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辞官

大陆剧大陆2005

主演:于波,秦沛,温兆伦,刘思彤,郑佩佩,杨光,郝柏杰,胡小庭

导演:鞠觉亮

播放地址

 剧照

李卫辞官 剧照 NO.1李卫辞官 剧照 NO.2李卫辞官 剧照 NO.3李卫辞官 剧照 NO.4李卫辞官 剧照 NO.5李卫辞官 剧照 NO.6李卫辞官 剧照 NO.13李卫辞官 剧照 NO.14李卫辞官 剧照 NO.15李卫辞官 剧照 NO.16李卫辞官 剧照 NO.17李卫辞官 剧照 NO.18李卫辞官 剧照 NO.19李卫辞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20:13

详细剧情

  老臣少君宫廷斗气各不相让,少君老臣口角之争各有千秋。在本剧的前传《李卫当官1》中,李卫由一名街头小混混,变成了一代名吏。在本剧中,一开始雍正已逝,乾隆即位。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登位之初,乾隆对李卫一点儿也不喜欢,尤其看不惯李卫身上的混混气。碍于是前朝老臣,能留给几分面子就已经不错了。李卫何等聪明,乾隆又是他在雍亲王府里看著长大的,知道这个新皇帝和雍正的行事为人全然不同,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决意辞官,回家种地去。年轻的乾隆由于经验不足,往往事与愿违,越想展示自己的才华,越是常常陷入尴尬。而李卫一心想辞官归里,可越想躲越躲不过,还因为他的老辣和老道,将一件件棘手的难事办得滴水不漏,每次帮乾隆保住了面子,于是别人想爬爬不上去的,李卫却想下还死活下不来……  乾隆面对李卫是很矛盾的,既不喜欢他又不能不用,当最讨厌李卫的时候,恰恰李卫办出了漂亮的事;当想重用李卫的时候,李卫却自己往后退,一再递上辞官摺子,令乾隆气也不能恨也不是。李卫面对乾隆,也是无可奈何,由于有一层君臣的名分,大水漫不过鸭子。面对乾隆的华而不实、心高气盛的作为,也常常有戏弄之举,由于行事老道,分寸火候拿捏得让谁也说不出什么……

 长篇影评

 1 ) 低成本的好剧

刷了3遍,从第一遍到现在大概两年时间,总的来说是一部可以反复看的好剧。一部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个人认为就是在给人们讲故事。我打算从剧情、演员和其他三个方便来谈一谈我对这部剧的看法。

一、剧情:讲故事最基础的就是剧本。这部剧的剧本可以说非常下功夫,没有特别弱智的反派,相反都是高智商、有手段的对手。没有正气到底的主演,也没有单纯愚蠢的贪官。我觉得很好,大家智商都在线。演员的台词除了有深意还出处埋下了伏笔。剧情紧凑不拖沓,情节一环接着一环,说实话我认为这部剧比《铁齿铜牙纪晓岚》前几部的剧本更考究,更加连贯的剧情、更有味道的尔虞我诈。

二、演员:可以说都是好演员。不同的人讲同一个故事是不一样的。这部剧的演员可以分为老、中、青三代。老演员或者说是老戏骨有秦沛(剧中对话时时常有身体动作配合台词,比如着急时双手会向下用力甩;想到好办法时嘴角会微微上翘等),郑佩佩(演的中规中矩,没有不好的地方但也不出彩,跟《李卫当官》中的李母比少了一些神经质),谢芳(太后),诚亲王,德茂等等配角也都是实打实的有演技;中生代演员:师爷(这个角色厉害的地方就是要捧李卫,但观众又不觉得很生硬,比李元芳的“大人真乃神人也”让我听着更自然不生硬;新生代演员:皇帝和中堂就不说了,皇后(陷害缚衡那个故事,最后被皇帝逼宫时,又气又怕要晕还没晕的感觉很传神)

