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时间

综艺大陆2024

主演:杨天真,何洁

导演:内详

 剧照

天真时间 剧照 NO.1天真时间 剧照 NO.2天真时间 剧照 NO.3天真时间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4-06-24 16:13

详细剧情

       《天真时间》是一档30+女性主题深度访谈节目,“最敢说的话题制造机”杨天真担任主持人,每一期邀请一位姐姐,以职场人下班后的放松场为场景设置,用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极度共感的内容,来引动全民情感共鸣的热搜话题。环节上引用最热人格分析—MBTI展开话题,「爽感话题」加上「情绪释放」,姐姐对于社会中的节目中遇到的「无语事件」进行情绪发泄和吐槽,姐姐们的“剑嘴无情”对上杨天真的“真言真语”,豪迈发言,妄加评论,不吐不快,助力姐姐快乐乘风。

 长篇影评

 1 ) 我的童年也是我所愿留下的回忆

导演说是架空,但其实对我来说很多景象真实得不得了。

都说后半部分渐入佳境达到高潮,但是我却为前半段而着迷。有的时候在想,回忆比共情更珍贵,让人热泪盈眶,这也是真诚的力量。

另外,看似隐在后面的父亲其实更是要被凝视的对象。当我们每一次每一件事想起妈妈时,请也同样凝视父亲。

 2 ) 情绪不能代言艺术

这不是一篇影评,只是一篇自言自语,毫无论据的观后狂言。

去年看过《春江水暖》,《妈妈》很容易地让我想到了它,二者都对镜头美学有一种完美主义的追求,都用了素人演员,都以方言叙事,故事也都极尽朴素。

但不同的是,《春江水暖》在模仿杨德昌的道路上也模仿了他的剧本结构,因此具备文艺电影经验的观众仍然可以说是带着享受地看完它,但在《妈妈》这里,似乎连这些观众都感到了困乏和疲惫——尤其考虑到它的传播途径,或许每一位看它的国内观众,都具备着相当的文艺电影经验(我们暂且抛开文艺电影这个很不严谨的说法,想必大家知道这是指的哪些影片)。

那么形成这种困乏的原因,究其根本,是这部电影乃两个半小时的导演的自言自语,她抛开了观众,也抛开了电影,只是用一种自己熟悉的工具和技术,进行一场自我和解。

因此对我而言,就算这部电影触动了观众,但其触动的方式也是与艺术无关的,就像一个人看着别人哭得悲切,自己也会情不自禁的留下眼泪,这种方式与电视剧里的刻意煽情没有很大区别(说起来,去年的《钛》在营造痛苦上采用的方法也是如出一辙,只是一个专注特写放大,一个追求一击必杀)。

笼统的说,长时间静止镜头形成了一种时空共感,但导演并没有给出语境,人走着,就是单纯地走,炒菜,就是单纯的炒菜,这些东西只是形成了类似纪录片一样的90年代的乡村空间,却几乎没有提供任何与角色相关的信息,而如果观众既不知道角色要去哪里,也对他没有什么兴趣,那么这些长镜头就会像8小时的《帝国大厦》一样,成了一种囚禁观众的行为艺术。观众被银幕所禁锢,几乎是被要求强制性、单方面地去理解和共情导演——否则就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而我一直认为艺术必须是双向的,作者有被理解的需求,观众有去了解他人的欲望。如果观众全然无法了解角色的意图,那么对他们而言角色既没有要去的方向,也没什么得细细品味的情感,精致美丽的图像固然能吸引注意力,但这始终是空中楼阁,正如游客如果没有讲解,无法在《富春山居图》前呆上五分钟。

 3 ) 凝视记忆 重说再见

“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时间的沉淀,来自细节的真实,来自纯粹的影像。这种力量看似不经意,却非常得难能可贵。”这是影片《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在平遥被授予费穆荣誉•最佳电影时的授奖词。同样,这部影片也是在本届平遥电影展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部片子。

首发丨陀螺电影(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上一次让我从影像中感受到沉静而又纯粹的观影体验依稀要追溯到去年的《蜂蜜之地》——三年时光,导演捕捉了一位女采蜂人在马其顿的村落生活,蜜蜂、年迈的母亲、外来牧民作为镜头下的配角帮助导演完成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表现和追问。

