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

剧情片其它2016

主演:贾克琳·乔斯,胡里奥·迪亚兹,拜伦·盖斯勒,乔马利·安杰利斯,尼尔·瑞恩·塞斯,梅赛德丝·卡布莱,安迪·艾根曼,马克·安东尼·费尔南德斯,费利克斯·罗科,蒙·康菲多,玛利亚·伊莎贝尔·洛佩兹,鲁比·鲁伊斯,约翰·保罗·杜拉

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剧照

罗莎妈妈 剧照 NO.1罗莎妈妈 剧照 NO.2罗莎妈妈 剧照 NO.3罗莎妈妈 剧照 NO.4罗莎妈妈 剧照 NO.5罗莎妈妈 剧照 NO.6罗莎妈妈 剧照 NO.13罗莎妈妈 剧照 NO.14罗莎妈妈 剧照 NO.15罗莎妈妈 剧照 NO.16罗莎妈妈 剧照 NO.17罗莎妈妈 剧照 NO.18罗莎妈妈 剧照 NO.19罗莎妈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9

详细剧情

  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

 长篇影评

 1 ) 马尼拉现实最不堪的倒影

作者:方汉君

1

菲律宾影片《罗莎妈妈》(2016),对于马尼拉警察体系的刻画,毫不避讳,扫毒成了警方的生财之道,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自主权力过大促成毒品泛滥的主因,贫民受到毒品侵蚀与体制性的双重侵害,因毒品所引发的亲情、社会乱象等等都一览无遗。

如同片中的罗莎妈妈一家需拿出赎金20万,她于是提供了供货人马尔乔,抓获了马尔乔后,从他那(被毒打后,包含其妻需分摊的)得到15万,那罗莎一家还得凑齐5万,于是罗莎的三个儿女,各变其法,齐齐筹钱,当然会碰得一鼻子灰。女儿找姑妈借,被数落了一顿后,其子和姑妈还是给了点,小儿子只得靠出卖身体,跟吝啬的老男人磨来了一笔,大儿子搬着家里的电视机,满街的吆喝,最终还是卖给了警察局的人。

如此这般,这三兄妹好不容易筹齐了4、6万,带上搜来的手机,剩余部分,只得由罗莎去向人借20%利息的高利贷,这从四面八方筹借来的钱,等这对夫妻释放后,即需重操旧业还清所欠款项,因而也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伊始便开始大规模清剿毒品的活动,其中的扩大化和冤假错案在所难免,但一阵暴风骤雨过后的禁毒战役的收效到底如何,还要看现实中的真实效果,但如果不从制度的沉疴着手,可能还只是治标不治本,到头来势必死灰复燃,成了灭不了的牛皮癣。

片中结尾,罗莎妈妈喘着粗气借到了那点钱,被关了一夜,饥饿难耐,路过街边摊就买了一串串烧吃了起来,那混合着汗水与泪水的样子,疲惫、无奈又茫然,但她必须坚定,如果她垮了,这个家也就没了。如同导演所说的,亚洲的女人都有一种异常坚韧的品质,好像她们天生就是强者,但拍摄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可能是自己就生长于这样的家庭的缘故吧。

2

布里兰特·曼多萨的电影,让我想起越南导演潘党迪,他们都善于呈现底层民众的不堪心理。但曼多萨的影像更具纪录性,夜色中的街道,凌乱、伴随着雨水的泥泞,污浊横流又垃圾遍地,这种场景,连同片中所表现晃动的人影,真可谓菲律宾原汁原味的土特产。

布里兰特·曼多萨,1960年出生于菲律宾的圣费尔南多,大学学的是广告,在电影上算是大器晚成,45岁才拍出第一部电影《情欲按摩院》(2005),幸运的是获得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金钓奖。《基瑞纳》(2009),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被锡兰和李沧东认为是影展中最有创造力的一部电影。之后的《祖母》(2009)、《塔克洛班的困境》(2015),都为他赢得了盛誉。这部《罗莎妈妈》再度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饰演罗莎的贾克琳·乔斯功不可没,她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在曼多萨的电影中,摄影机跟随人物的交互走动,当然并非为了走而拍,而是因剧情需要。善用夜色自然光,亦非刻意,只是顺其自然。诡异低沉的电子乐,对应着各角色盘算的内心。片中大雨下的幻变,犹如霓虹光影在影像上涂抹的暗淡色带。且他尽量不打人工光,基本上都是自然光,这给我的感觉,其凛冽的情境,真是比现实还真实。

