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贵

大陆剧大陆2005

主演:陈创,刘敏涛,李丁,张鹰,温玉娟,张永健,耿圣凯,李振平,陈松,小涛,王雪菁,王晗子,张雪迎,王紫叶,张震涛,尚大庆,赵佳,潘宏梁,常波,李玉山,倪土,石俊辉

导演:朱正,袁进

播放地址

 剧照

福贵 剧照 NO.1福贵 剧照 NO.2福贵 剧照 NO.3福贵 剧照 NO.4福贵 剧照 NO.5福贵 剧照 NO.6福贵 剧照 NO.13福贵 剧照 NO.14福贵 剧照 NO.15福贵 剧照 NO.16福贵 剧照 NO.17福贵 剧照 NO.18福贵 剧照 NO.19福贵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0:20

详细剧情

  20世纪40年代,地处南方的徐家川。富家少爷福贵(陈创 饰)自幼顽劣成性,不思上进。这样一个纨绔子弟偏偏娶到了貌美贤淑的米行老板女儿陈家珍(刘敏涛 饰)做媳妇,实实羡煞旁人。只是虽然家境殷实、父母康健、妻子贤惠,福贵却丝毫不知珍惜。在骗子龙二爷的引诱之下,福贵沉湎赌博,最终输掉家产和祖屋,气死父亲(李丁 饰),打跑怀孕的媳妇,一夜变成了穷光蛋。家珍不离不弃,带着女儿凤霞回来和福贵继续过日子。内战、解放、土改……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岁月里,各种磨难交替加诸福贵一家人的身上,死亡不期而至,痛苦如影随形。早已痛改前非的福贵只能笑中带泪,默默品味着生活中的苦辣酸甜……  本片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

 长篇影评

 1 ) 苦难不会给快乐蒙上灰尘

电视剧里富贵的人生仁慈了很多,更多的不幸是因为在社会底层而受到社会洪流的裹挟不得不在其中翻滚,改编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不同性格和特色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在这些人物中一点点折射出当时历史洪流的影子,最后都有一个归宿和结局,电视剧同样让人感动,小时看过一些,现在仍然印象深刻,在看第二遍时候也对于这些有着各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说是在探讨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将各种存在的可能都一一击碎给人看,再告诉你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电视剧更多的是将历史展现出来,将人物之间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在一起时候虽然有很多痛苦但那些好日子还是很让人开心和向往的,书中的痛苦一件接着一件,而在电视剧中更多的是放大了人物的生活开心快乐的日子,把历史中好的地方放大,把书中苦难的地方附加上更多的历史意义。
在我看来电视剧中想说的是即使有痛苦的日子但那些开心快乐的日子也在不会因为痛苦而蒙上灰尘,更多的痛苦是由于历史原因引起的,没有历史命运左右的人们生活是很快乐的,现在我们在一个好的时代,应该更快乐的生活。

 2 ) 福贵还《活着》

  “你是我的福,你是我的贵。”这是电视剧《福贵》里福贵在他老婆家珍临终前说的一句话。

  看过余华的《活着》的人都知道,那里面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命运曲折得有些离奇的人。在他把自己最亲的人:爹、娘、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一个个送走后,岁月的沧桑与无情似乎已把这位垂暮老人削磨得心如静湖。在他眼里,现在的阳光与几十年前他当地主少爷时并无二样。有人说人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但在《活着》里,我们看到的是,活着不为活着,还能为了什么?

  福贵并不聪明,要不然他何以被龙二设下圈套输掉全部家产。他也没什么理想,早年他还想通过赌把他爹年轻时输掉的那一百多亩田赢回来,但后来他竟把家里剩下的一百多亩田也输光了。失去了荣华宝贵和贵人身份的他终于幡然醒悟,他最大的理想是家人平平安安地活着啊!

