.museodelprado.es/en/the-collection/art-work/the-drowning-dog/4ea6a3d1-00ee-49ee-b423-ab1c6969bca6

There are no figures, there’s just a dog, a mutt. But for this dog, the master is gone, dead, slaughtered, missing. He’s no longer going to be fed. He’s simply faced with drowning inside this formless brown vacuum. It’s all come down to this, then. A dog without a master. Spain without its god. Humanity absolutely without civilization.

E01 Second Moment of Creation

4’53’’

We can spend a lot of time debating what civilization is or isn’t, but when it’s opposite shows up, in all its brutality and cruelty and intolerance and lust for destruction, we know what civilization is; we know it from the shock of its imminent loss as a mutilation on the body of our humanity.

16’58’’

With this exquisite, intensively carved female head, we have for the first time, something immensely and movingly momentous. We have the revelation of the human face. It’s a tiny thing, it can just go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it could have only been made by an extraordinary array of dexterous skills.

39’36’’

Ultimately, all civilizations want exactly what they can’t have: the conquest of time. So they build bigger, higher and grander as if they could build their way out of mortality, and it never works.

There always comes a moment where the most populous of cities with their markets and temples and palaces and funeral tombs are simply abandoned. And that most indefatigable leveller of all, mother nature, closes in, covering the place with desert sand, or strangling it with vegetation. And then, civilization dies the death of deaths, invisibility.

E02 How do we look?

25'41"

The one thing you really get here is that size matters. These vast monumental figures, perhaps four or five times life size and with that nice hint that they’d been even bigger if they bothered to stand up for you, simply dominate. They take over your field of vision. It’s an asser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pharaoh through his huge, superhuman, enthroned body.

33’31”

If early Athenian pottery reflects how man and women were expected to live within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city, its statues attempt to embody the interior life with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fth century BCE saw an amazing transformation in Greek sculpture. Rigid figures with the fixed gaze of phrasikleia give way to daring new experiments in the human form. One of the first of these is known as the Kritios boy, and he would transform how we see the sculpted human body.

The Kritios boy show us that you can signal anteriority through the person’s movement, through their stance. But particularly, if you lose the archaic smile, and you have an expression which isn’t necessarily blank, that immediately invites you, the spectator, to psychologise it. So with that one step, the statue acquires not just a body that is an organism rather than a mechanism, but also what we would probably call, a soul.

41’57’’

“This was quite simply the most sublime statue of antiquity to have escaped destruction. An eternal springtide, clothes the alluring virility of his mature years with a pleasing youth and plays with soft tenderness upon the lofty structure of his limbs."

49’46’’

We still have a lot of really unexamined assumptions about what constitutes a beautiful or desirable body. We have a lot of unexamined assumptions about what constitutes an attractive, or aesthetically appealing way to look. And you have only to open up the pages of a women’s magazine, as people are commonly pointing out, to see how incredibly narrow the space is in a certain kind of wester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for what a woman can look like. Similar kinds of things can be applied to men as well.

Reinforced by commercial interests, the cult of youth and beauty begun by the ancient Greeks, is perhaps more powerful than ever today.

E03 Picturing Paradise

6’34’’

李成《晴峦萧寺图》

http://collection.sina.com.cn/zgsh/20121116/152092655.shtml

What makes Li Cheng’s painting a masterpiece, is that it literally rises above royal propaganda.

As our eye ascends through the painting, so our whole approach to it also ascends to a higher order of question. And Li Cheng has changed the wash of the ink. It’s lighter, finer, more ethereal. It suggests deep distance. But depths of our own response as well as physical depths. What is nature? What lies beyond surface appearance? What truly moves the universe? And how above all, does the dialogue between flowing water and the adamant face of that eroded rock, bring us harmony?

18’56’’

But renaissance humanism took a different attitude to the serpent of temptation.

This is Villa Barbaro. … A place where renaissance ideals of culture and sophistication could meet the earthy pleasures of the country. A building of harmony, grace and pleasure, where it would be forever summer.

Leonardo Da Vinci wrote something fascinating. He says, “one of the values of painting is it can show you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perhaps your lover in nature, in the middle of winter.” When you’re stuck inside, you’re stuck indoors, but you can remember what the meadows and what lovely picnics were like last summer by looking at a painting of it.

If you extend that into a kind of a theory of landscape art, you might say that the first way that people express the desire to escape into landscape is by actually creating escapist worlds.

30’41”

Hunters in the Snow, Pieter Bruegel 1565

//www.wikiart.org/en/pieter-bruegel-the-elder/hunters-in-the-snow-1565

Bruegel painted these compendious, visually inexhaustible masterpieces after the longest, bleakest, coldest Flemish winter anyone could remember. Let’s just think for a minute the way in which Bruegel makes us look at these pictures. On the one hand, they are an invitation into a wealth of detail, wherever our eye travels, it picks out these lovely minutiae of work and play. The skaters gliding across the ice. Our eye travels from one kind of landscape, a village huddled on the hill, to a completely different one. A frozen mountain or a storm tossed estuary out to the broad open sea. But there are moments as well when the pure compositional muscle that Bruegel can command makes everything come together in one great universal vision. It makes us stop. It makes us have a moment of contemplation. And then If we’re very, very lucky, like these wonderful paintings, it all seems to add up. A whole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our special little place within it.

40’30”

There were a few kind of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that marked out the American approach to the landscape. One of those was a sense of inferiority and competition with Europe that Americans in the 18thcentury and the early 19thcentury, were the poor country cousins. And they were on the outermost fringe of an European world in which they had been taught that Rome is the centre of all art, that the best landscapes, the tallest mountains are to be found in Switzerland. And here are Americans, on the threshold really of their own great continent, which they are beginning increasingly to move west across, trying to say, “wait, you know what, we have really high mountains also. And we have really big animals that we can celebrate in the same terms you guys are using but with our characters instead.” And I think that was out of inferiority in a funny sense, that a kind of American pride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 was born.

43’21”

More and more (Ansel) Adam’s photographs became preachy. But those vision sermons were radiant, mystical, ecstatic. They were passionate statements about how humanity could be redeemed through the encounter with nature.

But throughout, he remains steadfast that his job in life is to give visual form to that silken cord, tying together the fate of man with the fate of the earth.

E04 The Eye of Faith

43’49’’

What all of these movements within religions have in common is that they come along saying we have a purer form of faith than the one that is currently being practiced, and if your fundamental goal is purity, then one of the central things you might try to do would be to eliminate opulent aesthetic or potentially sinful representations of things to act as intermediaries, because then maybe you’re just worshipping the object, you’re not actually worshipping the divine. So it makes sense that protestants in the Reformation went into the monasteries and stripped everything out saying “it’s time to get rid of these images.”

