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2010

悬疑片日本2010

主演:松隆子,冈田将生,木村佳乃,西井幸人,桥本爱,芦田爱菜,三吉彩花,藤原薰,井之胁海,清水尚弥,高桥努,一井直树,能年玲奈,新井浩文,野本萤

导演:中岛哲也

播放地址

 剧照

告白2010 剧照 NO.1告白2010 剧照 NO.2告白2010 剧照 NO.3告白2010 剧照 NO.4告白2010 剧照 NO.5告白2010 剧照 NO.6告白2010 剧照 NO.13告白2010 剧照 NO.14告白2010 剧照 NO.15告白2010 剧照 NO.16告白2010 剧照 NO.17告白2010 剧照 NO.18告白2010 剧照 NO.19告白201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20:20

详细剧情

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绵亘数月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级任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芦田爱菜 饰),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本片根据湊かなえ的原作改编,并成为2010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告白》:真正残忍的是谁?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老祖先说的。讨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对我来说那句“听到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更具有重要含义。

初中女老师四岁的女儿被自己的学生杀死。在学期结业课上她平静地向学生讲这一件事。讲台底下一片混乱。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惊恐和悲痛的事。直到女老师说她女儿的爸爸是一个HIV病人时,全班同学才一片惊恐。所以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少年来说,人的生命毫无意义,可怕的是一些未知的事情。少年A和B是杀死老师女儿的凶手。在老师面前他们坦诚自己的行为但并不认为自己有罪,而法律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女老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制裁这两个学生。她告诉全班同学她在少年A和B的牛奶里注入了有HIV病毒的血。新学期开始,少年B没有来上学,少年A被孤立被欺凌。新来的男老师提倡爱的教育所以每周家访少年B。

班长美呆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她却是那个用药毒杀了全家的露希娜的拥护者。她看透了少年A的软弱,看透了少年B被阳光老师以爱的教育逼疯了,在少年B杀死母亲后的一个雨夜中与女老师一番长谈后,她发现老师没有在牛奶注入HIV病毒并不是因为老师爱护他们,而是报复的开始。她有一颗看透黑暗本质的心,但她同样对生命的意义很迷茫。她在谋划着自杀。

少年A是个天才,基因源于工程师的母亲。在他和母亲的眼里父亲是个笨蛋。得到母亲的认同和关注是他一直以来的渴望。他在建了一个网站希望母亲可以在这里看到他的成就。他虐猫,他发明一些器械残杀动物,只不过是想引起母亲的关注。当他的发明获了奖并上报,他看完报纸却失望了。关于他的报道只有小小的一个角落,而且还不知道是第几个版面,而另外一个杀了全家的女孩却占了报纸的头条及大片版幅。他领悟到只有杀人才能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也许只有这样他的母亲才会注意到他。于是他决定杀人。他找到了一个帮手。他看上他的理由是帮手很软弱,他知道杀人案出来后帮手会把罪名推给他,这样子他就会出名了(想想芙蓉姐姐凤姐和小月吧,一样的道理)。

少年B是个胆小软弱的人。他有一个溺爱他的母亲。他是少年A杀人的帮手。在学校里他没有朋友。当少年A主动找他说话开始,他的心大概很温暖,有了一种支柱。终于有人认同他了。所以他对少年A很感激。他决定杀人的对象。理由是她是坏老师松隆子的女儿。当小女孩被电晕在地时,少年A冷酷地告诉他,他并没有把他这个懦夫当成一伙的,所以人是少年A杀的,少年B可以举报他。少年B害怕小包包暴露会让人发现他也有份,所以他把包扔了,并把小女孩扔到水里制造失足落水的假象。在把小女孩扔到水里的时候,他其实看到了小女孩睁开的眼睛。但是他为了证明他不是一个害怕杀人的胆小鬼,他把她扔到了水里。

少年A有杀意,但人并未被杀死。少年B没有杀意,但人却是他故意扔到水里致死的。对他们来说证明自己的存在更重要,别人的生命并不重要。

所以,当美呆揭开了少年A天才背后软弱的恋母情结,少年A毫不留情地把美呆给杀了。所以当少年A按约定的时间赶到母亲的实验室发现母亲竟然去渡蜜月了,他意识到他真的被抛弃了。为此,他在学校里装了炸弹,他决定自杀,并让一些人陪葬。而且他害怕那些人曲解他的死,无法辩识他的天才,他录了遗言。无论是网站还是遗言,都被一直在关注他的女老师利用了。女老师把炸弹转移到少年A母亲的实验室。当少年A朗诵完他获奖的关于生命的作文时,一按手机键,爆炸声并未如预期到来。女老师在这时候给他打电话并揭开了一切。他的炸弹炸飞了他母亲及她的实验室。

原来这就是女老师的复仇。以命易命。把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消失掉就是最致命的报复。

有人说以暴制暴才是真理。以暴制暴的后果就是如影片那样,只是少年A和少年B的人生以后会正常吗?一条命毁掉两个人的生命外加两个少年的人生,这个等式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把两个少年关到劳教所里或者直接枪毙掉好了。