  在福贵生活的年代里,个人命运与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那些动荡起伏的岁月里,并不聪明甚至十分弱小的福贵处处躲闪着时代的噩运,他没有能力保护好家人,虽然他尽了全力。他的女儿因为没钱及时治疗成了哑巴,他的儿子被人抽血过多死了,他的妻子因过劳成了半个废人,生活的艰辛与恶劣的历史环境一次次地压住了他未曾高昂过的头。在他的生命里最大的愿望,我们在读这部小说时寄予的最大希望,恐怕也只能是他们一家人能好好地活着。

  人活在历史里,个体与历史其实就是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原著《活着》和经改编后的电视剧《福贵》都只把视角和镜头浓缩到了小小的徐家川。那片有着几百亩天下闻名的贡田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其实与我们相距并不遥远,丰饶的土地上孕育的并不一定是幸福。历史的命运、人类的欲望将我们折磨得惶恐不安。我们没有理由去原谅和可怜那个赌徒福贵、败家子福贵,但我们却无法拒绝那个散尽千金家产而后重拾亲情的丈夫福贵、父亲福贵。情感是什?亲情是什么?福贵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或许我们根本不用去关心这个人的经历,即使他真的存在。但在家珍眼里,福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眼里,福贵却是如天一般大,天一般高,就像福贵希望他们好好地活着一样,没了福贵,他们的生命也不会完整。

  很多作家在写小说时往往追求一种史诗般的结构,华丽刺激的场景。但他们往往适得其反,虚浮空洞的幻想注定他们的作品会随岁月灰飞烟灭。而《活着》却用了仅仅八万余字的篇幅,通过一个干枯的老人絮叨的回忆这样简单的结构为人们描述了一场令人叹息、深思的生命之戏。正如余华在序言中写的那样:“……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作为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人,余华做到了这一点。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单纯的美好”,不幸与不公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伴随幸福与快乐拥在我们身边。而其实大多数时候,不幸与不公正是来自幸福与快乐对我们的麻痹。追求一种简单的活着或许是一种懈怠,但人生的无常变故最终会告诉我们孰重孰轻。这恐怕就是福贵在家珍临终之际,在饱受了那么多人生磨难后还能如此豁达地对她说“你是我的福,你是我的贵。”的真正原因吧。没有史诗般的结构,没有华丽刺激的场景,《活着》却能如此深刻地震动我们的心灵。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天下皆知的荣誉,活着却能让我们如此迷恋这个世界。《活着》的意义早已超出通过描写平常人生来说明人生意义,它更让我们涌起了活着的无限勇气,无论是败家子、赌徒、罪犯还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了对生命的渴望,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电视剧《福贵》是我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影视作品。从剧本的改编上看,不仅尊重了原著的思想内涵,从故事结构和人物描写、人物语言上复原了原著那种黑色幽默的特点,剧中大量的对白都是从原著丰富深刻的人物对话中直接引用过来的。为了更适应当代观众和丰富电视剧作品的观赏性,编剧谢丽虹对原著作了一些改编,我认为改编中有三处地方尤值赞赏。第一是全剧中穿插了花鼓灯这一民间舞蹈,花鼓灯在剧中起了福贵与家珍的爱情的桥梁作用,福贵的女儿凤霞长大后对跳花鼓灯的天赋舞艺,补偿了一些凤霞这个角色因聋哑的缺陷。另外优美的花鼓也让徐家川增添了很多美好的色彩。第二是增加了凤霞与体育老师胡老师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段剧情不但丰富了徐家第二代人的情感经历,也象征了残疾人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和机会。另外胡老师而后在文革中的经历和文革后对土地改革的探索也渲染了劳动人民的困惑和切实需要。第三就是全剧末尾留下了苦根,这个在原著中也被吃豆子撑死了的小男孩,让整个故事在最后保留了希望的种子。使观众对苦根寄予了重振徐家的希望,希望他能延续徐家重新“由一只鸡变成一只鹅,再由一只鹅变成一只羊,最后变成一头牛”的中兴故事。避免了故事过于悲剧,导致观众反感的局面。以上三处改编是原著里所没有或者不符的,我自己看了电视剧,又看了原著之后,觉得这三处改编尤其成功,使整部电视剧既尊重了原著思想,又提高了作品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

  剧情发展方面,前面几集讲福贵如何与家珍相恋,如何败家,如何气死他爹,让人看了就像在看一部活的人间喜剧。再现了中国最后一代封建地主弟子的那种荒淫生活,这些真实的剧情让我们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也使当代人清晰地了解了那个时代中国病萎的真正原因。后面的剧情中福贵破产后租地自己种当起了农民,以及解放后一家人如何艰辛生活,也很真实。很多看了这部电视剧的老年人都说和那时的现实生活十分吻合,全无捏造之处。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动荡艰辛的岁月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特点。

