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

剧情片香港1997

主演:黎明,吴倩莲,梅艳芳,黄磊,葛优,吴辰君,王志文,朱曼芳,刘昌伟,陈奇,吴云芳,江俊,张引棣,段炼,朱亚英,吕晶,许榕真

导演:许鞍华

 剧照

半生缘 剧照 NO.1半生缘 剧照 NO.2半生缘 剧照 NO.3半生缘 剧照 NO.4半生缘 剧照 NO.5半生缘 剧照 NO.6半生缘 剧照 NO.13半生缘 剧照 NO.14半生缘 剧照 NO.15半生缘 剧照 NO.16半生缘 剧照 NO.17半生缘 剧照 NO.18半生缘 剧照 NO.19半生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2 10:20

详细剧情

  1930年代的上海,在同一间工厂做工的世钧(黎明)和曼桢(吴倩莲)成为恋人。曼桢早年丧父,姐姐曼璐(梅艳芳)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心痛离别恋人去当舞女赚钱,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葛优)。  世钧收到告急家书回到南京,方知家人召回只为让其成亲。因为性格上的软弱,也因久等不来曼桢的书信,世钧最终迎娶了他并不喜欢的门当户对的翠芝(吴辰君)。上海这边,不能生育的曼璐为保全自已的地位,设计令曼桢怀上了祝鸿才的孩子,葬送了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曼璐死后,曼桢为了孩子委身祝鸿才。两个有缘无分的人就这样错过情缘。

 长篇影评

 1 ) 放下了原来更伤感

   书,十八春,看过好多遍,每次小心翼翼设着防,生怕被张先生拐进她的伤感里,每次还是会长吁短叹,即便当时小小年纪也跟个小怨妇似地咒骂梅艳芳和葛优,满脑子都是如果……要不是……的假设。
    看完碟反而放下。电影里的葛优没有书里那么让人讨厌,看书的时候恨不能掐死他和曼露,恨得咬牙切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大了缘故,电影里这对黑夫妻甚至比世钧、曼桢还要可爱一点,真实一点,人性一点。

    或许是因为电影太过于主干,没有了那些枝枝蔓蔓让人窒息的牵跘。

    小时候的梗在心头的东西突然放下了,觉得还是性格的悲剧。两个人的性格使然,那些强戏剧的百转千回不过多了些凄怆。
    没有葛优、梅艳芳,他们还是不会在一起。
    是他们自己的原因。

    没有了借口抱怨,反而能放下了。仿佛命中注定的不可更改,我们只有顺势接受。

    等我放下了,我才发现,我这才刚刚掉进张先生的陷阱里。
    

     