51’35’’

We passionately want to rediscover the spiritual in art, we passionately want to discover that kind of power and purpose that religious art has. Whether it’s reinventing Christian art in cathedrals or whether it’s reinventing Islamic art, it’s about wanting to resacralise art, wanting to rediscover that wonderful, almost magical, charismatic purpose that religious art has.

For much of history, art has been religious art. For some, the creative impulse has been the very expression of divinity. For others, a challenge to God’s authority. For those that believe, religious art has always been transformative; yet for everyone, art retains a primal, spiritual feeling, a way to express the mysterious and it speaks to our earliest human drive to touch and define a world beyond our own.

E05 The Triumph of Art

50’49’’

Out there the western hurly burly is getting ready to make terrible mischief to smash its way into the domed heavenly vault, to stick its bloody great brutal boots right into the paradise garden. It’ll make an empire based on machines, money and muskets. Then slowly but surely, the Moghul Empire will disappear entirely inside its courtly refinement, becoming inextricably just a cultural ornament.

After centuries of extraordinary flowering, the eastern Renaissance was transformed by the twin forces of empire and colonialism. The delicate blooms and glowing jewels survived in what Europeans wore on their bodies and how they decorate their homes. While painters were mislabeled as miniaturists, as they were forced at least for a time, to rely on the patronage of their new British rulers. Western art critics increasingly called the artistic beauty of the east decorative, to distinguish it from pictures they put in frames where Europeans consider real art. But it was in the east, that the ancient meaning of ars, craft was preserved in all its splendor and still is. Because here, unlike in the west, the Renaissance wasn’t about the rebirth of classical knowledge. Unlike Europe, the east had never lost touch with its ancient heritage. A rich heritage which it continues to celebrate and share with the world to this day.

E06 First Contact

28’07’’

《冰山屏风》圆山应举Cracked Ice, Maruyama Okyo

//theartsdesk.com/tv/civilisations-first-contact-bbc-two-review-david-olusoga-goes-gold

What’s regarded as his greatest work, cracked ice, combined everything Okyo knew from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traditions.

It’s so subtle, so minimal, a work of art that almost feels like it isn’t there. And everything about it feels ephemeral and frail. It’s painted on paper not canvas as in the west, and great expanses of it are just white blank areas that seem almost untouched by the artist. And yet all of that belies the fact that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works of cultural synthesis that I know. It shows a sheet of ice, presumably on a lake, and these broken jagged cracks in the ice disappeared into the mist. The effect is three-dimensional space. Now, that is European vanishing point perspective. And yet, this is one of Okyo’s masterworks, just could not be more Japanese, because it’s a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of two concepts, fundamental to Buddism, imperfection and impermanence. Imperfection because these lines are uncontrolled and irregular; Impermanence because of course the ice will melt. And those two are just as fundamental to Japanese art, as the classical Greek roman ideas of beauty and perfection are to European art.

So this is Okyo incorporating European ideas into his art, but in ways that are in keeping with Japanese philosophy and Japanese tastes.

32’11’’

In this frenzy of trade and wealth, Dutch art also became the object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 modern commercial art market was born, supplying landscapes, still lifes, portraits and scenes from Dutch life to the aspirational new merchant class. What they wanted in their art was not the pomp of monarchy, or the flamboyance of the catholic church, but a new type of realism, one that reflect their protestant desire to portray the world as it truly was, often with warts and all moral lessons.

With art from renaissance, it’s about beauty. Dutch art, it’s not about that, it’s about reality. So you do paint rotten fruits, and you do paint fat ladies that just woke up in their bed. And you do look at dirty dogs in the street. Because it’s about nature in every sense, and not just in the sense that you want it to be, but in the sense it is.

33’22’’

One of the star artists of this golden age of Dutch painting was Vermeer. Jan Vermeer is not an artist known for his epic landscapes. Most of his paintings are famously intimate, set within a neat, ordered, almost claustrophobic world of the Dutch home.

What Jan Vermeer specialized in was the art of everyday life and his world was an interior world. What he captured on canvas were simple fleeting moments. A woman reading a letter is bathed in a delicate light that pours from a side window. But that only serves to emphasize the fact that we are in an enclosed room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hidden from sight, that it’s somewhere out there. But if you look a little more closely at the details, what you realise is that Vermeer’s seemingly interior domestic space is infused with the globalism of the Dutch golden age.

From the innovative pottery of his hometown of Delft, which mimicked Chinese porcelain, to prized rugs from the orient, and a geographer wearing a fashionable Japanese robe, Vermeer captures a world built on encounters with distant civilizations and peoples.

50’05’’

Hundreds of public buildings built in the British neoclassical tradition would follow. They represented not only a separation of cultures that had before freely intermingled, they also marked the passing of the age of discovery. The world had entered an age of high empire, in which to justify their exploitations and conquests, European powers would willfully overlook the achievements of other civilisations. It was a story that would be repeated around the globe and we are only just emerging from its cultural legacy today.

In a wonderful twist, Richard Wellesley’s government house is used by the government of Bengal. It has been taken back by Indians for their own government. And so we have to unthink some of the inevitability that we tend to ascribe to encounters that ultimately led to European dominance. If you look at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encounters with the non-European world, you find a huge range of ways that they took shape.

And although there is a history that has to be told, a story that is one of imperialism, but a story that is also one of globalization, one of increasing interconnection across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at has yielded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today.

Our modern world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has massively broaden the scope of our encounters, both with foreign cultures and civilisations and withi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ings of our own. And by connecting new audience with traditional artistic practices, the global art market continues to transform new encounters into new kinds of art. From the reemergence of the long overlooked sacred art, like that of North American first nations,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Australia and the carvings of the African Makonde people, to new artists such as Ghanaian born sculptor El Anatsui, who sews together bottle tops into large scale assemblages that comment on consumption, waste and the environment. Today, in our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civilization, the sheer variety of our encounters both foreign and at home continues to be a major source of inspiration, shaping both our art and our world.

 4 ) the conquest of time

All the civilisations want what they can't have the conquest of time.They build higher and grander to escape mortality.It never works.There's always an ending.Cities with their markets, temples,palaces and tombs are simply abandoned and that great leveller,Mother Nature,close in,strangling the place with vegetation,covering it with desert sand.It might seem,then,that's all for nothing but that's entirely wrong.All these ruins,all these remains are monuments to human creativity,to human ambitions,human hopes.Monuments to shaping hands and shaping minds.Monuments to humanity itself.