  当然整部电视剧的导演和演员也十分优秀,虽然都不出名,但功底很强。尤其是演福贵的那个演员,把一个普通平常甚至有些傻气的福贵演得活灵活现,既能演出年轻时的好逸恶劳和颓废败家,又能演出破产后的勤劳朴实和至情至性。还有在劫难中的种种痛苦与惶恐,这些都是十分了不起的。演家珍的演员也准确地演出了中国传统女子在父权、夫权压迫下的那中唯命是从、忠贞与贤慧,以及解放后妇女自主意识的提高。

  听说以前张艺谋也拍过《活着》的电影版,我没看过,但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免得破坏了我对《活着》的好印象。因为要真正拍出这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精神文化艺术品,不要指望张艺谋。

  福贵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死去了,但福贵还活着,或许,至今他还“活着”。

                                          2006/09/07

 3 ) 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还记得第一次看《福贵》的时候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候跟着爸妈一起看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到现在长大了,拜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这部书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温了一遍这部电视剧,不禁使人热泪盈眶,感触颇深。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电视剧《福贵》通过讲述地主徐福贵跌跌宕宕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饱经沧桑的福贵,经历了磨难的一生,从衣食无忧的富家少爷到最后一无所有的孤寡老人,在送走了儿子、女儿、老婆的他最后只有孤零零地与老牛为伴,然而他依旧是那样乐观且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电视剧中则更是通过多次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与福贵乐观豁达的心境相衬托,着重突出了活着的意义。 即便经历过再多的磨难,生活给予我们再多的伤痛,也依然要有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的勇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的本身就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大意义。 还好电视剧的最后,编剧保留了苦根的存在,不至于让福贵一个人孤苦伶仃, 徐家也还留有最后一份希望。 “他能把我们老徐家的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我知道他准能。”或许终有一日能有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的那天,我们相信他能做到。 电视剧《福贵》所处的时代历经国共内战、土改、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新中国成立时期的重大事件,有人说福贵身上有那个时代的缩影,有人说福贵是时代的产物,但就我来说对于类似于福贵这样的农民的来说,远离城市的他们,有的只有“上面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遵从,他们远离政治中心,他们不懂文化,他们最关心的就只是粮食的收成问题,就只是一日三餐的温饱而已。对于我们来说,对于类似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或许最大的福贵就是好好活着。 就像片尾歌词唱得那样: “福贵啊,福贵,谁福谁贵。 福在那无求,贵在实惠。 花鼓声声唱江南丝雨,喜怒哀乐听小乔流水。 五福临门是天上的花朵,大富大贵那只是铁树的花蕊。 福贵啊,福贵,啥叫福贵, 福在平安,贵在滋味。 莫道是天上神仙就好,活在人间实在最美。 平常事,平常心,平常的人,好好地活着那就是百姓的福贵。 平常事,平常心,平常的人,好好地活着那就是百姓的福贵。”

 4 ) 可能是认真写的

休憩5th

多久没有看好剧了。而这部已经不能在五星里面打分了。

这是一次更锐利更贴近原著的改编。个人的小命运到时代的大推进。一场一场的运动不停,但受苦受难的却始终是农民。

他们来了,资本主义来了;他们来了,社会主义来了……你看到起起落落,你看到翻天覆地,你看到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成了耕田的老手,你看到流氓痞子也站出来争取自己的土地。你看到戏剧、死亡的荒唐,被奸猾戏弄、被淘汰的生活。活在混乱的时代里,谁又敢称自己是大人物呢?