 2 ) 乱谈半生缘之小说与电视电影版

原名十八春的半生缘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具言情小说形式的一部。尽管其实质仍一如她其他作品,浓郁的一片苍苍悲凉。但至少,曼桢与世钧的爱情跳脱出来,成为一抹亮色。尽管这亮色最终仍被黑暗的底色吞没。
个人认为,十八春小说原著,张爱玲在写到曼桢世钧重会时,就有点无力为继了。她不知该怎么处理人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将东北解放区作为一个新天地,打算让曼桢世钧慕瑾叔惠等人去那里寻找新生。故事在电影院里生硬地收尾,埋下了一个曼桢慕瑾将会结合的线索。这部小说好似成稿于五十年代初,不知张爱玲作此收尾是否有特殊考虑。但实际上,他(她)们的灵魂和热情已经被漫长的十八春吞噬,再也无法支撑起这无趣的人生。张爱玲作出展望未来的姿态,但实际上,她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未来仍在黑暗中。
不知是否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有关。张小说中,鲜有可爱的人物。她笔下的男人女人们,是一群时时刻刻被物欲情欲折磨,被琐屑庸常人生捉弄,同时又在互相折磨的可怜又可恨的人。她笔下的亲情是压抑冰冷的,她笔下从来没有友情。她唯一不曾否绝的只有爱情。尽管这爱情也总是昙花一现地消失在虚空里。她冷冷地隔着玻璃罩俯视着芸芸众生,没有一丝一毫悲悯。她看透了人生,便转手将人生的灰色一点一点展开给她的读者。在十八春原著中亦如是。
再谈许鞍华的电影版与最近播出的电视版。电影版砍去了原著的枝枝蔓蔓,只保留了主线,基本上体现出了原著的灰色精神。例如,影片以曼桢和世钧在小酒馆的重逢结尾,随着曼桢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我们真的回不去了”,镜头惘然地推移,没有感情地扫过人来人往的小酒馆,在苍凉的音乐中影片戛然而止。(好久没看,细节有些忘了。第一次看时我大一,坐在没有几个人的电影院里,泣不成声。)
电影版是减的艺术,电视版是加的艺术。(我才零零碎碎地看了几集电视剧,说说片段印象。)与电影相反,电视版发掘一切可能发展成情节的线索,尽其可能地使故事充满枝枝蔓蔓。例如,在原著中基本上只出现过两三次,连名字都不曾提到的曼桢做家教的杨姓人家,被发展成一个富商,一个对曼桢世钧爱情发展起到很大推波助澜作用的第三者。曼璐也一扫原著中角落里过气舞女的阴霾面孔,翻身成为一位泼辣能干的贤内助,开展了一段多姿多彩的创业故事。
除此之外,考虑到观众的口味,电视版半生缘被温情化了。尽管依然保持着悲剧故事的面目,但它不再是灰色的,沉重的,令人窒息的。和电影不同,电视剧里的人物不再是阴沉的绝望的注定被人生一步步推入深渊的,他们有了积极的态度和可爱的面目。
从选角来看,电影版曼桢是吴倩莲,她有着凄苦的面相,眉梢眼底尽是把握不住幸福的无奈。而电视版曼桢是林心如,有着富家女的甜美气质,让人不忍把她和不幸联系起来。两个人的表演也很不一样。吴倩莲能很好地传达出原著中曼桢那种孤苦倔强的气质,似乎与甜蜜的爱情无缘。而林心如不同,她仍然秉承琼瑶戏女主角的纯洁浪漫,对人生的苦难绝望似乎毫无认识,唯一的打击似乎只来自爱情的小小波折。这多少减弱了电视剧的悲剧性,因为林心如往那一站,总像个幸运天使,使人觉得她会像琼瑶小说女主角那样注定最终会有幸福。
世钧自始至终只是个软弱的随波逐流的男人。他一生唯一的华彩部分就是与曼桢的恋爱。电影版的黎明勉强可以接受。电视版的那个男人太丑。(在这里我要插一句,这个男人鼻孔太大,嘴唇太肥,皮肤太黑,没有丝毫富家子弟或知识分子的气质,中国帅哥千千万,却偏选了这么个家伙来败坏我看电视剧的胃口。)
电影版曼璐是梅艳芳。她的身份经历和曼璐倒真有几份相似,那种风月场中修练多年的老辣传达得恰到好处。而电视版曼璐蒋勤勤尽管有一张悲苦的面孔,却稍缺风尘味。
倒是祝鸿才,原著中写他长相似鼠,电影版的葛优还有点靠谱,而电视版的他却像个北京老爷们,有了粗犷的风味。举动言谈有时十分可爱,不再像原著中的萎琐不堪。
还值得一提的是叔惠和翠芝。原著中的叔惠十分不可爱,对一切似乎都不上心,心不在焉地与世钧曼桢交往,心不在焉地跑到南京打乱了翠芝的心,又心不在焉地去延安投靠革命,一句话,面目模糊且无趣。他在世钧与两个女人的交往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却始终只是个影影绰绰的陪衬。电影版本着简略精神,对他的处理更是无味。而电视版中,他看重友谊,对人仗义,爱上翠芝却因为齐大非偶而默默掩饰这份感情。翠芝在原著里是个完全不懂人生不懂感情的大小姐,还完全莫明其妙地爱上了叔惠,在电视里却变得很有手腕八面玲珑,并且一往情深地爱着世钧,尽管她呈现出用小手段从曼桢那里抢走世钧的倾向,但还是比原著和电影版里的翠芝可爱无数倍。因为,这里有活泼泼的生命,而不是原著里那种在命运的巨手中连挣扎一下都不肯的迟滞颓然。
因此,作为一个喜欢看俊男靓女悲欢离合充满滚滚红尘的庸俗观众,我喜欢电视剧版半生缘。它平庸而丰富,试图用大红大绿淡化人生绝望的灰色。我喜欢它,正如喜欢尘世间一切描画得当的美女的面孔。

