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吃树

剧情片其它2000

主演:Veronika Zilková,扬·哈特尔,Jaroslava Kretschmerová

导演:杨·史云梅耶

 剧照

贪吃树 剧照 NO.1贪吃树 剧照 NO.2贪吃树 剧照 NO.3贪吃树 剧照 NO.4贪吃树 剧照 NO.5贪吃树 剧照 NO.6贪吃树 剧照 NO.13贪吃树 剧照 NO.14贪吃树 剧照 NO.15贪吃树 剧照 NO.16贪吃树 剧照 NO.17贪吃树 剧照 NO.18贪吃树 剧照 NO.19贪吃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7 04:13

详细剧情

  一对老夫妇始终没有小孩,并为此伤心,一日,丈夫挖出了一具人形树根,送给妻子当做小孩取乐,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具人形树根竟然真的活了起来,夫妇俩欣喜若狂,把它叫做欧提科。欧提科显然是个胃口很好的小孩,一直哭闹着要吃的,老夫妇两人为了喂饱它,花光了所有的钱,但它仍是饥饿地捉了家里的猫吃掉了。尝到肉味道欧提科从此拒绝其他食物,又把偶然进入家中的邮差、路人,还有楼里的邻居都吃掉了。老夫妇又惊又怕,但面对越长越大的欧提科显然没有任何办法,只要任由它吃掉了自己。没了管束的欧提科走到大街上,遇到的活人活物都进了它无底洞一样的胃。在菜地大啖卷心菜后,欧提科睡在了树下,直到愤怒的田地主人老太婆向它举起斧头……

 长篇影评

 1 ) 杨·史云梅耶的数宗罪 浅析影片的怪诞恶趣味

      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是捷克著名的超现实主义导演。他是一名真正意义上伟大的动画片导演,1934年9月4日出生于布拉格。《纽约客》曾这样评价他:杨·史云梅耶影迷被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杨.史云梅耶的,一类是看过他的作品并知道自己遇到了天才的。他的主要创作风格创作由短片拍到长片转变,由动画拍到真人。长片作品糅合木偶与粘土动画自成一派, 想像力非其他影片可比。对人生超现实的悲观诠释,形成了杨·史云梅耶独特的自成一派的风格。本片源于捷克童话,故事本身就极具色彩性。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杨·史云梅耶的特有叙事风格。

   第一宗罪:镜头:风格凌烈、单一却复杂的镜头语言

     本片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大量使用了特写镜头和主观镜头的运用。影片之所以被人认为剧情发展缓慢,因为时间拉得太长,故事简单却铺垫太长。在表现人物形象时,采用大量特写近景,主要集中在嘴部特写,最有戏剧效果的一定是楼梯上那场戏,戴眼镜的老头第二次见到小女孩,戴上眼镜之后,脸上露出猥琐的微笑,随之镜头切换,给予老头裆部特写,如定格动画般,裤子拉链自动解开,从衣服里深处一双手,伸向小女孩,紧接着小女孩瞪大眼睛,作出惊讶状,整个镜头合理且迅速,直指影片核心。
     一开始,女人在家里摸摸整理这些没有主人的婴儿服装,轻轻的抚摸这些衣物,而男人在外面奋力切西瓜,一静一动,画面相互切换,运用对比蒙太奇表现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却是一样的想法,即讽刺又可怜。当男人回家,看到妻子正在给怀中的孩子喂奶,然后接着是男人的眼部特写,表现出了此时男人对这幅景象的不理解,这也为最后男人举起电锯冲向贪吃树埋下伏笔,揭示出了此时男人的心态较女人相比,更加理智。接着是女人嘴部特写,举起手指作出嘘声状,暗示男子不要惊动孩子。与之后的电视中出现的电熨斗的广告相呼应。


第二宗罪 欲望:关于人物角色深陷欲望的无止境 从两个典型角色看起


《法句经》中说: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说的是人因为欲望而受到折磨,所以才会轮回。究其本质,一切不满足,一切犯罪,都是因为内心对于欲望的追求尚未达到。
有时候,欲望就像一把枷锁,紧紧的束缚着我们,不能回头,只得前行。有像一个妙龄女郎的招手,魅惑却是一个无底洞。杨·史云梅耶很清楚这一点,并且把握到了不同人性在欲望面前的挣扎。

     小女孩:小女孩本身是一个极为尴尬的角色。从影片中,小女孩像母亲控诉,自己一个人在家,没有朋友,无人相伴。这样看来,小女孩本身角色定位并不具有闪光点,在小女孩看到女人在超市购物的那场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放学后小女孩企图和他人一起放学并融入一起,但事实上其他人并没有接受她。在角色设计上,小女孩是一个内心空虚的少女,正值美好童年时光,同时他也拥有每一个小孩都拥有的特质:好奇心。
    所以说,好奇心正是小女孩的欲望,因为她空虚,她好奇,所以她具有了成年人没有的洞察力。她一开始对于这个世界就抱有怀疑,她问女人怀孕的事情,并且不接受女人的巧克力,并且问男人孩子的名字。每一次出现都似乎要揭穿掉男人女人的谎言,但是影片后半段,小女孩并没有企图公开,反而试图掩盖贪吃树的秘密,为了让贪吃树能够吃饱,骗父母说自己饿了为理由给树带食物,为了填饱贪吃树,她色诱老人,将其送入恶魔的胃里,实际上,小女孩追求的只是存在感,借以好奇心为驱使,她需要朋友,需要这样的情愫存在。

