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剧情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钱易  蔡峥  宋云天  严韫洲  

导演:孙虹  王静  柯永权  

播放地址

 剧照

大学 剧照 NO.1大学 剧照 NO.2大学 剧照 NO.3大学 剧照 NO.4大学 剧照 NO.5大学 剧照 NO.6大学 剧照 NO.13大学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10-04 00:50

详细剧情

在清华园里,有四个人正站在自己人生的路口。他们之中,有刚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的第一代“00”后大学生,有即将离开象牙塔、面临艰难抉择的博士毕业生,有旅美归来入职清华、满怀“观天”理想却挑战重重的青年教师,有耄耋之年、荣休后依然坚持站立三尺讲台的老院士。影片以三年的悠悠光景,诉说了四个清华人一生的理想,以及在他们身后属于这所大学的永恒青春。

 长篇影评

 1 ) 确实很好很强大

三观比《无问西东》正多了,那片我看到吴力宏开着美国飞机给中国小孩洒美国糖果的时候,惊呆了。但还是透着微妙的违和。 这个记录片是18年开拍的,川普大统领已经上台。整个基调还是洋溢着国际化的乐观,未免对风向太迟钝。片中还有个洋嘉宾讲:“如何避免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图拿义乌。 借记录对象的口交待,清华是用庚子赔款办的。这个出身是清华的荣耀,也是尴尬。如同魔都之于中国,像洋人不是洋人。 中西交恶的时候,无问西东,就是拉偏架站西方了。中西还会交汇,只是强弱易位,那时清华又当如何自处呢? 片中倒是有个水利的博士,来自河南农村,放弃留校,回老家当村官。但是总是怯怯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博士的学养已是顶流,但是连读博士,未经社会,心智比大学生强不多。 这个博士的选择符合历史的进程,但是不太看好他的个人奋斗。大概率是要幻灭的。

博士的奶奶说村官难做,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都要从这根针眼过。这是全片最睿智的一幕。 记录的另一个人物,是钱穆的女儿。老太太人厉害又谦和。但是选她不是因为她好,还是冲着钱穆的牌子。 52年院系调整中失去文科,是清华的痛。用力要找回来。但是钱穆这种南朝余孽,学问也多可疑,又何必攀附呢。和殖民出身一样,被过去限住了。 再一个人物,天文系的海龟,替校方办一个大口径巡天望远镜的项目,追着美国望远镜大佬问工期,人家反复说这事没法定。 科学就是不确定性的事业。这也反映清华近年的扩张,总是靠重资产的方式弯道超车。这个望远镜得好多钱,设在冷湖一个海拔4500的山上。 海龟说这事中国也得搞。是啊,问题中国这么大,内部也有山头,要算账。望远镜是清华投的资,肯定先紧着清华用,其他学校要用总是不太好意思。其实这事应该国家出钱,开放给所有学校。 清华简也是,说是校友买的,捐给学校,可能就是学校出钱。把这么稀有的资料占上,慢慢出成果,清华文科的牌子就重新立起来了。 问题就像王思聪的名声一样,这是你有钱,不是你真牛逼。 校庆逢十就要拍个片上院线,也是全国蝎子拉屎独一份。北大分庭抗礼,资格还老一点,但是并不拍,读中国近代史便是,又何必单说。此举还是拧巴了。

 2 ) 每个阶段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 纪录片《大学》(The Great Learning)观后感

故事拍摄了四位人物,分别代表了清华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角色,分别为学生和老师,但又不仅仅是这两种角色。

故事的主角,分别是00后严同学,院士钱易先生,水利博士宋云天,哈勃学者蔡峥。影片的视角,讲述了清华人的自强不息,教育的传播和传承,以及家国情怀。

以严同学为代表的这一段影片视角,我看到了高中生与大学新生的青涩、懵懂、渴望以及激情。虽然高中升大学时,他们才是18岁的孩子,却已经懂得安慰父母的失落,体察父母的不易并会心存愧疚。从选择专业开始,便是他们的大学第一课,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并承担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还是以严同学的视角切入,他会有初次参加舞会时的尴尬与局促、会有分享知识时的自信自豪、会有大三时为团队项目奉献出自己的时间和才华的成就感。在他们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清华人的自强不息与团结友爱,为传承和创新的后继有人感到欣慰和感动。这是这个阶段每一个有志青年的使命。

