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

剧情片法国 / 英国1979

主演:娜塔莎·金斯基,彼得·弗斯,利·劳森,约翰·科林,罗斯玛丽·马丁,托尼·丘奇,Brigid,Erin,Bates,Jeanne,Biras,约翰·贝特,汤姆·查本,Geraldine,Arzul,Stephanie,Treille,Elodie,Warnod,Ben,Reeks,杰克·斯蒂芬斯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苔丝 剧照 NO.1苔丝 剧照 NO.2苔丝 剧照 NO.3苔丝 剧照 NO.4苔丝 剧照 NO.5苔丝 剧照 NO.6苔丝 剧照 NO.13苔丝 剧照 NO.14苔丝 剧照 NO.15苔丝 剧照 NO.16苔丝 剧照 NO.17苔丝 剧照 NO.18苔丝 剧照 NO.19苔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02:04

详细剧情

苔丝(娜塔莎·金斯基 Nastassja Kinski 饰)出生于英国乡村的一个小农家庭,一天她的父亲听说自家是古老贵族德伯维尔的后裔。这个传闻,让苔丝的一生发生了剧变。因为有一个姓德伯维尔的有钱人家就住在不远,父母让苔丝前去攀亲。

 长篇影评

 1 ) 波兰斯基与《苔丝》

为什么想看这部呢,是因为看了一本奇妙的书😇😇

《苔丝》居然被列为情色电影??

看完我直呼诈骗。全电影甚至没有脖子以下的裸露镜头,在你国可以直接过审的水平。侧面说明这本书有够老的😇😇

回到电影

波兰斯基好喜欢倔强,男相的少女

《苔丝》是波兰斯基为了纪念已故妻子莎伦泰特而拍摄。她曾建议波兰斯基读《德伯家的苔丝》,觉得会改编成一个好电影。电影的预算一度超支,甚至“累死”了一位摄影师(曾拍摄过《2001太空漫游》,猝死)

所带来的效果是,斩获当年的奥斯卡最佳服装,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摄影。

波兰斯基在揭露男女间爱恨情仇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苦月亮》里也有体现。我的朋友看完苦月亮得出个结论:看一个人是不是爱你,得看你残疾后ta愿不愿意照顾你。(这可真狠啊😇😇)

谈几个震撼人心的镜头:

同样喜欢安吉尔(多么讽刺的名字)的女工,在面对邀请她远走他乡时说的那句,“没有人比苔丝更爱你”。她是清醒的,不会因为男人一句随口承诺而动心,哪怕是再喜欢的人。

电影的时代也值得注意。看到收割机的时候我想英国乡村还真是先进,看到挤奶工居然相信谈恋爱会导致牛奶做不成黄油我又惊讶于他们的迷信。阿雷克追求苔丝是在一架马车上,而后她跟安吉尔远走高飞则是在火车上。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没落,工业时代的开始。

关于电影里女性主义的思考。我想除了封建礼教,害人的贞洁观念,莫过于对阶级对人的压迫。

苔丝的命运恰如这个窗户,家庭占四分之一,自己原因占四分之一,两个男人占二分之一

得知家庭是某显赫贵族后裔的父母变得虚荣,进而将苔丝赶向不归路。强奸她的堂兄,家庭富足,姓却是买来的。一个姓值多少钱?1000磅?不不,20磅就可以买到。贫穷的父亲想摆脱“德伯威尔”这个姓,他清楚这个头衔带来不了什么,他若是知道女儿后来的命运,可能会大为懊悔为何要跟有钱人攀上联系。但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围着有钱人转着。😇😇

后来阿雷克对苔丝的照顾,也是否暗含对身份的不自信呢。从婚姻的角度,破落贵族和富裕商人结婚,再合适不过了。可是就坏在她不爱他。相反苔丝恨透了他。因为他摧毁了她的未来,另一个完美结局的可能,成了她永远的阴影。而不是所有的爱人都能经受住对方过去的考验。波兰斯基将爱情刻画的如此真实,爱情是多么微不足道,如风中蜡烛,一吹就灭。理想中的爱情也只不过是一个纯洁的幻影。

多么讽刺的书啊

安吉尔痛恨贵族,但倘若他认真读过马克思,他怎能不知道女性的困境,怎能不知婚姻对女性的意义。苔丝是那么天真勇敢,她可以自己给孩子受洗,可以在安吉尔不爱他后就提出离婚,可以不在意世俗的眼光,面对流言装聋作哑地生活下去。然而上天对她的考验实在太多。在安吉尔弃她远去,阿雷克突然打算负责起来,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抵御诱惑,何况苔丝部分是为了家庭妥协了。

如果苔丝能养活自己,补贴得了家里,不管是通过繁重的体力活,不依靠男人,她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我想也不会。一张美丽的面庞,在哪儿都是加分项。而在贫穷人家,缺乏保护的情况下,却招致了不幸。苔丝从未想用美貌交换过什么,即使对她的生活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她一直坚持的自尊最后却成了她过不去的心结。如果她选择不告诉安吉尔真相,就能安稳地度过一生吗?但那显然就不是她了,她大概会永远生活在自我折磨中。

生活中也是这样,坏人从来不会良心不安,而纯洁的人过分关注自己的纯洁,做一件不算坏的事都惴惴不安。

都说道德是束缚下层人的。然而这还不够,还得算上性别因素。一个男人可以有荒唐的过去,他只需要坦白,等待爱人一个宽恕,世人都会一笑了之。然而一个女性,她不仅得不到世俗的宽容,连爱人的宽恕也得等待多年,甚至是杀了过去之后。

在宗教阶级性别的多重压迫下,苔丝香消玉殒。

 2 ) 小记

【从来不会写标题好着急!!!><

在这之前看了中文版,感觉不是很好。同是诱奸的故事,我反而更喜欢《复活》。因为既不记得《复活》的详细情节,也不记得《苔丝》的,其实这样讲很不负责任;没有证据的空话都是不值得信任的。

很早就盯上Polanski,今天一看果真了不得。我怀疑之前看书时可能代入太多的其他主观因素。今日之后【先得看完呼啸山庄啊= =】我真的该拜读一下原作了【可惜这次被带入的是电影给的美感和“先入为主”】。

==先是关于选角和剧本的一顿狂说:
Kinski演的苔丝太美了!!!神情中一丝落寞在影片开头就成功抓住我的心。难怪埃里克(原谅我不能用原文的英文)百般尝试就想接近这个假表妹。埃里克和Clair的演员也好,虽然不够颜美,但绝对够charming!!!台词也写的超级棒。一整部看下来没有多余的话,简简单单,却意味深长。

我特别喜欢苔丝和Clair的对话。
苔丝想告诉Clair自己的过去,对话很简单:大致意思说我们家是破落贵族,而你不喜欢这样的背景,所以我不能嫁给你。天啊!!!对于Clair来说,这种话多可笑多幼稚,他只想搂着苔丝"say you will be my wife! Say! Say it!"而作为旁观者我感到好心痛好难过。明明你想说的不是这些,你想说的是...但你不能。