    女人: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女人对于母爱的泛滥,直到最后变成了一丝怜悯。她的欲望其实少的可怜,只是想做一个母亲而已,不孕不育已经像千斤负担压在她的心头,影片一开始,下车看见小女孩,脸上立刻洋溢出了喜悦的神情。下楼的时候,小心翼翼从包里拿出巧克力给小女孩。看着路上的小孩子,她一脸惆怅。在她内心,可以感受到她的自责。但是,她的唯一支撑来源在于孩子。她的世界只有孩子,她为孩子准备了一箱满满的新衣物。为了满足贪吃树的胃口,她不断的从外面带回食物。当贪吃树吃掉黑猫的时候,她居然说反正已经活了14年,一般的猫最多活到13岁。赤裸裸的掩盖这一错误,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女人对于猫就像孩子一样,轻轻抚摸,而到最后,说黑猫对于孩子眼红,粗鲁的把黑猫从床边仍开。
     这样看来,女人想拥有的只是孩子,为了孩子,不断的向丈夫解释,不断地容忍贪吃树吃人的错误,实际上这是她,最为一个母亲的错误,虽然她很想做一个母亲,但不得不说,她是一个很失败的母亲,能够给予的都是逆向的。想比于《拜访者q》里母爱光辉和谐秩序,此片过分的母爱恰是反例。无知者的错误,往往表现在看不清自己的错误,还继续极力挽回别人对此的看法,这样显得愈加愚蠢。


第三宗罪 隐喻:食物的寓意 性的寓意

 
     这部片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寓意,每一个镜头都抱有思想。事实上有的时候,影片常常营造出一种臆想与现实相混合的场景。那导演去表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主题?并且用什么样的隐喻?然而这些终究是开放的。先着眼于形式,导演将现实与动画相糅合,在其独特镜头下达成了某种有机的融合。我们看到影片开头,男人女人在医院,旁边是正在等候产检的怀孕妇女们,并且从一开始,通过一个慢摇镜头,从满脸笑容的婴儿食品广告人形牌上转移到等候产检的妇女的肚子特写,这样细致的切换到红衣女子鬼魅的笑容上,带有超现实主义的特质。
     人物角色的运动上并无太大调度,同一的现实性下,却造成了格外不同的一种特殊运动的感受方式。男人在窗外看楼下卖鱼的小摊贩,臆想混合,男人看到被贩卖的是婴儿,于是恍惚中自己加入了购买的队伍。所以,这是男人所希望的到的东西,在调度上,透露出了虚妄的精神气质,与主题相背离,达到了大大的讽刺。
影片从根本上来说,奠定了一个母体,就是:贪!也是追求的欲望上的最高级。
    小女孩面对戴眼镜老人的骚扰,抱的是不屑的态度。在她身上,导演注入了很多性的暗示。对于她来讲,早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的早熟少女,抱着米罗斯拉夫的《性器官紊乱》让父亲大吃一惊,在吃饭的时候,导演给了小女孩臀部的特写,然后在楼梯上被戴眼镜的老人骚扰,都带有具有西方意识的性暗示。就像本片的海报一样,小女孩极具挑逗性的将自己的舌头伸向餐盘中的鸡蛋一样。影片中,戴眼镜的老人将自己的双手伸向小女孩,企图猥亵,最终因为过度幸福而心脏病突发,这也预示了,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欲望而去挣扎,可是最终也因为而受到伤害。就像怪物本没有,而是我们一厢情愿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将它养大,最终自己自食恶果。
     影片中,一直没有离开过食物,从色泽不一的汤羹,到黄色的婴儿食物,充斥在影片各个角落。配合着小女孩家里整洁的用餐桌面,房间里那些混乱的图案纹理、毫无章法的拼凑、被搅碎的食物、各式各样的羹汤、逐渐变暗的色调,完全失控地一股脑混杂在那种最压迫神经让人癫狂的节奏里,糜乱喑哑让人莫名慌张惊惧的配乐,包括小女孩的父亲,在每一场戏份中都在用餐,或者进食,老妇人去警察局投诉邮递员失踪按键,执勤警察吃着油腻的食物,都深深揭示影片中的母体命题。

     由于导演一开始是动画片导演,所以电影中也混合大量动画特效。虽然看似粗糙,但是由于导演剪辑上赶紧利落,镜头与镜头之间剪切怪异却合理,充满了个人魅力,后面显得有的拖沓了,而且结局有点失望,毕竟之前早就已经剧透了,好在导演是在美学上特立独行的人 恐怖和温情的部分令人信服地并存于影片后半部分。倒是最后紧接的little otik短片却极为有意思。配合摇晃的镜头,揭示出了了依旧是“食物和性”的这个永恒的话题。