校园里总有这样的现象,大家一起孤立那个最倒霉的人,冷暴力,或者辱骂或者暴打或者一些很残忍的行为。。。。。。有人说这是制度的问题。有人说小孩子是最残忍的,因为是无知的残忍才是真正的残忍。但是我想说:“都不是。”我的小学时代也是这么过来的。之所以提小学时代,是因为他最明显最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我们的小学在本村,我有一个女同学,她学习成绩很好,家里有钱而且是校董,她家还有人是神婆,所以她家总是有些人来来去去的。那些来来去去的人是我们同学的父母。所以只要看她身边围绕着什么人时,就知道往她家去的人是些什么人。而如果有什么人跟她家发生了矛盾,只要看她孤立什么人就知道了。整个小学时期都是这样的。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五年级的时候,这个同学的金耳环丢了。校长竟让全校停课一起到操场上给她找耳环。初生婴儿如一张白纸,任人涂抹颜色,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无知的小孩子是有样学样的。所以归根结底,真正残忍的还是这些大人。说教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但是言行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惊人的,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断恶性循环中。影片中少年A和B各自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警示。因为母亲是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她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她的孩子。而社会舆论倾向的误导也是很可怕的,美呆便是一个例子。所以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以这一切的残忍都是以爱的渴望为前提的。女老师的复仇是因为爱女被杀,少年A杀人是因为要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少年B杀人是因为要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少年A交往的朋友。《罪与罚》说没有人能够决定另外一个人的生死即使那个人罪无可赦。《告白》里的罪是一种无辜,更是人性的一种原罪。残忍吗?但不要忘了,真正的残忍的是我们这些大人,而不是那些小孩。小孩只是犯了罪。

 2 ) 我要你誓死铭记,生命的价值

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复赛名单揭晓时让人稍稍吃了些惊,《告白》和《狗牙》两部重口味的影片榜上有名,让人不禁诧异奥斯卡异于往常的博爱。相比于《更好的世界》《生活高于一切》《美错》这些关注动乱社会之下小人物的辛酸苦楚的影片,《告白》和《狗牙》对于学院而言未免太过先锋和刺激了。 然而在看完《告白》之后,我便明白选出荒诞讽刺的《狗牙》着实是奥斯卡的一大勇气,而青睐偏向形式主义的《告白》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告白》就像是一个住在深巷之中阴冷的老头,外表寒意逼人残酷之极,可是某一个眼神某一个轻微的动作还是暴露出了他心底的纯良和美善。 《告白》表面上是一个关于女教师为爱女复仇的故事,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引子。从这个引子开始借由不同当时人的口说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脉,故事一点点被拼凑,寒意也一步步逼近,伪善的世界被一片片剥落,露出内里最赤裸最原始的欲望和残酷。生活像失真的照片一般,失焦模糊最后腐烂枯朽。每个当事人的告白都像是往平静的湖水中投入巨大的石块,瞬间一切假象灰飞烟灭,暗藏的黑暗睁开了双眼,长大了双臂环抱丑恶无助的人们。 《告白》出自日本视觉系导演中岛哲也之手,全片基调阴暗,天空似乎就不曾晴朗过,隐郁的天气加之凝重的云朵营造出一种悲怆和叹息的意境。在这种阴暗之下弥漫的是浓郁的悲伤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而其中一些充满颓废和诗意的慢镜头,一些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也使得影片的气质能够更加突出。 导演的重点其实并不是在罪与罚上,而是想用冰冷的目光凝视着新一代孩子的成长,校园里的犯罪,孩子们天真笑容背后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暗面,以及被家庭被现实被社会扭曲的令人痛心的偏激思想。就像是《浪潮》中狂热的学生一样,这群找不到生活的美好,感受不到温暖的爱,无法体会生命的价值的孩子们用各种可怖的行为证明着自己的存在。黑夜里,他们显得那么可怕又那么可悲,就像是被人抛弃的野猫一般,双眼防备地在深夜闪烁着骇人的光芒,然而心里却被总是被无助和迷茫填满。越是疯狂的人其实越是脆弱。 导演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的与孩子们一同感受痛苦,与社会一起见证孩子们的狂热和可怕。借用不同叙事者叙述故事的表现手法彷如《罗生门》一般,让我们直面每个当事人心里的罪恶和懦弱。丰富影片的同时也为了主题的表现和铺垫立下了汗马功劳。 《告白》中松隆子的戏份并没有想象中的多,但是有别于她在《四月物语》中的清纯,她此次饰演的是一个外表满心复仇的老师。松隆子的表演可以说完成了任务,在某几场情绪宣泄的戏中将人物的复杂表现的甚是出色。 影片直面残酷聚焦时代热点的勇气是奥斯卡一直很喜欢的因素,可是直到影片快要结束我仍旧心存疑问,这样一部阴冷到底的影片究竟是如何得到喜欢温情的奥叔的青睐的。而一切一切的答案都在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当影片结束,黑幕之中传来了松隆子的最后一句台词,一起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松隆子所有的表演都得到了最合理的解释。 耳边响起了松隆子在影片中时说过的那句:“我不会放过他的。” 是的,孩子。失去最爱的那种声音你听过么? 残酷的世界之中仍存的爱你知道么? 每个鲜活的生命沉重的价值你了解么? 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你有么? 如果没有,那么我们要如何将未来的世界交付给你们。 如果没有,我便要复仇,我要让你誓死铭记,生命的价值。