 5 ) 文明观后感

第一集,我第一次听到纪录片大量的提及三星堆文化,讲到了玛雅文明,这是我常听到的,还有几个文明真的是不太了解。看到很多文明遗址的震撼,因为是国外的感触真的比较少。先这样吧👏👏。 第二集是女性科学家讲的,可能还是由于我外国文明了解太少,观看起来理解困难,也记不太住,总觉得可以和河森堡最新一期的了不起的博物馆的雅典博物馆配合食用比较好,大致还是介绍了墨西哥也就是中美洲的文明以及雅典雕塑作品。真的太美了太厉害了。就公元前三世纪四世纪都能制作出这么精美的雕塑。唯一有印象的还是秦始皇兵马俑,但由于是bbc制作的所以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个图是别人制作的,相当于第一集的总结。我再接下去看,希望今晚之前能刷完剩下的7集

 6 ) 文明剪贴簿

01 Second Moment of Creation

早期人类艺术

南非,人形壁画

这是早期与动物一同出现在壁画中的人类形象,看起来似乎是在奔跑或者狩猎?很矫健。


毕加索的牛

毕加索说自己是个现代的原始人,并且模仿原始人壁画的思路画了很多牛,因为欧洲非洲发现的原始壁画中有不少牛。

我比较喜欢的是立体主义的那几张

米诺斯文明遗址

这是个渔村文明的遗址,城镇由石头砌成,城中的主要道路通向祭祀广场。


迈锡尼文明(米诺斯消亡之后希腊人创造的文明)


三星堆面具

这个出场是真的震撼。感觉制作组是真心喜欢三星堆了,片头也把它放在第一个。


约旦佩特拉,纳巴泰文明

佩特拉古城非常壮观。这个地方因贩卖香料而繁荣,古城里融合了希腊、犹太、阿拉伯等等各地人带来的审美特征。

佩特拉城中的拜占庭镶嵌画


墨西哥,玛雅金字塔

玛雅文明的统治者向人民保证会祈求雨神Chaac每年降雨。金字塔是给雨神祭祀的祭台。当旱灾来临后,玛雅文明就衰落消亡了。

洪都拉斯,玛雅象形文字石阶

石阶有64级,讲述了科潘王朝的历史。但由于连年旱灾,民众不满,因此这座精美的台阶底下是不牢固的碎石块。石阶最终垮塌,这是修复版。


02 How Do We Look?

人体雕像

这一集的核心观点可以说是:如何审视人类自身,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母题。这使我想起在英国听文学课时,有一堂课专门讲到body,我还惊讶于为何会围绕这样的话题研究。确实,对比其他文明就发现,从希腊发源的西方文明如此崇拜和欣赏人体本身,是其他文明所不能及的。

本集的作者Mary Beard是个很爱从艺术中总结道理的人。她从兵马俑中看出个体与集体的边界问题来,让我有些“角度刁钻”的感受。在我看来,兵马俑还是栩栩如生而且形态各异的,如果非说这个雕塑群像有某些整齐划一的地方,那也可以从雕像身份上很好地理解。毕竟,军队就不会是一个多么有个性的地方。

但Mary在最后也提出了一个反思,西方人看待其他文明的眼光,是不是被西方文明自己给禁锢住了?墨西哥奥尔梅克文物中最出名的那个摔跤手,拥有着希腊雕塑般的协调比例和逼真形态,因此被认为拥有最高的艺术价值。但这只是西方艺术眼光的一家之言罢了。其他文明,尤其是奥尔梅克文明本身,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文明的艺术成就的?

话说回中国来。这部2018年的纪录片镜头之中的中国西安,绝不会是中国人自己眼中的西安。画面里的阴暗、逼仄、陈旧,只是印证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一种印象。这既无助于西方理解兵马俑,也无助于西方理解中国。

秦兵马俑

埃及底比斯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像。

尺寸大是一种权力和神圣的标志

观景殿的阿波罗,英国赛昂宫。

这座雕塑确实好看,充满光明和青春。然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这座赛昂宫。

赛昂宫大厅


03 Picturing Paradise

风景画

有什么中国山水画更适合作为风景画的开场呢。能看到山水画的介绍,我是很欣喜的。西蒙的讲解很有感染力——虽然我后来才知道这些藏品都来自国外的私人收藏家,但也毫不逊色于国内知名藏品给我的感受。

《晴峦萧寺图》(宋)李成

西蒙点出了画面中心的寺庙。


意大利巴巴罗别墅Villa Barbaro

alive with mischief



绘于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倒下的麦子如同战场阵亡的士兵。老兵仍在辛勤劳作,面前是金黄的丰收的田野。


04 The Eye of Faith

宗教艺术

春分,吴哥窟日出

吴哥窟最早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供奉保护神毗湿奴(Vishnu)。随着佛教在柬埔寨兴起,吴哥窟逐渐成为佛教寺庙。庙山中心五座尖塔象征须弥山。图为最中心的塔尖。吴哥窟是最早的高棉式建筑,也是柬埔寨的象征,被印在国旗上。


意大利Ravenna的San Vitale教堂

金箔马赛克耶稣像

教堂顶部有三幅耶稣像,分别是少年时期、代表为人类牺牲的羔羊形象和年长时期的耶稣。


雅科波·丁托列托《耶稣受难》

中间的三角透视,让观众有一种自己就身在现场的错觉

这幅画有意思的地方,一是它的构图:受难的耶稣在正中,画面两边向上延伸;二是它把三个时间点放在同一空间里,打破了时空限制。

画中许多人穿着16世纪的当代服装,就像事件就发生在当时一样
表情精准


西班牙塞维利亚,Macarena教堂圣母像

雕像为大理石制作,眼泪由玻璃制作,但是手是木制的,因为人们认为木头比大理石更有温度
复活节,圣母像游行,戴尖帽的是忏悔者


土耳其桑卡克拉清真寺。清真寺采用了大胆的后现代设计,去除了一切多余的装饰,只保留最质朴的、虔诚的核心。

这样的设计让人想起穆罕默德得到启示之地:希拉山洞

土耳其蓝色清真寺。

伊斯兰教不允许为真主或先知画像,也不允许给活物画像,因为只有真主才有这项权利。但是植物花卉可以作为花纹出现在地毯、墙壁上。

真主通过古兰经的经文存在,清真寺穹顶、墙壁、立柱上的古兰经书法就代表了真主。


15世纪西班牙的犹太教圣经。

书中的图画、装饰非常华丽,也体现了当时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的融合。

图画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教地毯的风格,交错的文字是希伯来文圣经。

《十诫》第二戒律:不可制造偶像。这一条引发了长久的争议,但在这本圣经中,第二戒律的同一页上就画着两个光屁股的小伙。

作者在圣经最后一页上光荣地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希腊帕特农神庙。最初用于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后来改为基督教堂,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又变为清真寺。