以钱易院士为代表的这一段影片视角,我仿佛感受到了来自三尺讲台、三寸书桌上传来的热度,那是烛火的温度。就好像视频里她的学生们唱的歌,“记忆中,黑暗的房间里,是您书桌前那在深夜里仍旧亮着的灯,给与我莫大的勇气和温暖”,而学生们的最好回报,就是将自己的能量散发在祖国各个岗位上。这是一种传承,这也是老师的使命——教书育人。从钱易先生、学院的教研指导组,和以百岁高龄、目明耳不聪却仍为学院的发展建设提出建议的老教授,以及其他退休的教职员等人,我可以感受到,环境院有如今的规模,清华园有如今的规模,离不开清华园一代代师者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鞠躬尽瘁的传承。

以水利博士宋云天为代表的这一段影片视角,我看到了步入社会时选择的艰难。摆在宋云天面前的:一是一份稳定体面的清华教师的工作,这里同样可以施展抱负,满足父母对他的期望,以及对女友未来的保障;二是一份艰苦卓绝的工作,下到基层一线去服务百姓。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他坚持了理想。那是长期以来清华园随风潜入夜般的无声的影响,做利国利民的无私者,做有意义的事。或许清华园不缺一位老师,但是国家却缺一位有抱负和才华的第一书记。同样的,支持他决定的父母与女友,也是可爱的人。

以哈勃学者蔡峥为代表的这一段影片视角,我看到了先驱的影子。跨出这一步,需要莫大的勇气,为此他激动地说出,自己终于可以拿到一张回中国的单程机票;跨过这一步,需要过人的才智与远见卓识,为此清华天文系建造中国第一座6.8米天文望远镜项目得以通过并展开。做成一件事很难,但为了在天文观测数据方面,中国不再限制于别国这一崇高的信仰,经过一众专家的论证后、在取得社会资源的配合下,得到技术、资源倾斜的该项目终于转动了创造历史的车轮。

正如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做历史的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也是我们普罗大众的使命。

最后,2020年清华校长的开课第一讲,传递出了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清华园每一种角色、每一个岗位上的人,都须牢记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是一部极具内涵和价值的纪录片,传递的理念和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个人和团体去思考。大学,不仅仅是一隅之地、片瓦高楼,也是传承之所在,更是祖国和民族保留火种的地方。我们需要西南联大的风气,需要百川汇海。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余所学有限,以上皆一时之片解。

 3 ) 五道口与Mauna Kea之巅

和女友去看,惟在Mauna Kea山上的那个镜头,她惊叹了一声。这应该最能代表“三无”——无清华关系、无学术经历、无理工知识——观众的反应:实在就是蔡老师的部分好看。

这部分里拍到的(无论在THU还是UCSC),多是我以前或现在的师长、朋友、同事。除了蔡老师,在京圈儿搞天文的人里,片子里出现(而没具名)的毛淑德老师、汪景琇院士、陈建生院士,也都是熟脸儿。造大望远镜是个拉支持的事情,天文界办事看上去都体面,但拍到镜头里,还是有许多弦外之音,让人意味深长地一笑。——这座冰山,当然没海面上那么简单。

前段时间遇到个央视导演说,想做个纪录片,跟拍科学家。要是真能找到某个事业上升期的实测天文学家,一对一地拍上三年,啥也不避讳,原片放送,一定是个绝顶有意思的片子。可惜清华自己拍这部片子,要唱的赞歌太多了。如今大多数独立纪录片导演,都注重解构、还原、揭露。居然还有团队在一门心思赋魅,确实够少见。要糅进去那么多冗余的素材,搞得油腻而浮光掠影,也在所难免。

这是个表达方式的问题。就像片子里蔡老师介绍的信噪比:大家都知道你好,你也确实有好东西,但你非拿1 sigma出来说事,那就怪不得被怼——干嘛不把3 sigma、5 sigma的部分好好挖掘一下呢?

