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片日本2016

主演:渡边谦,森山未来,松山研一,绫野刚,广濑铃,泷正则,三浦贵大,佐久本宝,高畑充希,原日出子,池胁千鹤,宫崎葵,妻夫木聪

导演:李相日

播放地址

 剧照

怒 剧照 NO.1怒 剧照 NO.2怒 剧照 NO.3怒 剧照 NO.4怒 剧照 NO.5怒 剧照 NO.6怒 剧照 NO.13怒 剧照 NO.14怒 剧照 NO.15怒 剧照 NO.16怒 剧照 NO.17怒 剧照 NO.18怒 剧照 NO.19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00:48

详细剧情

炎炎夏日,东京八王子郊外社区,一对夫妇惨遭杀害。事后凶手用血在墙上写下大大的“怒”字,随后逃亡,销声匿迹长达一年之久。而在此期间,三个身份不明的男子和身边的人相遇了。曾自甘堕落的爱子(宫崎葵 饰)被父亲(渡边谦 饰)领回海滨小镇,邂逅了不善言辞的哲也(松山研一 饰)。在东京工作的同性恋优马(妻夫木聪 饰)将柔情似水的直人(绫野刚 饰)带回了家,他不相信对方,却又尝试去相信。随母亲搬到冲绳的小泉(广濑铃 饰)跟着同学辰哉(佐久本宝 饰)登上一座荒岛,在废墟中遇到了背包客田中(森山未来 饰),他们短暂成为朋友,而可怕的命运突然降临泉的头上。不久之后,通缉令遍布全国,三个男子的真实身份引人生疑……   本片根据吉田修一的同名原作改编。

 长篇影评

 1 ) 我问了问 AI,为什么东亚人想要开心这么难?

正好注册了 Claude,可以输入非常长的文本,我就输入了剧情简介,以及最后一集高潮部分的台词。 看得出来因为输入的信息还是比较少,所以回答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比较啰嗦。


请问你如何理解这段剧情?

Amy 和 Danny 似乎在山谷中遇到危险的情况,可能是误食有毒植物导致出现幻觉和记忆混乱。他们之间一开始还是处于争吵状态,但在幻觉的影响下,两个人开始逐渐打开心扉,讲出自己生活中一直存在 but 难以表达的那种空虚焦虑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孤独、缺乏真正的归属感等。

Amy 和 Danny 都将自己的心理需求寄希望于别人身上,比如 Amy 很依赖 June 的爱,但随着 June 长大,这种依赖变得更加脆弱。Danny 也一直对 Paul 感到内疚,觉得自己应该更多和 Paul 聊些真心话。但现在 Paul 的生死已成未知。

两个人在这场意外中开始打破心理防线,开始真诚地倾听对方,并找到共鸣。他们意识到许多人可能都有同样的感觉,只是平时难以表达。他们觉得这种现状很荒唐,puzzle over 为什么上帝会创造这样的世界。但也觉得上帝可能和人一样,只是想摆脱空虚的感觉。

最后两个人在这场共同的幻觉体验中找到某种慰藉,甚至觉得如果生命就此终结也没什么遗憾的,至少他们有一次真挚的交流。这突显了人们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沟通和理解的孤独感。

这就是我对这段剧情的主要理解和体会。我觉得它背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与理解所导致的精神空虚和焦虑,以及怎样通过真诚的沟通与共鸣来填补这种空缺。


请问你如何理解 Danny 说「But, you know, like parents, like they just, like, piss their trauma down.」?

这句话,我理解为:Danny 意识到父母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创伤和焦虑 passed down 给孩子。

具体来说,父母的童年创伤、焦虑会通过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教养方式的转化,被“倾泻”到子女身上。比如,父母如果缺乏安全感,会过度地依赖子女的成就和表现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这会给子女很大的心理压力。又比如,父母自己缺乏情感体验,难以理解和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这会让子女产生被忽视和没被理解的感觉。

这种创伤和焦虑的代际传递是无意识的,父母并非有意为之,但由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缺失,难以意识到这种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子女长大后,也可能会重复同样的模式,继续“传递”自己的创伤给下一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Danny 的这句话显露了他对此的深刻理解,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和 Amy 会有如此相似的生命体验和心理困境。他们很有可能都是各自父母创伤的“受害者”。


请问你觉得 Danny 为什么要 「stab Paul in the eye」?

这一行台词显示了 Danny 对 Paul 的愤怒和嫉妒的情绪。具体来说:

Danny 看到 Paul 在睡梦中微笑,这激起了他的愤怒,因为 Danny 自己却过得很不如意,这件小事就着实触发了他的排斥情绪。

Danny 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愤怒反应,很可能是因为平时他就压抑着对 Paul 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比如嫉妒 Paul 更得父母宠爱,嫉妒 Paul 更顽皮开心,嫉妒 Paul 生活似乎更加顺遂等等。这时候这股情绪一股脑儿地爆出来,导致他有了伤害 Paul 的冲动。

同时,Danny 伤害 Paul 的冲动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自我憎恶,这是更深层的原因。他很可能一直以来都在和 Paul 的形象比较,觉得自己差一步,并因此讨厌自己的软弱无能。这股自我憎恶的情绪在这一刻转化为了对 Paul 的愤怒。

幸好,Danny 的理智还在,他没有真的付诸行动,伤害了 Paul。但这也显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困境,这很难被周围的人所识破和理解。

所以,总的来说,这一行台词透露了兄弟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内心深处的嫉妒、愤怒与自我憎恶的情绪,这也是造成 Danny 生活不如意和精神空虚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小细节,捕捉到了人性的深度。


请问你觉得 Danny 和 Pual 的关系如何?