Mary Beard在结尾提到了宗教与“文明”的共性。文明也在试图解释人类的起源与宿命,为人类凝聚共同的信仰。这一个观点让我想到中国人的崇拜——我们不信奉一神教,但却将祭祖的习俗传承了几千年。凝聚中国人的不是神,而是祖先、土地、文化,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文明本身。


05 The Triumph of Art

东方与西方

穹顶是通向神和天堂的通道。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进行了这样一场“竞赛”,各自建出了极为伟大的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最初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大教堂,后来成为拉丁帝国的天主教大教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一直保留到现在。

教堂有大型的穹窿顶,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
现在的穹顶上是阿拉伯语书法

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下令建造一座真正为真主而建、胜过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清真寺。建筑师米马尔·希南设计出了苏莱曼清真寺,也采用了大穹顶。但在清真寺中,只有四角与墙壁融为一体的大立柱支撑着这个穹顶,再无其他分隔空间的立柱。

像记载的一样,神的旨意通过光线从249扇窗洒入清真寺
整个空间没有遮挡

在差不多同一时期,文艺复兴中的意大利也建造出了一座开阔、通透的天主教堂。米开朗琪罗在伯拉孟特构想的基础上,设计了圣伯多禄大教堂,支撑教堂穹顶的立柱都在建筑外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穹顶,被称为神圣之作。

米开朗琪罗在穹顶基座修建完成后就去世了,但这一基座奠定了他的设计,后人不可能再做出更改
米开朗琪罗在基座建成后专门宴请了工人们——他很珍视工匠技艺

经历了文艺复兴后的西方绘画越来越多地流露出个人色彩,和对权威的挑战。而被莫卧儿王朝统治的南亚也进入绘画的辉煌时期,阿克巴大帝本人就很喜爱绘画——“有很多人讨厌绘画,但我不喜欢这种人”。莫卧儿时期的细密画反映出很多西方的元素,体现了阿克巴时代前后的文化融合。

贾汉吉尔是阿克巴大帝的儿子,也是继任的皇帝。这幅细密画中,贾汉吉尔位于中心,光芒四射,向衣着朴素的苏菲派谢赫(穆斯林圣人)递了一个礼物。左下方从上至下依次是戴着土耳其头巾、双手合十表示尊敬的奥斯曼苏丹,处于贾汉吉尔脚下、一脸怨恨的英王詹姆斯一世,以及姿态谦卑的画家比奇德尔本人。

画中有不少西方元素,例如下方的两个小天使和上方的两个丘比特

大象与马匹是皇帝赐予画家的礼物,画家向皇帝谦卑地行礼

拉合尔的拉合尔堡是莫卧儿王朝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这座城堡在莫卧儿王朝之前就存在,但经过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他建造了泰姬陵)、奥朗则布四个莫卧儿皇帝的修建,城堡融合了印度、伊斯兰、波斯等多样的风格。

拉合尔堡壁画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运用波斯传入的一种马赛克技术绘成。绘画题材丰富,包含欧洲的天使,中国的龙,本土的神话传说。壁画像一本立体的书,是莫卧儿王朝向臣民们敞开的艺术博览会。

同一时期的欧洲画家已经开始在画作中大胆地表现自我了。《宫娥》这幅画是受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及王后所托而作,然而画面中心站着国王的小女儿,周围拥簇着她的侍女和侏儒,画面左边巨大画布前的委拉斯开兹本人则若有所思地看向观众——国王夫妇被缩小在后面的小小镜子里。

镜子里的国王夫妇,究竟是前方画布的反射,还是突然造访的国王夫妇本人的倒映?

《夜巡》是伦勃朗为荷兰贵族所画的群像。画面中的人物神色各异,形态生动,就好像是用相机定格了一个瞬间,人们在那瞬间的动作都被鲜活地记录下来。

他没有墨守成规,把贵族一字排开,而是将发号施令的贵族放在中心,其他人物在两边排开,用旗帜、枪管和长矛分隔出方向,使画面乱中有序。

伦勃朗本人很喜欢细密画,他自己也经常用细密画的手法和题材作画。他将莫卧儿细密画中的阿克巴和贾汉吉尔画成一对其乐融融的父子,把帝王的威严转变为柔和的亲情。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与莫卧儿王朝都不乏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莫卧儿王朝的第一座大理石陵墓位于阿格拉,是贾汉吉尔的皇后努尔·贾汗为她父亲、也是贾汉吉尔的重要谋士设计的陵墓。她的父亲是一名波斯人,因此建筑的装饰风格有很强烈的波斯色彩。陵墓的内外纹饰都精美绝伦,被称为“印度最完美的建筑”。

这是莫卧儿建筑从红色转向白色的重要转折点

穹顶内部的花纹,陵墓是为逝者修建的“天堂花园”

由此发展出的大理石建筑技术也运用在十年后的泰姬陵上。泰姬陵是沙·贾汗为皇后建造的大理石陵墓,耗时大约二十年,通体都是圣洁的白色,洋葱形状的穹顶美丽非凡。

意大利女画家真蒂莱斯基具有大胆的自我表达的勇气。她的这幅自画像构图很具有突破性——女画家好像要冲出画布,转身打量自己。

自画像遵循了《图像学》中的画家形象。画家的头发是黑色的,并由于艺术的激情而显得有些凌乱;脖子上戴着金链,下端是面具挂饰,象征着临摹或模仿;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拿着颜料盘。

但唯一不同的地方是,画家本应该蒙住自己的嘴巴,因为绘画是无声的。但曾在十八岁被强奸的真蒂莱斯基没有照做,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她坚持自己发声的权利。

最后,关于莫卧儿建筑:

//zhuanlan.zhihu.com/p/86676014

//zhuanlan.zhihu.com/p/92317145


06 First Contact

文明的冲撞

欧洲殖民者可以算是全球化的第一代先驱了。这个全球化过程有时伴随着文明的融合,更多时候却带来了文明的掠夺和毁灭。

西非的贝宁王国位于现在的尼日利亚境内。贝宁青铜器的精美生动令人赞叹,其技艺一代一代传承至今,但是英国殖民者在19世纪掠夺走的那一批贝宁青铜如今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没有再回到家乡。

