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

动画片大陆1988

主演:内详

导演:特伟,阎善春,马克宣

 剧照

山水情 剧照 NO.1山水情 剧照 NO.2山水情 剧照 NO.3山水情 剧照 NO.4山水情 剧照 NO.5山水情 剧照 NO.6山水情 剧照 NO.13山水情 剧照 NO.14山水情 剧照 NO.15山水情 剧照 NO.16山水情 剧照 NO.17山水情 剧照 NO.18山水情 剧照 NO.19山水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4 02:04

详细剧情

  本片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出品的水墨动画电影。讲述了老琴师在归途中病倒在荒村野渡口,渔家少年留老人在自己的茅舍里歇息,老人感到宽慰。翌日,老人病体康复,取出古琴,弹奏一曲,琴声把少年引到他的身边。少年学艺心切,老人诲人不倦,两人结为师徒。秋去春来,少年技艺大 进,老人十分欣喜。但慰藉之余,思虑如何使弟子更上一层楼。一日,老人偶尔看到雏鹰离开母鹰独自展翅翱翔的情景,豁然开朗。于是携少年驾舟而去,经大川而登高山,壮美的大自然,使少年为之神往。临别时,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送给他,然后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遥望消失在茫茫山野中的恩师身影,顿时灵感涌起,盘坐在悬崖峭壁之上,手抚琴弦,弹奏着心中之曲,倾吐着对人生的赞美,悠扬的琴声在山间回响。  本片人物、场景设定邀请了著名国画大师吴山明和卓鹤君先生,这也为本片的美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山水情》被公认为水墨动画至今无人超越的典范,其诗一样的气质、幽远清淡的画面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长篇影评