 2 ) 《贪吃树》——指向成人世界的双重报复



优秀的导演很擅长在影片中打上自己鲜明的烙印。比如王家卫文艺癌似的台词,吴宇森最会营造气氛的白鸽,张艺谋闪瞎眼的色彩,吕克.贝松的贝式电影美学等。但很少有像捷克导演杨.史云梅耶一样,会将“食物”这种单一的主题持续而又强烈地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些迷恋来自于你的童年,巨大的财富正深埋于你的童年之中。”在一次采访中他如此说道。

史云梅耶童年时患过厌食症,曾被强行喂食,这让他对食物和进食方式产生了独特的视角与阐释欲。在电影短片《食物》中,他用不同的食物与进食方式演绎了后极权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及至残酷的关系。采用了定格拍摄的方式,让真人与泥偶之间的转换荒诞得顺理成章。而在电影《贪吃树》中,他再次将“食物”这个主题作为核心阐释的对象。

电影的捷克名字叫做Otesánek,是捷克诗人Karel Jaromír Erben(注1)从民间整理的一个捷克童话。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妇,他们非常渴望有一个孩子。有一天丈夫在地里挖到一个树根,把它做成了一个木偶带回家,取名为Otesánek。结果Otesánek活过来成了树婴,有着惊人的胃口,吞食了眼前的一切,包括这对夫妇。听起来挺吓人。

与其他改编电影不同的是,导演将童话以书的形式融入了电影的场景中。童话在阿尔贝库的讲述下,对电影的架构起着启示与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暗示着电影与童话原型可能存在的差异。这种巧妙的复调结构,不仅让改编类电影免于俗套,还产生了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

于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不光有“食物”,还有了“童话”。似乎史云梅耶想要通过Otesánek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既然你们非要让我吃,我就把你们的一切都吃掉好了。对成人世界的报复就这样开始了。

电影在摄影剪辑技巧上采用了快切、快甩、大特写的方式,呈现了一些超现实的元素,比如树婴的舌头、牙齿和眼珠都是通过他黑洞洞的口中向外展露;患有恋童癖的老头扎拉贝克的色欲,通过老化镜对眼睛的夸张放大传递出来;树婴的一系列镜头都用了定格动画的方式,就像小时候看过的阿凡提木偶剧。除此之外,作为一部超现实主义(注2)影片,没有任何特效,可见导演在场面调度上功力非凡。

影片的剧情有两层冲突结构,其中的冲突元素又相互交融重叠,复杂程度比起摄影剪辑更让人叹服。

第一层是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冲突。在成人世界中,霍拉克夫妇近乎病态的强烈欲望,促成了树婴的诞生。树婴吞食一切,带来伤害,这也暗示了成人病态的欲望给世界带来灾难。在儿童世界中,作为“童年”的代言人,邻居女孩阿尔贝库性心理的正当性无法得到成人的理解与信任,她对老头扎拉贝克的恋童癖控诉被成人当作无稽之谈。两个世界碰撞后,阿尔贝库将树婴当做自己的好伙伴来照顾,为了不让它遭受童话中的悲剧,以一人之力与成人世界对抗。

电影中最具争议的恐怕是阿尔贝库为树婴寻找食物的情节设计。阿尔贝库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让谁来充当树婴的食物。第一次她抽到了色老头扎卡贝克,求知不得愉快地决定了。第二次抽到了树婴的父亲霍拉克先生,她也是没有丝毫的犹豫与不忍。更令人困惑的是,她竟然将自己的父母也放在了签中。难道她不爱自己的父母,宁愿让他们被树婴吞食掉?当树婴吞食人的时候,小姑娘也只是用手捂住脸,别过头去,这只是对吞食过程的害怕,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态的残酷性。

为何会如此?这引向了影片的第二层冲突结构,电影现实世界和童话故事的冲突。电影中的现实世界看起来是对童话的再现,导演丰富了童话情节,以此彰显现实与童话的差异。童话里,树婴的吞食过程更像是一种物理上的整合。最后,树婴被杀死,被吞食的人们毫发无伤的从树婴的肚子里走了出来。而在电影现实中,树婴吞食黑猫和邮差后,镜头给尸骨上被啃啮过的肉与筋来了一组特写;树婴吞食社区女官员时,被撕裂的身躯四处乱飞,尽管隔着磨砂玻璃门,门后面的惨烈直抵观众的心窝。镜头告诉观众,这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吞食。降格为食物的人被杀死,被啃啮,被咀嚼,进入了树婴的消化系统,再也不会奇迹般地活过来了。

电影现实中的树婴是怪物吗?在音画对位上,树婴有两种配音,一种是饥饿引起的哭闹声,另一种是满足食欲后的嬉笑声,都是婴儿纯真的声音,与他吞噬一切的凶残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树婴在获得阿尔贝库的帮助后,并没有不顾一切地把女孩吞食掉,反而对女孩言听计从。它玩耍阿尔贝库带来的玩具,把积木搭得很整齐,还调皮地模拟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最有意思的是,当被告知“食物来了”时,他愉快地用肥皂洗起了手,这也是阿尔贝库以前教过他的事情。再看童话里的树婴,他会说“我要把你吃掉”这一类带有主观意识的话,除了吞食没有任何其他的特点,看起来更像一个怪物。两个世界里,树婴的角色设定产生了惊人的反转效果。