三、其他:其实还有很多优点,简单说一下,这是一部注重细节的好故事。首先,每一集几乎都有几个长镜头,举个例子:剧中精彩看到李卫一家人在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由李卫或者师爷引话,最终由李小卫推出办法,都是大段台词,而且是一个镜头,大概2-4分钟,很厉害。其次,虽然是低成本制作,可是服装相对考究。李卫从直隶总督到顺天府尹再到之后的一品大员,每一次变迁朝服的图案和帽顶的颜色都是有变化的,说明剧组很用心。最后,配乐不糊弄,每到情节转变时都有音乐引导,可以更好地推进剧情。

以上都是这部剧的优点,剧情紧凑、不拖沓,演员演技在线、不尴尬,细节处理用心,不糊弄。但也有一些可惜的地方,比如画质差,乾隆喂锦鲤的特效太假,拍摄地点在山西非要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风韵...这部剧我打9分(8分有些低,10分又不是那么完美),观看的人群比较适合男性,问过一些女性朋友,她们说不太爱看这种类型的剧集(毕竟偏政治);个人认为这部剧可以比肩《纸牌屋》,因为在国内我们更容易接受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故事也处处充满幽默,人物刻画饱满(有心机,有小聪明,还有个人的原则,比如诚亲王不愿意去找李卫讨主意,认为他是主子而李卫只是个奴才)。希望今后可以多拍这样的剧集,多一点投资。

以上就是我的看剧心得。

 2 ) 三个男人一台戏

李卫的几部电视剧里,最爱看的就是这一部。

官做到李卫这个份上,真可谓通达老辣。
上可做封疆大吏,下可做闲人散客。
真真领悟了雷霆雨露都是君恩的至高境界。
官场那一套潜规则,这么些年的磨砺,早被他研究透了。
再不是想当初不知天高地厚假扮钦差的混小子。
如今的他早练出了一身进退有度的油滑功夫。
说是油滑,其实不过是火眼金睛有所为有所不为吧。
官场如战场,仅仅是全心全意为主子办差是远远不够的,怎么着也得先保全自己再说。
要知道,皇帝老子用起人来,那可真是相爱相杀的节奏。
好的时候,那可真是柳暗花明,花好月圆,尊荣无比。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明媚时光,那也是变着法的把人放在火上烤着。
更不用说到了寒风冷冽秋风萧瑟战战兢兢的日子,把人七上八下的吊着敲打的难捱。
君臣之道,太近了烤得慌,太远了冻得慌,这个分寸拿捏真是千古奇谈。
皇帝也是人,人心难测。
更不用说那些个同朝为官的战友了,那才叫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呢。
所以摸爬滚打了这么些年,看也看透了,玩也玩腻了,还是全身而退最紧要。
于是乎,李卫是真心想辞官了,这些个烂事,真折腾够了,还不如回家种地轻快自在。

乾隆皇帝初登大宝,心高气傲,什么都要冠冕堂皇,自认为是天下第一聪明人。
幼年得圣祖亲自提携调教,使得咱们这位年轻皇帝,实实的想要开创一个盛世帝国来。
年轻人,即便先前看的再多,毕竟阅历在那摆着。
一上来就是一番提拔新人改朝换代的大动作,其不知,难过的日子在后头呢。
皇帝老子自称为寡人,那是再精确不过了。
但凡做在这个位子上的,都是孤家寡人,只能孤身奋战。
但是皇帝再怎么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其实也都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不过是位置奇怪些罢了。
在他心里,下意识的还是有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的。
就拿李卫来说吧,虽然瞧不上他那一套,其实还是非常当他是自己人的。
就是这么一种拧巴的感情。