贝宁青铜雕刻了贝宁的国王与历史
服装纹饰非常精细
伊费国王头像,贝宁的铸铜技术传承于伊费人

在16世纪西班牙人到来之前,中美洲的居民是阿兹特克人。阿兹特克文明属于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历法、信仰,还有活人献祭的仪式。

西班牙传教士编写的《佛罗伦萨法典》,详细记录了阿兹特克文明,包含阿兹特克人自己绘制的图画

在遭到西班牙人攻击之前,阿兹特克统治者曾试图向这些强盗表现友好或者是安抚,赠送了大量礼物。然而西班牙人对各种金器、雕像的艺术价值不感兴趣,许多金制品被融化为黄金。

镶满绿松石的木质两头蛇,可能是羽毛闪亮的蛇形神明羽蛇神

西班牙人征服阿兹特克文明后,对其包含活人献祭的信仰进行彻底清洗,把基督教传入中美洲。但是阿兹特克文明还是以另一种形式流传下来。墨西哥人的亡灵节是天主教万圣节与阿兹特克献祭仪式的结合。人们不认为死亡是件令人哀恸的事情,每到亡灵节,他们会在祭坛上摆上死去的亲人的照片,周围放满面包和水果,等待亡灵在午夜回家。

祭坛上会摆上许多象征死亡的骷髅头
这就是《Coco》里的场景啊


这些文明如何看待外来的欧洲人,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对于16世纪的贝宁王国而言,他们看见的欧洲人,大多是高鼻深眼的水手。

贝宁青铜中的欧洲人
贝宁人制作的象牙雕像,底下是水手,中间是帆船,顶上还有一个探出头的水手

在16世纪,全球化中心非葡萄牙的里斯本莫属。里斯本街头上行走着形形色色的黑人白人。但肤色并不是阶层划分的标志。既有黑人奴隶,也有白人奴隶;甚至还有黑皮肤的上等人。

与非洲、美洲的经历不同,当葡萄牙人来到印度和中国后,发现当地的本土统治和文化十分强盛,没有被掠夺的可能,于是葡萄牙人转而与他们成为贸易伙伴。16世纪,葡萄牙人意外地登上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与日本开展了稳定的贸易关系。

日本人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记录下这些欧洲人,那就是南蛮屏风。他们把这些面貌奇异的外国人成为“南蛮”,因为他们总是从南部登岛,而且卫生习惯和举止行为不太招人喜欢。

画面里有日本人,也有欧洲人、黑人奴仆、穿长袍的阿拉伯人、戴头巾的印度人
欧洲人带着各种货物、珍禽异兽来日本贸易

欧洲人走到哪,就要把上帝带到哪。欧洲来的传教士在日本发展出近二十五万信众。但在17世纪以后,手段强硬的德川家族统治了日本,基督教被禁止,教徒被屠杀,推崇简朴、克制的禅宗佛教开始兴起。大部分对外通商也被取消,荷兰人是唯一获得贸易许可的欧洲人。

凸透镜由荷兰人传入日本。此后日本流行起一种荷兰镜风景画——用凸透镜观赏用透视法作出的画,画面会更加立体。日本画家圆山应举擅长荷兰镜绘画。他更善于把西洋画与日本的禅宗结合起来。

《冰图屏风》圆山应举,18世纪晚期

破裂的冰面向远延伸,消失在浓雾中。画面运用了西洋画的透视法,但又完美地表达了佛教思想中的缺憾和无常。

画面简洁至极,留白意韵深远

17世纪的荷兰则依靠贸易和殖民进入了黄金时代。荷兰画家维米尔一生都待在代尔夫特,画作大多在室内取景,但也丝毫不难窥见当时荷兰的全球化程度。在荷兰人的室内陈设中,不乏高档的中东地毯,精美的中国瓷器,美洲的海狸皮帽子等等。

《地理学家》,主人公穿着日式长袍,背后放着地球仪


这一集的镜头总是对准“水”。水既是文明之源,也是文明交流的通道之一。当然文明交流的渠道有很多,曾经有丝绸之路,现在有飞机和互联网。16-17世纪的艺术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理跨度,尽管过程是缓慢、渐进的,且充斥着流血与抵抗。一方面是用本土艺术来刻画外来的“他者”,另一方面是将外来的文化与本土的文化杂糅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和形式。

正好看见一个讨论帖,楼主认为《文明》中介绍的内容几乎都不属于主流艺术史。其实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文明与历史大浪淘沙,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他者”被主流忽视。况且主流也分地域。被某一个框架中的“主流”限制住目光,往往会走向偏见与狭隘。去凝视“主流”以外的文明,试着从那些不同的角度回望“主流”,正是一个观察人类文明的宝贵角度。


07 Radiance

色彩与光辉

威尼斯画派:在商业繁华的威尼斯,人们喜爱色彩艳丽的装饰品与艺术品,并不以此为俗气。

紫色是非常名贵的颜料,却被用来画商人的袖子
提香《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1520-1523

这幅画充满动感与情欲,天空和阿里阿德涅的衣服呈现出透亮的宝石一般的蓝色,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身上的红色服装,还有右下角棕色人群的扭动狂欢。


巴洛克式宫殿往往追求肃穆的古典主义风格,但德国一位采邑主教的巴洛克宫殿内,威尼斯画派的流光溢彩造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天花板壁画。

维尔茨堡宫天花板壁画,巴伐利亚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金光万丈的太阳神。

但壁画真正的主角是四周这些千姿百态的人。

而宫殿的主人——采邑大主教,被放在一个小小的画框里。

所以说,壁画不仅有鲜亮的色彩,还有鲜活的世俗气息。

全景


印度侯丽节。

侯丽节时,人们互相泼洒颜料,嬉戏打闹,庆祝春天到来。相传是毗湿奴的忠实信奉者钵罗诃罗陀在被女妖侯丽卡火烧时,受到毗湿奴庇护,劫后余生,人们向他泼洒五颜六色的颜料,以示庆祝。


布拉奇《绝对的三个方面》(1823),印度。(Bulaki, Three Aspects of the Absolute

虚无(金箔)→大成就者(Mahasiddha)的意识正在觉醒,手里拈着一朵花,寓意世界含苞待放→世界初步形成(金银相错)