但看片中阴暗潮湿下的街道和破屋,好像摄影机憋足了劲,聚焦空间的功能,总能与传递的感觉连为一体,跟踪拍摄的前后左右位置,360度无死角,都会有所涉及,借此呈现角色情绪及心理的变化。这种看起来比较笨的表现手法,正是“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混合运用。影片之所以很多场景是在黑夜,按导演的说法,因为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大都是发生于夜里,这在哪儿都一样。

《基瑞纳》《罗莎妈妈》这两部电影,都将马尼拉作为一座现代社会的“地狱”来拍摄,这多少是要冒风险的,好在菲律宾这个国度对于文化的管制还是宽松的。这里的人好像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忙,也没人管你拍什么,在这个国度,生活是第一位的。

3

《罗莎妈妈》框定马尼拉的一天两夜,起于夜的降临前,并在第二夜的到来后结束。影片一开始,便映照了马尼拉如地狱般的城市景象,一个是超市店员因为没有硬币便不再找还罗莎零钱,这当然也会在其它城市发生,但一般是商家吃点亏,在这吃亏的却成了顾客。另一个是的士司机不愿将车开进小巷,这说明司机惧怕的现实,这导致了她与小儿子拎着沉重物品淋雨回家。

接着有趣的是,罗莎穿过这混杂、狭窄又污浊的贫民窝居老街,吆喝着一路到家。老公在吸毒,明天我的生日还不让我嗨一下吗。罗莎还会帮着他吸。家里嘈杂无比,孩子们一个个以不同面目出现。忙如陀螺的罗莎,从摊子上买了饭菜回来,被一个可怜鬼纠缠着,给他一发后,还顺拿29比索。至少在亚洲,那个最累的永远是默不作声的妈妈。

真是不好彩,接着警察匆匆赶来,地狱式的图景慢慢拉开。罗莎夫妇因为贩毒被警方抓了个现形,搜查出了冰毒和麻醉品,然后带着这对夫妻急回3号派出所。铁证如山,看着办,20万,一个子也不能少,设套抓到上线,一起撸,没钱哪怕去掘地三尺也要凑齐……公权私用要达到极至。按导演的说法,电影很简单,就是三部分,罗莎、警察和孩子们。最后,通过三个孩子凑钱获释的过程,使得影片达至一个晦暗色调的高潮。

警察抓捕押送回派出所的这一路,让我们领略了何谓地狱般的马尼拉贫民窟。接着在警局审讯、说服及谈条件经过,很是逗趣,3号派出所更像一个临时拼凑的家。警察的儿子和另一个少年,都在这儿玩,他们拿到钱就去买烧鸡、啤酒和烟,他们当然不能白抓,总要有所斩获。小小派出所漫溢的趣味和凛冽形成反差,一方面警察之间的嬉皮逗乐,一方面他们面对被抓对象的各异态度和面目,都让影片有非同寻常的现实质感。

“徇私枉法”,借此赚取赎金,让这部电影的各棱角丰富多面,直到这对夫妇离开警局,低沉的配乐持续响起,看似粗糙却有质感的影像,看起来比现实更真实,街头的混乱与家里的零乱,形成对冲,地上的泥泞和天上的雨水,通过手持镜头的快速剪辑,深入到黑夜窄小的空间,宏观下的精细扫描。

大儿子杰克逊,小儿子凯文都没什么正经事做,只有女儿吉莲在上大学,她在片中的性格是最突出的,当警察搜了她的手机,她看到后要抢回来,被骂成了婊子,也要愤怒地上前撕扯,还是妈妈拉住她。但吉莲知道轻重,她知道眼下筹钱最重要。当她挨了姑妈的骂,也不回应一句,一切都得忍着。

小儿子凯文乖乖仔的样子,一开始就跟着妈妈提东西,后来父母被抓,他为了筹钱,只得卖春,却遇到了小气鬼,凯文求求他多施舍点,这当然让人心酸。大儿子逮到了举报其父母的邦仔,当街追打,却不敢懈怠,急忙要卖掉电视机。

4

饶有意味的是,罗莎告发了马尔乔,警察让他打电话给家人拿钱,他却偷偷打电话给熟悉的警察,这是当事人最禁忌的,招来一阵毒打,被打得不省人事倒在地上。其妻琳达赶来后,颤抖地以为丈夫死了,警察说他只是皮外伤,躺下就没事了。其妻只得忍气吞声地出去筹钱。罗莎夫妻当然就乖多了,丈夫内斯托只是一个跟腿的,除了吸毒就是一个甩手掌柜,家中一切都是罗莎操持,她用尽心力支撑着这个家。