一方面觉得他这样的实在不能锦上添花,看着就觉得心里堵得慌。
另一方面呢,有他在,面对这不知道水深水浅的局面,又觉得非常安心。
毕竟这么多年跟着皇阿玛风里来雨里去的,亲近和忠诚那都不是寻常人可比的。
有这样的顾命老臣在,纵然出了什么幺蛾子,也还是有人能稳住局面的。
或许也就是有着这样一份隐隐的依靠吧,乾隆越发能放开手脚闪转腾挪。
看他们君臣奏对,虽然总是夹枪带棒,却是自有一番关起门来说家里话的味道。
贝子杀人案,李卫请乾隆看那个挂件,乾隆就说,记得咱们府上也有一个。
江南海关道一案,乾隆变着法的折腾李卫,却从来没下过狠手。
即便是把他关进大牢,也是时刻关注他的境况的。
到了帝后失和的时候,六百里加急的把李卫这个散员传来京城,还一路上好吃好喝的待着。
科举的滔天答案,一届显贵傅恒这个中堂大人的性命前程,也都倾然相托。
乾隆对傅贵妃说,唯此人可以托付。
到龙珠案,封护法,赐马桶,那更是,家里人的待遇,荤素不忌。
可见他们君臣,相知甚深。

李卫呢,虽然早早就放话出来说这个年轻主子难伺候,却还是,全了君臣之谊。
贝子案,他早早看穿,到最后,还是替皇上了结了这桩心事,做了恶人。
海关道的案子,他虽然退到后边,却还是在旁边敲打提点,不像君臣,更像师傅领进门。
帝后失和科举漏题,皇上中堂深陷其中,他虽然是鸭子上架,还是替皇上解难圆了场子。
到乾隆一声不吭毫无预兆的兴了大狱,他绕着弯子劝谏。
发现有人打算谋害皇上,他更是忙前忙后的兜着护着,用尽了解数保皇上安全。
这是一位老臣的赤胆忠心,更是多年来主子奴才的深情厚谊。
李卫虽然从来没有说过,其实对这位四爷的儿子是十分上心的。
就像纵容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好,但是也要顾着他的颜面,让他知道水深水浅。

乾隆呢,怎么看都是有几分爱之深责之切的味道。
他虽然自有帝王的恢弘气势,到了李卫这,却多了几分顽童的味道。
恨不得处处都要占得上风,压着人家,一凡发现人家比自己聪明,就特别的不是滋味。
自己虽然满口朕是天子你是臣,却好像除了摆摆架势装装盛气凌人的样子没其他功用。
瞧不上人家那些上不了台面的道道,真有事第一时间就想到人家的那个调调。
我估摸着,李卫真正伤了乾隆心的事,其实就是辞官。
乾隆一上来,李卫就吆喝着辞官,明摆着不跟你玩了,这件事深深的刺痛了傲娇男主的心。
千人捧万人抬的傲娇主子,身边一众忠犬,鞍前马后肝脑涂地。
你李卫倒好,一上来就大喊不玩了不玩了。
这得让傲娇男主角心里多么的刺痛啊。
于是乎,一双眼睛牢牢的盯住了看紧了。
君臣也好,主仆也好,只有我辞你的,哪里有你辞我的份?
所以李卫怎么想辞都辞不掉,皇上主子总能把他绕回来。
这里边,嗯,有一股子浓郁的酸酸的粉红的味道。

要说傅恒这个中堂大人,那真是,天下第一贤妻。
什么太后,皇后,贵妃,太监总管的,一众人统统抵不上傅恒一个。
那可真是,上得厅堂,进得了内房。
朝堂之上,军国大事,统统要咱们傅恒大人协理阴阳调和局面。
关起门来,皇上的私事家务事,傅恒是领侍卫内大臣。
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今天晚上翻谁的绿头牌,一应俱全。
在皇上身边,时时刻刻,关照着傲娇男主的心情面子,面面俱到啊。
皇上要显示自己聪明,那傅恒就是怎么都看不破局面的人。
皇上犯了难,傅恒就二话不说把李卫堵在家里。
就算是拿身份压人,也要替皇上把烫手山芋丢出去。
皇上和李卫吵架了,他费尽口舌的这头安抚那头理解。
李卫惹皇上生气了,不能明面上劝谏,他就私底下关照回护。
皇上对李卫使性子,他里里外外的给两个人台阶下。
他这个人,真是风月齐光,就连李卫这样的驴性子,也见不得他受委屈。
虽然身为外戚,从来不曾让皇帝忌讳猜疑,反而让皇帝下死力气保护眷顾。
浓郁的圣母光环。
对主子,你好就是我最大的好,李卫他也就是做事跳脱了些。
对李卫,你好他就好,他就是这么个小性子。
那度量,那风姿,那胸怀,那风范,妥妥的母仪天下,一顶一的贤内助。
真真是大老婆当家主母的气度,一心一意的操持这个家。
就看他,身为中堂,却一口一个右玠的称呼李卫,不摆架子,不论尊卑。
在皇上面前,真心诚意的佩服称赞李卫。
在李卫面前,想皇上之所想,处处行方便,时时便宜从事。
这份情谊,天地可鉴。