 3 ) 半生缘之所以为半生

重温旧片,无比悲伤。
在曼桢的悲剧开始之前,我对电影赞叹有佳,觉得它抓住了张爱玲一贯的琐碎生活之感。尤其是他和她第一次牵手的那场戏,她连看表都不肯松手,来来回回牵着手走在夕阳的街头,那个街头,几乎可以看出是张朴素的背景纸,大概在简易的摄影棚里。这让我感到整部电影都是平淡的口气,叙述平凡的故事。因为情节到了那里,尚且还算平凡。
然而曼桢说,如果我真的和世鈞结了婚,生了孩子,那故事就不叫故事了。这句话放在片尾,尤其的妙。

从曼桢的悲剧开始,我的失望一点一点聚积,丝毫没有在电影里看见那种歇斯底里的沉痛。从省略曼璐的流产说起,祝鸿才态度的急转直下直接导致她甘愿低头舍弃自己舍弃曼桢。我记得书里说,她决意操纵这个阴谋的时候,脸上疯子般的笑,连她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曼璐是歇斯底里的。而曼桢,那是骨子里的歇斯底里,虽然通过肢体不过是给曼璐一个耳光。然而到她被锁在房间里迫产,隔着墙听到世鈞到访的声音,而歇斯底里地想要挣脱出去,这苦大仇深的一段在电影里被掠去了。只有她背着窗,而镜头慢慢移到窗外,世鈞孤独离去的背影。还有她被家人围赌在医院最后设法逃脱的那一段,终于挣脱出牢笼的一刻,更是省去了。
那些深仇大恨的心路都被导演抹去了,那半生缘还剩下什么呢。我一向认为,张爱玲的故事,都是在当中饱含了泪水,因而在结尾才能饱经沧桑地红了眼眶,却流不出泪来。因为泪都在当中流尽了。

再后面,慢慢的影片又找回了书中的感觉。爱情褪色了,婚姻世俗了。年轻人们老去了,满足于表面的幸福。“故事”的痕迹又淡去了,而更像平凡人家的生活。
直到他们再次相遇。在隔间里的拥抱,十八春,以及十四年的别离,所有的宣泄就在这一刻。书里说,曼桢回顾往事的时候原以为自己会痛苦不能自拔,然而真的说出来的时候,倒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可是何尝不是到最后紧抓住世鈞,沉痛地一句,世鈞,我们回不去了。那一刻,无比悲伤。

看完思考良久,忽然悟出了导演的视角。这是一个纯粹站在十八春以后的视角。她始终记得初见,恋爱时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感人至深。而那些曾经记忆中如血般惨痛的印记,却只是模糊。被玷污的一晚只如映在窗上纠打在一起的人影,不计其数被剥夺自由的日子却只如一日。
痛苦短暂,思念绵长。恨且可被时间抹平,爱只会愈演愈烈。人在尽头回看人生,就仿佛曼桢久病初愈后看的那场电影,即便是喜剧仍让你泪流满面,更何况你的人生若能算得上是个“故事”。
看完电影的时候,我爸问我,既然两个人无缘,为什么又要叫半生缘。问者无意,听者有心。
若无缘,可怜,因为故事从未开始。一生缘,可喜,但曼桢说,那就不是故事了。
半生缘,虽是可悲又可叹。可这,才是真正的故事。

 4 ) 不是悲剧,而是人生

午间去食堂吃了饭出来,在学校西门外头的那条街上走了一阵,吸了一回烟。街面上清净得很。 有一部电影叫做半生缘,到底还是看了。 这阵子特地在绕开呢,结果兜兜转转还是看了张爱。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讲一双男女,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相爱过,后来分开了。 原来两个人的缘分,有时候真的是不够用上一世,只能到半生。 眉毛那么短,天涯却那么长。 若是多年后不期然又见,能说的亦不过是那句用烂了的,别来还无恙。 片尾有一个闪回,沈世钧在冬天黑暗的公园,打着手电寻找顾曼桢遗失的红手套,找到了,他笑起来,弯着嘴角。 而喜欢一个人,再喜欢也不过就是这样了。不然怎样呢? 情意好似王朝兴兴衰衰,终至湮没如同庞贝古城。 这城池存在过,只要你想看见,它就仍然在那里,无形地,然而有尊严地,存在着。但若是想在其中定居,已是不可以的了。 我实在是喜欢吴倩莲那个长相。 清淡是极清淡,而艳的时候又可以很艳。 在得知他婚讯的那天,她去看了一场电影,对着银幕上的闹剧笑起来,而面孔上尚有泪痕未干。 她同自己说,我想每一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世钧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 其实好多事情不必像她这样看得那么透。她越是淡定,便越是叫人痛彻了骨。 但我知道,原本我连痛也不该觉得痛。 因为这个电影说的不是悲剧,而是人生。 2006-10-7

