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死亡密码 剧照 NO.1死亡密码 剧照 NO.2死亡密码 剧照 NO.3死亡密码 剧照 NO.4死亡密码 剧照 NO.5死亡密码 剧照 NO.6死亡密码 剧照 NO.13死亡密码 剧照 NO.14死亡密码 剧照 NO.15死亡密码 剧照 NO.16死亡密码 剧照 NO.17死亡密码 剧照 NO.18死亡密码 剧照 NO.19死亡密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0 15:24

详细剧情

犹太天才数学家马克西·米利安·科恩(希恩·格莱特 Sean Gullette饰)痴迷沉醉于数字的世界,他认为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解释。他潜心研究,试图透过数字推演出种种生命迹象背后的奥秘和规律。可越是逼近答案,他越是无法忍受致命的头痛。他发现了过去十年来股票市场的混乱波动,其实是由背后的一套数学模式在操纵。与此同时,他的研究引来了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炒家们和犹太神秘教派的注意。在介乎真实与虚拟的世界中,马克西正在走向疯狂。   1996年2月,阿伦诺夫斯基开始筹备这部成本只有六万美元的长片处女作。两年后,《死亡密码》以其新颖的创意和崭新的拍摄手法,一鸣惊人。先是斩获圣丹斯电影节的导演奖,翌年又摘得独立精神奖的最佳编剧处女作奖。2000年,他再次自编自导了《梦之安魂曲》,也赢得了不错的反响。2005年,他还入围“最需要关注的好莱坞100人”。

 长篇影评

 1 ) 三大假设

我认为是定律:
1.Mathematics is the language of nature.
数学是自然界的语言。
2.Everything around can be represented and understood through numbers.
我们周围的事物可以用数字表述
3.If you graph the numbers of any system,patterns emerge.
将这些数字转换成图像,就会形成模式。

 2 ) 太阳不可直视

影片从头到尾一直强调一个内容:男主直视太阳而瞎了眼睛。所以核心想要表达的就是太阳不可直视。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天机不可泄露。有点这类意思。那么影片要说的不可直视是什么?就是股市密码。因为根本就没有密码。其处于一种有和无的混沌之中。你说没有,但又有迹可寻。因为有逻辑线所以会持续无限,像圆周率一样无限下去。又因为有共性存在,所以似乎有节奏韵律,当你以为此就是寻找的模型时又会发现下一个模型发生了变化。所以就是个共性与个性共存的体态。

假设13个数字是一个规律模型,那事情就简单了,即便是216个数字,那也是有限的。那就存在密码。问题的关键在于下一组数字会演变,于是就成为了无限循环。说不存在是错,说存在也是错。

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个密码:历史的过程会重复相似,但历史的细节却不会重演。

而股市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所以主题回到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3 ) 死亡密码

Darren Aronofsky处女作,黑白感确实为整个故事架构增添了几分锐气,不过与美丽心灵一样,表现科学概念并非影像叙事的长处,好在几段对话把男主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基本说清了,但现实发生与意识发生之间的界限模糊,多是闪白,图式空镜,缺乏内在动力线索,解读性无疑增大了很多,但形上的力量就散了,直到最后也不明朗。摄影剪辑方面很有其早期特色,延至requiem。
好压抑的片子,片子不错啦,不过不适合用来打发时间。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会想起大学时候的一段时光,有时候人的脑子钻进死胡同里的时候真的很让人理解,我曾经就会很在意考试分数,我用了好几年去摆脱这个梦魇,等我摆脱后,我回首过去的,我自己都不能理解当时的我。

 4 ) 當科學遇到神秘主義

影片內容不多說了,導演處女作,搖曳的鏡頭、電子音樂造出驚悚氣氛,黑白影片,China Town,男主角鮮明的輪廓。

這篇影評點醒了我,原來自己最喜歡的類型只不過是用科學宣傳神秘主意的題材。雖然恨透了這種打著科學的幌子,宣傳唯心、追求“靈”的思想,但是沒有完全脫離“自戀”的階段,無法正視自己的人們,還是受不住這種新宗教的誘惑。雖然受了神秘主義的影響才決定學量子物理,我終於醒悟還是選擇做個唯物主義者。