 1 ) 中国当代动画中的古典美学表现

一、《山水情》的古典意境
《山水情》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投入制作的最后一部水墨动画片,该片请来了著名国画大师吴山明作画,以及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为片子配乐,该片为著名动画艺术家以及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特伟担任总导演。《山水情》是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水墨动画片,也是中国动画商业转型前的最后一部成功的艺术动画片。动画片全程没有对白,却有着丰富的声画推动剧情发展,讲述了一位坐船的文士晕倒在山边,渔家少年相救,文士醒来拿出古琴弹奏一曲,原来渔家少年十分心动,于是受其为徒的故事。
1.1《山水情》与水墨渊源
追溯到中国古代,宋元时期是水墨山水画的高峰,在宋代以前,多为宗教绘画,直到中唐时期,山水画才逐渐独立,脱离了其作为背景的常态。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强调气韵和构图的饱满,力求让看客们能够想象自己游玩期间的情景。南宋时期倾向于细节的追求,比北宋时期更注重工笔,但是并不刻板,因为南宋虽然画风细腻,但依然在保证形似的同时有其神似的灵韵,并且南宋的绘画标准可以说是中国画基本美学规则的形成,包括空间的构图,计白当黑、以虚当实等手法都沿用至今。到了元代写意山水画才开始萌芽,讲究笔墨趣味,而无需去可以讲究细节的准确了,同样的也不用像北宋一样的填满画面的构图,而重在通过描绘少数的几样景物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绪。到了明清的浪漫主义时期,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张扬的艺术个性,涌现出一批才人,风格各异活跃于画坛,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神采。
水墨动画顾名思义,其动画表现形式便是水墨作画。《山水情》的中的绘画,颇有清代扬州八怪作画之气韵,笔情墨趣跃然纸上,以简陋的形象道出丰富的艺术感受,给人以极为高涨的审美愉悦,若不是高超的绘画技巧是绝不能达到此效果的。文士的古琴,只一笔而就,便已经无需添足,有时,山峦的险峻也只是颇具气势的几笔,甚至是泼墨式的呈现,然而却精到得令人称奇,颇有汉代“气势与古拙”相辅相成之美,看似图上内容寥寥,实则因充分利用留白而构图饱满,精简、凝练。《山水情》的景物刻画,并不完全追求形似,却大大超过了形似,因其间赋予的作者的强烈的主观意味,在其神似的外形上又蕴涵着作者下笔时积聚的激情带给观众的感染力,这种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又是这般水墨造诣之外所不能给予的。《山水情》由此便显得弥足珍贵,也不外乎水墨动画被世人称为“奇迹”般的存在。
1.2《山水情》之古代元素
《山水情》虽然故事并不庞杂,但是富含中国古典元素,其中最明显的当是古琴这一贯穿全片的物品。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作为琴棋书画之首,是中华文化中当之无愧为地位最高的乐器。而古琴在片中不难看出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精粹,文士教渔童不仅是琴的技艺,在影片接近尾声时,文士为了渔童能够更进一步领略古琴的灵韵,将其古琴赠送给渔童,意指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之后渔童悟出了师父的苦心,在山峦间感受自然的亘古之气,行走中的文士听到了渔童感悟后弹奏的琴声,完成了继承。另外,许多声画技巧都颇具中国诗词特色,古琴的用意可谓托物言志的手法,还有许多借景抒情的场景,比如山间呼啸的风声恰如其分地渲染了道阻且长的传承优良文化的路途,路漫漫其修远兮,让人在这种美丽悠扬的意境中增添了伤感与反思。当文士看到了鹰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对渔童的教育需要更上一层楼时,便是借物喻人之手法。
1.3《山水情》的时代追求
宋代人的审美趣味从曾经的人和事转变到自然景象的观察与体会。这多数是因为中唐之后人们尤其是士大夫处于唐朝的富裕与安逸生活,不必为基础消费资料担忧,于是产生去过一种安然恬淡、闲适享受的“归隐”生活的理想。于是水墨画中渐渐得以体现出花鸟鱼虫以及自然风光的描绘。类似于现代都市人厌倦了城市的生活,而逐渐对田园的宁静与朴素产生向往的情愫。《山水情》以一种超脱的,不媚世俗的心境呈现于世人眼前,正值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们思索的,正是在经济发展,西方文化快速进驻中国市场、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被边缘化的局势下的何去何从。宋人们的自然追求在《山水情》中,已然成为了本心的回归之呼吁,然而可惜的是尽管为世界惊叹,艺术影片终于还是无法存活,以至于此片成了新世纪前最后的中国动画瑰宝。
二、水墨动画与中国早期动画
1.1早期中国动画
中国动画诞生之初便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受到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即迪士尼公司的《白雪公主》的启发,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的万氏兄弟随即动用100多人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在1941年制作出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同时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和世界第四部动画长片问世。《铁扇公主》的取材不仅在于其为中国人民最耳熟能详的名著《西游记》的经典片段之一,更是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万氏兄弟借由熄灭火焰的“铁扇”来讽刺当时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并使孙悟空这一反叛形象最终取得胜利来表达自己的革命决心。《铁扇公主》对世界动画电影史亦有深远的贡献,日本的动画大师及鼻祖手冢治虫便是看了《铁扇公主》后放弃学医开始制作动画。一大批优秀艺术人士受到万氏兄弟的影响投入中国动画,1953年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木偶片,即真人与木偶一同出现在影片里;1958年中国的第一部剪纸动画开辟了新的动画形式,以《猪八戒吃西瓜》为代表;到了1960年,震惊世界的水墨动画出现,以齐白石作画的《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这时期优秀的佳作辈出,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是空前的,其中最为惊艳世界的当属《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电影不朽的杰作,同样是万氏兄弟导演,《大闹天宫》至今传播约有44个国家,因其洋溢充斥着例如京剧武术民乐脸谱等的中华文化而令世界惊叹不已。然而由于十年文革的动荡使得朝气蓬勃的中国动画受到重创停滞了发展,大批人才流失,中国动画从此从世界前列退下阵来。
1.2水墨动画的诞生与发展
1960年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时长虽只有15分钟,但其对当时世界的震撼是深远的,直到科技发达的今日,依然震惊着观看这部影片的中外人士。其中蕴含的中国山水画之诗意与趣味,不仅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之美,它与电影技术的融合,更是古典与现代的结晶,是独属于中国的文化精粹。水墨动画不仅是中国的创举,更是世界动画史的全新形式,它一改传统动画作法,没有清晰的轮廓与平涂,呈现的是水墨在宣纸上的动态效果,达到至今都使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得称奇的动画形式。