不过能理解,受人所托,万事不由人。重大项目,名门之后,特招计划,基层服务——都是主流叙事,不容许平视的空间。110周年要喜庆,故事线不能抓得太清楚:一群连使用大望远镜经验都稀罕的人,想自己从头造一个新的。——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为什么评审委员会的院士专家如此怀疑和不放心了?

女友说,感觉蔡老师一直都尴尬礼貌地笑,满脸弱小、可怜、无助。这种真实感,简直让人忘了他是顶尖科学家,忘了他是清华的副教授职称。但对同行来说,在宏大叙事的包装下,多少能读出一点宝贵的经验。

站在Mauna Kea山顶,云海茫茫,夕阳磅礴,这种吸引力显而易见。从前导师问我为什么转来做观测,我答的也是“和大型设备一起工作很激动人心”。好几层楼高的圆顶,球场一样大的镜面,运转起来当然非常震撼。

但是我慢慢意识到,做科学靠的不是这种吸引力——它靠的是更隐秘曲折的、对于科学目标的热情。就像片子里面一掠而过的两角秒见方深场,光谱红移的三维星图,非标准高斯的参考星。建个什么“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人类灯塔”,那都是后来找补的。最原初的动力是片子里没体现出的——有多少人能一看到仪表和代码就兴奋,刨根问底,夜不能寐?

在片中四位主人公里,蔡老师从中科大-UArizona-UCSC一路下来,是唯一从没在清华念过书的。他所表现出的紧张与谨慎,让我想到《太空部队》里首席科学家的一句台词:

豆瓣一千多人看过,评分还显示不出来,公关的力度太明显。为了Mauna Kea的美景,和最不“清华”的蔡老师,我给片子加两颗星。

 4 ) 在看的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看到《大学》这部电影评分挺高的,以为和高三那部电影是一个类型的。没想到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总体看起来很不错的,而且里面很多场景和对白还是很接地气的,也为中国有这么好的大学和老教授感到骄傲。但是从开始看过来,有很多不理解或者不感冒的地方,可能本人还是愤青吧。

第一,感觉出生地不同,确实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上海学子自主命题,分数线都不一样,更不用说北京了,并且还有领军各种加分政策,高考本身应该是唯一的公平机会,现在恰恰提现了不公平,对农村学子来说,别说不能选择出生地,更是统一名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加分政策也不一样,还不说因为各种环境等原因不知道,更不要提加分了。

第二,看到清华环境,学子学习环境和氛围确实不错,不愧于顶尖学府。但是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届有三千多学子,其他的普通院校为什么没有过类似的纪录片,像这种顶尖学府,国家的补贴有好多?创造的环境太好了,大多数院校是什么样子的,产出的成果到底有多少。最近因为漂亮国的限制,竟然发现人家直接把软件限制了,高等院校研究都受到影响。真的有多少成果,有多少人是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做基础研究,能够不为各种诱惑,沉下心来做研究,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好贡献。

第三,看到最后这么多年来,培养了30多万优秀的人才,就是想知道有多少是为其他国家做贡献了?记得以前看到一个新闻,清华太多毕业生出国不回来了。可能是本人的眼界太低,但是我想的是,国家花费这么多的资源培养的优秀人才,最后在哪里。但是看到那些老教授敬业的样子,是让人动容。

作为一部纪录片,没有多成功,感觉以为是大学,没想到此大学非彼大学。

 5 ) 感谢,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清华园里的四个平凡但不普通的人身份转变的过程。反映了他们在身份转变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真实且亲切。