还有之后他们成为夫妻,最后Clair鼓起勇气去找她。

对于埃里克,前面教苔丝吹口哨那个!!!好吧...我也学着吹可是木有成功=’‘=

情节之间跳接很快。搞得我很想看190分钟的那个版本...毕竟删掉的是被迫删掉的,导演本来的意图被盖掉了部分。还好,剪得很清楚很简洁,比如孩子怎么出现了,镇子上的人对苔丝不太友好的态度,很隐蔽但是很明白。不用猜只求细心。【加油啊!!!】

==几个场景美爆了
第一就是开头一群白衣少女跳舞唱歌。

第二是Clair抱着苔丝过河。第一次表白。
妈呀简直太美了。虽然Clair对苔丝做的事情是无法原谅的,但是我觉得那时候的Clair实在太纯净太正太!!!他说我抱了前面三个你的女伴过去,就是因为这样的话我就能和你独处了!!!两个人想要接近却又有所顾忌,看着画面就能听到心跳噗通。不会画画可是还是想画下来。一边画一边觉得自己也快窒息了。苔丝就像只受惊的小鹿,却乖乖地躺在Clair的怀里,实在太有爱了!!!

....还有好多太零碎...><不写了

==ETC
白光那个有网友写了...虽然我还是不怎么太了解。我想起le blanc,估计这之中有互通的部分。

音乐给的不多。但是给的极为精准。和动作准确同步。完整补全用画面没办法说明白说清楚的事情。

...


==Finale
绝对是我的top 10.

看完其他版本的再来说说好了~
等BBCing...


==滚去看原著!!!

 3 ) 德伯家的命运之神鹿

    这部女性片让我很自然的想起了冬天的骨头、大地惊雷、香奈儿传、成为简等片,每一部电影中的女主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她们都有着相同的性格,隐忍,而苔丝与其他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始终如此的隐忍了下去,直到殒殁,虽然别的影片也有浓重的文艺味,但终究有一二个点的爆发,而苔丝从头至尾,让人看不到暖色,如此平淡的描述着这个女人的际遇,女主没有任何波澜的面庞,这也是波兰斯基对于妻子的事故欲述还休之无奈的一种无形申诉,他只能隐忍,纵然处决了曼森一族,他的伤痛也是挥之不去,生活成就了波兰斯基,而波兰斯基成就了苔丝,她没有芮的坚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父亲,没有玛蒂的倔强,一路艰险最终替父亲报了仇,没有香奈儿的执着,成就自己的事业,没有简的坚持,孤独到老,却因文学不朽……但她是真实的,诚然在生活中有香奈儿这般不屈命运最终万众注目之人,但少之又少,而大多数女子,都被安置在即定的轨道里,接受着命运,如果说少女时的她是一时失足成为别人的情妇,最终醒悟,那不是她想要的,那与被安琪丢弃后的一味隐忍则使她被爱情捕掳,看到安琪对她说要出去走走回来后对她的冷言冷语时我想,如此便罢了,倘是我,何不就此离去。可若真能置此境而能如此开脱,我便不再是这须眉浊物了。可做为艺术角色,我还是希望能看到苔丝的勇敢,如此隐忍,让我气闷
    与安琪分开后苔丝星夜兼程,晚上睡在树林里,一只鹿向她走近,她轻声扬手驱赶了它,我惊于一个女子在经历了这些个故事后,仍有这样一颗心,从容的活着,设身处地,我会无视,继续睡觉,而她很生活的驱赶了它,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想兴是命运之神不忍,要布施于她,而她决绝的拒绝了。
     苔丝很生活的工作着,只是她的工作有一种对身体的惩罚,不知是因为当时的历史地域原因还是她想这样去做,让身体去还命运的罪
    英伦的乡间总是美好,乡村舞蹈,情窦少女与游行小伙,只匆一眼,少女记着了他,而他记着了那个眼神,多年后,便有了这一见钟情,只这一见晚了些时日,一变则皆变,少女已不再是站在草地里的少女,她只是长大了,而小伙却期望是过去的她,如一位豆友所言,如果那日,你曾牵起我的手跳舞……
    标题只写得女人、命运,在我看来,这无关爱情,极端的我被安琪的言语已经深深刺伤,女人的爱能包容一切,那男人的爱也当如此,倘不能,便不能言爱。
     一个人活着是一种自我完成,苔丝躺在石阵中,心想我这一生要追寻的已然寻见或是再也无力寻见,便是离开的时候了,so,i'm ready

 4 ) 苔丝

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像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了冲击,揭露了禁锢众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苔丝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心灵纯洁的美丽姑娘苔丝的悲剧是丑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5 ) 关于爱。

                关于 爱
有人选择隔望于江湖,有些选择在宿命之中不断的挣扎哪怕付之于生命也要换来哪怕是一刻的相濡以沫。有人一辈子追溯着虚无缥缈的名利,有人用不恰当的方式爱着某人却一辈子没有结果,有人因为爱,必须要求的这份爱完美无瑕。在这个电影里这些人的行为所想均表现出不同人对于爱的诠释,无论追求名利TESS家人,单纯执著的TESS,表面看起来并不善意的阿雷克,还是那个TESS用生命去爱的安吉尔。之所以TESS有这样悲惨的命运,只是她周围的人都在为自己的爱所追逐着,这个从一开始就单纯善良的姑娘,在他们一步步为了各种爱而举步维艰的前进中,从没有回头看看这个只有用生命完结才能换来自己心中的那份单纯爱的姑娘。


关于TESS的家人。
他们只是为了一个没有结果的贵族称为而奋斗着,TESS酒鬼的爸爸,他的家人,甚至在TESS16岁的时候,为了得到所谓的家族的名利,而要自己的孩子深入于一个未知的家庭,要TESS从很早就失去了选择爱情的权利,从此TESS的宿命遍开始了。在TESS的家人看来,家人的团聚,家庭的和睦都比不上一个虚无缥缈的贵族称号来的好。自私的只因为爱名利,爱慕虚荣,变得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也不惜一切代价。

关于阿雷克。
即使很多人都觉得阿雷克是个毁了TESS的坏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还是爱着TESS的,只TESS太过于单纯了,纯洁无瑕了,阿雷克再TESS这样的女子衬托下,显得不够善意,太玩世不恭了,他们并不相配。
如果说阿雷克错了,那么他错就怪他爱错了方式,并不是真正用心了解这个单纯善良的女子,究竟想要得是什么,她是TESS单纯善良的女子,一个只为了追求爱情,不为了名利而奋斗的女子,或许对于平常的女子,那样表面安逸又华丽的生活足以满足,但对于TESS爱才是她想要的。即使在他死的那一刻,为这么不恰当的恋情,付出生命的那一刻他只是想得到她,都不知这么女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

