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爱可诉

剧情片俄罗斯2017

主演:玛丽安娜·斯皮瓦克,阿列克谢·罗津,马特威·诺维科夫,瓦尔瓦拉·史密科娃,安德瑞斯·凯斯,阿列克谢·法捷耶夫,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雅妮娜·霍普,安娜斯塔西娅·斯泰思科,叶夫根尼娅·德米特里耶娃,谢尔盖·博里索夫

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

 剧照

无爱可诉 剧照 NO.1无爱可诉 剧照 NO.2无爱可诉 剧照 NO.3无爱可诉 剧照 NO.4无爱可诉 剧照 NO.5无爱可诉 剧照 NO.6无爱可诉 剧照 NO.13无爱可诉 剧照 NO.14无爱可诉 剧照 NO.15无爱可诉 剧照 NO.16无爱可诉 剧照 NO.17无爱可诉 剧照 NO.18无爱可诉 剧照 NO.19无爱可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43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之中,珍亚(玛丽安娜·斯皮瓦克 Maryana Spivak 饰)和鲍里斯(阿列克谢·罗津 Aleksey Rozin 饰)结婚多年,时间和无休无止的争吵早就磨光了两人对于彼此仅存的感情,是这个家庭走到了分裂的边缘,不仅如此,这两人都在外面找到了新的伴侣,这更加速了这个家庭消亡的进度。  珍亚和鲍里斯两人有一个12岁的儿子阿廖沙(马特威·诺维科夫 Matvey Novikov 饰),都想要投奔自由生活的两人都不愿意继承阿廖沙的抚养权,为了儿子的归属问题,夫妻两人又再度陷入了无止尽的骂战之中。就在这场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的境地时,阿廖沙失踪了,作为他唯二的监护人,珍亚和鲍里斯开始意识到,他们必须收起各自的武器,共同寻找这个孩子。

 长篇影评

 1 ) 无爱可诉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对处于离婚拉锯战的夫妻,各自早有了下一任,由于12岁儿子归属问题迟迟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尚未卖掉房子彻底分开,某天发现孩子失踪双方则尽力寻找……。很显然导演想表达的绝不是仅仅是“离婚对孩子伤害大”这个层面上的问题,否则就不会出现关于“玛雅末日预言”播音那种播音……影片太多的隐喻让我们一起思考。

 2 ) 《无爱可诉》大师的故事常常是,因果工整看不见痕迹;开放结局,多层回味。

大师的故事常常是,因果工整看不见痕迹;开放结局,多层回味。

《无爱可诉》讲的是一个家庭的爱破败凋零的故事。它是大师作品,它有政治野心,所以它表演是完整的“离婚大战”+“搜救儿童”,但却是一个大大的诗意隐喻,本体是国家。原生家庭的问题即是国家问题。主题做成以小见大,最大抽象化,诗意化。这种作品是典型的“大师要做的事”,讲好故事,还要映射政治,人类思考等。

还是回到“小我”,看大师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的基本。故事对于离婚大战及失踪儿童都是真实感强烈的。它的真实来自于符合逻辑,来自于高度模拟生活。情节真实的基础是人物真实。

人物设定:

父亲,麻木、沉闷、被生活牵制,变成无能、沉闷的一种男性都市白领缩影。被原始欲望驱动——寻花问柳,但没有能力顾全结果,草草寥寥结婚、生子,继续出轨又让年轻女子意外怀孕,被原罪操纵的恶性循环。因为自己的不称职,亲生儿子最终离家孤苦死去,但新生儿,又何尝不是下一个被爱遗弃的命运呢?

母亲,贫穷、暴力的原生家庭出来的美女。注定一生只怜惜自己,极强物欲(为了安全感)。她的爱只有一个向心力,对自己,甚至亲生骨肉都遭到嫌弃。

这样的夫妻组成的家庭,当然没有相互的体谅和爱,因为夫妻双方都没有无私的余力。孩子本是爱的结果却成了累赘,孽缘,只有躲在黑暗角落恐惧、哭泣。待一个极端发生,孩子失踪,累赘瞬间消失,相互埋怨的夫妻失去平衡,这才有了骨肉被刀割的剧痛和恐慌,为时已晚,结局的残酷让人不能相信。剧痛是失去理智的,是暂时忘记一切的。之后作者明确的表达暗示,这种男人、女人的麻木、怨天尤人,仍然继续或重新扮演。

无论诗人,小说家还是电影大师,作为讲故事的人对生活的观察和归纳,高度的凝练比喻,都是到位的,它是一种巧妙,在自己有限的时长(篇幅)中,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大师最终才能做到精准,巧妙。