身份转变

我扫了一眼影评,对纪录片最大的诟病可能就是纪录片的名字起的太“大”了,大到让人觉得只写清华园的故事显得太过片面。其实在观看中,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觉得直接改个名,叫“人文清华”也是蛮贴切的。但是抛开名字不谈,这确实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录片。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宋云天,一个清华的博士生,能选择在毕业后回到基层,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如果有同样的选择摆在我的面前,我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我可能没有这样的决心。这可能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可能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气概,这可能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觉悟与修养。

“上面千条线,底下就是你这一根针,线线都得从你这个针孔里过。”奶奶的话是她几十年工作生活的浓缩。

在做决定的那个晚上,他与家人聊,与爱人聊,与导师聊。导师拥抱着跟他说:“还是大四那个小孩。”这就像弹幕说的那样,这就是家国情怀,不忘本。

看到严韫洲,能和他产生共鸣。虽说是学霸,但高考查分时的那种紧张感,在新生舞会时的羞涩,还有他的那双千层底拖鞋。再是学霸,他也只是个孩子,也会有那种羞涩,也会穿上奶奶纳的千层底。

他们班里搞得这种集体复习着实是让人羡慕,这就是学风的体现,值得思考借鉴。

再说蔡峥,“在自己还想干,还能干的时候多干一点。”放弃美国先进的科研设备回到国家,投入到新创立的清华天文系。

好在他也能获得家人的支持,也有些一个温馨的小家。他的女儿很懂事很有意思。

最后就是钱易先生。怎样理解先生,要相对于后生一词去理解。她充分践行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她谦逊,“真正的大师都有一颗学徒的心。”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结识了四位新朋友,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样子。有机会的话,这部纪录片还是值得二刷的。

Zy

2022.05.05

与 福州lj板房

Ps.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6 ) 眼界被拔高了

年初特兴奋能轻易获得这部提名34届金鸡的纪录片片源 ,然而拖到今天才看完。 四位主人公均是和清华大学有着紧密联系的人物——校内老教授钱易、研究天文学的留美学者蔡峥(后回清华工作)、来自上海刚被清华计算机专业录取的严韫洲、即将毕业的博士宋云天。对最年轻的两位主人公刻画最易理解,引发的共鸣便最深。 高三毕业生严韫洲表示自己只在10岁时过了生日,后面每年生日都是期末考试。同在清华招生组咨询的女同学分数线虽能上清华,但因未达到理想专业的分数而抹泪。 2018年疫情前入学,疫情后延迟到6月返校,空旷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以视频形式授课。不禁惋惜疫情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影响。万幸自己在疫情前毕业了! 在清华园里攻读九年的博士毕业生宋云天(河南周口人)在申请留校任教的面试环节被问到“长远的打算”,居然那么诚恳地透露:“希望能去基层地方政府服务,造福一方百姓,留校和选调这两个方向都在准备。” 面试官追问:“女朋友什么意见?”宋答:“需要(和她)再讨论一下。”面试官们全都低头微笑。 宋云天和女友讨论工作选择时,女友带着哭腔说:“不知之后生活如何,只想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从村支书岗位退休的奶奶表示能留校工作很好,何必下基层,基层工作复杂、收入低。 经历一番艰难抉择后,宋博士放弃留校任教,去往家乡河南的乡村基层,实现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实在令人佩服!👍 宋云天求学20年后做出这个决定,所以一个人在成长成人阶段求学多年的终极追求应是什么——陪伴亲人共享家庭时光、与友人尽情消遣欢愉、与爱人长相厮守、在岗位上恪尽职守功成名就?也许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宋云天

 7 ) 有所爱,有所执,即为“大”学

在回广州的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纪录片。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巧的是在关手机前,读完的推送题为:如何对抗内卷的社会。作者的建议是:有自己所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不断突破,敢于坚持。纪录片里的四位清华人都在自己专业的领域闪着光,特别是扎根基层的博士生宋云天,在面对留校和下乡的抉择时,他选择了顺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即便栉风沐雨,即使会更加艰辛,但因为有了更坚定的目标和远景,一切都变得值得。这也在拷问着当下的我们吧。我真的想当公务员吗?毕业生们真的那么想做公务员吗?答案也许千差万别。