从对话中的种种迹象来看,我觉得 Danny 和 Paul 的关系比较复杂:

  1. 在表面上,作为兄弟,他们应该是亲密的。但实际上,两人之间似乎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沟通。Danny 自己表示,他应该和 Paul 聊一些“真心话”,但却一直没有做到。这显示了两人的疏离。
  2. Danny 内心对 Paul 感到愤怒、嫉妒和自我憎恶,这也反映出两人的关系不太健康。尤其是在父母面前,Danny 很可能难以正视自己对 Paul 的这些负面情绪,而是选择压抑。所以问题一直没被解决。
  3. 但同时,当得知 Paul 可能遇害后,Danny 又表现出关心和内疚的情绪。这 shows 他对 Paul 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排斥,也有在乎。这种状态下,很难建立真正的兄弟情谊。
  4. 可以推测,两人的童年关系也不一定那么融洽。比如父母比较宠爱 Paul,这很容易滋生 Danny 的怨恨;而作为兄长,Danny 又有保护 Paul 的责任,这会让他的情绪更加纠结。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总体来说,我觉得 Danny 和 Paul 的关系比较疏离,存在信任和沟通的障碍。Danny 内心对 Paul 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关心,也有难以面对的负面情绪。实际上,他们之间需要重新建立信任,开诚布公地谈一些真心话,才能有望修复兄弟情谊,度过身边这场危机。


请问你觉得 Danny 的困境是什么?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Danny 的几个主要困境:

  1. 与 Paul 的关系不佳,造成内心的愤怒、嫉妒和自我憎恶的情绪。这让他生活中缺乏真正的归属感和亲密关系,也无法面对和解决这些负面情绪,导致内心空虚。
  2. 对父母的依赖和宠爱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Danny 提到父母会“把创伤倾泻到子女身上”,这显示父母自己也有问题,无法真正理解和满足 Danny 的需求。这使 Danny 难以建立自我价值,也难以拥有独立性格。
  3. 生活中缺乏目的和方向。Danny 说“你出生了,你做了选择,然后突然之间...你就来到这里了。”这句话显示他对生命缺乏清晰的方向和意义,感到迷茫失措。
  4. 难以真正理解自己和表达自我。Danny 说和 Amy 的对话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别人这样聊天”。这显示平时他很难开口与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难以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也难以被他人真正理解。
  5. 面对死亡的恐惧。纵然生命没有明确的意义,但死亡依然让Danny感到害怕,这也是他内心的困境之一。

所以,总体来说,Danny 的主要困境在于难以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理解和表达自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这使他产生内心的空虚、迷茫与焦虑,同时也难以面对死亡这一终极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请问你觉得 Amy 提到的 catch-22 是什么意思?

“Catch-22” 是一种可笑而无解的境地,指被两难的选择所困的状态。这个说法来源于约瑟夫·海勒的同名小说《Catch-22》。在小说中,“Catch-22” 指的是一个无解的规定:一个空军军人只有在被证明js失常的情况下才能获准离开飞行任务,但是要申请离开飞行任务的人显然没有js失常,所以根本不可能离开。这就是一个无法解脱的困境。这个短语现在被广泛用于描述其他这种两难的选择困境,特别是由相互矛盾的规则或条件产生的困境。它代表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论点,一个自相矛盾而无法解脱的规则。比如,找工作时常会遇到“Catch-22”的境地:没有经验找不到工作,但没有工作也得不到经验。要获得信用卡又常常陷入“Catch-22”:没有信用无法申请信用卡,但没有信用卡又无法建立信用。所以,“Catch-22”代表的是一个容易陷入但又无法解脱的逻辑困境,一个由相互矛盾的条件造成的无解选择。要摆脱这个困境,往往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问题,寻找突破的方法。

Amy 提到这个词,意图表达她对生命的体会。具体来说:

  1. Amy 感觉生命中处处都是“Catch-22”,要么得到这,要么得到那,两者无法兼得。比如,要有形式就必须有空间,要有光明就必须有黑暗。这表示生命的二元对立性,一切都有其相反面,我们似乎无法全然拥有某一方。
  2. 同时,Amy 也感觉每当她试图抓住某件事时,它就会溜走。这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无常和无法掌控感。我们似乎无法真正拥有和掌握任何事物。
  3. 所以,总体来说,对 Amy 而言,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既无法兼得光明与黑暗,又无法真正拥有任何事物。这使她产生了存在的困惑和空虚感。“Catch-22”一词很能代表她的这种体会。
  4. interessant的是,Danny 听了Amy的这番话后也觉得这就是自己一直无法表达的那种感觉。这显示两个人在生命体验上有相通之处,都对存在本身感到尴尬与迷茫。

所以,总的来说,Amy 提到的“Catch-22”是一个很能代表两人生命体验的概念。它表达了生命的矛盾对立性与无法掌控感,这也是他们内心空虚的重要来源。这个概念为两个人找到了共鸣,也使他们的交流更加深入。


请问你觉得 Amy为什么一直在追寻「unconditional love」?

Amy 一直在追寻无条件的爱,这反映了她内心的几个需求:

  1. 被全然接纳的需求。Amy 可能从小就没有获得父母无条件的接纳,所以一直渴望找到可以全然接纳自己的对象。June 就曾短暂满足过这个需求,因为婴儿的爱似乎是无条件的。但随着June长大,Amy发现这种爱也越来越有条件,这使她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 安全感的需求。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因为它意味着不论自己如何改变,爱的对象都会一直在身边。而Amy的生命体验却是,每当她试图抓住某件事时,它就会溜走。所以她一直渴望找到可以带来永久安全感的无条件之爱。
  3. 自我价值的需求。无条件的爱也意味着以自己为爱的对象,不因为任何条件或表现而改变。这可以满足Amy建立自我价值的需求,不再需要通过别人或事物来定义自己。而现实生活中,Amy却一直难以真正理解和接纳自己。
  4. 存在意义的需求。无条件的爱可以使人觉得自己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得到和回应这份爱,这可以带来生存的意义。而Amy明确表示,她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生命对她而言就像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所以,总体来说,Amy追寻无条件的爱,是出于被接纳、安全感、自我价值与存在意义等多重需求。这些需求的未满足使她的生命充满疑惑、空虚与焦虑。唯有无条件的爱才似乎能使这些需求获得满足。这是一个很富有洞察力的细节,揭示了人性深层的渴求。


请问你觉得 Amy 和 George 的关系如何?

