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故乡

剧情片其它2013

主演:扬·迪特尔·施耐德,安东尼娅·比尔,麦斯米兰·沙伊特,玛丽塔·布劳耶,吕迪格·克里泽,费丽娜·莱拜克,梅拉妮·富歇,伊娃·塞德勒,莱因哈德·保卢斯,芭芭拉·菲利普,克里斯托弗·卢泽,赖纳·库恩,安德里亚斯·库尔策,杰罗恩·佩瑟瓦尔,沃纳·赫尔佐格

导演:爱德嘉·莱兹

 剧照

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2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3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4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5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6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3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4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5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6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7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8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9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2

详细剧情

  本片是80多岁高龄的德国电影大师爱德嘉·莱兹对其史诗系列作品的总结,亦是其电影人生的总结。影片的原始素材来自于其往年自编自导的现代德国史诗《故乡》三部曲剧集,而现在,这部大气磅礴的史诗则被搬到了电影银幕上。导演以强烈的黑白影像风格与冷峻的笔调,通过一个德国农村里农民生存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性、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静心感受一次涤荡灵魂的净化之旅,绝对会让你受益良多,更何况还有另一位德国电影大师赫尔佐格的友情出演。  2014年第64届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杰出故事片。

 长篇影评

 1 ) 永恒的乡愁

我疯狂看电影状态的终结似乎就在《另一个故乡》,我也很高兴为这段狂热观影时光做结的电影是《另一个故乡》,看电影需要安稳、祥和的心理状态,一但这种状态受到了外力变化带来的影响,持续的看电影的激情就会衰退。这部电影的时长不是一般常态下可接受的长度,3小时40分钟,主体黑白色的呈现。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几次落泪。上一次电影带给我震动是因接触到几部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再往前的一次震撼则属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以及许鞍华的《投奔怒海》。

我从小生活在北方的农村,高中时离家到外求学,但此时离家还不算远,可以每个周末回家歇息,大学基本上一年回家四趟,研究生到了遥远的上海,每年寒暑假各回家一次,及至毕业结婚安家,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更多时候是接爸妈到上海过年。而现在父母已基本在上海安顿,家乡则离我越来越遥远。我并非多么的眷恋我的故乡,对那片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生态的失望也耗尽了大部分我对故乡的怀念和感情,只在每每看到有关故乡的文字、故事、影像时,才会牵动内心深处琥珀般封起的牵系。

再次感觉看电影真是件十分私人的事情,能感同身受、或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都能让你喜欢上一部电影。

《另一个故乡》的片长固然长,开头点题的段落却非常利落,男主角Jakob爱看书不甘现有生活而家中各人反应不同的群像跃然荧屏。令人欣慰的是Jakob的一家没有坏人,父亲勤劳固执,母亲勤劳慈爱,哥哥勤劳豁达,姐姐勤劳细腻,叔叔勤劳睿智,奶奶勤劳开明。勤劳是他们一家子和他们所处的100多年前德法交界的德国小乡村人民的普遍特征。

妈妈对Jakob无私天然的爱是无法不让人不动容的。透过电影里Jakob的旁白,在他的一生中,母亲总是尝试不断给他崭新的爱。她早早地意识到小儿子和周围农人的不同,纵容小儿子为看书而在干农活上偷懒,在儿子失恋失意的时候及时地送上熨帖的宽慰。而后来Jakob替代哥哥完成了留在家乡赡养父母的重任在我看来都是顺理成章的,思维的开阔不一定要通过远离了家乡才能实现,像Jakob说的,我只需闭上双眼,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遥远的国度,原始森林里陌生的城市,还有海岸线。母亲也有她的乡愁,也想插上翅膀回到她小时候生活生长的地方。父亲亦然,在大儿子Gustav离家远走异乡的前日,冒着风险去村里捡金子,试图用金钱的富足留下铁了心离家奔向更美好生活的大儿子。Gustav更有他的乡愁,因他是最终离乡的那个,尽管心底十万分不愿意但必须离开那个温饱无法通过勤劳实现、幼子难以逃离疾病长大成人的家乡。

对电影里另外一条很重要的Jakob、Gustav兄弟两和同一个女人Jettche的爱情纠葛线,我并不是那么的纠葛和在意,无论最初的状态缘由如何,这三人最后可以说各得其所。痛彻心扉的爱恋之后,踏踏实实的搭档生活才是真正那个时代那样乡村的基础。一场醉酒就可以失身、就急于做决定的Jettche并非多愁善感的Jakob的最好选择,相反稳定性极强的Jettche好朋友才能和敏感多情的Jakob更好地互补,这个一直对Jakob存有好感的女孩最终做了Jakob的妻子。失恋尤其是初恋的伤痛是男人成长的必经代价。