这部戏的台词妙趣横生,很有几分天马行空放荡不拘的味道。
演员选的不错,秦沛是老戏骨,分寸拿捏的地道。
乾隆和傅恒之间那份相知相守的默契粉红,让人不吐不快。
配角的形象也十分立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的来说,是部有意思的,耐看的,有面子有里子的好剧,值得回味。

 3 ) 。

乾隆刚恢复八爷九爷的名号,允许他们入宗籍,让他们的儿子承袭爵位,李卫手上就来了一个他们儿子报复当年关八爷九爷宗人府的典狱长,杀光了她们全家人。李卫本想把这事压下来,可是诚亲王想看皇上的笑话,故意在皇上面前参李卫不实心用事,想让李卫捅破这个事。 李卫就让受害者的女儿去告自己不办案,皇上派傅恒来打听,后来皇上私下传召李卫 李卫说 臣宁可什么都不知道。 皇上说 看见没有,这就是老吏,那些刚出道的官员,四处钻山打洞的乱打听,可是一旦把官做通了,做到像他这种地步,就想知道的越少越好了。 李卫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一遍,不经意地透露出诚亲王事先知道这个事了,还有意往上捅,成功让皇帝的怒火转移到了他身上。 没有本身,就不要去趟浑水,小心热闹没看成,还把自己搭进去。 李卫自己辞官,乾隆不准,后来乾隆让李卫去查诚亲王,给他安个罪名,李卫故意参了个不大不小的罪名,还特意在皇上因为太湖石沉底的事情生气时递上去,皇上就气的让李卫回家种田。 乾隆知道李卫是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他明明知道李卫在狱中被人陷害压麻袋,还和傅恒一唱一和,拼命夸赞那个人,数落李卫,逼的李卫气的请命去查那个人。 李卫知道江南官场积弊已久,想要置身事外,皇上拿到了江南官场黑账,如果他提起这个事,就必然会大面积处理官员,但没有新人及时来替代,容易导致社稷动荡,因此他让傅恒强行把账本给李卫,让李卫来当恶人,账本上最后一页有写李卫查黑账时伪装成大内总管收受了贿赂,于是李卫为了不当恶人,皇帝到时可以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敲打官员一下就好,他却会遭到报复,于是他上朝时说参自己收受贿赂,如果皇帝要动他就必然要动全部人,如果不动他,那别人也不能动,他因此避免了过多的仇恨。 李卫辞官回乡,皇上留下了他的儿子御赐御前带刀侍卫,风筝飞的再远,有根线攥在手里,要他回来就得回来。 贺维明(皇后父亲的门生)参李卫霸占乡里的寡妇,李卫当时在奉命查傅恒泄露考题的案子,查出来考题是皇后故意泄露的,他不敢说,引起帝后失和不是他能承担的,于是他顺坡下,让傅恒去跟皇帝说调贺进京,负责查案,他给贺当副手,这样可以堵住皇后父亲那帮人的嘴。后来他一步步引诱贺发现真相,最后吓得他生了大病,李卫让贺向皇上请求保护,引起皇上注意,这时皇后父亲派人来找贺,皇上就猜想到了是皇后泄露了考题。 皇上办朋党一案,特意让李卫去办,因为会得罪很多人,所以没能力的人不能去,有能力日后要给前程的人也不能去,只有李卫这种一心要辞官,没有日后前程的人适合。皇上还派了两个贴身侍卫随行,嘱咐出头的事让李卫去做,你们要注意看,多学习,日后可以得用。 皇上兴大狱,说的话被鄂尔泰误认为是要把这个案子做越大越好,于是他们横行无忌,打死了很多人,还急急的递了补官的折子,大多安插了自己的人,事后发现理解错了皇帝的意思已经晚了,但其实皇帝刻意做局,也容易搞掉他们了——容易被抓住把柄的事一定要慎重 皇帝想派人去寻找佛教龙珠,被臣子阻止,原因是大清尊崇的一向是儒家,千千万学子学的也是四书五经,一旦出动官方的人,思想不统一,会导致社会动荡。 皇帝说李卫在这次找龙珠的行动中功劳不到,在赏赐名册上把他划掉了,太后说十个手指头总是有长有短,但都是有用的,使唤臣子不能现使现报,不然怎么笼络人心呢? 大将军得胜回朝,皇帝大加赏赐,想要借此激起八旗子弟的士气,两个侍卫将真相告诉皇帝,被大大责罚,还连累了李卫。有时候重要的不是真相,而是皇帝的脸面和目的。

