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拉斯维加斯

喜剧片美国1998

主演:约翰尼·德普,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托比·马奎尔,Michael Lee Gogin,拉里·塞达尔,Brian Le Baron,凯瑟琳·海蒙德,Michael Warwick,克雷格·比尔克,Tyde Kierney,马克·哈蒙,蒂姆·汤默逊,理查德·雷西尔,Ransom Gates,拉瑞恩·纽曼,理查德·波特诺,黛比·雷诺斯,史蒂夫·斯基里帕,威勒·特耶,佩恩·吉列特,卡梅隆·迪亚兹,莱尔·洛维特,弗利,格里高利·伊齐恩,加里·布塞,特洛伊·伊万斯,克里斯托弗·米洛尼,克里斯蒂娜·里奇,拉里·布兰登伯

导演:特瑞·吉列姆

播放地址

 剧照

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2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3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4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5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6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3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4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5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6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7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8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19恐惧拉斯维加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3 20:01

详细剧情

  来自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的体育记者杜克(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和他的律师朋友刚佐博士(本尼西奥·德·托尔 Benicio Del Tore 饰)一起开车前往拉斯维加斯,寻找他们的“美国梦”。一路上,他们带了大量毒品和酒精,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药物作用下,许多迷乱和癫狂的画面出现,让他们分不清幻觉和现实,到底哪个更残破,哪个更肮脏扭曲。两个人的混沌,加上拉斯维加斯本身的纸醉金迷,“美国梦”似乎遥不可及,两个人留下垃圾场一样的五星级酒店房间,无法停止迷幻的路途……

 长篇影评

 1 ) 疯的是世界?还是我们?

不得不佩服,特里吉列姆的导演水平,镜头的摇晃,美术和色彩的搭配,无时无刻让你trip,看完电影仿佛跟主角一起吃了迷幻剂一般,荡漾在那个年代的拉斯维加斯。当60年代毒品热潮大爆发的时候,人们开始用毒品来慰藉自己那颗被战争和世界摧毁的美好心灵。一部车,一点迷幻剂,一些音乐,两个孤独的心灵寻找着自己的美国梦。当他们嗨完后行驶在公路上,汤普森幻觉看见成片的蝙蝠,当他在回过神来,药劲已过,蝙蝠已无。他们驱车继续行驶,镜头一拉,一只死蝙蝠横躺在公路上。疯的到底是我们?还是这个世界?

 2 ) 梦想是灵魂放飞的,唯一可能。

原来这是一部像60年代的美国梦的致敬。 就像我看这部电影,更像是对自己行将忘却的九零年代的致敬。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梦。 就是自由。与希望。 无论是美国梦或是中国梦。 梦想是让灵魂放飞的,唯一可能。 我又一直觉得。 所谓的梦想是属于一个年龄或者一个年代的。 60年代的美国是全球的。你不喜欢我。梦想的集散地,因为那个年代的美国。是年轻的。只有年轻才有梦想。才有那个想突破。放假。撕裂规则的梦想。哪怕这个梦想。借助酒精的麻醉或毒品的刺激。实现灵魂与肉体的游离。创造一个梦想成真。的幻境。但是从社会学的概率上来说。这类人是最容易成功的。记得东岳先生说,有两种血液的特质。最容易成功, 一种是。狂热。为了爱,为了性,为了证明,为了欲望。为了生存,为了繁衍,为了宇宙。。可以近乎偏执的不择手段,忘乎所以。 一种是。抑郁。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抑郁的。只是更加成功的人会表现的,不会发觉而已。骨质结晶的冷静。从内向外的不愿与这个世界有任何的沾染。无声才是人性的常态。不在抑郁中毁灭,便在抑郁中爆发。所以李文的死就很好理解了。

人类的生命在子代性成熟之后就是一种浪费。所以三毛是明智的,并得到了永生。

 3 ) 迷幻

因为喜欢特里 吉列姆 (Terry Gilliam) 也喜欢约翰尼 德普 (Johnny Depp) 所以很久前 收藏了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他们俩合作的片子
 
终于在这个阴冷的下午 正如片头 johnny陈列的各种各类迷幻药: 大麻 LSD 可卡因....正如充斥整片的摇晃,狂乱,荒诞,离奇的镜头所让人晕眩迷乱的,我不知不觉的吞下了这片迷幻药
 
也许还因为片头就出现的那个留着长发白嫩的像个gay的搭车人-----就是日后成为spider man的托比 马圭尔 (Tobey Maguire)演的...
 
记者杜克和他的律师朋友——刚左博士(Dr.Gonzo)一起旅行,来到拉斯维加斯去寻找它们的“美国梦”。他们戴上大量的毒品和酒精,准备在路上享用。在路上,他们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警察、记者、赌徒、比赛者和搭便车人。他们寻找的不确定的“美国梦”,最后由于毒品和酒精而演变成充满恐惧和憎恨的噩梦
 
能感受到讲述的是美国60 70年代大背景下的那种颓废与倾跨,肯尼迪遇刺,越战,嬉皮士,即使主角如何在药物中癫狂迷醉,这些内容也都无时无刻尖叫着,魔幻着以各种形式侵袭过来------电视,音乐,幻觉..等等
 
这种荒诞似乎很难引发一个21世纪中国青年的共鸣....但却为其中的台词所吸引
 
History is hard to know, because of all the hired bullshit, but even without being sure of "history" it seems entirely reasonable to think that every now and then the energy of a whole generation comes to a head in a long fine flash, for reasons that nobody really understands at the time — and which never explain, in retrospect, what actually happened.
 