 3 ) 永遠不會結束的告白

比起北野武的《極惡非道》,《告白》其實更配得上“全員惡人”這個頭銜。

如果說黑幫有秩序的作惡,是惡之道,小孩子的惡就更本真和純粹,可能缺少創意,但幾乎沒有理由夾雜其中,所以惡得更透澈。

上個世紀的聖人史懷哲,在他的《文化哲學》裏面提出的敬畏生命倫理學。在他看來,敬畏生命是一切倫理最後退無可退的基礎,如果把這點都放棄了,也就無所謂倫理了,文化也就不可能繼續,一切也就結束。

史懷哲的理論很有感染力,但他預設了一個小小的前提:在他強調敬畏生命倫理觀是一個道德的人永恆的債主,讓他永遠不得安息而努力地活著的時候,他默認人都可以這樣活著,或者更準確的說,人都有足夠的能力以這種方式活下去。

史懷哲本人在哲學神學醫學音樂四種維度都是極品天才,三十歲之前哲學神學博士,敬畏生命倫理學的基本架構就出書了,同時管風琴彈得世界知名,然後現讀醫科跑到非洲去行醫五十年,時不時開個演奏會為慈善募集資金,中途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九十歲高齡蒙上帝召喚仙逝。他的生命意志對普通人來說完全不可能望其項背,甚至單就智商這一條硬性局限,絕大多數人就連高山仰止資格都沒有,更談不上理解。換句話說,他之所以能夠擔負起敬畏生命的苦行生活,是因為他有一個強健而有活力的靈魂,意志上皮糙肉硬的他,根本不會為雞毛蒜皮的命運痛苦萬分。

可惜不是史懷哲,《告白》中的小孩就在這樣或那樣的情結中翻來覆去地滾來滾去,碾死一幫旁人也在所不惜。黑幫的惡,爾虞我詐是手段,爭權奪利是目的,但其實都指向整個系統的運作;而在這些小孩身上,惡直接終極原因,這些原因的弱智、愚蠢和原始經常讓所謂的成年人目瞪口呆,比如戀母情結,比如被欺負者的卑微自尊。面對這種渾然天成的惡,我們往往無以對應,就像蝙蝠俠拿小丑束手無策一樣,因為小丑不按所謂的道理出牌,他吃牌。

《告白》對應得很漂亮,它先告訴你過去發生了一些什麽,然後告訴你爲什麽,然後告訴了現在又怎麼了,然後告訴你其實都不是看上去的那樣,最後,直到最後,它告訴你,它要的是什麽。

從頭至尾,閃現著那本優秀老師臨終講述教育理念的書,但也從頭至尾,沒有“該”。

對著這個社會的幼稚想像,《告白》狂扇耳光。電影讓接替女主角的年輕男老師現夠了寶,他奉行的“愛的教育”實際上極端愚蠢,而他本人更成爲了一個棋子。整個班級本身就處於病態,被迫害的殺人小孩更是極端瘋狂。每次電影講述一些事情背後的故事,然後就跟上接下來變態的發展,勾出觀眾一些同情,然後就站在上面踩,直到你疲憊。

不錯,正是疲憊,這個是決定普通人和聖人最大的不同。倦、畏、煩,這些才是存在的本相,看到這些海德格爾遠比史懷哲深刻。良心永動機只見於《聖經》,現實中是既無效,如同那位男老師,也不可能的,如同每一位觀眾。

我們經常誤會語詞的含義。“超”倫理並不是倫理之上,剛好相反,是倫理之下的基礎,那兒是意志與恐懼的戰場、是食、殺、性、眠、倦、畏、煩的地盤。如果對這些地帶沒有清醒的認識,匆忙搭起的上層建築就會像十四歲之前殺人無以處刑一樣的《少年法》一樣,既倫理又道德,但也如同男老師一樣年輕可笑。

笑意從何而來?答案很簡單,我們其實心底都懂得那些更深的真理,只不過平時用各種花花綠綠自欺欺人的理由蓋了而已,而當電影把這些遮羞布用腳撥開,直接把我們放回本來的位置的時候,回頭一看,大家都笑了。

你的背後是什麽,於我並不重要,大愛就是不愛,因為心就那麼大。沒有對錯,只有報應,復仇是最基本的道德。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立足于超倫理而直觀惡,它敢於講述復仇而又不帶多少情感,它有點兒新倫理的氣象,可能沒有指出新的應該怎麼樣,而是說舊的那樣是錯誤的。美好的還是存在,就像那個小朋友送女主角的糖。但至惡更不會消失,諸事諸行,生生不息,如同影片最後,“從今天開始”這個起頭的句式,本身就是個“玩笑罷了”。

 4 ) 为什么死的都是女人?