电影是大导演为了纪念自己的哥哥古伊多莱兹(1946年--2008年)而作,男主Jakob即是以哥哥为原型。电影里有一个小小的缺憾就是对Jettche一家人的塑造上,缺少必要的完整性,Jettche的父亲12年不开口说话,Jettche结婚的当天,父亲自杀,而Jettche和母亲的关系非常疏离,她同丈夫Gustav离家奔赴巴西的当天,近乎粗暴地推开了不想她离开的母亲。也可能是哪些细节我并未注意。原本打算看第二遍之后再写观感的,如今已迫不及待地写下本篇文字。

《另一个故乡》还有一个让人不得不说、不得不记住的惊喜,在全片凛冽黑白的叙事里,间或出现彩色的物事,叔叔的银币,哥哥结婚的花环,印第安语里的各种绿色呈现,妈妈幻想中的花丛,等等,无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实体节点。这种创新的电影语言不多,但在漫长的叙事里时不时地让人眼前一亮。有善良的观众已对所有彩色的部分做了记录罗列,以后再看的时候可做参照。

 2 ) 另一个故乡,另一片苦海 乡归何处?乡归故里

第一次在德国电影节的宣传册上看到这幅海报:一个年轻男子手握一本书,站在山崖上,张开双臂呼喊,像只振翅前鸣叫的小鸟儿,前面是几颗干枯树枝矗立的山野。这张黑白底色、构图简洁、留白最多的海报,在一排彩色海报中格外显眼,海报下写着电影的名字——《乡归何处》,此外还有一个直译名——《另一个故乡》。
突然觉得这画面似曾相识。这种奋力挣脱束缚、肆意呐喊的感觉,哪段青春没有经历过?有句话说,不曾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而我说,不曾振臂高呼过,不足以谈梦想。追梦的过程何其艰险,需要挣脱樊笼、奋力一搏。追梦的旅程又何其畅快,值得奋不顾身、倾其所有。隐隐觉得,这会是一部关于梦,关于心灵追求的电影,吸引着我一睹真容。
电影四个小时,舒缓而悠长,但叙事紧密勾连,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情节铺垫环环相扣,丝毫不显拖沓。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和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青春的悸动和苦涩的失恋;梦想的激情和理想的覆灭;不能远行的痛苦,和被迫离乡的无奈;生之艰辛,和死之怆然;心之自由,和现实枷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大时代的革命浪潮。这种种对峙的场景,被八十高龄的爱德嘉•莱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成熟的手法,不着痕迹地呈现在这部深刻复杂、又层次分明的鸿篇巨制中。
电影透着德国人特有的冷峻和理性,又有深厚的诗意和情感。通过性格迥异、命运殊途的三兄妹的命运起伏,将爱/梦/自由/乡愁/死亡/宗教,种种永恒的母题交织其中。透过男主雅各布充满智慧与诗情的叙述,在黑白怀旧的底色中,奏出了一曲自由与乡愁的二重奏。在希望中走向绝望,在绝望中又见曙光,看完让人悲喜交集、唏嘘不已。
叙事:多么痛的领悟
一部电影开端的十分钟就能决定你会不会爱上它。莱兹在执导这部电影前,已经完成了电视剧集《故乡三部曲》,对故乡的题材显然已经驾轻就熟。叙事娓娓道来,从容不迫。电影对叙事结构的建置尤为可道。雅各布的父亲扔掉他的书、母亲在土豆地里称赞他,叔叔帮他藏书,人们在冰天雪地里赶着马车离开,雅各布振臂高呼、开始记录心声,奶奶在黑暗中鼓励他,古斯塔夫从军队服役归来,亨丽埃特在山坡上学鸟叫……开篇几个简单的场景就把电影的时空、人物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19世纪4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最小的一座直辖市施瓦巴赫的一个小村庄。铁匠的儿子雅各布嗜书如命,心怀梦想,追求自由,疏于劳作。父亲恨铁不成钢,母亲处处护着他,叔叔是他的知己,奶奶是朴素的智者,哥哥是他们家的骄傲,人们离开村庄,远走他乡。主要人物悉数登场,故事由此拉开帷幕。主人公雅各布的开场自白“我想释放心声,饱览整个世界/我要追随更优秀的君主——自由/我已下定决心,用一年的时间,离开这个只有束缚,却无法依靠的故乡”,引出了贯穿全篇的主题——追求自由,逃离故乡,向往新世界。而雅各布的发问“为什么要永远离开家乡?这里的困境又不会持续很久,而且流落异乡很少能找到幸福。”看完这部电影就会知道,莱兹像是在用整部电影回答这个问题。