感谢2021年下半年的所有经历,我开始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再是人云亦云,被推着走上一条四平八稳的道路。2022,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因为成为自己就很好:)

 8 ) 关于《大学》的一点闲谈

大家好,我是《大学》的导演之一王静,很开心你可以戳进来看到这一篇,我想先谢谢你,因为你非常关注和支持《大学》。

我自己就不打分了,打满分多不好意思。今天我们的电影上映了,所以想来豆瓣和大家扯扯闲天,也许你们看完电影后会愿意听导演唠唠嗑。

最近在宣发期,倒是有了和创作期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过去的拍摄经验互动,形成了全新的体验。

我觉得这三年来,我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理解当初决定去基层的云天:觉得好难,却又不得不做。看着《大学》不足1%的排片率,同时总收到观众发的“我在想看,某地却没有合适的排片”的信息,心里空空如也。他舍不得信任他的百姓,我舍不得想看片的观众,所以我们都在明知难为的情况下,依然攥着一些希冀。

再想想,蔡老师推进望远镜的时候何曾不难,钱奶奶在几十年前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时候何曾不难,小严倒是还小,不排除他的考验在后头。

也许是创作的过程太快乐了,让我和他们的深刻共情来得略晚。

当初决定拍一个关于清华的电影,也是一种机缘。萌发这个想法的时候是2017年底,那时候算算3年后就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了。3年,刚好够拍一部电影,去描绘青年人,去勾勒一座象牙塔,去漫谈理想和意义,正合适。


2018年4月29日,清华大学建校107周年校庆,是我们开机的日子,一切还恍如昨日。那时候我们还处在半调研阶段,只有个模糊的想法:校长出席的校庆活动大多重要,所以我们要有一路队伍从早到晚地偷偷跟着邱校长,当时校长还不知道我们是谁。犹记得我带着一队人盯着校长,他经常会在转场的时候探究地看着我们,并露出非常困惑的眼神,而我则是一旦接触到他的眼神就突然望天,等他转过头去再悄悄跟上。彼时的我一定不知道我们未来能得到学校的支持和配合,让我能光明正大地跟着校长去印尼、智利、美国、瑞士出差,还在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跟着校长一起从达沃斯飞回新冠疫情蔓延的中国,校长还真是挺忙的。

开机当日

2018年9月2日,我们拍严韫洲在雨夜参加军训拉练。我们一行人跟着走出了十公里,顾不得每个人都被雨浇得狼狈,还是要优先护着摄影机。此时,我的电动车没电了,但拍摄还要继续,其他人继续冒雨拍摄,我则自己推车电动车往回走。等我回到学校的时候,新生已经拉练完开始吃早饭了,我当年自己拉练都没这么结实。

这届孩子大多属龙,坊间瞎称“小龙王”们召雨

2019年1月1日,在钱奶奶两次拒绝成为我们的拍摄对象后,我们锲而不舍地用手写信向她第三次发出邀请。新年的第一天,她终于答应了我们,这简直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在我们所有的拍摄对象中,说服她是最难的,她始终觉得有比她更年长和值得尊敬的老师,她不应该占用那么多公众的注意力。但她这种谦逊更打动我们,我们继续坚持。最终,我们和她达成了一个“交易”:我们可以拍她,但必须以她为线索去呈现更多其他的清华老教授,由点及面,Deal。我们快乐极了,从环境学院出来的时候还拍了一张胶片特为纪念。

2019新年的环境学院门口,玩具胶片相机拍摄

2019年3月2日,云天要在这个凌晨决定留校还是直接去基层,漫漫长夜,他抉择得艰难,我们在旁安静地记录和陪伴。春寒料峭,和他一起走出实验室的时候已是凌晨4点,从他的实验室骑回宿舍楼下,一路凉风,我至今记得。

