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包法利夫人

剧情片法国2014

主演:杰玛·阿特登,杰森·弗莱明,法布莱斯·鲁奇尼,艾尔莎·泽贝斯坦,尼尔斯·施内德,卡西·莫泰·克莱恩,菲利普·乌禅

导演:安妮·芳婷

 剧照

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1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2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3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4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5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6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13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14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15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16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17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18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19新包法利夫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20:21

详细剧情

  珍玛(杰玛·阿特登 Gemma Arterton 饰)和丈夫查理(杰森·弗莱明 Jason Flemyng 饰)结婚多年,两人生活在一座民风温和而又淳朴的小镇中,日子在平静里缓缓流逝。查理是一位性格十分内敛的木匠,而珍玛则是一名画家,虽然查理平日里对珍玛照拂有加,呵护备至,但珍玛的内心里却总是渴望如同暴风雨一般猛烈的感情。  一天,珍玛在野外被马蜂蛰到晕了过去,马丁(法布莱斯·鲁奇尼 Fabrice Luchini 饰)和布列西尼(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两人路过将珍玛送到了医院。之后,珍玛再次在街上和马丁重逢了,后者邀请她到自己家里去玩,就这样,马丁和珍玛之间碰撞出了背德的爱情火花。

 长篇影评

 1 ) 时代可以让你重来,定势的思维才是不可回头的砒霜

最后一幕,出轨的对象男孩回来了。扔了一束花。为什么会仍这个动作呢?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多管闲事的邻居,珍玛也不会死。老头的思维定势和福楼拜的包法力堵人的时代一样可怕。珍玛并不是艾玛阿。

最后一幕,出轨的对象男孩回来了。扔了一束花。为什么会仍这个动作呢?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多管闲事的邻居,珍玛也不会死。老头的思维定势和福楼拜的包法力堵人的时代一样可怕。珍玛并不是艾玛阿。

最后一幕,出轨的对象男孩回来了。扔了一束花。为什么会仍这个动作呢?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多管闲事的邻居,珍玛也不会死。老头的思维定势和福楼拜的包法力堵人的时代一样可怕。珍玛并不是艾玛阿。

 2 ) 臆想是一条出路

“人们都认为乡村生活非常美妙,其实需要强大的力量才能不被困住,非常强大的内在力量。与人们的想象恰恰相反,在乡下,很多人都要服用抗抑郁的药物,不然就喝苹果烧酒。” Martin说完,便邀请Gemma品尝一番。

我以为,这是这是对Gemma的奉劝,但是看完之后发现这更像是对Martin的诠释。

Martin放弃在巴黎的毫无意义的工作回到家乡,继承面包店,在寂静的乡村里生活了7年。

势利的邻居,愚蠢的儿子,无性的婚姻,如死水一般。

某一天,漂亮的Gemma和她的丈夫搬到了他对面的老房子里。

他被Gemma吸引,他尾随Gemma窥看她的生活,他幻想Gemma和年轻的城堡主人盛装舞蹈,他激活16岁时情窦初开的阅读体验,他重新翻开《包法利夫人》在里面寻找符合Gemma行为的蛛丝迹,他吮吸着Gemma的荷尔蒙,他像一位在电影院里枯坐一个半小时苦苦等待戏剧冲突的观众。

他渴望,凝视,解读,导演,编撰,注解。

最后,结局如预期到来,虽然没有忠实原著。

书里,包法利夫人不堪重负自绝于世,片中,Gemma渴望崭新的开始,却机缘巧合的被三个渴望她的男人害死。

寒冷的冬天来临,洁白的雪花飘落,孤寂乏味的乡村生活日复一日。对文学作品和女性的臆想是Martin为生活找的一条出路。

新的邻居,新的故事。

 3 ) 人生有时候和艺术是惊人的相似

不知道看哪部电影时就直接根据海报来决定,这是我一贯选片的方式。
今晚就成功地被这部电影浪漫、自然而又温暖的海报吸引了。下面就来聊聊今晚这个随意的决定吧。

珍玛是个室内设计师,热情美丽大方。查理是个维修工人,性情腼腆低调。为了远离伦敦的都市喧嚣,二人搬来了法国诺曼底生活。这里有广阔的草地和枝叶自由蔓延的大树。正如他们的邻居马丁,也就是这部电影的叙述者所说,“这里,生活的艺术被重视。”

珍玛夫妇凭借二人随和的性格和职业能力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他们也不时地被邀请去邻居家里吃饭聊天。随着新鲜感的消逝,渐渐地,珍玛感觉到了孤独。而查理却并未发觉。这个丈夫依然宅在家里,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这里开始,明显感受到了二人的距离。