从对话中提到的内容来判断,我觉得 Amy 和 George 的关系不太密切:

  1. Amy 明确表示,George 不理解她内心的感受,不像她那样有“空虚却结实”的感觉。这显示两人在对生存的体验和理解上存在差异,George 无法真正理解 Amy 的心理困境。
  2. Amy 将自己内心的需求寄托在 June 身上,而非 George。她说自己原本期待 June 可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而 George显然未能做到这点。这显示 Amy 与 George 的情感连接不够深入。
  3. 尽管如此,Amy 还是选择和 George 结婚,生下了June。这可能是出于生理需求,亦或是对安全感和正常生活的渴望。但感情上的needs似乎未得到真正的满足。
  4. 可以推测,Amy 和 George 的关系在June出生前可能已开始疏离。因为Amy将自己内心的期待放在了June身上,这显示在June出生前,她与George的关系未必十分密切。June 的出生反而成为她寻找生命意义的主要方式,这并不健康。
  5. 总体来说,Amy与George似乎更像是生活伴侣,缺乏深层次的情感理解和依赖。尽管两人还维持着婚姻关系,但Amy真正的依赖对象似乎主要是June。这显然无法构建健康完整的人际关系网络。

所以,我觉得Amy和George的关系比较疏远,主要停留在生活层面,而非情感层面。George未能真正理解和满足Amy的内心需求,也无法与Amy建立深层的情感联系。这造成了Amy深层的空虚感,也使整个家庭关系显得不太健康。


请问你觉得 Amy 的困境是什么?

综合来看,Amy 的几个主要困境有:

  1. 无法得到真正的无条件爱与被理解的需求。Amy 渴望得到无条件的爱,但George和June都未能真正满足这个需求。尤其是June一直在变化,Amy发现自己无法永久停留在June初生时带来的被需要的感觉。这使她内心仍然空虚,这种空虚是她最根本的困境。
  2. 难以建立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Amy无法从George或June那里获得无条件的爱与认同,这使她难以真正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确定自己存在的意义。她一直处在寻找的过程中,但总也抓不住。
  3. 生活的无常和无法掌控感。Amy提到每当她试图抓住某件事时,它就会溜走。这表达了她对生命变化无常的体认与对生活失去掌控的焦虑。这也是造成她内心空虚的重要因素。
  4. 与George关系的疏离。Amy与George的关系显然无法构建她真正需要的亲密连接。George不太理解她的内心世界,也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这使得家庭关系不太健康,也加深了她的空虚感。
  5. June 的成长带来的焦虑。June一直是Amy寻找生命意义的方式,但随着June的成长,Amy发现June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她越来越难以依赖June来填补内心的需求。这无可避免地产生了某种失去感与焦虑。

所以,总体来说,Amy的困境主要在于无法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与自我理解,生活的变化无常也使她难以找到存在的安定意义,这使她深陷空虚、焦虑与失掌控感之中。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写照。


就像剧中的台词「Why is it so hard for us to be happy?」,为什么东亚人想要开心这么难?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我认为东亚人想要开心这么难,原因有几个:

  1. 文化倾向。东亚文化传统上更注重责任、义务和集体利益,而非个人的喜乐与幸福。这种文化氛围使得个人的快乐容易被视为自私或轻浮。这无形中加大了人们追求快乐的障碍。
  2. 社会期许。在东亚社会中,人们更在意周围人的看法与评判。这使人们常常会为了符合社会期许而放弃个人的快乐或真实的感受。这也是造成快乐难以达成的一个因素。
  3. 情感表达障碍。东亚文化中,公开表达情感被视为软弱或失礼。这使得人们难以察觉和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包括快乐与喜悦。长此以往,人们对自己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陌生,这无形中也难以真正体会快乐。
  4. 生存压力。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人们花太多时间在工作和生计上。这削弱了与朋友、爱人一起分享生活的时间,也减少了体会生活小确幸的机会。这对快乐的实现带来障碍。
  5. 感恩与知足教育的缺失。快乐的实现也需要我们学会感恩现状,知足常乐。但这方面东亚的教育相对缺失。人们更关注追求进步和改变,而忽略了对当下生活的珍惜。这也是快乐难以实现的原因。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理解和分析。总体来说,社会文化、环境教养、生存压力等因素共同影响了东亚人追求快乐的障碍。要想开心这么难,还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上做出努力与转变。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 ) 每集的选曲出处

Episode 101

O-Town “Liquid Dreams”(2001) Hoobastank “The Reason” (2004)

Episode 102

Collective Soul “Shine”(1993) P-Lo “Same Squad” (2018) Tori Amos “Cornflake Girl” (1994)

Episode 103

Steven Yeun and cast “O Come to the Altar”(originally by Elevation Worship, 2015) Incubus “Drive” (2000)

Episode 104

Sugar Ray “Fly” (1997) Limp Bizkit “Nookie” (1999) Morphine “Cure for Pain” (1993) The Offspring “Self Esteem” (1994)

Episode 105

Shearwater “Natural One” (2013) System of a Down “Lonely Day” (2006)

Episode 106

Steven Yeun and cast “Raise a Hallelujah”(originally by Bethel Music, 2019) Paula Cole “I Don’t Want to Wait” (1997) Christina Aguilera “Genie in a Bottle”(1999) Bush “Machinehead” (1996)

Episode 107

Steven Yeun and cast “Amazing Grace” (lyrics by John Newton, circa 1779) Keane “Somewhere Only We Know” (2004)

