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

爱情片美国1993

主演:周采芹,温明娜,俞飞鸿,邬君梅,卢燕,丁一,奚美娟

导演:王颖

播放地址

 剧照

喜福会 剧照 NO.1喜福会 剧照 NO.2喜福会 剧照 NO.3喜福会 剧照 NO.4喜福会 剧照 NO.5喜福会 剧照 NO.6喜福会 剧照 NO.13喜福会 剧照 NO.14喜福会 剧照 NO.15喜福会 剧照 NO.16喜福会 剧照 NO.17喜福会 剧照 NO.18喜福会 剧照 NO.19喜福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15:23

详细剧情

晶妹(温明娜 饰)的母亲宿愿(翘征 饰)生前讲过一个有关鹅毛的故事。宿愿过世后,好友林冬(周采芹 饰)、安梅(卢燕 饰)、映映(阮兰丝 饰)联系上了宿愿早年失散的双胞胎女儿。晶妹决定远渡重洋与两位姐姐相认,众人齐聚宿愿家为晶妹践行。聚会上,林冬、映映、安梅各自忆起了被母(奚美娟 饰)抛弃、杀死亲子、等候母亲(邬君梅 饰)的往事,而三人女儿钟韦弗利(富田谭玲 饰)、琳娜(劳伦·汤姆 饰)、罗丝(赵家玲 饰)的婚姻也深受各自母亲的影响。聚会后,晶妹的父亲(冀朝理 饰)讲述了宿愿遗弃双胞胎的真相……

 长篇影评

 1 ) 一个美国华人对喜福会的看法

最近看到版上和其他论坛上关于抗议ABC仇恨言论的报道和评论,感受到了亚裔社区的发展壮大和思想觉醒,心中充满了正能量。亚裔美国人赢得尊严的关键,对外在于勇于抗争,对内在于消除自恨。最近看到的当年一度被捧得很红的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正是亚裔自恨文艺的典型。然而看到网上的影评,竟然以正面评价为多;周围的亚裔与非亚裔朋友,赞扬者亦不少。因此有必要向大众揭穿一下该电影的思想本质,以正视听。

电影由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些中国女性从男权社会的中国,辗转移居到自由平等的美国,使自己和女儿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故事。电影在展现这些女性在美国生活的同时,穿插讲述了她们在中国的经历,包括遭遇包办婚姻和恶劣婆婆,嫁上无良男人,被迫抛弃亲生孩子等等。通过对中国及亚裔美国人社会极尽夸张失实之描绘,客观上丑化了亚裔形象,迎合了传统白人社会对亚裔的负面刻板印象。虽然作者为亚裔,内容表现亚裔生活,但在思想实质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反亚裔文学。下面列举电影的具体手法。

一,制造一种中国是极端男权社会,美国充分尊重女权的假象。

电影为了刻画出一个残害女性的变态中国社会,将女性可能的所有最悲惨经历,经夸张后集中在剧中人物身上。Lindo Jong在中国长大,先是四岁时被母亲包办许配给有钱人家的儿子,稍大一些进门后又因未能怀孕,遭遇恶婆婆刁难虐待,终于忍无可忍设计逃离。另一位中国女性Ying-Ying,嫁给了一个婚前极尽伪装婚后却嫖妓而且虐待妻子的中国男人,被虐待后的精神恍惚中,在浴盆里不慎溺死了自己的幼子。

中国历史上曾是男权社会的事实毋庸讳言,但这一事实在各国各种族的历史上并无差别。自古以来欧洲美洲的白人社会,妇女亦是男性的从属。圣经说“男人是女人的头”(哥林多前书11:3),妻子要“顺服自己的丈夫”(彼得前书3:1),与中国三从四德之“出嫁从夫”异曲同工。各种法律条文规定的公民权利也往往限定于“白人男性”,美国直到1919年,才通过宪法修正案赋予女性选举权。而在当代,两性平等成为世界共识,亚洲国家女性的地位,也并不见得低于西方白人国家。因此无论古今,亚洲与西方社会中的女权状况,并非是电影描绘的地狱天堂之别。

二,刻画一种亚裔男性都是变态,白人男性都是天使的对比。

剧中Ying-Ying在中国时的丈夫,婚后抛弃老婆孩子,经常彻夜不归,一天妻子在餐桌前苦等丈夫回家吃饭,丈夫却带着妓女回来,并且以恶毒语言辱骂妻子。Ying-Ying移居美国后生了女儿Lena,她所嫁的亚裔丈夫可谓集自私猥琐之大成。约会时要求与女方平分账单,婚后一切花费也均要平分。分账单时女方专用的卫生棉和洗涤液不计算在内,但男方独享的冰淇淋却要计算。Lena有句台词,“I married a Chinese man to please my mother”,听起来好像若不是为取悦母亲,嫁给同种族的男人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与亚裔男离婚后,被白男Richard“拯救”,找到了“真爱”。而作者谭恩美本人,嫁的也是白人。剧中其他有故事情节的亚裔男性,亦均为负面形象,而白人男性,则都是以“白”马王子的形象出现。可见电影鼓吹的女性“自由”,不过是摆脱同族的男人,随心所欲找白男的自由。