轉:《用數字占卜的人》
上证指数从6124点跌落之后,被套牢的朋友们都在感叹“要能未卜先知该多好”。

  天才数学家麦斯的数字研究就是从股市开始的。他坚信与疾病传染周期、驯鹿数量的增减以及尼罗河的涨落一样,股市的背后也存在一个模式,而且就隐藏在一组数字中。影片《π》从一开场就毫不掩饰对“万物皆数”这一古老思想的顶礼膜拜。

  一次偶然的机会,麦斯结识了一位犹太青年,从这个神秘论者对圣经数字化的阐述中,麦斯发现了希伯来语中隐藏的数列关系。他把数列代入程序,结果计算机在打印出一组毫无规律的216位数字之后,自动烧毁。

  这组数字被麦斯当做垃圾扔掉了。但是华尔街的财团却认定这就是掌控股市的密码,千方百计想要得到它。犹太教的神秘主义者也找到麦斯,声称这216个数字对应的是“上帝真正的名字”,一旦破解了这组数字,被罗马人毁掉的神殿就会重新矗立,救世主弥赛亚也将重临世间。

  戏演到这,影片《π》不免走上西方科幻电影“科学原理加神秘主义”的老套。片中多次提到的“毕达哥拉斯”,也被描述为“数学家和宗教领袖”这样的矛盾综合体。想想看,如果连上帝的名字都可以用数字指代,那么导演似乎想表达“科学就是上帝”。

  追求科学真理的麦斯被这216个数字彻底“套牢”了。像所有毕达哥拉斯主义者一样,他开始相信“数字就是自然界的语言”。麦斯反复在纸上画一种黄金矩形,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个矩形的长是宽的1.618倍,以至于在其中画一个正方形后,会得出一个相同比例的小长方形,如此继续下去,黄金长方形愈来愈小,直到无穷。后来,达·芬奇进一步揭示出,如果连接同心黄金长方形的内接曲线,可以得到一条黄金螺旋线。和所有毕达哥拉斯主义者一样,麦斯迷恋这个形状,因为这条完美的曲线在鹦鹉螺的贝壳、涡流、指纹、DNA、银河系甚至《蒙娜丽莎》中随处可见。

  麦斯由此提出新的假设: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螺旋线中,所做的任何事都与螺旋线有关,而216个数字就是解读螺旋线的密码。

  导师索尔却不同意这个看法,他告诉麦斯,出现216个数字完全是巧合。“如果想找216,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从街的拐角到你家门口有216步,你乘电梯要花216秒。当你的理智被迷惑时,你会忽略所有其他的事情而只会看到你要看到的事情。你选择了216,你就可以发现在自然界中到处都是。”

  在历史上,毕达哥拉斯教派的成员们就曾犯过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他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屏蔽掉一切对自己观点不利的信息。毕达哥拉斯曾坚信,宇宙万物均可以表示成整数或分数的形式。可他的学生希帕索斯却在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时发现,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是。这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因为颠覆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根本主张,而被视为“魔鬼”。后来希帕索斯神秘地淹死在海里。

  千百年来,类似的错误屡见不鲜。影片《π》的时代背景被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对数字的膜拜无以复加。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蓝血十杰”第一次把数字化管理模式引入福特公司。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马拉曼从数字模拟中断定美国将会取胜而发动了越南战争。

  用导师索尔的话来说:“当你放弃了科学的严谨,就不再是一名数学家。你变成了一个用数字占卜的人。”

  追求科学真理的尝试如果走向极端,往往就偏离了其本来的方向。在影片最后,导师索尔也隐忍不住自己的欲望,去解读那组数字,导致生命垂危。于是主人公麦斯破坏了自己具有敏锐数学直觉的脑组织,变成了平凡人。

  麦斯不再头疼了。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对着透过树叶间的那缕阳光展露笑颜。他开始从数字之外的角度感知这个世界。

 5 ) 天才=疯子

天才=疯子 同样有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思想与偏执,同样有着没有朋友的孤独。同样是疯狂的燃烧生命。这样看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反倒是一种安静的幸福。 黑白的影片,晃动的镜头,重复的片段。不但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反而会让人跟着主角一起疯狂。想找到这到底是真实还是想象?正如我们的人生,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