而在这届平遥的第五个展映日,我得见了从今年的威尼斯就有所听闻的《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同样是有关母亲和故土偏乡;同样是建构日常,从《妈妈》截取和回溯的七日故事中,我也再次得以拥抱那种于无声处凝练的影像力量。有意思的是,《蜂蜜之地》作为纪录片,从庞杂的影像素材中提炼了具备冲突的故事性,而《妈妈》作为剧情片以“稀疏的台词和通篇的固定长镜头”这样的形式编织、呈现,两部影片似乎都有意无意地从各自类型出发,向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的分界线作出渐进。

之所以叫《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是因为在导演李冬梅十二岁时的童年节点,母亲意外地在生产时不幸离开了她和她的两个妹妹。七天的时间见证了突如其来的生死离别,也记录了这段未能和解的记忆。

吃饭、上学、劳作、休憩——影片中前两日全部游走在一个个平静的日常生活场景间,多数时候维持着静默状态的人物、加上自始至终保持着距离的镜头,一度容易让观众在充满纪实感的素材中萌生出“在看一部纪录片”的错觉,但就像导演李冬梅在采访中所说:

即使是拍很普通的一场戏,我在堪景的时候就会泪流满面,看到我走了6年的通往小学的那条路,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在拍摄的过程中,比如拍女孩小咸(导演十二岁时的自己)看一本书,我也会控制不住泪水,因为那个情绪积压太久了,太过浓烈了。”

多数场景乍看像是导演信手拾起的记忆切片,实则每一幕都经历了浓烈的情感洗礼——一个简单的看书画面背后,能够勾连起导演那个“没有什么书读”的童年时代,能够唤醒她对于文学与艺术的启蒙记忆。

于是,场景中对于日常的构建也自然不像是单纯为了重塑记忆中的时光静淌,拿影片前半部分的一些片段来说:怀孕的母亲和小咸分住在姥姥家和爷爷家;年仅十二的小咸带着三妹一起上学;更小的二妹被嘱咐要学着帮姥姥分担一些农活…即便没有依托人物对白,导演仍旧通过这些细节的拼凑,提供给观众对于这个家庭的完整构想:“缺席”(外出打工)的父亲与即将临盆的母亲让生活的重担压到了这一家子剩下的女性身上,但不管是对于已过古稀的姥姥还是尚在年幼的小咸和妹妹,这份沉重都并不是她们的年纪所应承受。

除此,同样借助于细节完成的还有影片对于家庭内矛盾的含蓄指向——家人的吃饭场景在影片中频繁地出现,于平静中微妙地交代出很多背后的信息。对于住在姥姥家临产的母亲,舅妈似乎有所反对而不愿和大家一起吃饭,而当母亲辗转回爷爷家,吃饭的场景中爷爷奶奶又一度不见,怀胎的母亲作为需要被照顾的对象似乎成了这个家中两边讨不上好的“累赘”。唯一愿意不作计较而陪伴着母亲的也只剩下了姥姥,于是便出现了影片海报上两个母亲分躺在床两头的一幕深情,姥姥搓动着母亲的脚,关心她身体水肿的状况……

类似的对于生活场景不动声色的表达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但似乎越是趋于平静的日常和人物状态,越把导演记忆生活中的悲喜情感和生命体验引向了深处,直至透过银幕、抵达观众。我想,这大抵因为在影片极简的表现形式之下有一份导演自述的“真诚”在其中。

即便当影片的故事来到后几日,母亲突然的离去作为导演记忆中的一道裂隙出现,影像风格上的克制仍旧被保持着——抢救的深夜和乡邻操办的丧事上,镜头没有为了照顾姥姥和小咸的情绪而被推近,由此制造的距离感中,死亡的悲伤被或多或少保留了起来,一直等到了闻讯归来的父亲与姐妹三在山头重逢痛哭的最后时刻,才些许释放。

影片虽然作为导演个人的自传体故事被讲述,其中大多都面向了导演的私人记忆——或关于儿时生长的家庭、或关于村庄里的田间山头;但如果把镜头作为进入导演记忆与个人生命体验的切口,会发现其中不止有客观的凝视,也有主观的聚焦——

影片中和母亲同样即将孕育生命的,还有另一个不知名的妈妈,关于她的故事虽被隐去、留白,但从舅妈把刚刚诞生的四妹给她接养的尾声看来,她和导演的母亲形成了一种破碎式的映照——两对延续生命的母女,只有一位妈妈和一个女儿幸存;当然,影片中和母亲一样不得不接受生命消逝的,还有另一个被担架扛下山的青年,直到影片行至过半,我才意识到:母亲在门前感慨的那句“还多年轻啊,就这么走了”,既是说给那位青年的,又是对她自己生命的一种喟叹。