Episode 108

Grant Lee Buffalo “Mockingbirds” (1994)

Episode 109

Tad “Jinx” (1990) Björk “All Is Full of Love” (1999)

Episode 110

The Smashing Pumpkins “Mayonaise” (1993)

 3 ) 剧中三大主角的性格与背景映射

黄阿丽的父亲是中国人,剧中她的人物靠着自己拼拼拼,白手起家如今有了一番事业(其实也不能算白手起家,有点靠老公艺术家庭背景的影响,感觉挺像日本产业链转移的lol)属于全剧中三大主角里最富裕的一个。她的性格也最为拧巴,她总是喜欢把一切都归在工作上,Paul怼她“工作不是你人生一团糟的原因”。剧中她和父母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有放不下的心结,父亲重男轻女当初就没打算生她,父亲出轨,而且父母极度不善于和儿女沟通,父亲一言不合饭不吃就回屋了,母亲知道父亲出轨但拒绝和女儿谈论此事,但同时父亲又指望女儿生活想让阿丽买个近点的房子,父亲喜欢说“都是为了你,还不是为了你”这种话就真的很像我爸,这种家庭氛围就很窒息,很贴合现实中的家庭形象。ali也是最善于生意的生意人,和白人富婆的收购交易,以及和Steven打算私了发现婆婆愿意背锅后直接就毫不犹豫的cancel了,睡完paul听了他想借钱后直接就说老娘才不给你,你个大傻冒真以为自己能成笑死我才不当冤大头,把屌无情hhh。但有趣的是虽然她是生意人但和白人富婆比还是小白兔,需要富婆来指点她中国人是咋做生意的,中国货又好又便宜。

日本老公生于艺术家庭,我把他归于没落贵族,挺像现实中九十年代如日中天但如今逝去的二十年的日本的。他最虚伪而且恋母,不和妻子提前说直接让母亲来家过夜,表面上关心妻子实际上和白人女生搞所谓的柏拉图恋情,有点像日本脱亚入欧,二战后一边倒的站在美国一方的政策的,剧中也是最被白人社会接受且崇拜的,父亲的一把破椅子被炒上天价。母亲也是,虽然曾经不为金钱困扰但如今不得不靠黄阿丽接济度日。丈夫也是最为果断的,在最后一集果断的成为女儿的合法监护人。母亲的形象我觉得也非常有趣,谁都看不起,但是又非常寂寞连个一起吃饭的人都没有。但同时她又非常明事理,一眼就看破一切,而且为了儿子的家庭她愿意替阿丽圆谎。

韩国三兄弟加一起我觉得恰到好处的表现了韩国的国民性格。issac最直白最gangster,洛杉矶暴动时他就在,当年韩国人举起枪保卫自己店铺财产,一战成名此后韩国人没人敢惹,喜欢欺负弱小,儿时就喜欢欺负Steven。这里面有一点有意思的是在赌场时他暗示中国人好堵而且赌博牛逼。Paul是最westernized的一个,比较chill,最渴望脱离原生家庭同时也是最好高骛远的一个,认为自己有了资源也可以像ali一样成就一番事业最后被ali一番说教。好在最后翻了墙还活了下来,也是剧中最无辜的一个?最后和哥哥割舍,不知道主创是不是在表达西化才最好lol。

Steven Yeun我觉得是剧中最复杂层次最多的角色了吧,和ali一样拧巴,虽然忙碌但又没钱,表面看似有点窝囊但实际上暗中掌控一切,害的paul没学上害issac入狱。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可以威胁ali同时也可以化名接近日本丈夫。和父母的关系也很复杂,很尊重父母,为了父母希望自己赶快买地建房好出人头地,也一直听从父母的身为长子照顾Paul,但同时看见房子被烧了父母扭头就回国了完全没有说帮孩子分担一下解决一下的,父母希望他找个韩国女人,这种家庭背景长大下的男主日后也形成了操控他人的性格,而且极度拧巴,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不敢追求女人,出了事情又喜欢瞒着别人怪罪别人,中途靠着电饭煲的第一桶金看似生意越来越好但其也因为自己走线的原因引起火灾,知道不是纵火后又咽不下气不敢直面自己对paul撒谎操控Paul。好在最后和自己与他人和解了。

写的不好希望大家见谅,主创想表达的东西肯定比我写的这些要深入要复杂的多,该剧把亚裔角色刻画的这么鲜明这么有层次不得不说A24真的有一套,有想到别的我会更新的。

 4 ) 每集片头标题及配图

Fxxking awesome! If you’re so sick of all the shitty persona out there,这绝对是不能错过的年度十佳剧。超级解压同时令人意外地治愈。全员暴脾气可太爽了反正就不惯着。剧情疯台词丧,充斥黑色幽默,暴躁搞笑过瘾神经狗血竟然还挺合理且细腻,最后一集几乎触及哲学层面探讨,网飞求求了改编成电影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亚文化共性——拧巴、热衷于自我折磨,其中又以ABC、ABK、ABJ最可怜,挣扎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泥淖里卷出天际,最后发现没什么岁月静好,大家的日子都肤浅虚伪焦虑一地鸡毛。暴力宣泄不是终极答案,没有真正的内心平和想要体面生活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神经病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活得自洽健康。最后,圆寸头的Steven Yeun is soooo freakin’ hot!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5 ) 我好累,为什么还要看这么累的剧

亚裔不分性别、年龄、阶级,都能让自己活得很疲惫,可能也是种本事。这种普遍性的压抑究竟哪儿来的?

始终觉得这跟父权文化有关:个体得不到尊重,情感也无法舒展,只好追求外部成就和权威肯定(external validation) 来获得价值感——得不到容易钻牛角尖,得到了还得面对无尽的空虚。

艾米就是这样一位凡是能让自己累着的元素一个不拉下的女主:心思细腻又争强好胜,事业家庭看起来都维护得有模有样,搞完装修还有精力搞外遇……能不累么?其中有多少是她真心想要的,有多少是为了别人的目光?她的 “香草” 配偶乔治,含着金汤匙出生,高大帅气还顾家,表面看是个不错的伴侣,但艾米是因为相爱而和他在一起,还是因为对方符合各项条件呢?