我的微信公众号:逍遥兽

 5 ) 我有一段情

刚刚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在感叹他有文化并会讲故事的时候也喜欢上了吴倩莲,于是忍不住把《半生缘》也拿出来看了。
我承认自己是个没有文学造诣的人,最初没有看过张爱玲的《十八春》,连电视里面曾经老在播的林心如版都没有看过,换言之我在完全没料想到剧情发展的情况下看的这部电影。
前半段一直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口吻在介绍那个时代和那段爱情,小小的细节都被演绎得有汁有味——曼桢说我还没和世钧合照呢……吴倩莲充满阳光的表情和声音,黎明欲言又止的生涩表情,都让早已经没有了年轻时那份忐忑和脸红的我们羡慕不已,至少,我羡慕不已。
竟然还有这样可爱的傻子,悄悄拿着手电筒去树林里面找她掉了的红手套,第一次去她家傻乎乎地喝下一碗超级咸的汤还认真地说好喝,在安祥的冬夜牵着她的手一直不肯放开……
我竟然傻到以为这和《饮食男女》那种不敢怎么样都会有个不太坏的结果的片子一样,等着导演慢慢讲嘛,就一直看下去就好。
好吧我承认自己天真了,其实一切都是有铺垫的我只是主观性地故意去忽略它们——曼桢晾衣服的时候拒绝了世钧的求婚那必然之后就会有差错要出现,祝鸿才从一开头对于妹妹的垂涎以及他和曼璐玩笑式的无耻念头,这些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曼桢和世钧真能在一起那电影何必费那么多胶片慢慢地来陈铺他们青涩的感情经历。
是我自己侥幸了,以为这次会不一样。
笼子里的鸟惊恐地四处乱窜,我以为那只是他们吵架之后短暂的分开,结果兽欲还是得逞了。我目瞪口呆,脑子轰地一下乱了——这是怎么回事?不可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曼桢的姐姐难道也是这出阴谋的帮凶或策划者,祝鸿才这猥琐小人还真那么禽兽?曼桢为什么不哭不喊不跑呢?如果这样的话……她以后的人生,要怎么办?要怎么办?世钧怎么办,他们的感情怎么办?这世钧视为珍宝一样爱惜的女子,悄悄地牵她的手的女子,已然被玷污成这个样子……
可是任我怎样捶胸顿足都应该没有用了吧,这出悲剧好像根本不问我同不同意接收的礼物一样硬是塞了过来。
这个形式好像《东京爱情故事》,同意是阴差阳错地分离,和不期然地重逢,但那个,至少是有原因的,在莉香无谓的爱面前完治退缩了。《半生缘》比那个残忍很多倍。
是不是命运就一定要弄地人生离死别鸡犬不宁不得善终才开心,是不是生活中就非得要人去对客观事实妥协和让步。
似乎一直要这样,现在想要的,总是得不到。一定要内心去经历无数的煎熬和难以入眠的夜。无可奈何的放下。这遗憾,是几十年后的重逢都无法改变的……
“原来和一直爱一个人一样,一直恨一个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孩子,曼桢打算回去了。
而和所有需要成家立业的人一样,世钧也娶妻生子,过上了常人看来美满无憾的生活。
那些你曾经写给我的信,没有送出的手套……那些我给过你的承诺,我内心承载的所有关于你的回忆和期盼,真的就只能是一场梦啊……
等到他们再重逢,可是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世钧轻轻地回忆起当年曼桢被学生欺负受冻的时候,“我当时心里面就暗暗发誓,以后绝对不会再让你受这样的苦。”
我又一次泪流满面——半生缘,已然让我一生怀念
能遇见你,已经很不可思议了……

 6 ) 新不了情


我想每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请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世钧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最后她站在晚风中幽幽地说。你没有哭,虽然你想。你只记得那一晚夜色阑珊,而你觉得有点儿冷。

张爱玲的小说原著,原先是叫《十八春》的,后来改了《半生缘》。你并不喜欢被叫作文艺青年,就像有人说你好乖哦的时候其实你很想打扮成少年古惑仔。可你还是看了许鞍华的电影,一张斑驳的旧碟片。

你太心软。你是从来不曾喜欢过黎明,你知道香港那四个大叔,他们的名字总是被很尴尬地维系在一起,你知道勤奋的三好学生刘德华,你知道舞王郭富城,你也知道模范奶爸张学友的一箩筐情歌,你却不记得黎明。可当你看到他披着风衣系着围巾站在风中,憨厚,腼腆,还有木讷,用夹杂港味的文艺腔对吴倩莲说,我只要你幸福。你突然对他产生好感。