是彻夜难眠才下的决定

2019年7月9日,我们在美国拍摄蔡老师。停车在渔人码头附近拍空镜,回来就迎来了惊喜:包没了,以及包里的护照和电子设备。呆滞,随后在一个姐姐的帮助下去警察局和大使馆一日游,也不失为一段难忘的际遇,人生更加完整,但当时确实特别能理解蔡老师想回国的心,我想回国的心和他一样迫切。

还好买了保险,但我的包是新买的,最关键的是还丢了我配好的一整包化妆品……

凡此种种,数之不尽。当时遇到的时候,件件都是大事。如今回想起来,只觉得拍摄时候是尽了力的,纵有缺憾也是不后悔的。


毕业前有一次,云天跟我说,他有天夜里想起来,很害怕自己一旦踏上去基层这条路,就会和现在身边的人离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孤独。他不是一往无前的,他也害怕。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谁无恐惧。只是理想是要紧的,能让人克服对于未知的畏惧。

少有人走的路,纪录电影何尝不是如此。过去我见过我的导师雷建军老师为了做片子奔走呼号,《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大河唱》次次拼尽全力。他也自嘲清影工作室之所以每三年做一部片子是因为薅人羊毛的频率不能太高,大家听了都笑。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关于清华的片子,有校友们强有力的支持,会和其他的纪录电影不一样。但事实上,排片却依然艰难,我只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观众说想看电影却没有排片,我都忍不住留言问她在哪个城市,想试图去解决。没办法,我们太珍惜观众了,拍纪录片的人知道观众有多难得,我们希望影院可以给《大学》多排一些场次,不辜负想看《大学》的观众。

也有人曾问我,为什么非要跟纪录电影死磕,干点别的不行吗?我想,这也是我的大学带给我的,我相信真实影像的力量,这是我愿意去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上映前日,我忍不住地忧虑,害怕《大学》上映不了多久,一位师长劝慰我“成功与否不是看结果,而是要看过程,看自己的心”。听罢心里稍定,也许未来回看此时的担忧,也会像现在看当初拍摄时的桩桩件件一样,付之一笑吧。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的电影,最后我也想谈一谈我自己最近产生的新理想。我希望自己可以挣大钱,建或者买一个自己的院线。我会要求我的每一个电影院里有一个厅叫“清影厅”,从早到晚只排纪录电影。现在短时间内还不太能实现,没有那么多钱,那么就先希望《大学》的观众都观影愉快吧。


一些其他的剧照,有人喜欢的话我就更新嘻嘻

和蔡老师一起在4000+海拔的夏威夷山顶上吸氧
在云天老家过年拍空镜,很喜欢这个门!

还望大家多多支持呀!

 短评

以具有普适意义的词汇加诸于自家叙事之上,有些跑马圈地的阴谋感吧,私以为不妥。另,镜头很讲究美感,让我想到老塔在《雕刻时光》中所谓“诗意的氛围是很多人努力去营造的”,但过于“贴近身肉搏”的拍摄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影片的画面平衡。最后是对主题的吐槽,这部纪录片与《出路》有太多让人难以忽视的相似性,可后者是奋力的荧光,前者是什么,得意的炫耀?观众对纪录片的要求,与对清北的要求是一样的高标准:若没有振聋发聩的声音,还不如悄声低调地多做一些探索、科普、建构的工作,少琢磨歌功颂德的马屁。

5分钟前
  • 妍春
  • 还行

作为献礼清华110周年校庆的命题作文,创作者的发挥空间原本有限。好在,创作者们愿意花费整整3年的时间,耐心细致地跟拍4位清华师生,以此表达对清华乃至中国大学教育的思辨和体悟。大学之于新生,重在“明德”,宜不断尝试。毕业生的大学,志在“亲民”,但难在抉择。而是什么塑造了这样的清华学生?影片又用两位老师的故事呼应了答案。理想耀眼,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了大学和人生之光。