水墨动画的横空出世引起世界关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是投入极大精力又制作出了另一部水墨动画代表作《牧笛》,在十年文革的沉寂之后,美影厂又重拾水墨动画,制作了《鹿铃》以及《山水情》,都是中国动画的经典之作。然而水墨动画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不可估量,上需老一辈动画大师,下需大量精英人士进行分层渲染,而水墨动画作为纯艺术片类型,并没有商业电影的吸金能力,最后美影厂只得停止制作水墨动画,以《山水情》作为收官之作,而《山水情》的内容恰是文化之传承,令人甚感讽刺与悲凉。
1.3《山水情》的文化历史意义
1988年出品的《山水情》,不仅作为中国水墨动画的收官之作,也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动画辉煌时期的绝唱。并不是说中国之后就没有好的动画片了,而是中国早期动画的那些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电影技术之融合的艺术尝试与追求之后的断层问题,早期中国动画不仅是时代赋予老一辈动画大师的历史使命(在早期动画片中不仅能看到璀璨的中国文化,其中还富含作者针对时代变革的政治隐喻),更应当另新世纪的人尤其是现时的中国动画人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动画有着老一辈大师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山水情》在收入不利的情况下成为绝唱,其内容也一定有着其时代哀思,文士手中的古琴交给了渔童,然而渔童会拿着这把古琴达到什么造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是只是原地踏步,还是放在一边兴味愈发寡淡,文化传承道阻且长,老一辈的动画大师开辟了这条文化道路,他们将对后世的中国动画发展的希冀与衷心的教导通过《山水情》这一部类似作为中国早期动画的结尾传达出来。《山水情》就此承接了早期中国动画的结尾与进入新的篇章的中国动画的开端,充当了一个中国动画历史转折点。
三、中国新世纪动画的突围
1.1新世纪国产动画之迷思
在《山水情》之后,21世纪之前,中国出现许多优秀的国产动画剧集,例如《舒克和贝塔》、《魔方大厦》等,其中饱含寓意,《魔方大厦》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黑猫警长》对权力机关的讽刺等,都是其屡看履新,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理由。而这些动画形象的设计,都颇具中国连环画的风格,中国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魏晋时期作为卷轴画基本成型,宋代印刷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带图画的书大量出现。连环画作为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这些动画片尽管探讨的是当代社会问题,但之所以会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辨识度自然在于其视觉设计的文化性,就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连环画基础上的再创作。
步入新世纪后,中国动画产业数量增多,但作品却走向低龄化。同时,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与日本动画片大量涌入中国,对国产动画造成冲击,强势的西方文化入侵至今已成为常态,西方个人主义思想成为新一代中国人思想的主流,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中国新世纪动画最大的迷思随之产生:四不像——漫画类大多数都与日本动漫非常雷同,然而又有意识地改动使之不那么日式,文化内涵也十分无力,使得这些漫画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电影类随着动画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美国三大动画公司(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为首的动画电影占据了主要动画市场,并形成了成熟的动画剧本三段式,中国随之跟进,然而没有核心技术与良好的三维视觉设计能力,也缺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剧本,即便制作完成,也几乎是低龄向的,“套路”式的影片,同样也是飘浮的,尴尬的;电视节目类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产生巨大变化,自1999年央视出品的《西游记》动画剧集后再难有国产动画剧集佳作,取而代之的是火遍中国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与《熊出没》,前者具有强烈的西方《猫和老鼠》剧集色彩,后者又能找到些许韩国三维动画喜剧集《倒霉熊》的影子。其中的中国元素也乏善可陈;最后一不像便是现今动画产业普遍存在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脱节与断层,即不像中国。即便是号称国漫崛起的三维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令人唏嘘的也只是因为其是披着西游外衣的好莱坞故事,从三段式的剧本到大圣的个人英雄主义,无不展现出后殖民对我国影响之大,尤其是动画电影产业文化的贫瘠。其后的《小门神》、《大鱼海棠》亦是如此。
1.3 《山水情》之于新世纪国产动画的启示
《山水情》中前辈动画大师对后辈的传承之希冀,正是现今迷茫无内核的中国动画产业需要重新审视的重点。现今动画产业大力发展,国家愈发重视,投入相当的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动漫产业园支持动画产业发展。国家电视频道对于外来文化的相对限制引起群众的许多不满,这一做法并不能阻止国内受众的思想“西化”,因为即便是播出的本土动画,不仅带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也有大多数劣质的生搬硬套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根本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美学的断流,现今的中国动画产业已将那把“古琴”搁置太久,以至于其蒙上了一层难以窥见其美的尘埃,使人被其表面的距离感所误解。现今的动画人所需的,便是耐心地回到放置古琴的那间屋子,拂去上面的土灰,让其重现尘封已久的光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任何现今的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积淀,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经过岁月的累积。美国的动画之所以一眼便知,自然在于其特有的从文艺复兴开始便深植于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日本的动画之所以一目了然,也是其中至今为止都充斥其间的日本文化,比如武士精神、和服、浮世绘等等。而现今的中国动画,是最想展现中国文化的动画时期,却无法摆脱后殖民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化的傀儡,眼前的业障难以挥去,所见的现代化仿佛是全然的西式。然而中国动画人苦心寻找的中华文化内核,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正在等待着当代动画人的发掘,其间蕴含之古典美学与科技的融合定会重新使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突破后殖民的渗透与老一辈动画大师的道路重新接轨,成为世界动画新的大路。