 4 ) 不同时代的同一部作品

第一次看大概是十二三年前,当时就很喜欢。一是因为剧情确实不错,很精彩,逻辑上也完全说的通。二是编剧很厉害,辫子戏里少有的能够掌握掌故和当时的行政语言,诸如“抡才”“秋闱”“太尊”“管着一省的刑名”“中丞”等等,其他鞭子戏能有一半的水准都很难。三是演员都比较喜欢,特别是秦沛老戏骨,于波也足够出色,能让人代入进去。

多少年后,我一直觉得这部戏是我看的非常过瘾的为数不多的几部戏,电视剧《手机》也列入名单。

最近偶然想起,于是开始看了。目前二刷到第二个案子的开头,海关道。想法又跟第一次看不大一样了,因为我也进入这个体制,能够以自己的角色去观察那个时代体制的一个做法。

老年的李卫,虽然还有为民造福的想法,但经历了血雨腥风,逐渐开始“躺平”。这种躺平,是建立在他游刃于官场潜规则中,利用官僚制的上下级环境之上的。在什刹海一案中,对下,他可以把这个案子交给下属巡防衙门,让他们去抓,只要上面不找他问话。对上,如果上面不知道这个案子,那他即便是在这个事情上躺平,也无人问责。对下缷责,对上瞒报。

二十世纪初的作品,编剧尚称出色,作品也不像后面这么乱。

我怀念那个没有加前缀的时代。

 5 ) 浅谈《李卫辞官》对传统戏曲的应用

最近刚刷完李辞,深深地被这部冷门老剧所征服了。这部剧的剧本写的是真的好,台词古典文雅,用典颇多,乾隆能对大臣表示,“君有过可以直谏,臣有过可以明参。”,傅恒能说出“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来直谏,连一个不学无术只擅长逢迎的官场老油子,随便一撇嘴,都能吐出一句,“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而大字不识两个的李卫张口就是俗语,“老母猪打滚,蹭一身泥是那模样,不蹭一身泥还是那模样。”

除了剧本精彩以外,李辞在制作上同样非常用心,剧里有多处对传统戏曲的应用特别考究。这在现在的古装剧里,是非常少见的了。

李辞在剧中,用了戏曲的剧情来暗示剧情的发展。这种应用,有点类似于戏谶,而戏谶最有名的应用当属《红楼梦》。当然,李辞对戏谶用的没有《红楼梦》那么讲究,而是比较直白易懂。

谶语,应该算是是中国汉字独有的一种发明。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先民们通过在龟甲兽骨上找到一些细细的裂纹来判断吉凶。到了后来,谶语慢慢发展成为一种预言,其形式也丰富了起来,比如有诗谶、戏谶、物谶等等。