我们注意到,片中马尼拉这些处于最基层的派出所,便成了警局生财的要害部门,他们权力够大,不用穿着警服,从抓人、审讯都没有身着警服。只有当他们拿到了犯罪人的赎金后,警官桑切斯才正儿八经地穿起了警服。他从派出所出来,走到警局,敲开局长的门,影片嘎然而止。想必观者都心知肚明了。这也是影片小小藏的部分。身为警察,他们当然知道警服意味着什么,前后的比对也就与剧情贴模了。

曼多萨说过,他在拍摄中,能够接触到社会中各种阶层的观众,这会给他带来最大的成就感。轻便的手持摄影机如一阵旋风卷进了马尼拉的底层社会,光怪陆离中,小偷、妓女、车夫、商贩、警察和毒贩等等,制造了影像密度的最大化,超越了新现实主义的表现,无疑是一种超验性现实主义影像。影片的生活流并不等同于生硬现实的刻板记录,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难得的掌镜能力,手中的摄影机真正成了他创作的手中自来水笔。

曼多萨的电影中,那些泛滥涌动的的马尼拉和菲律宾现实的各种奇观,他们苍蝇般附着于现有积弊丛生的陈旧体制上,各有其道的战战兢兢地生活着,边缘化和权力化相互寄生的格局,越来越挤兑并势成尖锐的倒影。由此,晃动的镜头下,在叙事上延展出的每个人物都发展出一个自己的世界,并附加到影像自身的复调体系中,如同曼多萨自己所言,这是“现实最真实的倒影”。

但我想追问的是,曼多萨的这种影像塑造,还能走多远。我们当然希望他一直这样拍下去,从技术上来说突破则成了必需,不可能如此一直手持与晃动。有扬有弃,变,与不变,则是一个拿捏度的问题。而在题材选择上,重复与相似,将是他面临的创作瓶颈,底层的现实,仍有深度挖掘的必要,比如在点与面上的拓展。也许他总能另辟蹊径,这也是我们乐见的。但我只想说,《罗莎妈妈》真的是棒极了!

2017、6、26

 2 ) 马尼拉的夜与雾

片头一开始就把镜头投向马尼拉街头最常见的小卖部,导游说过菲律宾的人从来不存钱,买东西都是一点一点买,洗衣服一次买一小袋洗衣液,所以他们小卖部里常见那种一小袋一小袋装的东西。

回想起当时去菲律宾最值得的一段旅程,是临走的时候去岛上唯一的商超买椰子油,结果没带够比索,没办法打车回酒店,然后我一路走回酒店。又恰逢当时订自由行的时候太迟,所以住的不是海边的酒店,而是半山腰上的酒店,这段路势必要经过电影里那样的当地人家。路过当地的学校,地都是高低不平的泥土地,连大门围栏都没有,对过马路就是孩子们的篮球场,也是泥土地,篮框是一个枯木卷成的圈圈绑在大树上。孩子们看到有游客路过,特别自信的跟你打招呼,一点都没有穷山区里那些苦孩子的感觉。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就像电影里一样,当地人不管去哪里都不会走着去,所以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的我显得特别突兀,好像马路只是用来开车的。片头罗莎妈妈从超市出来毫不犹豫打车的行为,如果不是见识过当地人花钱如流水的样子,很难理解——中国的穷人有几个舍得打车的?超市找零没有就给糖果,二儿子出来叫车该小费的但给了糖,菲律宾街头有很多那种专门站在街头给人拦车给人指路的小孩,年纪很小都很热情,所求无非一点小费而已。不管是片头那个出卖罗莎家的小男孩讨要零钱还是片尾罗莎妈妈问当铺讨要“回家钱”,其实给的都是硬币,他们一样都好好的收着了,当时在菲律宾导游再三强调不能给硬币,说硬币是给乞丐的。不知道片中是为了表达他们没有尊严,还是这只是当地人为了索要面值大一点的纸币所说的谎言。

罗莎妈妈在夜雨蒙蒙的晚上被抓进“警察局”,导演很巧妙的只用了几个镜头就告诉你这不是真正的警察局——看门并且用木棍锁门的小孩、昏暗的后巷、所有抓捕都不是警车,居然还有个吉普小巴。然后又只用了一个短信就告诉你,其实毒的来源其实还是警察。就是这样黑暗,缴得毒又通过毒贩流通回去,赚了钱又抓小商贩来吸血,源源不尽造就多少穷人。这个地方的毛病不是毒,就是穷,如果人人都能有正当职业,可以养家糊口,不至于任人鱼肉。