不禁会想到现在上点年纪的人总会忍不住跟我们年轻人讲述中国60 70年代的癫狂迷离,感叹这个国家,这代人的不幸等等.
 
其实放眼望去,6,70年代的癫狂似乎是全体人类,整个世界的癫狂:冷战....世界贸易....文化碰撞...解放....
 
美国---越战、嬉皮、摇滚乐、雅皮(国际青年党)、学运、药物文化、反战、妇女运动、性解放...
 
欧洲------苏联的铁幕....东西德的墙瓦....东欧各国政权日夜交替似的变更,分裂,爆破,还有法国的红色巴黎...那像毛主席致敬的学生运动
(如果看过<<戏梦巴黎>>的话
 
中东----七次战争...耶路撒冷的叹息墙..离神最近的地方 也展开着最血腥,最野蛮的厮杀
 
非洲似乎也在各殖民地要求独立的枪炮声中慢慢醒来,在血与火中挣扎,曼德拉,伊迪·阿明...
 
 
 
历史的洪流总让人深处其中而不知所措,后知后觉 二战后 人类文明伤口的迸裂与镇痛 一痛就是二三十年...
 
比起人类古代的蛮荒与无知 现代文明的冷静与清醒 才使这一切让人无比撕裂的癫狂迷乱 贤者与暴君 愤青与杀戮...古老而轮回的历史命题..
 
也许扯远了 但正如台词所说nobody really understands at the time — and which never explain, in retrospect, what actually happened.
 
  真正发生了什么 没有人知道 历史一经回味 就是片让人精神错乱的迷幻药
 
 
我很难理解johnny depp堂堂风流帅哥 竟然在此片中 是个秃头....还叼着带烟嘴的香烟, 扭曲着走着罗圈腿般的步伐
 
但这真的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他来自于70年代最畅销的同名小说 小说来自真人真事 而这个真人又是滚石历史上最着名的记者,刚左新闻缔造者,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被称为“Blog精神之父--Hunter S. Thompson
 
 
引用段资料
 
 汤普森死后,西方媒体多将刚左新闻主义的词源归于《赌城恨憎》里面的萨摩亚律师刚左博士,但gonzo.org(小心!不要误入gonzo.com)的创办者克里丝汀·奥西蒂斯(Christine Othitis)在其文章《刚左新闻主义的发端与观念》中说,gonzo来自汤普森的朋友比尔·卡多索的一封信,是加拿大法语gonzeaux一词的误拼。

  误拼也好,自创也罢,反正gonzo已经进入了《牛津英语词典》。性、毒品、暴力、体育和政治,特别是摇滚乐评,都是典型的刚左写作主题。在“刚左新闻主义”之中,没有预先设定的规则。“刚左新闻”将事实与虚构,真实与想象,借助毒品、药物和酒精的作用混为一处,作者主观的虚构和想象,作为自我体验的一部分,都成了新闻作品中加以报道的事实。汤普森说,一个好的刚左记者,“需要大记者的才华,画家/摄影家的眼光,以及演员的多变”,刚左的报道风格“基于福克纳的思想,即最好的小说远比任何一种形式的新闻更为真实”。

  刚左新闻主义与同一时代兴起的“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运动紧密相联,汤普森、盖伊·泰勒斯(GayTalese,曾多次来过中国)和汤姆·沃尔夫三人,被并称为新新闻主义的三驾马车。

  新新闻主义因当年美国主流媒体对激进的左派社会运动(如反文化运动、反战游行、吸毒、嬉皮士现象)的漠视而兴起,号称反对新闻报道中虚伪的客观和自欺。新新闻主义对当代的文学和新闻实践,均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刚左新闻主义和新新闻主义,都注重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丰富的细节描写,但刚左新闻主义的要求更为彻底——甚至彻底到不可理喻的投入,完全追随自己现时的感受,而不讲任何规则。

  汤普森的个性极为张狂,他酗酒,吸毒,遗愿之一,是将自己的骨灰填进炮膛,一炮轰掉。自杀前,他少见地把儿子和孙子请到了自己的农场。最后时刻,他还在与妻子通电话,心平气和,谈着谈着就朝自己开了枪。他活到了67岁,不算老弱,但很多朋友都说,他早晚都会走自杀这一步。

  

看了这段资料...只能感叹出"fear and loathin"是个人..药物..时代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样句屁话

但真的 他有这样句话 很轻易的就打动了我

San Francisco in the middle sixties was a very special time and place to be a part of. Maybe it meant something. Maybe not, in the long run . . . but no explanation, no mix of words or music or memories can touch that sense of knowing that you were here and alive in that corner of time and the world. Whatever it meant. . . .

我不自觉把句首的San Francisco in the middle sixties替换成大学生涯....那种突然的感觉一下涌上我的脊骨 刺激着我的脑神经 摇晃 ,茫然若失? 仿佛片尾那段沙漠中johnny 驾着车自言自语着在公路尽头那种感觉一样------狂乱 偏僻 安全

哦不 也许回忆的迷幻药真的在我体内发作了....