 2 ) 山水不复情犹在

老师推荐之下,看了这部动画。不由惊叹,太美了。

素衾透寒,揽琴且立。未见轻舟,笛声却近。不堪舟车,就岸即扑。鸟雀惊梦,顾而寻琴。忽闻悠笛,施然和之。少年欣喜,立而复坐。示以挑撮,徵音铮锵。枫红竹翠,勤习不辍。雪融冰消,技艺愈精。似回断雁,又转飞蓬。饵尽不知,鱼戏鹰啸。既成欲归,水湍浪急,心犹甚之。有山崇崇,溪泉淙淙。赠琴作别,坐而抚弦,离情留意,动而复返。扁舟再发,琴音未止。

 3 ) 赏析《山水情》

《山水情》是198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是中国水墨画的绝唱,是中国动画片低龄化和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步精品艺术动画。
《山水情》虽然是水墨画,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但它利用水墨的搭配充分表现出了水墨画的意境美。片中的风景描写引人入胜,仿佛真的一般,但又有了人的灵动,把风景的描写和内容的表现融为一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美不胜收。山水配上笛声,《山水情》仿佛是用一幅幅绝美的艺术画拼接而成,而且每一幅都是完美的描写,每一幅的细节和内容都符合整部影片的已经。《山水情》对于山和水的描写很是唯美,尤其是山、水和天的交界处,每一个画面由简而繁、由浅入深的过程也表现出了这样的一种美感。
整部影片没有一个对话,都是管弦配乐,但人物内心的活动都透过画面展现出来,人物内心的心情也不难理解,管弦配乐的背景让人感觉到犹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浮躁的做作的感觉,让观众感觉很清新、淡雅。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通过山水以及山水之间的变化看得出来,人物的表情也很形象,通过他们的表情也能让观众理解他们的心情,整部影片给人一种无以表达的美感。人物之间的感情真挚而又淳朴,没有一句对话,却时时都在表达感情,人物之间的感情让整部影片充满浓浓的情谊。
中国的艺术作品一向擅长借助外界景物来表达作者的心情,《山水情》中人物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很多样,当师傅意识到徒弟需要更为广阔的天空的时候,借助老鹰抛弃小鹰的一幕来点拨以及表达师傅的心情,影片也多次借助水中的鱼儿和飘落的雪花表现主人公的心情。当师傅和徒弟要分手之前,他们乘坐小舟,河水汹涌磅礴,山石错乱不堪,流水哗啦,表达出师傅不舍得徒弟的复杂心情。师傅离开后,徒弟在山水的怀抱下继续努力的学习乐器,山石层峦叠嶂,流水静谧,迷雾皑皑,细雨纷纷,这一切都表现出徒弟弹琴的一种心境,表现出徒弟的琴技在不断的提高,能够和山水融为一体,琴声中体现人和自然合而为一的胸怀。
我很喜欢这部《山水情》。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这样的作品或许以后都不会见得到了,它是艺术品的经典。这部动画片可谓中国水墨动画片的颠峰之作,其画面之精美已经远远超越故事内涵的哲理,把中国绘画的水墨技巧发挥到了极至!因此,本片也可谓满誉满荣。