按说拼命努力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心里会充盈着幸福(至少也是平静),但她却显得苦大仇深。在“路怒事件” 发生后回到家,满腹怒气和疲惫的艾米,尝试对乔治泄洪,结果还没说几句就被对方“来,深呼吸” 打住了。乔治养尊处优,习惯了有人替他操劳,根本无法理解艾米的焦虑和痛苦,艾米不可能才知道他是这种人 —— 但怎么办呢,嫁给他是自己的决定,只能继续表演亲密,自欺欺人久了也许就真信了。亲密根本不需要假模假式的仪式和样板戏的话术。乔治说,“要感恩” —— 他非但无视艾米的情绪,甚至言语中带着训斥。安慰人不是这样的。爱是在对方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提供安全感,在对方不开心的时候想办法让对方开心,而不是教导对方 “要有安全感” “ 要开心乐观” ——这不但否定了对方的努力,还侮辱了人家的智商。

男主丹尼:多处情节暗示了这是个不靠谱、但不自知的人。干活马虎(sloppy),明明没资质,偏要拦下修剪树枝的活,差点从树上摔下来。就算为了养家不择手段 ,但接单后,为了安全起见,总该钻研一下吧?并没有,大摇大摆地裸考。也许他骨子里就是觉得自己很厉害?这种自信谁给的?父母呗。长子从出生那刻起,就被口头赋予了能力、才干、权威……不需要时间和心血去挣。长大后发现自己居然很普通,就通过打压别人,来艰难地维护自我价值,做出偷偷扔掉弟弟的大学申请书这种极端恶劣的事。本质上根本没有将弟弟当成主体,而是衬托自己有责任感的客体,其实他一没能力、二没胸怀去担负家庭责任。失败的人生表面上看是被家人拖了后腿,实际没那么简单。

丹尼的父母 :典型的亚裔长辈—— 觉得儿子应该给他们提供大房子住,发现愿望落空马上表现出失望的心情。而他们的孩子一旦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就会被全盘否定,并没被当成努力的个人获得应有的理解和尊重。难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丹尼,会有恰当的、稳定的 “自我价值感” 。

表哥埃塞克:处处表现出“男子气概”,成天把家人挂嘴上,搞非法勾当导致丹尼一家失去了家庭旅馆和收入来源,再通过借钱等避重就轻的方式“补偿”对方,而自始至终丹尼都没有拒绝。亚裔家庭里个人责任(personal accountability) 和群体责任和稀泥的现象,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边界,责任很难落实到个人身上,更容易导致找借口和承担无能,间接巩固了家长制。父权文化特别强调责任感:权力高位者爱表现得愿意为他人付出、承担责任,但其实连为自己负责都做不到。

全剧只有乔治最会心安理得地舒展和放松,目睹勤奋上进的配偶被焦虑和绝望折磨,丝毫不为所动。能做到这点也不需要出生多优渥,只要冷漠就已足够。

太让人窒息了,为什么我要看这个!

 6 ) 《怒呛人生》:丑陋的东亚人

网飞xA24的爆款美剧《怒呛人生》镜头中,编剧Lee Sung Jin毫不忌讳地书写了丑陋的美籍东亚人[1]。而最“惊艳”的角色,非Naomi莫属。

故事开始之前,Naomi先和福斯特零售商家族、Jordan的弟弟结婚,紧接着又凭借自己的交际手腕,和Jordan喜结百合。在第一集中,从Jordan的祝酒词中,我们得知是她从弟弟那里抢来Naomi。

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Naomi也许知道Jordan在福斯特家族里的地位,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脑补出Naomi是如何演了一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戏码。

至此,我们急于给Naomi贴上「心机婊」的标签,对她不上台面的行为感到不齿。作为剧中的次要角色,Naomi很容易也很自然被唾弃被鄙视,但我恰恰认为,Naomi是《怒呛人生》中最吸引人的角色。

❗️以下含剧透内容❗️


01 Naomi的野心

作为配角,我们对Naomi的身世一无所知。不像编剧给了浓墨重彩的女主角Amy那样,我们不知道Naomi在嫁入豪门之前的生活,看她的举手投足,我们甚至不知道她是美籍亚裔中的华裔、日裔、韩裔、越南裔、菲律宾裔。

似乎除了Jordan,她的生活没有其他属于自己的空间——除了那个路易威登大衣袋。那个大衣袋的空间,是Naomi给自己留下的唯一抒发真情实感的空间。

为了报复Amy对她提出帮忙写杂志封面人物推荐信的不理不睬,Naomi蜕成一只虫蛹,钻进路易威登的大衣袋(你甚至可以说这像是裹尸袋),在Nextdoor邻里app上揭发攻击Amy的路怒事件。

我们不得不问,Naomi住在Jordan的豪宅,她又在自己的私人衣帽间,为什么还要钻到一个蛇皮袋,拉上拉链,在一片漆黑之中,才能说她心里憋着但不敢当面怼Amy的话?

也许她无法容忍自己对Amy的嫉妒心。 也许她对自己即将要做的「坏事」感到羞耻。 也许她从来没有什么安全感。 也许从来没有人告诉她:生而为人,你有发表自己负面情绪的权利。

Naomi的野心伴随着她的自我压抑。这像极了《美国丽人》里光鲜亮丽的房地产销售的卡罗琳。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还记得她含着泪,神经兮兮地对着镜子,边抽自己耳光边说:我爱我的工作,我爱我的工作。

Naomi看到Jordan对Amy的主动殷情,是不是也在脑子里循环播放「我爱我的生活,我爱我的生活」给自己洗脑?