 

  

附上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中最负盛名的wave speech完整版

San Francisco in the middle sixties was a very special time and place to be a part of. Maybe it meant something. Maybe not, in the long run . . . but no explanation, no mix of words or music or memories can touch that sense of knowing that you were here and alive in that corner of time and the world. Whatever it meant. . . .
History is hard to know, because of all the hired bullshit, but even without being sure of "history" it seems entirely reasonable to think that every now and then the energy of a whole generation comes to a head in a long fine flash, for reasons that nobody really understands at the time — and which never explain, in retrospect, what actually happened.

My central memory of that time seems to hang on one or five or maybe forty nights — or very early mornings — when I left the Fillmore half-crazy and, instead of going home, aimed the big 650 Lightning across the Bay Bridge at a hundred miles an hour wearing L. L. Bean shorts and a Butte sheepherder's jacket . . . booming through the Treasure Island tunnel at the lights of Oakland and Berkeley and Richmond, not quite sure which turn-off to take when I got to the other end (always stalling at the toll-gate, too twisted to find neutral while I fumbled for change) . . . but being absolutely certain that no matter which way I went I would come to a place where people were just as high and wild as I was: No doubt at all about that. . . .

There was madness in any direction, at any hour. If not across the Bay, then up the Golden Gate or down 101 to Los Altos or La Honda. . . . You could strike sparks anywhere. There was a fantastic universal sense that whatever we were doing was right, that we were winning. . . .

And that, I think, was the handle — that sense of inevitable victory over the forces of Old and Evil. Not in any mean or military sense; we didn’t need that. Our energy would simply prevail. There was no point in fighting — on our side or theirs. We had all the momentum; we were riding the crest of a high and beautiful wave. . . .

So now, less than five years later, you can go up on a steep hill in Las Vegas and look West, and with the right kind of eyes you can almost see the high-water mark — that place where the wave finally broke and rolled back.


 
 
 

 4 ) 恐惧拉斯维加斯:刚左博士的《困在莫比尔小镇》

吉列姆电影《恐惧拉斯维加斯》约翰尼德普扮演的刚左博士

《恐惧拉斯维加斯》是新新闻代表人物亨特汤普森(刚左博士 Dr.Gonzo )的代表作,是与威廉巴勒斯《裸体午餐》齐名的“毒品”小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就像我们不能用逻辑不清晰去批评《裸体午餐》,我们同样不能用不够“飞”,不够“疯狂”,去批评《恐惧拉斯维加斯》。

威廉巴勒斯是个在钢铁古堡内身披“个性盔甲”凝视着一幅白色绘画的精神骑士,他顺着画面中央突然出现的巨型黑洞,进入外太空的黑暗隧道。他就像滑稽恐怖片《鬼玩人》中的亚许,究其一生都在与体内的魔王作斗争,正如新闻小说的代表人物诺曼梅勒所形容的那样,威廉巴勒斯是身体里有“天才”的魔鬼,他会像梵高切下耳朵去消除脑内的噪音那样切下小指去表达爱意,他对控制的反抗是源于他自身。

但是与威廉巴勒斯的脑内地震和24小时的镜中凝视有着本质不同,亨特汤普森作为一个新闻学博士,是借用毒品文化的外壳去反抗和揭露控制体系的虚伪,他有着清晰的思路和幽默的语言,看起来像是公路小说中倡导“飞”和精神漫游的行者,就像他拿《逍遥骑士》向联邦警探开涮一样,将他们比作向自由化身的彼得方达开炮的山野村夫。同时,他也提出了“毒品文化”作为一种反抗手段是舍其精华而取其糟粕,就和权力金钱在异化着人,同时以自由之名的“毒品”、“性解放”,自我放纵同样异化着人一样。好比在拉斯维加斯的马戏游乐场内,花上1.99美元就可以让自己放大成二百英尺高的巨型投影,喊出自己最想说的话——结果空中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酩酊醉汉,像《自由意志》里的“垃圾”独裁者,喊出了口号般的“伍德斯托克胜过一切”。

英国评论家常常站在“内在意识”的角度上评价亨特汤普森是威廉巴勒斯二流的模仿者,这有失公允。因为威廉巴勒斯的反抗是基督教义放弃了他——作为一个同性恋——他以表达幻想的方式去表达反抗——其社会批判通常以隐喻的方式出现,将基督宇宙一分为二,率领伟大的言出必行、有债必偿的罪犯罗宾汉宇宙,去反抗“正常”价值观的垃圾宇宙。亨特汤普森的反抗则是痛惜人们丢失了信仰,他批判尼克松政府将每个人都送上了荒唐的幻觉之旅,让人们犹如眺望绿灯的盖茨比,在地狱之河里备受煎熬,即便过了河也上不了岸;同时也批判以自由之名的弄潮儿在过度的自我保护下将六十年代伟大的瞬间(嬉皮运动的精髓)遗失殆尽——还有什么比放大到二百英尺的精神胜利法更荒唐的——正如诺曼梅勒在《夜幕下的大军》里的痛斥——金斯伯格,快来管管你的徒子徒孙,他们正在用念力和魔法企图升起五角大楼并为它驱魔……