对这部分内容而言,形式的朴实表达、影像的纯粹并没有遮蔽主题的多义性,新生与死亡交替穿插、被编排在影片的时间线上,个中的悲喜情绪之下是导演关于生死的态度:

在这个生命体验之下是关于生死的探讨,我之所以选择这么多16mm的镜头,是因为从人类或是从世界的角度出发,我们(个体)的存在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当然我们的悲喜和生死也没有那么重要”

——这是导演在首映当晚和影迷的座谈上的一段分享。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关于家庭、村庄的部分和关于母亲的部分虽然面向的都是导演个人的记忆,但显然后者跳脱出了私人情感和体验的局限。

影片的最后,小咸和妹妹一前一后走在山路,点亮的两盏长明灯一盏留在了母亲的坟上,一盏用来照亮下山的路,两人的身影伴随摇曳的烛光若隐若现在树叶的缝隙之间。妹妹向姐姐问道:

为什么要点灯?”
“因为这样可以让妈妈看得见回家的路”姐姐如是说。

对于十二岁的小咸,母亲的离去在“生死作为一个生命课题被体悟”之前意外来到,来不及说的再见一直被保留到了这部《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某种意义上,这部影片就像是那盏灯,于导演而言,点亮的路通往着记忆深处,那里有过去的母亲和自己,还有一份等待和解的情感;于观众而言,通往的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那里有新生、也有死亡。

 4 ) 一场庄严的送别

整部电影的几乎全都由远景、全景和中景构成,遥遥地看着里面的人物穿梭在重庆乡下的密林里,或是在农村老家的土屋里面走进走出,或是看着他们一顿接着一顿的吃饭,喂猪、割草、洗碗。观众不能带入到这部电影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当中,而仅仅作为一个观众,一个全知的角色关注所发生的这一切。

这种注视的感觉异常强烈,让我在刚开始看的时候很出戏:哪有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一声不吭?也不会六个人挤在桌子的三面吃饭,专门留下桌子一侧供观众“观看”,后来我就看明白了,这几乎是专门设计出来的,就像是舞台剧一样。

最感动的其实是母亲去世的那个晚上,分别给了三个女儿三个镜头,她们都在沉睡当中,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没有母亲的孩子,那样的凝视就像是一场无声的哭泣。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场告别,站在远处眺望远行的亲人,一方面是因为景别所造成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几乎全是固定镜头和缓慢的摇镜头带来的那种庄严、稳重,以及几乎每次行走都是从入画走到出画。眺望她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为止。

这是一部非常考验耐心的电影,几乎完全不靠剧情推动故事发展,而是全靠物理的时间去累积、沉淀情感,这让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在美术馆放映的影像艺术,而非在电影院中看到那类剧情片。 但又能怎样更好的表达?

 5 ) 为奴隶的母亲。——柔石

一开始,我就错了,我把它看成了一个现代版“典妻”的故事。因为遭受媳妇的冷眼,电影里的母亲回到了山上自己的家。那个还只有一岁的孩子,则是她之前代孕的结果。只有看到后面,我才慢慢察觉自己的错误。这并非一部批判糟粕旧习俗的电影,而是讲述在特定地域和特定年代才能发生的故事,那就是实行计划生育的中国。

这个误解削弱了电影给人的震撼力量吗?我想没有。看完电影的当即感受,如同大病后正待痊愈,感官暂时停止了功用。是影像如钟表般精准又有着催眠效果的慢节奏创造了这种效果,观众不断被吸入现实生活日复一日松散、平淡的质感里,感知能力遂变得越发无力。最终结果是,只能以患病的状态看它,无法再对刺激做出反应。

这是一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着勃勃野心的电影,它结合了当下慢电影代表导演们的风格。我们会想到侯孝贤、阿巴斯、埃曼诺·奥尔米、米开朗基罗·弗兰马丁诺等一色杰出的导演,他们在自己的电影里对日常生活做出了惊人的观察。李冬梅以她自己带有纪录片风格的方式,极富耐心地为我们呈现一个家庭在7天时间里的变故。

侯孝贤曾自称“最喜欢拍吃饭”,他说 “我最喜欢拍吃饭,因为对非演员来讲,吃饭最容易。什么能大过生活本身呢?再大的悲哀,最后也要落在生计吃喝上面啊。” 我想李冬梅对此会有心生戚戚然之感。在电影里,她没有遗漏任何一场吃饭的戏。吃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中国人的时间感正是由吃饭塑造。