大成就者是修行到至高境界、近乎完美的人


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两幅有关圣伊西德罗节的油画。

前一幅色彩明快,人物欢欣自在。后一幅作于拿破仑入侵西班牙之后,画面里充满绝望和死亡的气息。画中的人们似乎都在无声地嚎叫,脸上是疯狂扭曲的神色。(或许与戈雅变聋有关。)戈雅在经历了战争的血腥和生灵涂炭的绝望之后,绘画风格转变为阴沉、恐怖。

画面的中心有一张拿破仑的阴冷的脸


日本浮世绘。最初是描绘市井生活和娱乐风月场所的木版画,主题多是歌舞伎或妓女,还有春宫图。颜色鲜艳,线条很有表现力。

后来浮世绘逐渐发展成为风景画。西蒙认为,这是西方现代绘画的灵感之源,浮世绘将自然风景转化为一种图案设计。

《甲州石班泽》葛饰北斋,约1831年

西蒙给这幅画作的评价相当高:凡人绘画的巅峰。画作是浮世绘的典型蓝白配色,蓝色的海水,白色的浪花。一人站在岩石之巅,奋力拉着绳索,表现出一种勇士的孤独。远处是日本的守护神:富士山。

富士山
《千绘之海:总州铫子》葛饰北斋
葛饰北斋最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


印象派与浮世绘。

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就包括了不同季节、不同颜色的富士山。显然这是莫奈绘制28幅鲁昂大教堂的灵感来源——莫奈很喜爱浮世绘,他收藏了231幅,挂满了家中的墙壁。

葛饰北斋的富士山
莫奈的鲁昂大教堂

浮世绘给印象派画家的启示有:不再执着于阴影,而是专注于颜色、光线本身;构图不再拘泥于透视法,更大胆地重构前景与后景的关系;用拥挤的人潮来表现城市或市郊的繁华。


梵高《隆河上的星夜》。

梵高也深受日本版画的影响,他比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更为奔放,把颜料直接挤在画布上,用画笔粗犷地把颜料摊开,表现出更浓重的色彩。《隆河上的星夜》在深蓝的夜幕上铺开了三层金黄的光线——夜空中的星星、岸上的灯火、河中的倒影。

西蒙称之为“三位一体”,梵高笔下的光辉有神性。

有意思的是,西蒙在这一集的落脚点还是艺术与宗教。艺术给人的愉悦代替宗教,带来宽慰与救赎。色彩大概就像是教堂彩色玻璃中漏下来的五颜六色的光,将福泽洒入人间。我觉得现代艺术发展的路程是“去神”的过程,是从神到人、到自然的过程,本集的作品也显然表现出了这一点。印象派之所以效仿日本浮世绘,就是因为后者的世俗、烟火气,而印象派所处的时代,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物质繁荣、科学技术带来日新月异的时代。神性有光芒,但是光不是神独有。现代艺术的光和色彩是人文主义的光芒。

玫瑰经礼拜堂,法国旺斯,亨利·马蒂斯设计

08 The Cult of Progress

原始与现代

新奇、冷漠、恐惧、忧虑、怀疑……工业时代来临,人们面对气泵里窒息的鸟,态度截然不同

欧洲人向东扩张,考察了中东、非洲的文化遗迹(尤其是法国人来到埃及,他们认为这是文明的起源),运回了各种当地艺术品,也在本土掀起了东方热。

只不过,当时大多数描绘东方的画作都是在欧洲找模特完成的,只是画家的想象作品。

画面中应该是穿着异域服饰的巴黎犹太人模特,黑人奴仆纯属虚构


当欧洲艺术家来到美洲片处女之地时,他们把美的渴望寄托在自然上。画家们从未像在美洲大陆上这样热衷于自然风景画。自然风景画先驱托马斯·科尔认为这是“神的纯粹之作”,并总是在山水之中点缀土著人的生活,就像描绘世外桃源一般。

土著人是理想化、未玷污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英国画家特纳则描绘了工业化的英国本土,画面上总是烟雾蒙蒙,机器、工厂占据了原本属于田园生活的地方,人们原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被挤到了一边。

教堂的尖塔位于远方的背景中,已经被模糊、边缘化了

美洲土著人的原始生活在欧洲侵略者的镇压之下渐渐消失。当时的殖民者认为“天命昭昭”(Manifest Destiny),土著人是注定要灭亡的人。

画家乔治·卡特林穷尽一生,游览西部的土著人居住点,在他们灭亡之前,用人像的方式把他们记录下来。他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土著人的部族、地位、佩戴的纹饰,把他们当做个体,而不是群体。

但是从土著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将要灭亡的印第安人的浪漫化描绘,是向付钱看展的白人的猎奇展览。印第安人在兽皮上记录了他们抵御外敌的战争,画面里是鲜血和死亡。


另一名画家戈特弗里德·林道尔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为殖民地的原住民画像。他为欧洲客户绘制了许多新西兰毛利人的画像,画中的模特大多穿着民族服饰,脸上文着“塔莫克”,也就是他们的文身艺术。(毛利人的塔莫克没有一个是重复的。)

但是,毛利人没有灭亡。一些经常与欧洲人接触和贸易的上层毛利人也花钱雇林道尔画像。毛利人为自己画像的要求,往往不是展现民族特点,而是相反,他们希望展现自己游走在两种文明之间的成功。

画像中的毛利酋长是这个家族的祖先

巴黎、奥斯曼的城市改造与印象派

奥斯曼在1850年代对巴黎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奠定了现代巴黎的基础。杂乱、破旧的街区被整齐的联排公寓和宽敞的林荫大道所替代。富庶的中产阶级在这个世界文化之都游玩、享乐、纸醉金迷。

蒸汽中隐约是巴黎的联排住宅楼
巴黎中产阶级的游乐场景,画面喧闹、色彩鲜艳
Male gaze——远处的男人在观察女主人公

爱德华·马奈《女神游乐园的吧台》。

女招待身后的巨大的镜子,倒映出巴黎的光怪陆离,但她眼中毫无生气,只有冷漠
女招待的倒影被放在侧面(不同寻常的构图),她似乎在向男客人出售自己的身体

这幅画表现出巴黎的繁华背后,还有阴暗、残酷、挣扎。富人肆意享乐,穷人待价而沽。


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是为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而建。博览会上展出了欧洲的现代工业产品,也展出了亚非地区的原始艺术。欧洲人似乎想表明,他们的文明是高级的,应该引领全球。

但破产股票交易员高更看倦了巴黎的世态炎凉,逃往塔希提岛,想在自然和原始生活总会探寻新的艺术和人生意义。他觉得自己既有文明人的血统,也有野蛮人的基因。他想在塔希提岛上找到完整的自己。也许,最终他并没有找到答案。

描绘了一个女人从婴儿(右)到衰老(左)的全过程,背景中蓝色的神是高更创造的死神形象

毕加索也痴迷于他从博览会上看到的非洲脸谱艺术,这为他后来的人像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个加蓬人面具或许是毕加索的灵感来源之一

毕加索在原始艺术的激发下,开启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革新。他借鉴异域的、甚至是野蛮的图像,颠覆了传统欧洲艺术。

毕加索把非洲面具画在妓女脸上,将色情、暴力、野蛮、恐惧等元素奇妙地连在一起。在现代的欧洲,人们真的摆脱了野蛮吗?