关于安吉尔。
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做人的宽容上,他是个自私的男人,他体会到了TESS的单纯善良并且认定这个姑娘那样的纯洁就算沾染一丝污垢都不能容忍的地步,在新婚那一夜,他们彼此坦然自己的过去,其实他们的过去都已成为过去,这个自私的认为TESS必须是单纯善良毫无污点的男人竟然狠狠因为他自私的爱而抛弃了可以给TESS一个相濡以沫的后半生的决定,如果TESS不那么单纯一点,隐瞒着那过去的事情,那么.....可是她是TESS那么单纯,追逐着自己完美的爱情的女子。
安吉尔你的爱太过于自私,因为你反反复复不确定的感情,要原本被你抛弃,却还算有份安逸生活的TESS失去的自己的生命去换回本应很久之前属于她的爱情。因为你的自私你们的爱,只能隔望于天国之间。
  
关于TESS。
在电影TESS中,有人选择隔望于江湖,有些选择在宿命之中不断的挣扎哪怕付之于生命也要换来哪怕是一刻的相濡以沫。主人公TESS选择做了后者,无论付出现实平静的生活,自尊,乃至于生命。甚至那个人曾经抛弃过她,在新婚之夜,离她而去,这些都无所谓。自始至终她都用她单纯,善良,无知,孱弱的身影、少女的气质,对于心爱的执著,来感染着所有人。
如果TESS可以不那么单纯一点点,一个善意的谎言她可能追随她的爱情一辈子不离不弃,一个对于命运委曲求全的决定她可能有个默默的注视着自己心爱男人的权利,可是这样她就不是TESS了,执著的哪怕付出生命代价得到的一晚的相濡以沫。
TESS,就算她年少被她不爱人的玷污,被穷困的生活死去的孩子困扰,被突如其来的抛弃,哪怕为了爱而杀人逃离的那个夜晚,她依然单纯,依然执著的认为,为了换来本失去的爱情是值得的。

没有人,停止对于自己爱的追逐脚步,对于TESS,她的追求到死也足惜,无论他自私,无论他的犹豫不决,无论他那样抛弃他,她都可以用爱用生命去包容。

 6 ) 久违了的短评不够写-甚至太长

依稀记得文学史课上谈过几点哈代的标签,譬如属于性格悲剧(好像是不同于希腊的命运悲剧以及莎士比亚的社会悲剧)、乡村、诗人、分阶段等等,然而却没看过他的小说。对哈代是有些好奇的,也想趁此补一下名著的内容(曾经的文学史老师也推荐过看电影快速刷补文学名著的畸形方法…),然而电影一开始就莫名产生一种对19世纪英国长篇小说的排斥感(翻了一下大概正式确立于《霍华德庄园》,老套得很),hhh。但电影一切都比我想象中好多了,得益于咖啡,以及后排座位和美嘉的好宽幕,看得还蛮为认真,过了这么久还记得这么清晰。像上一次上影节一样跑来写长篇观后感……

首先影像是非常美的,可以瞥见英国乡村的美,大概也是哈代的要求,并且能够感受到那并非是明亮的乡村美,而是有点阴郁、有点贫乏农作、有现实感的乡村。(也不知道原著哈代笔下的乡村如何。)也契合苔丝只是一位贫苦女儿、女工,并非那些常见的庄园lady。而此时的金斯基(应当很年轻)頗有意思,她更接近于文德斯《歧路》中的木讷朦胧状态,而非后来更有表情张力的《德州巴黎》,所以显得苔丝也颇有趣。波兰斯基拍得也很有意思,他的节奏推得平稳而有点快速,一点儿没有刻意去渲染那些老套的戏剧转折点(譬如因私生子而受村子里责难),仿佛恍然一过,就像苔丝还没醒悟过来一些,显得苔丝有股迟钝的敏感。(她对宗教和丈夫的执着与失望,在二者之间徘徊真好;尤其是对牧师和宗教的行为颇有趣;这种迟钝的敏感某种程度与《情迷意乱》中的嫂子出不来的感觉殊途同归。)而波兰斯基同时虽然限制在19世纪名著框里,有几处地方仿佛也露了几手现代作者手法,尤喜欢那谋杀一段(真有趣),尤女佣看到墙洞、渐渐浸血,虽没怎么看过波的电影,但仿佛很有一种现代惊悚片的味道;以及末尾的异教徒太阳神祭坛(巨石阵),虽末尾的太阳显得有些过于刻意,但那氛围好似一张很有名的德国画家的画,同时有回到了宗教的问题。

而最好玩的则是对男性的刻画——总之看后竟生出了一种“世界上怎会有男人这种东西存在”的感觉(普天下男人都是不可信的),hhh。可能得于作者在展示苔丝悲剧时对她周遭的社会人士都没有进行过多批判(对比于茂瑙),甚至往往在呈现周遭人的恻隐一面(譬如牧师、喂母乳时的年轻男子、牛奶厂主、教堂捡鞋子的人、末尾的警察、以及同男性对比那两位挤牛奶处相识的女工——一位接济了她,一位告知了丈夫克莱尔苔丝的执着(算埋下了一个丈夫回头的引子)),所以片中一切恶意都来自男性,尤其贵族哥(还是花钱买来的虚伪贵族身份)、那位肥脸油腻的(似乎是)资产阶级新贵。但更有趣的是这位丈夫克莱尔,好像整部电影的中段都是为了在逻辑心理层面呈现他为何在新婚之夜抛弃苔丝(如此怪异的抛弃),这其中有许多反讽的铺垫,譬如他不与牛奶厂农民们交谈(虽然他一心要立志当农民),譬如他有一个非常压抑的家庭环境(一般而言控制欲强的牧师的儿子皆会如此,想想《白丝带》),对那位宗教女教师的奇怪态度(那女孩表情很耐人寻味),以及他能做出连抱三人只为和苔丝独处这种引发全场笑声的奇怪举动,更具铺垫的是苔丝一早知道了他厌恶贵族身份,所以第一次她试探袒露时(在马车上)只说到了贵族祖先头衔,克莱尔一阵爽朗笑声说完全没问题,显得他极为开明,而后他非常淡定地袒露他的过去,大概类似《红与黑》于连的前一段故事,给了苔丝足够多的勇气和信心袒露过去之后,他竟然得出了“你的落寞贵族与你的意志不坚是相称的”结论,事实上他仍旧介怀苔丝所说的贵族头衔。不得不承认波兰斯基找的男演员非常好,他的表情软弱无力,像一个刻意要变新式青年却本质上仍旧虚荣自大的男性,这种新式(譬如厌恶虚伪的贵族、放弃牧师和去牛津、对婚姻的质朴追求)仿佛只是为新而新而没有真正从内心出发,他喜欢上苔丝本质上仍旧是因她的美貌,这与片中其他两位男性没有本质差别;总之他更接近一个受伤的男孩,因为他没真正的成长,因为他也很痛苦(尤记得他入家门父母竟也用poor boy来形容他)——大概与他家庭环境的保守本质有关,他仍遵循保守的道德体制。