吴倩莲你是喜欢过的,她是陈玉莲、钟楚红、李若彤那样的女子,并不是举世惊艳,但是耐看,但是动人。

还有那个,和哥哥一起去了另一个天国的梅艳芳,她穿艳丽的旗袍,瘦得骨感,又性感得很丰腴,半支烟绕手,烟视媚行,又有柔韧的东西在味道里,如此复杂的意象,红成一朵枯萎的纸花。她心底万马千军,脸上依然平静如初。那是你第一次爱上梅姑,比胭脂扣还要早一千年。

许鞍华。你喜欢这个浸湿着文艺调调的名字,一如张婉婷,一如朱天文,或者还有张艾嘉,后来的黎妙雪。

美女们都跑去看米兰最新款的时尚包包了,留下这些有才华或气质的大龄女文青,捣鼓这些美丽的悲情脚本。所以上帝还是够意思的。
你庆幸,许鞍华不仅拍出了张爱玲的艳质,还拍出了张爱玲的艳骨。不像李安,后来硬是把她的短篇拍得比一根生殖器还要长。

片子最后,她对他说,我们回不去了。曾经有一个女生对你这么说,曾经你也对一个男生这么说。我们回不去了。你还想起那年在阿根廷,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说,不如我们由头来过。

从前你觉得这两条绮丽短句都让你难过。现在你觉得这两条绮丽短句都让你有一点不好意思。你不喜欢大陆翻译过来是不如我们重新开始,你看粤语字幕,打的是繁体的不如我哋由头来过。

你知道是谎言。所以多年以后何宝荣说不如我哋由头来过时,顾蔓桢答道我们回不去了。你像个蹩脚的三流小说家一样,津津乐道并沾沾自喜这一发现,不动声色地以为别人不知道你的鬼把戏。

再多年后你听到蔡健雅唱,如果你爱着我,而我也爱着你,结果还是有过跨不过的距离,只是离开还依然美丽。你应该哭泣,你却笑了。

你知道你从来就不是他故事里的主角,即使你们有过一场两场或三场的对手戏,你知道那是桥段,是点缀,是花絮,是插曲。多的是一个更爱另一个,两情相悦的终归是道听途说的旧掌故。而已。

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这样劝诫你。看掉一部《半生缘》,用掉一纸盒清风,最后你拍拍屁股洗把脸,你和背包得接着上路修行。

 短评

浩君,我们回不去了。

8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目前来说是张爱玲的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中表现最佳的一部,演员的选择气质非常精准

11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黎明是真帅,沈世钧也是真温吞。他说有人来抢曼桢也不会被抢走的时候,悲剧就已经注定发生了。两个人在一起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事,就算没有祝鸿才,我也并不看好这种不去争取的感情。顾曼桢头也不回地离开医院的时候,我几乎以为她的苦难就此结束了,文学作品热衷描述的无条件的母爱终于不再出现。但她最后还是回去,我感到悲伤。似乎所有人都是造成这个悲剧的推手,但最大的黑手是时代。女人的性命如草芥的时代,她最大的价值是她的身体。她用她的身体去战斗,她因她的身体而坠落。曼桢是,曼璐亦如是。

16分钟前
  • 豆瓣首席江湖骗子
  • 推荐

是个伤心故事,但不知为何看到最后都觉得提不起劲,也不知道是因为演员不来电,还是看厌了有钱人家瞎折腾。。黎天王演个温吞的窝囊男人倒像量身定制的似的... 另外,这是个时装大片啊!

1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不如电视剧呢,林心如演的更像曼桢= =

19分钟前
  • 小黑屋进行曲
  • 推荐

多年之后我好像终于知道了从来都讨厌这个故事的原因,一个人可以如此轻易地凭空消失,而周围的至亲甚至都不去深究,只自顾自在脑海中编一个借口,然后继续无事般生活下去。这个版本略去了许多痛苦挣扎的部分因而显得有些轻飘,但光阴流逝的物是人非之感又格外沉重。许多唯有恋人才会注意的细节相当动人,譬如目光悄悄聚焦在手上爬行的小虫。对我而言最好的部分是结尾:咫尺之外,人人都在笑语笙歌,三步之内,你却与他各自落寞。

23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我发现以前的剧真的都特别的经典,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梅艳芳的表演,特别棒,里面对情感的表达都是刚刚好,让人看的特别入迷,挺感动的!