为什么那些问题学生的责任都在母亲?
为什么死的都是女性?
为什么遭到控诉的全部是女人?
这部电影里面那些孩子的父亲在成长中的缺席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丝毫没有遭到任何的非议。
为了追求事业疏于管教孩子的母亲被炸死了,过度宠溺孩子的母亲被孩子亲手杀死了。爱上坏男孩的女孩被男孩杀死了,老师的女儿被俩男孩杀死了。
我想到了《水果硬糖》。恋童癖的人总是责怪小孩:是她主动勾引我的;她实在太可爱了,我实在克制不住。。。因为小孩太容易被责备了。把责任推卸给小孩太容易了。

这部电影也是这样,把所有的责任推卸给女性,推卸给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那些缺席的父亲丝毫不受到任何责难。没有任何舆论压力。
又让我想到韩寒对他女儿的爱,“我也不负责她睡觉,也不给她换尿布,什么都不管,每天就负责让她滚过来,但她就很听我话,也特别喜欢我。”
看到某豆友的评论:
2012-09-27 09:45:43 蛾 谁都知道洗的干净吃的饱饱的胖婴儿很可爱。象洋娃娃或小猫小狗。但是陪伴他,给她洗澡哺乳,跟他的脾气斗争,一点一滴的观察教养纠正,这才是爱一个孩子的父母。看到那些不参与育儿只在孩子洗干净时抱抱然后标榜自己多爱孩子的人都深深厌恶

深以为然。


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付出了那么多的无形劳动,能轻易被否定。而当甩手君子的父亲,却有权利来批判,来指指点点。
那个为了自己的事业追求,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的母亲在这部电影里面被炸死了(也可能没有),而那个缺席的父亲呢?连背景都不曾出现。只是妈妈在照顾孩子,在孩子发疯的时候、在孩子脏乱的时候、在孩子崩溃的时候。这个妈妈被孩子亲手杀死了,被很多观看电影的人谴责,而那位缺席的父亲呢?

养不教,谁之过?