李冬梅也把阿巴斯式的大全景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在电影里,摄影机架设在远处,观望人物在山间道路上行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凸显出来了。母亲难产后,村民抬着她到镇上医院抢救,丈人与母亲一前一后尾随,第二天又抬回山上的家。电影简单呈现了人物行走的画面,却具有难以言表的震撼力度,时间没有得到压缩。

在米开朗基罗·弗兰马丁诺的《四次》里,也有大段无对白的大全景运动长镜头,尤其以其中那场葬礼让人叹为观止。我很愿意将《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与《四次》对标起来,它们都清除了人的目光,也就放弃了观众对剧情可能产生的共情。这将李冬梅与阿巴斯、侯孝贤或奥尔米带有厚重人文主义关怀的创作态度区别开来。

另外还有一点,虽然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但很明显,电影里的场景都是当下的现实环境,而没有做历史还原。这不正是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在《过境》里实践过的手法吗?他让角色在现实环境里扮演历史故事,从而取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似乎想以此阐释历史无非当下之时期。

如果我们认同《四次》是属于21世纪的杰作,代表着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便无法忽视《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在中国电影史上可能具有的价值。虽然它是一部取材于自身经历的半自传性电影,但能以如此客观的方式呈现令人心碎的家庭往事,导演的掌控能力可见一斑。奥兹说他在写《爱与黑暗的故事》时,只能哭过后才能动笔,李冬梅应该同样如此。这是一部献给天下所有母亲的电影,为她们一生的付出。

 6 ) 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伤痛

在平遥电影展看的第六部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来自李冬梅导演。这是来平遥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即便后面我还有四五场电影没看,但是我隐隐觉得它应该就是最好的那一部。如果能争取在艺术院线上的话,一定要去看,力荐。

这部影片讲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尤其是二十世纪末中国女性的共同伤痛。上帝创造人类需要七天的时间,而导演用七天的时间线完成了计划生育时代下农村女性从怀孕到孕育到死亡的过程。

这个片子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到处充满了隐喻。在画面之外的信息比在画面中出现的信息还要丰富。

比如片子一开头孩子们在路上走,看到路上四五个男人抬着担子架着一个人下山,而她们认识的小伙伴就跟在担子后面,这时他们看到的是小伙伴为他的妈妈送终。而不久之后,他们也将经历这一切。而同样地,妈妈也是这样,她在影片中部看到这个担子上女人举行的葬礼时,她哀伤地、远远地望着,轻叹了一句,多么年轻啊。这彷佛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比如大女儿所在班级正在学习《木兰辞》,同学们齐声朗读,他们正在接受一个巾帼女英雄的故事,可是现实中他们的母亲却都在努力生孩子,生儿子。

比如两个老人家在讨论领居家的女儿因为难产而死,一脸漠然,而老人家中的妻子还在这个镜头的结束时,向地上泼了一盆水。作为女性,她的态度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比如说两次出现的“太阳红起来了,像火一样”,都是在预示不好的事情发生,红色代表警示。(这是我在与导演求证隐喻时,她告诉我的,当时我一直在猜测具体含义)

比如说每一次吃饭,他们都不是同一批人,而且都不怎么说话,虽然都是吃饭,但总有不同的呈现。后来在交流中,导演告诉我们,他们每一次吃饭都是一次告别。

片中这样的隐喻还有很多很多,特别值得品味。也是因为这样,即便整个影片看上去都特别从简,但却非常醇厚。纵观整部影片,基本没有多少台词,非常非常地少,它既做到了好好讲故事,同时又做到了用电影呈现那些语言所不能抵达的深刻表达。

整部电影还非常安静,没有一点点音乐,纯环境音,用一种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了一部叙事电影,没有一点点刻意而为之的痕迹,没有什么让人觉得赘余的地方。它朴素、真实又诚恳,所以它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看到身边坐着的观众都十分沉浸。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剪辑中的慢和等,很多画面都在停留,你可以理解为缓冲,也可以理解为酝酿。这一点特别友好,彷佛所有的一切都会尘埃落定。

在后来的映后交流中,我向导演表达了我的感谢。因为我的小时候,也曾经因为计划生育下的躲藏而做了很多噩梦,而我妈也在这件事情里受到了非常多的痛苦。她每次回忆起一定要生儿子以及去jieza的过程,都能想起我外婆在手术门口跪拜祈祷的情景。李冬梅导演看到我的眼泪,抱着我时轻拍我的背。她说,所有那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不好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

李冬梅导演拍摄的是发生在她身上真实的故事,即便在十二岁时突然失去母亲对她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致使她一度非常抗拒死亡,但此刻的她做出这么好的作品,她成为了这么有力量的人,如此茁壮和丰满。我非常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我一定会支持她。为女性而骄傲!