电影的第一个情节点发生在90分钟处,冻脚节集会上。对于正常长度的电影来说,这个情节点来得太晚(按照2个小时的长度,第一个情节点应该出现在30分钟左右)。但对于一部四个小时的电影来说,恰如其分,因为前面已经有了足够的铺垫。此时,雅各布和亨丽埃特经过几次会面已经暗生情愫,雅各布在革命者的船上也初次体验了流血冲突。这个情节点便是对他陷入的爱情和身处的革命浪潮的一次集中交代,这是电影的第一个转折,对于全篇叙事至关重要。集会上,伯爵代表的特权阶级垄断了卖酒权,激起了参加集会人群的不满,武力对抗一触即发。舞会中古斯塔夫以他精湛的舞技迷惑了亨丽埃特,对亨丽埃特心仪已久的雅各布站在一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伯爵派来了宪兵,抓走了带头滋事者,此时雅各布正好瞥见哥哥与爱人亲热完事。悲愤交加之时陷入自暴自弃,跟随滋事者大喊“自由”,于是被宪兵带走,压抑在心头的苦闷借由这次叛逆举动一吐为快。于是,一边是和专制阶层的对抗升温,一边是失去爱人跌入谷底,两股矛盾瞬间交汇,革命的热情和他绝望的心情汇成了一个重要的对抗冲突,推动故事向前发展。雅各布被捕之后如何脱险?如何突破难关实现梦想奔向新世界?他们三人的关系又将如何继续?可以说从这里故事才真正拉开了序幕,之前的一切都是铺垫。这里有一个问题,亨丽埃特就因为和古斯塔夫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弃红颜知己雅各布于不顾而委身于他,第一次看电影时始终无法理解。后来再看回放才发现,亨丽埃特当时的表情很诡异,不是享受,不是刺激,反而有点不可捉摸,说不上是苦涩还是解脱,甚至还掺杂一丝悔恨。思前想后,我推断是因为雅各布此前在葡萄地里跟她表明,他是下定决心要移民的。而亨丽埃特早就承诺过自闭的父亲,永远不会离开他。讽刺的是,后来父亲因为她的出嫁上吊身亡,而原本想要留下来照顾父亲的她,却最终还是要移民巴西,而跟她远走他乡的人已不是那个曾经带她幻想新世界,教会他巴西土著语言的男人。这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也难怪她的表情那么复杂了。
第二个情节点出现在两百分钟左右。雅各布在狱中结识的良师益友奥尔姆,带着他们移民审批通过的文件来找雅各布,两人欣喜地分享这个好消息,并畅想乘坐豪华游轮横渡大洋。随后紧接着一个雅各布与村民们走向教堂的场景,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姗姗来迟,并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要永远地离开这个夺走他们孩子的伤心地,移民巴西。这意味着雅各布必须代替古斯塔夫尽孝,留在施瓦巴赫赡养父母和家庭。而曾经要求自己一定要带她去热带的亨丽埃特,将前往他的梦想地,不过不是和他,而是和他的亲哥哥。其实亨丽埃特代替雅各布去实现他的梦想,这在电影此前已经有所铺垫。亨丽埃特哼着的歌“直到所有伤痕被抚平,我们永远不会回家乡”,她的父亲带着她一起欣赏那块有着绚烂色彩和美妙图案的贝壳时,她说的那段话“看起来好遥远,无边无际,我们可以永远地朝它走去,跨越那片海,继续走下去,那就像是天空一样,永不会停歇,天国……”已经暗示她将漂洋过海的命运。还有在葡萄园雅各布和她姐姐莱娜说,“我要出走去外面。在我们这儿的日落时分,正是那边的日出时刻。当这儿暗无天日的时候,那边正是阳光明媚,要比这儿的白天更加明媚的多”时,画面上配的亨丽埃特和弗林切迎着日光走去。这些场景都象征着亨丽埃特才是那个远走他乡的人。这急转直下的喜悲反转,正是雅各布的冰火两重天。经历了那么多的努力和抗争,一心要奔向热带巴西,却瞬间被打回高寒故乡。从真实的历史来看,19世纪德国人民移民最多的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国,而不是巴西。导演之所以选择了巴西,也是为了强化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巨大落差吧。也难怪雅各布怒斥哥哥夺走了他的一切,爱人,梦想,这一切都随他哥哥付诸东流了,于是两人在土豆地里展开了一场决斗。冲突将如何收场?矛盾该怎样解决?故事从这里进入尾声了。
故事的结局也是颇耐人寻味的。雅各布留在故乡,娶妻成家,慢慢赢得父亲的尊重和欣赏。与柏林的枢密大臣通信争论语言问题,引得大官赞其天才,并亲自上门拜会。从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雅各布渐渐有了用武之地,生活步入正轨,命运似有转机。而最最重要的是,他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在那颗无数次吐露心声的樱桃树下,他对深爱自己的妈妈说,“我只需闭上双眼,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遥远的国度,原始森林里陌生的城市,还有海岸线”,对于梦想的破灭,他已经释然了。而与雅各布的生活又现曙光相比,远赴他乡的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就没那么好运了。他们离开13个月后依然音信全无,结尾处的来信揭开了谜底。那段雅各布曾经畅想的豪华游轮梦幻旅途,实际上充满了欺骗和不公;而那个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国,也是穷山恶水、亟待开垦。所幸的是,经过从早到晚的辛勤劳作,他们终于耕有其地,居有其屋,畜有所养了,他们的木头房子有了门,也象征着上帝为他们的生活又开了一扇门。最后,雅各布把他们的来信埋在母亲的墓上,以此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这其实是一段领悟的过程。乡归何处?只要内心找到平静,灵魂有所归属,不需要远游,故里也可以安放漂泊的灵魂。而梦想中的另一个故乡,不过是另一片苦海罢了,也是需要受难,需要奋斗,需要挣脱的。只是这段领悟经历了多么痛苦的过程哟。