《恐惧拉斯维加斯》中尼克松在电视里不断重复着“牺牲,牺牲,牺牲”

《恐惧拉斯维加斯》的副标题是“一场直捣美国梦的野蛮旅程”,简单明了,就是用酒精和迷幻药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去揭露美国梦的虚伪。故事行将结束,亨特汤普森在肾上腺红素的作用下看见无数个尼克松正从三台电视屏幕中像游魂一样漂浮而出,嘴里不断重复着“牺牲,牺牲,牺牲”……大导演吉列姆用摇摆和奇幻的镜头,将现实世界和幻觉世界交糅在一起,让两位主演像废材和神经病一样,游走于赌城纸醉金迷的超现实街道和酒吧之中,约翰尼德普扮演的亨特汤普森一人分饰两角,他既是的醉生梦死的纽约记者——还带着一个拉美狂徒律师,在迷幻乐队杰佛逊飞船的《白兔》里“喂饱了自己的脑袋”——同时他还是脑内不断发出声音的刚左博士,一时长吁短叹,一时狂野暴躁。他就像是在整体时间内被遗留在嬉皮时间中的守望者,深刻认同那一瞬间的伟大犹如黑暗隧道中的火种,同时也明了当每个人都不假思索的认为自己做得对时,那股浪潮就已退去,成为一代人无意识的集体幻象。他犹如《守望者》中戴着面具的罗夏,凝视着深渊,亦被深渊所吞噬。就像影片中浪潮过后的拉斯维加斯,俨然一副魔幻现实版本的第六帝国,充斥着圣婴降临的杂耍表演和枪声四起的摩托拉力赛,电视里通宵播放着越南战争的真实画面,每个黎明到来之前,酒吧和赌场里都挤满了一掷千金的醉汉。

吉列姆用鲍勃迪伦的《困在莫比尔小镇》贯穿在影片的始末,非常恰当的把握住了小说的核心。鲍勃迪伦的《困在莫比尔小镇》写自己虽然不缺金车和美女,但被困在小镇不得解脱,众人昏昏,他独察察,众人皆醉他独醒,所以“穷于志,熬于心”。这就像易经《困》卦爻辞中的神秘故事,讲卦主做梦在树林中迷路,被困于幽谷之中,三年不得脱困。结果祭祀时梦应验了,虽有酒食、金车,却忘记带祭祀用的祭服,翻山越岭,却找不到放祭服的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欠东风”,就是身处困境时的煎熬。 小说主角亨特汤普森就是那个困在梦中的迷路人,所以在往返于拉斯维加斯的高速公路上时,他不断重复着鲍勃迪伦的歌词“啊,妈妈,这真的就是结局吗?”

故事的结束正如鲍勃迪伦这首歌结尾处——“我细细思量,你要付出什么代价,才能逃出,这重蹈覆辙的宿命”——所暗示的那样,他已下定决心要重拾隧道尽头的火把,做瞭望塔里的守望者。浪漫主义者眼里的每个时代都是最坏的时代,但奇迹往往诞生在每个时间碎片里的伟大瞬间。影片最后亨特汤普森叼着烟斗,伴随着滚石乐队的轰鸣噪音,在61号高速公路上冲向狂风骤雨。

这个打有吉列姆标签的古典骑士风格的结尾和亨特汤普森的真实生平如出一辙:在他的葬礼上,约翰尼德普用大炮将他的骨灰发射到太空,刚左博士成了不折不扣的月亮上的男人……

 5 ) 影片片尾两段点题话以及一段摘自Hunter S.Thompson百度百科资料页面的一段话

"He who makes a beast of himself gets rid of the pain of being a man" Dr. Johnson(片头)

There he goes, one of God's own prototypes, a high-powered mutant of some kind never even considered for mass production, too weird to live, and too rare to die. -Ugh!