不过作者后来将他变好了,但是私觉得有些遗憾,不过想想也能接受——为什么要如此悲观呢?只是电影里未呈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仅信笺是不够有说服力),——有想过是因为苔丝说要离开他了,他是被迫改变(现在觉得是这个解释好,因为正好可以去谈他到底也没改变,正好就是社会-家庭-性格/命运论,悲剧的原因)。但仿佛作者都对他同情大于批判。不过这变好的失望转瞬就被苔丝的谋杀给取代了,这个结尾真好。配合上述波兰斯基的技巧、以及金斯基的木讷感(尤其刻意强调的那夜她用手套把男人嘴打出血的铺垫),如此来强调苔丝的悲剧再好不过了。结尾也很好玩,应和苔丝在牛奶厂提及灵魂有片刻离开肉体的问题,她最后得到的拯救便是在异教徒的场地里/在夜空里仰望星星里灵魂得到升华,她的基督教没有拯救他,契合牧师的举动(两位牧师:一位说了大半天废话还是不给她的儿子举行葬礼;一位关闭了教堂大门)。

总之这么写下来觉得《苔丝》还是很有趣的,也许哪一天会看原著吧——即使不喜欢19世纪这种简爱式英国小说。(话说《简爱》的电影版就不怎么样了,而我还欠了个结尾……)其实看时更多想到了托尔斯泰的《复活》,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赎罪是很残酷的(当然与苔丝里的男贵完全不一样),未谈及的玛丝洛娃的遭遇可谓这里的苔丝的遭遇,他如何能赎罪呢?——不过《复活》是没看完的,姑且不能这么看待。只是回头来看《苔丝》还颇有趣。片中苔丝很能干,做一切能做的活,片刻爱情的喜悦也没感受到(在牛奶厂那儿也是永远有股过去担忧阴影的笼罩)——那地毯下的信笺真是很有趣(又老套又有趣)。就像当时看《情迷意乱》的感想,高峰秀子那么能干,她只能说出她没有浪费她的17年年华,却说不出来她可以像男人一样独当一面。不过这和苔丝差别蛮大,只是隐隐觉得这种迟钝的敏感殊途同归,颇令人惋惜。(有时甚至觉得苔丝若是听妈妈的话千万别把过去说出来,也许会过上几天好日子,不至于新婚极被怪异抛弃…)。而苔丝的问题是她敏感、内敛、固执、又坚守心中的道德判断和对宗教的坚诚。这么一来,她也像《乱世佳人》的斯嘉丽一样耐人寻味。颇有趣。

 7 ) 复仇的勇气

前两天看完电影《苔丝》,对苔丝最后的杀人行为,看法一直有点矛盾。后来发现,是受了一些之前的评论影响。

【一】

有评论说,“表哥虽然QJ了苔丝,但一直表示负责,也愿意结婚,马也买了,海景房也让她住着,怎么前夫一回来,就把表哥杀了…”确实,QJ在当代法律(包括古代法律),都罪不至死,而且犯罪者还一直表示“需要钱找我,我可以和你结婚,我对你负责”,这就让绝大部分男性女性都觉得“这人还可以”。

尤其是后来苔丝非常落魄的时候,表哥一直追着她要帮她,相当于是在绝望关头救了她,这也会让人产生“这男的还不错,有情有义”的错觉。

但我想了两天,发现不对。

“男的把一个女的QJ了,然后表示愿意负责,就表明这个男的是好男人”,这是一个多么可怕多么深入人心的观念!赞同的人有没有想过,这女的原本也不想跟这男的在一起啊,她不想“被QJ然后被负责”啊!男的明明是施暴者,通过施暴强迫女的变成他的属物,这竟然是被很多人认为是“负责人好人”的行为!

太可怕了!

背地里的逻辑就是,女的只要有人给她钱,照顾她吃穿,和她结婚,那不管这人是谁,不管他用什么手段,尤其是不管这女的喜不喜欢这人,“她就已经应该知足了”。

女人的人生标准,就是这么低,有人愿意买,就是幸福人生了。

【二】

还有评论说,不明白苔丝看上安吉尔(娶了她又抛弃她的男人,简称前夫)哪一点。我一开始也不明白,后来我明白了。苔丝是自尊心很强的人,她厌恶表哥,因为表哥一直拿她当一个漂亮尤物,是“物”,不是人。表哥赞美她的容貌,一上来就不管她喜不喜欢,强行示好,最后还把她QJ了。

这些都是自尊心很强的苔丝极度厌恶的。

如果这些手段放在自尊心不那么强的女人身上,“想找个有钱人嫁了”的美女身上,那就两厢情愿了。但苔丝完全不是。苔丝“宁愿去做工”,也“不愿去攀阔亲戚”,这在一开始就表现得明明白白了。

而安吉尔,给了苔丝最想要的尊重。

安吉尔因为苔丝对生活的思考而注意到她,对苔丝的示好都是小心翼翼,恭恭敬敬,想抱她一下,都找了好久的机会,每句话都温温柔柔。后来又非常真诚地请求苔丝做他的妻子——表哥是先玩弄了苔丝,再说“我可以负责”,而安吉尔是跑回家征求了父母同意,表示非苔丝不娶,然后跑来求婚,并且婚前没有任何轻浮的行为。

这每一步,都戳在苔丝心上。

最后让苔丝不顾一切坦白的那个新婚之夜,也是安吉尔先拿出传家宝,给苔丝戴上——虽然表哥是富豪,但表哥只给苔丝吃个草莓,买个帽子;安吉尔虽然只是牧师的儿子,但一出手就是最最珍贵的传家宝——这换哪个女的不感动?

更破防的是安吉尔稍后先坦白了自己“不光彩的过往”,如此坦诚,苔丝能不感动吗?一感动,悲剧就来了,最幸福的时刻变成悲剧的开始。

苔丝想要爱,想要尊重,不想要被当成猎物。她以为安吉尔这里是深刻的爱,谁知道这年轻烂仔,只有一点点肤浅的“爱”。表哥喜欢她美丽的外表,安吉尔看似爱她的内心,其实也不过是爱那顶“纯洁美丽的帽子”。

【三】

苔丝的复仇。

苔丝为什么要杀了表哥?表哥救了她,救了她全家,为什么要杀他?

我一开始想不明白,后来我理解了。

苔丝一生悲剧的背后原因,是封建思想,是社会的歧视,但表面的始作俑者,是表哥。苔丝不想做什么超越时代的反叛女性,她只想在那个时代里,在自己短暂的一生里,做个虔诚的信徒,做个纯洁的好女孩——这没有任何错。

并不是每个女性都有责任扛起改变世界的责任,生而为人,追求此生的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我一开始太苛求苔丝了,我不理解她为什么不去思考,害她的不是表哥,是整个社会的观念,为什么不扛起反抗的大旗努力活下去。

后来我理解她了。时代的旗子不是一个人能扛起来的,尤其是一个又穷又苦的女子。她只能找到害自己的最直接的凶手,就是那个表哥。如果不是他的QJ,苔丝本可以和安吉尔做一对快乐的神仙眷侣。即使没遇到安吉尔,她也可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按照自己想要的标准,做一个纯洁善良的女人。

表哥一手毁了这一切,不恨他,恨谁?