在一次散步中,珍玛因为马蜂叮咬后过敏晕倒。年轻的法律学生海威尔路过救了她。一段婚外情就此展开。在本文的叙述者马丁看来,海威尔无能、懒散。我也很好奇为什么珍玛会喜欢上这个小鲜肉。两个人并没有很多灵魂交流。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小鲜肉的家里有一座大城堡。城堡优雅复古的装修很契合珍玛的职业品味。所以这座城堡其实是一个隐喻,暗示着珍玛的思想交流诉求。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小鲜肉比珍玛的老公更会表达爱意。他会直接告诉珍玛他爱她,他需要她。

在一段亲密的关系里,能够感觉到被需要,是多么令人满足的事。

很快这种畸形的恋情伴随着海威尔的提前松手而告终。而珍玛的老公也发现了自己头顶带着一顶大绿帽。她的老公愤怒地回到了伦敦。两个亲密的男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离自己而去,这对于大多数女人而言都是个不小的打击。好在珍玛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人。她拥有收拾烂摊子的能力。天意弄人的是,正当她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那个曾经真正给她带来过伤害的初恋出现了。这个男人拥有渣男最典型的特征,口是心非,三心两用。

从珍玛最后的日记可以看得出,珍玛当初与丈夫结婚就是源于这个渣男的伤害。相比渣男的自私无情,丈夫的温厚善良更加打动她。但是只是感动,而不是爱。

写到这里,我心中的疑团终于揭开了。为什么这部电影叫《新包法利夫人》?为什么珍玛最终还是会死去?跟包法利夫人的结局一样呢?

从影片最后的结局来看,珍玛是死于丈夫和渣男共同的失误上。这个暗示其实揭示了珍玛真正的死因,那就是死于女人对爱情的不切实际幻想。即使过去了几个世纪,女人的这个软肋依然致命。

因此,如马丁所说,人生有时和艺术惊人的相似。

 4 ) 入戏太深的人很可怕

【文广专区】

法国乡村风光很宜人,珍玛的连衣裙很迷人,老文青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很动人,而最后的法式冷幽默也很“雷人”!不得不佩服法国人的艺术品位、敏锐细腻以及丰富得无处安放、让人拍案称奇的想象力和才情。

回到故事本身,归根到底,罪魁祸首还是我们这位热爱文学、入戏太深,以虚构的小说情节来指导生活,并对所有美丽女邻居心怀文艺式悲悯之情,当然还有些难以启齿的隐秘之情的可爱又有些可恨的小老头儿。要不是他自以为是地为了阻止珍玛滑向所谓的“包法利夫人万劫不复的厄运”而冒充珍玛的年轻情人写给珍玛的分手信,可能珍玛也不一定会落得个这般被老天开玩笑的结局了。

人们常常习惯性地以自己热爱或从事的专业作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框架,因为这样更轻松,也让自己感到安全。例如,物理学家总觉得世界能被一个完美简洁的公式所概括,生物学家爱用维持基因延续来解释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政治家们对建造宏大的“社会工程”乐此不疲……有时想想,他们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个“入戏太深”、沉迷在“简化论”窠臼里的智力达人与精神懒人?我从这部片子里看到的是:被自己的思维框架绑架,不仅桎梏了自己,甚至还可能给他人带去无法挽回的伤害,真是可怕!让我觉得最可怜的是珍玛和她的情人,虽说出轨是道德上的污点,但情人间误以为对方是负心人并且永无澄清的机会,毕竟也是一件令人悲伤难过的憾事。

这部影片绝大时候像严肃的正剧,结尾处则成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静下心来再回味,还是一场细思极恐的人性悲剧。

 5 ) 谁能书写TA的命运?

昨天刚刚把周克希版本的《包法利夫人》读完,留给我一些非常深刻又朦胧的感受,就像emma常常体会到那种奇怪的平静。今天就把《新包法利夫人》看完了,在一个阳光明朗的下午,雾蒙蒙的天气刚刚过去。电影里把《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两本名著排在了一起。打字到这,突然也发现了她们的相似之处,包括她们对平庸生活的思考,对爱情的幻梦与追求。为什么最终都要以女性的死来终结一切?