这一集对文明和野蛮的讨论,让我想起中国文学里对乡土和城市的情结。透纳的画就像是对田园牧歌的乡愁,高更的画就像是对野蛮又质朴的乡土的讴歌。中学语文遇到的散文文本,常常是怀着这种乡愁的,因为作家们和当年的欧洲人一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时代。但是,恐怕乡土终究是回不去了。说起像高更一样逃到小岛上做隐士(还是一个把画拿到欧洲卖的隐士)的现代人,我想起的竟然是李子柒。不过李子柒当然和艺术家差得很远,她所展现的也不是猎奇的他者文化,而是向城市中的焦虑症患者贩卖浪漫化的乡野生活。

人总是有惯性,忍不住要怀念以前的日子。但历史的车轮总是无情地滚滚而来。另一方面,历史又是螺旋上升的,到某一个时刻,你可能发现好像回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时代,但事实上却并不相同。我们都是历史的一瞬罢了。艺术也是历史的一瞬,但是它能将一瞬定格下来,从而得以不朽。

原始自然-农耕渔猎-繁荣兴盛-战乱灾荒-衰败(重归自然)

09 The Vital Spark

现代艺术

奥斯维辛集中营。犹太艺术家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将一箱美术用具带进集中营,教这里的孩子们画画。孩子们的作品被她保留并藏了起来。战争结束后,这些画作被人发现,收藏在布拉格犹太博物馆。

Ella Steinová, Flying 《飞翔》

办公用纸制作的拼贴画

对窗外世界的幻想


1987年,怀着对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厌倦,日本企业家福武总一郎买下一座小岛,请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了地面下的地中美术馆。这是一座现代艺术的殿堂,寂静,极简,充满禅意。

莫奈《睡莲池》

几何图形组成的空间,象征着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


抽象主义

蒙德里安试图用绘画艺术的基础形式——点、线、面,来革新现代绘画。1914年,他独自一人在海边得到了灵感,将海面上的波光与海岸上的墩柱简化为极富韵律的短线条,完成了抽象主义的革命之作。

在巴黎,蒙德里安用几何图形、完美的比例和颜色搭配,画出了许多先锋作品。

在繁华、活力四射的纽约,蒙德里安将色彩打散成一个个小方格,就像纽约闪烁的霓虹灯。


表现主义

画家用直觉作画,但整体却又是和谐、充满韵律的。

-


波普艺术

一切都可以是艺术。


现实题材的艺术作品

瓦尔哈拉是德国路德维希一世建立的名人殿堂,在纳粹时期被赋予重要象征意义。基弗创作了许多反思纳粹的艺术作品,其中一个名为《瓦尔哈拉》的展览,陈列的不是荣耀的日耳曼名人,而是战地医院中的残破的病床。

卡拉·沃克是一名非裔美国人艺术家。她有很多作品揭露了(或者说是回顾了)白人殖民者对黑人的奴役和犯罪。

 7 ) 富有洞见的纪录片

《文明》是一部深度而又富有洞见的纪录片,由历史学家西蒙·沙玛、玛丽·比尔德和戴维·奥卢索加主持。该片全面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及各种艺术和文化对社会的深远影响。透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理解各种文化的价值和影响。这部作品充满洞见,富有启发性,是一部难得的历史纪录片。

 8 ) BBC文明笔记

1.纳巴泰人的香薰是树脂

2.玛雅文明也是象形文字

3.埃及门农雕像起风时会唱歌,不是每天都有,如果有机会去蹲守一个月或半年,听一下。

4.公元前600年的希腊雅典陶器上的图画就已经告诫人们控制酒量,人和动物之间的界限在哪?喝多少酒会变成野兽。

5公元前550年古希腊大理石雕像《佛雷斯科莱》和观众是有互动的,她面带微笑的看向正前方,挑战着我们去回看她,她手里有一朵花,看不出来这是给她自己的还是要给我们的,有涂料痕迹说明雕塑曾经是有颜色的。

6.和自然界相似风景画一直是化解人世间种种动乱纷争的一剂良药,然而,与其说是对世界的客观描绘,风景画更多的是表达我们对世界的愿景。有时它传达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种和谐感,有时它是丹青勾勒的家国故土,有时它是经纬编织的梦中天堂,又有时它是透镜折射的刹那风光,但最重要的它是一个理解我们文明的方法,让我们感悟大千世界中最令人恐惧却又最令人振奋的真相,浩瀚宇宙中我们生存的地方。

7.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解读得太好了,在配乐的烘托下几个特写镜头和全貌,展现了动荡焦躁不安敏感紧张的情绪,在这样的山水间隐居的人也像要面临山崩地裂大山压顶的危险。这是一幅心像画,他的不祥感并非无缘无故,不久之后他被政敌迫害死在狱中。有时无边无际的风景使你心荡神驰,但有时重重山墙也会将你围困,阻绝一切光亮。

8.1565年雅科波·丁托列托《耶稣受难》尺寸巨大,画家所做的就是模糊观者和画作之间的界限,如果我们站在画前,几乎就会感觉你成了中央场景周围人群的一份子,这里再三强调的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既是一件发生于过去的历史事件,也是一件宗教事件,于是时间和空间的屏障被打破。

9.伊斯兰国家也有自己的书法,文字转化为图像装饰在清真寺里。

10.印度的泰姬陵和小泰姬陵非常典雅精致,记得有空去看看。

11.非洲贝宁国的青铜雕塑在大英博物馆,BBC很客观的反思了不同文明的碰撞,葡萄牙人是贸易往来,英国却是殖民掠夺。

12.18世纪晚期,圆山应举《冰图屏风》表达了佛教中,缺憾与无常的概念,无常是因为这些线条是不受控制且不规则的,缺憾是因为冰终将融化。

13.日本艺术将莫奈引向无限多可能性的连作创作方式,将不同时间与不同光线下的同一事物绘入作品中,这不是单调乏味的重复,反而引领了艺术新潮流。

14.最强大的当代艺术品具有神奇的转化之力,它能将昨晚生命短暂的废物、宿醉的纪念品转化为某种永恒的真正保持传统的东西,最灵巧的双手,可以将破坏的对象转化为创造的基础。