《红楼梦》里用到了多种谶语,判词是诗谶,元妃省亲点戏是戏谶,《豪宴》、《乞巧》、《仙缘》和《离魂》四出戏,暗伏元妃由受宠到薨逝。贾母清虚观打醮也是戏谶,《白蛇记》、《满床笏》和《南柯梦》,暗示了贾府百年兴衰的历史。元宵节的灯谜是物谶,风筝伏探春远嫁。这是非常古典的一种文化元素。

李辞里有三处用到了戏曲元素来讲剧情。

第一处出自贝子杀人案,第四集。

诚亲王得知杀人案的真相后,两位贝子爷找到诚亲王处探口风,下人报上来的时候,诚亲王正在家里听戏,听的是一出《钟馗嫁妹》,钟馗是判官,专捉小鬼。待到,两位贝子爷进来请完安,问完话,一起坐下听戏的时候,演的却是一出《活捉三郎》,被杀之人死后冤魂不散要到阳间来索人性命。两出戏都在暗示两位贝子爷的杀人案注定是瞒不住了。

第二处出自海关道过度集,第九集。

太后万寿节,海关道送了太湖石过来,宫中庆典唱的是一出大闹天宫的猴戏,热闹好看。此时小皇帝乾隆使计赢过李卫一头,心中甚是得意,亲卝自卝上卝戏卝台卝去卝操卝鼓,彩衣娱亲。此出戏则是孙猴子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去的意思。

【李卫辞官】【于波】激将后续 皇上操鼓_哔哩哔哩_bilibili

第三处出自科场案结局处,第二十六集。

承恩公以为皇上没追究到底,顾忌帝后颜面,自以为过了这一坎在家里听戏,可惜皇上忍过风头去才来收拾他。正看到台上一个吊毛的动作,锣鼓声刚落,台下一阵拍手叫好声还没停,已经从门外闯进来两队兵士,手持圣旨要拿人了。1宣完旨后,承恩公一脸不相信地叫着要进宫,才给了台上京剧演员一个直挺挺地向后倒的动作,应该是京剧里的“僵尸”的动作,不过这个镜头没拍完。

吊毛,是头不点地,空翻一个,应该是可以起来的,但是剧里,没有起来,就躺直了。“吊毛”是表现一个人走在路上摔了一跤。“僵尸”动作,是人物僵硬着倒地突然死去的场景。

承恩公本以为这桩科场案,只是摔了一跤已经过去了,没成想,皇上却下了狠手,直接是要送他去死了。

李辞三次对戏曲元素的应用,虽然因为剧集是喜剧的路子,都比较直白,通常都马上安排剧中人给讲解出戏曲的意思来,并不像《红楼梦》里的戏谶那么含蓄,但是用的也恰如其分,颇为雅致。

除了李辞以外,《雍正王朝》里,也用到过戏谶,用在了康熙二废太子后,在等待着西北战事的消息时去点的戏。康熙一边等待西北战报,一边点戏,点的是著名京剧折子戏《失空斩》,《失空斩》是中国京剧传统剧目《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的合称。此处则暗示了西北战事的不利,以及最终八爷被在夺卝嫡卝之争卝中卝被老四胤禛斩落卝马下。

 6 ) 史上最傲娇的皇帝

看到17集“九公论道”那段,产生了久违的体验,就像是第一次读《天龙八部》遇到扫地僧那段,石破天惊,不吐不快。本想就十七集写几句,再一想,牵涉太多,于是单独成篇,多说几句。

如题:史上最傲娇的皇帝——乾隆,没有之一。如果再加几个标签的话,虚荣、小器,偏执,玻璃心,志大才疏。

中国历史上有五百多名帝王,奇葩甚多。除了他们的不正当嗜好外,其他如好猜忌、和稀泥、杀功臣、搞斗争,为了巩固权力,都可以理解。偏偏这个乾隆,和自己的李卫斗来斗去,找不到原因。