主题:升华与和解
电影关于自由的阐述,是层层推进的。从一开始,雅各布对自由的渴望纯粹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然而,每一个个体都免不了受到时代的影响。同时,历史的书写也离不开个人的体验。通过丰富的细节和个体生命体验折射出来的历史才更加真实、可信。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历史剧变的时代,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很难割裂开来。19世纪初期,受到拿破仑军队的冲击,德意志帝国土崩瓦解,分裂成34个邦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德意志联邦”。在长期的独裁专制和民族分离状态下,人民对自由和民族统一的渴望空前高涨。1840年,汉巴赫会议商讨以民主的方式重建德意志联邦,并准备第一次自由选举,会上第一次公布了黑红黄的德意志旗帜。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生在穷苦的铁匠人家,不擅劳作,却内心丰富、敏而好学的雅各布渴望的自由,也许注定染上了一层时代的色彩。雅各布渴望自由的那些语句,每一句都跟诗一样美。当雅各布在狱中遇到对宗教和普鲁士国王都不感兴趣的奥尔姆时,他对自由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自由不仅是挣脱自己内心的束缚,还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公正的享受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此时雅各布对自由的认识已经从个人自由,变成了康德所说的公民自由。自由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电影主题也更为深邃。
关于宗教,电影开篇有段话:上天之吾父啊,圣洁是汝之名,天国降临,汝之意愿将如同天国一般在大地上实现。在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的孩子夭折之后,古斯塔夫绝望地对神父说:你们所谓的天国,其实是地狱吧。后来他们在教堂宣布移民巴西后,古斯塔夫说:我们要远赴巴西,到那个圣诞节也开满玫瑰花的地方去,那才是上帝对我们的帮助。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上帝只在天国俯视众生,不能给他们大地上的幸福,那跟地狱有何区别?当时的困境使得大家开始质疑上帝。根据当时的历史记录,人们劳累一整天,换来的常常是一捧土豆,随之而来的就是饥饿、骚乱和死亡,只有一半的孩子能活到五岁。海涅的诗里对当时的惨状进行了记录:“梭子在飞,织机在响/我们织布,日夜匆忙/老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诅咒。”在如此窘迫的境遇下,人们很难再无条件的信仰上帝,相信天国。19世纪,马克思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各种思潮在德国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现代哲学的起点。电影对宗教的阐述恰恰反映了这种注重现世幸福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关于宗教,电影还通过雅各布的姐姐莱娜和异教徒丈夫,进行了另一角度的解读。雅各布的父亲由于莱娜嫁给了天主教徒,愤然与其断绝关系,但奶奶发出了声音,“相当健壮的一个男人,管他是福音教派还是天主教派,只要正派就行”。在古斯塔夫和亨丽埃特离乡前的一天,莱娜克服了心理障碍,带着天主教徒的丈夫,赶回家来跟他们告别。父亲看着莱娜的女儿,父女俩冰释前嫌。尽管他对异教徒的女婿仍旧心存芥蒂,但可以预见,未来通过与莱娜关系的和解,至少不会再排斥这个女婿。这里也表现了一种开明温和的宗教观。
关于爱,莱茨的处理也是耐人寻味。从一开始雅各布梦见亨丽埃特在水中的浮影,象征着爱是幻影,转瞬即逝。到后来亨丽埃特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把自己献给雅各布,并说我和你永远在一起。在这里传递的是,爱是恒久忍耐,是一种精神的相守,它比肉体的交合更为恒久。雅各布的母亲对他的爱,则浸透了亲情的温暖。雅各布说,在我的一生中,她总是在不断地尝试给予我崭新的爱。这种爱何其伟大,它不是停滞的,而是流动的,就像是一汪活水,滋润着雅各布的成长。如果没有这种爱,雅各布就成了无源之水,也不可能有后来的精进了。