但你也能看到溪水黄土上生长着的坚毅人民,看到赤诚的善良,无惧风雨的打击,在艰难的岁月里不忘歌唱。

福贵的花鼓灯真好:

在家珍年轻时跳,勾走了她一生的魂;

在有庆的坟头跳,送别一段谎言编织的历史;

在家珍临终跳,是感恩有福有贵的一生,他带着苦难活下去,他带着希望活下去。

“我现在知道你当年为什么要把这块手帕给我,你是留给我擦眼泪的”。

这是泪点颇多的一部剧,那些被悲剧包围的,我们都能用温情和善良去化解。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5 ) henhaokan

活着,还要有饭吃——评电视连续剧《福贵》 “你好,吃饭了吗?”“你吃了没有?”这种传统的中国式问候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财富的不断增长,不经意间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因此,绝大部分国人以为吃饭的话题无须挂在嘴边。然而,看了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福贵》,你才会觉得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吃饭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翻开中国历史,老百姓吃得上饱饭的日子有几多?老百姓吃不上饱饭的日子又有几多?一般的规律是,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吃饭、过日子不成什么问题。社会动荡、老百姓颠沛留离,能够好好“活着”已属不易,谁还指望餐餐顿顿都吃上饱饭。历史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这种清明与稳定不会恒久不变,更不会是一劳永逸。从远处说,秦二世的残酷统治,致使百姓们难以安身立命以至于揭竿而起。秦王朝被推翻之后,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将梦想过上安稳日子的中国老百姓再次推到了“烽火连三月”的战乱之中。刘邦夺取政权,朝廷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才有了饭吃、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宫廷斗争的愈演愈烈,加上连年征伐,老百姓留离失所,生活日渐艰难。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唐朝有如当今之美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百姓生活安定、福裕,国家繁荣昌盛,四方府首称臣。然而,一个小小的安禄山作怪,大唐江山便分崩离淅,从此一蹶不振。在惯性固有力的作用下,又有谁能够保证从今往后将不再有安禄山第二、史思明第二呢? 康熙王朝、乾隆盛世,是离我们最近的辉煌,在西方人眼里,这种辉煌只不过是封建帝国的回光返照,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必定要席卷这片被苦难与泪水浸泡的土地。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国土沦陷、国民沉沦,老百姓也就只有“活着”的缘份,挨不挨饿已不再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电视连续剧《福贵》主题曲便唱出了“好好活着才是百姓的福贵”。 电视连续剧《福贵》保留了小说的悲情色彩,在平实无华的基调中赋予这个悲剧故事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与诙谐。种田与吃饭是“活着”的基础,也是全剧突出反映的一条主线。《福贵》巧妙地把“地主坯子”福贵一生的经历与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结合起来,将一部历史长卷微缩于一人、一家、一地,小中见大,较为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顽强的生活意志,宽容的胸怀和人性的真善美 剧中主要人物福贵的老婆家珍带着“没有吃过饱饭”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她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饥饿,但是由于饥饿落下的病根更是让人惋惜不已。临终前,她的好友,也就是徐家曾经的佣人菊花要为她请医拿药时,她直言不讳地说:“我没病,吃饱了,就好了。”吃不饱,当然就好不了,江湖郎中没有办法,县医院的夏医生对此也是束手无策。饿而不死,饱则难求,这是家珍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哀。其实,家珍是吃过饱饭的。别忘了,她曾是陈记米行陈掌柜的千金小姐,由锦衣玉食到脸朝黄土背朝天,腹中饥饿夜难眠,以至靠挖野菜充饥度日,这是家珍所始料不及的。错,在于福贵,因为他赌,输掉了万贯家产;错,不在于富贵,因为中国历史的周期律使然,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欠缺一种有效的力量来扼制这种顽固性的周期律周而复始。 