 3 ) 无爱家庭的恶性循环

伴随着强有力的节拍,开头将观众的情绪逼进一个狭小的无处可匿的死角,而当这一切停下来,一帧帧冷清萧瑟的北国风光仿佛要将美好的事物撕碎在我们眼前。越是美好,越是令人压抑。利用场景的特殊性,用空镜头一点一点地切割。即便偶尔有生物出现,这个地方仍然是充满死寂的罪恶感。冷漠的场景,也预示了本片的基调。 固定长镜头的使用,可谓将戏剧张力表现得透彻。一开始十分隐忍的镜头设置,将观众的期待心理化身为一头孔武有力的猛兽,任其噬咬,接而引起的期待心理的爆发,放大了观影心理的不安。但是导演有所保留地将一部分放置在小男生阿廖沙的身上。间而从服化道和演员表情变化对人物进行塑造。在阿廖沙的房间里看不到一点鲜艳的颜色,都是相对大面积的冷色调。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需要的爱大多是被给予的。可是来自家庭层面造成他这方面的缺失。他在家里出现的时候永远是清一色的灰色衣服,当他在上学或者是出逃都是红色的外套;房间的灯是白色的,可是出了房门外走道的灯是暖色的,这对于他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也暗示着外界可能是他寻找心灵救赎的最佳栖息之地。于是他逃跑了。 作为爱无能的两大主人公,作为母亲并没有对儿子悉心照顾,也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交流。当母亲和儿子出现在同一个空间的时候,两人相对无言。甚至需要借助外界的声音来打破这种令人不适的宁静。即便交谈,两人也是带着针锋相对的尖锐来刺探对方的反应。在阿廖沙失踪过后,她对儿子的熟悉程度停留在“觉得”“好像”;父亲角色更是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隐形的存在,从来没有跟阿廖沙同框出现过;在儿子失踪的时候,更是调侃“没事 他会挨顿胖揍的” ;母亲与父亲只要一起出现就会吵架,第一次在家里吵,刺激了儿子离开家里的愿望,第二次在当着要帮助自己找到儿子的志愿者面前吵,对方一下子看出来这对夫妻的不和谐,第三次在丈夫的车里吵,母亲更是崩溃得歇斯底里,双方对峙的情绪更是去到了高潮。 在格局上,虽然这只是一部有关家庭的影片,可是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对于群体冷漠的诠释。比如女主是这个群体的重要一员:她无论在跟丈夫争执,还是在跟情人约会,亦或上班工作,无时不刻不脱离移动电子设备。在场面调度上,选择了地铁这么一个地方,可以说非常具有写实意义。地铁是低头族最多的地方,当车厢里浩浩荡荡的人群都在玩手机,这个世界仿佛离我们又远了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就更少了。情感淡漠成了必然,另一方面,男主非常热衷于吃,可以说是一个满分的吃货了,导演花了不少的时间在男主吃饭时的镜头,而且不是一次让我们看到传送带的五彩缤纷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此后无论是事后还是超市,他都用食物来诠释他的为人;但是在表现人与人更为深入的情感交流上,往往是更为昏暗的色调。 整部片子如同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但有时候就像生活本身。总有一些点让你动容,产生共鸣也无非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随后夫妻俩都在疯狂地寻找阿廖沙。他们之所以成为夫妻,也是因为阿廖沙的存在。两人的存在并没有爱,因此没有沟通,无爱可诉,无情而终。

 4 ) 家庭、社会、时局:《无爱可诉》三调

作为一名迷恋寓言叙事的导演,萨金塞夫喜欢用几乎抽离社会背景的故事隐喻现实。在前作《回归》里,他用久别重逢的父子的一段公路旅行回溯前苏联历史,用一段伯格曼式的家庭伦理故事概括庞大的时局变幻。在《无爱可诉》里,他再次将家庭伦理剧的意涵扩宽到对俄罗斯社会,乃至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射。这种寓言的力量在今年开年再一次显现:就在前不久,俄罗斯将炮口再次对准了乌克兰,仿佛影片结尾被父亲硬生生丢进婴儿车的孩子再次卷入无爱家庭的残害。只是,他的境遇比凭空消失更加悲惨。