这部电影看完我非常生气。

 5 ) 殉道者北原美月

女初中生北原美月,在小说中被定为“殉道者”,在电影中同样分量十足却易于被忽视。美月的作用在其出场后不久就已经由角色自己说出来了 “老师,这个班级不正常” 换言之,美月是从一个正常者的角度在察觉并观察到所有的”不正常“,这点是她与热血老师的区别,后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缺乏理解,而前者对事情则是完全的理解。 美月的内心也有黑暗,她崇拜luna sea(她应该不是luna sea本人),不过她准备的毒药却是自杀用的,所以她同样也看轻生命,并且也理解看轻生命的其他诸人,包括最后杀死她的修哉。不过对她来说,这些黑暗是不正常的,是不该表露出来的。她虽然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是她相信某种”正常“的存在,所以她才不去欺负渡边,才相信悠子无意做出在牛奶里放血这种事,才会对悠子说“修哉只不过是因为在意母亲……”。因此她以某种纯粹感而不负”美呆“之名。她呆不是因为她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她依旧相信。她的立场是在第三方位置,悠子也把她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列为”无关的受害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她的立场是反对悠子的复仇行动,这从她与悠子见面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但正是由于她,悠子的复仇行动才得以成功,并且最终也替美月自己复仇了。在美月看来,悠子的复仇行动同样属于不正常,这点与樱宫不谋而合。 不过美月的死却绝对不是意外,而是必然。因为从一开始美月注定就是殉道者,某种程度上是弱化女版的另一个”樱宫“。正是因为她察觉、理解甚至接受一切的不正常的同时却又坚信”正常“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她不得不为”正常“殉道。她很纯粹的爱着修哉,理解并接受他的一切。这样对待学生曾经被教育者视为不二的法门,结果她仅仅因为向修哉陈述事实,就被杀害了。她的死也表示某种现实常态的崩溃,而”非常态“则成为了一种常态。于是”美月“和”由美“”樱宫“一样死了,而悠子活着并且完成了复仇。 注:我没有看过小说原著,不过据说在小说中,美月更为的阴暗冷酷,内心爱直树,和修哉相互消遣,对维特抱有杀意。似乎小说里她轻视生命的成分更重,而对常态的信奉更弱,最终也让自己的生命成为祭品。如果是这样,那么电影中对于美月这个角色的改编和利用就相当出色而且成功。 -----------以下写于1月30日----------- 下面有关于小说的剧透, 虽然电影已经透的差不多了 不过我几乎把与美月有关的内容全透了 不喜勿视 ----------------------------------------------- 我把小说也看完了,小说中关于美月的部分需要加注的是: 1. 小说中修哉说美月相貌外表平凡,没什么特点 2. 小说中美月认为直树是自己的初恋,把修哉看成自己被欺负后“惟一的伙伴”,她对修哉的感情由此而生。修哉则是看见美月去买药品,他后来被美月的头脑吸引。他以为美月和自己一样也想杀人,发现美月只是单纯想模仿luna sea却不想杀人时很失望。从美月自己的和最后修哉的描述来看,美月对修哉的感情很可能是单纯而且真实的。 3. 小说中美月描述了很多关于维特的细节。她发现维特不仅愚蠢,而且只是崇拜樱宫,想要通过某种表现来满足自己“当好老师”的幻想,而并非真的在意学生。她不满维特间接逼死直树。最后在指证维特前,她用修哉给的测谎仪验证了维特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对维特做出指控。 4. 小说中是将美月给森口的信全文写出,在小说中美月已经将这封信写好寄给文学刊物投稿,并且希望借此能让森口看到。但是小说中没有明确表示森口是否看到了这封信。没有美月与森口见面的剧情。美月在信中并没有透露修哉的恋母情结,美月只是在最后于修哉的争吵中说出了这件事。 5. 小说中没有讨论生命的重量,美月最后只是问了老师现在对制裁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 6. 小说中暗示了一些美月可能不为人知的事:比如修哉说美月失踪一周了也没人找她,美月说自己从不曾反抗家人所以晚归只要找个借口就没事。 7. 美月与直树的关系比电影中展现的要更近。美月家离直树家很近,美月小学低年级时常和直树的二姐玩,美月也会时常去直树家做客。 8.美月在森口告白后,相信森口心中仍有道德的存在,所以她事后就去用药品验证了牛奶中没有血液(牛奶被樱宫掉包了)。 9.美月在最后一次家访时试图有意想让直树知道牛奶的真实情况,但是最后没能成功把信递给直树。 10.美月幻觉似的认为luna sea就是另一个自己,不是崇拜也不是认同。理由是luna sea和自己的名字有关联,而且收集的药品也和自己一样。修哉认为美月对后者的说法可疑。从美月提到自己父母这点来看,排除美月就是luna sea的可能。 11. 美月被杀一是因为她说直树是她的初恋,二是她指出了修哉妈妈控的问题 12.森口其实认为自己的设计也是造成美月的死的因素之一(但她说不应该推卸责任,所以该负责任还是修哉) 13.小说中美月是被修哉掐死的,没有被锤击。也没有关于她被肢解的描述。 总结,小说中美月因为维特的糟糕表现而怀念森口。她同情不敢来上学直树和被欺负的修哉,对学生的霸凌欺负很是不满。她对森口的制裁持怀疑思考的态度,对维特的愚蠢和虚伪极度不满以至于起杀意。她对修哉和直树的态度可以说是站在保护和拯救的立场上,可以说她是站在某种“传统”或“常态”的角度看待问题。但她并不像樱宫那样坚定,否则以她对事态的认知,她完全可以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干预手段,比如在第二次家访时就设法告知直树牛奶的真相,或者把森口告白事件告诉维特,而非冷眼看着事态滑向不可收拾。最终现实的发展还是将她也逼向了极端。可以想见,假如她不是被修哉杀害而维特依旧留任,那么她很可能会真的杀了维特。不过她在投稿中表明了自己的杀意,很可能是希望借此增加森口读到信的几率,并且希望森口或者其他人会来阻止自己,因为显然美月不是那种希望杀人以求成名的人。她对修哉的理解可能不逊于最后的森口,却丝毫不感到恐惧,这不仅是因为她单纯的情感,还因为她本有轻生的态度。总体上看,美月虽然善于观察与思考,心智却还是单纯,徘徊在善恶之间。她会让人想到很多处于那个年龄,思维已经很活跃但在价值观上还很困惑的孩子。她的观察与思考串联起了剧情中的各种线索,也引导读者了解那种种”不正常的状态“。 小说中相对更突显美月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而电影中则是相对更突显美月困惑与单纯的一面。 -------------------2月1日-------------------- 另外,个人看法,因为美月和森口在对待两少年的立场是对立的(在小说中尤为明显),所以电影在安排两人见面直接交锋,我觉得是相当有意思的,这是一个不错的安排。      不过小说中美月是希望无论如何也要问森口,而且美月还把稿子寄给杂志了。而电影中美月写给森口的信却从没想要寄出去,而且美月似乎只是单纯想要倾诉,却不想追问什么。所以两人的交锋没有什么火花。如果是小说中的两人见面了,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6 ) 當你真正感到痛,才會知道「痛」是什麼