三,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白人至上意识

电影开头的女人的自述中说,到了美国后,我要生一个女儿,她跟我一模一样,但在那里“no one will look down on her, because I will make her speak perfect American English”。仿佛会说英语,会说“标准美式英语”,是一件多么有面子的事情。又仿佛亚裔女人说不好英语,就活该被人看不起;说一口白人口音的英语,就脱亚入欧,一下子成了人上人。诛心而论,作者似乎认为少数族裔要靠模仿“主流”白人来提高身价。(说来惭愧,本猥琐男说了这么多年美式英语,也没感觉因此被人look up to)

四,将亚裔父母和家庭刻板印象化

剧中的亚裔父母都是不可理喻的怪人,毫不关心子女的感受,强迫他们练钢琴,下象棋,并在孩子取得成绩后将孩子作为炫耀的资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遇到矛盾时,表现出的也是一副刻薄粗暴的样子。移民家庭中第二代土生子女与第一代移民父母的文化冲突并非罕见,网络上的笑话,时常能看见亚裔小孩挑剔父母的英语的,墨西哥裔小孩说父母在家做的动物内脏恶心的,非洲移民的小孩嘲笑父母剪开塑料瓶子把里面的化妆品刮得一点不剩的。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笑话,但电影却是把亚裔父母刻画成了阴暗的人格形象,性质明显不同。而且这些更迎合并强化了白人社会对亚裔家庭教育的刻板印象。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很多人甚至将亚裔孩子等同为“高分低能”,从而认为基于种族划分的Affirmative Action对亚裔造成的不公正是合理的。

五,忽视亚裔社区作为整体的事实,割裂亚裔男性与女性

剧中老一辈的女性,在中国遭遇离婚丧子的苦难,后来却过上了天天打麻将的幸福生活,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她们来了美国。她们的女儿,曾经遭遇变态恶心丈夫,离婚再婚后却享受到了甜蜜的真爱,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她们嫁了白人。电影通过夸张的对比,营造了一种假象,似乎亚裔女性地位的提高,既不用依靠自身的奋斗,也不用依靠亚裔整体地位的改善,更跟同族的亚裔男性没有关系,而是仅仅依靠美国社会,更准确的说是“主流”白人社会的垂青施舍就足够了。然而事实是,亚裔女性和男性并非两个毫不相干的群体;在多种族社会里,一个种族就是一个整体,不分男女,一荣俱辱,一损俱损。希特利排犹灭犹的时候,那些嫁了日耳曼男人的犹太女人,难道她们的丈夫能帮她们逃脱迫害吗?幻想在一个种族的整体地位不改善的情况下,将该族的男人抛在一边,单独提高女人的地位,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通过对亚裔的自我丑化,包括对祖籍国的丑化,对本族男性的丑化,对家庭教养的丑化,迎合了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固有偏见,从而得到与其水平不相称的追捧,其书当年号称四大畅销书,其电影也获多个奖项。众所周知,好莱坞“主流”电影对亚裔的矮化丑化几十年上百年如一日,即便如今,电影中的亚裔男性也多为矮小,丑陋,胆小,猥琐,阴险的小丑或恶人形象。“喜福会”自诩为亚裔作者的亚裔文学,但片中的亚裔的丑化却与好莱坞不分伯仲,称之为伪亚裔文学(Pseudo-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甚至反亚裔(Anti-Asian)文学都不为过。而且电影以“女权”为噱头,鼓吹的却是既不值得推崇,也不可能实现的伪女权。而很多观众却只看到表面的女性元素或者亚裔元素,就对电影加以推崇,而未能站在亚裔美国人的角度,细究其暗中宣扬的精神内涵。希望这篇评论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

 2 ) 愿你快乐幸福,自由自在

从《十三邀》采访俞飞鸿那一集中听说了这部电影,来豆瓣看简介和评论,才知道原来《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久负盛名,根据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影片围绕移居美国的四对母女展开,讲述了上世纪初女性的遭际和移民以后母女之间的代际冲突。尽管这是一部诞生于二三十年前的电影,主要情节设置在异国背景之下,其所反映的两代人之间的细腻情感与观念差异,依然能够引起当下的共鸣。

“喜”和“福”是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汉字,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浓缩在其中。远渡重洋寄居他乡的四个母亲组成的俱乐部,选此二字为名,表达了她们对快乐和幸福的向往,希望自己能够彻底挣脱曾经的苦难记忆,也希望下一代不再体验类似的伤痛。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也曾是女儿,见证过自己母亲的悲哀与无奈,尝试着做出反抗,避免重蹈覆辙。影片选取了林多(Lindo)和安美(An Mei)的童年经历,用她们的口吻讲述了各自母亲的故事,由此呈现出电影中第一代的女性形象。林多一家生活在农村,幼时母亲就将林多许给了乡绅家族的儿子,虽然在家里养育着她直到成人,但从来都把她“当作黄家人对待”,认为“不属于自己”。母亲温和细心,疼爱着林多,希望她嫁人以后过上优裕体面的生活,宁可忍受骨肉分离的悲痛,将她远嫁。在林多母亲心目中,女人生来只有这条路可走,必须谨慎和顺从,恭谨地服侍公婆丈夫。安美母亲的经历也体现了旧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不守妇道则人人唾弃,可女性根本没有自主权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所谓的“妇道”仿佛一只无形的手,牢牢扼住她的咽喉,家人、旁人都在发力。而她把肉体和精神上的苦痛全都自己吞了。除了顺服和忍让,林多和安美的母亲别无选择。她们面对着来自整个社会的轻视,贬低着自己,默认了在异性面前的微不足道。