对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一向处于纠结的态度。一方面是偷懒的心理,影视让你不用再费脑子去幻想,构建一个新的世界。它直接给你色彩斑斓的景象,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我就可以get到这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因为我看书速度实在是太慢)以最少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吸收那些一流的信息。另一方面,先读原著还是先看影视,是一个赌注,常让我为难。先读原著,文字刺激产生的想象会让人对选角十分苛刻,更不要提对故事的展现,这种情况下我宁愿不看,也不想花费两小时去忍受一个可能的流水账。先看影视,却会限制我对原著的记忆,产生一个马太效应。对于影像中存在的片段我会更加记忆深刻,读到那时,甚至有种到影视取景地打卡的激动和“原来就是这呀”的熟稔。而对影视中没有的部分,文字也无法改变它在我脑中的空白。我无法再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故事中的人物模样,因为他们都已经既定了。“像被钉在了板上的蝴蝶那样”。

后来我就有一个原则。如果是流行小说,不被列为经典或是可能的经典时,看影视,足矣。如果是经典,原著,影视可有可无的选项。当然,经典的定义来源外界的评价和我自身的好恶。比如简奥斯丁的作品我觉得看看影视就可。

高一的时候还没读《安娜卡列尼娜》,碰巧看了Joe White拍摄的版本,惊为天人。后来去读了原著反而没能在我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很欣赏Knightly对Anna的演绎,但读原著中对Anna丰满娇媚的描述时Knightly那平板似的平胸火柴人形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也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痛苦啊。

我不想看其他版本的《包法利夫人》,一是都是完全置于书中的年代,我最近对古代片没什么兴趣,现代人强凹古典做派那让我昏昏欲睡。评价较为好的是于佩尔阿姨的版本,虽然我爱于佩尔阿姨,但是阿姨那坚毅的长相和气质中自带的冷漠强大真不能让我代入到Emma身上。Emma在我心中应该是一个更为娇柔的少妇,有点犹豫不决,时有放纵癫狂的锋芒。如果是于佩尔阿姨的版本,我觉得Emma最后根本不会自杀,而是去毙了那一个个的狗男人。

所以Anne fantine的版本特别合我心意,不是按部就班、步步相叠的重现,而是一个可爱的试验。就算是翻船了,我也能把它当成另一个故事,不会让我对原著产生任何可怕的联想。

表面上这是Gemma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但实际上是Martin和Gemma的纠缠。

Marin在里面可以说是三重的身份。一,最明显的,他给的面包归根结底还是Gemma的死因,他是她的邻居,一直对她怀有情愫,持续对她的生活进行窥视。他相当于原著中的奥梅和贾斯丁。二,福楼拜。他自主地把自己代入福楼拜,有意识地在书写或改写Gemma的生活。三,“包法利夫人”。 Gemma是明线的包法利夫人,但Matina则是另一维度的“包法利夫人”,甚至比Gemma更接近包法利夫人的实质。

一 ‘Y a rien de plus naturel …Rien de plus humble que le... que le ble.’

“世间没有比小麦更质朴···更谦卑的了。”

作为一个女生,我觉得Gemma真的是一个撩汉高手,暧昧制造机。Gemma一开始就察觉到并清楚Martin被她强烈吸引,甚至有点故意在玩弄他对她的这种情愫。Martin看着她的目光实在是直白长久得毫无掩饰,稍微敏感的女生都能感应到。

Martin与Gemma有几处或暧昧或直接的情感交锋的地方。一步步让Martin的感情升级,除了快结尾处他们的对峙外,印象比较深的有下面几个。

第一处,面包房。Gemma揉面包的神态、声音、身段,绝对不能让人相信她全身心地只是在享受揉面团的快乐。各种感官的沉浸运用。昏暗的面包房里幽深、不绝如缕的诱惑。Martin一个大直男,受其诱惑而不觉。Gemma对他说这好热啊,但之前因为受到情欲刺激而心猿意马说话断断续续的Martin,在这时回答的表情却十分克制,眼神也变得清醒,说话正常。这时候他还能控制自己对Gemma的感觉。

第二处,树林间。Gemma减肥后遛狗遇见Martin,对他的态度有一点冷淡疏远,像是减肥不成功的郁郁寡欢,从对话也知道她很久没去面包房了。推想她是觉得面包热量高。Martin主动说他的面包热量不高,Gemma明显不信,说是吗,然后主动道别。被蜜蜂蜇后要求Martin帮她吸出刺来,用语非常命令式。人在危急的时候就会展现自己真正的性格,Gemma其实是个有主见甚至有点强势的女生,同时她也吃准了Martin对她的感情。Herve在这种容易被误会的情况下出场了,她过敏昏倒。这一处也和最后Gemma的死对应了起来。一个人不能逃脱出命运的两次捉弄啊。