所以,苔丝杀了他,为自己报仇。

比起“被夺走贞操最后没办法就妥协了、跟着那个人过一辈子”的较软弱的女性,苔丝亲手杀了自己的仇人,已经是非常非常勇敢了。

“当年你QJ我的时候,我胆小怕事不敢报仇,现在我受够了。我一辈子的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还装成大善人,我全家的人还感激你,社会不谴责你,反而辱骂我。我受够了。我宁愿杀了你,然后去上断头台,也不愿意背着这一身屈辱继续活下去。”

还有一部分遭受这样的悲剧而自杀的女性,苔丝也比她们更勇敢——要死至少带上仇人一起死。

有些人有自杀的勇气,但没有复仇的勇气,只敢把枪口对着自己。

苔丝有复仇的勇气,她知道复仇之后等待自己的就是死亡,但她去做了,她成功了。并且在死之前,和一生所爱之人度过了几天珍贵的时光,够了。

【四】

安吉尔,安吉尔究竟应该如何评价。

安吉尔是个被社会观念支配的人。他一开始表现得很反叛,抛开牧师家庭的身份,不像哥哥们一样去念牛津,而是去学养奶牛,去做农民。可惜男人的反叛只停留在反叛社会身份,男人的反叛只局限于他自身。一涉及到女人,他又回到了社会时代的局限里,把贞操看得比天重。

他跑去巴西,受了苦回到家,悔恨自己对苔丝的抛弃,然后去找她。我一开始觉得他很不要脸,也觉得他毁了苔丝当时安稳的生活。但后来我想明白了,男的如果良心不发现,那他永远不会痛苦。当他良心发现的时候,就是痛苦的开始。

他良心发现去寻苔丝,一路上的痛苦、见到苔丝然后被拒的痛苦,所有的悔恨,都在扎他的心。

尤其是,苔丝最后杀了表哥,被巡逻队带走吊死,他也知道这一切的帮凶是他自己,这痛苦就更深了。该,就让他痛苦地活着,在漫长的痛苦中过一生,这比杀了他还要好。

而苔丝所谓的“安稳生活”,根本就不快乐,像温水煮青蛙,迟早要把她煮死。与其窝窝囊囊过一辈子,不如手刃仇人再死掉更痛快。

分析到这里,原来苔丝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社会牺牲品,她努力过、反抗过、挣扎过,最后成功复仇。她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她用仇人的血和自己的血,唾弃了吃女人的社会。

 8 ) 《苔丝》:德伯维尔家族的挽歌

《苔丝》:德伯维尔家族的挽歌 /范达明/

罗曼-波兰斯基作品《苔丝》海报

影片《苔丝》与其说是“现代人的创痛”1,不如说是“近代人的挽歌”,即近代人对古代人——后裔子孙对自己世袭贵族世家的挽歌。朱虹同志根据哈代自己在小说中说的“现代主义的痛苦”一语而得出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对主要生活在19世纪的哈代(1840—1928)来说,他所理解的“现代主义”一词的内涵,正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现代主义的痛苦”无非就是“资本主义的痛苦”罢了。它与我们20世纪的今人(本文纸面稿写于1982年。——2005年3月4日补注)心目中的现代主义概念完全不相同,至少是不完全相同的。因而其推论——哈代是“英国小说中现代主义的一个先驱”2——亦难说得通了。从文学术语上讲,哈代反映他所在的那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小说,只能是地道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他的世界观亦决定了他不可能超现实地进到我们今天的(对他说来是未来的)现代主义。站在我们今人的立场,从历史的术语上说讲,哈代的包括《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在内的一系列作品,都是典型的近代主义的——这正是哈代的“现代主义”一词的真正内涵。

英国诗人、小说家 托马斯-哈代(1840—1928)