24分钟前
  • 随风的蒲公英
  • 推荐

“以前我以为我和姐姐不一样,其实我是跟在了她的后面”。真可怕。张爱玲的现实主义作品,电视剧处理成琼瑶味了,电影版许鞍华处理的恰到好处,特别叔惠和翠芝,寥寥几个镜头,却表现出了极汹涌隐忍的感情,有类似体验的人都会懂。黎明版的世钧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

27分钟前
  • 蜉蝣渡海
  • 力荐

#重看#3.5;11年后重温降分,本片最大成功之处无疑是无比妥帖的神选角,堪称张爱玲影视化最完美的卡司;原著底子实在是好,即使许鞍华只是将情节流水化地呈现了一遍,即使没有原著中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总会有这么一个人的。”也足够催泪。六人山中行拍得好,各种欲言又止。十年空白后,你望着那个人仿佛演绎梦境般走下楼,唯有“好久不见,你还好吗?”当中分秒的煎熬、心死的绝望、挣扎的重生,通通隐匿在“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时间残忍而公正的伟大无情力量,更多是由角色本身的悲剧属性固有,而非以影像达成。大量以门缝窥内的镜头,你望见的是一眼也是半生,然后很快一生就过去了,前面也并没有什么路可走。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为选角赞一个,黄磊年轻的时候太帅了,不亚于剧中的黎明,梅艳芳戏路太广了,总觉得演什么都是对的

34分钟前
  • 接十分钟的吻
  • 力荐

怎么可能不遗憾?你没见过他单膝下跪求婚的样子,为你做饭的样子,为你和儿女赚钱养家的样子,老了还爱你的样子……

38分钟前
  • 董小姐
  • 推荐

张爱玲的字总是有深深的哀怨…… 深深爱过,重重阻隔,而后终究错过,从此记忆里被痛和酸弥漫。我爱你,无法忘记你,但我们都没有在一起。曼桢说:“人老的时候,总有两三件事情拿出来说的,如果我和世均在一起了,生了孩子,那就没有故事了。”但我们都宁愿我们的爱情中少些故事,也不愿错过你。

42分钟前
  • 莹小慢
  • 推荐

选角非常棒,本以为都不是心中的样子,却在看的时候一刻不能挪开视线。像是读小说时那样想哭,待到结局的时候,还是痛的难以呼吸。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改编至此,我无可指摘

4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虽然是改编张爱玲原著,但传达的还是许鞍华的寻根动机,属于她口述近代史作品的序列。在作品整体的立意上,许鞍华是较少见的华人眼界,跟王家卫杜琪峰的香港立场还是区别明显的。演员阵容里除了梅艳芳是配音说的都是国语,能想象说戏上做的很细致,黎明和吴倩莲天台晾衣服,黎明不小心弄掉了袜子又捡起来,状态很自然,整个人是在戏里的,全片演技大体都这种。李屏宾的摄影很出色,用镜近似日本电影,不过丰富的老上海物件、布景给这片子一种侯孝贤早期的乡愁感。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特殊年代人物命运起伏不定,乍然起落无有规制,但这份经历交错心意割舍的决然,是古今一般同

4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48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我想每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他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很久以后仍旧是个寒夜,沈世钧才知晓顾曼桢当年的遭难。但又有何用。知道或不知道,重逢或无重逢,终究遍地都是最俗套的,回不去了,四个字。正如小酒馆内人声喧沸。

51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我们相见是缘,但无份,注定的半生缘

53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许鞍华拍张爱玲的东西总有舞台感,看《倾城之恋》也是如此,不知是同期录音还是灰暗的色调,或是压抑的灯光?偏写实的处理让这个故事更生活了。最后一场是神来之笔,再也回不去的感情。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选角皆入戏出彩。葛优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梅艳芳“该死!这肉还带血的怎么吃啊!”。黄磊民国一小生。黎明温吞水脾性。民国暮色黄昏里,浮世的悲欢,南京玄武湖清凉山上,荒烟漫草的年头,梧桐将故事染色,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55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最杀人的不是“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而是王志文那句“想起以前的那些事,我就觉得幼稚,也很可笑”曼璐一听就彻底黑化,连锁反应毁了一串人生活。爱的往昔,你说不存在就不存在了!只有梅艳芳够张爱玲,长篇小说的脚本拍得太赶

57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