第三处,归途中。Gemma过敏治好,坐在Martin旁边,对他说:“您真是太伟大了,Martin。”她说这句话之前有一个看向前方出神的镜头,说这话时也是微微仰着头,有点迷离,不完全像是正常的和一个年长的男子道谢,接着就靠着他的肩上,背起法语:“我本来想...你本来想…他本来想…”这句话也是人物的写照。Gemma在之前应该是打算不怎么和Martin有什么来往的。但这一出之后她改变了自己的心境,选择和他拉近距离。人在经历生病之后,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甚于许多,虚弱之时会去依赖他人。Martin则受到了肯定,对她的情感被鼓励着向前。

第四处,Martin和Gemma同在开车,向她打招呼,她没听到,去了Herve家。Martin就像是一个被绿了的男人在外面等候,然后自我安慰地离开。晚上的餐桌上,Gemma坐在他旁边,撩起头发时露出了吻痕。比起Gemma对于偷情并不谨慎的解释,我更觉得Gemma是故意这么做,挑逗Martin,白天他车开在她旁边时,她不可能没有注意到,何况还是她邻居的车。Martin对她的情愫对她而言像一种可游戏的存在。Martin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有点嫉妒的。

第五处

‘Je suis moi.’

“我就是我。”

Martin一直都非常一厢情愿。

听到包法利一家的名字后,他就不由自主地将他们代入到了这个故事之中。停电那晚,他看着她静静的坐在篝火旁,然后就在脑中给这个场景配音了,把原著中对Emma的描写套在了这。我觉得Gemma在那时并没有如那段描写中那样寂寞绝望,她更像是沉浸在一种平静之中。Gemma第一次到Herve城堡去时,他自己也说他想到的不是Herve平时“保守、无能,在大房子里埋头复习法律”的样子,而是“作为隐秘的引诱者”。

其实这部电影里所有看似与原著里对应的人物实际上与对应者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的。Gemma的确在一些时刻是软弱,但根本上还是一个清醒、理智、坚强,有自己的爱好与热情的女人。Charlie则不像原著里的夏尔那样迟钝而懦弱,是个真正意义上宽厚而果决的男人。Herve不是鲁道夫那样玩弄emma的浪荡子弟,更像是真的投入爱河的一个大男孩。

当Martin给他们这层人物滤镜后,无论真实的他们如何行动,都不能逃脱Martin的强行解说。这或许也是对那些自觉有上帝视角、总爱对他人私事横加干涉的人的讽刺与警示吧。

当Gemma对Martin说“Je suis moi(我就是我). Je suis libre(我是自由的). Je suis capable d’etre heureuse(我有高兴的能力), ok? ”,Martin显然内心受到了冲击,意识到外界和他内心的失衡,说:“J’aimerais vous croire.(我很想相信您)”后来给Gemma送的上面有她名字的面包,是一个承认Gemma就仅仅是Gemma的象征。

这个段落总让我想到一个父亲和女儿的对峙。之前Martin教她说法语也有父亲对女儿的教导的意味。Martin对Gemma的关注和管束就像一个父亲对女儿所会做的那样,都是“我担心你,不想让你走弯路,希望你幸福”。但当一个女性有主体意识之后,就必定会产生冲突。Marin后面的回应也像一个父亲失落又无可奈何地放开双手。

福楼拜在创作Emma这个人物时一定对她有爱的,小说里对Emma的描写一直都浮着一种温柔的爱怜。影片里有些镜头是Martin看向Gemma的视角,也是那样充满的柔情。

Gemma在挣脱Martin对她的男性凝视,也像是在翘首于屏幕前的我们这些看客说:“我就是我。”

下一镜头就是Gemma躺在阳光倾泻的无人草地上,小狗在她身上玩闹,似乎自由,似乎在思索什么。

当你爬出了他人对你的凝视和框架时,你享受真正的自己?

三 ‘Vous l’etes beaucoup plus que vous ne pensez.’