美学:黑白和冷调
这部电影最突出的美学风格体现在黑白摄影上。影片运用了无声电影时期的黑白色调,增加了历史感和沧桑感,与史诗的题材极为相衬。而且黑白的冷色调同时也是对那个黑暗贫乏的时代的象征,与塔可夫斯基温泉中湿热的,感性的乡愁相比,这部电影传达的乡愁是阴冷的,理性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不是对无声时期黑白电影的照搬,而是在黑白底色之中,偶尔穿插有迷人的色彩,经过后期调色,放在黑白底色中却并不突兀。火红的马蹄铁掌,亨丽埃特爸爸的贝壳,雅各布幻想亨丽埃特时闪闪发光的眼睛,德意志三色国旗,叔叔灿灿发光的金币,冻脚之节集会上的几种不同的绿色,妈妈病中幻想的蓝紫色小野花,这些色彩的出现无一不是带给人物转机和希望的点睛之笔。这也是那个黑暗年代里,鲜活的生命色彩。电影黑白,但并不苍白。
在电影美学上,莱茨显然受到法国印象派电影的影响,采用了叠印和幻想镜头,贴切地传达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这些在电影院的宽荧幕上看,能获得令人惊叹的美学体验。影片中出现了几次叠印镜头,一次是亨丽埃特和她的爸爸举起贝壳观看的时候,贝壳的色彩叠印在两人的脸上,结合亨丽埃特“看起来好遥远,无边无际”的叙述,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和憧憬,看的我如痴如醉。另两次叠印出现在雅各布专注地看书时,书中的字母放大叠印在他的脑海中(或是铺满整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雅各布被知识填满大脑的感受,看的人也深受感染。另有两处幻想镜头,已经不是以人眼的视角拍摄,而是主观幻想的镜头。一处是雅各布在土豆地,为了看书,做了一个假人模仿挖土豆的动作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印第安女人,这个幻想镜头与书中文字叠印的镜头交织在一起,充分表达出雅各布沉醉于书中的主观感受,达到了亦真亦幻的美学效果。另一处是雅各布被父亲追赶,躲到亨丽埃特家附近的小茅屋里,梦见亨丽埃特站在水中,弯腰蹲下的时候她的形象随着水波浮动,并层层荡漾开来。这一手法让人联想到印象派电影《迈尼蒙坦特》中,女主角坐在一座桥上想自杀时,叠印在她脸上的河流的镜头。无法形容我当时在大荧幕上看到这一幕的惊喜,后来在ipad上看回放,视觉效果简直弱爆了。这才是电影的魅力。
该片的摄影可以说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片中的远景镜头宁静悠远,像一幅幅被定格了的摄影作品。不禁让我想起那年秋天在东北的旷阔的土豆地、芦苇滩、白桦林,和德国的乡村是何其相似,瞬间产生了时空穿越的感觉。而片中的移动摄影,则充满了动感。亨丽埃特和弗林切在比人还高的芦苇丛中嬉戏,镜头快速低空掠过,像人在其中拨开芦苇穿梭,随着镜头越来越快的向前移动,大片芦苇扑面而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一处雅各布从家中逃跑出来的时候,镜头先是跟随雅各布的快速跑动的脚下,后又朝上快速掠过树影婆娑的天空,镜头在平稳中快速移动,产生了强烈的动感,跟《罗生门》中强盗在森林里跑动的镜头有相似之处。
导演的场面调度也非常老道。如冻脚节集会上的阁楼,空间错综复杂,梁柱横立,众多人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穿梭移动,弗林切兄妹在其中表演滑稽剧,众人在其中欢快起舞,人们的反抗情绪也在其中酝酿,这一场面的设置凸显了导演的老道。镜头的剪辑倒是中规中矩,没有快速跳跃剪辑,也没有特别的长镜头,但在某些特殊衔接的处理上仍见力道。如叠印后的衔接,深得“看不见的剪辑”的精髓。
电影的配乐比较特别。雅各布书写、阅读和思考时的配乐,有点像是金属摩擦产生的声响,细细尖尖的,有点点刺耳,又有点像鸟鸣,对于我是一种很陌生的声音,现在还无法查到该部影片的配乐用的是何种乐器,但我想应该暗合了雅各布自诩为小鸟儿的想法吧。