哈代作品具有典型时代意义的地方,并不在于他超时代的先驱意义,如果避开其前期作品美化宗法农村社会的保守意义,恰恰在于他作为一个主要生活在近代英国农村市镇的小说家,以其大部分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其同时代英国资本主义农村社会的活生生的现实图画;而一部世界近代史正是从标志英国萌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农村圈地运动书起的。到19世纪初叶,原先英国广大的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就已不复存在;到影片《苔丝》反映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正是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的时代,农村土地与牧场全都集中在少数农业资本家如《苔丝》中的亚历克少爷、克里克老爷之流手里。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农民赤贫而成为资本的雇佣劳力;英国农村彻底完成了资本主义化。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样,蒸汽机的广泛采用,已不只在城市的轻纺工业,还深入到连接各大小乡镇的广大区域,表现在已习以为常的火车商业运输与客运交通业上,在资本主义农场麦收时节夜以继日的脱粒上。这就是影片主人公们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正当此时,苔丝家作为经济生活来源的惟一重要的条件、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一匹老马在驾车途中被一辆邮车撞死了。其实这撞死只是一次偶然事故。没了马却终究是必然的命运,因为它不被撞死早晚也得劳累病死。马之死正如后来苔丝父亲约翰之死的命运是一样的,它为苔丝一家一开始就罩上了一层死神降临的阴影。跑商贩的没有了马,就意味着全家濒于赤贫的饥饿线。企图再得到一匹马以重温昔日平定生活的父母,偶然间被告知并确证了自己高贵门第的出身而开始寄存幻想。凭着一个徒有虚名的“德伯维尔”的姓氏,苔丝因此父母之命,去巴结有钱的高贵本家亲戚了。 这里影片(第二本)写到的罗利费酒店的一场是很重要的。它揭示:一位到了穷愁之极的母亲如何在无奈中会想出靠自己亲生女儿的美色去做摇钱树的办法来的惨状。母亲琼对约翰说: “杰克,我有办法了!”“我说,听我说。”“我听说这事以后一直在想,我有个办法。”“我说,有个姓德伯维尔的阔太太就住在特朗维茨。”“……她很有钱。”“……叫苔丝去攀这门亲吧。”“既然我们是一家人,干吗不来往?说不定就此苔丝能找到一门好亲事。” 在回家路上,琼又直接对女儿说:“……都是一家人嘛!他们要揭不开锅,我们就会收留他们的。人总有得意、倒霉的时候。苔丝,你就去找她一下,求她帮帮我们的忙。”“……凭你这脸蛋她一看就会样样依你的。” 于是“自然之女”的苔丝就因此为金钱为资本所污染了。不过,德伯维尔太太是个瞎子,她根本瞧不见苔丝的“脸蛋”;觊觎其脸蛋乃至整个身子之美色的是其儿子亚历克少爷。亚历克其实就是金钱与资本的化身,代表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本质。因此在我看来,亚历克奸污了纯洁的苔丝而使她身失名裂,只是新崛起的资本本质对天赋的自然本质实行改造的外化与象征罢了。这里不能也不该只从亚历克个人的放肆的道德去解释,而更应用资本的本质、资本的力量、资本的统治去解释。亚历克与苔丝根本不是堂兄妹的真正亲戚,也没有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有的只是资本的从头到尾的赤裸裸的奴役!然而苔丝就其本性讲是个融于“自然之女”,而不是个屈从“资本之女”。于是,在屈从资本作为那一时代的本质与必然要求同“自然之女”的苔丝的本性,就处在不协调的对抗中。哈代找到了集中在苔丝身上及其与周围人关系中的这一对抗性的矛盾,也就找到了作为“这一个”的苔丝的悲剧之真正的社会历史亦即时代的根源。固守融于自然的本性还是屈从资本的统治,不但表现在与她相继有直接关系的两个男人亚历克与安杰尔之间的一定性格的差别上,也表现在她本人在这两个男人之间的选择与徘徊上,而且自始至终地作为苔丝内心的一种极度痛苦的矛盾冲突贯串在她一生的短促命运中——这决不等于说苔丝因而是无原则的;恰恰相反,苔丝作为哈代心目中的一个“自然之女”、“一个纯洁的女人”3,渴望融于“自然”而反对屈从“资本”,正是她的最高和最后的原则;然而客观现实又时时使之原则碰壁并选择失当,以至不得不使她为最后实现其最高原则而付出了全部生命的代价! (1)当苔丝面临着为全家生计去做工还是攀高门时,她宁可选择去做工;但她最后还是无法不承父母之命,还是走向了特朗维兹的那个冒牌德伯维尔的有钱“本家”的宅邸,“自然”还是屈从了“资本”。 (2)当在与农场女工卡尔争吵时,她以其已自觉的门第高贵与人格的尊严,在芸芸众生的男女农工的晚归队伍与亚历克的马背两者间,她天真地、不设防地、自主地选择了后者。正如一老头在后面嚷嚷的:“刚跳出火炕,又进了虎口!”这里,在苔丝看来是“自然”的、得以脱俗的选择,恰恰正好就是受“资本”的污染的选择。 (3)当她把真正的爱情给了安杰尔,母亲曾为此写信要她对自己过去受污失身的事一定保持沉默,她却在向安杰尔告诉与不告诉这两者间选择了前者。这里,她遵从“自然”本性诚实陈述的自己的过去,却在安杰尔眼里成了她破落贵族后裔必然堕落并屈从“资本”的罪孽了。 (4)当安杰尔因此离弃她后,她在为全家生计走投无路之际,又“背弃”(或者说“报复”!)安杰尔而重新委身亚历克。这一选择以“自然”屈从“资本”为代价而使之内心充满痛苦。 (5)当安杰尔再度出现并要求与苔丝重归旧好,她又无穷痛悔,终于选择极端手段杀死亚历克,以此作为对安杰尔“赎罪”与反悔的“见面礼”,作为对安杰尔的至死不渝的爱之真诚,重又追到安杰尔的身边。这一最后的选择,真正是以“自然”之复归而克服了“资本”的再次污染,它是苔丝作为“自然之女”的最后证明,却也因此最终毁灭了她这一“自然之女”的自身的一切! 上述分析证明,正是在苔丝命运的每一个十字路口,苔丝以其“自然之女”的本性在资本统治下的每一次实际的选择,正一步一步地把自己逼向了绝路。这样,苔丝的悲剧似乎就作为一种命运而不可避免了。