We're all wired into a survival trip now, no more of the speed that fueled the 60's, that was the fatal flaw in Tim Leary's trip, he crashed around America, selling "consciousness expansion" without ever giving a thought to the grim meat-hook realities that were lying in wait for all those people who took him seriously, all those pathetically eager acid freaks who thought they could buy peace and understanding for three bucks a hit. But their loss and failure is ours too. What leary took down with him was the central illusion of a whole lifestyle that he helped create. A generation of permanent cripples, failed seekers, who never understood the essential old-mystic fallacy of the acid culture: The desperate assumption that somebody or at least some force is tending 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
他是世界上最后一位正统的新闻工作者,曾是《滚石》杂志的国内事务部主任,被称为滚石历史上最著名的记者,左右新闻发展的缔造者,被称为“Blog"精神之父,算是成功将60年代反文化延续到70年代的功臣,前几个月,还在网络专栏里骂总统。有着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熟悉他的朋友应该看过Johnny Depp主演的片子《Breakfast With Hunter》(中文名为赌城风云),这部影片由Hunter S.Thompson自身经历改编,并拍摄.因为这部Breakfast with hunter与这个展会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将故事的大纲贴出来.帮助阅览. 如下:60年代中期,反战、嬉皮、摇滚乐、雅皮(国际青年党)、学运、药物文化这一锅粥还没有煮到一起去,但并不妨碍一些人先知先觉,比如亨特·汤普森。这部电影的同名原著小说还有一行副标题--“深入美国梦中心的野蛮旅程”,它是1971年的畅销书,写的却是1965年汤普森的真实经历,对于刚刚经历了幻灭的一代愤青和花童,恰倒好处地呈现了狂欢到来前的一种莫名的兴奋,一种胡作非为的勇气、一种自我放纵与挑战的游戏精神。当然,它同时也是对50年代垮掉一代文化的继承,作者和金斯堡一样重新阐释了美国梦,也进一步增加了怀疑的成分;更不用说,足以跟老毒虫威廉·巴勒斯媲美的毒品/幻觉之旅--它简直就是《裸体午餐》的现实浓缩版;另外,和杰克·克鲁亚克的“自动写作”有得一拼的是,汤普森发明了“gonzo”一词,用来指称完全现场的、不做修改的现场新闻式写作,在电影里,阿拉可以看到约翰尼·戴普扮演的gonzo记者嗑药、听尚未成为摇滚巨星的“齐柏林飞艇”,在打字机上敲字,他的来自萨摩亚岛国的律师朋友干脆名字就叫Gonzo,他像威廉·巴勒斯一样在录音机上大玩磁带拼贴!10年前的克鲁亚克,不过是酗酗酒、听听比波普爵士乐,在写作的时候还滴酒不沾,要说垮,嬉皮士要比他还专业。

Hunter S.Thompson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808206.htm

———————————————————————————————————————————

以及:
Hunter S. Thompson(1937.7.18-2005.2.20) wrote Hell's Angels: The Stranger and Terrible Saga of the Outlaw Motorcycle Gangs, 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He is the creator of Gonzo Journalism. His father Jack Robert Thompson(1893-Jul. 3rd 1952) was a veteran participated in the first world war, as an insurance assessor after the war. His mother Virginia Davidson(1908-1998) was a librarian. Hunter's patents met at a social gathering in 1934 and married in 1935. Thompson's family located in the highlands of Cherokee Indians Triangle near Louisville Highlands. On July 3rd. 1952, when he was 14 years old, his father Jack Robert Thompson died of myasthenia, and later brought up by his mother alone, but because of his father's death, his mother gets tippling as a hobby. He was in US air force, retired as the first-grade pilot in 1958. Shot himself to death in 2005, ended his 67 years story life. A movie adapted from Hunter S. Thompson's novel is called 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1998), his novel and the movie are same name.

I talk about Thompson is because last night th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of a literature I've booked sent a letter Thompson wrote to Hume Logan on Apr. 22nd, 1958. And the letter is the 21st letter collected in a book called Letters of Note which has collected 124 lett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BC to now, like Mick Jagger to Andy Warhol, Queen Elizabeth II to US president Eisenhower with the Queen's hot cake recipe at the same time, Virginia Woolf's last words to her husband written on the eve of her suicide, punk godfather Iggy Pop's letter to a young music fan's advice etc., English actor Benedict Cumberbatch recommended it.

没有谁非得穷尽余生做他不想做的事
第 2 1 封 信

一个人必须做到些什么
必须得有作用


亨特·斯·汤普森(Hunter S. ompson)写给休姆·洛根(Hume Logan)

≈≈≈≈≈≈≈

1 9 5 8 年 4 月 2 2 日


1958 年4 月,传奇作家亨特·斯·汤普森年仅20 岁,当时还在美国空军服役。汤普森的朋友休姆·洛根请他提供一些人生建议,于是他写了这封极其睿智的信。汤普森自己的事业大有起色是十年之后的事了,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地狱天使》(Hell's Angels)的大胆问世,这本书是他在深入摩托车飞车党“地狱天使”内部一年后所写的。紧接着出版的,可以说是汤普森最著名的一本书—《赌城恨憎》(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他开创的刚左新闻主义也随之广为人知。2005 年,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的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给妻子留下了一张题为“橄榄球赛季结束了”的字条,内容如下:
 
 “不再有比赛。不再有长传1。不再能漫步。不再有乐趣。不再能游泳。67 岁。这是50 岁又过了17 年。比我需要的、想要的多了17 年。无趣。我总是很刻薄。没有乐趣—谁都没有。67 岁。你变得越发贪婪。做你年纪(老年)该做的事。放心—这不会伤害你的。”



亲爱的休姆:

你想得到建议—啊,这可真是件人人都会做却又很危险的事!因为建议别人过什么样的人生,这行为与自大狂几乎无异。擅自给一个人指出正确的最终目标—用一根颤抖的手指指出“正确的”方向,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

我不是傻子,但是我尊重你问我意见的诚意。你听我说,我请你记住,所有的建议只属于提供建议的那个人。一个人的真理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灾难。我不是透过你的眼睛看人生的,你也不是透过我的眼睛。假如我试图给你“具体的”建议,那你恰如问道于盲。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莎士比亚)
 
诚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随波逐流,还是游向目标?这是我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的选择。很少有人明白这一点!想想你做过的任何影响你未来的决定,我说的或许有错,但无论多么迂回,我都觉得这样的决定无非就是一个选择—在上述两件事中选择:随波逐流或奋力上游。
    
但你若没有目标,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这是另一个问题。享受漂流无疑比盲目游动要好。那么一个人如何找到目标呢?目标不是星辰中的一座城堡,而是一件现实可及的事。一个人如何确定他追求的不是“大冰糖山”—冰糖般诱人却无味无形的目标?
    