但如果只是对时局隐喻进行解说,观众又往往会陷入过度解读的怪圈,这一现象在讨论中会更加显现。我们也不妨先只体察故事的表层,而先不去深究故事的深层内涵。

电影的冷漠感最先来自于片名。如果说伯格曼镜头下的亲密关系还仍有些许爱意和亲情的存在(《呼喊与细语》用殷红淡出的画面转场可以视为一种象征),那么在《无爱可诉》里,这最后一丝纽带也不复存在。“无爱可诉”不是“爱无可诉”,影片中母亲对儿子恶语相向,而父亲则几乎不与他交流。最惊悚的镜头莫过于当母亲从厕所中出来,镜头一转,悲痛欲绝的儿子正站在门后,而他细微的哭声被门外父母的争吵掩盖。父母对亲生儿子的漠视,在这一刻便以可见一斑。

这样一种“love disabled”并不仅存在于这个家庭,它更像是一种社会症候,在戏里戏外上演。在一片繁华里,花枝招展的妙龄女郎为空虚的爱举杯自拍,分道扬镳的夫妻与新欢云雨,我们看不到爱,或者跟爱一样宝贵的感情,我们看到的是性、是欲望。而在银幕之外的社会,一位可怜的孩子也被亲生父亲和他的爱人推下高楼,不知身份的女子像牲畜一样被拴在屋内。人最真挚的感情和品格被践踏、被毁坏,乃至无辜者的生命也受到威胁。在银幕里,这是一段无爱的感情,已经无药可救的社会;在现实中,这一切正悄无声息的发生,然后被健忘的信息流忽略。

我们真的没有解药吗?解救失踪的孩子,拯救无爱的社会?至少在导演看来,确实是不可能的。真正应该承担搜救任务的警察局将责任推卸给民间救援组织,而在公权力缺失的情况下,民间组织的救援显得杯水车薪。影片中段冗长的搜救过程展现更是加重了这种无力感。这种“无爱”已经渗透进这个社会机制运行的方方面面,深入它的骨髓。这样看来,平白无故的“失踪”恐怕是孩子最好的归宿。

但在现实之中,公权力的形象不只是“不作为”,而是祸端的根源。驱使我完成这篇我在草稿箱积压三个月之久的影评的动力,正是前不久突然爆发的地缘冲突,以及身处局外的我们或冷漠或戏谑的态度。大国间的利益博弈最终伤及无辜者,所谓的人道主义瞬间化为一纸空文,可是恩怨无法“失踪”,只能继续存留在这片土地之上,比放射性物质还难以降解。

我想看到遭遇不正义的义愤,而不是事不关己的冷酷,因为我总觉得,“无爱可诉”的故事不只是发生在千里之外,近在眼前也正进行着,它终将毁掉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5 ) 爱是雾中风景,常态是#无爱可诉#、不得不重蹈的覆辙

回顾2020看过大约60部影片,印象比较深刻可称为伟大的影片,应该是俄罗斯安德烈·萨金塞夫导演的《无爱可诉》。

影片以父母土崩瓦解的婚姻、各自寻求生活的重建为背景,寻找一个失踪孩子为主线,讲述中年男女在婚姻中的失败、迷失,以及外遇之于生活捉襟见肘的尴尬,而孩子作为这种失败的产物,沦为消失的牺牲品。爱之于人生是雾中的风景,而人生的常态是“无爱可诉”,不得不重蹈的覆辙。

一直寒冷的、阴霾的、飘雪的俄罗斯,比起父母显得更热心去寻找失踪孩子的社会公益组织……家庭并不能成为一个人温暖的港湾,想起《欲望号街车》里导演借主演之口表达的“我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木心说:中国文化讲究大团圆,理解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人对陀氏一知半解,欧洲人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木心推崇陀氏,哲学上也最为看重尼采,这并不矛盾,可谓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是什么让一个人能逐渐在人间乌托邦海市蜃楼的梦境里清醒,拜倒于陀氏的伟大:彻底的悲观,也是一种巅峰。

 6 ) 最可怕的是生生不息的负能量

一个爱无能的泼妇生了一个爱无能的女儿,女儿长大后嫁了一个爱无能的男人,于是,一对爱无能的夫妻天天花式撕逼,他们的崽因此离家失踪。最可怕的不是这对不负责任的糟烂夫妻对自己儿子的粗暴伤害和冷血漠视,而是因为他们天赋人权的生育能力,完全能把爱无能的负能量刻在家族基因里,而这种负能量满满的家族基因只要没有强大的外力扭转,完全能生生不息,直到人类灭亡。在繁衍的长河中,它能使多少个家庭破裂,多少个孩童像此片中的儿子一样离家流浪,就不得而知了。

失踪的儿子其实是最幸运的,他成功摆脱了负能量基因对自己的同化和摧残,如果他还活着,想必成年后的家庭也不会因此受累,也许他能成为家族中成功逃脱爱无能基因荼毒的唯一幸存者,也未可知。