罗曼-波兰斯基作品《苔丝》导演工作照之一

罗曼-波兰斯基作品《苔丝》导演工作照之二

影片基本上忠实于小说原著,将苔丝的悲剧命运主要是从爱情关系上来展开,所以亚历克和安杰尔就成为观众与评论者的注意中心。哈代没有一刀切地把亚历克与安杰尔绝然分开。亚历克固然是恶魔,是“资本之魔”;可安杰尔亦绝非纯洁的“自然之男”。他是个空想主义者,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他因追求世界的纯洁而不敢面对现实——这包括苔丝甚至连同他自己在内的到处被资本所统治、所污染的“一个损毁的星球”的现实,他虽爱苔丝并娶其为妻,却又轻易离弃之而放任不管。他离弃她的理由,暴露了他的在资本时代下的男女实际上不平等的深刻偏见——既然双方在婚前都有所失节之举,何以他的眼光只盯着妻子一方而不见到自己呢?他的空想最终导致他既在巴西找不到事业上的出路,又在爱情上反复无常而最终导致失去了苔丝——这个爱他爱到愿意为他去死的真正妻子。苔丝被他离弃而感叹“一切都是空的!”一语,既是对她自己也是对安杰尔的命运的客观评价。 同安杰尔与苔丝在资本统治与自然本性冲突中苦苦煎熬与挣扎不同的是亚历克,他是平静而自信的,甚至包括他的突然之死在内。作为近代英国资本主义鼎盛社会的本质的代表,他相信“资本之魔”力量无穷。亚历克初见苔丝时就有一句话:“美是要付出代价的。”它含双重意义:一是对亚历克这样的资本化身来说,金钱可以买得一切——除了房屋、土地、牲畜、机器之外,还可以买得高贵的装潢门面的姓氏,乃至婚姻和美色。他对苔丝的美色既然垂涎,他自然愿意也深信可以凭他的金钱所买得。另一是对苔丝这样的乡下美丽姑娘而言,上帝既然降美色于她,又使之受穷,她就得心甘情愿为金钱而出卖美色。这双重意义皆从资本本质之“万能”而来,是资本眼中的必然逻辑。亚历克所作所为的每一步都逃不过这个资本的逻辑。依据这个逻辑,他志得意满,逍遥泰然。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4 然而苔丝无畏地蔑视这种资本的统治一切的现实关系。她固然有其天真、软弱与无可奈何的一面,她更有直接地起来反抗的一面。她的反抗是美与崇高的;然而她的单个人的反抗的弱小,其结局却必然是悲剧的。 有人认为既然亚历克是统治的,为何他最终还是成了苔丝的“刀下鬼”呢?其实,亚历克的被杀只具有偶然性,只是亚历克对苔丝的本性的误会与失算,他确是陶醉在“金钱万能”的自鸣得意中,真指望苔丝会“像个太太的样子”了。然而苔丝自己多少也明白,她充其量只是杀死了亚历克作为资本本质的一个外壳而已,而其灵魂实在并未泯灭。在他倒在血泊中的死尸后面,耸立着还在正常运转的资本国家的强大的全套机器——刑警与监狱,法庭与绞刑架,它们一个个铁青着面孔,在亚历克死后仍执行着亚历克的意志:它们使苔丝成为了亚历克的陪葬品。 那么,什么是苔丝遭至毁灭的具体的第一个根源呢?一些评论家总喜欢只在亚历克与安杰尔这两个男人之间去东寻西找。其实,亚历克也好,安杰尔也好,他们作为单个人只是后发并连锁反应的第二位的根源,只是作为男人方面,以爱情命运的方式,分别代表着在资本条件下的现实的与空想的两个根源。在此之上还有一个先决的历史的根源,它即我们一开始提及的苔丝一家突然像出土文物一般地被屈甘姆牧师考证出来的那真正贵族姓氏的根源。“德比菲尔”本姓“德伯维尔”——一个真正的诺曼贵族的姓氏,“曾经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是威廉王御前骑士——派根·德伯维尔爵士的嫡系子孙。”正如牧师对约翰所感叹的:“全英国像你们家这样的真不大容易找得出第二份来哪。”5 对此,哈代自己是十分明确的,不但他把自己的小说书名写做《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文直译为《德伯维尔的苔丝》,张谷若中译本称《德伯家的苔丝》,姓氏音译做了缩写并加了一个“家”字;这个“家”字加得好,其含义应有作为姓氏之“家族”、“世家”之意)6,而且哈代在全书扉页引用莎士比亚作品的一段语录上,更突出了这一点。(语曰:“可怜你这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一张床,要给你将养。”)苔丝全家(主要表现在母亲身上)被告知了这个真正贵族的伟大姓氏后,就企图借此挽回现实生活的厄运使自己所失去的一切。这是向后看,是企图搬来已是古老陈迹的亡灵来做扭转现实命运的杠杆,似同哪一可怜的穷汉在绝境中找到了什么法宝以图一夜间便发家致富的幻想一般。苔丝母亲琼于是似乎有了“办法”;其实“聪明反被聪明误”。富于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因此发现可以凭此“贵姓”去攀的那同一“贵姓”的富贵本家亲戚,其“德伯维尔”的姓氏却是花钱买来的!哈代以此残酷的事实有力地粉碎了穷苦农民小资产阶级的世袭的血统论思想的虚妄性,以及它与已经以“资本”为统治为正宗的现实时代的不容性。历史根本不会倒转。哈代在书中写道:“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做辅助,又算得了什么!”7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8 正如影片借助一位牧师在约翰的墓碑前感叹的那样:“真是‘富贵浮云’,是啊,真这样!”——这不但是对约翰这位派根·德伯维尔爵士的最后一个嫡系子孙已成亡灵的悲叹,也是对一切“富贵”的悲叹,因而也是对尚是现实的“资本”社会阶级虽富贵一时,但亦终究要如浮云般消散的预感! 无疑,哈代是以他认可的“自然之女”苔丝与“资本”普遍统治的现实的冲突,来试图寻找出路的。但是苔丝没有出路,命运把苔丝戏弄了一番后,只给死路一条;因此哈代看出了这个“资本”的星球,因而也是被“资本”所“损毁的星球”的不合理。影片最后让我们看到,正如原著小说所写的那样:“那时候,东北远处的天边上已经有一道白光,在双柱之间可以看见。”9哈代也许在盼望一个新的光明的星球的来临。但是哈代并不明白新的星球该是怎么样的。在哈代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之表,流露着一层因对未来无以把握、对往昔的美好又难以追回,以致最终听凭现实黑暗面吞没自己的悲观主义的宿命色彩。《苔丝》是一声悲叹;是对曾显赫一时的古老的德伯维尔这个真正的贵族世家的日趋没落并伴随其最后一个嫡系后裔子孙约翰及其女儿苔丝的毁灭而毁灭的一曲挽歌! 应该说,波兰斯基推出的影片《苔丝》,对哈代原著的基本精神还是忠实的(例如片中为人称道的亚历克被杀,由女仆望天花板血迹作间接描写,就是来自小说的),因而改编亦是成功的,包括金斯基的表演在内。为此,我很难接受倾向美国影评界评片观的邵牧君同志对该片改编认为是“唯美主义”加“商业化”,从而是等于对原著的“歪曲”的结论10。只是,依据本文论述的中心观点,也是哈代的自己的观点,改编者让影片在片名上除去了原书固有的“德伯维尔”这个贵族姓氏,则是不能容许的。这也许是当代的电影家波兰斯基终究要比近代的文学家哈代浅薄一些的地方。 1982年10月3日至8日写于Y.C. 附注一:本文原载《锤炼》工人文丛(湖北宜昌市工人文化宫内部出版)1982年第1辑第64—68页。 附注二:欣喜的是,在对哈代原著小说《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及其书名的翻译上,近年来在图书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持与本文观点完全相同的中译本,它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的一个修订新版本,书名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两位译者孙致礼与唐慧心为此在该版本的“译后记”里还有一段表述,兹录于此:“首先,关于小说的书名。一百多年来,美英出版的这部小说,一概题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张谷若先生在他的中译本中,将“德伯维尔”简化成“德伯”,因而他的标题为《德伯家的苔丝》;而我国后来出版的诸译本则进一步简化,统统题为《苔丝》。其实,小说的女主角苔丝本姓“德贝菲尔”,后来经人考察,发现她家原是“德伯维尔”爵士世家的后代。正是这一考察结果,不仅没给苔丝带来任何好处,反而给她招来了不幸,以致最后含冤而死。显然,哈代采用《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这个书名,实则包涵着辛辣的讽刺意味。因而,为了充分尊重原作,我们这次修订,也趁机将书名改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见该书第526—527页) 范达明 2005 年3月4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武林门并附注 注释: 1 朱虹:《〈苔丝〉——现代人的创痛》,载《文汇月刊》1982年第8期第86—88页。 2 同上。 3 原文为“A Pure Woman”,此系哈代为自己这一原著添加的副书名的用语。(2005年3月4日补注)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53页。 5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版中译本第13页。 6 一些影评家草率地给哈代的原著小说乱取书名是不慎重的,已造成混乱。如邵牧君在《关于哈代和电影〈苔丝姑娘〉》(载《电影画报》1982年第2期第30页)一文中称原著为“《苔丝姑娘》”,不过后已在另一篇文章中做了改正;章伯青在《〈苔丝〉从小说到电影》(载《电影画报》1982年第5期第11页)一文中则称之为“《苔丝》”,并又在括弧里称“中译名为《德伯家的苔丝》”,这无疑是咬定哈代的原著书名一定是《Tess》(《苔丝》)了。 7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第26页。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54页。 9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第534页。 10 邵牧君:《评影片〈苔丝姑娘〉》,载《文汇月刊》1982年第8期第83—87页。

罗曼 波兰斯基《苔丝》剧照(13幅)

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样,蒸汽机的广泛采用,已不只在城市的轻纺工业,还深入到连接各大小乡镇的广大区域,表现在已习以为常的火车商业运输与客运交通业上,在资本主义农场麦收时节夜以继日的脱粒上。

哈代作为一个主要生活在近代英国农村市镇的小说家,以其大部分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其同时代英国资本主义农村社会的活生生的现实图画。

当苔丝面临着为全家生计去做工还是攀高门时,她宁可选择去做工;但她最后还是无法不承父母之命,还是走向了特朗维兹的那个冒牌德伯维尔的有钱“本家”的宅邸,“自然”还是屈从了“资本”。

影片基本上忠实于小说原著,将苔丝的悲剧命运主要是从爱情关系上来展开。

在苔丝命运的每一个十字路口,苔丝以其“自然之女”的本性在资本统治下的每一次实际的选择,正一步一步地把自己逼向了绝路……

她固然有其天真、软弱与无可奈何的一面……

她更有直接地起来反抗的一面。她的反抗是美与崇高的;然而她的单个人的反抗的弱小,其结局却必然是悲剧的。

有人认为既然亚历克是统治的,为何他最终还是成了苔丝的“刀下鬼”呢?