10分钟前
  • 牛三牛
  • 力荐

宋镇长是真正有理想信念的人,作为晚他一年进入选调队伍的我,宋镇长的事迹早已耳熟能详。在培训中近距离听宋镇长分享自己的经历,台上的他,就是一道光。说回电影,内容还是很优秀的,但更多应该是清华本身的光环,让我想起觉醒年代,清北作为国内大学的领头人,为祖国贡献颇多。正如电影里说的那样,清华人有家国情怀,想为祖国做些有意义的事,也真心希望国内的大学都能如此,更希望大学生们都能如此。

11分钟前
  • 抖腿歌王
  • 推荐

本来没有排片,但硬生生跟经理争来了一个VIP厅,一行15人包场。

16分钟前
  • 如花和尚
  • 力荐

感觉很适合给孩子看 激发下孩子的理想信念~ 而我 看完后想拥有一个上清华的孩子😂😂

17分钟前
  • 丸子咪的异想
  • 推荐

清华宣传片,已经想到很多高中老师会放给孩子们看了。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清华的傲慢或者说自信。

21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只在清华大学的范围内探讨大学的意义的话,内容相对题目显然是有点空旷和单薄,何况这里也还存在历史的断裂,只在其中一个人物宋云天留校面试的时候,我们听到了庚子赔款,另外人物选择和呈现上虽然可以看到尹鸿指导的清影团队努力想要去除校园宣传片质感的虚浮和表面繁华,尽力挖掘纠结彷徨的部分,但是作为观众对纪录片选择这四个人的原因没有太强的信念感,看不到选择的过程,也因此没有爱上这四个人物(对宋云天的感受其实是最好的,理想主义者)。清华大学里转了一遭,戏称自己也体验了一下清华的生活,但留在心底的,其实是老师在校园里给宋云天的那一抱,好像那个是我以为大学精神还残存的一部分。

26分钟前
  • 工凡
  • 还行

这片叫大学吗?就是清华的宣传片……看到片尾字幕清影工作室懂了。这个片子大概是给95%的人猎奇的。宋云天这条线比较感动,能体味到清华精神,适合再继续跟拍挖掘。总的来说,故事有些浮光掠影。

28分钟前
  • 小橘子xxx🍊
  • 还行

这部讲清华大学电影不是讲怎么样考清华,而是宣扬了一种清华精神;清华精神代表的不仅仅是清华这所学校,更是勤学自律、文化爱国的一种精神内核。影片主要以四位各具代表性的清华校友和老师展开:考入校园的新生的欣喜;清华学生不愁“发财致富”却追随家人的步伐投身于社会建设;留美博士毅然回国以支持祖国建设;钱易先生一生致力于培养人才。(清华校友会主办的路演场,真的让我见识到了文化人的满腹诗书滔滔不绝,清华人一家人的和谐友爱氛围。全体清华人起立唱校歌,作为一个旁人,真的太感动了。)

29分钟前
  • 小黄豆
  • 力荐

片名的大学虽是取大学之道的意思,但几位清华出身的导演对片子的解读,是希望通过清华的大学生活,升华主题且反应普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那从这一点看,影片基本跑题,选取的新生、博士后、归国教师、古稀教授四个主要人物,都只能作为清华的基本范例,最多对等北大。那些考上清华却没考上理想专业的爆哭,高精尖科研人员的忧国忧民,确实和普罗大众不在一个频道上。

31分钟前
  • HarperDie
  • 较差

影片开头从严同学高考和查分开始,那个场景真是熟悉,一下就真情实感地代入了。宋云天回老家过年,一大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他说道,不管我未来选择了什么道路,我辈一定会好好努力,奶奶听后在推杯换盏时悄悄抹眼泪,那一幕很触动我。当时我想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那么复杂却有时又那么美好。我认为这里描绘的是真实的个人英雄主义,同时又那么温和地融入着质朴而温暖的家国情怀,使你连偶尔在回忆影片中人物的一些情节的时候,都还能再经历一遍眼含热泪的感动。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以四个与清华相关的、一定程度上处在人生十字道路上的人物为对象,导演在内容上选取得好,拍摄时机位的布置等许多细节也有很高的质量和想法。虽然希望不算大,但祝愿这部纪录片能够收获一些好的成绩。