 6 ) 无限不循环

先说我自身的感觉,黑白片本身对于现在年轻人追求视觉冲击不愿意看,但是配上悬疑的标签就不一样了,首先老片子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商业利益少,不只片子赚钱!我还是很喜欢高科技,宇宙奥秘的一个人,从光明会,高级数学,拓扑,物理学,时间空间,维度等等能看出!从影片来说,新奇点不多,但传播的意图和发散的思想还是很到位的!我给的评分是8.5,惊喜便是让我身临其境去想,这是骗局,还是真实

《π》以上帝之名

黑暗天才的自我解构--回忆阿罗诺夫斯基的前生

片尾彩蛋142857

我籍由一个常数发现了整个世界

 7 ) 圆周率

《圆周率》Pi 是导演达雷阿罗洛斯基一举成名的影片。曾获1999独立精神奖最佳编剧处女作。他后来的梦之安魂曲 Requiem for a Dream (2000) 使他更加名声显赫。不过就《圆周率》来说,我觉得有些过于学院气,而且又没有将主题升华到一定高度上。难怪不少评论对该片不屑一顾。大呼故弄玄虚。当然就片子里讨论得数学问题,螺旋线,混沌理论,pi…。我想达雷阿罗洛斯基是没办法解决,他也不想解决。不过借用了这个话题想描述一个天才数学家Max他的科学信仰崩溃的过程。籍此来讨论一些当代的主流话题。“我们的世界是有序还是无序”“是不是有种基本的模式可以描述这个世界”。而最后是以Max几乎失去理智,终于放弃他用数字来解释万物的信仰而结束。片子里运用了大量的超写实镜头来暗喻Max的幻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团写实的暗喻了人的理性思考模式的大脑组织。它第一次是出现在影片中间Max经过一段地铁台阶上时发现的,他试探着轻轻的触摸,但是又无法接近。似乎是提示观众Max已经开始对理性思考有了置疑。另一次是在片尾,这团大脑组织又出现在Max家里的洗手盆里。而Max发现它已经变质,他恐惧中疯狂地将其捣碎。这也象征着了Max追求终极模式的信仰的崩溃。类似具有象征含义的物体还有很多,包括人(老师,股市经纪人,宗教组织,邻居,小女孩)和物(股市,游戏,茶,围棋等等)。其实纵观整个影片,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物体试图赋予很强的象征意义,来描述Max的理性思考的崩溃的过程。这样我回想起另一部著名的科幻影片《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1982)。好像两者在电影象征意义的处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银翼杀手》也是一部学院气十足的片子。被学院派奉为继Stanley Kubrick的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科幻题材的圭皋。不过《圆周率》没能象《银翼杀手》那么打动人。无法突破主题本身的局限。让多数人觉电影话题有些貌似玄虚,实则简陋。不过, 其中他老师的一段告诫他不能过于追求固定模式的谈话很有意思:“If you want the number 216, you can find it everywhere, 216 steps from your street corner to your front door, 216 seconds you spend in the elevator. When your mind becomes obsessed, you filter everything else out and find that thing everywhere. 320, 450, 22, whatever. You've chosen 216 and you'll find it everywhere in nature. But, Max, as soon as you discard scientific rigour, you are no longer a mathematician.”

 8 ) 死亡密码

混沌理论不但可以用来解释地球上复杂的生态变化,也可以解释华尔街的股市波动内幕。这部独立制片新秀的导演处女作以新鲜的创意和奔放的电影技巧,将一个科幻惊怵故事拍出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充分发挥了非好莱坞电影在低成本制作方面的创作优势。影片也暴露出新手的某些问题:画外音太多,节奏不统一等,但才华横溢则是不争的事实!

 短评

#075#粗粝的胶片质感、压抑的黑白色调、瘆人的电子配乐、诡异的场面调度和延续到后来《梦之安魂曲》的吃药镜头的剪辑,再加上啮食脑髓的蚁群和电钻破头钻脑的镜头,给我造成了真实的精神污染。借数学之外壳却并未真正探讨数学问题,实际上是在刻画追求真理如尼采追求太阳一样的科学家的精神状态。

5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主角很痛苦,看得我也很痛苦”

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更多的是在表现痛苦的迷人而非数学。电子原声配上粗砺画面,头痛的完美表达

14分钟前
  • 松针猪
  • 推荐

哎,智商不够,看不懂啊。。这电影就跟达伦的思维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啊,鬼才导演!关于数学本源的几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下次推荐给某青年数学家看看。。。