“您比您想象的像她得多。”

Martin对Gemma说的这句话,更像是对他的描述。

影片一开头是Martin在念一段《包法利夫人》中的文字。“大家看着这对舞伴。两人翩然来回,她上身纹丝不动,颌部微垂;他则始终保持同一姿势,挺胸拔背,胳臂圆抡,嘴唇前噘。这女人,跳得可真好!两人久久舞着,看客看都看累了。”(周克希翻译版本)

然后Martin就开始发表见解,说这处,沃尔萨舞会,是包法利夫人一生的重要情节,也是一个转折点。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可能就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段文字中的“她”自然就是包法利夫人,但实际上,这段文字是包法利夫人的视角,她先和“他”,那个子爵跳了舞,子爵把她送回原处,和另一位夫人再次跳舞。这段文字就是子爵和那位夫人跳舞的情形。

像是导演的一个小圈套(果然应该读原著啊朋友们!),“包法利夫人”的这个光环从一开始就套在了Martin头上。

有趣的是,在这段文字之前还有一段描述:“待得(Emma)睁开眼来,只见大厅中央有位夫人坐在圆凳上,三个男客单膝跪在她跟前。她挑了子爵,小提琴乐声又起。”

我马上会联想到就像Martin看着Gemma在三个男人前的抉择一样。

Martin后面还说包法利夫人“她一生都在等待”,其实这更像是对自己的写照。Martin一直都在等待,等待理解,等待爱情。

Martin显然自动就把自己代入了福楼拜的视角。从一开始,Martin就展现出了对福楼拜一定程度的崇拜。也许不仅仅是对福楼拜的崇拜,是对文学的崇拜。影片开头,就是Martin对包法利夫人悲剧的见解以及自述, “我回到诺曼底省,继承父亲的面包店已经有7年了。在佩尔蒂埃出版社工作过十二年,给无人问津的学术论文做过无数的注解。”

他像Emma一样,家人并不能理解他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心灵是隔阂的。Gemma一家到后,他在饭桌上激动和妻儿谈起他们与小说种种的重合,但他们的喜好显然和他不在一个维度,儿子说改编的电影很烂,应该也是没看过原著。最后新邻居的到来,Martin儿子的玩笑,以及他再一次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大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老年(中年?)爱好者,家里人都知道这一点,但并不太理解他,抱着一种调侃的态度。

他对书中爱情的描述烂熟于心,就如Emma对少女时代读到的爱情难以忘怀,始终怀有不死的希望。作一个猜测,Martin对好感的乏于掩饰和对情欲的不善对付,加之他之前的做工内容,可以想象他在之前的人生中也没有什么爱情的经验。和Emma一样,越是没有尝到过那种滋味,越是只有文学的想象,就越是渴求。

原著里的包法利夫人追求而热衷于爱欲。Martin在感到自己“十年无性生活的平静被打破”后,他的欲望复燃了。他没有直接与Gemma产生过肉体的结合,但他想象过Gemma和Herve变成 Emma和鲁道夫在城堡里共舞,在教堂里想起Emma和莱昂的车震情节,把祈祷的女子想象成Emma。在这种对《包法利夫人》的想象代入到具体的人身上时,他无法真正实施的欲望得以宣泄。《包法利夫人》成为了他逃脱平庸无奇的现实、享受不能变现的情欲的乌托邦。

最后一句话,“平静和安详,已经错过了。”Martin烤出来的面包也糊了,心神不宁,然后去找Charlie。这段情节是在葬礼之后发生的。可见那时他还处于Gemma的阴霾之中。死的是Gemma,收到毁灭的可能却是Martin。不过看到最后Martin又朝新来的女人发起新的进攻,预计也是会走出阴影,也是讽刺。

一些其他杂七杂八的感想

1. 片尾演员表出来时第二行赫然:Gemma Bovery·········Gemma Arterto 巧合?别有深意?“人生和艺术有时惊人地相似。”

2. Martin的妻子可能是一个把一切都看在眼里然而啥都不干静静看戏的存在。就像螳螂捕蝉后的黄雀。Martin在面包店门口盯着Herve看时,她说你改喜欢男孩了吗,我喊你你都听不见。Martin看Gemma的眼光一直都是直男式的直勾勾的,妻子绝对是早就发现丈夫对她的兴趣的。在对法国人的争论后,Martin对着Gemma的前行解释和道歉,妻子都尬得看不下去了(愚蠢的丈夫)。Gemma和Herve偷情没多久去面包店时,她就轻描淡写地对丈夫说Charlie对她那么信任,真可怜(现在想来有点指桑骂槐的意味)。他们的婚姻对于妻子而言可能也是很乏味的,对男人都看开了,看着丈夫这么前窜后跳大概也是妻子的乐趣?