 短评

导演意图执行得坚决彻底的一部艺术电影。最后有两天,几乎没有台词,山林之中飘渺摇曳的微弱灯火,以大远景加全黑的夜为底色,传递作者对母亲时隔三十年、不止不休的永恒思念。五个女儿的中国式生育故事,一点破,就引发无限追思感慨。

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当你熬过前面六天,去看第七天,才发现原来前面六天都是有道理的。就像今年的平遥影展,前面九天各种问题,各种仓促,当你等到最后一天科长说出真相,你才发现原来前面的这些似乎都合理了。

12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我记得让父亲慌神的噩梦,记得隔壁女人出殡的恐怖,记得她在油灯下认真地查莞尔一笑的莞字写法,却不知道东莞和益阳的距离转眼成了天人的距离。我记得一群人抬着妈妈涉水而过,却没能把妈妈抬回来。我记得一家人终于聚齐吃饭了,妈妈却不在了。我记得和姐姐去送灯,希望这盏灯照亮妈妈和所有女人的路。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13thBJIFF 资料馆。三星半。生育悲剧,「全体女儿」「我会孝顺你的,像儿子那样」格外让人难受。镜头几乎完全安静地在捕捉那些沉默的日常,时间缓慢得让人困倦,觉得应该再剪得快一点,但又觉得这么慢似乎更好。(多场完整的吃饭戏在攻击来不及吃饭的我)

14分钟前
  • ibelieve
  • 还行

#77venise威尼斯日# 可以拍的如此写实又如此梦幻,虽经历大喜大悲,却克制内敛,从这部电影学会了如何体会悲从中来

15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劳作是深情的弹膛,对话是深情的掩体,死亡是一时的静默,和永恒的回响。所有人物凹陷在环境之中,无力行走也无处翻身,却反射出足以穿透银幕的静水流深之力。

1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有人死,有人生,有人去,有人来,有灯明,有灯灭,有天亮,有天黑。我们活在这世上如蝉,不过七天时间。

1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在中国电影的长镜头家族中,这是一部较罕见的方法与内容完全匹配的电影。七天的时间序列,固定工整的远中镜头,人物形象接近抽象风格。起止劳作如此漫长重复,无始无终,地老天荒。死亡过程的紧张迫切汹涌,并非来自悬疑意味的戏剧性,而是生命消亡过程自身的沉重。而以长镜头跟拍的方法重复展现众人抬担架行走的过程,显出的是敬畏之心。影片整体蓄势而成的是带有普遍化意义的中国农村底层妇女日常生活史诗。确实可与香特尔·阿克曼七十年代的女性电影对标。

20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时间即历史,既是私人史也同样可以是大历史。完全长镜头但又完全不以为意,细碎漫长甚至是令人焦躁的日常生活,在吃饭睡觉劳作与发呆的单调重复中形成的无声集体。这些无需言语但又沉浸在大自然嘈杂声响中的过往岁月,迸发出巨大的情感共振,它足够温情动人落泪但又似声嘶力竭痛斥。酒精灯与手电筒保存了那些漆黑长夜里的一丝光明,这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沉默的真相吧。

23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穷山恶水长镜头

24分钟前
  • 紫苏
  • 较差

4.2。极简调度下的高级长镜头,帮观众营造时间的触感,在反复的走路、吃饭里走向中国乡村生活的本质。在毫无波澜的静默里,它隐藏着一股激烈的戏剧冲突,一个只生育几个女儿的妻子,就这般斡旋在两个家庭和家人之中,它触及了乡村重男轻女的残忍现状。女儿一句“像儿子一样孝顺你”,一盏照路烛灯,这样的“静默”日子,随着时间,仍然继续行进着。

26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有一个不错的设置,表演、摄影和最重要的故事走向在这个设置下非常的自然合理,尽管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对于传达信息和传递情感都做到了。结尾是很厉害的,这也让前面长时间简单的叙事更为有意义,这是一个剧本之外的技巧,我觉得很值得学习,通过摄影、效果的强弱对比来进行一个收尾,如果在这样风格的电影都好用,那么在别类电影中更加厉害。