阿尔贝库意识到现实世界与童话故事惊人得吻合,于是将两个世界的边界彻底抹除了。她一方面相信现实世界的树婴将不可避免地死于种菜老妇的锄头之下,被吞食的人们会从树婴的肚子里走出来(注3);一方面又想保护树婴,让他继续做自己的玩伴。这是孩子任性的矛盾心理,与残忍无关。

童话是由成人专门给孩子编造的故事,他们将现实世界中的残忍融入故事,目的是要约束孩子的行为,服从管教。同时又不想让孩子过于受到惊吓,便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于是,史云梅耶再次展开了对成人世界的报复:让童话闯入成人的世界,摆脱他们的控制,让他们无力主宰故事美好的结局。

当阿尔贝库问霍拉克先生,打算给孩子取什么名字的时候,霍拉克先生几乎冲口而出地取名为Otesánek,后改口为Otík。在树婴第一次吃人的时候,霍拉克夫妇争吵中提到了Otesánek。以上细节说明,他们熟悉这个童话。可以说,当树婴活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童话变现实的超现实事件,只是仍心存侥幸。

剧情的高潮,当霍拉克先生听到树婴用稚嫩的声音叫他“爸爸”后,深情地喊了一声“儿子”,扔掉了电锯,跪了下来,接受了自己被吞食掉的惩罚。这是成人对孩子表达的歉意,史云梅耶的报复终于有了成果。成人最终被自己编造的童话所摧毁,令人感慨的黑色幽默。

影片终止于种菜老妇拿着锄头走向地下室,黑幕中听阿尔贝库啜泣着说完了童话的结局。然而,电影现实中的种菜老妇真能用锄头杀死树婴,终结童话吗?其中的变数发人深省。


注1:Karel Jaromír Erben(1811.11.7—1870.11.21),捷克诗人,民俗学家。他收集整理的《捷克童话》,由捷克文学史专家Václav Tille在1905年出版,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自己创作的唯一诗集是《花束集》,一部以民间传说和歌谣形式写的民间传说叙事诗集。同为2000年上映的捷克电影《野花》就是改编于诗集中的故事。

注2: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史云梅耶呈现的超现实主义,低调,内敛,不张扬。他将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化,让两者自然衔接又富有创意。在超现实主义文学中,村上春树的小说也具备类似风格。

注3:童话《小红帽》有一个版本的结局就是,猎人剖开了大灰狼的肚子,小红帽和奶奶从大灰狼的肚子里钻了出来。这是童话的常见结局,被吃掉的人又完整回来了,或是死去的人又活了过来。“死亡”被成人列为孩子的禁忌,受同等待遇的还有“性”。


导演简介:

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1934年9月4日出生于布拉格,导演,编剧。学生时代钟情超现实主义艺术,学习欧洲传统木偶戏,并涉猎舞台、诗歌创作、电影等艺术范畴。1964年制作了首部动画短片《最后伎俩》,并于1970年加入捷克超现实主义艺术团体。代表作品有《梦中见》2010、《梦魇疯人院》(2005)、《贪吃树》(2000)、《极乐同盟》(1996)、《浮士德》(1994)、《食物》(1992) 、《波西米亚斯大林主义之死》(1990)、《生动的自画像》(1989) 等。

 3 ) 你才是真正的“不可理喻”、“变态”(解析人物行为的背后动机)