母亲的经历影响了年少的林多和安美,她们为母亲陷入的困境感到悲哀,在怜惜之外,知道能改变现状的只有自己,因此一个用计逃出囚笼,一个勇敢地发出声音达成了目的。第二代的另外两位女性莺莺(Ying Ying)和苏(Su Yuan)在移居海外以前,曾经历了失去孩子的痛苦。莺莺嫁给了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为了报复对方的轻浮和对自己的践踏,她精神崩溃,溺死了唯一能夺走的他们的儿子。苏则是担心拖累两个孩子,在战火之中,她将婴儿连同所有值钱的东西放在树下,希望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对子女的舍弃让她们后来一直活在内疚之中,对下一个女儿,她们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希望弥补曾经的过错。

第二代的女性体验过寄人篱下的委曲,丧母的悲痛,离乡弃子的煎熬,或遭遇了感情的亵渎,携带着这些不堪回首的记忆,她们去往另一个国度定居,把美好的期望都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但是对于第三代女性来说,她们或是因为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压力而焦虑不已,或是在无形之中还原了曾经的悲剧设置。君(June)和薇莉(Waverly)分别是苏和林多的女儿,这两组母女之间的故事桥段恐怕也在今天很多家庭中上演:妈妈强迫着孩子培养特长,孩子获得荣誉后引以为傲,四处炫耀;为了取悦父母,孩子失去了自主的决策权力;努力猜测妈妈的想法却总是被挑剔和挖苦,觉得辜负了妈妈的期许而对自己大失所望。关于另外两个女儿,罗斯(Rose)和莉娜 (Lena)的故事,则更偏重于刻画她们对男性和自己的态度。罗斯在嫁入豪门之后失去了自我,莉娜容忍着丈夫的刻薄,恍如昨昔忍气吞声一味退让的妻子。第三代女性与她们母亲的成长环境已决然不同,更加稳定富裕,也更自由开放,但好似命运的轮回一般,她们又经历了不幸的感情生活,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主张,用“无私”来回馈丈夫。她们与第一代的女性的付出何其相似,彼此却从未在同一时空相处过,甚至相遇过。

《喜福会》最令我惊叹的是,它从容地展现了十位女性的形象和她们各自不同的故事,并将三代人之间的情感巧妙地关联在一起。每个母亲都对女儿怀有着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下一代作为自身生命的延续,她们珍视着,呵护着,尽力使其免于她们经受过的心灵上的折磨,一直快乐幸福下去。在电影中的这些女性身上,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性格,既是悲剧之源,也赋予了她们强大的力量。

在今天看来,《喜福会》中的移民情结或许无法引发共情,电影中第一代和第二代女性的遭际可能也会让不少人觉得,向外界过分地展示了历史的阴暗面而有失尊严。其实,在灾难面前的无奈、在权力面前的卑微,是不分时间和国界的,因此并无必要诟病对时代背景的表现。另外,限于影片的时长和故事的数量,人物形象的复杂度没有得到特别大的舒展,但是,《喜福会》对情感的拿捏仍然是值得称道的。载负着思念和期许的羽毛意象,贯穿全片的独白和配乐,沉稳柔和的色调,使电影笼罩在一种古典的氛围中,展示了三代人之间相互推动的力量。

安美(An Mei)和罗斯(Rose)

 3 ) 母爱是没有界限的

这个电影与以往所看过的不同,里面有八个人,四个母亲,四个女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对母女之间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

来自中国的妈妈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沟通障碍首先就是一个问题,虽然长年生活在美国,但妈妈们的生活圈仍然以中国人为主,而女儿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甚至中国话都听不明白,而且两国的价值观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矛盾就很容易产生了

俗话说,没有一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中国的妈妈一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在美国女儿的眼中,他们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发展,他们不认同自己的母亲,甚至一度伤害她们心,然而爱是没有界限的,女儿终将明白妈妈的期望和妈妈的爱护,矛盾中就会被接触,因为爱可以战胜一切。

中国妈妈对女儿的爱也许是自私的,但每一个母亲都想自己的孩子可以过上好的生活,于是她们不断的给孩子以压力,然后孩子开始反抗,然后矛盾激化了,不得不承认也许这种做法是激进的,但一切都是以爱为出发点。

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可以体会到的,矛盾再深,价值观再冲突,母爱是没有界限的。