02 女富豪的黄热病

放在五年前,Jordan Forster这样的角色一般会由白男饰演。

最近一次看到邪恶的白女角色应该就是Jamie Lee Curtis在《瞬息全宇宙》里饰演的国税局大妈。那个人物的原罪来自于角色背后强大的政府系统对移民个体户企业的不宽容。【网友指正:国税局大妈不是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

但到了Jordan这里,就上升到了白人主流文化的侵略和抢夺。和《逃出绝命镇》里女主的老爸对异域文化的迷恋一样,Jordan热衷于搜藏世界各地的文化珍品,越偏远就越喜欢。

当她听女主婆婆Fumi讲述了月亮椅背后的故事后,便喊价十万美金。(美国硕士生毕业平均年薪在6-8万美金,十万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好几年的积蓄。更别提放在密室里的那些珍品的总价值了。)在Jordan的逻辑里,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包括人。和普通大众换衣服一样,Jordan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吹嘘了自己的猎艳史,从弟弟那里掳来Naomi,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换掉Naomi,换上她的新宠Amy。对有黄热病(yellow fever)的Jordan而言,Naomi、Amy和她私藏的异域珍品没什么本质区别。

究竟是谁让Jordan如此地放肆任性?

03 白人特权

怼王比尔·伯尔(Bill Burr)在他的网飞2019年单口喜剧专场《比尔·伯尔:纸老虎》(Paper Tiger)有这样一段杀气腾腾的开场白:

我不知道在美国做一个白女有多么难。听着真的很难,因为白女总在发牢骚。她们动不动就问:“你知道(作为白人女性)我是什么感受吗? 我的反应是:好吧,我想你的生活质量会比我(作为白男)的生活略逊一丢丢。
甜心,你今天过得怎样?他们没冰镇你的玫瑰红酒还是怎么的?电车没接到商场里吗? 我真的很气,这帮白女竟然有种把我的白人特权扔回到我的脸上。她们居然有脸将自己和这些“有白人男性特权的白人男性”区分开来。 你们都在说些什么胡话?你和我一起坐在按摩浴缸里呐!所以别他妈抱怨了,好吗? 【指在白男享受有色人种提供的廉价服务和劳动力时,白女并没有站出来和白男划清界限。】

作为白人,尤其是家财万贯、金发碧眼的Jordan,她拥有的特权是无限大的。所以她看不到别人的挣扎和脆弱,即便看到她也毫不在乎。

在公共场合,Jordan被Amy的艺术家老公George当场回绝,这对习惯被人捧的Jordan来说,是闻所未闻的奇耻大辱。何况在Jordan眼中,George不过是一个在家带娃的亚裔妈宝男罢了。所以她会慌乱地说,自己有个在尼泊尔的会要开而匆匆离场。

04 Naomi的选择

一开始看剧的时候,我一度以为Naomi是Jordan的私人助理,直到最后看到她们跳舞接吻我这才恍然大悟。不得不说,Naomi散发出的讯号,让我怀疑她是为了Jordan的钱和地位才变成百合的。

虽然开豪车住豪宅,但在另一个模范亚裔同胞、白手起家的Amy面前,Naomi没有任何底气,Amy甚至都不在乎Naomi的观点。在Amy和观众眼里,Naomi充其量不过是花瓶、寄生虫、哈巴狗、变色龙的合体罢了。

长期被物化漠视的Naomi需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她想让Amy给她写杂志封面人物的推荐信,在被对方草草拒绝之后,她想通过那起路怒事件向Amy发起警告,证明自己不是好惹的,证明她对Jordan的影响力足够让Amy的绿植公司的收购失败。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能会急于给Naomi贴标签下结论:小肚鸡肠、红眼病。Naomi嫉妒Amy是没错,但《怒呛人生》优秀之处在于,编剧把一个美籍亚裔女生对另一个美籍亚裔女生的嫉妒提升了好几个层次。也就是Naomi嫉妒背后的逻辑,也是大多数亚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经历的写照。

举个例子,当下美国企业的招聘广告里,都会看到力挺多元文化的官宣。所以公司会招一定数额的亚裔来达标。这个时候,如果这两个亚裔都在同一个职能部门,那势必产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零和思维模式。

勤勤恳恳的美籍亚裔很早就接受了白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大家只会想着互相拆台伤害,导致最后的大赢家还是白人。因为在我们的字典里,我们不会想着是游戏规的问题,甚至都不敢去推翻现状。我们慕强恐弱,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唯一的真理。所以白人或其他特权阶层,像看耍猴一样,看底层人为了一块面包相互残杀。这样的故事从古罗马竞技场上的角斗士到2021年网飞剧《鱿鱼游戏》,一直存在并经久不衰。

05 同胞的遗弃

我们中极少数成了幸运儿Amy,而大多数还是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拯救的Naomi。Amy们辛劳大半辈子,终于上了岸。而还在水里扑腾的Naomi的我们,有两个救生圈:Jordan们和Amy们。这时谁拉我们上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虽然讽刺,但特权在握的Jordan们出手相助的可能性远大于身为同胞的Amy们。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Amy救不了我们?我们情同手足!