最后,套用沈从文的一句话: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欣赏过很多经典的老片,但只爱过一部真正与我心灵高度契合的电影。三十二岁的年华,献给这部电影,也献给我的自由,我的梦想,我的领悟,我漂泊的灵魂,我的故乡,虽然我不确定,它在哪儿。

 3 ) 另一个故乡 | 并非要在路上,也可以在心里

德语配黑白,有着天然的冷峻气质。

自幼喜欢读书的雅克布在书籍中发现家乡以外世界的独特魅力,他一直想摆脱家乡去往热带地区,这样圣诞就不会在冬天了。但总是不尽人意,初恋和航海去巴西的机会都被哥哥“夺走”,加上挚爱的母亲需要有人照顾,他再也没能出去。可是他一直没有忘了读书和日记,渐渐地他发现世界也可以停留在心中,只要闭上眼,他就能到达各个想去的地方。结尾的时候,哥哥来了信,那里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反倒是有点被中介坑蒙拐骗了。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是下定了决心离开自己的故乡。

全篇电影的配乐凝重肃穆,配上大量的自然白噪音,当你闭上眼去聆听,也仿佛置身其中。电影虽是黑白,舍弃色彩后,却更凸显了每帧画面构图光影的绝妙精巧。

其实另一个故乡并非真的要赶赴千万里之外,它也可以当你闭上眼睛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4 ) 毛泽东与王季范

http://www.gmw.cn/01gmrb/2000-07/06/GB/07%5E18473%5E0%5EGMC3-007.htm
"记得奶奶曾对我回忆说,毛泽东自小就酷爱读书,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小小年纪的他每天都要帮家里干不少的农活。如早晨要早早起来先忙一阵才去上学,下午私塾散学后,又有不少事要等着去做了。他常干的家务活有砍柴、挑水,并要负责给家里放牛等等。但只要干完活,一有空闲,毛泽东总是要把随身带的书拿出来读上一会儿。可是他那目光短浅的父亲,却只知道赚钱,认为毛泽东读书没有太大的用处,他认为,一个农家子弟,只要粗通文字,会日常记记账,也就可以了。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他在毛泽东刚满13岁的时候,即中止了其在私塾里的学习,以便留在家里专心干活,或者在农闲时,帮助自己做粮食和生猪买卖的小生意,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学费,又使家里多了一个帮手,收入也增加了。酷爱读书的少年毛泽东,心里对停学的事很不情愿。但对一向暴躁而又专制的父亲,却又感到无计可施。这时,作为毛泽东表兄的王季范得知了此事。在了解了表弟的真实想法后,他立即放下了手里的事,专程赶赴韶山冲,拜访自己的姨父,替渴望读书的表弟说情。"