感恩可以看到这么好的电影

 4 ) 解放的女性与沦陷的东方

         解放的女性与沦陷的东方
                    ——评电影《喜福会》
     旅美华裔导演王颖根据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改编了这部电影。
    一部电影讲述八位女性的故事,能如此从从容容,也是功力。块状的结构略显平庸,可是至少每个女性的面目是清晰的。这八位女性,她们的生命都与东方,准确地说是中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中国在这部电影中,对于四位母亲来说,是一个需要在现实空间中逃离的场所,赴美之旅使她们自我“解放”的起点;对于四位女儿来说,是一个需要在心灵空间上逃离的场所,她们需要不像她们的母辈那样活着,在内心上强大起来。就这样,女性的解放和对中国的脱离被并置。
    我认为,无论是女性主义的观点,还是萨义德对东方主义的批判,都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弱者”永远是被书写和被塑造的,他们没有自我言说的机会,于是存在于主体的想象中,成为“他者”。(这里的弱者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这里为了概括方便,选取了一种惯常的说法,其实他们——无论是女性还是东方社会——很可能并非事实上的“弱者”)这种概括当然无法囊括两种理论的丰富性,但是却能从一个方面来说明这两种理论的相似内核。而因为如此,东方女性便更加边缘。这部电影中,女性形象与中国影像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于是本文将利用女性主义和对东方主义的反思观点,来分析本片在塑造女性角色和描绘中国图景之间所出现的观念的不同步。同时探讨这种不同步的两种观念如何互相牵制,使得两方面都出现了即进步又保守的含混表达。
               一. 女性主体性的建立
    小说原著作者是女作家谭恩美。作者的女性身份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使得小说《喜福会》成为一部典型的女性文本。王颖虽然是一位男性导演,但在这方面,对原著的遵守做的比较好(也许是谭恩美参与编剧的缘故)。主角是八位女性,但事实上片中所揭示的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不仅只发生在这八位女性身上,还包括安美的母亲(邬君梅饰)和林多的母亲(奚美娟)。于是这种历程跨越了三代女性。影片通过叙事和影像的处理,塑造了这样一个女人的世界,这些女性像天鹅羽毛那样柔弱,却完成了漂洋过海的自我肯定的过程。
    首先,无论在叙事上还是影像上,父亲都是缺席的,或者刻意被省略。四位女儿的任何一位父亲,甚至四位母亲的任何一位父亲都没有进入叙事主线。他们不是女儿的精神支柱,也非崇拜的偶像。甚至于危机之中拯救女儿的,也是母亲。父亲们处于景深出,是一个模糊寡言的身影。君的父亲在结尾处的戏,也是承担了讲述君的母亲的过去的任务,成为母女之间精神延续的一种桥梁。这个父亲是矮小的,有些畏缩。父亲的缺席,凸显出母亲的重要,使得这种独立精神的传承有了母系的特色,使得女性解放的路成了一条自救的路。
    这个喜福会,也一直是君的母亲操持的,或者说是由那四位母亲所支撑着。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处理,在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安东尼娅家族》中,人们总是开心地在安东尼娅家的院子里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越来越多,一个小小的母系社会建立起来。喜福会与此异曲同工。都是女性维系了一个小组织,这个组织是人们情感的归宿,是人们对抗疏远的武器。虽然里面仍然是家长里短,女性的工作无非是准备食物,可是琐碎的工作是社会的基石。
    里面的女性从忍辱负重的典型东方旧女性,到试图割舍过去的美国新女性,每个女性都有不同的面孔,似乎勾勒了一幅女性解放历程的图谱。安美的母亲用死亡的方式让安美觉醒,这个代价是巨大的。而盈盈通过溺死自己的儿子这种自虐式的方式换来自身的自由,并经过漫长的一生将这种对尊严的追求落实到女儿身上。母亲身上所经历的或者是背负的对两性关系的不堪回忆以及采取的极端行为,使得女儿们终于能以较为平和而理性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婚姻,维护自己的尊严。就像罗丝仅凭一席话,就重新得到了丈夫的心(当然,影片对这位“白马王子”的刻画过于完美了)。
    虽然也许是由于原小说的缘故,有些话语过于直白地表达出来,略显教条。另外,电影对父权的揭露,也流于简单直接。但创作者总是在努力建立女性的主体性。无论是由女性讲述的旁白,还是围绕女性展开的回忆,都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
                      二、“中国”主体性的丧失