可他同父异母的小兄弟就没那么幸运了,永远不知反省的大人致使那个婴孩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现代社会,成为父母前不需要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谋害无辜的未成年人,妨碍社会治安。

 7 ) 生活的中悲剧

男女主角是一对夫妻,他们要离婚,为了如何安置儿子的事激烈争吵。儿子很伤心,离家出走。男主角因害怕离婚而被宗教狂的老板开除,所以很快让新女友怀孕,以便快速有个新家庭,不被老板发现离婚。女主角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有钱人,两人同居,感情很好。他们两人都没注意儿子失踪,直到学校通知他们才知道,然后赶快报警,又在网上找志愿者帮助寻找儿子,但是经过多日搜寻也没找到。最后有人通知他们去停尸房认领儿子的尸体。

当初男主角是为了保住工作而结婚生子,因为他的老板对宗教很狂热,没家庭的人不录用或被开除。后来要离婚了,怕被老板发现,又赶快让新女友怀孕,这样很快又能以一家三口人的样子出现在公司聚会里。妻子和孩子对他来说是保住工作的工具,所以片尾他把和新女友生的孩子很粗鲁的放到摇篮里。而他和前妻生的孩子对他不再起到道具或工具的作用,完全成为负担。女主角有了新男友,儿子对她来说也是个负担,那个新男友肯定不欢迎她带着儿子一起来。所以她想让儿子去寄宿学校,毕业后参军,这样儿子从现在到成年都不需要家庭照顾了。如果能这样,对男主角来说也是好事。但学校毕竟还要放假,儿子在假期的时候,他们还是要在各自的新家庭里照顾孩子一段时间,他们肯定都不想这样。儿子的死亡,让他们都解脱了,他们不再需要为了孩子的事见面争吵,不再因为这个孩子而影响各自的家庭。丧子之痛中对他们来说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多年以后他们或许都记不起曾经有过这个孩子。

孩子死了之后,那所公寓也终于卖出去了。新业主重新装修,小男孩的那间卧室里,他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和气息已经荡然无存,窗外那片他曾经默默注视过的风景,已经从深秋变成严冬,那些树木明年还会长出新的绿叶,小男孩的生命却戛然而止,永远不再长大。

片尾的电视新闻里报道乌克兰的顿涅茨克问题,乌克兰政府炮击要独立的顿涅茨克地区,一位年老的女人控诉乌克兰政府的暴行,她的情绪似乎和女主角的妈妈相似,但女主角的妈妈并没有处在那种极端情况下,所以这让女主角不想看电视了。女主角的妈妈一直对女儿很严厉,男主角则形容女主角的妈妈是穿裙子的斯大林。女主角妈妈总是爱抱怨,又对亲人像统治者那样很严厉,这也影响了女主角,她对儿子也是这种态度,他的儿子情绪肯定也一直不好,父母离婚让则他绝望了。

不知道小男孩的死是意外,还是自杀。我觉得自杀的可能性很大,他在那个废弃建筑里留下夹克,肯定是故意的。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脱下夹克,只有要自杀了,才会不在乎天气。他留下夹克既是给找自己的人留一个提示,告诉大家他在这附近,也是暗示找自己的人,他已经自杀了。

片中买了男女主角公寓的夫妻,那位妻子也怀孕了,他们将来的孩子也会住到小男孩曾住过的房间里,希望他们一家能避免公寓前主人的悲剧。

 短评

三星半,萨金塞夫正常发挥。家庭关系、国家寓言、仍然严肃、有距离感的冷静观察。倒未必非常精彩,但这样的电影总该有一席之地。

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对中产阶级婚姻失败片有点审美疲劳,导演感觉拍着拍着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去了连个路人都能把他给带跑。

6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年度最心碎电影镜头:父母半夜争吵,孩子躲在浴室门后哭还不敢出声。倘若有类似经历,即便已经模糊,也会因这段全部记起,伤到浑身发抖。小时候其实也会暗中希望自己消失了可能世界就太平了,看完电影才更为深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萨金塞夫喜欢拍的父辈与子辈)用这种断裂方式最为残忍

1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对父母实在是太过于庸常,以至于在伦理(儿子)和政治(乌克兰人民)两个层面上,导演去概念化的努力都显得如此牵强。不过,故弄玄虚视听(所谓斯拉夫大师范儿美学)倒是成功蒙住了那部分鼓掌的观众(甚或是评委:)。我真的没有在说范冰冰。