 5 ) 荒蛮的美Heimat – Eine deutsche Chronik 家乡:德意志史诗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德国西南部山区。因为国王的荒淫和粮食的歉收,洪斯吕克山区的农民陷入了极度的贫困。他们不停的被饥饿、疾病骚扰着,很多年轻人打包行囊,背井离乡,前往南美洲巴西,憧憬肥沃的土地、温暖的气候和幸福的未来。 年轻的Schabbach村(真实背景:现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Woppenroth镇)青年Jakob不像哥哥Gustav那样爱干农活,常被父亲打骂。他是个书呆子,痴迷于书籍,不仅会说多种欧洲语言,还热爱南美印第安文化,掌握了印第安各部落的语言,会用22个单词描述不同的绿色。他向往南美,义无反顾的填表格报名移民,想在巴西寻找不一样的人生。 一次在山上疯跑时,Jakob看见了裸体嬉戏的两个女孩Jette和Florinche,两个女孩因为他的出现而下了一大跳。他承诺不把看见她们裸体的事情说出去,并对Jette讲了很多印第安趣事,获得了女孩们的好感。Jette和Jakob暗生情愫。 在村庄的一次庆典中,Jakob,他哥哥Gustav,两女孩Jette和Florinche四人喝了很多酒,在人民的欢庆声中聊的很高兴。Gustav问Jette为什么不和Jakob跳舞,Jette说Jakob不敢,Gustav便一把搂过Jette和她跳了起来。两人越跳越热烈,把Florinche和Jakobs甩在了一旁。午夜时分,Jette似乎忘了和Jakob的暧昧,她忘情的搂着Gustav,和他小巷子里发生了关系。 没想到,只这一次两人居然珠胎暗系,Jette怀孕了。尽管对Jakob仍然有情,她却不得不和Jakob的哥哥Gustav结了婚,而后者一心痴迷于造蒸汽机,没有把Jette放在心上,就这么糊里糊涂的地和她接了婚。Jakob受不了这种女友被哥哥夺走的情感冲击,他离家出走,住在了朋友的家里,并且和朋友计划数星期之后就坐上大船,移民南美,远离这个使他一看到就想到感情创伤的家。直到母亲病危的消息传来,才发疯般跑了回家。 母亲虽然病危,却没有死去。冬天来临的时候,家里确是死神临门,夺走了Jette和哥哥Gustav的第一个孩子,它死于白喉(多发于冬季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没有抗生素的时候死亡率很高)。村里不仅他们家的孩子死了,还有很多孩子死于冬天的肺病。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人们,送葬的队伍长的望不见尽头,大家陷入了某种绝望,一种牧师的祷告都拯救不了的绝望。孩子的死亡对两人带来了重大的打击,两人默默坐在房间里,商量了很久都不愿出门,直到父亲因为担心他们俩都死在房里而破门而入,才发现两人没有做出什么过激行为。 夫妇俩商量的结果是:永远离开这片不幸的土地,远走他乡,到南美洲的巴西去寻找新的幸福。他们俩在教堂里当众宣布了这个消息,让Jakob又惊又怒。他们的离去意味着家里失去了主要的劳力,Jakob就必须留在家里照顾两个老人,无法再实现去南美的梦想了。Jakob悲愤地和哥哥Gustav在农田里打了一架:哥哥不仅夺走了他的女友,也夺走了他移民的希望。临走前一夜,Jette一个人到墓地里去看自己安葬的孩子。Jakob在黑暗中看见了她。两人带着曾经的情愫和离别的悲伤,在墓地旁的树丛边做爱。 哥哥和Jette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村庄,所有的亲人们、家属们,默默看着他们离开的方向,祈祷他们一路平安。他们走后,母亲的身体没有变好,却也没有变差。Jakob成了家里的精神支柱,他改进了哥哥Gustav留下来没有完善的蒸汽机,使之做功可控不再会爆炸。第一次,父亲对儿子Jakob感到骄傲。病中的母亲一直对Jakob至今仍单身一人而耿耿于怀,劝说他和也一直孤身一人并对他有好感的Florinche结婚。 至此,这两对青年终于相互阴差阳错的彻底错过,却也成就了两段各自的姻缘。13个月以后,母亲平静地撒手人寰。远方终于传来了南美的Gustav和Jette的消息。他们平安的在新大陆上建造了自己的居所,拥有了大片的土地和牛羊。还生了一个女孩,叫Jakobchen(小雅各布)。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雅各布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 这个电影带给我很多感动,曾经德国地区的农民贫苦、艰辛、荒蛮的却努力的生存着、意志坚定地相互扶持。无论是男人、女人、不一样宗教信仰的人、老人、孩子,在生存和死亡面前,他们被一视同仁。医生们尽心尽力地救助病人,村民们为当地酒馆的老板打抱不平。也许是这种困境,让他们尊重、珍惜每一人,并没有生出过多的男尊女卑、嫉妒、嫌隙、礼节、虚伪、避讳,他们虽然穷,但是相对中国那个时代的人,却显得自由很多,这就是我说的,荒蛮的美。据说,德意志的、曾经日耳曼部落的女性,地位并不低,她们和男性一样有权利自由利用土地和各种权利,甚至被认为有某种预言的神力。如果某个寡妇遭到孩子的拖累,“她通常会得到村中其他人的帮助。他们会赠予她稻谷和野猪,或者帮助她清理田地,至少在她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帮得上她忙以前是如此。”我很欣赏德国人这种互助和务实的精神,男女老少一视同仁,各人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用成就衡量人,不攀附权贵、不踩踏弱小;不多管闲事,当别人真的困难时,也不会坐视不理。生活没有固定的“必须要怎样怎样”的模式,怎样生活能让人活下去、活得好,就赞成怎样的生活。“实在活不下去了,我们就移民,没什么大不了的。生存是第一要务。” 我认为这是德国至今强盛的重要民族文化基础。 看德语以及很多其它欧洲电影,最舒服的一点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情感的表露十分自然。欧洲的电影不像北美那样喜欢塑造戏剧性冲突,也不像东亚那样充斥着演员过度夸张的表情和程式化的情感模式。Schabbach村庄里,男人同样作为贫困的受害者,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女人们一样无助而脆弱。 Jette的父亲受不了生活的压力和打击,虽然深爱着女儿,却连续12年不开口说话,还时常玩失踪,让自己的老婆四处找他。在女儿嫁给Gustav的那天,她的父亲觉得自己彻底失去了女儿,在自己的水车房里上吊自杀。Jakob的父亲一生勤勤恳恳中规中矩老老实实的活着,时不时地骂儿子几句没出息,儿子打算移民,他什么也不说,却在他们临走前,跑到贵族留下来的城堡遗址上去挖可能留下的金银财宝。当然他什么也没挖到,这不善言辞的可怜老父亲这么做只是希望自己能挖到金币,让孩子们不必离开他,不必远走他乡。 本片最让人叹息的是原本相爱的Jakobs和Jette因为一场酒后乱性而最终没有在一起,一人远赴他乡,一人和她的好姐妹Florinche共结连理。从一开始就嚷嚷着要移民,甚至用这种思想影响了Jette的那个人,最终却没能离开自己的故乡。但是,能一生一世守着父母和故乡,也是另一种幸福啊,更何况,大西洋的彼岸,已经有一个小Jakob,在实现他的梦想。 本片的方言也很有意思,du被念成dau,Jahr被念成Jöhr,这种口音更为电影增添了一抹真实而荒蛮的气质。甚至一度让我觉得,这种方言相对于标准德语的巧妙韵味,就像郊区口音相对于城市口音之微妙。发音土爆却又淳朴真诚,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大多数讲述移民的电影,都描绘了外国人移入德国的故事。而这部电影,讲的却是曾经的德国人向往、移民外国的历史。很有意思,值得一看。做为一部时长接近四小时的黑白电影,我花了两天,津津有味地看导演娓娓道来,居然不觉得无聊、也没有看到不必要的长镜头。故事讲的简洁到近乎粗暴,意犹未尽,让人觉得咂摸有味。如果硬要用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的话,应该就是:隽永。