 4 ) 思在山水间

198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山水情》真真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本片由水墨山水画组成,没有台词,只用传统乐器(古琴/笛声)作配乐,全长不到19分钟。正如某位豆瓣豆友所说:“此片只应天上有。”也有人评价“《山水情》是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

虽然我没有学过水墨画,但是我小时候学过很长时间的工笔画,有一定相通之处。总体来说,中国画讲究布局、留白、意境。作为一部典型的中国水墨画动画,它利用技术结合故事性,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意境”表现到极致。琴师乘小舟离去的片段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轻舟已过万重山。”

片子虽短,但却精炼。它的内容可以简练概括,但在思想上,它是典型的具有中国式哲思的故事片,贯穿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含有的独特的世界观。看这个短片时,我脑海里从始至终都浮现着《湖心亭看雪》里的画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个中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又不得不感叹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尴尬及惨淡处境。这些年不管是人还是物,都处在一个大背景之下,鲜有如此片般具有高中国艺术价值的好作品产出。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千秋,可是如今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却不能在国人生活里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英专生,在亲眼见证传统文化窘境的同时,本人的身份也很尴尬。只希望现在和以后不忘多读点书,多行些路,日后若稍有些长进,希望能拿出来点有用的东西,尽一份也许微不足道的力量,为传统文化做点贡献吧。

 5 ) 写给自己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可是我浮躁、我静不下心、我功底差,我看得太远可是眼前都摸不着。我可能是给自己备的感情包袱太大导致的焦虑,传统的精神哲学要一点一点学回来,可是这个世界真的有太多有意思的东西了哟,我被迷的神魂颠倒......身处这个国家里是永远看不清他本来的样子吧,我又在找借口了。可是说到底,时代再怎么进步人性是不会变,或许顺着它走下去会有什么发现

 6 ) 偶遇“山水情”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这部影片,那次去杭州出差,旅馆的电视播的是IPTV,我选择了动画片,再进入国产动画,觉得“山水情”这个名字很吸引我,看的时候觉得我和这个喧嚣的城市已脱离,没有对白,诗意的画面,很享受。

 7 ) 可惜了,高冷30年的中国水墨梦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武侠梦,我认为中国人,尤其是搞艺术的,每个人心里还有个水墨梦。——《晓说》张艺谋

角戏 第1推送

水墨绝唱 貌似高冷

1988年,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老的动画制作基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发行了一部19分钟的水墨动画电影,名叫《山水情》。

一时间,惊艳世界。

斩获世界10多项大奖,日本动画界称之为“奇迹”,成为法国安锡动画节“本世纪100部动画代表作”中的唯一一部中国作品。

然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久后解散。

“这部《山水情》成了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也成了中国动画彻底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

从此,中国动画在低龄化继而商业化的定位道路上越走越远。”

被奉为绝唱的同时,高冷也成了它的标签之一。

“哇,好美,但看不懂”“嗯,确实很好棒,但看不下去。”这是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

揭开面纱 传奇古韵

表面上看,这部《山水情》的故事情节没有影院商业大片的跌宕起伏和紧张刺激。

但它所散发出来的,是散文诗一样的隽永滋味:

老琴师风尘仆仆地赶到渡口,只听江上笛声响彻云霄,一个摆渡少年划着一叶扁舟,随声而至。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绝妙,和《红楼梦》王熙凤的首次出场,如出一辙。

小船载着老琴师和少年划江而过,但刚与少年分别,老琴师就病倒江畔。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少年,将老琴师带回茅屋悉心照料。

一天,少年的笛声又响彻江畔,悠扬自得,老琴师欣然抚琴合奏。

少年也闻声返回茅屋,顿时被这绝妙的琴技撩动心弦。老琴师倾囊相授,一段师徒情缘就此诞生。

少年勤学不缀,秋去冬来,冷得搓手也不肯停歇。

开春立夏,少年的琴艺渐入佳境,一曲奏罢,直叫鱼跃鹰旋。

老琴师既欣慰,又望着雏鹰学飞,若有所思。

翌日就带少年乘舟而去,领略千山万水。一路乘风破浪,欢声笑语。

一番陶冶情操的游学过后,老琴师虽千般不舍,仍决意离去。

临别时将随身古琴相赠,少年惊愕不舍,跪拜接琴。

等回过神儿,老琴师已消失在茫茫山野间。

少年追赶不及,登高寻觅又不得,唯有一曲山水情相送。

琴音澎湃悠扬,环绕山水间。一曲毕,少年抬眼远眺,老琴师的船已渐行渐远,飞鸟也翱翔远去。

只剩少年抱琴而起,遗世独立······

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种世外高人传授少年绝技的传奇故事并不少见:

《西游记》菩提祖师教孙悟空七十二变,《天龙八部》逍遥子传授虚竹百年神功,《神雕侠侣》神雕指点断臂杨过练剑等。

(孙悟空与菩提祖师的短暂师徒缘)

但这部《山水情》别出心裁——

故事本身就如古诗般清淡雅致,始于因缘巧遇,终于翩然离去,令人回味无穷。

这种气质和山河大川所呈现出的淡然幽远之境不谋而合。

而泼墨画卷搭配琴、笛、古筝等古典音乐这种中国风的呈现方式,更是画龙点睛的精妙设计——

画外境和画外音,将故事和山水的诗意韵味无限延伸。

镜头所到之处,寥寥几笔写意抒情,无需一言一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镜头不到之处,亦能伏脉千里,余音绕梁。

传奇故事、山水墨画、琴笛古乐三者在短片中水乳交融,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诗情画意

此外,短片在细节上也趋于极致,经得起细细推敲琢磨。

画面大多由国画大师亲手绘制的实景画面为基础制作而成。

老琴师和少年每一次弹奏的指法都与琴音曲调完美契合,也构成一场水墨画质感的古琴指法教学。

难怪被网友戏称是一秒斥资上百万,碾压好莱坞的大制作。

(还得再加上大师级的配乐)

以琴传情 谁人何继

既然叫山水情,顾名思义,短片的精髓除了水墨动画和山水传奇的诗情画意,更重要的,还在一个情字。

而此处的情,是情义,情怀,情理,归总起来就是智慧,可看做对某种“道”的领悟。

究竟是什么道呢?还得从故事本身的逻辑结构中发现。

老琴师承蒙少年搭救后,为何传授少年绝世琴艺?是看少年有天赋又善良,或者出于报恩吗?

是,但也不止于此。

且看老琴师在遇见少年之前,始终将古琴抱在怀中。一阵风起,他撩衣将古琴抱得更紧,生怕琴冻着似的。

夸张么?不,因为古琴于他而言,代表着崇高的古琴艺术。

守护好古琴就是守护好这种艺术,始终对古琴或者说是对音乐艺术抱着一种敬畏心

但这种敬畏心,并不是苦心孤诣,闭门造车。

而是遇到天资、人品都尚佳的少年后,欣然选择将这种敬畏心传承下去。

这种传承也不只是报恩相赠,而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不忌惮少年青出于蓝,胜过自己。

反而和雏鹰学飞时的老鹰一样,天高任鸟飞的放手。

尽管有再多不舍,也带着使命感,在我方唱罢你登场之后欣然退场

临别赠琴要交托传承的,也不只是琴艺,而是这种敬畏心和使命感。

少年用一首山水情相送,也就是明白了这种传承。

想来少年以后也会以琴传道,让这种精神传承,像那只雄鹰一样翱翔天际。

老话总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打拳师傅教徒弟——留一手。

相比而言,老琴师这样毫无保留,不怕青出于蓝的敬畏心、使命感和放手退场精神,则显得格外纯粹、赤诚。

只可惜,时至今日,赞叹师徒传奇佳话的声音不绝于耳。

报以敬畏心和使命倾囊相授的“老琴师”们少之又少,能做到欣然退场的父母长辈更是寥若晨星。

就像这部短片30年来的命运一样,被奉为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却也像“古董”一样被束之高阁,再无后续。

但可惜的,不只是这部《山水情》,也不只是越来越低幼、商业化的中国动画,以及只存在于一些“搞艺术之人”心中的水墨梦。

· END ·

毒角戏——戏如人生,够毒才有趣。

 8 ) 琴师已去,山水绝响

《山水情》在80年代末的出现深具符号意义。一方面,它所采用的水墨动画的形式显示了这个古老国家顽强的文明惯性;另一方面,它所传达的内容,学琴的女孩与闲云野鹤似的琴师,却是一种香火孤传式的忧伤与苍茫。