为什么这种“不可理喻”“变态”“傻逼”的事情能够拍出一部长达120分钟的电影? 从大众的心里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可理喻的。而整部电影除了那棵树之外,其他的都在情理之中,或者说真实的让人想吐。 整个故事的推动主要有两大因素:一对想要孩子的夫妇+一个想要小伙伴的女孩。 首先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这对夫妇上。 很多人都骂女主变态,男主对女主是真爱,竟然能够一次又一次的纵容女主这种荒诞的行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男主和女主一样“变态”,但是这种“变态”是可以理解的。 从电影一开始,女主就一直沉溺于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怎样“生”一个孩子来抚慰自己,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失去“孩子”之后,周围的邻居有事无事跑过来问一问,与其说关心,不如说是围观。大家还记得医生对这对夫妇检查的结果吧?女的不孕,男的不育。在男主女主心里,他们不能生育的痛苦一次又一次的被别人刺痛。所以,怎样才能逃脱这种异样的眼光,这是他们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我们都害怕被别人说“不行”。 在男主看来,面对精神崩溃边缘的女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找个“孩子”抚慰她。所以他找来了树根,而女主当真了。 虽然从一开始他就想过要阻止,但最终又放弃了。为什么?因为他自己也不育,不育加上不孕,不管他们分开和谁结合,结果都是一样的悲剧。从当下的情况来看,有爱人没孩子,总比没爱人没孩子要强。这样他们两个也就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状态,谁也别嫌弃谁。 但是女主想弄假成真,把树根变成“孩子”。在大众看来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男主劝阻无果后只好同意了,很多人认为这是真爱。错了,他爱她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他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也就是舆论的压力,这样我们就会很好理解男主为什么要如此纵容女主这种荒诞的行为。他的私心不亚于女主爱子的狂热,表面上看来他都显得很不情愿,但潜意识是很支持这种行动所带来的“有利”结果。因为这样就证明他不是“不行”,他是个“真正的男人”。 男主和女主不同的是什么呢?男主夹杂在欲望(自我证明)和理性之间,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性;女主则已经到了一种精神失常的状态,她不仅和男主建立了一种“共生”的状态,还把树根当成了她生命的“延生”,也就是她的孩子(如果以后她真的有孩子了,也必定和孩子建立起一种“乱伦共生”的悲剧状态),这是她生存下去一种新的依附,和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男主和树根这两者不管失去哪一个,她都将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在整部影片当中,面对男主多次要“劈死”树根,她从没有让男主滚,而且通过哀求和说服,以“这是他们共同的孩子”让男主放弃。以至于不断找借口来说明“树根孩子”存在的合理性,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即便到最后女主被树根吃掉,我相信她也不会反抗,因为男主已死,这种“共生”的状态会趋势她主动“求死”,更何况是被自己的“孩子”吃掉呢?不正好是三合一的新生状态吗? 至于那个小女孩,很多人都说她作。 我觉得她是过于寂寞,一开始她就表明:为什么口里只有她一个孩子?为什么那对夫妇还不生个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童话故事的实现。 到底哪个原因占据主导呢? 我们先做个假设:假设你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突然出现在你现实生活当中,你会不会和它一起玩?哪怕你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悲剧。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无法抗拒这种“理想的实现”(你最想上的男神和女神和你YP你约不约?)。 当我们说她“作”,明知道真相还不告诉大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死。我们有没有想过,她整天面对的是无趣的爸妈和那个色老头,这样的童年还有什么盼头吗?她为什么喜欢看杂书?因为她的童年就要毁在这栋楼里了,这是解救她的唯一方法。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她看的童话故事突然变成了现实,这意味什么?不等于是上天的恩赐么?她为什么要放弃这种恩赐?我们又凭什么让她放弃对童话故事的追求? 所以,当我们看到那对夫妇把“树怪”扔到储物间的时候,她选择了去解救它,一有时间就去陪它。为了改变故事的结局,她把老太太的锄头藏起来了,甚至还把她的爸妈也列入了“树怪”的食物名单里面。 这是变态吗?不,这是对童话的憧憬。最后,老太太要去除掉树怪的时候,小孩子是什么反应?她愿意以自己的身体去换,也就是说伙伴式的陪伴情感占据了主导。 她为什么不为未来着想?因为小孩的眼里没有没有未来,未来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当下才是有真的,现实的童话才是未来。对于永恒,她要的就是当下。 《贪吃树》2017-02-25

 4 ) 吃货毁灭世界,欲望源自放纵

相较于大家喜欢的画风清新的宫崎骏老爷爷,在动画方面,尤为推崇杨·史云梅耶和川本喜八郎两位。

川本喜八郎的短片几乎都看过,吊诡的日式传说,加上悲伤的调子,余味无穷。尤其是《野蔷薇公主和睡美人》,还能用木偶拍情色片,简直重塑三观。

而杨·史云梅耶,基本上是怎么恶心怎么来。作为一名厌食症患者,导演杨·史梅云耶的影视作品永远充满了画风猎奇的食物和饮食男女,最终目的是为让观众怀疑人生。

欲望、贪吃,基本上是这位老爷子执导片子中的永恒主题。除去他大多数短片,在这部少见的长片作品中,依然带有他浓浓的个人风格:大量让人不舒服和觉得逼迫感的特写镜头,人类进食的局部描写,人物心理的扭曲和执着。

其实这部片子主要是在讲述“欲望”这一话题,就如同我们看到,基本上影片中住在公寓楼里的人,心理或多或少都有疾病,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纾解和满足的欲望:男主和女主对孩子的执着,胖妞对玩伴的渴望,猥琐大爷对“性”的贪求,乃至邮差和社会工作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和倔强。——而树精,在片中不过是作为这些人物欲望的一个载体,通过它,女主完成了一个做母亲的梦想,男主有了孩子可以在亲友邻里之间抬起头,胖妞有了唯一的玩伴等等。

种菜大妈,对应胖妞看的童话书,其实是折射欲望比较薄弱的人群。因此她发现公寓里有人消失了,女主的孩子被掉包成了洋娃娃,会想到去报案,担心整幢楼里的人的安危。如同大妈前面的某句台词,楼里人情冷漠啊,不但邻居消失了没人管,连自己的锄头也会被偷等等。

这便是为什么邮差啊社区工作者都轻易被树精吃掉,种菜大妈却能干翻树精。因为大妈代表的是不被欲望所吞噬的一类人,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带着自己的未能满足的欲望,所以肯定会被欲望载体本身,也就是树精所吞噬咯。