    用“丧失”也许不妥当,因为在东方主义阴影下,东方都不曾成为过主体。谭恩美是移民二代,生于美国。对于中国大陆的了解,或许只能来自长辈的讲述,或许带着和西方人一样的窥视、探秘心理也未可知。
    而由于导演王颖本身的身份特殊性,影片对中国的描述,就体现为一个华裔导演按照西方对中国大陆的想象,塑造了“中国式的”形象和“中国式的”故事。导演作为华人判断力失效,转而用西方的标准来塑造形象、讲述故事。于是影片中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充满了符号性的元素。无论是事件本身、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的刻画,都极大程度地“典型化”了。
    这些故事包括了童养媳的故事,她有个不懂事的小丈夫和邪恶的婆婆;也包括了寡妇再嫁的故事,她成了姨太太,再嫁遭家人唾弃,吞鸦片自杀;还包括苦命女学生的故事,本是进步女性,可是嫁了不良老公,遭虐待。这些故事在中国现在的影视作品中,几乎快可以被称为“原型”了。但是放在大陆的影视作品中,并不别扭。原因是,只有“原型”并不够,只有做到细枝末节都像才行,最关键是人物的心理逻辑要正确,最起码应该是中国人的心理逻辑。可是这些个典型故事放在一部电影中,展览般演开去,别说西方人了,我相信连中国人看了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为了都展览完,也便不太顾及人物的心理反应逻辑了。比如林多作为童养媳,娘家人搬到了南方,应该就失去联系了,一个小女孩怎么就敢毅然决然地要出逃了?况且那个关于祖先的谎撒得绘声绘色,苦出身的林多怎就见得比大户人家的人更聪明,她不怕祖先真的来惩罚么?她竟是无神论者了?其他几个故事也一样,旁白不断进入叙事,试图加快叙事的速度,建立人物行为的心理依据,但逃不脱俗套情节一股脑地加入。这些故事,映衬了西方对东方愚昧落后的想象。当然,这些或许都是事实,真实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可是,就像报纸上所有真实的新闻最后可能拼凑成一个巨大的假象一样,这些事实建构出来的,也只能是局部的中国——可却很可能是全部的西方关于中国的想象。
    还有那些符号性的人物:童养媳、姨太太、恶婆婆、脸谱化的媒婆。还有那些神秘的东西:关于鬼魂的诅咒,割肉救母的疗法……中国成为景片,一页页翻过去,琳琅满目。在这里,中国便任人书写了。或许,无论对于谭恩美或者王颖而言,关于中国的记忆就是这样一张张景片了,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林多的妈妈——奚美娟扮演,一张朴素的典型的中国女性的面庞,出现在一块小方镜中。四周是漆黑一片,镜子中的脸上,印着昏黄的灯光。
                        三、混沌的讲述
    前面提到,由于创作者关于女性与东方的持有错位的观念,造成了电影叙事上的含混。女性与中国,同为边缘的个体,一个具有走向自我的确立,一个更加陷落。女性的主体性的确立以逃离中国为前提。(尽管那是“旧中国”,或者“古老中国”。可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很多就是个“古国”,我们是文明古国,人家自动去掉了“文明”两字。)于是,女性的这种解放便可以被提出质疑,她们的逃离会不会是另外一种落网呢?究竟是她们自救还是美国拯救了她们?事实上,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解放到了何种程度,她们这种逃离意义何在呢(单就女性地位来衡量)?对于女性主义而言,经由这种方式来得到自身的解放,与改变女性现状无益,她们无非是由一种粗暴的父权社会,进入一种相对文明的父权社会。她们的主体性程度,取决于所处社会父权程度。同为帅气的富家少爷,盈盈的年青时的中国丈夫花心、残暴,而罗丝的丈夫彬彬有礼,在罗丝敢于表达自己之后,重新爱上了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别忘了他也是出过轨的。
    同样,对于中国,创作者的态度也是混沌的。每个女性,尤其是母辈,都无法消除中国留给她们的影响。最有趣的设置是君和她的母亲。君一直未婚,而且似乎各方面都不太成功。可是她最终来到中国,和双胞胎姐姐团聚,她没有丈夫可是却更能体会家的概念。而此前,我认为本片最有意思的一句台词也用在她身上,林多对君说:“你们美国女孩儿一定认为,中国人、犹太人,有什么不同么?”这是对东方主义的一个小小挑衅。它告诉美国观众,中国有自己特点,遗憾的是本片却并没有提供什么积极建设。可最终是这个“美国女孩儿”,回到中国。影片开始照合照,缺少君的母亲,而她最后出现在中国,和她的一个女儿站在一起,虽然那是君的幻想。可是,这似乎说明这些女性生命中总有些残缺,那残缺,是对中国的记忆。创作者表达出了文化融合的期望。
    这部电影本身也许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文本,可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便呈现出有趣的复杂性。小说《喜福会》使得谭恩美在美国声名鹊起,电影《喜福会》使得王颖得以进入好莱坞。无论是女性,还是中国,都需要自己的讲述者。尽管这样的讲述者,也许依然无法摆脱男权或者东方主义的影响。