水墨动画本身首先就是一种西方技术与中国传统撞击之下的产物。当我们感叹于它的美丽,它对水墨意境还原的逼真度,以及它的技术难度时,却很少注意到,它其实是一个文化杂种。即使剔除掉杂种这个词的贬义涵义,也使我们很难接受它被用在一直以来我们深深引以自豪的水墨动画之上。因为我们一直强调,这种意境是中国独有的、这种画面是中国独有的、甚至水墨动画的技术,也是中国独有的,我们很难意识到,建立在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之下的,其实是西方的动画理念,西方的动画生产模式,乃至西方的动画经验。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批判这样的杂交(这里的杂交,为褒义词,与下文的贬义词移植相对),恰恰相反,我赞扬这种杂交行为。我只是把它本来的面目还原出来,拨开覆盖在它之上的层层民族光环,使大家体认到,中国的动画发展,确是拜此种民族热情所赐,也是靠此种热情催生出绚丽多姿之所谓中国动画学派;而在80年代后的商业大潮中,也正是这种情绪,可能最终防害到了动画的正常发展。而《山水情》,正是此一分水岭式的挽歌。

电影技术,包括动画电影技术,一旦与输入国的传统、文化相接洽,杂交乃在所不免之事。利害者,在于其方式方法于电影技术能相容否,且与传统、文化能相容否。这种杂交,其实需要一个极长的过程。现在我们说,每个国家的电影,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人种相近,不听语言音轨,我们也很难混淆俄罗斯的电影与法国电影。(好莱坞30年代大行其道后,好莱坞式叙事模式向世界输出,乃另当别论。况且,在此种叙事模式下,也有各种不同特点的电影,如30年代的中国电影,90年代的韩国电影)

这种在外来各种影响下,经漫长时期形成的这种杂交,乃是一国电影之风格。主流风格之形成,乃是一国电影艺术成熟的标志。(风格形成之后,一国电影如何变化万端,如何又风格百出,乃是另一回事。)最显著例子就是美国电影,它不仅形成主流的风格,还输出风格,且这种风格至今强盛,仍是稳中渐变。但是中国由于政治原因,大陆地区电影风格几经剧变,至今仍出于动荡未稳之中。

而中国动画,由于主创人员在解放前、解放后;文革前、文革后都未曾被完全剪断,(特别是特伟、万氏兄弟的香火延续)而是在30年代至8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始终延续了发展变化的态势,于是中国动画的风格,难得的,成为了一个被常常提起的自圆的标本。

但是正如《山水情》所暗示的那样,老琴师飘然而去,只剩下一个弱不知事的童儿,来面对一片苍茫的未知大地。中国动画历经劫难完美杂交所得的风格,在老一辈动画人飘然离去后,终于在80年代末的文化政治高压与90年代初的商业化浪潮中,成为绝响。而各种移植动画,如上文所述,挂创设民族风格之名,行移植照搬外国动画之实,如杂草般挤掉了原有风格的生存土壤。世纪末的动画民族主义,显示出它狰狞而虚伪的一面,中国动画的风格之路,不得不在90年代中期从头开始。

或者我们可以自我安慰的说,这是一种必然。因为中国老一辈动画人所选择的这条动画之路,乃是受中国古代强大的手工艺传统的影响,水墨动画的繁琐与精致早就证明了这一点,而在当今的电影大工业时代,手工业的全面溃退,乃是一种必然,刻薄者甚至会说,这是一种进步。《山水情》的挽歌意义就在于此,凝结了一代人心血的艺术作品,最终难敌众声喧嚣的后现代。

只有在这个历史层面上来理解《山水情》,才能知道,为何它处处显示了寂寥与苍茫。没有愤怒,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事情,明智之人不会选择愤怒,尽管我们可以看到苍鹰在高空的呼号,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大雨倾盆水墨如注,但却是隔岸观火心中洞然;没有悲哀,因为悲哀会使真正的艺术失掉尊严,尽管我们可以看到琴师离去时回环容与的背影,尽管我们可以听到琴童手中的古琴声声切心,段段关情,但一切都在岁月的变迁与山水的流转之中显得微妙而不可捕捉。