片中女主显然是一个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角色。一开始,她的欲望很简单,只是想做个母亲而已,然而不孕这个病痛压在她心头,做母亲这个念头变得愈发强烈,因此她会养只小黑猫作为弥补,见到邻居家的胖妞每次都显得特别友好。

然而,当她有了树精之后?树精贪玩,咬住她的头发差点把她吃掉,她的反应是儿子有审美,觉得自己短发好看。她对小黑猫态度愈发恶劣,等小黑猫无辜被吃掉,她开始为树精辩解,意思是小猫也活了十来岁了,差不多该挂了,树精没什么大错。吃掉邮差的时候,她甚至为了掩盖树精的罪行,让老公走上帮凶的道路。树精吃了那么多人,她还是说,树精知错了,原谅它吧。

可是实际上,她除了努力满足胃口日益增大的树精,并没有教会它基本的是非观念,或者其他。她眼中的树精,除了吃,还是吃,吃饱了就是好孩子。一个熊孩子的背后是好几个熊家长,可能这部片子的赞助商是全球反溺爱孩子协会。

女主的做法显然助长了树精对外在事物和人的吞噬。

胖妞的设定,是一个孤独早慧的角色。看小黄书啊,楼里第一个发现女主可能是假怀孕,第一个发现男女主秘密的人,也送了童话书给种菜大妈告诉她故事的结局。

其实胖妞是个相当聪明的孩子,但是,从来没有人在意过胖妞的看法。比如她提到邻居不孕不育可能是男主精子有问题,却被她爸粗暴地扣了盘子。

在她偷看女主带树精买食物时,明显是周围应该有同学一起的,但是只有她一个人,联系她开片跟妈妈哭诉,说学校的同学都是白痴巴拉巴拉,可见她其实特别孤僻。

这样的一个角色,她需要得到周围人的重视,母亲忙着操心家中三餐,爸爸只会看美食节目不断吃吃吃缓解焦虑,楼里还有个色老头一直垂涎她,也是蛮无奈的。

所以她需要的,是一个跟她一样孤独的玩伴,至于其他的,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所以后来她决定抽签来选人给树精吃时还加入了她爸妈的签。

因此前半段胖妞致力于发现树精的存在,揭穿男女主的秘密,后半段胖妞致力于喂养树精保护树精。

前面提到,树精其实就是每个人欲望的载体,女主的欲望是为了孩子,胖妞的欲望是玩伴,所以树精没有吃胖妞。

其实仔细看,我们会发现,胖妞最开始去解救树精的时候,树精捆住她拖到自己面前,其实是有吃了她的打算的。但是胖妞说我是来救你的,乖乖听话我去给你拿食物,树精就松手了,而且后面也和胖妞玩起了玩具,说明树精的角色从儿子转化成了玩伴。

包括我们看胖妞虽然是送了几个人去给树精吃,但胖妞教会了树精饭前洗手,所以不管树精对送上门的人肉多么渴望,每次都不会忘记洗手。

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女主真的是只想要个孩子,却忘记了教育孩子。

通过全片我们会发现整个内容基本上都是在吃吃吃,而且每次吃东西都拍得让人心里不舒服,当然不只是因为导演是个厌食症啦,因为呢,吃东西的嘴部特写,不停地在破坏吞噬,你可以看做是对欲望的不断妥协和追求,不然为啥会有“口腹之欲”这种说法呢?

而过度追求欲望会发生什么?鸡汤都讲过的啦,会受桑,会引向毁灭。所以,猥琐大爷将双手伸向胖妞企图猥亵,结果鸡冻得晕过去;男主女主会因为树精贪吃导致破产甚至自己也丢了性命……

当然对于片子另一个隐含的意思,是导演自己的解释。他认为本片除了讲欲望是无穷无尽,还寓意了文明被吞噬啊巴拉巴拉,这个意义太深远了,还是主动忽略吧。

 5 ) Clut片口味与暗黑童话的完美融合

捷克老电影,定格电影,这是我看杨·史云梅耶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很强烈的个人风格,食物中出现钉子,唇部特写,各种近景特写镜头。脏脏旧旧充满年代感的镜头画面。电影内容改编于童话。看史云梅耶的第一部作品是爱丽丝漫游仙境,充满个人风格的名著再演绎。这一部贪吃树(又名树婴)则是导演改编的一部捷克童话,小众口味的暗黑童话。

很喜欢这种暗黑风格的童话,邪恶和纯真交织,用无邪的语言讲诉着残忍的事实,用懵懂的是非观和最原始的方法评判着善恶。画面和拍摄手法营造出来的神秘而粗糙的质感,反而给想象留下了更多余地,让感受更加鲜明、细腻。当刺激变得单一、集中的时候,我们的印象也会更集中、强烈、鲜明。

贪吃树的拍摄中有很多隐喻暗示的手法,许多细节都经得起一再推敲,提示和线索贯穿全剧,和谐流畅,前后呼应。小女孩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任性自私,早熟机智和强烈的好奇心,她说想要一个朋友,她喜欢阅读各种奇怪深奥的书籍,其中便有揭露了故事主题的怪诞树婴童话,为后面她发现树婴的存在,饲养树婴,全力保护它做了充分的铺垫。