因为Amy们太累了,Amy们只想躺平。正如Amy自己说的:我只想早点卖掉公司,在家相夫教子。作为大众的我们,可以对Amy投射女生帮助女生、亚裔帮助亚裔的理想。但是,对不起,Amy的她们救不了Naomi的我们。

这是过去的美式亚裔影视剧中无法触及也不敢处理的痛点。从《喜福会》(1993)、《初来乍到》(2015-2019) 到《摘金奇缘》(2018),这些故事充其量是为了迎合美国大众认可的亚裔的模样、彰显好莱坞政治正确的宣传片。近期刚获202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瞬息全宇宙》还只是蜻蜓点水,而到了《怒呛人生》就是抽丝剥茧,更犀利深刻地讲述了不同阶层的美籍亚裔的困境。

此外,它还贡献了令人震惊的荧幕死亡。

06 生存还是毁灭

当抢匪在Amy的指引下,突袭Jordan的豪宅时,Jordan对Amy小声说,一起去她(新建的)安全屋。

细心的观众应该还记得之前的铺垫:在Jordan听Naomi说了路怒事件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要装安全屋。

在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个传说中的高科技安全屋的时候,整个剧最惊悚的名场面也由此降临:

Naomi率先到了安全屋 Jordan让她等一等,但后面20米开外就是追兵 Naomi用理智战胜情感,果断按下按钮 Jordan被自己养的女人和自己买的安全门闸拦腰斩死

盯着电视屏幕,我下巴都要吓掉了。我在豆瓣上标记的已看影视剧目前是1400部,我上一次看到富家白女的惨死可能是《白莲花度假村》第二季。Tanya跳船不成脑瓜被撞而死于非命。但论惨状远不如《怒呛人生》里的Jordan。

一方面,导演和摄影非常克制,我们并没有看到写实的全部画面,但通过Jordan演员的脸部特写和惨叫、拦腰被夹的声效、安全门反复挤压Jordan躯体伴着“障碍物”(Obstruction)的平静女声提示音、Naomi盯着Jordan只剩上半截躯体的眼神、白男抢匪看着Jordan只剩下半截躯体掀开面具呕吐的反应、外加安全屋触发的浓雾和红灯渲染,这一切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颤。

另一方面,我相信按下按钮的瞬间,Naomi是有犹豫的,毕竟人心是肉做的。但到头来,Jordan和Naomi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危险逼近,才是检测她们之间到底是白银还是塑料。很可惜,Jordan除了给她所谓的荣华富贵之外,还有什么呢?她追求Amy的时候,也践踏Naomi的尊严。【厉害的网友指出:Naomi关门也是因为目睹了Jordan面对劫匪时,轻松选择出卖她自己。】

Jordan从来没爱过Naomi,也从来没给过她要的安全感。凭借Naomi左右逢源的交际手腕,今天死了一个Jordan,明天就能在天使之城找到一打Jordan。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时不关门,更待何时?Naomi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她股子里的狠劲,确实令人背脊发凉。但对长期被标为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的亚裔而言,这样的角色处理,具有历史性的突破意义。


在好莱坞的主流叙事中,多为白人主角。尤其是惊悚片恐怖片中,一般死的最多最快最惨的是黑人、拉丁裔等少数族裔。比如,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1993)的开场,最先死掉是黑人安保大哥。即便在有色人种和白人共同完成最终任务而上岸,但在故事结束之前,非白人多半会被怪兽吃掉或莫名其妙挂掉。八九十年代或更早的美国电影里,这样突兀的结尾不胜枚举。此类叙事仿佛是在说,只有白人才有资格“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近几年好莱坞、奥斯卡、金球奖对自己“太白”(too white)审美的反思中,似乎终于开始觉醒并意识到过去盛行的白人拯救世界(white savior)的默认主流叙事。而在漫威等超级英雄故事里,排得上号的都是白男。和《黑豹》一样,《尚气》是亚裔超英故事里零的突破,但刘思慕的角色还是绕不开亚裔男生若不是编程宅男,就是功夫英雄的俗套设定。

回到《怒呛人生》,Jordan的惨烈死法在视觉上冲击是巨大的。因为对一直霸屏、占叙事主导的白女而言,太少见了,甚至可以说是罕见的。故事里另外唯二死掉的是一起去打劫的白男。车里的小胖、表哥、弟弟命运多舛,却都幸免于难。这在美国影史上都是罕见的。它带来的冲击力让我们吃惊。但吃惊之余,我们也会隐约意识到这和我们固有的影视剧逻辑完全不符。

在看到女富豪的惨死久久不能平静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问自己,心里面是否还有一个声音在悄声道:

Good job, Naomi! Good job!*


[1] 对《怒呛人生》的主要目标观众及本文探讨的「美籍东亚人」感兴趣的豆友,推荐阅读这篇【西方世界里的东亚文化背负】。

PS. 我在油管上看到编剧的一个采访,说演Jordan的Maria Bello非常enjoy被夹死的场景。知道这点后,我对她更是深深的respect。为了作为少数族裔的亚裔生活地不那么压抑,她贡献了一场堪称伟大的荧幕死亡。

PPS. 我非常能理解“good job"这种说法可能对部分网友产生的不适感。也许只有在当地被视作「少数族裔」生活工作过才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悟。这种感觉和当时《逃出绝命镇》的公映很类似:你去任何黑人同胞居多的场子,最后白人被一个个干掉时,全场是鼓声雷动、欢呼雀跃的。因为他们第一次在惊悚片中看到同为黑人的主角终于坚持到了最后而没有挂掉。所以我说Naomi以及编剧这个大胆的选择是"good job"——这是美国亚裔在荧幕上一次重要胜利。

 7 ) 东亚人晦涩的暧昧与难懂的崩溃

很久没有出现一部让我一口气追完又怅然若失决定写点什么的剧了。好剧推荐,且尤其适合于目前处于焦躁困境的你我东亚人。

恕我直言,在我有限的认知和目前的阅历下,我对未来自己的幻想就是剧中的艾米。事业成功,嫁给日裔艺术家,生一个可爱女儿,只需生育而无养育,老公在我低谷失落的时候带我做心理咨询,能够承认精神出轨且只敢对着辣妹照片打飞机。我住在有草坪的大house里,顾得起保姆,每个早晨有杯smoothie在我床头。