1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这种电影看大银幕的话,简直就像文艺片里的视觉大片,抛开直白的社会新闻,故事本身的绝望和悲凉也已经足够了,全方面立体的呈现一个病入膏肓的世界,这应该是今年最丧的一部电影了吧。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俄罗斯现代大师的新作,好悲观的社会描述啊!依旧保持了导演一贯的冷峻眼光,富于视觉表现力的银幕感觉。只是中部成了“民间救援队”工作的流水式展示,离开了人物发展。比起他的《利维坦》、《回归》等巅峰之作,还是弱了许多。

2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爹妈各自做爱日,男娃离家出走时,萨金塞夫不太冷,俯首甘为奖下臣。

2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如漂着浮冰的冬河般的摄影,凝视的是这片大地周而复始的悲哀。一直觉得萨金塞夫内心是矛盾的,既想克制,又想拍出老塔的诗意,结果就是越来越重的设计感,看到后面基本失去耐性。各种浅白的“注释”非常令人讨厌,说到底还是拍给“外人”看的电影,就差把“我想拿奖”写在额头上了。

2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电影讲述的不是婚姻因儿子失踪陷入更深的困境(多么老套),而是儿子作为让婚姻真正结束的祭品必须被死去。

31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一冷到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尤其寒冷。萨金塞夫对西方社会为人父母的会心一击,站在孩子的视角看该是多么悲伤啊!虽然新闻时政植入得太生硬,但整洁肃杀的构图依然是大师级别,俄罗斯的天空永远都在飘雪...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过于对仗,以至乏味

3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胸口的痣、阴处的毛、一个寡言的孩子,都是多余的。梦中掉落的牙、有死角的监控、无人呼应的呐喊,都是无用的。婴儿在推车里嚎啕,体会到了欺骗;父亲在视频前沉默,感受到了忽视。不是所有爱都能被抱起,不是所有思念都有回音。彼时交颈缠绵,此时呼噜震天,屋外漫天风雪,只有寻人启事在控诉与祭奠。

4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孩子们都去哪儿了?

41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还行

老哥稳。《奇遇》式的失踪,《镜子》里的雪原,《潜行者》的迷宫,《冬眠》中的沟通困境,直到《回归》的国族隐喻,萨金塞夫用一如既往的阴冷色调和简笔绘画般的镜头运动在俄罗斯土地上勾勒出一幅“生无可恋”图。影像震撼,寓意深刻,水平高于甚至高于利维坦

4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没有爱的能力的男女拼命做爱,享受性爱的刺激与欢愉,对性爱的产物这个孩子几乎是厌恶的,这凭空而来的要去爱的义务让他们非常不耐烦。爱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多少人不配为人父母。俄罗斯的艺术水准还是高,无论是中产阶级的公寓,还是高端人士的郊外别墅,水准都远超北京的千万公寓,上亿豪宅啊

4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3.5;隐匿在转述信息里的社会背景显得刻意,设计感较强,东正教的契机插入、水的意象(神似《潜行者》的废弃楼)、爱的式微幻灭,一切都像是自我重复,但凄神寒骨的基调和格局沉稳的构图加分;原生家庭的不幸像携有病毒的基因复制到下一代,废墟(末世)场景隐喻的无爱,玻璃窗后无法交流的隔阂。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从一个很小的婚姻失败样本,剥出了与之关联的暴君母亲和尴尬新生,性爱戏工整得像教学片。一场关门戏,更倾尽了童年的孤独阴影。大费周章的搜索阿廖沙,更像为摄影而生。语焉不详的爸爸去哪儿,和吵架撕逼恶斗的儿子消失了,都是同一个导演。一点都没变。至于电视新闻,想看的人才会抱着电视机看啊

5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你不爱他、不爱他们、不爱任何人,既然如此,又何必疲于奔命、苦苦寻觅呢?你们都不要他,甚至想送他去寄宿学校、去当兵。这样岂不更好?“活着不能没有爱情”,或许最后的最后,获得爱情的反倒是阿廖沙,他离开了、自由了,而你们表面上开始了新生活,实际仍旧被冰冷的雪花囚禁,停滞不前。

53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用电视新闻点透政治隐喻太没意思了。

5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萨金塞夫镜头下的情感关系以及转折爆发还是依旧让人揪心。民间救援机制的大篇幅展示,看似是在表现莫斯科当下社会组织之暖时,更揭示高离婚率的现实创痛。警方再是配合,志愿者再投入,也盖不住冰冷凛冬一个个家庭的无爱可诉。一个个年轻女子和路人甲乙的废戏有些多,干扰到本来非常明确的灰暗主题。

5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