陈记米行是清溪县最大的米行,徐家贡田是徐家川能产上等贡米的粮仓。谁得到了徐家川的贡米,谁就能在清溪县米行同业中占据鳌头。不择手段而得到了徐家贡米的潘记米行,把贡米的生意做到省城去了,很是赚了一把。陈记米行对此耿耿于怀,为了独吞徐家贡米,陈掌柜绞尽了脑汁。陈徐两家结秦晋之好,陈掌柜看重的就是徐家川一百多亩贡田和贡米…… 陈记米行凭着陈掌柜的精明强悍和伙计春生的齐心协力,生意越做越红火。陈掌柜也因此登上了商会会长的宝座,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掠夺。徐家川徐老爷一百多亩贡田尽管遭遇了蝗灾,但乡亲们同舟共济,在徐家老少爷们的帮助下很快渡过了难关,徐家贡米喜获丰收,又逢米价一路攀升,让许多人垂涎欲滴。正当陈掌柜踌躇满志、坐等徐家贡米送上门来之时,不料想“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前方吃紧,国军催粮如催命,城里的老百姓眼看就要断粮断炊,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委派春生领着伙计、带着现大洋“往南方走一趟”,也算是救命于水火,解了断粮的燃眉之急。可是战事一结束,陈掌柜成了有罪之人,陈记米行鸡飞蛋打,从此烟消云散。 自然灾害可以战胜,日本鬼子也可以战胜,然而,战不胜的是政治,战不胜的是内战。从陈记米行的兴衰到徐家贡田的易主,“谁来保证中国老百姓今后不再挨饿”的话题就绝不是杞人忧天。 应当指出的是,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战争也有推动历史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战争并不排除殷实。然而,杀戮、打斗、人性与法度的缺损这些非生活元素的介入,“活着”就失去了根本性的保障。战争让福贵分得了五亩好田,也让徐家川的老少爷们儿脸上露出了难得有笑容。分得了田地的徐家川的老老少少从此就可以不忍饥挨饿了吗? 平地一阵狂风起,胡天八月也飞雪。吃饭不花钱、食堂去吃红烧肉、大锅饭,这是福贵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好事情,可是他的哑巴女儿凤霞想到了,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果然没出几天,食堂没米了、公社没米了、县里也没米了……尽管当上了县长的陈记米行大伙计春生拍着胸脯说:“绝不允许饿死一个人。”当他驱车赶到粮店,见到他从前的老板陈掌柜饿死在粮店大门口时,不禁抱头痛哭。这一情节发人深省。日本人来了,没有饿死人;战争打了若干年也没见饿死了人,恰恰是在打倒了地主土豪、老百姓翻身得了解放的时候,一个掌管着全县的粮仓、一个与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一个惜粮如命的人饿死了。 陈掌柜的死是咎由自取吗?他完全可以不死,因为他手上一直捏着一块窝窝头,临死也没舍得吃一口。这块不寻常的窝窝头提示我们,陈掌柜个人并不缺粮。一个并不缺粮的人尚且要饿死,那千千万万境况要比陈掌柜差得多的普通民众,死于全国性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陈掌柜的死死得其所,因为他把活着的希望留给了别人。食堂分粥的时候,他只要了半瓢,节省下来的半瓢稀粥让给了灾民。在人民公社的粮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多得放不下了。”“粮店仓库里存放的大米都要快发霉了”的情况下,一个久经风霜的老头,一个和蔼可亲的、令人敬佩的老头,预感到厄运即将来临。他不相信亩产上千斤的神话,作为粮食仓库管理员他深知粮食的份量,将散落在地的粮食一粒一粒地拣起来,他盼望着救济粮快点到来,他尽职尽责的守着粮仓,他没有等到救济粮,没有食物维持的生命已经灯干油尽……这个悲剧的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这样一个受人尊敬、风格高尚,把死留给自己、将活的希望让给他人的老人,他的这种思想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劳动改造后的良心发现?前者,剧情没有明确的交待,而表现得多的是作为商人的惟利是图。经历过劳动改造的陈掌柜的确是变了,他对富贵的宽容与关爱,对凤霞的赞偿以及对工作的恪尽职守,无不透露着他对世道沧桑的历练。这种沧桑感正是人生大起大落的真实体现。我们有理由指责陈掌柜在大是大非面前放弃了生意人的准则,但是,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除了交出粮食,他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呢?假定接受他援助的一方获胜,他也未必就是一个大大的功臣。他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很显然,因拥有粮食而获罪欠缺法律依据。 不罪而罪,罪而不罪,也许就是《福贵》最令人寻思之处。陈掌柜用生命捍卫“孩子要长身体,饿着怎么行”这条朴实的定理,医院黄院长为讨好领导竟然可以将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心血抽干。两副面孔、两种人品形成鲜明的对比。