 5 ) 你值得被珍惜

The Joy Luck Club

《喜福会》,初衷是冲着俞飞鸿去的,偶然看了访谈俞飞鸿的那一期“十三邀”。“十三邀”算是个比较冷门的访谈节目吧,但对它的争论还是很多,各种看法的冲撞下来我并没有给它扣上一如“尴尬的公知”类似的不合时宜又高度消费字符,可能会有显露的不自知的欠妥考虑,但是没有剪辑地带出来,还是算一股难得一见的清流了。节目界面略有些陈旧,但生活、简单、真实。俞飞鸿出现在镜头中的那一刻瞬间把我惊呆了,一个极其知性、秩序和韵味的女性,身上更有一份岁月洗涤过的沉稳和深邃,她所说的,关于平庸、性格、美与绝望的心得,不经意的就可以看到俞飞鸿平静的外表后面的波澜壮阔,她是一个接近极限去渴望独立的女性,从内而外的~节目里屡次提及《喜福会》,出于本能,我在一周的末尾给出了这两个多小时。

十三邀,俞飞鸿

这是一部,真正的拍给女性的电影,关于爱、关于律、关于信、关于真,包含的东西太多,看完的时候寝室已经熄灯,影评是十小时后开始写的,没有那么急切,通过了一个夜晚最静谧的缓冲,应该可以多一点思考。 很喜欢荧幕最初以天鹅羽毛的切入片头,也直接用轻柔的美音放出了整部电影的主线 ―― “老妇人记得多年前于上海,曾花费不菲买下一只天鹅。‘这畜生……’市场鹅贩吹嘘着,‘伸长脖子企盼化鹅,你瞧,它美得让人不忍下肚。’然后这妇人抱着鹅飘洋过海,满怀期盼地前往美国。旅途中,她告诉天鹅说,在美国我会有个像我的女儿,在那儿,她无需仰仗丈夫鼻息度日;没人会看低她,因为她将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她将衣食无忧,不必忍辱负重;她会了解我的苦心,因为我会把这只好命的天鹅,送给她。但当她抵达新国度,移民官员夺走她的鹅,妇人惊惶地挥舞手臂,只留得一片羽毛作纪念。很久以后的现在,这妇人想给她女儿这羽毛,并告诉她,这羽毛虽不值钱,却是来自遥远的国度,一直载负着我的期盼。”

没有人没看过安徒生的丑小鸭吧?天鹅,被赋予了一如“美”、“成长”、“蜕变”的内涵。片中四位旅美的中国母亲,都是在旧中国阴翳压抑后的绝望辗转而期待的产物,是的,产物――“想法”和“产物”的关系似乎也很热门,她们来不及审视自己的生活,被时代剥夺了想法,活脱脱地僵直了。年老的莹莹坐在那个完全白色的空间里,白色的窗帘被吹得凌乱,莹莹松弛的皮肤上没有表情的死寂和呆板

年少的莹莹就是由俞飞鸿扮演的,从青涩、柔美、羞怯到丈夫领了一个陌生女人回家,并且义正言辞地宣告关于自己的妻子在他眼中就是个“妓女”的头衔,她砸碎盘子的那一刻,我本以为荧幕里会有血迹,本以为那个禽兽样的男人会有一点点的愧疚,结果却是男人的呵斥与莹莹一点点用手捡起碎片,把碎片抱在怀中的没有一点余地和温度的绝望,直到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在美国生下的女儿Lena也存有的不可磨灭的隐忍,棺材一般的家里,5-5分的夫妻关系,莹莹立在女儿房间唯一透光的一立方米里,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生物,她对女儿说:“Do you know you can be cherished?”

从荧幕反馈到心理的刺激足够压抑,女性在解放时代被压榨的人性,宛如一个可以被随意摆弄的木偶,肢解也不会疼痛,那时候的命运就是一道枷锁,你没有办法去寻求一种解脱的方式,时代留下来的只有晦暗或者给他人看见的光鲜。 电影很有意思也似乎有点戏谑的,用麻将的切入视角,也许和作者是华裔女作家有关,这仿佛是中国中老年女人休闲最普遍的方式了,所有的碎碎念,都是场合里最合拍的展开方式,女人们谈论,互相隐瞒得故作的骄傲。 故事最初讲的是剧中去世的素媛和女儿June的故事,素媛害怕自己的死去让双胞胎女儿背上被死去母亲缠绕的名而将她们遗留在当时乱糟糟的中国的一棵乱糟糟的树下。未知自己会活下来的绝望都成了对小女儿June的期望,让她练钢琴,用女儿来标榜自己,来伪装坚强,让我想到自己学古筝的时候,也很小,也有跟着泪水一起练琴的时候,但我的家庭是开明的,没有逼迫,随心而已。

那时候的美国,这样一群中国人聚居的嬉笑怒骂的社会圈里,表面上应付式的平静,揭开的一样也是裂痕斑驳。正是林多(Lindo)在女儿微芙丽(Waverly)国际象棋赛上拿奖时抱着有女儿封面的杂志逢人必夸的掩盖里,那种东方女人的自卑下,想要记起的一点点尊严,少女的林多在一个大户人家当童养媳,婆婆日复一日的捶打,不由分说的怪罪,最后还是投降给了女孩的智慧和祖宗的迷信里。林多拿出那把刀割碎了自己的衣服,对着镜子揉乱了自己的头发,一点点鬼魅般的微表情,讨要的只是如今马斯诺的最低一等的自由需求。

还有安美,她的母亲在一个大户人家做着四姨太,最后用吞食鸦片的方式给了自己一个正位,给了安美一次难得的被尊重的权利。场景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极其相似,一板一眼的冰冷里都是不为人知的残酷和丧失,女儿Rose也渗透了一样的镜子般的反射,一点点失去自我,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到最后的雨天的场景里,对着那个白人男子,发表了自己的价值。