好故事并不在于故事格局有多么的宏大、结构有多么复杂,而是在于精巧。内容格局宏大又不失精巧,自然让人惊叹,但故事简单而精巧,更让人印象深刻。简单的力量,更直达灵魂。就像重要的东西总是需要反反复复强调。童话通常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故事简单结构完整内容反复,所以童话很适合小孩子阅读,便于儿童理解记忆并复述。

贪吃树的灵感是来源于一个捷克童话,将童话故事中怪诞的树婴复刻到现实中,让一对不孕不育,极度渴望拥有自己孩子的夫妻重复童话故事的发展轨迹。丈夫在庭院中挖出了一根形状很像婴儿的树根时心神恍惚,欣喜若狂。那是一个带着细细的金边眼镜,一身西装不苟言笑略显呆滞的公务员形象的男主,他看着木头出现了幻觉,仿佛看到了树根挥动四肢活了过来,犹如可爱的(确定不是惊悚?)婴孩一般。他高兴地把木头带回屋子,藏起来,想给妻子一个惊喜。后来妻子发现后确实喜出望外,然而妻子的狂喜是不正常,神经质的,她完全陷入了狂热的幻想中,她把它当做自己真正的孩子一样照顾,给它扑粉,包尿片,绑婴儿帽,这让丈夫觉得恼火,然而因为面对残酷的现实,看着可怜的妻子仅有的这么点微弱的慰藉,最终还是无奈的接受了。选择妥协。

其实抛开荒诞的剧情,我觉得丈夫真的是个不错的丈夫,虽然看上去很古板,但保持着理智的他却包容着妻子的疯癫,努力工作,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家庭,认真专一,你犯错了我给你掩护,你捅的篓子我给你收拾,你挖的坑我给你补。

关于楼道里的变态恋童老头,一看到小女孩就要戴眼镜细看,看到小女孩的白嫩的腿和露出来的胖次时,老头就会瞪大眼睛喘着粗气激动不已。这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头裤裆的拉链被拉开,一只手从裤裆中伸出来——用这样奇异晦暗的画面来表现了性暗示。微妙地形象。
关于食物特写和电视广告,小女孩的爸爸是个比较大男子主义,粗糙的大老爷,总是动不动就凶小女孩。平时很喜欢看电视,电视里的广告是各种奇特的定格动画,而且画面和剧情有着若有似无的联系,也是一种暗喻手法。

故事逻辑不强,怪诞的童话色彩强烈,拍摄手法是一种有趣的艺术表现形式。粗糙古旧的昏黄褪色感让人观看后在脑海中留下犹如晦暗不明的纸板上的猛力抓痕。

 6 ) 我推荐这部电影,是因为厌恶

推荐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剪辑流畅且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虽然我看完之后有强烈的身心不适。

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我必须说这部片从镜头给的角度,安排的任何画面,颜色,演员的台词,语速,都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厌恶,但是又明显感觉导演是故意的。

以下举几个我印象深刻的镜头:
1.父女俩在餐桌上吃鸡蛋,一个拿面包抹那个蛋黄,一个拿手指头抹蛋黄,那种粗鲁,野蛮,具有破坏性的感觉让人非常恶心。

2.片中每个人都表现的非常神经质,台词无趣而又聒噪,但是又切合电影情景。

3.那个喜欢看小孩内裤的变T老头犯心脏病的时候我都替他尴尬到世界尽头啊啊啊啊。

4.妈妈逗树人玩,含一下它小树JJ,抬头做鬼脸,含一下,逗一下反复N遍给我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神经质的宠爱和变态的游戏让我现在过了2天了我还有点恶心。

一切的恶心完美的演绎了你的电影,导演你牛。。。。

 短评

标榜恐怖,却看得让人非常郁闷,这样的儿童读物改编成的电影,只适合14岁以下青少年儿童观看

7分钟前
  • 水沝淼㵘
  • 较差

果然是老史的,定格动画,器官和食物特写,荒诞的情节,将人物欲望视觉化鲜明化,我认为丧失了一种曲径通幽的美感,剧情也太过拖沓

12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推荐

比阳痿更可怕的,是女人的同情心。小萝莉真贱!动画的标签是谁给的啊,动画你妹啊,树妖是粘土而已!