我沒有看原著小說,就先看了松隆子的電影『告白』。所以,從她的第一場告白開始,一直到每個人各自的告白,我始終處於一種高度震懾的狀態,過程中亦不自覺數次深呼吸,直至劇終,精神依舊緊繃。很難具體形容電影有多銳利?卻隱約感到它一刀切開人們內心底層對世界的困惑,將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層,一層又一層的切開。 看完電影的後勁極強,整個下午都有著難以排遣的焦灼感,感覺整個世界不斷擴張,我看到的不再只是電影中莫名殘酷的黑暗,而是黑暗盡頭被更巨大的光芒所包圍的世界。我慶幸自己還有感覺,還有能力往悲劇的源頭探索。 奇妙的是,此刻的我,竟以平靜的心情想起整個故事,我忽然明白為何遭逢劇慟的初中女老師(松隆子)能以如此沉著的態度面對,因為當人承受了難以想像的變故時,所有情緒會瞬間退回內心深處,獨留清澈雙眼看盡複雜人性背後一目瞭然的自私與殘酷。 電影中,每個人的告白不約而同掀開了人性底層最陰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學生的女老師(她無法接受殘酷殺害她四歲女兒的學生在法律的保障下毫髮無傷);從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A(他得不到母愛,因而任意踐踏他人的生命);膽小如鼠卻犯下大錯的自卑少年B(他想證明自己並非別人眼中膽怯無用的少年);一味溺愛兒子少年B的母親(兒子犯下滔天大罪,她仍堅持兒子只是被不良同學帶壞);品學兼優卻陰暗無比的少女(她看清了人強悍背後的軟弱,卻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他們每個人看起來都與常人無異,內心的告白卻都如此驚人,這就好比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陰暗,陰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傷口:童年的創傷,成長過程的陰影,以及被人殘酷對待的烙印。當陰暗毫無遮掩的被攤在陽光下,心中的弱點也將一攬無遺,赫然發現殘酷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受傷的靈魂。無法接受自己不被愛的事實,因而奪人所愛,傷人所愛。然而,受傷並不能變成傷人的藉口,一個必須藉由傷害別人以證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顯了他的自私與脆弱。 【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任何藉口】 我想起電影第一個讓我不寒而慄的畫面:松隆子以平靜的語氣對台下學生講述女兒被殺害的過程,學生們只稍試停頓,又繼續嬉鬧。彷彿只是死了一隻螞蟻那麼簡單,對他們並不造成任何影響。那種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不難理解為何會有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只要不是欺負到自己頭上,他們沒有任何感覺。 沒有感覺,怎麼可能感同身受;沒有感覺,有時連冷眼旁觀都覺多餘。那種集體的冷酷,開始由內而外不斷幅射,故作強大的軟弱者,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被欺負到底的人,則以扭曲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於是,大錯鑄成。 可笑的是,在法律的保護之下,未成年的他們即便被判定有罪,也能輕而易舉的重返社會,隨時隨地都能得到重生的機會。 因此,本來就對生命的存在沒有感覺的他們更加有恃無恐,傷害他人,以別人的痛苦為樂,竟變成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以此邏輯推想,殺一個人真的沒什麼。 而造成青少年如此冷漠偏差的幫兇不是別人,正是整個社會與家庭。 法律的偏袒,家庭的溺愛,再加上學校的縱容,使他們無需為自己的犯行付出代價,甚至不覺自己有錯,並習以為常的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少年A虐待貓狗,傷害別人,只是為了得到他最愛的母親的注意;少年B殺害小女孩,誰叫所有人都說他沒用。少年B的母親不但不怪他,反而責怪別人對他兒子的不公平對待。 他們都是潛意識上的“被害者”,得不到別人的重視,感受不到愛,進而變成加害者,但心裡感覺被傷害,不代表可以任意傷害別人,取走別人心裡重要的東西。 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任何藉口;錯了,就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所有以自我為出發點對他人進行的迫害,都不該輕易獲得原諒,這不是幾歲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愛的教育,真的是以“愛”為出發點嗎?】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電影深深諷刺了所謂『愛的教育』。 電影中取代松隆子的是一個熱血的年輕男老師,他實行的就是愛的教育。他想和每位學生當朋友,天真的以為只要和學生成為朋友就能懂他們的內心世界。然而,一無所知的他,卻徹底成為每個學生心中的大笨蛋。 記得日劇『女王的教室』中,魔鬼女老師曾冷冷地諷刺一味討好學生的女老師並不是為學生好,而是在為自己好,當時感覺這番話真是一針見血。仔細想想,沒有老師不喜歡受到學生歡迎,但想受學生歡迎就必須放下身段,適度迎合學生的喜好。 