菲律宾的吃也很有意思,罗莎家导演拍完一圈下来没有看到厨房,然后晚饭的时候罗莎妈妈就到街边去买饭和烧烤串。我当时在闷热的太阳下走着,路过有些黑洞洞看不清里面的铁皮屋,有人在外面也是这样烧烤东西,一串串黑乎乎血哧哧的不知道是什么,看了电影才知道是猪血肠和鸡大肠。在路边那种推着卖的花生和鸡蛋也很多,还有他们在警局里因为赚到大钱买的锡纸包着的烤鸡,其实都没有什么好吃的,而电影里唯一有钱一点的是那个开餐馆的。在菲律宾开餐馆和开酒店的建筑对比其他任何建筑都鹤立鸡群,我路过最高档的地方全都不是个人住宅,一定是个带接驳车的酒店。

不管是手持镜头、配乐、画面配色、剧情衔接,干净俐落,这个导演讲故事的功底都可见一斑,很有意思,绝不乏味的片子。

 3 ) 太简单太普通

故事太简单,随便看下中国日常新闻就知道这些事情是家常便饭,没什么稀奇,也不感人,也不出乎意料。 互联网真的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大脑思想也改变了,以前资讯不发达,只能看看电视以及新闻报纸,而这些电视新闻报纸基本都是经过“筛选”的,所以以前的人很单纯,除了左邻右舍,也就没啥了,黑暗的东西一般人看不到。这电影要是二十年前还可以看看,现在看了没感觉,因为这种事情在互联网上太普遍。

所以电影的未来还是在好莱坞美国,因为美国资讯互联网太自由发达,所以像这部电影小贪小黑根本就不会合的上观众胃口,因为太普遍普通了,只要不是小学生都知道。美国那些导演编剧肯定要绞尽脑汁才能满足观众胃口。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观众见过市面,不好骗,所以导演编剧必须要绞尽脑汁,比如朝鲜导演编剧就不用绞尽脑汁,我估计我学上一年拍摄技法就能拍个轰动朝鲜的电影,因为他们没见过世面。

看看那些好莱坞电影电视剧,电视剧《纸牌屋》《行尸走肉》《毒枭》《西部世界》电影《赴汤蹈火》《消失的爱人》《第九区》。编剧简直就是文学家,想象家,发明家。

一句老话: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很显然这部电影只源于生活,但没有。。。。。导演以为自己见过世面,其实许多观众比他更见过世面。

很显然随着时间发展,以后的好电影越来越少,因为见过世面的观众越来越多。那样的情况下,一个导演比观众更懂‘世面’会越来越难。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菲律宾总统强力扫毒,招致欧美一些高高在上的人权卫士不满(这些人权卫士有时候是实际的,有时候就是一些空想主义者),所以这个导演拍了部反应扫毒负面影响的电影,来讨好这些人权卫士,当然这背后就是想得奖呗,电影奖都是被欧美把持。这也是电影另一大恶心的地方。导演你干嘛不拍拍贩毒让人妻离子散的恶的一面?两方面都拍一下吧,这样才显得公平。

 4 ) 平民窟

《罗莎妈妈》讲述的是罗莎和内斯特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住在马尼拉的贫民窟,表面上开香料店的他们实际上在干着贩卖冰毒的勾当 这一夜,罗莎和丈夫在进行买卖时遭到警察逮捕,他们的儿女们开始四处奔波筹钱,向腐败的警察交换父母的自由[1]影片讲述了生活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贫困区的一家人,罗莎和丈夫内斯特开着一家周围人尽皆知的杂货铺,同时夹带贩卖少量毒品。原本就已经入不敷出的生活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里变得雪上加霜,所谓的警察临检在杂货铺搜出毒品,罗莎和丈夫被带走,几个孩子为了向贪得无厌的“协警”交付巨额赎金只得四处奔走……