15.米哈尔·罗夫纳 照片上的无数个渺小的动态个体不停前行,无法安顿下来,文明预设了一个固定的城市人口,但罗夫纳的作品呈现了人们迁移的处境,永远在各个地方之间辗转。而其他的则像天书一样,但当你近看的时候,你发现这些字符就是人类,我们就是我们所写,我们的语言定义了我们。

16.卡萨特《包厢》画的歌剧院中一位装扮优雅的女性,用观剧镜凝视舞台,但她自己也没有逃过一位坐在远处的男性的注意,他透过观剧镜盯着她仔细观察,就像观赏画作的我们一样,这也许是在隐晦地批评这种具体化的男性审视目光,正是这目光造就了19世纪艺术品中大量的女性裸体。

17.《亚维农的少女》毕加索将西方对于艺术的观念画在了她们头上,他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美学上的美丽,还有可怕的关于性、暴力甚至是死亡的原始感觉,这样的手法之所以能成功,部分是因为那些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人会在脑海中,将非洲面具和他们所认为的原始文明联系起来,正是这些东西显而易见的威胁感,使它们看上去如此令人震惊,而我们感受到的其背后文化的野蛮感,增强了人们对于欧洲文化所谓优越性的认同。

 短评

这对艺术品的鉴赏,比阅读理解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7分钟前
  • 小弟震
  • 力荐

浮光掠影,尤其是解说员们如此动情声色,不太理解。

9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文明包罗万象,但文明的真正力量就体现在简单的东西上。这些力量,并非来自对地位和财务的追求和渴望,而是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大师强烈的使命感。在下一个千年,它们将成为有力的证明。成为我们人类能够创造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它们是自由思想和敏锐视角的产物。闪耀着永不熄灭的人类共通的人性之光。

11分钟前
  • batingluo
  • 力荐

看完第一集,由我最喜欢的Simon Schama撰稿解说,很精彩。看之前我曾想他会如何开场,没想到他由IS摧毁帕尔米拉城并处死82岁的博物馆馆长Khaled Alasaad说起。他说,我们可以花大把的时间讨论什么是文明什么不是,但当文明的对立面暴露出它所有的一切暴虐残忍偏狭和破坏欲时,我们就了解了什么是文明。

15分钟前
  • 希尔伯特的玫瑰
  • 力荐

题目叫文明,我觉得更适合叫艺术。从西方人的视角,世界的艺术分为西方和其他,中国的艺术只是其他中的一部分,若论在这部纪录片里面占据的篇幅,可能还不及伊斯兰文明。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得当,但至少可以得出一点,当你拓展视野后就会发现,中华文明再博大精深、再源远流长,他也只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支流,且这个支流因为永续不竭、缺乏变化,显得有些单调,因此我们完全不必太自信过头。

19分钟前
  • 陈望舒。
  • 力荐

欧洲博物馆里面的东西也太……美……了……

22分钟前
  • 荆棘
  • 力荐

As unmistakable evidence of the best things that our species was capable of creating things that have been made by the liberated thought, the acute vision and the unquenchable creative fire of our shared humanity.

25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Overwhelmingly powerful. 自从“开悟”到艺术与历史密不可分相互推进的神奇关系之后仿佛打开了新的世界...好喜欢这个Simon哦可以顺着补一些他讲的纪录片了!

30分钟前
  • 猩猩
  • 力荐

復活的藝術史感謝BBC 感謝三位介紹人

32分钟前
  • 格子June
  • 力荐

bbc教人如何跪着看系列

36分钟前
  • shiptriptosee
  • 力荐

文明,一个具有极端自反性的词汇,囊括了一切美与创造,也同时与最耸人听闻的杀戮与毁灭共存。而生命的一个巨大撕裂,也许是任何人以自己为原点活着,所有一切宏大与壮丽,都经由这个自我折射出来,自我凌驾于一切。然而不管是对于宏观的宇宙发展史,还是对于另一个人一个生命一块石头一滴水,他都是那么微不足道,毫无意义。#2018279#

40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感谢BBC让我对人类文明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知。有人言辞激烈地说里面关于中国的东西太少了,实在没必要。第一这是部国际性的片子,不可能一直围绕一个国家讲;第二毕竟它是以西方的角度去拍摄的,难免会有偏见,要批判地去看它。第三不应该期待别人改变,我们应该自己拍去告诉全世界中国文化之美。

44分钟前
  • 做兔子还是做人
  • 力荐

艺术是隐蔽的尊严

45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力荐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

47分钟前
  • Nemooo
  • 力荐

伟大的人类,文明是世间的奇迹。看到那个3.5厘米的玛瑙露出的真面目时,真的理解了什么叫喜极而泣。。

50分钟前
  • 维克
  • 力荐

不是传统的文明史叙述,而是用艺术史、艺术的诸多形式来展现人类的文明的精神史诗。文明无法再次重现,而艺术品成为最凝缩、最精华的文明产物以展现文明的荣耀与风采。艺术即文明。

55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有人在记录解读人类文明,有人在摆拍吃食推广微商生意。文化自信!

60分钟前
  • !
  • 力荐

开篇谴责恐怖主义破坏文物,弹幕喷BBC双标,难道破坏文物不应该被谴责么?英国是曾经破坏过别人的文物,1 那是曾经,2 保护更多,3 那是破坏敌国的不是祖国的。然后喷子看看你们自己。

1小时前
  • 陈美芳˙Ꙫ˙
  • 推荐

B站av21129693Ep1开头删了ISIS毁坏,Ep3删了文革中的木心。

1小时前
  • reneryu
  • 推荐

BBC系列品質 不僅依賴編導能力、文獻功底、專家意見、攝製團隊的經驗和充足的經費他們最寶貴的資源是邀請的這些講述人是各自學術領域的佼佼者 含著深情和熱情將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古文明和藝術引入普通人的視野 不自視甚高 用平視的角度和巧妙的切入點講述 很有人文關懷 永遠能夠成功激發我的探索精神 好的紀錄片應該是一個引路人 一個嚮導 為實地拜訪做一個鋪墊。人文題材紀錄片 華麗的嗓音念旁白錦上添花而已。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