28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导演执着于完整的出画入画与单场景调度,十分生硬,没有处理好长镜头与蒙太奇的关系,亦或者她压根不敢去处理——因为这部作品创作的过程几乎是把形式美视为作品最终兜底的过程,但反复叠加的枯燥让仅有的形式美丧失殆尽。走夜路送医、涉水、折返,形式美在这里是有效的。私人经验是珍贵的,但对观众而言,珍贵的仅是能从我们自身寻找到的、同导演共同拥有的那部分。导演的真诚值得加一星。

30分钟前
  • 谋杀洗碗机
  • 还行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妳值得拥有 拥有小津的无 布列松的静 瓦尔达的村庄 河濑直美的森林 你一日三餐的倔强 —— 《妳的电影》

34分钟前
  • 亲爱地小小龙
  • 推荐

#4th PYIFF# 【年度十佳Mark】入围2020年威尼斯日单元+费穆奖最佳影片。一部精彩至极的“慢电影”。我能想到最准确的一句描述,大概是文德斯写小津那句“依序把生死连接在了一起”。影片极为克制,克制到几乎可以说是“呈现”了,用不动声色,几乎不煽情的手法,把母亲因难产去世这件生命中巨大的伤痛拍得刻骨铭心又感人至深。摄影极为讲究。导演的视听参考最主要的还是阿巴斯。《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何处是我朋友家》式的构图和调度出现过多次,但用的如此自然,好似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般。阿巴斯式的“大远景”“重复”和“克制”,被用在极度悲痛的时刻(第五天晚上),造成的效果真的是在心口重重地锤上一拳。或许还有一些香特尔·阿克曼,女性劳作的日常被相当完整地呈现出来。本届迄今最佳观影体验。

3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固定机位长镜头搞得好就是“肯德基精选”,搞不好就是“肯德基偷懒”。这个片子搞的就不是特别好。固定机位长镜头应该是有门槛的,否则就是感动自己,折磨观众。固定机位长镜头画内画外都需要一定的信息量支撑,如果仅仅是情绪的堆积,请把它做的美或者有趣一点。固定机位长镜头极其考验导演的调度和演员的表演,这是非职业演员很难赋予的,因为他们忘不掉摄影机的存在,这个影片中小孩表演不错,但是中年老年人的表演很明显就是等执行导演call点,什么时候该去做什么事儿。。。另外既然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东西,为什么村子里所有的人都是沉默忧郁再沉默,这和我了解到的农村和农村人不一样,所以让我很违和。从头到尾的一大家子人吃饭,几乎都没有说过话,是受了小津影响?可是中国人不这样啊。当然,第七天的最后,都是会感动的。

38分钟前
  • 我杀了约翰列侬
  • 还行

导演有在建立自己的美学风格,放大形式感,拉开距离克制情感。明白她的意图,但执行上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也许是预算限制,有很多粗糙的地方,如声音处理,素人演员的表演,写明了九十年代美术却不断穿帮的问题等;既不够写实也不够风格化。故事和人物的省略会削弱观众共情,这是导演的选择姑且不谈,我比较在意的是一个很长的镜头里,只有长镜头本身,而缺乏那些更实的东西。所有人物不说话时就会让我更注意到表演细节的缺失,吃饭炒菜等日常的声音细节的不准确,走很长一段路时景的选择和环境声…比如听到导演阐述才知道每顿饭都是最后一顿,但在观影当下,吃饭时无对白无表情没做好细节镜头还停留很久时,我们到底在看什么?不但没有带来沉浸感,反而让人更易抽离,让长镜头显得空洞冗长且无效。

42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其实美术和选景有所穿帮,长镜头内的调度也有瑕疵,不是指时间性,而是素人演员在单镜头内开始表演和结束有细微不自然,让素人演员一直演下去不经意间开机会比较好。但胜在真诚,真诚第一。导演居然是vca毕业的,和邱阳是校友,vca这几年电影节选片pitch的培养方式算是国际电影节特训营了。

44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身边的观众大都是在第七日开始抹泪。 我在第一日,大姐带着三妹跟妈妈说“妈妈我帮你”就忍不住泪崩了… 但影片的确很个人,两小时的时长&无配乐&慢节奏,不是大众容易接受的。

47分钟前
  • 阿伦和饭师傅
  • 推荐

让你充分的感知时间,情绪的克制与失语的状态。却在这一天又一天中,缓缓将情感深入到你心里,会被感动,被震撼,为之难过。很厉害。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