17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还行

杨·史云梅耶的长片,这么好的题材,拍成长片真可惜了。要是拍成半个小时的短片而不是两个小时,也许我会给个更高点的分。

20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改编自19世纪的捷克同名童话故事,从生孩魔怔到养娃焦虑,超现实主义幽默演变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在主线童话剧情外,引入邻居小女孩的副线,中途开始插入阅读原作故事书,不断预示接下来的走向、提前营造危险气氛,现实与童话的结尾最终合二为一。此外,在生活日常细节里处处体现着厌食症倾向,直拍糊状食物,特写吞咽的嘴部,配上难听的咀嚼声音,再结合“吃人”的恐怖想象,“吃”成为了一种罪恶。

25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啥玩意儿啊! 情节无聊不说,还特么老给嘴特写,什么趣味!看小女孩家的菜谱,捷克的食物真特么单调啊。

27分钟前
  • 空山
  • 较差

政治意味也过于明显了吧...稍微有点儿受不了Svankmajer的变态镜头了

28分钟前
  • lula
  • 推荐

重口味,看到吃人的重复不觉怎样,倒是因为对比食物可以被人吃,却只能通过童话故事来表现树婴不被接受的无奈,但的确喂不饱就和人类的贪欲一样,是否都有勇气提起斧头自伐呢?!

32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力荐!这是真正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包含着思想。将定格动画和真人完美结合,虽然不是高科技,但是胜过现在的无数电脑特技堆积的电影。

33分钟前
  • HollowCat No13
  • 推荐

史云梅耶的确很鬼才,超现实风格强烈。这部就是典型他的作者电影。怪诞、奇幻,大量特写运用,特写转场,推拉镜头,再配上古典交响乐,视听震撼。不过还是推荐看他的短片。

36分钟前
  • 陈大五
  • 还行

我觉得史云梅耶才是cult片界的国手。他很喜欢童话,又总是把童话做得阴暗怪异无比。看了这片子谁想生小孩呢?小孩的不懂事是最坏的,还把你连皮带骨都吃完。这片子里他的标志定格动画没那么多,静止镜头的跳跃剪切风采依旧。实话说我觉得没他以前作品好,开头的无数暗喻比后面略显俗气的情节发展有意思

40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2.5星】1、看起来挺气人的,怪物的妈哭得越伤心,我越生气😠,就是个SB,她怎么不被吃?还有最后那里,那个胖女孩也是,脑子有坑,就算没朋友也不至于搞个怪物做朋友,还可劲喂,真是有毛病2、这种恐怖片没啥可怕的,因为只要暴露于人前,很快就能以各种方式灭了它,就是因为女主和那个女孩的包容、纵容,才让它苟活这么久的3、这贪吃树也就是跟动物一样,本能赋予了它巨大的胃口,它有点智商——女孩教它饭前洗手都能学会,还懂女孩说的什么意思,人来了,饭来了,不过让它别吃包菜,它是没听懂的。但是还是凭着本能行事跟动物一样,这就是“动物就是动物”,“畜牲就是畜牲”,有些人把宠物当成儿子女儿来养,有一天它们不合他们心意了,更可能因爱生恨,“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能这样”4、反应了家庭问题,心理问题

42分钟前
  • 紫邪
  • 较差

无所不尽其极的细节表现欲望,但同时也过于直白和繁冗了。史云梅耶的签名:特写嘴,说话,吃食。

44分钟前
  • 扬花点点
  • 推荐

很像是印象中最古早的恐怖童话故事,不可思议的是,它居然能让你看的欲罢不能。

46分钟前
  • momoko酱
  • 推荐

诡异,让我想起了大卫·林奇的《橡皮头》和《祖母》

49分钟前
  • hitlike
  • 推荐

√真心可以当不孕不育医院的诊治广告了,很拖沓。镜头组合也很奇异,无数对性的隐喻倒是处理得妙。原来贪吃树本身就是欲望。就是很爱走形式风的东西。

50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推荐

第一次看史云梅耶的片子,这种怪诞风格确实令人印象深刻。那棵树根还真让人感到有点小害怕~

52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黑色童话,设定依旧是几十年史大爷那近乎没有正常人的极端世界,影片从始至终透出的都是关于人性的阴暗面。实际上作为人类欲望集合体的象征化生物—树孩子,同样作为解释人物行为逻辑的合理性存在。|抛开偏见,离开短片的史大爷(除爱丽丝外),那些密集的隐喻近乎被重复的猎奇所取代,叙事结构亦传统的可怜,还有那永无止境的厌食症。

54分钟前
  • 杨小槑
  • 还行

看的我惊悚!真想搞死那个怪物!!!真想把那个肥女孩 衣服拔了喂怪物!!!

55分钟前
  • 大碗土豆泥👓
  • 推荐

Jan Švankmajer's stylistically distinctive adaptation of the dark, ambiguous Czech folklore Otesánek, turning it into a modern fable about parental responsibility, with a strong focus on carnal feelings. 电影开头对渴望与执念的超现实表达惊艳至极,捞婴儿、包婴儿一场戏瞬间俘虏了我。无数对食物和身体局部的特写,使得肉欲感几乎是对准观众的脸喷薄而出。可惜随着故事展开,表现手法却停止了创新,只是在不断重复前文,很有些不知节制(譬如恋童老头的窥淫,真的不用反复出现那么多次),导致电影后半段呈现出明显的黔驴技穷。如果能删去那些重复的、缺乏新内容的表达,把片长缩短在九十分钟左右,这部电影可以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神作。(另:04年的日本动画《怪物》似乎向此片借鉴不少,漫画书元素几乎是原封不动照搬下来的。

57分钟前
  • 林文清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