她们都是天鹅的羽毛,白净纯洁,有自己不知道的可以被珍惜的重量,又是被风随意刮走的轻易。没有用一种十分理性和学术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只是作为看照片似的猜想,作为一个女孩的最直接的角度,必须也可以保持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从美国的视角,放置了四位旅居的母亲和美国籍女儿的故事,她们知道生活像一场梦的滋味,倾听、观望,梦醒之后,想要去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

 6 ) 太讲究

可能是小时候在电影频道看过一遍,没太大印象。
现在发现了点问题:
其一是故事太典型,而且抽象到只有冲突,显示出因为对中国近代女性地位与中国社会现实的自以为是导致的不合理。
其二是寓意太明显,没有让人想的余地,基本上可以拼科教片。
要是失败的话,可能就在导演编剧太讲究上面。

如果看故事的话,结构很巧妙,每个人的自述让电影有了博尔赫斯小说结构的味道。画面普遍要美一点,相比中国摄像机拍的而言。

演员倒是基本不认识一个,只是看FRIENDS的朋友一定会对第二季前几集出现的朱莉有印象(因为她是华裔),那么你应该能在电影里看到她的身影。
而且很奇怪,那些女演员虽然都有典型东方人的面孔,但是发型和服装的变化能让她们产生天壤之别,借那谁一句话,要么就能上街买菜,要么就能上街卖身,真是奇妙的很啊。

 7 ) Changes and love

I have to say it is really an amazing movie and it touches me a lot. Actually it tells 4 stories of mothers and daughters respectively. Since the 4 women who migrated from China and eventually settled down in America, they founded a club for which they named the "Joy Luck Club" in hoping for the best, so that they could dilute the memory of their miserable past. They have their own children born in America--a land of liberty and dreams. Unfortunately, due to the traditional blood flowing in their bodies, they separated themselves with their daughter in terms of values and ways of viewing things. As a result, their offspring grew up in a relatively distorted environment which is a mixture of complex backgrounds and their own unique experience. However, in the end, they reach mutual understandings and lead a respectful life.

In this film, the delicate and intricate love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impresses me a lot, but that virtually reveals something about women's social status. In retrospect, taking Auntie Linda for example, her mother married her to a wealthy family and then left her hoping Linda would be better. In fact, it turned out to be a tragedy that Linda finally married to a little boy and she had been badly treated by her husband's family. Linda managed to escape the family by spreading rumors that her marriage is cursed by ancestors. To some extend, it reflects social status of women, which, generally speaking, is as low as a reproductive tool. At that time, Husbands could have several wives and women largely depended on men, hiding themselves in homes with no rights of making decisions even for trivial things. While Auntie Linda has her own story, auntie Yingying also possesses a tearful one. Yingying married to a man who was a playboy and suffered the pains of her miskilling of her son for the rest of her life. By contrast, her daughter's life is much decent and respectful for women alter their thoughts that they are just the accessories of men.

In a sense, this movie represents the director's perspective--how the women should view themselves and how to act properly as being daughters and mothers. I guess she may want to convey a message to audience that women should love themselves primarily. Yingying's daughter, Lena, wants to live an equal life with her husband. She pays her own bills, groceries, dramatically even calculates minor expenditures on food. When her mother Yingying came to visit her, she finally realized that what she indeed wanted is a relationship in which she would be loved and treated equally, rather than current ridiculous, groundless one. Rose, daughter of auntie Amei, had successfully built up a family with a white man, overcoming racial discriminations. But she thought behaving rightly and honestly serving her husband would make their marriage last longer. On the contrary, she lost her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and even forgot the value of herself. In another word, she did not seem to know what she worth is. As she lingered at the edge of her marriage, her mother Amei shed light on her question and taught her that women have to love themselves first and figure out what they are worth. Eventually, Rose's husband rediscovered her differences and rescued their love.

A feather of a swan serves like a main clue for the whole movie. The swan accompanied June’s mother from China to America and it grew to be too beautiful to eat, just like the changes of generations of women. This particular feather, condensed with all the things her mother wanted to tell her, finally slept in her hands. June knew why her mom had put so many hopes on her---her mother transferred hopes of her twin daughters who were born in China and left by herself because of war and poverty, to June. In the end of the film, June returned to China to meet her twin sisters and reunited as a family. Her mother's dream was fulfilled so was the other women's. All the characters get rid of shadows no matter what they used to be, indicating a brand-new future of women---a future with hopes, grace, respect, and love.

 短评

百年中国女性的苦难,翻山越岭的在基因里残留。在这片被极权和奴性深植的土地上,男人尚且被阉割了灵魂,还有什么力量作为女权的支撑。既然什么都靠不住,姑娘们,靠自己吧。

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回国的飞机上看的,结尾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了。作为一个Asian,我们每个人的皮肤里都被融入了亚洲的掌印,什么时候都逃不脱的。作为一个Asian,我们身上背负了太多、感受了太多,而且似乎是越活越明晰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不可磨灭的特质。

10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真正温婉又强韧的女性力量,不见刀锋而锐利有力的文化差异和代沟,李安相比之下太懦弱。喜福会里一个个都是顶尖、实打实的中国美人,老的小的。很久以前看的,已经有些忘记了,昨天电视里重播,才发现剧中赵家玲的老公居然是我心目中最纯净的男性青春偶像Andrew McCarthy,他一直都那么漂亮!