32分钟前
  • LEのn个晴天
  • 力荐

清影的制作水平不错,跟住人物的同时不忘构图的美感,剪辑上的切换比较顺滑,但现在看这种赋魅的名校宣传片真是完全无感了。高度概括的片名本就显出一流大学的傲慢,建校110周年的拍摄意图也决定了它不会把目光投向校园生活的暗角。四个人物构成的多元性更多是脚本层面的——抓到了四个阶层的代表,并且可预期都处于人生的岔路口,而他们向纪录片团队展开的生活也全然是展览性质的。

34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看到钱易教授,就突然想起最近丁仲礼院士在大会上提出的实现中国碳中和的蓝图与计划,看到青年教师蔡峥则又回想起当年西南联大时期朱光亚《写给美国留学生的一封信》,看到宋云天则联想到千千万万个扎身到祖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而严韫洲自然是想起曾经一样经历高考的自己。四个人物,四段人生,就像速写一样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模样。中国之所以可以在世界所有主要文明中可以绵延数千年且不中断,甚至成了唯一一脉,关键就在于我们真的足够重视教育!相信这部电影也将成为一枚火种,将真正的大学之道播撒出去。

3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最有份量也最像纪录片的两句话:蔡峥老师说“想做成事情很难” 和 宋云天的奶奶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即便是清华,难做的事情也都一样难。

44分钟前
  • 团小纸
  • 推荐

1.上了清华确实是我目前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了,毕竟工作还不算是。所以最有共鸣的其实是小严同学,这一part有很多梗,很真实。校友们应该会很喜欢,也提醒自己不要flop,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 清华人真的很爱说"diss"“羞耻”之类的……真的是个耻感氛围很强的地方。。3. 大家很爱蔡老师,可是蔡老师其实是科大男呀?4. 对宋同学那段也有意料之外的同感。自己也面临过留校还是出去工作的选择,也在最后的ddl挣扎过,爸爸妈妈和npy的反应也很像。最后也选择了放弃留校机会。出来工作后,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但现在觉得没有什么后悔。谢谢清华,让我们不要辜负自己。

45分钟前
  • 力荐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造福一方百姓”“祖国万岁,青年加油”... 当然听过很多类似的话,但大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道貌岸然,满口空言。可由片中几个主角说出来,每一个字都显得何其有分量。国家/基层/发展/强大/责任... 这些词不只是挂在嘴边,而是能清晰感受到发自肺腑的家国情怀的。击垮我的是蔡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行热泪直奔而下,而后直到结束,我一次又一次的深呼吸,努力放松紧绷到痛的喉咙,平复涌上来的情绪,试图调整泪腺崩溃的速度,还是哭得不能自已。还有宋云天、钱易先生等等清华师生,他们谦逊、热忱、身怀理想、深知现实冷酷却也义无反顾,我于他们的信念感之中反复折服。我知道跟拍对象经过严格筛选,成片也精心剪辑,也知道在摄像机未拍之处有更多负面的存在。但真的,清华是个好伟大的地方啊。

47分钟前
  • 张猫大
  • 力荐

继无问西东之后第二部清华宣传片,蓬蓬勃勃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线都想从针眼里过,所以基层工作难做——这老太村支书的比喻太精彩了,孙子做选调生也不会差。

50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推荐

名不副实,大学,大家之学,却仅仅局限于清华一个学校,那不如改名叫清华大学好了……四个例子四位主角,只有宋云天是真实而接地气的,高三那位一线城市最好高中的年级前十,有什么代表性呢?归国的以及校园教授中规中距无意义….一般吧

53分钟前
  • 海寶貝
  • 还行

拥有炙热和坚定的理想,浑身发光,充满力量,让人热泪盈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平衡了艺术性与大众性,难忘星空的震撼与玻璃上绽放的烟花🎆)

54分钟前
  • 熊嘴兽✨
  • 力荐

看到最后发现是个清华大学宣传片……

58分钟前
  • BlueberryNight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