你说为了夺权:李卫第一集就给撸了,而且他也没有自己的小圈子,而且他一直要求退休(真心不想伺候小贱人)。

你说为了树威:李卫一开始就小心伺候,除了你三大爷存心要看你笑话,别人也没那胆子。

纵观接连发生的两件大案,只有一个原因:逃避责任、选择恐惧症。

在“贝子杀人案”中,他三大爷看破不说破,背后耍招,把球踢给李卫。李卫心说,尼玛,这么大的雷!凭借好身手闪身躲过。球直接投到了江湖小白傅恒手里,傅恒高高兴兴捧给了乾隆,乾隆高高兴兴接过来就傻眼了,拆还是不拆?拆吧,打自己和老爸的脸。不拆吧,死去老爸的奴才被杀,自己大前天却奖励了凶手。郁闷!追根溯源这个难题是李卫给我的。

在“海关道贪污案”中,也就是在第十七集,江南四省灾难式腐败案的幕后总导演浮出水面。导演谈完他的艺术理念,给了李卫总账本。李卫没敢要,被乾隆捡了漏。乾隆高高兴兴回家,回过神发现这特么还是雷,超级雷,顿时心中一万头草泥马,李卫你真是专业坑朕一百年啊,我要你好看!

复盘一下这两件案子,就会发现,李卫同志欺负乾隆年轻,的确耍了不少滑头。不过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案子的最终责任人是乾隆。九子夺嫡的历史遗留问题,难道不该乾隆替老爹负责?江南四省的全面腐败,李卫负责调查真相,最终负责人不仍然是乾隆?

白莲花乾隆同志一不想丢面子,二不想得罪大臣,三还想踏实做皇帝。享受权利,不担义务,岂有此理。

九公真是神一般的存在,出场十多分钟就领了盒饭,却是神龙乍现,连李卫这样的高手都是一秒秒杀。其人半身残废,形容枯瘦,偏爱李义山,隐居残荷斋。其才经天纬地,一手经营江南四省的官场,近两百年大小官员纳入麾下,游刃官商,任意操弄。

未完。。。

 短评

8.5分,这部编剧和演员表演都非常精彩,看点十足,剧情非常有意思,秦沛的晚年李卫尽显老辣,此刻的李卫对官场已经莫得透彻无比,与新任乾隆皇帝斗智戏味十足,小满也成年了,李卫老婆虽然压根就没戏早死了,但儿子小李卫也很屌,比较中二,还是能够明显感觉与他老爹一脉相承,郑佩佩的李卫妈这里面也完全不讨厌了,皇后与贵妃(富恒亲姐)演得也很棒,这部最大的糟点是乾隆的配音,听起来怪怪的变扭,其余都好,李卫辞官,乾隆皇帝的成长,小李卫取得女友的爱,相当于三个登顶剧情,看得出来编剧依然借鉴了不少《鹿鼎记》的剧情模式,总之就是妙趣横生,绝对是一部经典,与《李卫当官》第一部组成正统续集双绝。

7分钟前
  • 影错强
  • 力荐

每年都要重温一两遍的好剧,现在的剧几乎都是谈情说爱去了,像这样正经讲官场的剧实在是不多。每次重温都觉得周易的剧本真是很赞,选的演员演技也很好,虽然自身也存在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在现在的市场上也是劣币驱逐良币,可惜了😭!顺便为我老四的傅中堂打个卡,中堂大人真是立身持正,谦谦君子,温文如玉,帅翻了简直!

8分钟前
  • ·
  • 力荐

于波的配音太恶了吧

10分钟前
  • 流月城沈胖子
  • 推荐

傅恒耿直又忠心,每次都被耍得心甘情願,呆萌好可愛<3

13分钟前
  • 飯糰配麵包
  • 推荐

四哥电视剧补完计划,剧情不错,台词不错,演的不错,乾傅更不错~~

17分钟前
  • 森林优
  • 力荐

这个里面除了李卫的经典台词好看以外,乾隆和傅恒的暧昧也是在让人心动。

19分钟前
  • Vesper。。。
  • 力荐

毓钺出品,必属精品!李卫当官三部曲,第一部李卫当官少年意气,第二部李卫辞官嬉笑怒骂之中笔锋老辣,第三部大内低手荒腔走板里笑尽人生。这是毓钺先生想讲的故事,饱含了雪柔女士想传递的情!周易经典不老!