可是,這樣真的是對學生好嗎?在他們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內在卻已開始反叛的階段,如果他們犯錯的時候只是苦口婆心的勸導,會有任何警惕作用嗎?我認為“亦師亦友”是師生關係的理想境界,不是不可能,但只會發生在心智成熟的學生身上。中國教育非常重視師生之間的倫理,強調『尊師重道』,現在想來不無道理,一個老師如果無法獲得學生的尊重,他講的話就起不了任何作用,又怎麼可能給學生好的影響。 就像電影中的熱血男老師,空有滿腔教學熱忱,自以為和學生很麻吉,但事實上他根本打動不了任何學生,所有人對他陽奉陰違,完全沒把他擺在眼裡。他不但進不了學生的內心世界,還像是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 愛的教育,如果無法以真正了解為前提,將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是一種口號式的理想主義罷了。 我想起初中時唸的教會學校,當時學校開始禁止體罰,學生考不好或犯錯,老師只能口頭勸說。正當所有學生開心大解放的同時,我們導師是唯一不遵守規定的老師,他的理由我至今都記得: 『我的班上沒有愛的教育那一套,錯了就該打,只是說一說,你們根本不痛不癢。不感到痛,你們不會記住錯。』 後來,老師果然說到做到,犯錯照打,考試不及格也打,我們上班導的課就像女王教室的小學生一樣,整天戰戰兢兢,功課也絲毫不敢馬虎,每次想偷懶,一想到藤條落在身上的疼痛就立刻清醒。 最後,我們班不管在各方面都是全年級第一名。老師沒有實行愛的教育,卻讓我清楚記得:想成功,就要付出努力,做錯事,就得付出代價,沒有人能輕易獲得原諒,這才是公平。 再後來,我自己也當了老師,一開始,還不太會當老師,總不自覺替學生找藉口,卻也挫折的發現學生越來越差:你越尊重他,他越目中無人,完全不當一回事。 那一瞬間,我突然想起初中導師的話:不感到痛,你們不會記住錯。 於是,我重新調整教學的步調,開始訂好課堂規矩,並嚴格執行:作業遲交一週扣十分,第二次就直接零分。效果立竿見影,以往老是收不齊的作業,隔週就全數收齊了。 我想以對所有學生公平的前提做為當老師的原則,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但至少儘量不偏私,不替學生找藉口,更不讓學生把老師的好當成無所謂的理由。太輕易的原諒,只會讓他們對錯誤沒有感覺,真的只有零分一次,下次才會記得要準時交作業。 任何事由小看大,準時交作業事小,但只有把小事當一回事,才不會把“尊重別人”和“珍惜生命”這等大事,當成可有可無的小事。 電影中,年輕男老師的愛的教育和松隆子犯錯就要付出代價的教育方式,形成強烈對比。也許每個老師都曾相信人性,相信愛的教育的可行性,然而,事實證明:人,遠比我們想像中更複雜,更難以理解。 重點不是教育的方式,而是教育的目的。想教出一個思想光明,善良正直的孩子,就必須在他犯錯的當下讓他牢記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自我催眠的樂觀相信他下次一定會改。與其相信明天晴天不如未雨綢繆,你告訴他一百次生命珍貴,失去重要的東西會很痛,他一樣不會有任何感覺,但你只要讓他親自體會一次失去重要東西的感覺,他就會明白「痛」是什麼,並永遠記住痛的感覺。 說來殘酷,可就是人性啊!如果所受的教育和國家法律都保護不了我們心中重要的人,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似乎就是唯一的方法。 讓他記得: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如果不是心存惡念,就不會產生苦果。 【真正的光明,必定來自陰暗深處】 漸漸的,我們不再只看到表面光明的世界,而是真正處於陰暗之境,看見光影交織的世界中,善與惡如影隨形的真貌。我們不必強迫自己一心向善,如果惡也是本質的部分(包括後天被傷害形成的陰影)。 有人說,電影中的女老師不該這樣對自己的學生,我覺得這說法太強人所難了,只看到她身為老師的部分,卻忽略了她也是痛失愛女的平凡母親。再說,老師也是人,以超高的道德標準定義她,這也未免有失公平。 每次看到『廢死聯盟』高舉要受害者家屬放下原諒的旗幟,我都覺得荒謬可笑,憑什麼加害者輕易就能得到重生,而被害者就得無辜枉死,家屬還得揹負一輩子的傷痛。媒體又總是傾向加害者也許情有可原的方向誤導觀眾,卻忽略了所有的情有可原都不能當作傷害他人的藉口。 試問,今天如果被害的是你的女兒,還能輕易說出原諒或放下嗎?我們整個社會不知不覺變成共犯結構,總有事不關己的人試圖在別人的悲劇中以悲天憫人的姿態插上一角。在我看來,對加害者的過度寬容如同對被害者的二度傷害,如果做錯事,只要表面認錯就能得到原諒,這世界還有什麼公理正義可言? 任何一個人都難以承受失去摯愛的痛苦,因此,我完全理解女老師後來的行徑:她以冷靜武裝自己,不帶絲毫情感,一步步為女兒討回公道。 太過悲傷的際遇也預示著生命的無常,儘管無常經常是人為造成。 最後,當我看到松隆子從頭到尾冷到極致的神情融化在小男孩送的糖果中,那一刻,小孩的純真與糖果的甜彷彿一道暖流,同時流過我緊繃的心,我終於在這個憂傷的故事裡看到一束光,不冷不熱的溫度,足以流下溫熱的淚,這樣就好。 沒有人希望世界變得如此糟,但如果糟糕已成世界常態,我們也不必自欺欺人的說:我只看到太陽,哪來的陰暗? 沒有太陽的世界的確很冷,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真正的光明,必定來自陰暗處。當我們能無所畏懼的在陰暗處張大雙眼,也許,久違的陽光就不遠了。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aiyung