15分钟前
  • jagpumpkin
  • 推荐

可以理解这部作品当年在美帝的走红,原著作者谭恩美是华裔二代移民,她所写的母亲一辈的故事,大概来源于长辈对旧中国的描绘,虽是道听途说的风格,却满足了西方对中国的猎奇想象;而女儿一辈的故事,取材于她在成长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提炼出来非常真实,让一大批华裔移民看到自己的影子。

17分钟前
  • 马什么梅?
  • 推荐

这绝对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女人电影、最好的小说改编片。每一对母女身上都能看出自己家族女人们的影子,苦难也好理解也好,从头至尾充满了共鸣,忍着不去沉浸,但最后的结尾还是抑制不住地哭了。

18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All of us are like stairs,one step after another,going up and down,but all going the same way.」「Everytime u hoped for something I couldn't deliver,it hurt.It hurt me,Mommy.And no matter what u hope for,I'll never be more than what I am.And u never see that,what I really am.」

19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想要引导观众的主观情绪太强,因此感情戏要么是浅尝即止要么就有点渲染过头;但不失为是一个好本子,囊括了当年中美最热的华人女演员这点也足以加分。

2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当时看小说的时候就看得要哭要哭的,结果看电影完全一样。改编得很好,俞飞鸿、邬君梅和周采芹演得很好。这个拍得好的话非常容易产生共鸣的,不仅放在第一代移民母亲和女儿之间。一方面的确父母皆祸害(电影这点上比原著淡化),另一方面也确实"mother never gives up the hopes for her daughter."

27分钟前
  • 铎奇
  • 推荐

这部电影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寥寥数语根本不可能说完,母女之间的缝隙是话题,女子的处事态度是话题,传统和时代性也是话题。但我还是会觉得,它对“中国”有负面影响,四个母亲都有着悲惨的遭遇,像是“中国”所特有的,影响了她们的一生,也影响了四个女儿。人的韧性多么大,可以卑微的骄傲,也可以骄傲的卑微着。

31分钟前
  • 半袖
  • 力荐

相比雪花秘扇,这部接近20年前的片倒更显得有值得称赞之处。庞大的结构,四对母女的故事都可以说是旧社会亲人关系女性地位等等的写照,但也各不相同。或许妈妈和女儿的感情比较容易让我动容吧!就是收尾有点不力,内心腹黑一直期待什么劲爆结局之类。。。(哥还是对一群中国人讲鸟语无法适应怎么办)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温情戏过多泛滥,有点消化不良,王颖的台词果然一向薄弱,国人看来很别扭。。几对母女之情仍是相当感人,女性在争取自由自尊路上千难万难,不是有了绿卡就能振翅高飞了;以喜福会为据点,展开环形结构,以一历史横断面剖析人性。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妈妈从不会指望女儿人生有多么辉煌带来多少的报答,妈妈只是希望,希望女儿幸福,希望女儿一生能过得跟自己不一样,她总是急切的想把自己所有受过的伤总结成经验让女儿牢牢记住,而女儿在当时却显得不配合或者反感这一种“操控”..呵,因为女儿总是像妈妈的,哪怕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中成长

44分钟前
  • 低处飞行
  • 力荐

文化的冲突在片中四对母女生活中体现,她们深爱着对方,以自己的方式,却不知道,有时这种爱也会伤害对方。

47分钟前
  • 私房歌
  • 推荐

“我们宛如上楼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命运。”

50分钟前
  • 力荐

中国女性苦逼史

52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把普通话说好点会更好...

57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当社会学助教时第一次听教授说起,她说天啊你们这些中国人竟然没有看过喜福会!充满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意淫,情节牵强,只要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会觉得造作—能在美国被捧得这么高说明这帮人真是对中国一无所知。一星给学生时期嫩葱般的俞飞鸿,一星给邬君梅的美貌

58分钟前
  • 听说
  • 较差

多线程叙事,多重结构,是西方人的长项,王颖对此明显不擅长,每一段故事的展开都采用了同一手法,过于单调。故事太多,也会弱化细节,彼此之间构成妨碍,即使有着相同的主题;镜头依然很棒,王颖特别喜欢使用近景镜头和特写,这对演员的要求很高。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似乎探讨中国一二代移民的小说在美国长盛不衰?然而作为美籍华裔,从上一辈的叙述中拼凑出的东方,总是差了一点感觉的。(以及Agent May年轻时真的好美,而且容貌特别温和)

1小时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短评已被删,补记)中国女人受难记啊。三对母女的遭遇皆是来自于旧中国或是社会道德的压迫,或者是遇人不淑,造诸多艰难困苦,最后都在一块净土得到了允许反抗机会,嗯,就是美利坚。全片主题褒美贬中明显,如果要剖析旧中国之于美国的文化差异,又不如李安的父亲三部曲那样来的深刻。7.5

1小时前
  • 巴喆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