答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生的悲剧—就是我们总努力了解目标,却不了解人本身。我们设立了一个目标,它需要我们做某些事,于是我们就做了这些事。我们调整自身,只为满足一个概念,一个实际上无效的概念。比方说,你小时候想要做一个消防员,我可以颇为肯定地说,你现在不再想当消防员了。为什么?因为你的视野变了。变的不是消防员这个目标,而是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经验的综合体。你不同的经历叠加起来,使你变成了不同的人,因此你的视野也改变了。这件事不断地发生。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学习过程;每一段重大的经历都转变了你的视野。
    
所以,调整我们的生活,以适应一个目标的需要,这是不是看起来很蠢?因为我们每天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除了急性发作的神经症,我们还能指望达成什么目的呢?
    
那么,答案一定和目标没什么关系,无论怎样,也和任何可及的目标没什么关系。要完全阐述这个话题得用掉一大堆纸。只有上帝知道有多少书写的是“人类的意义”这类事,只有上帝知道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有上帝知道”只是个说法而已。)我要是老生常谈地告诉你答案也没什么用,因为我承认自己绝对没有资格将人生的意义缩略到一两段文字里,我恐怕是天底下承认这件事的第一人。

我打算避而不谈“存在主义”这个词,但你或许可以把它记住,勉强当成一种要诀。你或许还可以试试读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的《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和另一本小书《存在主义—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萨特》(From Dostoyevsky to Sartre)。这些都只是建议。如果你确实满意自己的现状以及自己正在做的事,那么对那些书敬而远之。(别自找麻烦。)回来谈谈答案。就像我之前说的,把信念放在可及的目标上,说得再好听,这似乎也是不明智的。因此我们不是要努力做消防员,不是要努力做银行家、警察或医生。我们要努力做我们自己。

不过别误解我。我不是说,我们不能做消防员、银行家、医生—我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让目标顺应个人,而不是让个人顺应目标。每一个人都是遗传因子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有着某些才能和欲望—包括想要使人生过得“有意义”的根深蒂固的需求。一个人必须得做到些什么,必须得有作用。
    
在我看来,准则大致如下:一个人必须选择一条道路,可以让他的“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以满足他的“欲望”。这样做,他就能完成他的需求(用固定的模式向着固定的目标前进,以此找到自我定位),避免荒废潜能(选择一条让自我发展不受任何限制的路),并且避免了接近目标时,发现目标凋萎或丧失魅力的恐惧(他没有屈身迎合所求之物的需要,而是使目标顺从自己的才能和欲望)。
    
简言之,他没有终其一生走向一个预设的目标,而是选择了一条自知将乐在其中的人生道路。目标绝对是其次的,走向目标的过程才是重要的。说一个人必须以他自己选择的某个模式前进,这近乎荒谬。因为让另一个人来设定你的目标,就是放弃了人生极有意义的一面—正是做出决定的意志行为使得一个人成为个体。
    
假设你认为你有八条道路可以选择(当然全都是预设的道路),假设你在这八条路中都找不到任何真正的目的地,那么—接下来是我所有话的重点—你必须找到第九条路。
    
这自然不像听上去这么简单。你所活的人生相对狭隘,它是纵向而非横向的生活,所以不难理解你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感受。而一个拖延着不做选择的人,将无可避免地接受环境为他做出的选择。<图片1>所以,如果你现在将自己列入对人生不抱幻想者的行列,那你别无选择,唯有接受现状,或者认真地追寻一些别的东西。但寻找目标时要小心:要寻找一种生活方式。要决定你想要如何生活,然后看看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你可以做什么来谋生。但是你说,“我不知道该看向何方,我不知道该寻找什么”。
    
这便是症结所在。放弃眼前的东西去追寻更好的,这是否值得?我不知道—值得吗?除了你,谁还能做这个决定呢?但即使只是做“去追寻”的决定,在此之前你也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如果我不就此罢笔,恐怕要写出一本书来了。我希望这封信不像乍看之下那般混乱。当然,得记住,这只是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或许只是我认为它具有普遍性,但你不这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创造出自己的信条—这仅仅刚好是我的信条。
    
如果信中任何地方读来没道理,务必让我知道。我并非试图送你“上路”去寻找英灵殿,只是提示你,不必接受现有的生活递给你的选择。生活远不止如此—没有谁非得穷尽余生做他不想做的事。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最终还是做了不想做的事,那么无论如何也要说服自己,这是你非得要做的。你会发现不计其数的同伴。
    
先写到这儿吧。直到再次收到你的来信,我一直都会是—

你的朋友
亨特
纽约市佩里街
1958 年4 月22 日


本文摘自《见信如晤》
浦睿文化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见信如晤》 Letters of Note
这是一本名人书信集,全书收录了124封各国名人书信,其中时间跨度从公元前至今,涵盖了历史上许多大事件和政要、明星、文艺工作者、科学家的逸闻趣事。