 5 ) 心酸的写实,欠缺的深度

故事发生在位于马尼拉大区的城市曼达卢永。“罗莎妈妈”罗莎-雷耶斯是一个矮胖、干练的中年女人,影片的第一场戏中,他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厄文在市场上买了很多方便面。当收银员没有足够的硬币找零时,她情绪非常激动。这基本上就解释了在她和丈夫经营的杂货店里,除了出售面条,还铤而走险地兼卖少量的毒品背后的原因。 影片开始约20分钟后,警方突袭了小店,夫妻俩被带到警局,面临三个选择:蹲监狱,交20万比索的高额罚款(相当于4300美元),或者供出他们的供应商。对于这几个警察来说,这种威逼恫吓的手段似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不过影片却没能深入挖掘。 《罗莎妈妈》中段的情节发生在警察局及其附近,夫妻俩的供应商被抓来毒打一顿,但没能交出全额罚金。于是,警察逼迫罗莎的三个孩子——厄文、哥哥杰克逊和妹妹拉凯尔去马尼拉想办法凑齐剩下的钱。到了马尼拉,拉凯尔到亲戚家要钱,杰克逊试图卖掉家里的电视机,而眉清目秀的厄文则通过出卖身体,拿到了足够的钱。 编剧Espiritu的这个剧本十分简单,几乎没有任何支线情节、隐喻内容或是宏观的社会背景,不过观众应该不会认为,雷耶斯一家的黑暗经历只是特殊个例。影片中唯一在推进情节向前发展的,就是这个凑罚金的事儿,伴随着更像噪音而不是音乐的配乐,时不时增添一点气氛或是紧张感。 影片没有给观众带来什么悬念,因为它并没有说明如果一家人凑不到钱,会面临什么样的下场。这个家庭显然是很团结的,但是人物的内心没有得到展现的空间。让孩子承担拯救父母的任务,对此罗莎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什么促使厄文牺牲自己,为父母的错误买单?这些问题,影片都没有讲清楚。片名“罗莎妈妈”其实也选得不太好,因为影片并没有全程从罗莎的角度来叙事。 所幸的是,曼多萨再次展现了让影片的背景“说话”的一技之长。《罗莎妈妈》选择在八月的台风季拍摄,这增加了室外戏的戏剧性,尤其是伴随着瓢泼大雨的那场警察突袭。导演镜头下的夏日马尼拉黑暗、潮湿,水漫金山,营造了“腐败之城”的氛围。御用摄影师Odyssey Flores碎片化的暗棕色手持镜头,始终给人压抑、紧张的感觉。不过,如果能再增加一些人物的特写镜头,尤其是从导演的处女作就开始与其合作的女主角贾克琳-乔斯,会带来更强的情感冲击力,也能更深入地诠释这个家庭中个体面临的困境。

 6 ) 马尼拉的一天两夜居然划开了一个社会的群像!时间会证明这部影片的伟大!

布里兰特·曼多萨,这个擅长通过平凡人物刺穿社会,划开一个整体,拉开一个侧面,让你看到一个现实群像的菲律宾导演。

他的新作《罗莎妈妈》再次震撼了胖哥!


布里兰特·曼多萨先后以《情欲按摩院》、《强强》、《男孩看见血地狱》等多部影片闪耀各大电影节,被世界影坛所熟知。

他凭借《男孩看见血地狱》入围戛纳金棕榈奖,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桂冠。


这次,他的新作《罗莎妈妈》提名69届金棕榈奖,并把女主角贾克琳·乔斯捧为了戛纳影后。


《罗莎妈妈》的故事脉络非常简单,它的神奇之处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营造出了一种触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无限扩展的外延能力。

影片发生在马尼拉的底层居民街道,警察局,女主角罗莎的小店铺,多为狭小、局促的空间;

整个故事的时间也缩短到一天两夜。

《罗莎妈妈》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不断缩小,不断舍去,不断以微小的切口进入庞大的社会。


为了营造各种“小”,影片采用了手持摄影,杂乱的人群,晃动额镜头,闷热潮湿的天气,罗莎的整个世界都处于风雨缥缈的不安中。

这种侵入性的摄影风格,带来了伪纪录片式的体验,增加了影片的“再现”效果,提高了真实性,让观众零距离感受角色生活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相当惊艳!