3. Gemma死的晚上和之前她玩得很好的法国女人Wizzy过生日放烟花。“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烟花也像是给Gemma的挽歌。

4. 我看到Gemma是被面包噎死时真是惊了。本片其实也可以收纳到死神来了里。感叹一句:处处有风险,生活真不易。

5. 女导演改编男作者,男导演改编女作者。想和李安的色戒做一个对比。原著里Emma爱过的男人都对她没什么情义,对她极好极爱的夏尔她却从未爱过,也是名誉弄人。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变得温情脉脉,少了一些尖锐的诘问。

 6 ) 浪漫又荒诞的。

原来真的有一种爱情是为了自己而去爱另外一个人。为了圆自己对于自身的一种幻想,赋予这个女人以对待心爱的一支精致的阿玛尼表或者钢笔一样的感情。最让我感觉荒诞的是这位做粗粮面包的情怀的老人的感情,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对“包法利夫人”的欣赏,是对此种女性难得一遇的热爱,特别是看他在做面包时的那股生气,让我也一度感觉他确实是恋爱了,陷入了对他心目中“包法利夫人”的那种暗恋的热爱。以及他每次看向“包法利”那毫无遮拦又热忱的眼神,和让一个老头子抬头的冲动。在剧情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虽然这老头子对“包法利夫人”的感情线贯穿全场,可我还是不喜欢这老头子,看向她的那种赤果果的眼神,还有面对儿子的漫不经心,以及太过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果然到最后,面包匠儿子一个讽刺的玩笑,荒诞的使“包法利夫人”荒诞的去世这成了过去式。同时又与他的另一个yy对象安娜卡列尼娜上演了一波荒诞的“开始”。

同时也很心疼杰玛(面包匠心目中的“包法利夫人),对于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的犹豫不决。这也应对了那人生一大驳论,人们常常在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种伴侣的时候而到了结婚年龄。大都要求婚姻是永恒的,但人性又是善变的。一开始也并不知道自己是否爱丈夫的杰玛,面对那种诱惑,必然会去一尝啊。总好比结了婚之后,丢弃自我,本本分分的变成一个“妻子”为好。

电影的视觉效果倒是蛮好的,非常喜欢这些法式的设定,感觉女主也是看的第一眼觉得不咋的,后面越看越性感的那种。

 7 ) 从包法利夫人到安娜.卡列尼娜

从16岁开始就迷恋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又非常自以为是的面包师在暮年时遇到了好像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新包法利夫人,这难道不是命运机缘巧合的馈赠吗?

影片故事情节的设计非常幽默又极巧妙,腹黑得来可以说是四两拨千金,安妮.芳婷真是个聪明的女人。

不管是原著中那个依附于男人,一旦失去了爱情就失去自我乃至生命的脆弱包法利夫人,还是影片中这个有自己一技之长,有生存能力,身心皆自由,虽然会在激情中迷失但是能够把握自己人生的新包法利夫人,不同情况不同年代的她们却都走不出同样的困境,这个困境叫做- 男性的凝视。

新包法利夫人最后死在了身边几个男人的手里,虽然是一连串巧合造就的意外,但是仍然逃不出原著中那样的因果宿命感,即使她非常自信的告诉马丁她和包法利夫人不一样,她是坚强的,她是自由的,可是最后她还是死在了这些男人的手里,当马丁得知死因的那个时刻空中突然出现了烟花,好像在庆贺和应和马丁的脑洞意念的成功,同样的神来之笔还有墓园里几个男人罗生门一般的对白,每个人都说是自己的过失,可是没有一个人真的为死去的杰玛伤心。

有一点印象深刻的是片中英国人对于法国的向往和崇拜以及法国人对于英国人的不屑与鄙视,真是令人叫绝,刚看了《美国骗局》中美国人对于英国人的向往与崇拜对于这个点真是发人深省,杰玛夫妇就是凭着对法国乡村浪漫生活的向往而来,可是新鲜劲很快过去,乡村生活的乏味和艰辛甚至比以往更多,所以马丁说当地人抑郁症极多他们甚至需要药物或者苹果酒来麻醉自己,这也揭示了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需要面临困难的。

福楼拜曾说过《包法利夫人》是对迷失在欲望中的女性的一种警示,的确对于那个年代来说,需要依附男人生存的女性,却又不安于室,不管是对于物欲还是情欲都有着飞蛾扑火一般的执念,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可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女性能够自强自立的年代,女人们却还是逃不出男性的凝视,无法走出这个谜一般的困境真的让人深思。

不管是包法利夫人还是安娜.卡列尼娜,她们都是男性眼中最爱的那种女人,天真、美貌、高贵、性感、相信爱情、明明坐拥一却,却偏偏会为了激情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男人们渴望拥有这样的女人这样的爱情,可是真到了来真的,需要割舍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们却又怂了,他们无法像包法利夫人或者安娜.卡列尼娜那样不顾一切,飞蛾扑火,他们最终只是用清醒冷静的旁观者的视角叙述描写了这样的悲剧故事和悲剧里迷失在欲望中的美丽女主角,云淡风轻的就像墓园里几个男人的对白那样。