其实,亚历克的被杀只具有偶然性,只是亚历克对苔丝的本性的误会与失算,他确是陶醉在“金钱万能”的自鸣得意中,真指望苔丝会“像个太太的样子”了……

当安杰尔再度出现并要求与苔丝重归旧好,她又无穷痛悔,终于选择极端手段杀死亚历克,以此作为对安杰尔“赎罪”与反悔的“见面礼”,作为对安杰尔的至死不渝的爱之真诚,重又追到安杰尔的身边。

然而苔丝自己多少也明白,她充其量只是杀死了亚历克作为资本本质的一个外壳而已,而其灵魂实在并未泯灭……

在他倒在血泊中的死尸后面,耸立着还在正常运转的资本国家的强大的全套机器——刑警与监狱,法庭与绞刑架,它们一个个铁青着面孔,在亚历克死后仍执行着亚历克的意志:它们使苔丝成为了亚历克的陪葬品。

影片最后让我们看到,正如原著小说所写的那样:“那时候,东北远处的天边上已经有一道白光,在双柱之间可以看见。”哈代也许在盼望一个新的光明的星球的来临。但是哈代并不明白新的星球该是怎么样的。

 短评

波兰斯基在视觉上完美再现了原著,摄影如油画,布景服装美得令人心醉。几段激烈情节作了省略,金斯基表演内敛克制(不逊于[德州巴黎]),与全片沉静忧伤的基调水乳交融。| 苔丝遭诱奸时漫涌的雾气;渗过天花板的一抹血痕;晨光熹微,苔丝独卧于巨石阵中,一袭红衣,苍茫雾散,终不能违抗命运。(9.0/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什么是真正的悲剧?就是真爱、欢愉、富足、荣耀、平静、安宁,人生所希冀的都不得拥有。贫穷、饥寒、困苦、窘迫、鄙夷、凌辱、流离、走投无路,人生所不欲遭逢的都碰上了。甚至连不该死的人都死了。到头来,全剧却找不出一个可以怪罪的坏人。这就是真正的悲剧。简直可以高呼道:吃人的礼教道德啊!同时

12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苦情肥皂剧。真没劲。

1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苔丝用美貌和纯真完成乡土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摆渡,她要死了,身后太阳正在升起。

17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金斯基好美,故事好惨!看的时候忍不住边流泪边痛斥男淫!!哈代你真是妇女之友,拥有多么悲天悯人的苦痛心灵~

20分钟前
  • 37°2
  • 推荐

安吉对苔丝非但有一种肉体上的占有欲,而且有着知识分子对于无知者的高傲。所以一个知识分子男人对于女人的要求就更加的苛刻,除了肉体还有道德,文化等等挑剔的条件。而且这种挑剔的借口还是以很华丽和道德的名义提出来的。 摘自http://www.douban.com/review/2890

22分钟前
  • 推荐

苔丝这妞很不靠谱

27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还行

苔丝但凡有一丁点儿的世故或精明,就不会以这样的悲剧结局。可是她偏偏纯洁而天真,忠于自己的内心,只能一步步迎来自己的不幸命运。

28分钟前
  • 秋熙
  • 还行

被上帝同时给予贫穷和美貌的姑娘,几乎都是悲剧胚子。

30分钟前
  • 57
  • 推荐

被父母的虚荣、亚力克的淫欲、安吉的爱情,逼上绝境的苔丝,是个真正的天使;好姑娘总是遇上坏男人,越好的姑娘遇上的男人越坏。真邪门。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利用一颗草莓完成了最初的诱惑……

35分钟前
  • 汽水|不core不得嗨
  • 力荐

利用上海电影节看了4K修复的170分钟版本,原以为会很闷,结果看得整个人都被带到大银幕里面去了,跟着苔丝的命运一起颠沛流离。太他妈好看了,两个自私的男人,其实我能说我更欣赏德伯少爷么?他毫无疑问是个流氓,但也是个真小人,总比伪君子强太多。

3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这个版本给我的感觉是Alec倒是有情有义,结果被无情的苔丝杀掉了,所以看完后找不到原著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40分钟前
  • cepheid
  • 还行

不比原著逊色的翻拍。猥琐表哥其实挺像个白瑞德啊,倒是那天使小白脸,不明白女主角看上他什么了。

41分钟前
  • 小霞君have fun
  • 推荐

很琼瑶的情节,没有一个很正统的所谓反派,却有最惨的结局,让人不免唏嘘!三小时的片子并不觉得长,波兰斯基也可以很传统~摄影太让人赞叹了,音乐和服饰也非常古典美。金斯基真漂亮,十几岁的少女就是肌肤吹弹可破神马的,结果一搜竟然有和波兰斯基的八卦,汗。。。

4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马也买了 钱也拿了 就算结婚了人家还打算负责到底 还养你全家 好吃好喝海景房供着 最后所谓的真爱回来了就把人给杀了?…… 表哥:我有一句mmp……

43分钟前
  • 闲看花落
  • 还行

Tess你这一辈子好不值。你在追求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47分钟前
  • 深深
  • 推荐

这个片子里的很多东西,诚实、纯洁、自尊、信仰什么的,当今世界已经很难看到了。

52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8/10。被嫌弃的苔丝一生。晨曦映衬下农民聚餐、光线中漂浮的尘雾、乱风吹皱起荒山野草、红日从巨石阵升起,颇收油画与剪影之功效。波兰斯基挖掘原著主题的电影化实属完美,去掉了宗教环境和行刑场景,哈代点到为止之处都明确揭示。不明白安吉尔哪点好,草莓、学口哨、架马游林的性诱惑不及他过水一抱。

5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冷血惊魂》是身体向空间的不断延展,那么《苔丝》则是一种被视为身体的空间意识,就在那场创伤性的,苔丝与亚雷克的“强暴”之后(就在“关键时刻”,维多利亚式的,象征着道德的浓雾恰逢其实地到来,波兰斯基不仅复刻了道德律令掌控下的含蓄创作,这一幕的消失也证明了它将不断出现),波兰斯基使用了一个相似的,以空间为主导的,情色与恐怖并存的场景:苔丝将自己闭锁在房间之内,亚雷克在外面请求进入。影片也对应着苔丝本人的不断自我闭锁——现代主义的创痛。波兰斯基版《苔丝》的问题和它的优点一样明显,他过于沉浸在对于情感的描写之中从而令剧情成为了仓促的表演。

55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