 短评

據說《告白》很殘酷,可我覺得它也像溫馨的母親節電影﹝就像深作欣二的《大逃殺》其實是為年輕人打氣的勵志片﹞,因為整個故事都在安慰母親:孩子再壞﹝即使壞得把你殺掉﹞,他們的眼裡也只有你啊!

5分钟前
  • 推荐

中二是种病,得下猛药治!

10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由于改编和本身情节以及中岛哲也风格的缘故,对白过多,过于舞台剧化——很容易让人想起《被嫌弃..》,诚然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整体感上并不比松子要强,尽管在摄影、剪辑造成的气氛渲染上,比那一部更加炉火纯青。原著与电影各有优劣,原著更能发掘奇爱,电影却在技法之间宣扬童真与社会的双重冷酷。

1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都是你爸害的(《松子》),都是你妈逼的(《告白》),中岛哲也太喜欢成长阴影了吧……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只是个孩子。

20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电影表现的方式与以往比较相当不同,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大量的特写,画面也甚是唯美。有很多人说此片因为拍摄、剪辑与音乐的搭配十足就是一部超长版的MV,但至少代表这部电影很美;也有人说内容空洞苍白,那只能说原著本身就有这样的问题。最后那句“开玩笑的……”比原著带来的震撼还大。★★★★

22分钟前
  • Q。
  • 推荐

有三个理由给五星。其一,短评前几页充斥着“你丫要是打五星就是十足的傻逼弱智加白痴”,没错白痴总是是很多的,不介意加我一个;其二,没看过原著,没资格对其差异说三道四,但片子的流畅有足够的理由吸引我满106分钟;其三,中岛哲也一次不同以往的尝试,华丽的中岛很好看,阴暗的一样精彩。

26分钟前
  • kissdemon
  • 力荐

你善,是因为你未被这个社会狠狠伤过;你恶,是因为你未被这个世界好好爱过。伪善的我们,有的人伪装一下子,有的人伪装一辈子,于是前者就被称为恶人,后者就被称为善人。人之初,性本善,本来也就是屁话。

2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中岛哲也再次把我震撼了.在看过小说的前提下,映画竟然一点都不冷场,镜头和剪辑简直神了!爱radiohead那么多年,第一次把thom的质感视觉化的,就是这次了.....实在太爱了!赶紧出碟吧我要珍藏

31分钟前
  • 蘇湛
  • 力荐

一直觉得日本是个将至美和至恶表现得最淋漓的国家,可能别人常说的变态来源于此。前一秒还是至真至纯唯美的慢镜头(此片特色),下一秒就是人性的最丑陋。每个人的告白,将故事讲述的逶迤婀娜。对一个人最强的复仇不是让他死,而是让他手刃自己最爱的人和唯一最懂自己的人。五星心理悬疑片

32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这片告诉我们,正太与萝莉都是斗不过御姐的……

34分钟前
  • Dulcixote
  • 推荐

分段式MV+慢镜美学。少年的邪恶原罪在松隆子的平静复仇面前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什么样的大人,什么样的孩子:人间炼狱,就是把邪恶当幸福了。只是如果要讲述一个如此沉重的主题,又何必要使用眼花缭乱的破碎剪辑呢?害我两年前看到一半就放弃了。(ˇˍˇ)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没有一人完全善,也没有一人完全恶。同情厌恶惊悚与快感最后一起炸裂,强烈震撼。导演把黑暗绝望情节拍得如此娱乐好看,令人汗毛倒竖。

41分钟前
  • Flusse
  • 力荐

中岛哲也导演《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可以算华丽三部曲,都喜欢,但这部太厉害,太好看,形式感,音乐衬底,故事内容,叙事方式,以及一大堆萝莉正太扎堆,以优雅、轻松、热闹的外在形式,表达巨大的无边的哀凉和悲观,太对个人胃口了。100分。

4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一个打碎的瓶子粘合起来没有痕迹/散发了的香气又钻回密封的瓶里/撑开的伞合起来走失的人回到原地/一场大雨往上逆向卷起云层大气/旋转木马倒着旋转时针它走往童年方向/我们回到无数个开始那些个年轻激烈的早上

43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A和B杀死了我的女儿,我不会说出他们的身份的,我要原谅他们,救赎他们,让他们知道生命的宝贵。我上面说的,是开玩笑的。

48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等本片有下载的时候一定会有不少恶评,与以往的中岛哲也完全不同,大量的特写与高速慢镜的运用,全片好似分段式MV,情节上各种意识流似的拼贴。导演视乎在还原一种心理动作。谈不上非常喜欢,但却仍想赞一下。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深い、重い、中国で上映できない

57分钟前
  • 周九九
  • 力荐

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震撼的剧了,喜欢这部剧的导演,处理的非常好~~~

1小时前
  • rockets912
  • 力荐

当罪人无法通过法律将其制裁的时候,唯有以暴制暴。本以为是个推理片,想不到电影一开始就已经知道犯人是谁,只剩下女教师的复仇;本以为她在关键时刻会俗套地圣母一把,看在对方“还是个孩子”的份上原谅杀死自己女儿的学生,想不到她腹黑到底,把两个少年折磨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太tm帅了。

1小时前
  • shiy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