24分钟前
  • 锥锥粉
  • 力荐

官场的事分析得很透,但后面没有前面精彩,总的来说还不错~

26分钟前
  • cc
  • 推荐

不错的类型

27分钟前
  • 七彩云男
  • 还行

很好看,最爱中堂大人的一身青衣,掩藏不住的光彩。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31分钟前
  • 行走皆风景
  • 力荐

剧本绝对不输《李卫当官》第一部,编剧毓钺,原名爱新觉罗·恒钺,恭亲王之后,对清史和官场之道颇有研究,其作品获得过多次国家级文学奖,也是一位有深刻生活积淀的编剧了。他还参与过我喜欢的另一部作品《非常公民》的编剧,这样有沉淀、有内涵、有功底的编剧现在太少见了。可惜这部作品流传不广。

32分钟前
  • 小猪真2
  • 力荐

辫子戏的巅峰,官场剧的顶点,剧本、台词、演绎都登峰造极。几场高潮,如海关道案交账本、歌妓案李卫指桑骂槐、最后和大和尚佛下论佛,任何一场出现在现在的热门剧中都足以封神了,但是这样的对戏在本剧中出现了好几场。剧本方面,前几个案子把官场、为人之“术”演绎到出神入化,最后一个案子却回归到了“道”上。与之相比,人民的名义、琅琊榜、甄嬛传等都显得小儿科。

37分钟前
  • 有涵养
  • 力荐

看过两遍了,于波饰演的少年乾隆是一亮点,演出了少年乾隆的青涩与稚嫩,也演出了古时皇帝亦有的无奈和身不由已,与李卫的斗智斗勇,一步步的成长都蛮有意思,值得一看!

41分钟前
  • 秋水映月
  • 力荐

好看的,剧情还是很好玩的,以前的清朝官场剧太靠谱了,而且还这么搞笑,现在根本没有这种片子了。延续的是李卫当官的主设定,年轻乾隆皇帝和三朝老臣李卫的对弈以及君臣间复杂的关系。李卫真的是太聪明了,官场上下人心都被他玩透了。每个单元案子各有不同人物纠葛性格还有官场风气。于波的乾隆演的居然还不错,更不用说乾隆和傅恒这对CP>_<

43分钟前
  • 年上党怎么办
  • 推荐

居然三刷了,哎呀小傅恒啊小傅恒,没赶上好时代,就这么退出演艺界了,可惜了的杨俊毅。于波都还在继续混着呢。

47分钟前
  • 曲奇🍪小饼干
  • 推荐

秦沛还是不错的看这个完全是冲着当官去的

49分钟前
  • 改回积极向上
  • 还行

最想说,皇上对傅恒感情不一般啊,去哪都带着他,却从来舍不得他蹚浑水,他出事了就竭力回护;他说话好听就夸他老实,他触了龙鳞就赞他死谏;有情诗也跟他分享,发火了也找他来灭火,没事了就藏在他家后屋里。。 干脆把傅恒也藏畅春园算了,估计比他姐还得宠。。

50分钟前
  • 姬长安
  • 力荐

很好看的官场斗,嬉笑怒骂下的混水呼啦啦的,秦沛很棒。台词写的不错,而且配音竟然很少有错别字唉,不容易。没红的好剧。

52分钟前
  • 马小得
  • 推荐

居然还不错……其实不喜欢温兆伦的这个角色,他喜欢的那位我也觉得不够养眼为什么这就一见钟情了(。但是李卫和皇上、皇上和呆萌&耿直的傅恒就很有戏,私心很喜欢冤枉傅恒泄题的那个案子……

56分钟前
  • frian
  • 推荐

剧情很好 只是李卫没感情戏

1小时前
  • hogdee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