124封信风格不一,有米克·贾格尔写给安迪·沃霍尔的信,随性地提到了滚石乐队唱片封面设计的概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寄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字条,同时附上女王陛下的私人烤饼配方;伍尔夫在自杀前夜写给她丈夫的绝笔信,读来令人心碎;朋克教父伊基·波普写给一个年轻乐迷的建议,优美、细腻,能温暖最冰冷的心灵……

“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推荐:读这些信让我们停下脚步,幻想那些曾活跃在信件背后的伟大人物和他们的人生境遇……一封封信像是一扇扇窗,通过它们可以窥见人与人之间流动的爱、美好、疼痛,以及巧妙的诙谐。


没有谁非得穷尽余生做他不想做的事
2016-03-23 鲤newriting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gwNDA2MA==&mid=404060103&idx=1&sn=5f6f86152d3766b0582b8ba947629642&scene=0#rd

 6 ) 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一个来自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的年轻人和他的律师一起旅行来到拉斯维加斯去寻找他们的“美国梦”。他们带上了大量的毒品和酒精,准备在路上享用。在路上,他们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警察,记者,赌徒,比赛者和搭便车人。他们寻找的不确定的“美国梦”,最后由于毒品和酒精而演变成充满恐惧和憎恨的噩梦……

 7 ) ✴️

23

iyo 摸魚專屬數字427(可在此賬號內關鍵詞“427”🔎)

X/10 XX/1010

*️⃣/✡️/✴️

❇️❇️/✨(請參見7.14最新的那篇 ❇️ ❇︎ ❇️天選之子的待遇就是你突然喜歡什麼 那個家夥就會最短時間讓你得到/看見什麼哈哈哈)

heptagram/✴️

427/27 別注37別注heptagram/✴️

✴️別注♋️☯️☮️三位一體

53 別注✡️

43

73

dodecagram /✴️(請參見7.8 7.11和7.13的dodecagram 天選之子的待遇依然還是你突然喜歡什麼 那個家夥就會最短時間讓你得到/看見什麼哈哈哈哈哈哈哈)

🔺🔻/♦️

satanic pentagram/🌠

☸️/✴️

✴️/🏜

 8 ) Taking drugs+Making confusion=Reality

1977年,美国体育记者Hunter S. Thompson把他和他的律师一起报道摩托赛的经历写成了书《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这个新闻记者兼作家的有趣之处在于,他认为新闻写作只能通过主观写作才能反应真相,反对客观报道,越小说越新闻。《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成为60-80年代嬉皮时代的经典读物。

1998年,Terry Gilliam讲这本书排成电影,和这本书一样,不是关于什么摩托赛(镜头不超过2分钟),大段的用在描写两个家伙在Las Vegas期间的迷幻经历:只要醒着就在瞌药。也许读过原著有助于理解该片。

2005年,2月Hunter S. Thompson自杀身亡

Emule上有影片和该书

 短评

整個劇組不是喝多了就是嗑藥了。裏面好多配樂《海盜電臺》裏也用過。

6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首先值得称道的是德普和德尔托罗的表演。把六七十年代的垮掉派的颓废吸食迷幻药的状态演令人惊艳。但是特里·吉列姆就是太注重吸食迷幻药后的刻画,以至于影片很大篇幅都在表演这种状态,有癫狂夸张和卡夫卡式的荒诞,影片本身的内核就显得苍白,好象是徒有形式,刻意营造一种氛围,显得有点乱,又感受不到诚意。况且就吸食迷幻药后的真实性来说,也不及《猜火车》里的效果。

9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还行

德普+敞篷车+公路+嬉皮士+LSD+70s+拉斯维加斯,出色的画面感觉和向60年代的致敬,至于故事情节什么的跟它较真你就输了

1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太飞了

13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全片都是服用LSD后混乱的场面,而刻意做作的表演看起来就像《巨蟒与圣杯》般无厘头荒诞,但这又不是在说一个实质是荒诞的故事。明显是Terry Gilliam的一场失败的实验。

16分钟前
  • M.
  • 较差

无法充实的美国梦终会过了药劲儿。虽然迷狂沉醉像是不好演的,但从实际结果看,也是缺乏明确想法最终导致了失控,多余、不起作用、深陷自我、集体自嗨,费了很大的劲还是纸片一样,主角配角齐齐单薄。德普演戏真的懒,惯用技巧撑起一切。对配角的设计也是,像充分利用年轻演员的热情。陀螺可能嗑嗨了。

18分钟前
  • Superhat
  • 较差

我曾经在看完午夜牛郎之后跟夏老师说我觉得当个午夜牛郎也不错,夏老师说你看完午夜牛郎居然还会想要去当午夜牛郎,你也够牛逼的;我要是说我看完这片子我也这么去一趟拉斯维加斯不知道他会说什么……

21分钟前
  • 马夫蒂纳维艾林
  • 推荐

警察,记者,赌徒,比赛者和搭便车人。他们寻找的不确定的“美国梦”,最后由于毒品和酒精而演变成充满恐惧和憎恨的噩梦……最总混乱的片子..