看似“I can have everything”,可这其实也是我们在社会注视与规训下,所理想化的生活。我们老中人的快乐来自于体面,来自于虚荣感,而非发自内心的快乐。在everything的背后,老公废柴且无法让我满足,女儿有情绪问题,怎么做也无法让婆婆满足。可那又如何?抛开这些隐忍和藏在聚光灯后的东西,我依旧成功。而那些丑陋且无法伪装的面孔,我可以在一个完全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前展露。因为他无从得知我的修养,我的体面,也无需再他面前伪装成一个成功的女人。我可以在他面前极端表露我的真实感受,俗称发疯。

东亚人一辈子都活在规训下。我们能想出来最解气最狠的报复方法也是去仇人家里撒一泡尿,且撒在厕所的地板上。而面对天不知地不知的地下情人时,也依旧过不去心中道德那一关,仅敢和情人聊天跳舞,且发生在另一个城市。如若这不是一部围绕亚裔生活的片子,那按照西方那套,应该是拿着枪直接上门爆头,然后开车狂奔数十里的狂野公路片or激情一触即发,还未进门就迫不及待脱去bra的年下爱情片。

其实很触动我的一点还有艾米和他弟聊天那段。东亚女在面对比自己不止低一档的foolish男人的时候,依旧可以从那些低端情话中找到安慰自己的点。即使深知对方是不可爱也无法爱的人,也依旧会陷入这种小情小爱中,渴望获取一种廉价却又纯真的情感。而东亚男人也从不将真实目的写在脸上,而是在一番糖衣炮弹的轰炸下,将目的描述得伟大宏伟,欺骗自己是因为爱才讲出这些话。最可笑的是,在面对这种大男子主义下的“百万宣言”,艾米认真回复“钱没有这么容易赚到”,他弟立刻恼羞成怒,用最带有贬低色彩的词语回击。多么可怜呀!那颗自大又脆弱的小心脏是多么不堪一击呀!

我们无法单纯地享受sex,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这一切都要加上意义与理由,才能获得享受的价值。这就是咱们东亚人,一辈子拧巴矛盾,一辈子晦涩难懂。我们痛苦来源于此,却又在这种隐晦的爱中寻找真理,获得像揭晓谜底一样的快乐。

 短评

亚裔中年版《去xx的世界》,最后两集实在是妙!最后的hug,我们亚裔还是纯爱批……

6分钟前
  • 水猫
  • 力荐

上一次有那么多亚洲人让我听90s/early 2000’s alternative rock/grunge还是我初中每个月都看《hit轻音乐》那会儿

8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asian drama必看。最后一集比较好,虽然讲的东西是身为老东亚人天天半夜不睡觉自我审视早就想清楚的,like女人怕缺爱,男人怕被抛下,之类的。可能A24那帮中产以上文艺咖除了让主角们吃点致幻的玩意儿就想不出其它表达的契机了吧…生孩子像排泄那个理论我喜欢,都是把你精神上的垃圾都unload到下一代身上罢了,你的毒素越多,你的后代越五毒俱全,而你只会怀抱着希望后代能够弥补自身缺憾这个天真的梦想不断加重痛苦的轮回。

10分钟前
  • Lucius🥐
  • 推荐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So damn true. 不如发疯来的有用

15分钟前
  • 孤島與橋
  • 力荐

东亚人的精神焦虑永远靠一层保护膜来维护,暗地靠路怒症来拳打人生中。

20分钟前
  • anty
  • 还行

甚至感觉是Ali自己和老公的写照

21分钟前
  • 帅哥们的辣妈
  • 力荐

亚裔的美国生活和个人家庭背景的矛盾真挺大的,但我们也经常有“跑到美国一切就会好起来”的心态

22分钟前
  • chichariot
  • 推荐

以往的美剧中亚裔都只是有着统一模糊面孔的形象,但在《怒呛人生》这部剧中却能很鲜明地体现出中日韩越美国裔各自的国族特性,真的是很难得。

23分钟前
  • 白羊先生
  • 还行

水准高到和netflix调性不相符

24分钟前
  • langhhhe
  • 力荐

能够遇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完全展示出阴暗面的人也是一种幸运,甚至到最后觉得就这样一起死了也挺好的🚬东亚文化你到底害了多少人的一生。。👊🏻😭

2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fucked up.

28分钟前
  • Fornever
  • 力荐

隔壁霓虹国在重启人生,亚裔在美国怒呛人生,我在这里只想结束人生!

31分钟前
  • 用戶秋舫
  • 推荐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东亚人需要发疯实录!!!!!!什么体面温和相互支持,we fcking depressing!!!!路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34分钟前
  • 亚当司机
  • 力荐

严厉的父母,嫉妒的同侪,势力的社群文化,极度功利化的人生态度,亚裔人生问题大集合。

36分钟前
  • 蓝房子
  • 力荐

简直是为黄阿丽量身定制的剧本 大部分和她现实重合 华而不实的老公 靠自己打拼事业养家 喜欢里面还是有呈现一些很深度的问题 人性根本还是恶 就算是亲兄弟也没有盼你好 只想我们差别不要太大 夫妻失去共同利益也只是分分钟消散 女性出轨立马被利益抛弃 男性出轨还是默认可以被原谅 甚至还是女性是赚钱养家的状态下 女性总是被想要一个家而被蒙蔽双眼 新时代独立女性之路还是如此怒

41分钟前
  • 艾希
  • 力荐

再怎么用东亚病根包装也只是一场虚晃一枪的好莱坞闹剧罢了

43分钟前
  • 豆瓣2023:)
  • 还行

你们真的觉得这个好看?

45分钟前
  • XOXO
  • 还行

东亚人还没携手发疯是世界另一大奇迹

50分钟前
  • 帕玛拉特酸奶
  • 力荐

亚裔自己的《白莲花酒店》

55分钟前
  • 哼一首歌给哈尼
  • 力荐

东亚人爱起来总是那么撕裂,好像不让对方的双手沾上自己生活破碎的血,就达不到百分百的亲密。我们是没有unconditional love的民族,我们只能用unconditional hate来成就conditions.。

57分钟前
  • treenametre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