罗莎带着儿子去超市购买东西,遭遇了第一个不顺,超市不愿意找补零钱,他们被迫提着更多的东西回家。

天降大雨,他们狼狈的躲进出租车,眼看要到家,司机却不愿进入狭窄的居民街道,他们被迫冒雨回家。


镜头此刻死死的跟住了罗莎的背影,观众以罗莎的视角,看到了整个底层居民的街道。

混乱,肮脏,空气中混淆着各种液体和气味。

很快我们进入到了罗莎的家,那个简陋的店铺。


这一简短的镜头,就看出了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的功力,看似粗糙的镜头质感,因为对于细节的巧妙捕捉,加上行云流水的快速剪辑,很快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街道。

那些人物在主角的视角下活灵活现,充满了真实感。庞大的信息量一下子锁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观众理解的主动性被很快勾出。

开片的两个不顺利事件,城市雨季的突降大雨都预示着人物未来命运的叵测。

《罗莎妈妈》故事被自然的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罗莎的强势和精明。


老公在楼上嗨药,她却需要照顾四个孩子,打理这个小铺,外面多数人都欠着她的钱,她也喜欢到处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赊欠被人钱。

并且我们很快发现,罗莎为了养活这个家庭,还在贩卖冰毒。


全片的干扰事件很快到来,警察早已埋伏好,准备捉拿她。

提前的埋伏,警察进入小屋,搜索证据,缉拿罗莎和她的老公,然后压着两人,靠着武力离开了街道。


全片时刻都在混乱中呈现有序。

警察进行缉拿的场景在手持摄影的表现下,张力十足,氛围感扑面而来,在狭小的屋内,一群人看似乱做一团,其实各司其职。

镜头飞快的在各个人物上切换,没有一丝浪费。


找病毒的警察,负责缉拿的警察,审问的警察,准备私藏证据的罗莎,保护着孩子的父亲,一切都井井有条。

快速剪辑和手持摄影带来的临场感和不安全感,加快了叙事节奏,以极强的代入感刺激着观众的神经。


罗莎和丈夫被带入警察局后,好戏才正式开始。

原来,这群警察把警局打造成了法外之地,成为他们捞油水,赚外快的地方。

他们公开诱惑罗莎,让他们给钱消灾。当他们知道罗莎一家没有钱时,他们让罗莎供出上家,以大鱼弥补他们的损失。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影片的每个场景都在人物的动作中被塞得满满当当。

这边一位警察还在擦汗,那边一个警察就开始给罗莎唱白脸,让她成为“叛徒”了,而另一位警察正在超乎混入警局的小孩跟班出去买烟酒。

整个警局没有一点威严秩序,仿佛菜市场一般,人蛇混杂,每一个人都充满着最原始的欲望。

为了离开警局,罗莎供出了她的上家。

再这一次的抓捕中,导演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出了惊心动魄的抓捕过程。镜头停留在充满不安和紧张的罗莎还有其身旁的警员脸上,我们通过他们的面部变化看到了两人对于抓捕的关注。


场景依然停留在拥挤的小车上,但车外到处是嘶吼声,甚至偶然传来几声枪响。

绵绵的细雨,潮湿的空气,缓慢了时间,却提速了剧情。


在度秒如分的抓捕后,我们终于看到警察抓捕到罗莎供出的上家。

这一次,警察更加明目张胆的索要财物,筹齐20万,就放走你。


又是几个简单直接的场景,表现出了警察的腐败,和对暴力的滥用。

一开始面露微笑,让他拿钱消灾,而后见其准备打给其他警察,在酒精的作用下,警察失控,疯狂击打贩卖毒品的男人,随后电话叫来其妻子。

整个过程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在这个漏水的警局房间里继续上演着腐朽和黑暗。


男人的妻子很快来到警局,她只能拿出5万元,加上男人包里的10万,还差5万,这笔赎金落到了罗莎一家人的身上。


故事由此进入第二幕,罗莎的三个孩子来到警局,在父母的提点下,准备各自找亲戚或者朋友,筹齐这笔钱。


终于,镜头离开了那个压抑的警局房间。影片以三段平行剪辑为我们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群像。


黑夜进入白天,但观众丝毫没有感觉到光明的到来。

三个孩子的三段经历,让我们触及了这个城市的更多的地方。

但在刻意塑造的镜头下,我们只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混乱与肮脏,其隐喻着导演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

上了大学的女孩到处找到亲戚借钱,遭受了各种白眼和辱骂。穿梭在街道时,她滑到在了旁人刚泼出洗碗水上。


可她没有时间自怨自艾,她喊着泪水,咽下了痛苦,继续踏上了筹钱之旅。

那个看起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男孩,抱着家里的电视,到处寻找购买者,期间他发现了出卖罗莎的男孩,那个他口中最好的朋友。

原来,那个男孩为了救出自己的哥哥,出卖了罗莎,一开始找罗莎买货不过是警察引蛇出洞的安排。


最后,他一路寻找,把电视卖给了监狱的看守。

家中另一个面容姣好的男孩找到了他的同性恋友人,一个中年男人,用金钱换走了他的身体。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个男孩可能与这个男人早就相识,他们也许还有超越身体的感情。

他一而再再而三要求男人多给他一些钱,他第一次这样祈求他的施舍。


终于,三个孩子都筹到了钱,一共46000块,还差4000.