妙的是结尾时又搬来了新邻居,似乎看透一切的那个被马丁视为愚蠢至极的儿子骗他说女邻居的名字叫安娜.卡列尼娜!伴随着漫天白雪和俄罗斯音乐的响起,马丁一边在心里激动的感激命运再次巧合的降临一边如信徒般迎了出去。

 8 ) 荒诞矛盾中的真实人性

中年男人马丁七年前回到了诺曼底乡间,这里是他的家乡,曾经也是福楼拜写就《包法利夫人》的地方。马丁从年少就一直醉心文学,对《包法利夫人》情有独钟。这里的生活简单平静,却太过一成不变、风平浪静。

夏日里,对面闲置多年的老房子搬来了新邻居,一对伦敦来的夫妇。巧的是,这对姓包法利的夫妻,名字竟叫做查理和珍玛。妻子 Gemma Bovery 和包法利夫人 Emma Bovary 不仅名字差不多,也同样年轻漂亮、性感迷人,连丈夫查理都是同样的木讷温顺。新婚不久的查理和珍玛离开热闹繁华的都市,来到安静的乡间,因为在这样的小村庄,生活是件被重视的事情,两人希望在这里构筑新的家庭生活。

珍玛举手投足间的娇媚令马丁深深着迷,马丁觉得她就是包法利夫人爱玛,注定与爱玛有着相似的性情和命运。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马丁密切留意观察着珍玛的一举一动。珍玛起初被法国的气候风情、美食美酒和乡间的曼妙风光吸引,不时散步 ,四处探索。没多久却觉得寂寞冷清,也无法适应年久失修的居所,怀念起伦敦的生活。来到乡间别墅准备司法考试的邻居俊朗热情,落寞的珍玛跟他越走越近。马丁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担忧珍玛正在走向与爱玛相同的道路,暗自决定要为珍玛做点事情。

年轻的情人回了巴黎,丈夫离开了家,突然孑然一身的珍玛惹上了官非,欠下了债务,不久又与婚前的旧情人不期而遇,陷入了纠缠麻烦。这些都让马丁更加确信珍玛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就如爱玛一般。马丁尽了自己的努力,想要拯救她,避免悲剧的发生。

珍玛还是死了,并非砒霜中毒,是在混乱中突发的一个微小却致命的意外,但与马丁的“善举”不无关系。

活泼率真的珍玛确实如同爱玛,更如同众多年轻女子一样,憧憬醉人的爱情,厌弃平淡乏味,一心追求浪漫,无力拒绝诱惑。但和爱玛不同时代的珍玛独立自由,有能力让自己快乐,并不把幸福寄望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不可靠的他人。离开了懦弱自私的情人,珍玛看清了现实,意识到了错误,察觉丈夫查理才是真正爱惜包容自己的人,弄清楚了希望的生活,也得到了丈夫的原谅。她本可以拥有真正的幸福,不必成为爱玛。

真正重蹈爱玛覆辙的,是自以为是的马丁。事业不顺的他和妻儿从城市回到家乡,继承了父亲的面包店,希望找到平静与安详。但对于真正平静安详的生活,马丁并不为所动,一味躲在文字的背后,感受不到现实。明察秋毫的妻子一直对她理解包容;口中愚蠢无知的儿子其实一早看穿了他。家人和现实生活对他而言,是乏味而隔绝的,唯有文学中虚幻的世界令他心醉神迷。就像爱玛无视周遭美妙的田野山林,向往着浮华的城市;对丈夫深沉的爱意视若无睹,沉醉在情爱小说的幻像中不能自拨,任性地追逐着虚无飘渺的爱情。

珍玛的出现犹如一个出口,让马丁的想象得以释放到现实中。她成为了他的爱玛,柔弱娇美、我见犹怜,在爱情中受苦,等待被救赎。混淆了想象和现实的马丁最终弄巧反拙;抛却幻想,拒绝了诱惑,准备好迎接新生活的珍玛却一命呜呼。

悲痛遗憾过后,马丁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六个月后的一个冬日,对面的屋子又有了新的主人,这次是一位身材高挑、眉目深邃,蓝眼睛、白皮肤的女士。被儿子整蛊却浑然不觉的马丁,此时满心满眼都是《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新包法利夫人》是这样一个因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引发的荒诞悲喜剧。法式幽默,不动声色的犀利。意外的误会巧合,戏剧地构成了尖刻的反讽。

忠厚老实、乐于助人、人畜无害的好好先生,心怀善意,却做了愚蠢多余的事情,给旁人造成了麻烦困扰,甚至间接导致了恶果。又能如何去责罚他呢?现实中也从来不乏荒诞矛盾。我们不也是被主观经验困囿在自身空间里,狭隘而傲慢。被有限的认知和飘忽的想象掣肘,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外界以及他人的内心?对于犯过的错,又是否能真正意识到?