 6 ) 我还不能结婚,我还要跟柏林的枢密官探讨印第安人方言问题

       当影片慢慢放到最后,雅各布的妈妈马格莱特说,儿子,你是不是该结婚了。雅各布一下表现得异常激动,差点都要摔倒,走来走去坐在了母亲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开始狡辩,自己还不要结婚。(这些都已经说明他意识到自己也是要该结婚的人了,但是他还没有忘记本来属于自己的妻子的嫂子,可能还时不时的回忆一下哥哥跟嫂子去巴西之前的那个晚上的甜蜜。时间总是在向前走的,他以前不满自己的哥哥,但现在他俨然已经变成了哥哥在家时的样子——戴着眼镜指挥着父亲造一个蒸汽机的速度调节器。)
       母亲给他说了一下邻居家的姑娘不错,每周都来问雅各布的消息。姑娘是嫂子的好友,现在嫂子已经身在美洲,不能思念也不能见面。姑娘也想雅各布的母亲透漏出自己比较孤单,雅各布的母亲也说自己的儿子比较孤单。
       雅各布雅各布站了起来,去自己的简陋的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说自己还要跟柏林的一位枢密官探讨印第安人的方言问题,自己很忙的。并且越说语气中的喘息越明显,显然的,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但是还要坚持最后一丝不要结婚的念头。
       看到这儿,我已经很感动了,尽管电影中其他的许多地方也令我感动,但这一块是令我感动的极大值。我想着如果哪一天,我心爱的姑娘已经嫁做人妇,然后我还固执着不愿意结婚,我是否会像雅各布一样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话来敷衍这个问题。

 短评

故乡

6分钟前
  • 瑶一瑶
  • 推荐

黑白光影清澈细腻无比,偶尔出现的彩色必是点睛之笔,多以感情升华为主旨;镜头灵动多变,教科书上但凡出现的基本都有了;个人编年史折射时代变迁,题材并不新鲜,但能拍出既文艺又史诗的感觉,的确不易;特别喜欢田园风光的描摹,时代再宏大,落到个人,总是结实务实的。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能给你归属感的地方叫故乡

10分钟前
  • nothing
  • 推荐

纵使不喜欢这类电影 也觉得拍的好

15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一部描绘19世纪40年代普鲁士乡村生活及移民潮的史诗,细碎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情怀。冷峻厚重的黑白影像里零星点缀的彩色物件极具诗意感,摄影、构图和用镜简直美出新境界,每一帧都是艺术品。配乐悠扬沉郁,场面调度异常精准。农忙、革命、梦想、爱情、亲情、宗教、乡愁...泪流满面(9.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面国旗、一片玛瑙石、一枚金路易、一颗彗星、几簇绿草、一个花环、烧红的马蹄铁、蓝色野花、红色樱桃。。。苦逼的乡下青年,美人被抢了,巴西去不成,无端关监狱,洪堡也不去见。。。我想起了阿Q,而且是文艺青年版的,不过毕竟他还是睡了吴妈。。。这片子精炼成2小时可以吗?

21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很好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22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力荐

静心感受一次涤荡灵魂的净化之旅

23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神乎其神的镜头调度,画龙点睛般的色彩运用描绘一个满怀梦想却被现实打磨光滑的人物的历程。似乎这故事非得用225分钟讲完,少一刻钟都不行。看完心中有一股化不开的气。★★★★☆

27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普鲁士故事。乡村凋零闭塞,中世纪长尾扫过。另一个故乡,圣诞节开玫瑰的应许之地,却只能在语言的罅隙里轻触。历史巨轮忘记碾压之处的个人史诗,或许,故乡即你永远无法离开之处。

30分钟前
  • cassetteman
  • 力荐

故乡三部曲的前传,时光倒流150年回到洪斯吕克附近虚构的小村庄沙巴赫,就像一部关于乡土人情的史诗。它的剧作在叙事手法上非常的符合好莱坞经典叙事的那套,只是导演觉得艺术需要缓慢,需要给观众时间去凝视,去感知,这在某种层面上很像蔡明亮,但他在艺术性的同时保持着对观众的亲和力。★★★★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部经典的电影,细细品味让我受益良多

40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影片如乡村田园诗一般的风景和农民生活的质朴,这虽然是一部接近四小时的电影,但剧本的叙事结构并不是拖沓冗长,反而它设计得非常精细。

44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田园乡村诗中景,万物生辉一点红;百年乡愁琐庸事,庞杂暗涌时潮巨;此回不去又奈何,皆为凡人永之愁。

4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淳朴的故事很动人。

5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很好

56分钟前
  • 推荐

这是目前为止看过的最有德国气质的电影,几乎涵盖了所有德国文化中惆怅迷人的部分,但纯粹从人的角度看,又与时代地点无关,因为每个成长在闭塞环境中又耽于幻想的人,都能在雅克布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否能去远方并不是最重要的,雅克布最美好的一点是不曾失去改变的热情。此刻看到尤其感动

1小时前
  • 子东文
  • 力荐

经典,值得细细品味

1小时前
  • 苏晓晓
  • 推荐

尘世如梭,家国别处。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1.信仰、初恋、争斗、死亡、责任、学习、婚姻、生儿育女,人的一生就是在折腾着这些事;2.有时坏,有时好,梦想碎了,再拼一个,总有一个理由让你把生活过下去;有时阴,有时晴,泥泞的土才会富饶,寒骨的冬终会过去。哪里有眷恋,那就是故乡。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