警察不依不饶。

罗莎灵机一动,拿着女儿的手机,找到了友人帮助。

一番算计,她成功借到了4000元,并祈求要了几十块车费。

这时,她拿着钱在街边买了一串鱼丸,一边吃,一边流泪......


故事戛然而止。

《罗莎妈妈》把生活不断琐碎化,通过碎裂的镜面,从各个方面给展示了这个城市,以及这个社会。

有人质疑影片的人物单薄,警察全部功能化为腐败贪婪,几个孩子的表演也生硬。

对此,胖哥认为,《罗莎妈妈》的镜头对准的本来就不是人物,而是这个城市,这个社会。

布里兰特·曼多萨把镜头当做了武器,刺穿的正是这个社会的表面,他表现人物的方式虽然浅尝即止,但力道依然猛烈。


全片,有两次通过罗莎的视角,传达出了在这个城市生活中的家庭形象。

一次是罗莎被捕后,去往警局的路上;一次时罗莎最后筹集到了剩余的4000元,在街边停留片刻时。


她看着一家人,努力维持着生活,经营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店铺 ,这一刻她内心复杂。


明天依然会到来,但她真的累了,她真的感到了绝望。

这样一个坚强精明的女人,在生活的重压下留下了委屈的泪水。

《罗莎妈妈》触及到了贫穷的部分原因,罗莎家庭的悲剧,铤而走险的根源绝对是贫穷。

贫穷的原因可能是警察的腐败,上层的不作为,还有毒品的泛滥!

同时影片也表现了贫穷之下的各种作用力,毒品交易毒害着街区和年轻人,靠身体获取金钱的童妓,失去教育机会,早早背负上生活重担的小孩。


在这个街道上,胖哥第一次看到了人群失去希望的表情,那种无力感消磨着他们的意志。

贫穷是一剂慢性毒药,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同时毒害着他们的思维。

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贫穷带来的阶层固化。

贫穷设置了各种障碍,让被压迫在下面的人无力翻身 ,看不到希望。


这就是罗莎妈妈正在遭遇的,她的儿女们即将经历的困境。

 短评

2018菲律宾电影展。Brillante Mendoza的手持纪实摄影风格犀利无比,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几个长镜头的运用,故事本身在三兄妹四处筹款之后就偏向通俗剧,而最后Rosa望向小贩一家平凡却安稳的生活,更是有一种调合社会矛盾的狗尾感。

6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门多萨的又一部佳作,有其鲜明的色彩,对于底层的关注,是其最有拿手的题材,且镜头的运用很娴熟,故事讲述得也很流畅。一件小事的起因发生与解决,都在短短的一夜之间,却在此过程中将菲律宾社会展示给了观众。最后的镜头让人很是动容。

10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内室和外室只隔了一堵墙,却能隔绝自由。审讯房和派出所只差了一段路,却差了公允。凝视邻桌的英俊男子,或是正在收摊的一家老小,生活却总是一脚踩进泥泞,一脚滑倒在路旁。褪去裤子、忍受责骂换一沓钞票,当部手机、买串肉丸换一场自由。天亮以后没人记得贩毒的罗莎妈妈,只有马尼拉记得前夜的羞辱。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菲律宾国际知名导演曼多萨的新作,仍旧是他擅长的穷人区的质感十足的描绘,只是情节、人物略显单薄。

1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菲律宾的一天一夜

1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4.5;视点转换扫过菲律宾中下层现实生活全景,贫穷与欲望的罪恶因子如毒菌般侵蚀骨髓,腐烂到国家机器的螺丝钉,而无尽夜雨浸透的这条街,恰是底层民众最真实的写照,一切都绝望到寒心。观感如达内之《两天一夜》,长镜追随的残酷现实,场面调度、剧本、表演、配乐无一不佳。罗莎妈妈两次凝视小贩家庭,脸上的汗与眼中的泪,都是生存的证明。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颠簸的画面,片刻的失焦,大量的长镜头,较有特点但总体偏传统。讲的是司法系统腐败,由一场纠查申发出多人物多条线,线索是外扩的,但故事是内聚力较强的。