1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莫名其妙,感觉在看一个精神病试图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宇宙密码,视觉语言还不错,只是内容完全硬核不起来。。。。

18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2005-08-05:第一次在译本电影手册上看到这部电影就很吃惊,因为导演的构思也曾经是我的想法,所以当时我惊出了一身汗。然后就是拼命的找这部片子,可是很难找。今天终于在bt上看到就下了看。的确不错,总的来说理念我更喜欢,虽然说拍摄手法也不错。很喜欢这种小成本科幻,而且认为科幻不一定要有社呢们高科技,未来的种种,只要有一种前卫的思想在,就是科幻的上乘了。

21分钟前
  • blackchalk
  • 力荐

8.3;给你一个支点,你真的愿意撬起地球吗?你愿意的话,地球又愿意吗?

26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形式大于内容,气氛异常诡谲,黑白影像冲击力十足,玄学色彩浓重,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只花了六万刀的低成本处女作品。

3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不喜欢啰逼嗦,听到连篇累牍的法语独白就想打人

3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较差

优酷有。实在没能看懂(智商有限),片子感觉就是由一堆数字串连起来的电影,内容到位居其次,倒是其黑白影像风格,凛冽的视觉冲击让我印象颇深。相比之下,艾米斯由推荐的《迷上瘾》(又名《梦之安魂曲》)我还更能接受一些,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适合高智商的人慢慢捉摸的电影,其内在的神秘主义、对药物的依恋以及对幻觉的精彩展示是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标志风格(个人感觉),另外的,本片也是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典型示范影片,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简而言之一句话:让观众看戏,但不让观众入戏。

38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还行

阿罗诺夫斯基和诺兰是怎么回事,都在98年出了才华横溢的处女作,黑白片;都在2000年出了震翻影坛的第二部作品《梦之安魂曲》和《记忆碎片》,都在2010年向商业片妥协,拍出不如前作的《黑天鹅》和《盗梦空间》。这仅仅是巧合?仅仅是巧合?仅仅是巧合?

42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把这个和追随,橡皮头对照看都是作者论的典范了

45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达伦处女作,显然此人影像表现力的天赋高于人物心理剖析,偏偏此题材是他心头好。本期待看到关于数学的理性故事,扯到毕达哥拉斯式神秘主义就不好玩了。《黑天鹅》里也有这个毛病,视觉奇观大于精神分析,其他影片待补,目前认为《摔跤王》是他最好作品。

48分钟前
  • 品味糟糕
  • 还行

背景音乐很灵。我也曾这么相信,数字可以描述这个世界的真相。小成本粗糙画面,很迷幻,缺乏故事,摄影还不错。

49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推荐

79分钟极致的抓狂,一分钟内心的平静,天才之作,达伦这部处女作中可以看到后来他《梦之安魂曲》的诸多影子,配乐也如出一辙的神乎其神,令人抓狂,窒息和沉醉,偏执狂的主角简直是拉尔夫费因斯,希安拉博夫和爱德华诺顿的综合。Math is language of nature

53分钟前
  • Thoreau
  • 推荐

高智商没看出来,就看出来主角很痛苦,看的我也很痛苦

58分钟前
  • 无所谓则无所畏
  • 还行

电子乐和内心的惶恐一直都是拉罗诺夫斯基的不变手法与主题,影片依旧受制于投资,很多地方并没有做到位,当然,已经很好了,仅仅评价电子乐和一堆有关于数学和世界观的解释就使得影片看起来深不见底,所以有了钱后,梦之安魂曲就出现了。

1小时前
  • 推荐

一场关于天才,宗教与上帝的阴谋论,内容纯卖弄,镜头表现力卓著,黑白而浮夸

1小时前
  • 彩虹几度
  • 推荐

感觉如同又看了一遍《橡皮头》。完全摸不到头脑。

1小时前
  • 维维
  • 较差

1.数学是自然界的语言,2.我们周围的事物可以用数字来表述,3.自然界中到处存在模式。——我就爱阿罗诺夫斯盖这个神秘主义的调调,好奇这个鬼才的大脑是什么材质的?在他思索的机制和回路当中,知性和感性、理智与抒情性可以结合的如此完美,如此调和。似乎任何素材都可以在他这里找到最贴切的表述形式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