26分钟前
  • Carla
  • 推荐

好吵,好闹,看完我都想不起自己在哪里了。简直是毒品效果教科书,太精准。据说Hunter Thompson对电影改编过程很清楚,跟Depp私交也不错。所以《朗姆酒日记》还是他演。眼袋叔的脸竟然像现在的小李!配角都是depp小李同期

28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每个从主流社会醒过来的年轻人都在寻找自己,除了游行和旅行,他们也尝试着堕落。”影评这句很赞。片子虽然我看晕了,但是还是觉得不错。没试过,怎么会知道什么是毒什么是药呢?知道是毒的戒了,是药的话就去普度众生吧!

29分钟前
  • Miss Me
  • 推荐

只是当一部电影来看的话,在同类型里并不算好,甚至是看完只剩空虚和迷惘,所以为什么要在电影里寻找寄托呢,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我只是觉得难过,怎么就走到了这里呢……

33分钟前
  • 歌德尖塔
  • 还行

Too weird to live, too rare to die. 豪华MV,acid科普,自娱自乐,只有跨进门了才知道,那些超现实主义啊野兽派啊psychedelic啊都是特么哪里来的了。

34分钟前
  • Sally?imdb9?9
  • 力荐

镜头下倾斜的世界,一个把美国梦转变成恶梦的地方,一个嬉皮士追寻自由而不得之地,最后留下的是垮掉的一代的癫狂与LSD...毒品、摇滚乐、民主与自由是永远都讨论不尽的话题...红色雪弗莱与白色卡迪拉克,红白蓝的all star

38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推荐

这种主题适合拍个十几分钟的短片,意思意思就行了,整整俩小时都看这玩意儿,反正我是受不了。最最最不能忍的,还是好好一个电影,非要加没完没了的旁白,说好了展现磕药之后看到的世界呢?那就给观众看画面就好了,说那么多话是要干什么,自相矛盾。真的受不了任何电影有旁白。

41分钟前
  • Marni
  • 较差

60-70年代,迷幻的天下。在致幻剂里寻找失落的美国梦。JD的造型告诉我,男人再帅也不能谢顶。

42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最致幻的电影之一,改编自“刚左”新闻传奇人物亨特·汤普森的同名自传小说,叙事缭乱零碎,呓语与金句交织的独白贯穿始终,吉列姆用各种手法(超现实影像、极端机位、倾斜构图、单色滤镜、炫目色光、叠影、扭曲变形、戏仿与拼贴)呈现瘾君子的主观幻觉与飞升历程。秃顶+罗圈腿行走的约翰尼·德普、肥胖暴躁的德尔·托罗和戴着古怪假发的马奎尔光是形象就已经够疯,表演更是尽皆癫狂。令人难忘的幻象:眼球中的蝙蝠,鳗鱼头宾馆接待,酒吧里的爬行动物食客,越战轰炸机与大兵,摩托赛场上的越野车(伴着[现代启示录]中的瓦格纳[女武神]),马戏团的费里尼飞人,奇高的审判桌与监禁臆想,裸女头变乳房的照片,衣冠猩猩。配乐亦大赞,包括滚石、披头士、鲍勃·迪伦、尼尔·杨等人歌曲。穿插60年代末的纪录影像。阴魂不散的搭便车者很[在路上]。(8.5/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7.3,这个热闹的电影里面有大肚腩的切格瓦拉,金毛且满脸痘痘的蜘蛛侠,嬉皮土妞玛丽以及秃顶罗圈腿的杰克船长,但是如果不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原著小说精神,是很难看明白本片的。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精神已经一去不返,这样的电影也绝对是后无来者了

45分钟前
  • 皮陀
  • 还行

这段时间追星来着,没怎么看电影,好久看了这部居然还是因为金韩彬,吸你妹的毒,还居然信仰毒品,明目张胆把男主头像纹身上追求毒品文化,其他6个孩子可被你害惨了再说电影,俩人演得确实不错,科普了几种毒品的服用效果,真的是可怕,他俩总是一个清醒一个迷糊,清醒的那个总感觉下一秒就会被迷糊的给杀了,满嘴谎言,看完我都没理解他俩到底是去干啥的,可能因为我看的时候比较生气忽略了些东西吧电影本身没什么剧情,更多的是毒品上头的感觉描写吧,结尾那一段个人理解仿佛是在宣扬,鹰酱还真是厉害,天天讲人权讲多元文化,毒品文化也行哦

5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这片儿你得飞了之后再看

54分钟前
  • 预见|| X X
  • 推荐

X220190410:像这样高智慧的种类,是不会大量繁衍的,太奇怪了难以生存,太稀少了难以死亡.现在我们所有人都在一条幸存的旅游线上,没有60年代那般疯狂了,那是一条提姆李尔的旅游线,他附落在美国宣传意识扩大化,甚至都不去想想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它一直在等着那些把它看得很认真的人,所有这些稀奇古怪的可怜的吸毒者,他们以为他们只要花五元买毒品就可以得到宁静和理解,但是他们的迷茫和失败也同样是我们的,李尔他记下的不过是他创造的一个生活方式的幻想,这一代他们是永久的跛子,他们探求失败,他们永远都不会理解这个古老神秘的毒品文化的本质,这种绝望的设想,有些人或者至少有某些力量,在这条隧道的尽头看管着心火.

58分钟前
  • 小哒1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