24分钟前
  • Fabio法布
  • 还行

历史将证明,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27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影片并未俗套式地对毒品问题进行批判,而是聚焦于菲律宾行政执法系统中的混乱腐败和肆意妄为,并与底层百姓的“苦”进行鲜明对比。仍旧是布里兰特·曼多萨那个淅淅沥沥的菲律宾,晃动的手持摄影跟拍。有两处罗莎妈妈望着一家三口路人整理货物的镜头,眼神里的那种悔恨和渴求非常有戏,最后满头大汗的哭戏也很真切。

2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曼多萨营造的潮湿闷热绝望的氛围很棒。生活化处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很生动。揭露虽然直白,但是足够有力量。经历一天一夜的折磨,到路边摊吃串眼泪都要掉下来,以食物结尾力道都很足。[B]

32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Kinatay那个路线的一种精神延续。前30分钟拍的好,贫民窟那种烦躁不安的气氛让人无法坚持。三个孩子的选角失败,都太好看了,没有任何信服力。

36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警察毒品黑社会,穷街陋巷晃镜头”(戏仿自对艺术电影的调侃),一天一夜叙事也和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差不离,第三世界国家世纪初那批青年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在空间呈现、主题表达、视听风格相似地过分。菲国这几年拿来放的片子总给人种看了不想去那旅游的感觉,这种形象输出策略也是奇特。

40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1.竟对贩毒者产生了一丝怜悯,我也真是够了;2.生之艰难,大家混口饭吃而已;3.继续展示菲律宾脏乱差的角落、底层群众的悲苦,继续手持摄影,继续长镜头,继续虐...

4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几近真实生活质感的视听风格,声效与摄影、剪辑的处理皆极度细致且松弛有度。这个片真正的主角还是菲律宾的街头巷尾,也令我回忆起小时候住了八年的那个一下起雨来就逼仄脏乱的危房老街区,和为了生活挣扎的人们。曼多萨有力地展现了社会食物链条中属于贫乏者的无力。

4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在杜特尔特的禁毒风潮下,曼多萨反而将毒贩和警察的角色进行反转,导演的意图也立体了起来,不解决贫困就想根治毒品?不解决公权腐败就想根治毒品?潮湿混杂的黑夜,如食物链般勾结的人物,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无法摆脱枷锁,难忘最后罗莎的眼泪,平凡的幸福仿佛触手可及,但竟又是如此之难

53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2016戛纳影后。这片……可能史上最水戛纳影后?问题在于这戏有将近一半都不在女主身上,而且她值得一夸的无非就是片尾只有一处的高光时刻,其余真的很平庸啊。感觉就是评审(出于社会立场)想给片子一个奖,分来分去就分了个影后(其实比如跟《美国甜心》换一下奖,给个小评审团就合适一点啊)。片子本身有出色的地方,反映菲律宾警察系统腐败,空间构思上有想法也有不错的执行(贫民区街道,警察局后门);但是有些镜头实在没必要给比如每个人都走了一下警察局后门那个走廊,这里面视点都成问题了;菜鸡互啄的另一条线不清不楚就没了。总之很替那年的各种大女主们(《她》《托尼厄德曼》《无名女孩》……等等)不值,以及真的有点怀疑门多萨的导演能力……

5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曼多萨对着《索尔之子》就是一句,我是你罗莎妈妈。

1小时前
  • 黑狗成
  • 推荐

罗莎妈妈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极端真实,不仅是手持的问题,也包括演员与环境的互动,每个人物之间毫无做作成分的交流。最令人震惊的是在结尾五分钟左右处,罗莎本来应该拿完钱就赶紧回去救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她没有,她要了零钱,跑去吃东西了!她看到很多东西,她像临走之前一样看见了另一个家庭,满眼泪光。这一连串非理性举动和目光中蕴藏的,是多么深刻的人性,可却极少出现在电影当中。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最后边忍泪边吃丸子的特写是今年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动人的镜头之一

1小时前
  • RayonVert
  • 推荐

3.5真实电影的胜利,看似粗糙的摄影技术下掩藏着巨大的调度野心与表演潜力。戏剧性被稀释在马尼拉潮湿夜空下,贫民窟氛围在纪录片拍摄手法下如热浪般涌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游荡串起底层生活的种种险恶与算计。可惜影片前后两段显示出某种风格的不连贯,从而削弱了表现力。

1小时前
  • 鸡头井。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