阅读无疑能带来无穷乐趣,但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能结合现实,将阅读的乐趣引深到思考中去,还是辜负了杰出的文艺作品,低估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影片展现的法国乡村风情幽美浪漫,和身穿碎花连衣裙,外搭针织开衫,手捧鲜花漫步在树林中的珍玛一样舒服迷人。让观者得以窥见福楼拜笔下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小村镇的人情风貌、里昂宏伟壮阔的大教堂……。那些爱玛曾经穿梭、逗留、生活过的地方,就如她的故事,历久弥新、引人遐思。

 短评

荒诞法国风情

6分钟前
  • Macadamia
  • 还行

海姆立克法唯一缺陷。

11分钟前
  • 爱玛·包法利
  • 还行

非常有趣的电影 对面邻家少妇顺应老头子的想象步了包法利夫人的后尘

14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法国电影还真一如既往地飘忽着自己纯情可爱的风格,本想说剧情没什么好再说了,马丁憧憬珍玛的视角正如我们读包法利夫人,她一步一步重复着和包法利一样的道路最后走向死亡,结果导演却在这里给这个平凡的女人和情节来了一个大转折,烟花适时地给所有原著迷和马丁一个耳刮子,不过还好,她被所有人爱着

16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电影戏讽文学,故事也正如女主角杰玛对小说的评价一样,“没什么发生,但还算有趣”。

21分钟前
  • BLTEmpanada
  • 还行

4.5 重看,非常喜欢。结构剧作表演都精准无误,嘲讽与悲伤之间的平衡拿捏得十分细腻。当文学与生活不可避免地重合,旁观者在害怕现实被文字束缚走向悲剧的同时却又忍不住满怀热情投身“创作”。luchini果然已入化境,爱慕欲望怜惜鄙夷好奇感伤,所有复杂情绪只要一个眼神。结尾三人快速罗生门妙极了。

26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好吧,到最后觉得算是一出喜剧了,虽然类型里没有这么写。面包师是文学中毒者啊,这么喜欢名字联想。

31分钟前
  • 听霜书生
  • 还行

唉,作家们想入非非的破坏欲啊……

34分钟前
  • duckducker
  • 还行

居然被噎死了⋯⋯

39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那两只汪可以提名影帝了!

40分钟前
  • 狐斯塔夫
  • 力荐

法布莱斯·鲁奇尼 Fabrice Luchini如今就是那种带点古怪癖好同时极具萌翻气质老大叔的代言人!这片没有他这个角色设置以及他的表演得多乏味。

43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片名是《邻居脑补太强会害死人》literally

46分钟前
  • dingmumu
  • 力荐

哔哩哔哩有人误用米娅同名新片的美丽海报,于是我阴差阳错就顺势看了本片。最后一块面包【防剧透,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现充分表明这是个披着文学外衣的逗比喜剧,法布莱斯的参演绝壁是编导看完登堂入室后的恶趣味发作,两者没啥实质关系却又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观看本片的莫名乐趣之一。

5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除了女主角漂亮,其他没有亮点啊,英法两国的人相互看法还是挺好玩的

51分钟前
  • cocojamboo
  • 较差

期待《新安娜·卡列尼娜》,哈哈哈

52分钟前
  • 酒兒
  • 推荐

包法利夫人改编电影真爱奖

54分钟前
  • cl.
  • 力荐

[FrenchFilmFestival] 4 好好笑好好看!拿文学指涉开玩笑实在太开心啦!结尾反转和被儿子耍了一把简直神来之笔呢看的好开心!

59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推荐

有福楼拜原著作为依托,《登堂入室》的吉尔曼老师终于实现了对他人生活的一场入侵。小资产阶级田园生活之下是文学与现实的角力,最后一脚的踩空荒谬而有趣,结尾算是get到了悲剧如何一秒切喜剧~~~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6.8/10

1小时前
  • 日耳man
  • 还行

陷入名著无法自拔春心萌动的大酥为拯救真爱反害死真爱!真心绕口~

1小时前
  • 胖胖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