只剩下苍茫。深记最后一个镜头的那个背影,女孩负琴而立,而面对的,竟是一片空白。无语中一个“完”字印章渐明在右下角,提示我们这曲挽歌的终结。历史借艺术而宣告,琴师已去,山水绝响。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短评

盛特伟,吴山明,龚一,绝对是难得的强大组合,果然琴有远思,墨分五彩。故事特别像是高山流水的一个欢喜的结局,有知音有传承,无奈《山水情》却成了人们心中的天鹅绝唱。

6分钟前
  • junepig
  • 推荐

绝响

7分钟前
  • 闲潭影
  • 力荐

特伟绝对是建国后中国最伟大的动画导演,没有之一。《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还有这部《山水情》,都是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辉夜姬物语》的致敬也不过得其皮毛。这个短片的意境和情怀,不输史上的国画名作。

11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水墨与古筝,古朴与悠然,诚挚与忧伤。

1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一次邂逅、一段情,免不了的却又是离别……上美的经典!技术、艺术、意境的集大成,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弹琴的指法,对水的描绘都太凶残了,帧数对于普通的动画都已经算得上奢华了!再加上那没法形容的配乐!我们也有过好东西啊……

1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感谢全大师的豪华制作班底,为国人留下了这部水墨动画的广陵绝唱,每每重温,不觉热泪盈眶,感极涕零。中华古典文化审美之境界二字,非朝夕可识之,然其内涵所赋予人之共鸣,普遍地存在于国人精神之中。我已不愿用过多言语来赞美这部动画的伟大之处,就像片子本身内容所表达出的那样,一切尽在不言中。

18分钟前
  • 润物
  • 力荐

绝赞!这才是中国的动画。山水画的笔底,古筝的音奏一曲山水情!一颦一皱,捋须,指拨琴。高山流水雪消融,一叶扁舟,鱼戏水,还有那鹰击长空。都如此传神逼真。长镜头和空镜头下的含蓄和意蕴,飘渺而无常。禅的味道。满分推荐!

22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在国际上获奖的国产水墨动画。本片也是中国动画衰落时期的佳作,全片没有一句台词,甚至没有实际剧情,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优美的画卷,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24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1988年的动画已经到了这个水平,让什么喜羊羊熊出没情何以堪!

29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力荐

水墨动画巅峰之作

31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此片只应天上有!

35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1988年,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一秒一幅上百万的国画大师的水墨画,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留白处处颇得国画韵味,意境清远悠然,淡而雅,而在“惜别”的高潮段落,更是采用国画大师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短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加之古琴配乐清雅深远,师徒琴技,怅然离别,冷灵万山雪,清泉石上流,曲径通幽,高山流水、此中有真意,实在万言不及,妙极,妙极!9.5

4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仔细看,指法竟然都对,那时动画人的一丝不苟啊,巅峰之作。

41分钟前
  • 种瓜得瓜
  • 力荐

咱们自己的动画那么有味道,为什么要让它成为绝响?

45分钟前
  • 福鹿
  • 力荐

恬淡悠远将道家思想融入,赋予了电影哲学思辨的色彩,再辅以古琴的乐音,中国山水绘画的高远清幽意境达到极致。只可惜也成为中国最后一部水墨动画片,2006年法国安锡动画节评出一个世纪以来一百部动画代表作,本片是唯一入围的中国动画。

4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老琴家关于衰老的忧郁、少年寻师不见时的恐慌,在传统叙事中“知遇”主题的故事里都是很少看到的,这使《山水情》有了一丝长大成人的现代寓言意味。末段音乐一段激烈的拨弦,不知道是不是虚写对弑父恐惧的克服。

51分钟前
  • 王劲威
  • 力荐

神作。做capstone偷闲看,却泪目不已。这不知发生了多少次:天地苍茫,得知己一人,倾心相交,杳然而去。可我得到了,从此见山水如见你,历世界如见你(写到这又泪崩了)。水聚云散,生命之河。

56分钟前
  • Saloptus
  • 力荐

中国水墨动画学派最高成就

5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一秒一幅上百万的大师级别的水墨画,总共是19分钟,折算下来就是1140幅,每幅就只算一百万的话,就是11亿4千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斥巨资”!好莱坞,你们都弱爆了!!!

1小时前
  • 猫语猫寻
  • 力荐

中国水墨动画巅峰和代表作,写意之极

1小时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