陈掌柜的死没有唤醒对生命的珍视,他的死完全是白死的。饥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缺失。徐有庆抽血抽死了,对于他的死并没有太多责任的体育老师胡凯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销声匿迹,而下令抽血的人竟心安理得的继续当他的院长。当福贵得知自己心爱的儿子死于非命想要评理时,这位院长大人为了一己可耻的体面竟高呼“快叫公安局的人来……”黑白之颠倒有如暗无天日,压抑得叫人着实领略了一把“活着”的滋味。朴实善良、人缘极好的二喜似乎给福贵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然而,文攻武斗使一个原本腿脚不灵便的残疾人雪上加霜。二喜的失足身亡再一次向观众展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的毁灭。 电视连续剧《福贵》忠实于原著,着力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在各种艰难环境下顽强“活着”这一中心主题。“活着”,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饭吃;“吃饭”,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土地。因此,剧情发展始终围绕土地、围绕徐家川能产贡米的这块土地展开。福贵被划定为贫农以前,土地相对比较集中,即使遇到自然灾害,佃户们尚能团结自助,吃饭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由此可见,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只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饥荒才是空前的、不可逆转的。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没有了地主的盘剥,自己当家做了主人,徐家川的老百姓理应丰衣足食才是,可偏偏为什么填不饱肚子以至于野菜充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生产队长良满仓动员大家把粮食交给了食堂,食堂的粮食交给了公社……其根源在于“大跃进”能否一步登天?共产主义能否“跑步进入”?结果,“大跃进”没有跃进,大炼钢铁“炼”了肚皮,共产主义也没能跑到,倒落了个“全国性的大饥荒”。闹出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笑话,却怎么也叫人笑不起来,教训实在是太沉重了。 经过战争的洗礼,旧的制度已经消亡,新的制度尚未形成。新旧两种制度能否实现顺利交替,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战场上的势如破竹,导致胜利的一方在惯性的作用下,很容易用速战速决的思想方略指挥和领导经济建设。以为经济建设跟打仗一样,一口可以吃成一个胖子,共产主义也可以一蹴而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成,就是这种揠苗助长的“速成论”产物,它正好是吸收了旧的不合理制度的封建残余与新的制度中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幼稚、肓动的一面,新旧两种制度的全部缺陷集中孕育了这个畸型胎儿。有人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小家,这个比喻不够贴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更象一个公司。公司的决策人应当是董事会而不是总经理。董事会作出的决择每每与股东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慎而又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差错。比如美国,人们往往认为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实际上美国的总统就象是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权力再大也只能执行董事会的决定。总经理做得好与坏,全看他执行董事会决定是否坚决果断、不折不扣。春生他们如果能明白并身体力行地做到这一点,即使是“跟自己人打起来了”也值。战争的影响并不完全都是负面的。美国的独立战争赢得了主权,南北战争同样是打内战,它的进步意义显而易见。美国的内战废除了奴隶制,赢得了全国统一;中国的内战废除了封建制,赢得了权力集中。问题是,权力过分集中就如同公司没有了董事会,总经理可以为所欲为。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个又一个的群众运动也就有了发生、发展的土壤条件,老百姓受穷挨饿也就难以避免。 我们重视《福贵》,就是重视老百姓好好“活着”。重温这段辛酸的历史,珍惜眼前的来之不易。要想让中国老百姓永远生活福裕,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建成一种长效机制以确保不因个人的偏见和主观而重蹈历史复辙

 6 ) 没掉一滴眼泪

没掉一滴眼泪,总感觉二喜死得冤,刚挨完一顿打,本身又是个瘸子,还是夜里,却让自己这样的女婿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报喜?福贵自己干啥吃的,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最后没有什么福了,倒是福贵之名有一些许讽刺意味了。悲哀,悲哉。多处情节不够严谨,虽说是小说,总感觉作者的“斧凿”之痕过于明显。作者余华说,这是听了一位美国黑奴的故事才想着写这么一部小说的,总感觉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不过,演员都是好演员。。。。。。。。。。。。。。

 短评

一点不比电影差 却罕为人知 因为这个电视剧去看的书 拍的真好 📖写的更好

10分钟前
  • 释放繁华
  • 力荐

记得看电视放时,以为又是什么乡村爱情之类的无聊烂片,越看越熟悉,不就是余华的《活着》。说的电视剧,看着更有话剧的味道。也许是时代变了吧,认为比张艺谋的禁片《活着》更贴近原著。

14分钟前
  • Zoe
  • 力荐

经典的小说怎么拍都是经典,电视剧相比电影反而有篇幅在很多方面演出原著的细节,演福贵的演员表演的也不比葛优差很多。

15分钟前
  • Sevens
  • 力荐

活着就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谈判事件的总和。

16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力荐

看评论有人是看电视剧觉得熟悉,想起了这是余华的活着。当初我是先看得电视剧,后来看书时候才发现越来越熟悉

17分钟前
  • 鲸鱼的心跳声
  • 力荐

看第一集觉得拍得太“土”了,不明白为啥有9.5的高分;越看下去越晓得了:如果葛优&巩俐的电影版《活着》有张艺谋叙事风格,那这部剧版《福贵》或许才更贴近余华小说原著《活着》的文本气质。人呐,高兴时欢歌,伤心时落泪,团聚时跳舞,别离时恸哭,渴了要喝水,饿了就要吃,有人出生婴儿啼哭也会悲从中来,有人死去长埋黄土依旧要说笑打诨,欢趣苦哪有什么永远,大半辈子都是这么哭哭笑笑着过去的。人生没有别的途径可消磨,唯有一种方式,“活着”两个字。

22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怒赞 演的太好了 虐哭好多 从地主到贫农凤霞惨 友庆惨

27分钟前
  • 任性的boy
  • 力荐

以前小时候看过但几乎记忆全无。这次看了原著特意搜来看。真是一部良心好剧。算是把细节都演的很到位了。只是个别地方做了改编,大都属于人之常情了。还好结局没有撑死苦根,也没有春生自杀。还好最后福贵没那么孤单。不然我一定会哭死了。我大半夜钻被窝看着看着就抽抽了,太赚眼泪了。

28分钟前
  • 五一
  • 力荐

个人觉得,这是余华《活着》目前最好的改编,比张艺谋的电影还要好的多。当时还小,不知道谁叫余华,也没看过《活着》,但这部电视剧真的催人泪下。

33分钟前
  • 闲云
  • 力荐

什么竟然是大姐演的…那些年我一直以为是马伊琍…

34分钟前
  • Syfannn
  • 推荐

电视台都没重播过!!!!

36分钟前
  • #草狐狐舔猫腚#
  • 还行

除了在演技上尚欠润色,此作几乎全面超过了电影版《活着》。而且我很纳罕这部作品为何能成功上映。

39分钟前
  • 焚琴客
  • 力荐

个人觉得电视剧胜过电影。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根本无法承受这种电视剧。现在年纪大了,发现能够懂一些这类电视剧了,而且还喜欢看这种类似心灵自虐的书和电视剧,看完就像多活了一个轮回一样。

43分钟前
  • 青 天大老爷
  • 力荐

昨晚都在忙,其实我想去看《活着》的话剧,看过葛优的电影版,也看过陈创的电视剧版,我最早看的是电视剧版,最喜欢的也是这版,朴实而真挚。没有华丽丽的臆想,天马流星般的情节推动。它就是那么的平实质朴,处处散发着的真情实感,没有对时代的激烈控诉,但却把一切小人物大时代的悲哀展露在你面前。

46分钟前
  • 布里人.
  • 力荐

电视机前的童年陪伴

51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这部电视剧至今没有哪部电视剧敢重播了,唉……一声叹息啊!愿上苍眷顾中华,莫要让人民再遭受那一道罪了

5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这部电视剧至少证明内地还是有人认真拍过片子。

59分钟前
  • 波子生活在别处
  • 力荐

很早以前看的,真心觉得比老谋子的电影好呢。

1小时前
  • 人参酒局须对撸
  • 力荐

这是少有的称得上超越原著的电视剧,电影改编太多,导致失去了原著的精髓,另外,我认为葛优的演技并不如陈创自然流畅,陈创在此剧中的表演已经不能用演技精湛去形容,因为他让人觉得他就是福贵,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这是一个演员表演的最高境界。

1小时前
  • EuropaIvy
  • 力荐

不多说。必看。经典。被脑残电视剧们埋没。大陆电视剧最棒之一。

1小时前
  • 咩咩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